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鮐背
擴展閱讀
股票價格可以隨便更改嘛 2025-09-17 05:24:52
股票多少價格買入合適 2025-09-17 05:20:33
纏身 2025-09-17 05:14:08

鮐背

發布時間: 2022-03-25 00:05:47

『壹』 鮐背之年是多少歲

鮐背之年是古人九十歲的別稱。《爾雅·釋詁》曰:「鮐背,壽也。」意思是老人背上生斑如鮐魚之紋為高壽之徵。

我國古代對特定的年齡有這樣的稱謂:20歲為弱冠,30歲為而立,40歲為不惑,50歲為知天命,60歲為花甲,70歲為古稀,80歲為杖朝,90歲為鮐背,100歲為期頤。

人生七十古來稀。在以往中國人的概念里,人活到七十就算高壽了,但到了香港才發現,這里的人70歲還在踢足球,80歲還在登山,90歲還在游海呢。在香港的各類社團活動中,總能看到90多歲長者活躍的身影。

鮐背之年簡介

鮐,原指鮐魚。由於老年人背部的褶皺如同鮐魚的斑紋,因而引申為高壽老人之意。值得注意的是,鮐背並非指鮐魚的背部,而是指背部像鮐魚(的老人),進而泛指老人。

該用法出自《詩經·大雅·行葦》,另見於《愈膏肓疾賦》《東門行寄陳氏》等文。此外,辭書《爾雅·釋詁》《揚子·方言》《說文解字》均對這一用法有所解釋,尤其《釋名·釋長幼》一篇,明確指出,九十曰鮐背。

『貳』 鮐背之年是啥意思請問

釋義:鮐背之年,背如鮐魚之年,也就是年紀非常大的時候。

讀音:tái bèi zhī nián

出處:《詩經·大雅·行葦》「黃耇台背,以引以翼。壽考維祺,以介景福。」

譯文:龍鍾體態行蹣跚,扶他幫他侍者仁。長命吉祥是人瑞,請神賜送大福分。

造句:我已到鮐背之年,懷舊懷友,和他之間的許多片段以及共同經歷的歲月,時常涌進腦際,翻飛再現。

(2)鮐背擴展閱讀:

近義詞:耄耋之年

讀音:mào dié zhī nián

釋義:形容年紀十分大的時候。

出處:曹操《對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

譯文:人年紀大了,都能長壽而終老;君主的恩德深廣無邊,可以遍及草木和昆蟲。

造句:公元之初,就在古希臘晚期哲學像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步履蹣跚地走向自己終點的時候,一個新的哲學形態已經不失時機地出現在這塊久受希臘理性文化精神浸潤的土地上,並且顯示出生機勃勃的活力,很快就成了前者的競爭對手,最終取而代之。

『叄』 八十杖朝 九十鮐背 百歲期頤 是什麼意思

分開單一的說:
《禮記·王制》:"八十杖於朝。"是說八十歲可拄杖出入朝廷。鮐背是古人九十歲的別稱,泛指長壽老人。
期頤之年,出自《禮記·曲禮上》,用以指活到百歲之人。
合起來說,就是健康長壽的意思。

