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國寶金匱
擴展閱讀
凱豐 2025-10-03 03:23:57
看股票有個途軟體 2025-10-03 03:06:14
股票有賣有買 2025-10-03 02:37:05

國寶金匱

發布時間: 2022-12-14 02:42:27

① 中國古錢幣五十珍是那50呀

1橋足半釿布:戰國時期鑄幣。系從空首布演化而來,因其錢文多鑄有貨幣單位「釿」字而得名。產生於戰國早期,主要流通於魏國地區。基本形制為首部平實、圓肩(或平肩)、圓襠、方足。錢文紀地、紀值,一般分二釿、一釿和半釿三等。除此之外,當時楚國地區也曾鑄行過錢文分別是「殊布當釿」和「四布當釿」的長足釿布。
2三孔布:圓足布之一種。因其首部和兩足部各有一小孔而得名。這種布幣發現極少,所見面文有二十餘種,背文紀值,分「兩」和「十二朱」等。
3博山刀:齊明刀之一種。燕昭王二十八年至齊襄王五年(前284-前279),燕國攻佔齊大片領土時鑄。清代嘉慶年間山東省博山香峪村出土,字樣特殊,習稱「博山刀」,傳世極少。背面鑄有三字或四字,一般開頭兩字都是「莒冶」。1979年,山東莒縣故城遺址曾出土有這種刀幣的錢范。
4晉陽匕:即圓首刀,戰國時期鑄幣,又稱直刀、趙刀。形體輕薄,錢文有「甘丹化」、「甘丹」、「白人化」、「白人」、「白化」、「王化」、「城」等十幾種,多出於今河北、山西、內蒙古等地。「成白」又釋作「成帛」,河北靈壽戰國中山故都城址曾出土這種刀幣的錢范,可證其鑄地。
5齊六字刀:齊刀,戰國時期齊國鑄行的「齊返邦長大化」、「齊大化」、「齊之大化」、「即墨之大化」、「即墨大化」、「安陽之大化」等刀幣的總稱。除此之外,一般將「莒邦」等殘刀亦歸入齊刀范圍。
6東周、西周(圜錢):又稱「環錢」,戰國時鑄幣。形制為圓形圓孔,源於玉壁或紡輪,主要流通於三晉地區。
7共屯赤金(圜錢):又稱「環錢」,戰國時鑄幣。形制為圓形圓孔,源於玉壁或紡輪,主要流通於三晉地區。
8壯泉四十:新莽錢,始建國二年(10)鑄。「六泉」指小泉直一、么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壯泉四十、大泉五十,「十布」指小布一百、么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壯布七百、弟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黃千。其中小泉直一在始建國元年(9)已鑄,大泉五十則在西漢居攝二年(7)已鑄,始建國元年(9)又鑄。
9國寶金匱直萬:新莽時鑄錢。上部方孔圓形,有直讀「國寶金匱」;下部方形,「直萬」兩字直書於兩豎紋之間。存世僅兩枚。
10大泉五千:三國吳錢,史志無載。曾有出土。
11太夏、真興:夏赫連勃勃真興年間(419-475)鑄錢。錢文隸書,面重郭,存世極少。
