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非洲人為什麼說中國天氣熱
真實的情況是,扣除撒哈拉大沙漠外,非洲主要住人的地方,都比中國的夏天涼快。
在亞的斯亞貝巴、內羅畢、哈拉雷呆過的朋友都可以證實這一點。
㈡ 陰天收集太陽能的原理
太陽能一般指太陽光的輻射能量。在太陽內部進行的由「氫」聚變成「氦」的原子核反應,不停地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並不斷向宇宙空間輻射能量,這種能量就是太陽能。太陽內部的這種核聚變反應,可以維持幾十億至上百億年的時間。太陽向宇宙空間發射的輻射功率為380000000000000000000000kW的輻射值,其中20億分之一到達地球大氣層。到達地球大氣層的太陽能,30%被大氣層反射,23%被大氣層吸收,其餘的到達地球表面,其功率為800000億kW,也就是說太陽每秒鍾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就相當於燃燒500萬噸煤釋放的熱量。廣義上的太陽能是地球上許多能量的來源,如風能,化學能,水的勢能等等。狹義的太陽能則限於太陽輻射能的光熱、光電和光化學的直接轉換。
人類對太陽能的利用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國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知道利用鋼制四面鏡聚焦太陽光來點火;利用太陽能來乾燥農副產品。發展到現代,太陽能的利用已日益廣泛,它包括太陽能的光熱利用,太陽能的光電利用和太陽能的光化學利用等。太陽能的利用有被動式利用(光熱轉換)和光電轉換兩種方式。太陽能發電一種新興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
使用太陽電池,通過光電轉換把太陽光中包含的能量轉化為電能,使用太陽能熱水器,利用太陽光的熱量加熱水,並利用熱水發電,利用太陽能進行海水淡化。現在,太陽能的利用還不很普及,利用太陽能發電還存在成本高、轉換效率低的問題,但是太陽電池在為人造衛星提供能源方面得到了應用。
【原理】
[編輯本段]
太陽能是太陽內部連續不斷的核聚變反應過程產生的能量。地球軌道上的平均太陽輻射強度為1367w/㎡。地球赤道的周長為40000km,從而可計算出,地球獲得的能量可達173000TW。在海平面上的標准峰值強度為1kw/m2,地球表面某一點24h的年平均輻射強度為0.20kw/㎡,相當於有102000TW 的能量,人類依賴這些能量維持生存,其中包括所有其他形式的可再生能源(地熱能資源除外),雖然太陽能資源總量相當於現在人類所利用的能源的一萬多倍,但太陽能的能量密度低,而且它因地而異,因時而變,這是開發利用太陽能面臨的主要問題。太陽能的這些特點會使它在整個綜合能源體系中的作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盡管太陽輻射到地球大氣層的能量僅為其總輻射能量的22億分之一,但已高達173,000TW,也就是說太陽每秒鍾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就相當於500萬噸煤。地球上的風能、水能、海洋溫差能、波浪能和生物質能以及部分潮汐能都是來源於太陽;即使是地球上的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氣等)從根本上說也是遠古以來貯存下來的太陽能,所以廣義的太陽能所包括的范圍非常大,狹義的太陽能則限於太陽輻射能的光熱、光電和光化學的直接轉換。
太陽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它資源豐富,既可免費使用,又無需運輸,對環境無任何污染。為人類創造了一種新的生活形態,使社會及人類進入一個節約能源減少污染的時代。
【太陽能電池發電原理】
[編輯本段]
[來源http://www.86ne.com/Solar/200708/Solar_82519.html 世界太陽能網整理]
太陽電池是一對光有響應並能將光能轉換成電力的器件。能產生光伏效應的材料有許多種,如:單晶硅,多晶硅,非晶硅,砷化鎵,硒銦銅等。它們的發電原理基本相同,現以晶體為例描述光發電過程。P型晶體硅經過摻雜磷可得N型硅,形成P-N結。
當光線照射太陽電池表面時,一部分光子被硅材料吸收;光子的能量傳遞給了硅原子,使電子發生了越遷,成為自由電子,在P-N結兩側集聚形成了電位差,當外部接通電路時,在該電壓的作用下,將會有電流流過外部電路產生一定的輸出功率。這個過程的的實質是:光子能量轉換成電能的過程。
【晶體硅太陽電池的製作過程】
[編輯本段]
「硅」是我們這個星球上儲藏最豐量的材料之一。自從19世紀科學家們發現了晶體硅的半導體特性後,它幾乎改變了一切,甚至人類的思維,20世紀末.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可見「硅」的身影和作用,晶體硅太陽電池是近15年來形成產業化最快。生產過程大致可分為五個步驟:a、提純過程 b、拉棒過程 c、切片過程 d、制電池過程 e、封裝過程。
【分類】
太陽能光伏
光伏板組件是一種暴露在陽光下便會產生直流電的發電裝置,由幾乎全部以半導體物料(例如硅)製成的薄身固體光伏電池組成。由於沒有活動的部分,故可以長時間操作而不會導致任何損耗。簡單的光伏電池可為手錶及計算機提供能源,較復雜的光伏系統可為房屋提供照明,並為電網供電。 光伏板組件可以製成不同形狀,而組件又可連接,以產生更多電力。近年,天台及建築物表面均會使用光伏板組件,甚至被用作窗戶、天窗或遮蔽裝置的一部分,這些光伏設施通常被稱為附設於建築物的光伏系統。
太陽熱能
現代的太陽熱能科技將陽光聚合,並運用其能量產生熱水、蒸氣和電力。除了運用適當的科技來收集太陽能外,建築物亦可利用太陽的光和熱能,方法是在設計時加入合適的裝備,例如巨型的向南窗戶或使用能吸收及慢慢釋放太陽熱力的建築材料。
【利用太陽能的歷史】
[編輯本段]
據記載,人類利用太陽能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將太陽能作為一種能源和動力加以利用,只有300多年的歷史。真正將太陽能作為「近期急需的補充能源」,「未來能源結構的基礎」,則是近來的事。20世紀70年代以來,太陽能科技突飛猛進,太陽能利用日新月異。近代太陽能利用歷史可以從1615年法國工程師所羅門·德·考克斯在世界上發明第一台太陽能驅動的發動機算起。該發明是一台利用太陽能加熱空氣使其膨脹做功而抽水的機器。在1615年~1900年之間,世界上又研製成多台太陽能動力裝置和一些其它太陽能裝置。這些動力裝置幾乎全部採用聚光方式採集陽光,發動機功率不大,工質主要是水蒸汽,價格昂貴,實用價值不大,大部分為太陽能愛好者個人研究製造。20世紀的100年間,太陽能科技發展歷史大體可分為七個階段。
第一階段(1900~1920年)
在這一階段,世界上太陽能研究的重點仍是太陽能動力裝置,但採用的聚光方式多樣化,且開始採用平板集熱器和低沸點工質,裝置逐漸擴大,最大輸出功率達73.64kW,實用目的比較明確,造價仍然很高。建造的典型裝置有:1901年,在美國加州建成一台太陽能抽水裝置,採用截頭圓錐聚光器,功率:7.36kW;1902 ~1908年,在美國建造了五套雙循環太陽能發動機,採用平板集熱器和低沸點工質;1913年,在埃及開羅以南建成一台由5個拋物槽鏡組成的太陽能水泵,每個長62.5m,寬4m,總採光面積達1250m2。
第二階段(1920~1945年)
在這20多年中,太陽能研究工作處於低潮,參加研究工作的人數和研究項目大為減少,其原因與礦物燃料的大量開發利用和發生第二次世界大戰(1935~1945年)有關,而太陽能又不能解決當時對能源的急需,因此使太陽能研究工作逐漸受到冷落。
第三階段(1945~1965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20年中,一些有遠見的人士已經注意到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正在迅速減少, 呼籲人們重視這一問題,從而逐漸推動了太陽能研究工作的恢復和開展,並且成立太陽能學術組織,舉辦學術交流和展覽會,再次興起太陽能研究熱潮。 在這一階段,太陽能研究工作取得一些重大進展,比較突出的有:1945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研製成實用型硅太陽電池,為光伏發電大規模應用奠定了基礎;1955年,以色列泰伯等在第一次國際太陽熱科學會議上提出選擇性塗層的基礎理論,並研製成實用的黑鎳等選擇性塗層,為高效集熱器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此外,在這一階段里還有其它一些重要成果,比較突出的有: 1952年,法國國家研究中心在比利牛斯山東部建成一座功率為50kW的太陽爐。1960年,在美國佛羅里達建成世界上第一套用平板集熱器供熱的氨——水吸收式空調系統,製冷能力為5冷噸。1961年,一台帶有石英窗的斯特林發動機問世。在這一階段里,加強了太陽能基礎理論和基礎材料的研究,取得了如太陽選擇性塗層和硅太陽電池等技術上的重大突破。平板集熱器有了很大的發展,技術上逐漸成熟。太陽能吸收式空調的研究取得進展,建成一批實驗性太陽房。對難度較大的斯特林發動機和塔式太陽能熱發電技術進行了初步研究。
第四階段(1965~1973年)
這一階段,太陽能的研究工作停滯不前,主要原因是太陽能利用技術處於成長階段,尚不成熟,並且投資大,效果不理想,難以與常規能源競爭,因而得不到公眾、企業和政府的重視和支持。
第五階段(1973~1980年)
自從石油在世界能源結構中擔當主角之後,石油就成了左右經濟和決定一個國家生死存亡、發展和衰退的關鍵因素,1973年10月爆發中東戰爭,石油輸出國組織採取石油減產、提價等辦法,支持中東人民的斗爭,維護本國的利益。其結果是使那些依靠從中東地區大量進口廉價石油的國家,在經濟上遭到沉重打擊。 於是,西方一些人驚呼:世界發生了「能源危機」(有的稱「石油危機」)。這次「危機」在客觀上使人們認識到:現有的能源結構必須徹底改變,應加速向未來能源結構過渡。從而使許多國家,尤其是工業發達國家,重新加強了對太陽能及其它可再生能源技術發展的支持,在世界上再次興起了開發利用太陽能熱潮。1973年,美國制定了政府級陽光發電計劃,太陽能研究經費大幅度增長,並且成立太陽能開發銀行,促進太陽能產品的商業化。日本在1974年公布了政府制定的「陽光計劃」,其中太陽能的研究開發項目有:太陽房 、工業太陽能系統、太陽熱發電、太陽電池生產系統、分散型和大型光伏發電系統等。為實施這一計劃,日本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70年代初世界上出現的開發利用太陽能熱潮,對我國也產生了巨大影響。一些有遠見的科技人員,紛紛投身太陽能事業,積極向政府有關部門提建議,出書辦刊,介紹國際上太陽能利用動態;在農村推廣應用太陽灶 ,在城市研製開發太陽能熱水器,空間用的太陽電池開始在地面應用……。 1975年,在河南安陽召開「全國第一次太陽能利用工作經驗交流大會」,進一步推動了我國太陽能事業的發展。這次會議之後,太陽能研究和推廣工作納入了我國政府計劃,獲得了專項經費和物資支持。一些大學和科研院所,紛紛設立太陽能課題組和研究室,有的地方開始籌建太陽能研究所。當時,我國也興起了開發利用太陽能的熱潮。 這一時期,太陽能開發利用工作處於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時期,具有以下特點:
各國加強了太陽能研究工作的計劃性,不少國家制定了近期和遠期陽光計劃。開發利用太陽能成為政府行為,支持力度大大加強。國際間的合作十分活躍,一些第三世界國家開始積極參與太陽能開發利用工作。
研究領域不斷擴大,研究工作日益深入,取得一批較大成果,如CPC、真空集熱管、非晶硅太陽電池、 光解水制氫、太陽能熱發電等。
各國制定的太陽能發展計劃,普遍存在要求過高、過急問題,對實施過程中的困難估計不足,希望在較短的時間內取代礦物能源,實現大規模利用太陽能。例如,美國曾計劃在1985年建造一座小型太陽能示範衛星電站,1995年建成一座500萬kW空間太陽能電站。事實上,這一計劃後來進行了調整,至今空間太陽能電站還未升空。
太陽熱水器、太陽電池等產品開始實現商業化,太陽能產業初步建立,但規模較小,經濟效益尚不理想。
第六階段(1980~1992年)
70年代興起的開發利用太陽能熱潮,進入80年代後不久開始落潮,逐漸進入低谷。世界上許多國家相繼大幅度削減太陽能研究經費,其中美國最為突出。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世界石油價格大幅度回落,而太陽能產品價格居高不下,缺乏競爭力;太陽能技術沒有重大突破,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目標沒有實現,以致動搖了一些人開發利用太陽能的信心;核電發展較快,對太陽能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抑製作用。 受80年代國際上太陽能低落的影響,我國太陽能研究工作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有人甚至提出:太陽能利用投資大、效果差、貯能難、佔地廣,認為太陽能是未來能源,主張外國研究成功後我國引進技術。雖然,持這種觀點的人是少數,但十分有害,對我國太陽能事業的發展造成不良影響。這一階段,雖然太陽能開發研究經費大幅度削減,但研究工作並未中斷,有的項目還進展較大,而且促使 人們認真地去審視以往的計劃和制定的目標,調整研究工作重點,爭取以較少的投入取得較大的成果。
第七階段(1992年~至今)
由於大量燃燒礦物能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威脅。在這樣背景下,1992年聯合國在巴西召開「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會議通過了《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宣言》, 《21世紀議程》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把環境與發展納入統一的框架,確立了 可持續發展的模式。這次會議之後,世界各國加強了清潔能源技術的開發,將利用太陽能與環境保護結合在 一起,使太陽能利用工作走出低谷,逐漸得到加強。世界環發大會之後,我國政府對環境與發展十分重視,提出10條對策和措施,明確要「因地制宜地開發和推廣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進一步明確 了太陽能重點發展項目。1995年國家計委、國家科委和國家經貿委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綱要》 (1996 ~ 2010年),明確提出我國在1996-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目標、任務以及相應的對策和措施 。這些文件的制定和實施,對進一步推動我國太陽能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96年,聯合國在辛巴威召開「世界太陽能高峰會議」,會後發表了《哈拉雷太陽能與持續發展宣言 》,會上討論了《世界太陽能10年行動計劃》(1996 ~ 2005年),《國際太陽能公約》,《世界太陽能戰略規劃》等重要文件。這次會議進一步表明了聯合國和世界各國對開發太陽能的堅定決心,要求全球共同行動 ,廣泛利用太陽能。1992年以後,世界太陽能利用又進入一個發展期,其特點是:太陽能利用與世界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緊密結合,全球共同行動,為實現世界太陽能發展戰略而努力;太陽能發展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措施得力,有利於克服以往忽冷忽熱、過熱過急的弊端,保證太陽能事業的長期發展;在加大太陽能研究開發力度的同時,注意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發展太陽能產業,加速商業化進程,擴大太陽能利用領域和規模,經濟效益逐漸提高;國際太陽能領域的合作空前活躍,規模擴大,效果明顯。通過以上回顧可知,在本世紀100年間太陽能發展道路並不平坦,一般每次高潮期後都會出現低潮期,處於低潮的時間大約有45年。太陽能利用的發展歷程與煤、石油、核能完全不同,人們對其認識差別大,反復多,發展時間長。這一方面說明太陽能開發難度大,短時間內很難實現大規模利用;另一方面也說明太陽能利用還受礦物能源供應,政治和戰爭等因素的影響,發展道路比較曲折。盡管如此,從總體來看,20世紀取得的太陽能科技進步仍比以往任何一個世紀都大。
【利弊】
[編輯本段]
優點:?