『肆』 鮐背的鮐

鮐。也稱鯖、油筒魚、青花魚[chubmackerel]。見於大多數暖海區的小型鯖科魚(Pneumalopphorusgre×)。背青腹白。體側上部有深藍色波狀條紋。生活在海中。黃海、渤海盛產。如:鮐文徵魚樣的斑紋)代稱老年人[oldman]。如:鮐顏倦邁的容顏)。鮐稚倦幼)。鮐叟倦人)。鮐背(背上生鮐魚般的斑紋)鮐,身體呈紡錘形、背青藍色,頭頂淺黑色,生活在海中,為中上層洄遊性魚類。供食用,肝可制魚肝魚。亦稱「鮐巴魚」、「鯖」、「油筒魚」、「青花魚」。 【拼音】:四。
【繁體】:鮐
【13首】:魚
【13首筆劃】:07
【五行】:火
【簡體筆劃】:13
【繁體筆劃】:16
【吉凶寓意】:凶
【拼音輸入】:九
【五筆輸入】:qgck
【筆順】:撇折豎折橫豎橫橫折捺豎折橫
鄭碼:RzJ,U:9C90,GBK:F6D8
筆劃數:l3,部首:魚,筆順編號:3525121154251
硬骨魚綱鱸形目(Perciformes)鯖科(Scombridae)鮐屬。又名鮐巴魚、青占。太平洋西部諸海中主要經濟魚類。 近似種狹頭鮐(Pneumatophorustapeinocephalus),見於濟州島東部、東海中南部和台灣海峽。又稱圓鮐、胡麻鮐。體較圓筒形。側線鱗在200以內(185~195),第1背鰭具11~12鰭棘,側線下方有一行不規則的小黑斑。體背側的不規則斑紋不擴展至側線下方,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另一近似種大西洋鯖(Scomberscombrus)分布於北大西洋兩岸近海。又稱鯖。無鰾,胸鰭基部的鱗片不比體側的大。為歐洲各國漁業對象,有重要的經濟價值。
鮐主要分布於菲律賓、中國、朝鮮、日本和蘇聯遠東廣大太平洋西部水域。太平洋東部的阿拉斯加灣和墨西哥灣加利福尼亞灣沿岸水域,大西洋、巴西沿岸、加勒比海、非洲西南岸、地中海等水域也有發現。
太平洋西部鮐魚有若干個地方群系:
①在日本海南部、對馬海峽和東海北部越冬的魚群,每年4月間沿日本海東西兩岸沿10℃等溫線向北開始生殖洄遊。日本海東部的魚群,6、7月間到達韃靼海峽。日本海西部(即朝鮮東岸)的魚群於6月初到達蘇聯大彼得灣。朝鮮南端和日本九州沿海的魚群則沿日本東岸北游,少數可達千島群島。秋季水溫下降,魚群逐漸南歸越冬場。
②在黃海南部及東海的北、中部越冬的魚群,4~5月間在北上途中分4路向中國沿岸作生殖洄遊,其中兩路到山東半島以南和海州灣,一路到煙台外海,另一路游向黃海西北部海洋島一帶。到黃海北部的一部分魚群在7月間南下至朝鮮半島西南海域,部分經對馬海峽進入日本海,部分結成小群分布於長山列島附近,晚秋陸續南下越冬場。
③在東海中、南部彭佳嶼附近越冬的魚群,春季隨黑潮暖流向北移動,4~5月間分數路向福建閩江口附近、浙江南麂、北麂、披山、大陳、魚山等近海作生殖洄遊。6月魚群抵長江口海礁漁場。11月後冷空氣南下,水溫下降,魚群向南、向外進行越冬洄遊。12月後返回越冬場。
④在台灣海峽南部越冬的魚群3月上旬順台灣暖流西側40米等深線北上,經廈門、崇武、平潭近海向閩東及浙江中南部近海移動。3月中旬至5月上旬魚群在東引、北礵、台山等島嶼外側及浙江中南部近海產卵,然後分散北上,7~9月在長江口以南海區索餌,秋後沿原路返回越冬場。
⑤南海北部鮐魚不作遠距離洄遊,部分魚群只在生殖季節由深海向閩南台灣淺灘、珠江口外海及清瀾外海近岸移動,生殖期較長(2~7月),產卵後分散索餌。
太平洋西部鮐魚的產卵場大小有19處,以煙台和威海外海比較集中。此外,海洋島、海礁附近、台山東引外海、閩東沿岸至彭佳嶼一帶、閩南台灣淺灘以及海南島清瀾近海也有它的產卵場。在南海北部粵東、珠江口的產卵期為1~3月。福建近海的產卵期為4月上旬至5月上旬,東海北部和黃海為5~7月。 鮐為暖水性大洋中上層集群洄遊性魚類。游泳力強,遇敵害、風暴及障礙物時,常機敏地迅速潛游。春、夏時多活動於溫躍層以上;7~10月索餌期間魚群常處在20~50米水層,冬季移向100~150米深處越冬。適溫范圍為10~20℃,最適水溫為17~19℃。有趨光性,夜間趨光性更強。有晝夜垂直移動現象,天氣晴朗,風平浪靜的早晨、黃昏或陰霧細雨天氣悶熱時,常結群起浮。
食性廣,主要攝食浮游甲殼動物和魚類,也食頭足類、毛顎類、多毛類和缽水母等。攝食強度的季節變化明顯。餌料的類別和構成因不同海區而異。開始產卵時產卵場的平均水溫在12℃左右,盛期時為13~17℃,鹽度一般為32~34。