12永光:南朝宋前廢帝永光元年(465)鑄錢。形制薄小,重二銖,存世極少。
13景和:南朝宋前廢帝景和元年(465)鑄錢。重二銖,錢形薄小,存世極少。
14咸通玄寶:唐錢。咸通十一年(870)桂陽監錢官王彤所鑄,尋即廢止,存世極罕。
15開平通寶、元寶:梁錢。開平是五代梁朱溫年號(907-911),存世僅通寶、元寶大銅錢各一枚,對其真偽錢幣界看法不同。另有開平元寶鉛質小錢,系南漢劉隱奉梁正朔而鑄。
16天成元寶:五代後唐錢。天成年間(926-930)鑄。
17永平元寶:前蜀錢。永平年間(911-915)鑄,存世極罕。
18天德重寶:閩錢。天德年間鑄,有銅、鐵兩種,當百使用,背穿上「殷」字,以紀國號。
19天策府寶:楚錢。馬殷受梁封天策上將軍,建天策府,於乾化元年(911)鑄天策府寶,有銅、鐵兩種。據《十國紀年》載,當時城中行用鐵錢,城外使用銅錢。其所指城中城外可能是指境內境外。銅錢又有背龍及鎏金等品。
20乾封泉寶(楚):楚馬殷所鑄大錢。有銅、鐵二種,背有天、策、天府、天策、策府等字,銅錢數量少於鐵錢,錢文隸書,與唐高宗乾封泉寶不同。
21廣政通寶:後蜀錢。孟昶廣政年間(938-965)鑄,有銅、鐵、鉛三種平錢。
22大蜀通寶:後蜀錢。錢文形制與廣政通寶接近。存世極罕。
23保大元寶(背天):南唐錢。李璟保大年間(943-957)鑄,背上「天」字,形制厚重,存世極少。
24永通泉貨:南唐錢。顯德五年(958),李璟鑄永通泉貨大錢,以一當十,錢文有篆、隸兩種,篆書者較薄小,為後期的減重錢。
25大齊通寶:南唐錢。此錢真品僅發現二枚,因其文字形制與大唐通寶接近,所以定為南唐開國者徐知誥升元元年(937)建國號大齊時所鑄。一說為南唐後期鑄大唐通寶時所鑄。
26建炎元寶:南宋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鑄。「建炎元寶」鑄造量極少,錢文篆書,隸書成對,同時期高宗尚鑄造有「建炎通寶」,「建炎重寶」,皆罕見,為古錢大珍。
27至寧元寶:金代衛紹王至寧元年(公元1213)鑄造。存世僅有一枚折五型銅錢孤品,書體與北宋崇寧小平楷書相似。珍罕無定價。
28大宋通寶(當拾):南宋大錢大宋通寶當拾直徑一般:52MM.厚:3MM
29貞佑通寶、元寶:鑄期:宣宗貞佑年間(1213-1216年)特徵通寶,小平,錢文真書順讀。元寶小平,錢文真書旋讀。貞佑元寶,早年流入日本(日本平島春水藏)國內僅發現此一枚。
30臨安府行用銅質錢牌:臨安府行用銅質錢牌(俗稱「垮牌」),是一種獨特的品種臨安府行用銅質錢牌,系南宋末年宋理宗淳衤右年間(1241—1252年)所鑄。臨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在北宋時,稱為餘杭郡,高宗南渡後建都於此,改稱臨安府。臨安府行用銅質錢牌就是由當時的臨安府鑄行的。其面額分為「准貳佰文省」、「准叄佰文省」和「准伍佰文省」三等。