(1)普遍:太陽光普照大地,無論陸地或海洋,無論高山或島嶼,都處處皆有,可直接開發和利用,且勿須開采和運輸。?
(2)無害:開發利用太陽能不會污染環境,它是最清潔的能源之一,在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的今天,這一點是極其寶貴的。?
(3)巨大:每年到達地球表面上的太陽輻射能約相當於130萬億t標煤,其總量屬現今世界上可以開發的最大能源。?
(4)長久:根據目前太陽產生的核能速率估算,氫的貯量足夠維持上百億年,而地球的壽命也約為幾十億年,從這個意義上講,可以說太陽的能量是用之不竭的。?
缺點:?
(1)分散性:到達地球表面的太陽輻射的總量盡管很大,但是能流密度很低。平均說來,北回歸線附近,夏季在天氣較為晴朗的情況下,正午時太陽輻射的輻照度最大,在垂直於太陽光方向1平方米面積上接收到的太陽能平均有1000W左右;若按全年日夜平均,則只有200W左右。而在冬季大致只有一半,陰天一般只有1/5左右,這樣的能流密度是很低的。因此,在利用太陽能時,想要得到一定的轉換功率,往往需要面積相當大的一套收集和轉換設備,造價較高。?
(2)不穩定性:由於受到晝夜、季節、地理緯度和海拔高度等自然條件的限制以及晴、陰、雲、雨等隨機因素的影響,所以,到達某一地面的太陽輻照度既是間斷的,又是極不穩定的,這給太陽能的大規模應用增加了難度。為了使太陽能成為連續、穩定的能源,從而最終成為能夠與常規能源相競爭的替代能源,就必須很好地解決蓄能問題,即把晴朗白天的太陽輻射能盡量貯存起來,以供夜間或陰雨天使用,但目前蓄能也是太陽能利用中較為薄弱的環節之一。?
(3)效率低和成本高:目前太陽能利用的發展水平,有些方面在理論上是可行的,技術上也是成熟的。但有的太陽能利用裝置,因為效率偏低,成本較高,總的來說,經濟性還不能與常規能源相競爭。在今後相當一段時期內,太陽能利用的進一步發展,主要受到經濟性的制約。?
太陽能利用中的經濟問題:?
第一,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一個能夠持續發展的社會應該是一個既能滿足社會需要,而又不危及後代人前途的社會。因此,盡可能多地用潔凈能源代替高含碳量的礦物能源,是能源建設應該遵循的原則。隨著能源形式的變化,常規能源的貯量日益下降,其價格必然上漲,而控制環境污染也必須增大投資。
第二,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國和消費國,煤炭約占商品能源消費結構的76%,已成為我國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大力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技術將成為減少環境污染的重要措施。能源問題是世界性的,向新能源過渡的時期遲早要到來。從長遠看,太陽能利用技術和裝置的大量應用,也必然可以制約礦物能源價格的上漲。
㈢ 太陽能可以用在哪些方面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一般指太陽光的輻射能量。在太陽內部進行的由「氫」聚變成「氦」的原子核反應,不停地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並不斷向宇宙空間輻射能量,這種能量就是太陽能。太陽內部的這種核聚變反應可以維持幾十億至上百億年的時間。太陽向宇宙空間發射的輻射功率為3.8×1023kW的輻射值,其中20億分之一到達地球大氣層。到達地球大氣層的太陽能,30%被大氣層反射,23%被大氣層吸收,其餘的到達地球表面,其功率為8×1013kW,也就是說太陽每秒鍾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就相當於燃燒500萬噸煤釋放的熱量。廣義上的太陽能是地球上許多能量的來源,如風能,化學能,水的勢能等等。狹義的太陽能則限於太陽輻射能的光熱、光電和光化學的直接轉換。
人類對太陽能的利用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國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知道利用鋼制四面鏡聚焦太陽光來點火;利用太陽能來乾燥農副產品。發展到現代,太陽能的利用已日益廣泛,它包括太陽能的光熱利用,太陽能的光電利用和太陽能的光化學利用等。太陽能的利用有被動式利用(光熱轉換)和光電轉換兩種方式。太陽能發電一種新興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
使用太陽電池,通過光電轉換把太陽光中包含的能量轉化為電能,使用太陽能熱水器,利用太陽光的熱量加熱水,並利用熱水發電,利用太陽能進行海水淡化。現在,太陽能的利用還不很普及,利用太陽能發電還存在成本高、轉換效率低的問題,但是太陽電池在為人造衛星提供能源方面得到了應用。
Solar power (also known as solar energy) is Solar Radiation emitted from our sun. Solar energy has been used in many traditional technologies for centuries, and has come into widespread use where other power supplies are absent, such as in remote locations and in space.
Solar energy is currently used in a number of applications:
Heat (hot water, building heat, cooking)
Electricity generation (photovoltaics, heat engines)
Transportation (solar car)
Desalination of seawater.
太陽能是太陽內部連續不斷的核聚變反應過程產生的能量。地球軌道上的平均太陽輻射強度為1367kw/m2。地球赤道的周長為40000km,從而可計算出,地球獲得的能量可達173,000TW。在海平面上的標准峰值強度為1kw/m2,地球表面某一點24h的年平均輻射強度為0.20kw/m2,相當於有102,000TW 的能量,人類依賴這些能量維持生存,其中包括所有其他形式的可再生能源(地熱能資源除外)雖然太陽能資源總量相當於現在人類所利用的能源的一萬多倍,但太陽能的能量密度低,而且它因地而異,因時而變,這是開發利用太陽能面臨的主要問題。太陽能的這些特點會使它在整個綜合能源體系中的作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盡管太陽輻射到地球大氣層的能量僅為其總輻射能量(約為3.75×1026W)的22億分之一,但已高達173,000TW,也就是說太陽每秒鍾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就相當於500萬噸煤。地球上的風能、水能、海洋溫差能、波浪能和生物質能以及部分潮汐能都是來源於太陽;即使是地球上的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氣等)從根本上說也是遠古以來貯存下來的太陽能,所以廣義的太陽能所包括的范圍非常大,狹義的太陽能則限於太陽輻射能的光熱、光電和光化學的直接轉換。
太陽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它資源豐富,既可免費使用,又無需運輸,對環境無任何污染。為人類創造了一種新的生活形態,使社會及人類進入一個節約能源減少污染的時代。
太陽能光伏
光伏板組件是一種暴露在陽光下便會產生直流電的發電裝置,由幾乎全部以半導體物料(例如硅)製成的薄身固體光伏電池組成。由於沒有活動的部分,故可以長時間操作而不會導致任何損耗。簡單的光伏電池可為手錶及計算機提供能源,較復雜的光伏系統可為房屋照明,並為電網供電。 光伏板組件可以製成不同形狀,而組件又可連接,以產生更多電力。近年,天台及建築物表面均會使用光伏板組件,甚至被用作窗戶、天窗或遮蔽裝置的一部分,這些光伏設施通常被稱為附設於建築物的光伏系統。
太陽熱能
現代的太陽熱能科技將陽光聚合,並運用其能量產生熱水、蒸氣和電力。除了運用適當的科技來收集太陽能外,建築物亦可利用太陽的光和熱能,方法是在設計時加入合適的裝備,例如巨型的向南窗戶或使用能吸收及慢慢釋放太陽熱力的建築材料。
據記載,人類利用太陽能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將太陽能作為一種能源和動力加以利用,只有300多年的歷史。真正將太陽能作為「近期急需的補充能源」,「未來能源結構的基礎」,則是近來的事。20世紀70年代以來,太陽能科技突飛猛進,太陽能利用日新月異。近代太陽能利用歷史可以從1615年法國工程師所羅門·德·考克斯在世界上發明第一台太陽能驅動的發動機算起。該發明是一台利用太陽能加熱空氣使其膨脹做功而抽水的機器。在1615年~1900年之間,世界上又研製成多台太陽能動力裝置和一些其它太陽能裝置。這些動力裝置幾乎全部採用聚光方式採集陽光,發動機功率 不大,工質主要是水蒸汽,價格昂貴,實用價值不大,大部分為太陽能愛好者個人研究製造。20世紀的100年間,太陽能科技發展歷史大體可分為七個階段。
第一階段(1900-1920)
在這一階段,世界上太陽能研究的重點仍是太陽能動力裝置,但採用的聚光方式多樣化,且開始採用平板集熱器和低沸點工質,裝置逐漸擴大,最大輸出功率達73.64kW,實用目的比較明確,造價仍然很高。建造的典型裝置有:1901年,在美國加州建成一台太陽能抽水裝置,採用截頭圓錐聚光器,功率:7.36kW;1902 -1908年,在美國建造了五套雙循環太陽能發動機,採用平板集熱器和低沸點工質;1913年,在埃及開羅以南建成一台由5個拋物槽鏡組成的太陽能水泵,每個長62.5m,寬4m,總採光面積達1250m2。
第二階段(1920-1945)
在這20多年中,太陽能研究工作處於低潮,參加研究工作的人數和研究項目大為減少,其原因與礦物燃料的大量開發利用和發生第二次世界大戰(1935-1945)有關,而太陽能又不能解決當時對能源的急需,因此使太陽能研究工作逐漸受到冷落。
第三階段(1945-1965)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20年中,一些有遠見的人士已經注意到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正在迅速減少, 呼籲人們重視這一問題,從而逐漸推動了太陽能研究工作的恢復和開展,並且成立太陽能學術組織,舉辦學術交流和展覽會,再次興起太陽能研究熱潮。 在這一階段,太陽能研究工作取得一些重大進展,比較突出的有:1945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研製成實用型硅太陽電池,為光伏發電大規模應用奠定了基礎;1955年,以色列泰伯等在第一次國際太陽熱科學會議上提出選擇性塗層的基礎理論,並研製成實用的黑鎳等選擇性塗層,為高效集熱器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此外,在這一階段里還有其它一些重要成果,比較突出的有: 1952年,法國國家研究中心在比利牛斯山東部建成一座功率為50kW的太陽爐。1960年,在美國佛羅里達建成世界上第一套用平板集熱器供熱的氨-水吸收式空調系統,製冷能力為5冷噸。1961年,一台帶有石英窗的斯特林發動機問世。在這一階段里,加強了太陽能基礎理論和基礎材料的研究,取得了如太陽選擇性塗層和硅太陽電池等技術上的重大突破。平板集熱器有了很大的發展,技術上逐漸成熟。太陽能吸收式空調的研究取得進展,建成一批實驗性太陽房。對難度較大的斯特林發動機和塔式太陽能熱發電技術進行了初步研究。
第四階段(1965-1973)
這一階段,太陽能的研究工作停滯不前,主要原因是太陽能利用技術處於成長階段,尚不成熟,並且投資大,效果不理想,難以與常規能源競爭,因而得不到公眾、企業和政府的重視和支持。
第五階段(1973-1980)
自從石油在世界能源結構中擔當主角之後,石油就成了左右經濟和決定一個國家生死存亡、發展和衰退的關鍵因素,1973年10月爆發中東戰爭,石油輸出國組織採取石油減產、提價等辦法,支持中東人民的斗爭,維護本國的利益。其結果是使那些依靠從中東地區大量進口廉價石油的國家,在經濟上遭到沉重打擊。 於是,西方一些人驚呼:世界發生了「能源危機」(有的稱「石油危機」)。這次「危機」在客觀上使人們認識到:現有的能源結構必須徹底改變,應加速向未來能源結構過渡。從而使許多國家,尤其是工業發達國家,重新加強了對太陽能及其它可再生能源技術發展的支持,在世界上再次興起了開發利用太陽能熱潮。1973年,美國制定了政府級陽光發電計劃,太陽能研究經費大幅度增長,並且成立太陽能開發銀行,促進太陽能產品的商業化。日本在1974年公布了政府制定的「陽光計劃」,其中太陽能的研究開發項目有:太陽房 、工業太陽能系統、太陽熱發電、太陽電池生產系統、分散型和大型光伏發電系統等。為實施這一計劃,日本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70年代初世界上出現的開發利用太陽能熱潮,對我國也產生了巨大影響。一些有遠見的科技人員,紛紛投身太陽能事業,積極向政府有關部門提建議,出書辦刊,介紹國際上太陽能利用動態;在農村推廣應用太陽灶 ,在城市研製開發太陽熱水器,空間用的太陽電池開始在地面應用……。 1975年,在河南安陽召開「全國第一次太陽能利用工作經驗交流大會」,進一步推動了我國太陽能事業的發展。這次會議之後,太陽能研究和推廣工作納入了我國政府計劃,獲得了專項經費和物資支持。一些大學和科研院所,紛紛設立太陽能課題組和研究室,有的地方開始籌建太陽能研究所。當時,我國也興起了開發利用太陽能的熱潮。 這一時期,太陽能開發利用工作處於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時期,具有以下特點:
各國加強了太陽能研究工作的計劃性,不少國家制定了近期和遠期陽光計劃。開發利用太陽能成為政府行為,支持力度大大加強。國際間的合作十分活躍,一些第三世界國家開始積極參與太陽能開發利用工作。
研究領域不斷擴大,研究工作日益深入,取得一批較大成果,如CPC、真空集熱管、非晶硅太陽電池、 光解水制氫、太陽能熱發電等。