鮐的繁殖力相當高,懷卵量為25萬~263萬粒,隨體重、體長和年齡的增長而增加。鮐屬性細胞分次成熟的排卵類型,在一個生殖季節中至少排卵3次。產卵時間在半夜至黎明或傍晚至半夜。卵浮性、球形、透明無色,卵膜薄,卵徑0.95~1.25毫米,單油球,主要分布在表層至以下10米的水層中,以表層的卵數最多。受精卵發育迅速,在水溫20℃時約52小時孵化。
初孵仔魚全長僅3毫米左右,當年魚就可長至200毫米,重100克。以2~3齡的生長速度最快。最大的年齡可達10齡。最大個體叉長達600毫米,重約1.9千克。性成熟年齡一般為3~4齡。 主要漁場有海洋島漁場(包括朝鮮平安北道漁場),煙、威漁場,連、青、石漁場(包括海州灣、青島外海和石島漁場),大沙和沙外漁場以及東海近海漁場(包括魚山、舟山、長江口漁場)等。閩東、彭佳嶼、釣魚島、閩南台灣淺灘漁場和海南島清瀾外海銅鼓-港北漁場是燈光圍網漁場。其他鮐漁場還有朝鮮咸鏡北道和蘇聯大彼得灣漁場,日本西岸的能登、佐渡、山陰外海和北海道一帶的漁場,以及日本東岸四國、九州外海和駿河灣、相模灘等。可用燈光圍網進行捕撈,一般月出前和日沒後燈誘效果較好,滿月時漁獲較少。
夏、秋季鮐魚結成大群在水面活動時,可根據魚群的形狀、色澤等相當准確地估計魚群的大小。此外也可用大拉網、流網、風網、大圍繒和流刺網,以及用沙丁魚、烏賊為釣餌的延繩釣捕撈。鮐的主要生產國有日本、蘇聯、中國、朝鮮等。
鮐肉結實。多鮮銷、鹽漬和制罐。魚肉內的組氨酸在夏季易分解為組胺,會引起過敏性食物中毒,一般在18~24小時可自愈。腌製品如儲存不良,短期內即氧化變質。 鮐,有的地區叫青花,有的地區叫花池,還在個別地區稱其為花鯡或花仙,其實它就是人們平常謂作的鮐鮁。不過當你稍作細想不難發現,各地為此魚冠以左一個花右一個花,看來這魚的「花花腸子」委實不少。因此,對付花巴的良計,是非戲莫屬。但本人須事先聲明,文中所涉及的「戲」,是釣該魚在招法上施以的挑逗之術,並從中換取痛快的手感以及豐厚的魚獲回報。
一、釣點上戲在留。一年一度的9月中旬到10月,是花巴從水溫較低處向適宜之地洄遊途徑大連的絕佳時期,有的一直可以逗留到11月中旬。這期間,理應說是對釣鮐有所偏愛的人會甩鮐豐採的黃金季節。
岸釣,通常是把漁港作為手選的釣點。本文僅就船釣或「圈」釣的釣點如何在留上做好「戲」的文章。不論你是劃一葉扁舟或是蹬「圈」去釣鮐,最好是避開漁港,將其留給岸釣的漁友由他們去施展垂釣的才華,你則直奔深水筏地或正分扇貝的排子處,這里將會促成你有始料不及的收獲。物色這樣的地方作為釣點,大多時候是不會上演「空手道」的。
但釣獲的多少,將要同具體釣位能否讓魚有留住、有戀頭的實在條件掛鉤。這一實在的條件,要具備其實並不難。乘船或蹬「圈」入深水筏地,舉目瞭望即可在筏趟里或在兩大排筏頭的開闊船道間的排子上,看到的要麼是在提扇貝籠的養殖下,要麼是在分扇貝的人群。眼見的這兩類活動區,都可尾隨而釣。兩處相比較而言,首屈一指的釣點是排子。好釣點又不是誰都能釣好,衡量的准則在於這兩點把握的程度如何。一則是充分利用條件戲。當排子上的男女工在分扇貝的過程中,會從扇貝籠中清理出大量附著物,除了泥沙外,大都是魚類喜歡的沙蠶、小魚和小蝦。
鮐魚既有趨光性,又有對食物窮追不舍的兇猛性。裹夾著利鉤的錫箔紙兩翼於水中銀光閃閃,正投其鮐所好,迅速由戲轉為實質的勾引,誘使條條鮐朝亮點聚攏,再於釣法上略施小計,豈有釣不到花巴之理。
三、釣法上戲在逗。釣點留住了魚,釣鉤吸引了魚,要痛痛快快地多釣魚,貴在招法的對路。明代開國元勛劉基在他所著的《計戰》一文曾雲:「凡用兵之道,以計為首。」用兵打仗把計策視為首要,釣魚盡管難和打仗同日而語,但也須講究方式方法。
在這一點上,應該說又有異曲同工之妙。俗話有道:「戲法人人會變,各有變法不同。」對於花巴的釣法,我從戲上入手,在兩個方面拓寬「逗」的渠道。第一是銀光逗,見好就收。把帶著錫箔紙的鉤拋入渾濁而又直泛水花的釣點,馬上抬竿運線,途中有一伅的感覺,則立即提線收魚。
有時上鉤一條魚,有時上鉤兩條魚,釣者對上鉤魚的數量不去計較,只求逗法上的速戰速決。其釣法上,突出了逗速快、上鉤快和摘魚快以及無有鉤傷手憂慮的長處,這叫圖快求多;第二是遊子逗,滿載方歸。說到遊子一詞,商務印書館編的《現代漢語詞典》解釋得很明了「用已捉到的鳥把同類鳥引來」。我這里是用已釣上的鮐來勾引沒咬鉤的鮐。
在實際操作中,是當你的擬餌鉤於釣點往回扯線時,帶動著感覺上鉤的1~2條鮐運行至揚手抬竿之距,瞬間回竿於原先的上魚處,讓誘魚之魚殺回魚的老巢,接著扯線走老路,其它發現同類咬食的魚必然爭先恐後搶奪亮點,照此有兩個往返,一串五六條白花花的鮐鮁盡現眼前。有實例為證。我在2003年9月27日,蹬「圓」於黃海北部大孤山街道第二養殖場幹活的排子處,就是用這兩種方法盡興釣了一次鮐。在不足兩個鍾頭內,竟然釣上88尾。