「准」為「平」的意思,「省」為「省佰」,即以七十七文充當一百文銅錢。該銅質錢牌呈狹窄長方形,上端有一圓孔,四周及圓孔有廓;長度和寬度因面額大小而異,「准貳佰文省」長6.2厘米、寬1.9厘米,「准伍佰文省」小型的長7.3厘米、寬2.3厘米,大型的長7.9厘米、寬2.7厘米;面文均為「臨安府行用」五個字,背面標明幣值,分別為「准貳佰文省」、「准叄佰文省」和「准伍佰文省」;面、背文均楷書,且製作精美。
31大朝通寶:蒙古汗國在改稱元以前稱大朝時(公元1227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光背無文。有銀質、銅質兩種,均為小平錢,存世極少,銅質更罕見。屬中國古泉五十名珍。
32乾亨通寶:五代十國時期南漢劉龔政權乾亨元年(公元917)鑄造。一般製作不精,文字內多流銅,極少見。另有「乾亨重寶」銅錢。
33天顯通寶:天顯通寶隸書小平光背無定價遼太宗天顯年間鑄,據內蒙出土:徑2.38厘米,重2.7克。文字自然,頗具遼錢風韻,隸書體旋讀,傳世甚罕。太宗天顯年間(947-950年)鑄,僅發現1枚孤品,該錢已流入日本。
34中統元寶:元世祖忽必烈中統年間(公元1260-1264年)鑄行。錢文楷、篆二體,直或旋讀。背可見星紋,平錢。
35永安一十、五百、一千:,五代十國時期盤踞幽州的劉仁恭,劉守光父子所鑄造,永安一十有銅鐵兩種銅錢存世量極少,價格極高,,永安五百有銅鐵兩種,銅錢存世僅孤品,古錢之大珍。鐵錢存世也已屈指可數,價格頗高。此外「永安五百」面文形制獨特,按照右左上下順序讀,永安一千有銅鐵兩種,銅錢存世量極少,價格極高,為古錢珍品。鐵錢存世量也已不多,能得善價。
36應歷通寶:遼國穆宗皇帝應歷年間鑄造(公元951~969),錢文粗糙,制式為小平,現存世僅有數枚。直徑23.5mm,位列古泉五十名珍之一,珍罕,美品。
37大元國寶:元朝元武宗至大年間(公元1308~1311年)鑄造。文字形制極為精美,有以孤品背龍紋者尤其精緻,疑為開爐試鑄樣錢。另有鉛錢孤品,系雕母。
38建國通寶:北宋宋徽宗趙佶有建中靖國年號,但建國通寶僅有篆書,楷書小平對錢各一,其中篆書錢銅色金黃,狹穿大字,面帶黑斑及松花綠銹,據說出土於蘇北,曾被錢幣收藏大家羅伯昭先生以400銀元購得。也有人認為此錢太過離奇,懷疑是建炎通寶改刻而成,但據考證,建國通寶是取建中靖國年號的首尾二字組合而成鑄造的貨幣,卻因趙佶的建中靖國年號中的「建中」二字與唐代某年號重復,所以此幣剛剛鑄成就馬上廢止,而改鑄非年號的「聖宋通寶」、「聖宋元寶」。因此建國通寶極為珍稀,存世量不超過10枚,無法估價,稱建國通寶為北宋第一珍稀幣並不為過。楷書建國通寶早在清末,民國時期曾被發現,可惜皆已流失,1956年錦州博物館在發掘清代范子和墓時,曾經出土一枚隸書「建中靖國」錢,銅質厭白,屬於夾錫錢一類,實屬僅見。請大家欣賞國家博物館所藏名珍篆書體建國通寶。根據實物考證篆書體建國通寶的版別有三種,均屬試鑄。