各國制定的太陽能發展計劃,普遍存在要求過高、過急問題,對實施過程中的困難估計不足,希望在較短的時間內取代礦物能源,實現大規模利用太陽能。例如,美國曾計劃在1985年建造一座小型太陽能示範衛星電站,1995年建成一座500萬kW空間太陽能電站。事實上,這一計劃後來進行了調整,至今空間太陽 能電站還未升空。
太陽熱水器、太陽電他等產品開始實現商業化,太陽能產業初步建立,但規模較小,經濟效益尚不理想
第六階段(1980-1992)
70年代興起的開發利用太陽能熱潮,進入80年代後不久開始落潮,逐漸進入低谷。世界上許多國家相繼大幅度削減太陽能研究經費,其中美國最為突出。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世界石油價格大幅度回落,而太陽能產品價格居高不下,缺乏競爭力;太陽能技術沒有重大突破,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目標沒有實現,以致動搖了一些人開發利用太陽能的信心;核電發展較快,對太陽能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抑製作用。 受80年代國際上太陽能低落的影響,我國太陽能研究工作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有人甚至提出:太陽能利用投資大、效果差、貯能難、佔地廣,認為太陽能是未來能源,主張外國研究成功後我國引進技術。雖然,持這種觀點的人是少數,但十分有害,對我國太陽能事業的發展造成不良影響這一階段,雖然太陽能開發研究經費大幅度削減,但研究工作並未中斷,有的項目還進展較大,而且促使 人們認真地去審視以往的計劃和制定的目標,調整研究工作重點,爭取以較少的投入取得較大的成果。
第七階段(1992- 至今)
由於大量燃燒礦物能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威脅。在這樣背景下,1992年聯合國在巴西召開「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會議通過了《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宣言》, 《21世紀議程》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把環境與發展納入統一的框架,確立了 可持續發展的模式。這次會議之後,世界各國加強了清潔能源技術的開發,將利用太陽能與環境保護結合在 一起,使太陽能利用工作走出低谷,逐漸得到加強。世界環發大會之後,我國政府對環境與發展十分重視,提出10條對策和措施,明確要「因地制宜地開發和推廣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進一步明確 了太陽能重點發展項目。1995年國家計委、國家科委和國家經貿委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綱要》 (1996- 2010),明確提出我國在1996-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目標、任務以及相應的對策和措施 。這些文件的制定和實施,對進一步推動我國太陽能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96年,聯合國在辛巴威召開「世界太陽能高峰會議」,會後發表了《哈拉雷太陽能與持續發展宣言 》,會上討論了《世界太陽能10年行動計劃》(1996- 2005),《國際太陽能公約》,《世界太陽能戰略規劃》等重要文件。這次會議進一步表明了聯合國和世界各國對開發太陽能的堅定決心,要求全球共同行動 ,廣泛利用太陽能。1992年以後,世界太陽能利用又進入一個發展期,其特點是:太陽能利用與世界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緊密結合,全球共同行動,為實現世界太陽能發展戰略而努力;太陽能發展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措施得力,有利於克服以往忽冷忽熱、過熱過急的弊端,保證太陽能事業的長期發展;在加大太陽能研究開發力度的同時,注意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發展太陽能產業,加速商業化進程,擴大太陽能利用領域和規模,經濟效益逐漸提高;國際太陽能領域的合作空前活躍,規模擴大,效果明顯。通過以上回顧可知,在本世紀100年間太陽能發展道路並不平坦,一般每次高潮期後都會出現低潮期,處於低潮的時間大約有45年。太陽能利用的發展歷程與煤、石油、核能完全不同,人們對其認識差別大,反復多,發展時間長。這一方面說明太陽能開發難度大,短時間內很難實現大規模利用;另一方面也說明太陽能利用還受礦物能源供應,政治和戰爭等因素的影響,發展道路比較曲折。盡管如此,從總體來看,20世紀取得的太陽能科技進步仍比以往任何一個世紀都大。
優點:
(1)普遍:太陽光普照大地,無論陸地或海洋,無論高山或島嶼,都處處皆有,可直接開發和利用,且勿須開采和運輸。
(2)無害:開發利用太陽能不會污染環境,它是最清潔的能源之一,在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的今天,這一點是極其寶貴的。
(3)巨大:每年到達地球表面上的太陽輻射能約相當於130萬億t標煤,其總量屬現今世界上可以開發的最大能源。
(4)長久:根據目前太陽產生的核能速率估算,氫的貯量足夠維持上百億年,而地球的壽命也約為幾十億年,從這個意義上講,可以說太陽的能量是用之不竭的。
缺點:
(1)分散性:到達地球表面的太陽輻射的總量盡管很大,但是能流密度很低。平均說來,北回歸線附近,夏季在天氣較為晴朗的情況下,正午時太陽輻射的輻照度最大,在垂直於太陽光方向1m2面積上接收到的太陽能平均有1000W左右;若按全年日夜平均,則只有200W左右。而在冬季大致只有一半,陰天一般只有1/5左右,這樣的能流密度是很低的。因此,在利用太陽能時,想要得到一定的轉換功率,往往需要面積相當大的一套收集和轉換設備,造價較高。
(2)不穩定性:由於受到晝夜、季節、地理緯度和海拔高度等自然條件的限制以及晴、陰、雲、雨等隨機因素的影響,所以,到達某一地面的太陽輻照度既是間斷的又是極不穩定的,這給太陽能的大規模應用增加了難度。為了使太陽能成為連續、穩定的能源,從而最終成為能夠與常規能源相競爭的替代能源,就必須很好地解決蓄能問題,即把晴朗白天的太陽輻射能盡量貯存起來以供夜間或陰雨天使用,但目前蓄能也是太陽能利用中較為薄弱的環節之一。
(3)效率低和成本高:目前太陽能利用的發展水平,有些方面在理論上是可行的,技術上也是成熟的。但有的太陽能利用裝置,因為效率偏低,成本較高,總的來說,經濟性還不能與常規能源相競爭。在今後相當一段時期內,太陽能利用的進一步發展,主要受到經濟性的制約。
太陽能利用中的經濟問題:
第一,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一個能夠持續發展的社會應該是一個既能滿足社會需要,而又不危及後代人前途的社會。因此,盡可能多地用潔凈能源代替高含碳量的礦物能源,是能源建設應該遵循的原則。隨著能源形式的變化,常規能源的貯量日益下降,其價格必然上漲,而控制環境污染也必須增大投資。
第二,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國和消費國,煤炭約占商品能源消費結構的76%,已成為我國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大力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技術將成為減少環境污染的重要措施。能源問題是世界性的,向新能源過渡的時期遲早要到來。從長遠看,太陽能利用技術和裝置的大量應用,也必然可以制約礦物能源價格的上漲。
在我國,西藏西部太陽能資源最豐富,最高達2333 KWh/ m2 (日輻射量6.4KWh/ m2 ),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撒哈拉大沙漠。
根據各地接受太陽總輻射量的多少,可將全國劃分為五類地區。
一類地區為我國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年太陽輻射總量6680-8400 MJ/m2,相當於日輻射量5.1-6.4KWh/m2。這些地區包括寧夏北部、甘肅北部、新疆東部、青海西部和西藏西部等地。尤以西藏西部最為豐富,最高達2333 KWh/ m2 (日輻射量6.4KWh/ m2 ),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撒哈拉大沙漠。
二類地區為我國太陽能資源較豐富地區,年太陽輻射總量為5850-6680 MJ/m2,相當於日輻射量4.5-5.1KWh/m2。這些地區包括河北西北部、山西北部、內蒙古南部、寧夏南部、甘肅中部、青海東部、西藏東南部和新疆南部等地。
三類地區為我國太陽能資源中等類型地區,年太陽輻射總量為5000-5850 MJ/m2,相當於日輻射量3.8-4.5KWh/m2。主要包括山東、河南、河北東南部、山西南部、新疆北部、吉林、遼寧、雲南、陝西北部、甘肅東南部、廣東南部、福建南部、蘇北、皖北、台灣西南部等地。
四類地區是我國太陽能資源較差地區,年太陽輻射總量4200-5000 MJ/m2,相當於日輻射量3.2-3.8KWh/m2。這些地區包括湖南、湖北、廣西、江西、浙江、福建北部、廣東北部、陝南、蘇北、皖南以及黑龍江、台灣東北部等地。
五類地區主要包括四川、貴州兩省,是我國太陽能資源最少的地區,年太陽輻射總量3350-4200 MJ/m2,相當於日輻射量只有2.5-3.2KWh/m2。
太陽能輻射數據可以從縣級氣象台站取得,也可以從國家氣象局取得。從氣象局取得的數據是水平面的輻射數據,包括:水平面總輻射,水平面直接輻射和水平面散射輻射。
從全國來看,我國是太陽能資源相當豐富的國家,絕大多數地區年平均日輻射量在4 kWh/m2.天 以上,西藏最高達7 kWh/m2.天。
太陽能的利用有多種方式:
1-太陽熱能的利用,比如太陽能熱水器,目前就用的比較多也比較普及;
2-太陽能發電,是目前太陽能利用的重點研究領域,主要的普及障礙是:
①用於完成光電轉化的硅光電池成本太高、轉化效率低、使用壽命短;
②用於儲存電能的蓄電池成本高、使用壽命有限、造成環境污染。
國外採用電能聯網的辦法解決電能的儲存問題,不用電池儲電,直接供電,效果很好,但需要形成規模,並有政府的介入協調管理。硅光電池的技術正在快速發展和進步之中。目前太陽能發電還主要用在一些很難獲得其他電力資源的地區或場所。
概述:眾所周知,人類目前大量利用的木頭、石油、煤炭、天然氣等能源都是通過植物光合作用等方式間接利用太陽能,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太陽是目前人類所能利用的唯一的能源來源,而到目前為止,通過光合作用等間接利用太陽能又是最重要的方式,而太陽能的直接利用方式則是二十世紀前後才真正進入人們的生活。從太陽能的間接利用到直接利用,是人類利用太陽能的質的飛躍,如果人類能在太陽能的直接利用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那麼就像人類第一次學會鑽木取火使人類與動物區分開來一樣,太陽能將再次改寫人類的歷史,人類文明的發展將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對此,我們抱著極大的期待和信心!
就目前來說,人類直接利用太陽能還處於初級階段,主要有太陽能集熱、太陽能熱水系統、太陽能暖房、太陽能發電等方式。
(一)太陽能集熱器
太陽能熱水器裝置通常包括太陽能集熱器、儲水箱、管道及抽水泵其他部件。另外在冬天需要熱交換器和膨脹槽以及發電裝置以備電廠不能供電之需 。太陽能集熱器(solar collector)在太陽能熱系統中,接受太陽輻射並向傳熱工質傳遞熱量的裝置。按傳熱工質可分為液體集熱器和空氣集熱器.按採光方式可分為聚光型和聚光型集熱器兩種。另外還有一種真空集熱器:一個好的太陽能集熱器應該能用20-30年。自從大約1980年以來所製作的集熱器更應維持40-50年且很少進行維修。
(二)太陽能熱水系統
早期最廣泛的太陽能應用即用於將水加熱,現今全世界已有數百萬太陽能熱水裝置。太陽能熱水系統主要元件包括收集器、儲存裝置及循環管路三部分。此外,可能還有輔助的能源裝置(如電熱器等)以供應無日照時使用,另外尚可能有強制循環用的水,以控制水位或控制電動部份或溫度的裝置以及接到負載的管路等。依循環方式太陽能熱水系統可分兩種:(a)自然循環式: 此種型式的儲存箱置於收集器上方。水在收集器中接受太陽幅射的加熱,溫度上升,造成收集器及儲水箱中水溫不同而產生密度差,因此引起浮力,此一熱虹吸現像,促使水在除水箱及收集器中自然流動。由與密度差的關系,水流量於收集器的太陽能吸收量成正比。此種型式因不需循環水,維護甚為簡單,故已被廣泛採用。 (b)強制循環式:熱水系統用水使水在收集器與儲水箱之間循環。當收集器頂端水溫高於儲水箱底部水溫若干度時,控制裝置將啟動水使水流動。水入口處設有止回閥以防止夜間水由收集器逆流,引起熱損失。由此種型式的熱水系統的流量可得知(因來自水的流量可知),容易預測性能,亦可推算於若干時間內的加熱水量。如在同樣設計條件下,其較自然循環方式具有可以獲得較高水溫的長處,但因其必須利用水,故有水電力、維護(如漏水等)以及控制裝置時動時停,容易損壞水等問題存在。因此,除大型熱水系統或需要較高水溫的情形,才選擇強制循環式,一般大多用自然循環式熱水器。
(三)暖房
利用太陽能作房間冬天暖房之用,在許多寒冷地區已使用多年。因寒帶地區冬季氣溫甚低,室內必須有暖氣設備,若欲節省大量化石能源的消耗,設法應用太陽幅射熱。大多數太陽能暖房使用熱水系統,亦有使用熱空氣系統。太陽能暖房系統是由太陽能收集器、熱儲存裝置、輔助能源系統,及室內暖房風扇系統所組成,其過程乃太陽輻射熱傳導,經收集器內的工作流體將熱能儲存,在供熱至房間。至輔助熱源則可裝置在儲熱裝置內、直接裝設在房間內或裝設於儲存裝置及房間之間等不同設計。當然亦可不用儲熱雙置而直接將熱能用到暖房的直接式暖房設計,或者將太陽能直接用於熱電或光電方式發電,在加熱房間,或透過冷暖房的熱裝置方式供作暖房使用。最常用的暖房系統為太陽能熱水裝置,其將熱水通至儲熱裝置之中(固體、液體或相變化的儲熱系統),然後利用風扇將室內或室外空氣驅動至此儲熱裝置中吸熱,在把此熱空氣傳送至室內;或利用另一種液體流至儲熱裝置中吸熱,當熱流體流至室內,在利用風扇吹送被加熱空氣至室內,而達到暖房效果。
(四)太陽能發電