『伍』 鮐背的出處與釋義

《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鮐背之年:指九十歲。
(1).謂老人背上生斑如鮐魚之紋,為高壽之徵。《爾雅·釋詁上》:「鮐背、耇老,壽也。」郭璞註:「鮐背,背皮如鮐魚。」 漢焦贛《易林·震之比》:「耋老鮐背,齒牙動搖,近地遠天,下入黃泉。」 宋梅堯臣《元日》詩:「舉杯更獻酬,各爾祝鮐背。」
(2).代稱老人。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建炎二年三月》:「垂髫鮐背,山農野叟,咸以手加額,仰面謝天。」 清曹寅《集余園看梅》詩:「鳩車竹馬曾經處,鮐背龎眉識此生。」
鮐【拼音】:[tái](讀音同「台」)
背【拼音】:[bèi]

『陸』 鮐背是什麼意思

90歲——鮐背之年,年齡

『柒』 90歲為什麼說是鮐背之年

鮐背之年是古人九十歲的別稱,泛指長壽老人。

由於老年人背部的褶皺如同鮐魚的斑紋,因而引申為「高壽老人」之意。

鮐魚是一種體側有斑紋的海魚,也叫「鯖」。

『捌』 鮐背 什麼意思

鮐背 [tái bèi]
釋義
鮐背之年是古人九十歲的別稱,鮐背泛指長壽老人。

『玖』 "鮐背之年"是多少歲呢

鮐背之年是古人九十歲的別稱,鮐背泛指長壽老人。

鮐,原指鮐魚。由於老年人背部的褶皺如同鮐魚的斑紋,因而引申為」高壽老人「之意。值得注意的是,鮐背並非指」鮐魚的背部「,而是指」背部像鮐魚(的老人)「,進而泛指老人。

九十歲有諸多稱謂,除了鮐背,亦有黃耇(gǒu)、胡耇、凍梨、齯(ní)等稱謂。

(9)鮐背擴展閱讀:

其他關於年紀的稱謂

一、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歲。

二、而立之年:三十歲。

三、不惑之年:四十歲。 孔子日:「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上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四、知命之年:五十歲。五十又稱艾。

五、耳順之年:六十歲,又名花甲之年,花甲我國古代用干支記時間。天干有土,地支十二,十天乾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

六、從心之年:七十歲,又名古稀之年。

七、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均指八九十歲的老人。

『拾』 鮐背之喜是什麼意思

摘要 親,你好,我是情感導師娜娜子qaqw,這邊關於你的問題,這個的話,我幫你查看一下請你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