39保寧通寶:遼代遼景宗耶律賢保寧年間(969-978)的鑄幣,是古泉五十名珍之一,存世量極少,版式有大字、小字、寬緣、細緣、狹穿、廣穿、背月紋等區別。其錢文右旋讀,書體隸兼八分,渾厚樸拙,古意盎然,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可謂影響了整個遼一代錢風。根據相關資料、圖譜及所見所聞,保寧通寶平錢的統計存量大約在數十枚之內,是遼錢中的稀見品之一。
40至正之寶:元朝順帝至正年間(公元1341-1368)鑄造.均為大錢,用以代表交鈔與紙幣並行。錢體厚重,製作精良。有折十,二十,三十,五十等幾型。面文「至正之寶」為端麗楷書,直讀。背穿上「古」系記江西吉安道監制;穿右「權鈔」二字可作權當銀鈔解。穿右為幣值銀重,所見有「伍分」、「壹錢」、「壹錢伍分」、「貳錢伍分」及「伍錢」五種。「伍錢」即值銀鈔半兩、銅錢五百文,為「權鈔錢」之最大者;徑達8厘米,重120克左右,系有史以來出現之最大行用方孔圓錢。以銅錢權鈔行使,又稱「至正權鈔」。錢文書體特別俊秀流暢,與「至正通寶」一類書法相同。這類銅錢均比較罕見,價格極高。
41聖宋通寶:直徑2.4厘米,穿0.65厘米,厚0.1厘米。錢幣完整,未見拼接、挖補、改刻的痕跡,應當是一枚真品古錢。「聖宋通寶」行書旋讀,字體與行書聖宋元寶相同,只是「元」作「通」。背右下角現一斜月,左側邊郭有一個直徑0.1厘米的圓形深孔,形態較規則,似乎是用作定位用。
宋徽宗趙佶於崇寧二年(1103年)鑄聖宋通寶,行、篆二體,以一當五,崇寧三年(1104年)乃止。聖宋通寶錢行世只有8個月,世間所見甚少。
42貞觀寶錢(西夏文):西夏崇慶貞觀年間(公元1101~1113年)鑄造,形制為小平錢,直徑2.5CM。錢形較大。存世僅有一枚,極其珍貴。
43天啟通寶:背面有字的天啟通寶是明代的,明光宗未鑄錢,因其在位僅數月,未及鑄錢,其子明熹宗於天啟元年先補鑄其父年號「泰昌」錢,稱「泰昌通寶」。此錢為小平錢,真書直讀,銅色淡紅,也有黃銅錢,版本不多,有背月,背星錢,還有錢徑達2.9厘米,大如折二錢的寬郭大樣錢;也有錢徑2.3-2.4厘米的小錢。明熹宗鑄泰昌通寶錢只一年,次年便開鑄「天啟通寶」,同年設立了戶部寶泉局,稱「錢法堂」,從此由戶部主管鑄錢。所鑄錢幣主要用於軍需,軍隊的鑄錢爐只保留西北三鎮,東南的一律取消,這時全國形成了三個造幣中心,分別為兩京及四川地區,但天啟三年(公元1628年),宦官魏忠賢專權,宦官亂政,濫鑄情況又出現,地方錢局大量出現,因此所鑄的天啟錢版本極多,差異大。錢背文大量的出現記地,記局,記重等形式。此前僅萬曆時期出現過,但版本有限。所以明朝錢幣制式的復雜時期是從天啟年間開始的。天啟年為了彌補財政的虧空,繼以往的方法,仍採用增加鑄錢量來解決。在這種情況下,全國各省錢局濫錢惡錢,好賺取利潤。