即直接將太陽能轉變成電能,並將電能存儲在電容器中,以備需要時使用。
空間太陽能電源
第一個空間太陽電池載於1958年發射的Vangtuard I,體裝式結構,單晶Si襯底,效率約10%(28℃)。到了1970年代,人們改善了電池結構,採用BSF、光刻技術及更好減反射膜等技術,使電池的效率增加到14%。在70年代和80年代,地面太陽電池大約每5.5年全球產量翻番;而空間太陽電池在空間環境下的性能,如抗輻射性能等得到了較大改善。由於80年代太陽電池的理論得到迅速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地面和空間太陽電池性能的改善。到了90年代,薄膜電池和Ⅲ-Ⅴ電池的研究發展很快,而且聚光陣結構也變得更經濟,空間太陽電池市場競爭十分激烈。在繼續研究更高性能的太陽電池,主要有兩種途徑:研究聚光電池和多帶隙電池。
4.1 太陽能採集
太陽輻射的能流密度低,在利用太陽能時為了獲得?/ca>
㈣ 世界盃最大的一次球迷暴亂介紹
海瑟爾慘案
1985年5月29日,利物浦隊與尤文圖斯隊在布魯塞爾海瑟爾體育場的歐洲冠軍杯決賽中相遇,歐足聯賽前把一個球門後的看台分配給利物浦球迷,但是卻有不少尤文圖斯的球迷從比利時人手中買到該看台的球票。看台上,也沒有足夠的警察和工作人員將兩隊球迷分開。在比賽中,不斷有雙方球迷的辱罵和投擲行為。混在利物浦球迷里的足球流氓與尤文的球迷大打出手,導致看台倒塌,當場壓死39名尤文圖斯球迷,並有300多人受傷,這就是著名的「海瑟爾慘案」。而利物浦也輸掉了冠軍杯,賽後所有的英國球隊並被禁止參加歐洲的賽事長達五年之久,利物浦則達七年。從此,紅軍大傷元氣,多年來一直無法重復其巔峰狀態。
希爾斯堡慘案
1989年5月7日,在謝菲爾德的希爾斯堡(Hillsborough)球場舉行了英國足總杯半決賽,由利物浦(Liverpool)和諾丁漢森林隊(Nottingham Forest)對壘。
在球門背後的3號和4號看台是人氣最高的,比賽前20分鍾這兩個看台就已經滿員,比賽開始的時候這兩個看台約湧入了兩倍於設計容量的球迷。由於沒有固定的座位,看台擁擠的球迷你推我撞,而入口處的球迷並不清楚看台已滿,繼續擁進球場,將前排的球迷壓向圍欄,而此時,球場的警察卻站在中線附近防止利物浦球迷「攻擊」森林球迷。絕望的球迷拚命的推翻圍欄,有些人攀過圍欄,逃出生天,而大量的球迷則被活生生壓死。這次慘劇,造成九十六人死亡,一千多人受傷。警察的無能以及球場的惡劣狀況,是造成這一災難的主要原因。
希爾斯堡慘案後,英格蘭足總命令拆除所有不帶座位的看台。為了紀念這些遇難的球迷,利物浦球隊的的隊歌改為《你永遠不會孤獨前行》(You'll never walk alone),以不忘曾經的悲劇。如今,希爾斯堡紀念碑永遠矗立在安菲爾德
其他
莫斯科慘案
1982年10月20日,莫斯科列寧體育場舉行了歐洲冠軍杯的一場比賽,由莫斯科斯巴達克隊迎戰荷蘭哈勒姆隊。由於當時天氣非常寒冷,來現場觀看比賽的球迷異乎尋常的少,可容納10萬人的體育場只售出1萬張票。體育場管理部門為了省事,將所有的觀眾都集中到C區看台,而球場工作人員又嚴重違反體育場安全規定,僅僅打開C區看台的一個出入口,將其他看台的出入口全部鎖上。
比賽接近尾聲時,在主隊已經攻入一球、勝局已定的情況下,現場球迷估計比賽將就此結束,於是紛紛起身准備提前退場,朝唯一開放的出口走去。但在終場前1分鍾,比賽突然又起高潮,主隊乘勝追擊,攻入一球,看台上立刻爆發出一陣歡呼聲。許多已經走下看台和走到出口的觀眾被歡呼聲吸引,立刻返身回轉往回擁去,想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而正在這時,終場哨聲響了,看台上興奮的觀眾也開始離場往外擁。兩股人流就像兩股洶涌的潮水一樣在狹窄的出口處交匯,猛烈地沖撞起來。由於人多擁擠,誰也控制不住相互推搡的人流。後面不明真相的人只顧擠前面的人,而前面的人在擁擠的情況下退場得又很慢。這樣,出口被堵住了。隨著退場的人越來越多,一些人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受不住巨大壓力而窒息暈倒,一些被推倒的人,就再也無法站立起來,千百隻腳從他們身上踏過,哭喊聲、叫罵聲、呻吟聲交織在一起,場面之悲慘令人目不忍睹。最終導致340多人蒙難。
南非慘案
2001年4月16日,在南非首都約翰內斯堡的埃利斯球場,南非甲級聯賽兩支奪冠球隊的比賽中,比賽組織者在能夠容納7萬名觀眾的球場中出售了12萬張球票,距離比賽尚有一個半小時,7萬人的體育場已經座無虛席。但球迷仍然像潮水般地湧向體育場,執勤警察隨即將入口處高高的鐵門鎖住,致使大量球迷滯留在入口的鐵門處,情緒激動。比賽開始後,主隊進球的消息通過擴音喇叭傳到體育場外,在場的主隊球迷立刻沸騰了。他們像瘋了一樣向各個入口擠去。西看台入口處的球迷最多,有幾萬人,他們立即匯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沖擊球場的鐵門,有的球迷甚至爬上了鐵門,准備跳進體育場。警察為了驅散球迷,控制局勢,便違歸施放了催淚彈。在球迷的推擠下,球場鐵門被擠倒,沖在最前面的球迷猝不及防,隨之倒在鐵門上,被後面大量湧入的球迷踩在腳下,而人們明明知道有人倒在地上,但根本無法停住腳步,只能踏著前面的人繼續往體育場里涌。這起事故總共造成了47人喪生、160多人受傷。4月16日也成為南非足球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迦納足球慘案
2001年5月9日,在迦納首都阿克拉的國家體育場,科托科隊與非洲冠軍橡樹隊進行同城德比大戰,這場宿敵之間的大戰吸引了大量的雙方球迷到場觀戰。賽後,失利的科托科隊的支持者與對方的球迷在球場發生混戰,並毀壞了不少觀眾席上的坐椅做為武器。而體育場內沒有有效的安全保障體系,致使警察在球迷騷亂之際無法應對。為了控制混亂的局面,維持秩序的警方不得不使用催淚瓦斯來驅散球迷,但不少警察濫用催淚瓦斯,結果導致很多球迷一片驚慌。驚恐的球迷四處逃散,於是越來越多的人被他人擠倒在地。最終,這起事故造成126人死亡,數百人受傷。
歷史上,非洲曾出現多次球場悲劇,1969年12月25日的剛果比卡球場慘案導致27死52人傷;1974年2月17日的埃及開羅球場慘案導致48死47人傷;1991年1月12日的南非奧科尼球場慘案導致42人死亡;1996年的尚比亞盧薩卡球場慘案導致9死52人傷;2000年7月,辛巴威哈拉雷球場慘案導致13人死亡;2001年4月29日,民主剛果布姆巴什球場慘案,49人死51人傷……
利馬慘案
1964年5月24日,秘魯利馬的國立體育場舉行了奧運會南美洲足球預選賽阿根廷與秘魯隊的比賽。在比賽結束前2分鍾裁判吹罰秘魯隊的一個進球無效,導致阿根廷擊敗秘魯隊。看台上大量主隊球迷對此判罰表示不滿,情緒十分激動,並引而遷怒客隊球迷,並爆發大規模球迷騷亂,釀成318人死亡、500多人受傷的慘案。
格拉斯哥艾博羅克斯慘案
1971年1月2日,蘇格蘭格拉斯哥流浪者隊在主場艾博羅克斯體育場迎戰另一支蘇格蘭勁旅凱爾特人隊。流浪者隊在比賽的最後時刻打進一球,將場上比分扳平,引起東看台的兩隊球迷言語不合,發生混戰,並引起看台上的球迷擁擠,導致球場柵欄倒塌,發生球迷踩踏事故,造成66人死亡、150多人受傷的慘劇。
布宜諾斯艾利斯慘案
1968年6月23日,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在博卡青年隊與河床隊比賽結束後,急於退場的球迷因不知情而湧向一個被關閉的出口,結果74名球迷被擠死、150多名球迷被擠傷。
尼泊爾慘案
在1988年3月12日,尼泊爾加德滿都 --- 逃避冰雹的球迷涌進了被鎖死的出口,造成相互擠踏,至少93人死亡、100多人受傷。
㈤ 海瑟爾慘案是怎麼回事
海瑟爾慘案
1985年5月29日,利物浦隊與尤文圖斯隊在布魯塞爾海瑟爾體育場的歐洲冠軍杯決賽中相遇,歐足聯賽前把一個球門後的看台分配給利物浦球迷,但是卻有不少尤文圖斯的球迷從比利時人手中買到該看台的球票。看台上,也沒有足夠的警察和工作人員將兩隊球迷分開。在比賽中,不斷有雙方球迷的辱罵和投擲行為。混在利物浦球迷里的足球流氓與尤文的球迷大打出手,導致看台倒塌,當場壓死39名尤文圖斯球迷,並有300多人受傷,這就是著名的「海瑟爾慘案」。而利物浦也輸掉了冠軍杯,賽後所有的英國球隊並被禁止參加歐洲的賽事長達五年之久,利物浦則達七年。從此,紅軍大傷元氣,多年來一直無法重復其巔峰狀態。
希爾斯堡慘案
1989年5月7日,在謝菲爾德的希爾斯堡(Hillsborough)球場舉行了英國足總杯半決賽,由利物浦(Liverpool)和諾丁漢森林隊(Nottingham Forest)對壘。
在球門背後的3號和4號看台是人氣最高的,比賽前20分鍾這兩個看台就已經滿員,比賽開始的時候這兩個看台約湧入了兩倍於設計容量的球迷。由於沒有固定的座位,看台擁擠的球迷你推我撞,而入口處的球迷並不清楚看台已滿,繼續擁進球場,將前排的球迷壓向圍欄,而此時,球場的警察卻站在中線附近防止利物浦球迷「攻擊」森林球迷。絕望的球迷拚命的推翻圍欄,有些人攀過圍欄,逃出生天,而大量的球迷則被活生生壓死。這次慘劇,造成九十六人死亡,一千多人受傷。警察的無能以及球場的惡劣狀況,是造成這一災難的主要原因。
希爾斯堡慘案後,英格蘭足總命令拆除所有不帶座位的看台。為了紀念這些遇難的球迷,利物浦球隊的的隊歌改為《你永遠不會孤獨前行》(You'll never walk alone),以不忘曾經的悲劇。如今,希爾斯堡紀念碑永遠矗立在安菲爾德
其他
莫斯科慘案
1982年10月20日,莫斯科列寧體育場舉行了歐洲冠軍杯的一場比賽,由莫斯科斯巴達克隊迎戰荷蘭哈勒姆隊。由於當時天氣非常寒冷,來現場觀看比賽的球迷異乎尋常的少,可容納10萬人的體育場只售出1萬張票。體育場管理部門為了省事,將所有的觀眾都集中到C區看台,而球場工作人員又嚴重違反體育場安全規定,僅僅打開C區看台的一個出入口,將其他看台的出入口全部鎖上。
比賽接近尾聲時,在主隊已經攻入一球、勝局已定的情況下,現場球迷估計比賽將就此結束,於是紛紛起身准備提前退場,朝唯一開放的出口走去。但在終場前1分鍾,比賽突然又起高潮,主隊乘勝追擊,攻入一球,看台上立刻爆發出一陣歡呼聲。許多已經走下看台和走到出口的觀眾被歡呼聲吸引,立刻返身回轉往回擁去,想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而正在這時,終場哨聲響了,看台上興奮的觀眾也開始離場往外擁。兩股人流就像兩股洶涌的潮水一樣在狹窄的出口處交匯,猛烈地沖撞起來。由於人多擁擠,誰也控制不住相互推搡的人流。後面不明真相的人只顧擠前面的人,而前面的人在擁擠的情況下退場得又很慢。這樣,出口被堵住了。隨著退場的人越來越多,一些人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受不住巨大壓力而窒息暈倒,一些被推倒的人,就再也無法站立起來,千百隻腳從他們身上踏過,哭喊聲、叫罵聲、呻吟聲交織在一起,場面之悲慘令人目不忍睹。最終導致340多人蒙難。
南非慘案
2001年4月16日,在南非首都約翰內斯堡的埃利斯球場,南非甲級聯賽兩支奪冠球隊的比賽中,比賽組織者在能夠容納7萬名觀眾的球場中出售了12萬張球票,距離比賽尚有一個半小時,7萬人的體育場已經座無虛席。但球迷仍然像潮水般地湧向體育場,執勤警察隨即將入口處高高的鐵門鎖住,致使大量球迷滯留在入口的鐵門處,情緒激動。比賽開始後,主隊進球的消息通過擴音喇叭傳到體育場外,在場的主隊球迷立刻沸騰了。他們像瘋了一樣向各個入口擠去。西看台入口處的球迷最多,有幾萬人,他們立即匯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沖擊球場的鐵門,有的球迷甚至爬上了鐵門,准備跳進體育場。警察為了驅散球迷,控制局勢,便違歸施放了催淚彈。在球迷的推擠下,球場鐵門被擠倒,沖在最前面的球迷猝不及防,隨之倒在鐵門上,被後面大量湧入的球迷踩在腳下,而人們明明知道有人倒在地上,但根本無法停住腳步,只能踏著前面的人繼續往體育場里涌。這起事故總共造成了47人喪生、160多人受傷。4月16日也成為南非足球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迦納足球慘案
2001年5月9日,在迦納首都阿克拉的國家體育場,科托科隊與非洲冠軍橡樹隊進行同城德比大戰,這場宿敵之間的大戰吸引了大量的雙方球迷到場觀戰。賽後,失利的科托科隊的支持者與對方的球迷在球場發生混戰,並毀壞了不少觀眾席上的坐椅做為武器。而體育場內沒有有效的安全保障體系,致使警察在球迷騷亂之際無法應對。為了控制混亂的局面,維持秩序的警方不得不使用催淚瓦斯來驅散球迷,但不少警察濫用催淚瓦斯,結果導致很多球迷一片驚慌。驚恐的球迷四處逃散,於是越來越多的人被他人擠倒在地。最終,這起事故造成126人死亡,數百人受傷。
歷史上,非洲曾出現多次球場悲劇,1969年12月25日的剛果比卡球場慘案導致27死52人傷;1974年2月17日的埃及開羅球場慘案導致48死47人傷;1991年1月12日的南非奧科尼球場慘案導致42人死亡;1996年的尚比亞盧薩卡球場慘案導致9死52人傷;2000年7月,辛巴威哈拉雷球場慘案導致13人死亡;2001年4月29日,民主剛果布姆巴什球場慘案,49人死51人傷……
利馬慘案
1964年5月24日,秘魯利馬的國立體育場舉行了奧運會南美洲足球預選賽阿根廷與秘魯隊的比賽。在比賽結束前2分鍾裁判吹罰秘魯隊的一個進球無效,導致阿根廷擊敗秘魯隊。看台上大量主隊球迷對此判罰表示不滿,情緒十分激動,並引而遷怒客隊球迷,並爆發大規模球迷騷亂,釀成318人死亡、500多人受傷的慘案。
格拉斯哥艾博羅克斯慘案
1971年1月2日,蘇格蘭格拉斯哥流浪者隊在主場艾博羅克斯體育場迎戰另一支蘇格蘭勁旅凱爾特人隊。流浪者隊在比賽的最後時刻打進一球,將場上比分扳平,引起東看台的兩隊球迷言語不合,發生混戰,並引起看台上的球迷擁擠,導致球場柵欄倒塌,發生球迷踩踏事故,造成66人死亡、150多人受傷的慘劇。
布宜諾斯艾利斯慘案
1968年6月23日,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在博卡青年隊與河床隊比賽結束後,急於退場的球迷因不知情而湧向一個被關閉的出口,結果74名球迷被擠死、150多名球迷被擠傷。
尼泊爾慘案
在1988年3月12日,尼泊爾加德滿都 --- 逃避冰雹的球迷涌進了被鎖死的出口,造成相互擠踏,至少93人死亡、100多人受傷。
回答者: 愛上孕婦 - 大魔導師 十二級 7-25 09:03
沒有人會忘記1985年5月29日發生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海瑟爾體育場發生的那一幕。利物浦和尤文圖斯在冠軍杯決賽中相遇,這天本應該成為俱樂部歷史上最偉大的夜晚之一,卻變成了最黑暗的一晚.
