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李蘭娟簡歷
擴展閱讀
各金融股票價格 2025-09-13 07:38:40
買幾手股票用英語怎麼說 2025-09-13 07:33:15
股票賣1價格大於買1很多 2025-09-13 07:24:38

李蘭娟簡歷

發布時間: 2022-03-15 10:50:03

⑴ 浙江省衛生廳廳長李蘭娟個人簡歷是怎麼樣的

答:李蘭娟,傳染病學專家。現任浙江省衛生廳廳長、衛生部傳染病重點實驗室主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全國人工肝培訓基地主任。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47年9月出生於浙江紹興,1972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973年畢業於浙江醫科大學醫學系,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中華醫學會感染學分會、中華預防醫學會微生態學分會副主委,肝衰竭與人工肝學組組長。全國高等學校醫學規劃教材《傳染病學》主編,感染病雜志主編,中華傳染病學、國外醫學流行病學傳染病學分冊副主編。

學術貢獻:是人工肝技術的開拓者,在微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感染微生態學、抗擊非典等中都有研究。

⑵ 鍾南山南抗擊疫情的故事簡介

鍾南山南抗擊疫情的故事:

2020年的春節註定不平凡,註定讓人難以遺忘,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牽動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心。肺炎的重災區是武漢,多少人想逃離這個肺炎之地,而有這么一群人放棄休假時間,放棄與親人團聚時刻;

毅然決然的踏上離鄉之旅,與別人背道而行,來到疫情的最前線,他們不為功名利祿,不計生死,不畏辛勞,只為心中的那一份責任與擔當,為我們守衛著一方凈土。他們就是最美的逆行者!

年三十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但醫務人員、官兵等很多逆行者坐上離鄉的車,他們有的還來不及跟家裡人告別,甚至有的都沒見家裡人一面踏上抗「疫」征程,他們給我們留下的背影是堅毅,是無悔,是抗「疫」勝利的信念!

八十三歲的鍾南山先生,本來可以避開病毒的危險,安度晚年,但是他在人民最需要他的時候,站了出來,就跟十七年前SARS病毒爆發的時候一樣。十七年前,他曾堅定的說:「把病人都送到我這里來!」

這斬釘截鐵的話語,帶給全世界無比的震撼。十七年後,這顆為人民服務的心,始終未改,為人民安全的志,始終未變。他的出現安撫了很多人的心。除了鍾南山先生還有很多醫護人員,為了方便穿戴防護服,她們剪下了長頭發;

重症隔離病房的護士平均年齡只有25歲,最小的剛滿20歲,即使因長時間穿戴防護服出了一身汗,悶到不行,累到低血糖,也要堅持為患者治療;即使他們明白自己可能會被傳染,也要用盡自己全力為患者治療,因為他們知道他們是病毒與人民群眾之間的最後一道防線。

當看到這些穿著防護服,戴著防護口罩的護士們走出隔離病房摘下口罩的那一刻,臉上被勒出的一道道印痕,手上的一道道疤痕,感動之餘更多的是心疼!

平安中的我們,與逆行在前線的他們,雖然我們在不同處,但我們的心要團結一致,我們在遠方,盡自己所能,可以為他們做到的,盡量去做到,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盡微薄之力!

⑶ 李蘭娟的人物簡介

李蘭娟(1947.9-)女,浙江省紹興縣夏履鎮夏履橋村人。漢族,傳染病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傳染病重點學科帶頭人、衛生部傳染病重點實驗室主任,我國人工肝開拓者,原浙江省衛生廳廳長,衛生部傳染病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中國女醫師協會常務理事,中華醫學會理事,中華醫學會浙江省分會會長,中華醫學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微生態學分會副主委,肝衰竭與人工肝學組組長。全國高等學校醫學規劃教材《傳染病學》主編,感染病雜志主編,中華傳染病學、國外醫學流行病學傳染病學分冊副主編。全國人工肝培訓基地主任。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蘭娟1973年畢業於浙江醫科大學醫學系,從事傳染病學醫療、教學和研究工作30餘年,並取得顯著成就。2013年3月李蘭娟院士為首的中國科學家在H7N9禽流感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論文《人類感染活禽市場來源的新發H7N9亞型禽流感病毒:臨床分析和病毒基因組特徵》,已在世界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在線發表 。
創建獨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統治療重型肝炎(ALSS)獲重大突破。急性、亞急性重肝病死率從88.1%顯著降低至21.1%,慢重肝從84.6%降至56.6%,已治療700餘例。主持制定ALSS技術規范作為全國標准,積極推廣至全國;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建立我國第一個永生化人源性肝細胞系;創建四步灌流分離肝細胞新方法;構建新型混合型人工肝。申請專利9項,已授權2項。首次揭示重肝腸道微生態變化規律,提出B/E值為腸道定植抗力新指標;發現五個β-內醯胺酶新基因型,01、03年分別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發表論文130餘篇,SCI收錄10餘篇。主編專著8部,參編9部。