大量的輕劣錢摻入官錢充數,與明朝前期制錢力求精整美觀的傳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天啟通寶」初鑄為小平錢,後開鑄當十錢。天啟五年,因官私所鑄大錢過多過劣,下令停鑄,並由朝廷出白銀,回收當十錢,其大錢鑄期不過三年;天啟錢錢重原定一錢三分,千錢重八斤八兩,但後來由於官鑄過於濫惡,小錢僅重七分,千錢僅重四斤八兩,含銅量不足三成。此外有一種用日本鉛錫銷熔入銅所鑄的銅呈折色的「折沙錢」就是此時所鑄。天啟小平錢分背無文和背有文兩大類,背文比萬曆錢復雜,背鑄有星月紋的種類多;背有文分記重,記事,記局、記地。背記事為「奉旨」二字,是當時宦官、大臣奉旨辦事造錢的意思。「天啟通寶」小平錢不僅背文多,其它如字文大小,文字水平,輪郭寬窄,錢文結構也有諸多不同,很復雜多變。「天啟通寶」當十錢也分背無文和背有文兩類,折二錢則大都背無文,存世也較少。這兩種錢皆較少見。
元末南方起義軍紅巾軍領袖徐壽輝公元1358年鑄「天啟通寶錢」,該幣質地為紫銅,就式樣有小平錢、折二錢、折三錢三種,錢文有楷書和篆書兩種,由於從發行到停鑄僅經歷了一年,因此元天啟通寶比較珍稀,尤其是篆書折三天啟錢為一級品,為可遇而不可求之神品;而明天啟錢則版式較多,有小平錢、折二錢、折三錢、折五錢、折十錢多種,質地也為黃銅,但錢文卻均為楷書。元天啟錢光背,而明天啟錢背豐富多彩,背字有:日、月、工、戶、浙、京、新等多種,紀值有二、十、十一兩等,當然還是以光背為常見。
44靖康通寶:「靖康通寶」、「靖康元寶」是北宋宋欽宗時期鑄造的,他在位16個月就被擄往北方。因此,「靖康」錢鑄量很少,「靖康通寶」更為罕見,屬國家一級文物。
45天國通寶:天國背通寶當十是太平天國建都南京後第一批試鑄的通用錢幣,因不久即改鑄太平天國聖寶錢而屬臨時過渡性的錢幣,因此鑄額有限而十分罕見.
46應運元寶:"應運元寶"銅錢,系北宋淳化年間李順起義所鑄起義軍錢。
47皇統元寶:金代錢幣,皇統年間(1141-1149年)鑄造,製作極為精美。存世不多枚皇統元寶篆書孤品。
48應感通寶:北宋時,李順於994年發動農民起義,攻克成都,建元應運。曾鑄應運元寶。李順死後,部下又鑄應感通寶,存世皆罕。
49崇慶元寶、通寶:崇慶元寶為金衛紹王崇慶年間(公元1212年)所鑄,由青銅鑄造。有元寶、通寶兩種。元寶為篆書當五大錢(即折五,直徑為3.5厘米);通寶有小平、折二兩種,錢文仿瘦金體所制。崇慶元寶傳世極少,有書籍稱其為「孤品」,實際上據了解全國保存有五六枚真品。
崇慶元寶史志不載。唯遼中出土一枚孤品,大如折五,形制與文字近似泰和重寶。「崇慶元寶」四字作玉筋篆,旋讀,光背無文。錢體銅色青白,製作精整,文字秀美,仿崇寧錢制,然仔細推敲仍不免匠氣。近代京滬諸多泉家皆審為贗品,而錢幣學家鄭家相以為當屬金泉。
50元德重寶:西夏崇宗皇帝元德年間(公元1119-1127)鑄造。版式為折二型錢。錢文楷書,直徑一般為2.7厘米。今存世僅有兩三枚,珍罕無定價。崇宗皇帝朝另鑄造有「元德通寶」錢。