利物浦的球迷們並沒有看到球隊第五次舉起冠軍杯,相反,在回英格蘭之前他們見證了一場悲劇。在這場悲劇中,共有38個義大利球迷和1個比利時球迷死亡。
對於經歷過那個慘案的人來說,海瑟爾喚起他們那晚沉痛的記憶…
菲爾.尼爾(1974-85賽季利物浦隊員,海瑟爾慘案時的場上隊長):我迫不及待地想參加我代表利物浦的第五次冠軍杯決賽。但最終決賽卻變成了一個悲劇,這真讓人難以接受。
彼德.胡頓(利物浦球迷,前The Farm樂隊主唱):球場管理不嚴格是那場慘劇發生的根源。
萊斯.勞森(利物浦球迷,利物浦官方球迷俱樂部秘書):彼德.羅賓遜在決賽前就告訴歐足聯,球場的種族隔離工作做得不夠好,而場上的安全措施也不合格,但是歐足聯並沒有聽取意見。對於那些罹難的義大利球迷家屬我深表同情,但如果當初歐足聯聽取羅賓遜意見的話,悲劇是可以避免的。
菲爾.尼爾:利物浦和尤文圖斯這兩傢俱樂部本身都沒有過錯。我常認為對於此事並沒有過確切的調查。我想知道是誰選擇了那個不合格的快要坍塌的體育場來舉辦冠軍杯決賽這樣一場重量級的豪門對決。很顯然,巴塞羅納和伯納烏,還有其他很多球場都能承辦,但為什麼偏偏是這座破敗的體育場呢?
在球場外善意的玩笑升級並蔓延到場內之前,利物浦曾對比賽的舉辦地表示反對。除了對於球場似乎要坍塌的擔心外,利物浦對於雙方球迷中間的中立看台非常擔心。俱樂部強調只有利物浦和尤文圖斯才應該被分配到球票,在中間留一個中立區會導致雙方球迷從比利時黃牛那裡買到票,這樣就會出現雙方球迷混雜的危險局面。歷史證明,這個中立區很快就被義大利球迷所佔據。
彼德.胡頓:此前幾年阿森納曾到那打過比賽,聽他們球迷說那裡簡直是個垃圾堆。所以每個人都知道,即使當我們在安菲爾德拿到球票看到X區被刪去時,我們還在想『那裡是留給誰的呢?』我依然清晰地記得我拿到球票時的情景,——現在我依然是在家裡訂票的。票上標有XYZ區,而X區被塗掉了。然後就有傳言說尤文圖斯拿去了我們一半的票。這是第一個謠言,但隨著它流傳開來,謠言變成尤文圖斯拿去了我們三分之一的票。組織者稱那個區是為中立球迷准備的,但是人人都知道布魯塞爾有一大片義大利社區,而那些票都到了尤文圖斯球迷的手中。
菲爾.尼爾:我們只得到11000張票,這讓我們至今仍感到憤怒。喬.費根本應該光榮的離開球隊,他應該在獲得勝利後像佩斯利一樣受到我們熱烈的歡送,但事實並不是這樣,這至今仍讓人感到遺憾,必須要有人對此負責。
萊斯.勞森:有時候你會有一種不祥的預感,你感到會有什麼事情發生,而那天就是這樣。那次我頭一回在去看比賽的時候有這種感覺。那天天氣不錯,陽光明媚而且很熱,我們住在酒店裡,本以為會在那呆上好幾天。我們離開旅館前往賽場,天氣依然不錯,我們下車後四處閑逛。當時我們正躺在草地上,突然間就有了那種預感,我不知道該怎麼形容,就像你的脊柱突然顫抖了一下,總之那天一切都不太正常。
彼德. 胡特:我們遭到組織者的厭惡,即使在看台上什麼也沒有發生之前。我們問別人『究竟發生了什麼?哪裡排隊啊?』但是人們都只顧著自己,即使你有球票也無濟於事,你只能被人流擠進去,進去之後就被毫無理由地用棍子毆打。
萊斯.勞森:坐在球場外面的時候我們感到很不安,我的同伴們也是如此。於是我們決定先確保自身安全後再進球場。我們並沒有隨利物浦球迷一起坐在主看台,我們坐在旁邊。進進球場後,我們本以為可以在大批利物浦球迷中間安下心來,因為我們是從安菲爾德拿到票並且和官方團隊一起過來的。但讓我們恐懼的是,我們竟然被包圍在尤文圖斯球迷中間。
彼德.胡頓:我想警察的態度讓我們無法接受。和我一起的那個小夥子進來後竟然被一個警察開槍射擊。他有球票,僅僅是因為他想躲避那毫無理由的毆打。他買了張球票來看比賽但卻在進球場的時候遭到警棍毫無理由的毆打!所以他進行反抗,而其中的一個警察就對他開了槍!我認為那些警察毫無經驗,他們聽說過英國的足球流氓,但他們不知道如何來應付這么多的球迷,於是他們認定所有人來自英格蘭的人都是足球流氓。
開球前一小時,場內的球迷開始發生沖突。雙方隔著一道鐵絲籬笆開始相互挑釁。在紅軍球迷經受了一陣雨點般的雜物攻擊後,部分狂怒的利物浦球迷開始了反擊,混亂就這樣爆發了。尤文圖斯球迷四散而逃,但是一道圍牆擋住了他們的去路,年久失修的牆壁突然倒塌,39個球迷遇難。
萊斯.勞森:我帶著我的長鏡頭相機並掛在脖子上,想拍捕捉一些特別的鏡頭。我只記得在當時我正在調整鏡頭拍攝體育場。開球前有一場兒童的墊場塞作為娛樂。場內的氣氛很敵對,而且看上去尤文圖斯球迷要比利物浦球迷多。兒童賽結束之後,我坐下來對著鏡頭環顧體育場,恰好那時我的鏡頭對准了牆壁倒塌的那個區域。當時我不知道那邊到底發生了什麼,我只看到大片飛揚的塵土。
彼德.胡頓:我當時坐在事發地對面的看台上,所以沒能第一時間看清楚究竟是什麼導致了牆的坍塌。但似乎是有場小規模的沖突,但我確定,這樣的場面在每個國家的賽場上都不止一次地發生過, 而且20個安菲爾德的警察就能很快將它平息掉。
肯尼.達格利什(1977-90賽季利物浦隊員):我無法寬恕某些利物浦球迷的舉動,但當對方球迷向你投擲雜物的時候,你很難不做出回擊。除非利物浦球迷離開那裡才有可能避免沖突的發生。特別是此前一年你曾被石塊攻擊過而且受了重傷,那你肯定不會再讓這樣的事情發生,於是沖突就爆發了。
對於賽季末就要離開安菲爾德的利物浦主教練喬.費根來說,這樣的慘劇讓他在紅軍光輝的執教生涯不得不以噩夢般的結局告終。
菲爾.尼爾:喬.費根曾前去勸說球迷,而他們暗示作為隊長我也應該那麼做。所以大概一個小時後我帶著一個保鏢走向看台,但是不斷地受到攻擊。所以我們不得不走向看台另一端的擴音器,而那邊是義大利球迷的看台,所以想要擠進去很困難,尤其是你還身穿著利物浦球衣。我記得當時有歐足聯官員遞給我一份聲明讓我去宣讀,我看後對自己說『尼爾,我不能照上面的讀,我應該說出我心裡真實的感受。』因此我把那份聲明捏成團後扔在地上,然後呼籲我們的球迷保持冷靜。
那晚,尤文圖斯依靠普拉蒂尼罰入的一個有爭議的點球1比0取勝捧走了冠軍杯。此時比賽的結果已經不再重要了,誰都不願意再去記住這場比賽。
彼德.胡頓:即使在牆倒塌,比賽開始之後,看台上仍然不斷地有沖突,你總能看到尤文圖斯球迷在看台的另一端拿著棍子或其他各種雜物試圖向利物浦球迷涌來。假如他們真的成功沖到利物浦球迷看台的話,天知道會發生什麼,或許傷亡會更加慘重。我記得當時我在想『我們已經打到冠軍杯決賽了,但這簡直是個天大的玩笑』雖然那時我沒料到更不知道有人死了,但我心裡就在咒罵『這里簡直就是個屠宰場!』
伊恩.拉什(1980-86,1988-96賽季利物浦球員):發生那樣的事情後,決賽已經註定不會有完美的結局了。我認為當羅尼.威蘭被絆倒絕對應該判罰點球,而他們的那個點球的犯規地點其實是在禁區外的。但相對於那天的慘案來說這些都已經不重要了。我們都沒有心思去比賽了,你去問問有誰是在真正比賽的,即使你去問尤文圖斯的隊員,他們也沒有心思認真踢了,那已經不像是冠軍杯決賽,簡直就像一場游戲。似乎我們都只應付著踢完比賽然後急著去看看我們的家人以及其他所有人是否都還好。
彼德.胡頓:我想那場比賽對球員來說簡直就是噩夢,因為他們已經知道有人喪生了,但大多數的球迷還沒有意識到已經出了人命。
菲爾.尼爾:我們被告知要繼續參加比賽,但我本以為比賽會取消。即使失去冠軍我也不介意,我認為取消比賽應該是個更好決定。
直到第二天早上這場悲劇的傷亡情況才被報道出來。
肯尼.達格利什:我們離開酒店的時候看到義大利球迷在哭泣並用東西砸我們的大巴。而當我們離開布魯塞爾的時候義大利球迷變得更狂暴了,這是可以理解的——他們的39個同胞遇難了。我們的大巴不得不需要大量的警力來保護。我記得很清楚,當時有個義大利球迷的臉正對著我位置旁的車窗,他不停地在哭泣和嚎叫,那種情況下你會為失去同胞的他們感到難過。
彼德.胡頓:直到我們回到奧斯坦德才了解到整個悲劇的情況。我記得當時整個小鎮都被封鎖了,警察來調查我們並沒收了旗幟和其他物品。我始終都記得那個和我一起的那個小夥子,他問警察『你們為什麼要這么做?』他不知道,也沒有任何人知道,而直到我們回到旅館才被告知究竟發生了什麼。
彼德.羅賓遜(利物浦主席):這將是伴隨他們一生的恐怖經歷。
萊斯.勞森:我真希望那樣的事情從沒有發生過,你唯一能說的就是對那些失去性命的人以及他們的家屬表示同情。
伊恩.拉什:我們必須牢記那樣的悲劇,必須從中吸取教訓以保證以後再也不發生類似的事情。
肯尼.達格拉什:你去現場看比賽,但並不會料到會有這樣的結局,不是嗎?足球已經不重要了,沒有任何比賽值得人們為此付出生命。在生命面前其他任何事都顯得毫無意義。尤文圖斯球迷不應該向對方球迷扔石頭,而利物浦球迷也不應該用同樣的方式去還擊。雙方球迷都不該讓這樣的悲劇發生。如果他們預見到這樣可怕的後果,或者他們考慮一下那麼做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我確信義大利球迷決不會向對方球迷扔石頭,而英國球迷也不會有報復行動。義大利和英國球迷中的每個人都肯定會為此感到後悔,我相信直到現在他們也依然後悔著。
5月29日將成為尤文圖斯和利物浦球迷永遠的紀念日。為那些在海瑟爾慘案中喪命的球迷默哀一分鍾並祈禱這樣的事永遠不要再發生吧!
㈥ 給我一份氣候變暖的調查報告
今天是世界環境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是——冰川消融,後果堪憂。與之相關,首先會讓人想到便是日益嚴重的全球變暖現象。從1906—2005年的100年間,全球平均氣溫升高了0.74攝氏度,預計到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將升高1.1—6.4攝氏度。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遏制全球變暖的步伐,人類未來的生活環境將越來越嚴峻。
全球變暖世界各地災難頻發
2005年7月,印度孟買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水襲擊,死亡一千多人,災民達二千多萬。而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的邊緣,世界最大的湖泊一—查德湖,卻已經因缺乏降水而乾涸。
中國科學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IPCC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 秦大河:「以變暖為主要特徵的全球氣候系統變化導致了大尺度很大的空間尺度上的乾旱、暴雨這種分布的失控、不均勻,這與全球氣候變暖有密切的關系。」
對人類而言,全球變暖早已不是一個遙遠的話題,全球氣候的巨大變化,已經在真真切切的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全球氣溫升高會導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區洪災頻發,而另一些地區卻持續乾旱。
秦大河:「可以看到的話,這個整個風暴的路徑在南北半球都向兩極來偏動,這種情況就要造成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會出現乾旱,而且它風場朝北面和朝南面偏的時候,在高緯地區的降水也會增加。」
很多國家近些年來自然災害成倍增加,原因正是全球變暖,其中,俄羅斯由於永久凍結帶融化,其北部地區的形勢已極為嚴峻。
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已經讓人們頭痛不已,然而還有更可怕的,那就是颶風的肆虐,全球變暖使得海洋變暖,從而大大提高了引發更加強大風暴的機會。
秦大河:「那麼最近完成的政府間氣侯變化專業委員會,這批專家得出的結論也認為在全球氣候系統變暖的時候,那麼這種強風暴它的這個強度和頻率都會增加。」
2005年夏,丹尼斯颶風襲擊美國,而後,卡特里娜颶風又襲擊了佛羅里達州,使得很多人在那場災難中喪生,並造成數十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秦大河:「整個來說還是一種能量的增加,海洋能量的增加,那麼它的熱交換導致了氣旋的強度大大增加,所以台風的強度變大了,所以破壞力就變大了,那麼它與全球變暖能量的增加和能量的釋放是有密切的聯系的。」
隨著氣候的變化,在某些國家和地區,原本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在俄羅斯,由於冬天越來越暖和,連北極熊都改變了過冬的方式, 2006年12月莫斯科動物園一頭北極熊不再冬眠。
秦大河:「全球氣候系統變暖在生態系統裡面的話,會導致生物多樣性受到很大的損失。」
珊瑚蟲曾遍布全球,但由於全球變暖和其他因素,很多地方的珊瑚蟲都像這樣死亡了,而所有依賴珊瑚蟲生存的魚類,也都面臨著威脅。事實上,同樣的狀況在世界各地已經相當普遍。
全球變暖帶來的變化,不僅僅是天氣變熱了,它還會製造一系列難以想像的災難。前幾年,有部美國好萊塢大片《後天》流行一時,影片用直觀的畫面告訴人們,全球變暖究竟會給人類留下什麼樣的惡果?為了避免影片中的一幕幕變成現實,現在美國人又在做出什麼努力呢?