⑷ 李蘭娟的介紹

李蘭娟,1947年9月出生,浙江紹興人,傳染病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醫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任醫師、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兼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教育部生物與醫學學部主任,中國衛生信息協會副會長,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肝衰竭與人工肝學組組長,全國人工肝培訓基地主任,中國醫師協會感染病專科醫師分會會長,中華預防醫學會微生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際血液凈化學會理事,浙江省醫學會會長。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⑸ 寫一個關於其他巾幗英雄的人物簡介

巾幗英雄李蘭娟,浙江人的驕傲,他開闖新的時代,提出了豐城挽救了中國人無數的生命。

⑹ 2020年中國四大抗疫英雄簡介

鍾南山

男,漢族,福建廈門人,1936年10月出生於南京,中共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中國抗擊非典型肺炎的領軍人物,曾任廣州醫學院院長、黨委書記,廣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廣州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華醫學會會長。

鍾南山長期從事呼吸內科的醫療、教學、科研工作。重點開展哮喘,慢阻肺疾病,呼吸衰竭和呼吸系統常見疾病的規范化診療、疑難病、少見病和呼吸危重症監護與救治等方面的研究。

現任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國家健康科普專家。

李蘭娟

女,1947年9月13日出生於浙江紹興,感染病學家、中國人工肝開拓者、國家傳染病重點學科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醫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任醫師、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第一批成員。

李蘭娟主要從事傳染病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擅長各類肝炎、感染性疾病、新發突發傳染病診治,尤其是肝衰竭、病毒性肝炎、肝病微生態研究

張文宏

男,1969年出生,浙江瑞安人,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黨支部書記、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內科學系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員。

1987年張文宏考入上海醫科大學醫學系醫學專業;從上海醫科大學畢業後進入華山醫院感染科,先後在香港大學;2010年被選為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 ;2015年被評為上海市先進工作者;2017年獲得首屆「國之名醫·優秀風范」獎。

張文宏長期從事感染病與肝病專業的臨床研究。2020年2月,入選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2020年5月,被授予「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榮譽稱號。

 王辰

1962年8月出生,呼吸病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德州人,現任中國工程院黨組成員、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中共十九大代表,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國家呼吸臨床研究中心主任,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成員。

1985年畢業於首都醫科大學醫療系,1991年於同校獲醫學博士學位。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201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辰長期在北京朝陽醫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北京醫院、中日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從事臨床、研究、教學與管理工作。

(6)李蘭娟簡歷擴展閱讀:

人才培養

截至2003年7月,鍾南山先後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十名,其中包括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陳榮昌教授和延安大學附屬醫院榆林一院李莉博士。鍾南山從教數十年,是一位桃李滿天下、銳意創新的教學名師。

2010年,為了推動醫學教育改革創新,培養更多拔尖人才,鍾南山親自參與挑選和面試,從廣州醫學院2010級416名臨床醫學專業新生中選拔32名成立「南山班」,並親自擔任班主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鍾南山

網路-李蘭娟

網路-張文宏

網路-王辰

⑺ 「把病毒擋在國門之外」,29年與「毒」為伍,陳薇將軍到底有多狠

這是一個值得被國人牢記的名字,在對抗病毒這條道路上,她用盡了半生的努力。每次需要她的時候,她總是站了出來。

基辛格在《論中國》中說過:「中國人總是被他們之中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陳薇就是這么一個勇敢的人。

以最快的速度

投入到這場特殊的戰爭之中。

這是陳薇一貫的做法,這次也是如此。

⑻ 中國李蘭娟奶奶事跡簡介

自從武漢發生疫情以來,有一位73歲的老人,頻繁地登上熱搜,又遍又一遍地刷新了我們的朋友圈。她成了媒體追逐的焦點,每一次面對鏡頭,她給我們帶來的都是振奮人心的消息。在這特別的時期里,她帶給我們的除了興奮,就是滿滿的正能量。
她,就是李蘭娟。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學專家。
從一個赤腳醫生,到聞名中外的工程院院士。
從一個貧寒女,到中國浙江省衛生廳廳長。
她的傳奇,足以媲美鍾南山院士。
建議「封城」第一人。
2020年伊始,正值中國春運的高峰。一種不知名的病毒,突然襲擊武漢,滿城風雨,人們不知所措。

⑼ 鍾南山、李蘭娟的主要事跡做一個簡單的歸納介紹

鍾南山李蘭娟院士為了克服中國的新冠病毒肺炎做了很多努力,日夜不停的研究對症治療方法,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的和中國醫生護士在一起,對患者不放棄不嫌棄,努力應用所學的知識治療患者,這一偉大事跡被中國老百姓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