中央電視台駐紐約記者站記者 楊福慶:「作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和最發達的國家之一,美國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的排放量也居世界之首。近年來,颶風、龍卷風、乾旱和水災等,自然災害的頻發也使越來越多的美國公眾切身體會到全球變暖的後果。因此,他們呼籲美國政府在降耗減排方面採取更積極行動的呼聲也越來越高。隨著溫度的升高,兩極冰蓋融化和科學界越來越多關於全球變暖後果的共識。」
楊福慶:「我想現在美國人認為他們(美國政府)在逃避,你認為政府應該在更多城市推進遏制變暖的政策嗎?」
紐約市民:「當然、當然,這事關國家安危。」
紐約市民:「我認為減少排放是一個好主意,提高排放控制標准,甚至有些人提出的在特定時間提高特定車輛進入城市的費用那也是個好主意。」
地球冰川融化將危及全球10億人口的生存
當全球氣溫逐步升高的時候,首當其沖遭遇生存危機的,還不是人類,而是遍布於地球兩極和高海拔山地的冰川。全球變暖使得冰川融化,而冰川消融減弱了對太陽輻射的反射,又使海洋和陸地吸收了更多的熱量,反過來又進一步加劇了氣溫升高。如此的惡性循環,讓人類面臨的環境危機不斷加重。
2007年—2008年恰逢第四個國際極地年,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與之相呼應,正是要強調氣候改變對極地生態系統的影響,以及由此引發的各種後果。而事實上,在南北極,很多曾經蔚為壯觀的冰川已經岌岌可危。
冰川消融的速度也是越來越快。不幸的是,除了南北極,世界各地的冰川也都有著同樣的遭遇。各地冰川狀況:10年內,乞力馬扎羅山上將不會再有冰雪;15年內,冰河國家公園的冰川將成為歷史;哥倫比亞冰川也在逐年縮小。
秦大河:「最新的一些資料已經表明,由於這個全球氣候系統變暖冰雪圈整體處於一個退化的過程當中。」
北極冰架裂開、永凍土上的樓房倒塌等等種種現象表明,地球已經敲響了警鍾。
秦大河:「北極夏天冰層變薄比以前薄了,有的資料表明它要比上個世紀50年代
減薄了40厘米,減薄了40%,還有一種模式到2080年北冰洋夏天就沒冰了,還有這種可能性。」
在北極,樹木東倒西歪很常見,原因並不是風造成的,而是由於樹木紮根在凍土帶,而凍土帶融化了,所以它們就變得東倒西歪。建在凍土帶上的房子,由於凍土帶的融化而倒塌了。
秦大河:「這都是氣侯系統變暖多年凍土退化的一種表現,因為氣侯系統變暖,所以這個多年凍土裡麵包含的地下冰它要損失一部分,所以地面會沉陷。」
2005年12月18日,英國媒體報道,在美國阿拉斯加北部海岸,海洋生態學家們短短1個月就發現了4具北極熊屍體。經過詳細考證和研究,他們震驚地發現:北極熊很可能是因為長途跋涉覓食而被淹死在途中的。.
秦大河:「隨著高緯度地區南極和北極這種變暖,那麼冰凍圈大規模退縮凡是以冰凍圈
賴以生存的各種生物的話,毫無疑問他們的生存會受到危機。這也是全球氣候系統變暖生物多樣性受損的一個典型的例子。」
更另人擔憂的是,如果再不立即遏製冰川融化的勢頭,人類的生存也將面臨巨大的威脅。
有科學家根據測算,如果格陵蘭分裂並且融化,,世界上最低的國家荷蘭,幾乎會全部被淹,在北京周圍數千萬人的家園也會被淹,還有更糟的,上海周邊地帶,也有4千萬人口,還有從印度到孟加拉國,那個區域有6000萬人口。
秦大河:「(如果)南北極的冰蓋沒了,海平面上升六、七十米是最少的數字,還有科學家認為會上升八、九十米。這個時候世界上沿海的城市將受到滅頂之災。」
科學家的預計並不是聳人聽聞,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昨天發布《全球冰雪瞭望》也指出,如果現在的氣候變暖模式持續下去,到本世紀末,地球冰川覆蓋的范圍將下降40%以上,由此導致的洪水、海平面上升、缺乏淡水等問題將影響到全球10多億人的生存。人類現在站在了一場空前的考驗面前,何去何從,已經到了必須做出選擇的時候。
中央電視台駐莫斯科記者站記者 王溪:「2005年俄羅斯人經歷了50年來最漫長而寒冷的冬天,而2006年持續的暖冬徹底打亂了俄羅斯棕熊們冬眠的習慣,在今年的5月底俄羅斯的部分地區又出現了,百年罕見的高溫天氣,近年來俄羅斯不斷出現的氣候異常現象使俄羅斯的科學家們對全球變暖問題格外關注。此外,俄羅斯專家預測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俄羅斯的永凍土地帶也逐漸開始解凍,而俄羅斯近一半以上的領土都處於永凍土地帶上其城市建築、各種設施,尤其是油氣開采設施及其運輸管道將面臨極大的威脅。」
氣候變暖導致流行病肆虐
人類現在已經意識到全球變暖、冰川融化,給環境帶來的挑戰。實際上,氣候變化已經在很多方面開始影響大家的生活,甚至威脅到我們的健康和生命。
哈佛大學新病和復發病研究所報告:「氣候變暖,一些熱帶疾病將向較冷的地區傳播。海拔較高處的環境也越來越有利於蚊子和它們所攜帶的瘧原蟲子這樣的微生物生存。」
1985年之後在盧安達、尚比亞和衣索比亞的高海撥地區都出現過傳染性瘧疾。1988年馬達加斯加高地的一次爆發殺死了10萬多人。很多專家都認為,這些疾病的流行與全球變暖有關。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研究所副所長 張建中:「它實際上就是一個高緯度地區
突然出現了一個新出現了,對當地來講是一個新的疾病,那麼這些地方因為它的溫度升高
原來本來沒有相關的媒介生物的地方,比如一些蚊蟲出現了,所以給當地造成了突然的一種疾病的爆發流行。」
在世界很多城市,像肯亞的內羅畢和辛巴威的哈拉雷等原來是沒有蚊子的,可是現在隨著天氣變暖,蚊子在高緯度地區也能夠很好的生存,越來越多的城市也都出現了蚊子。而且不僅僅是蚊子,很多其他令人不安的傳染病攜帶源也擴張了它們的活動范圍。
張建中:「每當平均溫度升高1度相當於我們的溫度就要向高緯度地區推進大約
400公里左右,就是比如說大家一直把血吸蟲病的流行區主要劃定在長江和長江以南地區, 但是現在它的北移的趨勢非常明顯。」
在過去的四分之一個世紀,出現了30種新病毒,它們中的很多,比如「非典」,給人類帶來了很大的麻煩,還有很多抗葯性的結核病毒。
不僅如此,還有一些曾被控制了的病毒,又卷土重來重新出現的病毒,非常棘手,比如禽流感和西尼羅河病毒。
張建中:「程度的變化可能主要有兩個方面因素,第一個來講即便是在原來的流行區
因為溫度增高可能造成了,某些傳染病的流行的周期變長,第二個就是一旦由於溫度的增高使一些原來非疫區的地方變成了可以流行的區域的話,一旦引入一種新的疾病來講對於一種沒有任何免疫力抵抗力的人群來講,它的嚴重程度和致死率都是比較高的。」
一度被人類降服的疾病,如今再度卷土重來,是大自然向人類發出的警報。盡管全球變暖是個極其復雜的現象,但人類從工業化時代以來,無節制的排放溫室氣體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從根本上說,只有我們主動調整生產方式和消費結構,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才有可能減緩氣溫上升的勢頭。現在,歐洲各國也採取了不少新的辦法。
中央電視台駐倫敦記者站首席記者 楊真:「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在最早實現工業化的英國眾多的工業污染給環境和空氣造成了極大的壓力,以至於其首都一度以霧都聞名於世,雖然近年來眾多的工業行業已經轉移到了海外,但是現代的生活方式每天都在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給環境和空氣再度造成了新的壓力。在威爾士地區的北部山區永久雪線曾經在海拔810米的地方,然而由於氣候變暖這一紀錄早已成為了過去,而英國國家自然基金會預計由於無雪冬季越來越多到2080年的時候山上的積雪量有可能要降低80%。」
中國以負責任的大國姿態出台一系列環保措施
氣候無國界,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並專門成立了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協調機構。然而,國際上卻有一些聲音認為,中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給全球的環境造成了「威脅」。就在6.5環境日到來之際,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對此進行了反駁。
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沒有人說那些歷史排放量多,人均排放量高,排放彈性系數大的那些國家是氣候變化的主要威脅,反而說歷史排放量少,人均排放量低,排放彈性系數小的中國構成了主要威脅,這顯然是不客觀的,也是不公正的。」
馬凱主任列舉了三組數據:中國的歷史累計排放量低:從1950年到2002年,50多年中國化石燃料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碳只佔世界累計排放量的9.33%;
中國人均排放水平低:國際能源機構的最新統計,中國2004年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3.65噸,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87%,為OECD國家的33%,世界平均排位第92位;
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彈性系數小,從1990年到2004年15年間,單位GDP每增長1%,世界平均二氧化碳排放要增長0.6%,但是中國僅僅增長0.38%。
馬凱認為,中國不但構不上「環境威脅」,相反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為保護全球的氣候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是一支重要的積極力量。
馬凱:「從1990年到2005年,中國每萬元GDP能耗下降了47%,相當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8億噸。」
在諸多挑戰面前,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條約》約定下,6月4日,國家發改委制定出台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明確了到2010年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具體目標、基本原則、重點領域及其政策措施。馬凱主任解釋了《國家方案》頒布的重大意義和內容。
馬凱:「一個是少排放;二是多吸收;三是再利用。」
少排放,就要節能;多吸收,就要植樹造林;再利用就是變廢為寶,發展循環型經濟。所以,節能減排是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重大舉措,十一五規劃提出了「十一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的約束性指標。在2006年,全國卻沒能實現年初確定的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的目標。
馬凱:「要走出一條投入小、消耗少、能循環、可持續的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不能再走高消耗、高排放的傳統的工業化道路,而是要努力走出一條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高產出的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努力實現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雙贏」的目標,這本身就是對世界可持續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貢獻。」
半小時觀察:地球是大家的
氣候變化所帶來的,絕不僅僅是冰雪消融、海面上漲的景觀變化,它將從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向我們發出挑戰。我們都知道,氣候無國界,如果一場全球性的環境災難來臨,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難倖免。
這場危機考驗著我們。如何應對?不僅國家要考慮,每個人也應該有行動。事實上,導致全球變暖的,不光是工廠,我們生活中很多的消費和浪費,都在無意之中製造著溫室氣體,細水長流的自來水、忘了關的電燈、徹夜不停的空調,在能源璉條的另一端,它們就是不斷排放的二氧化碳。
地球只有一個,我們別無選擇,但我們可以選擇更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行為。
㈦ 海瑟爾慘案
海瑟爾慘案
1985年5月29日,利物浦隊與尤文圖斯隊在布魯塞爾海瑟爾體育場的歐洲冠軍杯決賽中相遇,歐足聯賽前把一個球門後的看台分配給利物浦球迷,但是卻有不少尤文圖斯的球迷從比利時人手中買到該看台的球票。看台上,也沒有足夠的警察和工作人員將兩隊球迷分開。在比賽中,不斷有雙方球迷的辱罵和投擲行為。混在利物浦球迷里的足球流氓與尤文的球迷大打出手,導致看台倒塌,當場壓死39名尤文圖斯球迷,並有300多人受傷,這就是著名的「海瑟爾慘案」。而利物浦也輸掉了冠軍杯,賽後所有的英國球隊並被禁止參加歐洲的賽事長達五年之久,利物浦則達七年。從此,紅軍大傷元氣,多年來一直無法重復其巔峰狀態。
希爾斯堡慘案
1989年5月7日,在謝菲爾德的希爾斯堡(Hillsborough)球場舉行了英國足總杯半決賽,由利物浦(Liverpool)和諾丁漢森林隊(Nottingham Forest)對壘。
在球門背後的3號和4號看台是人氣最高的,比賽前20分鍾這兩個看台就已經滿員,比賽開始的時候這兩個看台約湧入了兩倍於設計容量的球迷。由於沒有固定的座位,看台擁擠的球迷你推我撞,而入口處的球迷並不清楚看台已滿,繼續擁進球場,將前排的球迷壓向圍欄,而此時,球場的警察卻站在中線附近防止利物浦球迷「攻擊」森林球迷。絕望的球迷拚命的推翻圍欄,有些人攀過圍欄,逃出生天,而大量的球迷則被活生生壓死。這次慘劇,造成九十六人死亡,一千多人受傷。警察的無能以及球場的惡劣狀況,是造成這一災難的主要原因。
希爾斯堡慘案後,英格蘭足總命令拆除所有不帶座位的看台。為了紀念這些遇難的球迷,利物浦球隊的的隊歌改為《你永遠不會孤獨前行》(You'll never walk alone),以不忘曾經的悲劇。如今,希爾斯堡紀念碑永遠矗立在安菲爾德
其他
莫斯科慘案
1982年10月20日,莫斯科列寧體育場舉行了歐洲冠軍杯的一場比賽,由莫斯科斯巴達克隊迎戰荷蘭哈勒姆隊。由於當時天氣非常寒冷,來現場觀看比賽的球迷異乎尋常的少,可容納10萬人的體育場只售出1萬張票。體育場管理部門為了省事,將所有的觀眾都集中到C區看台,而球場工作人員又嚴重違反體育場安全規定,僅僅打開C區看台的一個出入口,將其他看台的出入口全部鎖上。
比賽接近尾聲時,在主隊已經攻入一球、勝局已定的情況下,現場球迷估計比賽將就此結束,於是紛紛起身准備提前退場,朝唯一開放的出口走去。但在終場前1分鍾,比賽突然又起高潮,主隊乘勝追擊,攻入一球,看台上立刻爆發出一陣歡呼聲。許多已經走下看台和走到出口的觀眾被歡呼聲吸引,立刻返身回轉往回擁去,想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而正在這時,終場哨聲響了,看台上興奮的觀眾也開始離場往外擁。兩股人流就像兩股洶涌的潮水一樣在狹窄的出口處交匯,猛烈地沖撞起來。由於人多擁擠,誰也控制不住相互推搡的人流。後面不明真相的人只顧擠前面的人,而前面的人在擁擠的情況下退場得又很慢。這樣,出口被堵住了。隨著退場的人越來越多,一些人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受不住巨大壓力而窒息暈倒,一些被推倒的人,就再也無法站立起來,千百隻腳從他們身上踏過,哭喊聲、叫罵聲、呻吟聲交織在一起,場面之悲慘令人目不忍睹。最終導致340多人蒙難。
南非慘案
2001年4月16日,在南非首都約翰內斯堡的埃利斯球場,南非甲級聯賽兩支奪冠球隊的比賽中,比賽組織者在能夠容納7萬名觀眾的球場中出售了12萬張球票,距離比賽尚有一個半小時,7萬人的體育場已經座無虛席。但球迷仍然像潮水般地湧向體育場,執勤警察隨即將入口處高高的鐵門鎖住,致使大量球迷滯留在入口的鐵門處,情緒激動。比賽開始後,主隊進球的消息通過擴音喇叭傳到體育場外,在場的主隊球迷立刻沸騰了。他們像瘋了一樣向各個入口擠去。西看台入口處的球迷最多,有幾萬人,他們立即匯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沖擊球場的鐵門,有的球迷甚至爬上了鐵門,准備跳進體育場。警察為了驅散球迷,控制局勢,便違歸施放了催淚彈。在球迷的推擠下,球場鐵門被擠倒,沖在最前面的球迷猝不及防,隨之倒在鐵門上,被後面大量湧入的球迷踩在腳下,而人們明明知道有人倒在地上,但根本無法停住腳步,只能踏著前面的人繼續往體育場里涌。這起事故總共造成了47人喪生、160多人受傷。4月16日也成為南非足球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迦納足球慘案
2001年5月9日,在迦納首都阿克拉的國家體育場,科托科隊與非洲冠軍橡樹隊進行同城德比大戰,這場宿敵之間的大戰吸引了大量的雙方球迷到場觀戰。賽後,失利的科托科隊的支持者與對方的球迷在球場發生混戰,並毀壞了不少觀眾席上的坐椅做為武器。而體育場內沒有有效的安全保障體系,致使警察在球迷騷亂之際無法應對。為了控制混亂的局面,維持秩序的警方不得不使用催淚瓦斯來驅散球迷,但不少警察濫用催淚瓦斯,結果導致很多球迷一片驚慌。驚恐的球迷四處逃散,於是越來越多的人被他人擠倒在地。最終,這起事故造成126人死亡,數百人受傷。
歷史上,非洲曾出現多次球場悲劇,1969年12月25日的剛果比卡球場慘案導致27死52人傷;1974年2月17日的埃及開羅球場慘案導致48死47人傷;1991年1月12日的南非奧科尼球場慘案導致42人死亡;1996年的尚比亞盧薩卡球場慘案導致9死52人傷;2000年7月,辛巴威哈拉雷球場慘案導致13人死亡;2001年4月29日,民主剛果布姆巴什球場慘案,49人死51人傷……
利馬慘案
1964年5月24日,秘魯利馬的國立體育場舉行了奧運會南美洲足球預選賽阿根廷與秘魯隊的比賽。在比賽結束前2分鍾裁判吹罰秘魯隊的一個進球無效,導致阿根廷擊敗秘魯隊。看台上大量主隊球迷對此判罰表示不滿,情緒十分激動,並引而遷怒客隊球迷,並爆發大規模球迷騷亂,釀成318人死亡、500多人受傷的慘案。
格拉斯哥艾博羅克斯慘案
1971年1月2日,蘇格蘭格拉斯哥流浪者隊在主場艾博羅克斯體育場迎戰另一支蘇格蘭勁旅凱爾特人隊。流浪者隊在比賽的最後時刻打進一球,將場上比分扳平,引起東看台的兩隊球迷言語不合,發生混戰,並引起看台上的球迷擁擠,導致球場柵欄倒塌,發生球迷踩踏事故,造成66人死亡、150多人受傷的慘劇。
布宜諾斯艾利斯慘案
1968年6月23日,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在博卡青年隊與河床隊比賽結束後,急於退場的球迷因不知情而湧向一個被關閉的出口,結果74名球迷被擠死、150多名球迷被擠傷。
尼泊爾慘案
在1988年3月12日,尼泊爾加德滿都 --- 逃避冰雹的球迷涌進了被鎖死的出口,造成相互擠踏,至少93人死亡、100多人受傷。
回答者: 愛上孕婦 - 大魔導師 十二級 7-25 09:03
沒有人會忘記1985年5月29日發生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海瑟爾體育場發生的那一幕。利物浦和尤文圖斯在冠軍杯決賽中相遇,這天本應該成為俱樂部歷史上最偉大的夜晚之一,卻變成了最黑暗的一晚.
利物浦的球迷們並沒有看到球隊第五次舉起冠軍杯,相反,在回英格蘭之前他們見證了一場悲劇。在這場悲劇中,共有38個義大利球迷和1個比利時球迷死亡。
對於經歷過那個慘案的人來說,海瑟爾喚起他們那晚沉痛的記憶…
菲爾.尼爾(1974-85賽季利物浦隊員,海瑟爾慘案時的場上隊長):我迫不及待地想參加我代表利物浦的第五次冠軍杯決賽。但最終決賽卻變成了一個悲劇,這真讓人難以接受。
彼德.胡頓(利物浦球迷,前The Farm樂隊主唱):球場管理不嚴格是那場慘劇發生的根源。
萊斯.勞森(利物浦球迷,利物浦官方球迷俱樂部秘書):彼德.羅賓遜在決賽前就告訴歐足聯,球場的種族隔離工作做得不夠好,而場上的安全措施也不合格,但是歐足聯並沒有聽取意見。對於那些罹難的義大利球迷家屬我深表同情,但如果當初歐足聯聽取羅賓遜意見的話,悲劇是可以避免的。
菲爾.尼爾:利物浦和尤文圖斯這兩傢俱樂部本身都沒有過錯。我常認為對於此事並沒有過確切的調查。我想知道是誰選擇了那個不合格的快要坍塌的體育場來舉辦冠軍杯決賽這樣一場重量級的豪門對決。很顯然,巴塞羅納和伯納烏,還有其他很多球場都能承辦,但為什麼偏偏是這座破敗的體育場呢?
在球場外善意的玩笑升級並蔓延到場內之前,利物浦曾對比賽的舉辦地表示反對。除了對於球場似乎要坍塌的擔心外,利物浦對於雙方球迷中間的中立看台非常擔心。俱樂部強調只有利物浦和尤文圖斯才應該被分配到球票,在中間留一個中立區會導致雙方球迷從比利時黃牛那裡買到票,這樣就會出現雙方球迷混雜的危險局面。歷史證明,這個中立區很快就被義大利球迷所佔據。
彼德.胡頓:此前幾年阿森納曾到那打過比賽,聽他們球迷說那裡簡直是個垃圾堆。所以每個人都知道,即使當我們在安菲爾德拿到球票看到X區被刪去時,我們還在想『那裡是留給誰的呢?』我依然清晰地記得我拿到球票時的情景,——現在我依然是在家裡訂票的。票上標有XYZ區,而X區被塗掉了。然後就有傳言說尤文圖斯拿去了我們一半的票。這是第一個謠言,但隨著它流傳開來,謠言變成尤文圖斯拿去了我們三分之一的票。組織者稱那個區是為中立球迷准備的,但是人人都知道布魯塞爾有一大片義大利社區,而那些票都到了尤文圖斯球迷的手中。
菲爾.尼爾:我們只得到11000張票,這讓我們至今仍感到憤怒。喬.費根本應該光榮的離開球隊,他應該在獲得勝利後像佩斯利一樣受到我們熱烈的歡送,但事實並不是這樣,這至今仍讓人感到遺憾,必須要有人對此負責。
萊斯.勞森:有時候你會有一種不祥的預感,你感到會有什麼事情發生,而那天就是這樣。那次我頭一回在去看比賽的時候有這種感覺。那天天氣不錯,陽光明媚而且很熱,我們住在酒店裡,本以為會在那呆上好幾天。我們離開旅館前往賽場,天氣依然不錯,我們下車後四處閑逛。當時我們正躺在草地上,突然間就有了那種預感,我不知道該怎麼形容,就像你的脊柱突然顫抖了一下,總之那天一切都不太正常。
彼德. 胡特:我們遭到組織者的厭惡,即使在看台上什麼也沒有發生之前。我們問別人『究竟發生了什麼?哪裡排隊啊?』但是人們都只顧著自己,即使你有球票也無濟於事,你只能被人流擠進去,進去之後就被毫無理由地用棍子毆打。
萊斯.勞森:坐在球場外面的時候我們感到很不安,我的同伴們也是如此。於是我們決定先確保自身安全後再進球場。我們並沒有隨利物浦球迷一起坐在主看台,我們坐在旁邊。進進球場後,我們本以為可以在大批利物浦球迷中間安下心來,因為我們是從安菲爾德拿到票並且和官方團隊一起過來的。但讓我們恐懼的是,我們竟然被包圍在尤文圖斯球迷中間。
彼德.胡頓:我想警察的態度讓我們無法接受。和我一起的那個小夥子進來後竟然被一個警察開槍射擊。他有球票,僅僅是因為他想躲避那毫無理由的毆打。他買了張球票來看比賽但卻在進球場的時候遭到警棍毫無理由的毆打!所以他進行反抗,而其中的一個警察就對他開了槍!我認為那些警察毫無經驗,他們聽說過英國的足球流氓,但他們不知道如何來應付這么多的球迷,於是他們認定所有人來自英格蘭的人都是足球流氓。
開球前一小時,場內的球迷開始發生沖突。雙方隔著一道鐵絲籬笆開始相互挑釁。在紅軍球迷經受了一陣雨點般的雜物攻擊後,部分狂怒的利物浦球迷開始了反擊,混亂就這樣爆發了。尤文圖斯球迷四散而逃,但是一道圍牆擋住了他們的去路,年久失修的牆壁突然倒塌,39個球迷遇難。
萊斯.勞森:我帶著我的長鏡頭相機並掛在脖子上,想拍捕捉一些特別的鏡頭。我只記得在當時我正在調整鏡頭拍攝體育場。開球前有一場兒童的墊場塞作為娛樂。場內的氣氛很敵對,而且看上去尤文圖斯球迷要比利物浦球迷多。兒童賽結束之後,我坐下來對著鏡頭環顧體育場,恰好那時我的鏡頭對准了牆壁倒塌的那個區域。當時我不知道那邊到底發生了什麼,我只看到大片飛揚的塵土。
彼德.胡頓:我當時坐在事發地對面的看台上,所以沒能第一時間看清楚究竟是什麼導致了牆的坍塌。但似乎是有場小規模的沖突,但我確定,這樣的場面在每個國家的賽場上都不止一次地發生過, 而且20個安菲爾德的警察就能很快將它平息掉。
肯尼.達格利什(1977-90賽季利物浦隊員):我無法寬恕某些利物浦球迷的舉動,但當對方球迷向你投擲雜物的時候,你很難不做出回擊。除非利物浦球迷離開那裡才有可能避免沖突的發生。特別是此前一年你曾被石塊攻擊過而且受了重傷,那你肯定不會再讓這樣的事情發生,於是沖突就爆發了。
對於賽季末就要離開安菲爾德的利物浦主教練喬.費根來說,這樣的慘劇讓他在紅軍光輝的執教生涯不得不以噩夢般的結局告終。
菲爾.尼爾:喬.費根曾前去勸說球迷,而他們暗示作為隊長我也應該那麼做。所以大概一個小時後我帶著一個保鏢走向看台,但是不斷地受到攻擊。所以我們不得不走向看台另一端的擴音器,而那邊是義大利球迷的看台,所以想要擠進去很困難,尤其是你還身穿著利物浦球衣。我記得當時有歐足聯官員遞給我一份聲明讓我去宣讀,我看後對自己說『尼爾,我不能照上面的讀,我應該說出我心裡真實的感受。』因此我把那份聲明捏成團後扔在地上,然後呼籲我們的球迷保持冷靜。
那晚,尤文圖斯依靠普拉蒂尼罰入的一個有爭議的點球1比0取勝捧走了冠軍杯。此時比賽的結果已經不再重要了,誰都不願意再去記住這場比賽。
彼德.胡頓:即使在牆倒塌,比賽開始之後,看台上仍然不斷地有沖突,你總能看到尤文圖斯球迷在看台的另一端拿著棍子或其他各種雜物試圖向利物浦球迷涌來。假如他們真的成功沖到利物浦球迷看台的話,天知道會發生什麼,或許傷亡會更加慘重。我記得當時我在想『我們已經打到冠軍杯決賽了,但這簡直是個天大的玩笑』雖然那時我沒料到更不知道有人死了,但我心裡就在咒罵『這里簡直就是個屠宰場!』
伊恩.拉什(1980-86,1988-96賽季利物浦球員):發生那樣的事情後,決賽已經註定不會有完美的結局了。我認為當羅尼.威蘭被絆倒絕對應該判罰點球,而他們的那個點球的犯規地點其實是在禁區外的。但相對於那天的慘案來說這些都已經不重要了。我們都沒有心思去比賽了,你去問問有誰是在真正比賽的,即使你去問尤文圖斯的隊員,他們也沒有心思認真踢了,那已經不像是冠軍杯決賽,簡直就像一場游戲。似乎我們都只應付著踢完比賽然後急著去看看我們的家人以及其他所有人是否都還好。
彼德.胡頓:我想那場比賽對球員來說簡直就是噩夢,因為他們已經知道有人喪生了,但大多數的球迷還沒有意識到已經出了人命。
菲爾.尼爾:我們被告知要繼續參加比賽,但我本以為比賽會取消。即使失去冠軍我也不介意,我認為取消比賽應該是個更好決定。
直到第二天早上這場悲劇的傷亡情況才被報道出來。
肯尼.達格利什:我們離開酒店的時候看到義大利球迷在哭泣並用東西砸我們的大巴。而當我們離開布魯塞爾的時候義大利球迷變得更狂暴了,這是可以理解的——他們的39個同胞遇難了。我們的大巴不得不需要大量的警力來保護。我記得很清楚,當時有個義大利球迷的臉正對著我位置旁的車窗,他不停地在哭泣和嚎叫,那種情況下你會為失去同胞的他們感到難過。
彼德.胡頓:直到我們回到奧斯坦德才了解到整個悲劇的情況。我記得當時整個小鎮都被封鎖了,警察來調查我們並沒收了旗幟和其他物品。我始終都記得那個和我一起的那個小夥子,他問警察『你們為什麼要這么做?』他不知道,也沒有任何人知道,而直到我們回到旅館才被告知究竟發生了什麼。
彼德.羅賓遜(利物浦主席):這將是伴隨他們一生的恐怖經歷。
萊斯.勞森:我真希望那樣的事情從沒有發生過,你唯一能說的就是對那些失去性命的人以及他們的家屬表示同情。
伊恩.拉什:我們必須牢記那樣的悲劇,必須從中吸取教訓以保證以後再也不發生類似的事情。
肯尼.達格拉什:你去現場看比賽,但並不會料到會有這樣的結局,不是嗎?足球已經不重要了,沒有任何比賽值得人們為此付出生命。在生命面前其他任何事都顯得毫無意義。尤文圖斯球迷不應該向對方球迷扔石頭,而利物浦球迷也不應該用同樣的方式去還擊。雙方球迷都不該讓這樣的悲劇發生。如果他們預見到這樣可怕的後果,或者他們考慮一下那麼做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我確信義大利球迷決不會向對方球迷扔石頭,而英國球迷也不會有報復行動。義大利和英國球迷中的每個人都肯定會為此感到後悔,我相信直到現在他們也依然後悔著。
5月29日將成為尤文圖斯和利物浦球迷永遠的紀念日。為那些在海瑟爾慘案中喪命的球迷默哀一分鍾並祈禱這樣的事永遠不要再發生吧!
㈧ 非洲的天氣非常炎熱,非洲人民是怎麼解暑的
談起非洲,可能大多數人都與黑皮膚、炎熱天氣聯系在一起。其實不然,非洲的熱是不均衡的,太熱的地方沒人居住,而其他地方沒有很熱,甚至很涼快,不需要避暑。
我們所認為非洲人黑是因為陽光照射,其實並不是全部原因,更多的是因為他們的基因原因。很多人都說,非洲有可能成為一個避暑勝地。
㈨ 氣候變暖問題調查報告
今天是世界環境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是——冰川消融,後果堪憂。與之相關,首先會讓人想到便是日益嚴重的全球變暖現象。從1906—2005年的100年間,全球平均氣溫升高了0.74攝氏度,預計到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將升高1.1—6.4攝氏度。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遏制全球變暖的步伐,人類未來的生活環境將越來越嚴峻。
全球變暖世界各地災難頻發
2005年7月,印度孟買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水襲擊,死亡一千多人,災民達二千多萬。而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的邊緣,世界最大的湖泊一—查德湖,卻已經因缺乏降水而乾涸。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IPCC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秦大河:「以變暖為主要特徵的全球氣候系統變化導致了大尺度很大的空間尺度上的乾旱、暴雨這種分布的失控、不均勻,這與全球氣候變暖有密切的關系。」
對人類而言,全球變暖早已不是一個遙遠的話題,全球氣候的巨大變化,已經在真真切切的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全球氣溫升高會導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區洪災頻發,而另一些地區卻持續乾旱。
秦大河:「可以看到的話,這個整個風暴的路徑在南北半球都向兩極來偏動,這種情況就要造成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會出現乾旱,而且它風場朝北面和朝南面偏的時候,在高緯地區的降水也會增加。」
很多國家近些年來自然災害成倍增加,原因正是全球變暖,其中,俄羅斯由於永久凍結帶融化,其北部地區的形勢已極為嚴峻。
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已經讓人們頭痛不已,然而還有更可怕的,那就是颶風的肆虐,全球變暖使得海洋變暖,從而大大提高了引發更加強大風暴的機會。
秦大河:「那麼最近完成的政府間氣侯變化專業委員會,這批專家得出的結論也認為在全球氣候系統變暖的時候,那麼這種強風暴它的這個強度和頻率都會增加。」
2005年夏,丹尼斯颶風襲擊美國,而後,卡特里娜颶風又襲擊了佛羅里達州,使得很多人在那場災難中喪生,並造成數十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秦大河:「整個來說還是一種能量的增加,海洋能量的增加,那麼它的熱交換導致了氣旋的強度大大增加,所以台風的強度變大了,所以破壞力就變大了,那麼它與全球變暖能量的增加和能量的釋放是有密切的聯系的。」
隨著氣候的變化,在某些國家和地區,原本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在俄羅斯,由於冬天越來越暖和,連北極熊都改變了過冬的方式,2006年12月莫斯科動物園一頭北極熊不再冬眠。
秦大河:「全球氣候系統變暖在生態系統裡面的話,會導致生物多樣性受到很大的損失。」
珊瑚蟲曾遍布全球,但由於全球變暖和其他因素,很多地方的珊瑚蟲都像這樣死亡了,而所有依賴珊瑚蟲生存的魚類,也都面臨著威脅。事實上,同樣的狀況在世界各地已經相當普遍。
全球變暖帶來的變化,不僅僅是天氣變熱了,它還會製造一系列難以想像的災難。前幾年,有部美國好萊塢大片《後天》流行一時,影片用直觀的畫面告訴人們,全球變暖究竟會給人類留下什麼樣的惡果?為了避免影片中的一幕幕變成現實,現在美國人又在做出什麼努力呢?
中央電視台駐紐約記者站記者楊福慶:「作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和最發達的國家之一,美國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的排放量也居世界之首。近年來,颶風、龍卷風、乾旱和水災等,自然災害的頻發也使越來越多的美國公眾切身體會到全球變暖的後果。因此,他們呼籲美國政府在降耗減排方面採取更積極行動的呼聲也越來越高。隨著溫度的升高,兩極冰蓋融化和科學界越來越多關於全球變暖後果的共識。」
楊福慶:「我想現在美國人認為他們(美國政府)在逃避,你認為政府應該在更多城市推進遏制變暖的政策嗎?」
紐約市民:「當然、當然,這事關國家安危。」
紐約市民:「我認為減少排放是一個好主意,提高排放控制標准,甚至有些人提出的在特定時間提高特定車輛進入城市的費用那也是個好主意。」
地球冰川融化將危及全球10億人口的生存
當全球氣溫逐步升高的時候,首當其沖遭遇生存危機的,還不是人類,而是遍布於地球兩極和高海拔山地的冰川。全球變暖使得冰川融化,而冰川消融減弱了對太陽輻射的反射,又使海洋和陸地吸收了更多的熱量,反過來又進一步加劇了氣溫升高。如此的惡性循環,讓人類面臨的環境危機不斷加重。
2007年—2008年恰逢第四個國際極地年,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與之相呼應,正是要強調氣候改變對極地生態系統的影響,以及由此引發的各種後果。而事實上,在南北極,很多曾經蔚為壯觀的冰川已經岌岌可危。
冰川消融的速度也是越來越快。不幸的是,除了南北極,世界各地的冰川也都有著同樣的遭遇。各地冰川狀況:10年內,乞力馬扎羅山上將不會再有冰雪;15年內,冰河國家公園的冰川將成為歷史;哥倫比亞冰川也在逐年縮小。
秦大河:「最新的一些資料已經表明,由於這個全球氣候系統變暖冰雪圈整體處於一個退化的過程當中。」
北極冰架裂開、永凍土上的樓房倒塌等等種種現象表明,地球已經敲響了警鍾。
秦大河:「北極夏天冰層變薄比以前薄了,有的資料表明它要比上個世紀50年代
減薄了40厘米,減薄了40%,還有一種模式到2080年北冰洋夏天就沒冰了,還有這種可能性。」
在北極,樹木東倒西歪很常見,原因並不是風造成的,而是由於樹木紮根在凍土帶,而凍土帶融化了,所以它們就變得東倒西歪。建在凍土帶上的房子,由於凍土帶的融化而倒塌了。
秦大河:「這都是氣侯系統變暖多年凍土退化的一種表現,因為氣侯系統變暖,所以這個多年凍土裡麵包含的地下冰它要損失一部分,所以地面會沉陷。」
2005年12月18日,英國媒體報道,在美國阿拉斯加北部海岸,海洋生態學家們短短1個月就發現了4具北極熊屍體。經過詳細考證和研究,他們震驚地發現:北極熊很可能是因為長途跋涉覓食而被淹死在途中的。.
秦大河:「隨著高緯度地區南極和北極這種變暖,那麼冰凍圈大規模退縮凡是以冰凍圈
賴以生存的各種生物的話,毫無疑問他們的生存會受到危機。這也是全球氣候系統變暖生物多樣性受損的一個典型的例子。」
更另人擔憂的是,如果再不立即遏製冰川融化的勢頭,人類的生存也將面臨巨大的威脅。
有科學家根據測算,如果格陵蘭分裂並且融化,,世界上最低的國家荷蘭,幾乎會全部被淹,在北京周圍數千萬人的家園也會被淹,還有更糟的,上海周邊地帶,也有4千萬人口,還有從印度到孟加拉國,那個區域有6000萬人口。
秦大河:「(如果)南北極的冰蓋沒了,海平面上升六、七十米是最少的數字,還有科學家認為會上升八、九十米。這個時候世界上沿海的城市將受到滅頂之災。」
科學家的預計並不是聳人聽聞,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昨天發布《全球冰雪瞭望》也指出,如果現在的氣候變暖模式持續下去,到本世紀末,地球冰川覆蓋的范圍將下降40%以上,由此導致的洪水、海平面上升、缺乏淡水等問題將影響到全球10多億人的生存。人類現在站在了一場空前的考驗面前,何去何從,已經到了必須做出選擇的時候。
中央電視台駐莫斯科記者站記者王溪:「2005年俄羅斯人經歷了50年來最漫長而寒冷的冬天,而2006年持續的暖冬徹底打亂了俄羅斯棕熊們冬眠的習慣,在今年的5月底俄羅斯的部分地區又出現了,百年罕見的高溫天氣,近年來俄羅斯不斷出現的氣候異常現象使俄羅斯的科學家們對全球變暖問題格外關注。此外,俄羅斯專家預測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俄羅斯的永凍土地帶也逐漸開始解凍,而俄羅斯近一半以上的領土都處於永凍土地帶上其城市建築、各種設施,尤其是油氣開采設施及其運輸管道將面臨極大的威脅。」
氣候變暖導致流行病肆虐
人類現在已經意識到全球變暖、冰川融化,給環境帶來的挑戰。實際上,氣候變化已經在很多方面開始影響大家的生活,甚至威脅到我們的健康和生命。
哈佛大學新病和復發病研究所報告:「氣候變暖,一些熱帶疾病將向較冷的地區傳播。海拔較高處的環境也越來越有利於蚊子和它們所攜帶的瘧原蟲子這樣的微生物生存。」
1985年之後在盧安達、尚比亞和衣索比亞的高海撥地區都出現過傳染性瘧疾。1988年馬達加斯加高地的一次爆發殺死了10萬多人。很多專家都認為,這些疾病的流行與全球變暖有關。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研究所副所長張建中:「它實際上就是一個高緯度地區
突然出現了一個新出現了,對當地來講是一個新的疾病,那麼這些地方因為它的溫度升高
原來本來沒有相關的媒介生物的地方,比如一些蚊蟲出現了,所以給當地造成了突然的一種疾病的爆發流行。」
在世界很多城市,像肯亞的內羅畢和辛巴威的哈拉雷等原來是沒有蚊子的,可是現在隨著天氣變暖,蚊子在高緯度地區也能夠很好的生存,越來越多的城市也都出現了蚊子。而且不僅僅是蚊子,很多其他令人不安的傳染病攜帶源也擴張了它們的活動范圍。
張建中:「每當平均溫度升高1度相當於我們的溫度就要向高緯度地區推進大約
400公里左右,就是比如說大家一直把血吸蟲病的流行區主要劃定在長江和長江以南地區,但是現在它的北移的趨勢非常明顯。」
在過去的四分之一個世紀,出現了30種新病毒,它們中的很多,比如「非典」,給人類帶來了很大的麻煩,還有很多抗葯性的結核病毒。
不僅如此,還有一些曾被控制了的病毒,又卷土重來重新出現的病毒,非常棘手,比如禽流感和西尼羅河病毒。
張建中:「程度的變化可能主要有兩個方面因素,第一個來講即便是在原來的流行區
因為溫度增高可能造成了,某些傳染病的流行的周期變長,第二個就是一旦由於溫度的增高使一些原來非疫區的地方變成了可以流行的區域的話,一旦引入一種新的疾病來講對於一種沒有任何免疫力抵抗力的人群來講,它的嚴重程度和致死率都是比較高的。」
一度被人類降服的疾病,如今再度卷土重來,是大自然向人類發出的警報。盡管全球變暖是個極其復雜的現象,但人類從工業化時代以來,無節制的排放溫室氣體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從根本上說,只有我們主動調整生產方式和消費結構,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才有可能減緩氣溫上升的勢頭。現在,歐洲各國也採取了不少新的辦法。
中央電視台駐倫敦記者站首席記者楊真:「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在最早實現工業化的英國眾多的工業污染給環境和空氣造成了極大的壓力,以至於其首都一度以霧都聞名於世,雖然近年來眾多的工業行業已經轉移到了海外,但是現代的生活方式每天都在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給環境和空氣再度造成了新的壓力。在威爾士地區的北部山區永久雪線曾經在海拔810米的地方,然而由於氣候變暖這一紀錄早已成為了過去,而英國國家自然基金會預計由於無雪冬季越來越多到2080年的時候山上的積雪量有可能要降低80%。」
中國以負責任的大國姿態出台一系列環保措施
氣候無國界,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並專門成立了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協調機構。然而,國際上卻有一些聲音認為,中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給全球的環境造成了「威脅」。就在6.5環境日到來之際,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對此進行了反駁。
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沒有人說那些歷史排放量多,人均排放量高,排放彈性系數大的那些國家是氣候變化的主要威脅,反而說歷史排放量少,人均排放量低,排放彈性系數小的中國構成了主要威脅,這顯然是不客觀的,也是不公正的。」
馬凱主任列舉了三組數據:中國的歷史累計排放量低:從1950年到2002年,50多年中國化石燃料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碳只佔世界累計排放量的9.33%;
中國人均排放水平低:國際能源機構的最新統計,中國2004年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3.65噸,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87%,為OECD國家的33%,世界平均排位第92位;
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彈性系數小,從1990年到2004年15年間,單位GDP每增長1%,世界平均二氧化碳排放要增長0.6%,但是中國僅僅增長0.38%。
馬凱認為,中國不但構不上「環境威脅」,相反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為保護全球的氣候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是一支重要的積極力量。
馬凱:「從1990年到2005年,中國每萬元GDP能耗下降了47%,相當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8億噸。」
在諸多挑戰面前,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條約》約定下,6月4日,國家發改委制定出台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明確了到2010年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具體目標、基本原則、重點領域及其政策措施。馬凱主任解釋了《國家方案》頒布的重大意義和內容。
馬凱:「一個是少排放;二是多吸收;三是再利用。」
少排放,就要節能;多吸收,就要植樹造林;再利用就是變廢為寶,發展循環型經濟。所以,節能減排是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重大舉措,十一五規劃提出了「十一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的約束性指標。在2006年,全國卻沒能實現年初確定的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的目標。
馬凱:「要走出一條投入小、消耗少、能循環、可持續的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不能再走高消耗、高排放的傳統的工業化道路,而是要努力走出一條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高產出的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努力實現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雙贏」的目標,這本身就是對世界可持續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貢獻。」
半小時觀察:地球是大家的
氣候變化所帶來的,絕不僅僅是冰雪消融、海面上漲的景觀變化,它將從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向我們發出挑戰。我們都知道,氣候無國界,如果一場全球性的環境災難來臨,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難倖免。
這場危機考驗著我們。如何應對?不僅國家要考慮,每個人也應該有行動。事實上,導致全球變暖的,不光是工廠,我們生活中很多的消費和浪費,都在無意之中製造著溫室氣體,細水長流的自來水、忘了關的電燈、徹夜不停的空調,在能源璉條的另一端,它們就是不斷排放的二氧化碳。
地球只有一個,我們別無選擇,但我們可以選擇更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行為。
㈩ 非洲人為什麼說中國天氣熱
真實的情況是,扣除撒哈拉大沙漠外,非洲主要住人的地方,都比中國的夏天涼快。
在亞的斯亞貝巴、內羅畢、哈拉雷呆過的朋友都可以證實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