② 國寶金匱直萬老銅錢是不是真幣是那朝鑄造的謝謝!

新朝王莽時期所鑄錢幣,字體優美、鑄工精良、造型別致,如大泉五十、一刀平五千等都是珍品;其中有一款神秘的錢幣,造型奇特,上呈方孔圓形,書「國寶金匱」四字,下呈長條方形,書「直萬」二字,被古錢幣投資收藏者稱「國寶金匱直萬」,價值無可估量。

看看你的和這個像嗎?

③ 國寶金匱直萬有四、五毫米厚的嗎

國寶金匱直萬沒有四、五毫米厚,大概厚3.2毫米。

「國寶金匱直萬」是我國古錢幣中的大名譽品之一,亦為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

有人認為該物為流通貨幣,因為折價太高而沒有正式進入流通領域。

也有另外一種意見認為其並非貨幣,而是藏金櫃上的拉手或者裝飾之類,象徵著王莽擁金無數。

造型奇特,上呈方孔圓形,書「國寶金匱」四字,下呈長條方形,書「直萬」二字。

被古錢幣投資收藏者稱「國寶金匱直萬」,價值無可估量。

關於此錢,曾有「存世真品僅有兩枚半」的說法,但近幾年來亦偶有發現,然數量亦少。

④ 國寶金匱直萬

國寶金匱直萬錢鑄造於西漢居攝二年(公元7年),由王莽鑄造(也有說法認為它鑄造於公元14年王莽第四次貨幣改制期間。其形制特殊,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為方孔圓錢形式,直徑約2.6厘米,面文「國寶金匱」四字,旋讀,懸針篆;下部為正方形,邊長約2.5厘米,內有兩條豎棱,中間直書懸針篆「直萬」二字。據說還有在正面頂部加「天府」二字,背面頂部加「蟾宮」二字的版別,應為花錢或臆造品,國寶金匱直萬,是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鑄造於王莽時期。字體優美,鑄工精良,造型別致。上部為圓泉狀,順讀「國寶金匱」四字;下連方座,中有篆書「直萬」二字。該錢在昔日曾易金千兩,堪稱古泉魁首,其價值非常高。此藏品具有極高的收藏和經濟價值。

⑤ 國寶金匱直萬 誰能鑒別下真偽!

真品無銼痕且製作精美。定級比國寶金匱直萬要低很多的契刀五百和一刀平五千在工藝上都比圖上的做工要好很多。且造型不規整包漿也不對。仿品無疑。

⑥ 眾泉友:我收藏一枚國寶級錢幣,「國寶金匱直萬」,金質的。

我也有一枚,在網路知道也發過圖,被人說假。氣的無語了。你這枚放大圖片後從顏色看跟我收藏的那枚差不多,只是我那枚吐銹沒那麼多,以前收藏那人是考古隊的他一直帶身上的,所以有包漿,不過放大仔細看還還是有藍色銅銹的。底色跟你這只一樣都是紅銅色表面有金色,只是我那隻字不是很清楚,如果年代和材質可以鑒定的話,我那隻可能是那個時代製作不合格的錢幣。

⑦ 古錢幣國寶金匱直萬拍賣價格多少錢一枚

古錢幣國寶金匱直萬,真品常見版式品相好的市場上一般喊價在500000左右;不過也有特殊品種版式。

⑧ 國寶金匱的簡介

中國古代錢幣之一。

西漢末年王莽政權「新」鑄造錢幣,形制特殊,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為方孔圓錢形式,直徑為3厘米,面文為篆書「國寶金匱」四字,旋讀,懸針篆。下以短頸聯方形泉身,邊長為2.8厘米,身面、背有直紋兩道,紋內直書懸針篆「直萬」二字,背無字。新莽實行黃金國有,令發將黃金輸於御府,發給國寶金匱直萬作為憑證,非流通之錢,有人認為是流通貨幣,因為折價太高而沒有正式進入流通領域。也有另外一種意見認為該物並非貨幣,而是藏金櫃上的拉手或者裝飾之類,象徵著王莽擁金無數。現今只有一枚完整錢存世,另有一枚只存上部半枚,且流失海外,不知所蹤。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新莽實行黃金國有,令發將黃金輸於御府,發給國寶金匱直萬作為憑證,非流通之錢,真品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我國歷史上面值最大的銅幣,當推新朝王莽(8—24)發行的「國寶金匱直萬」古銅幣,面值為一萬枚五銖錢。據史料記載,王莽在位16年,由於國庫空虛,共進行了4次貨幣改革,每改一次,就搜刮老百姓一次。「國寶金匱直萬」是王莽最後一次貨幣改革鑄造的,其形狀如葫蘆。上部為方孔圓形,鑄有「國寶金匾」篆字;下部為正方形,上鑄篆體「直萬」兩字,字體十分精美;中部系一短頸,連接上下兩部。在當時,萬枚五銖錢,可兌換黃金一市斤,而一枚「國寶金匱直萬」錢,竟值一斤黃金,可見其剝削之程度驚人了。

「國室金匱直萬」錢,由於面值過高,發行時間很短,清代之前沒有發現其實物。至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西安一農民在平地時發現兩枚。一枚被古幣收藏家張叔馴購去,另一枚被英人柳瑪購去,後由上海集幣家張晉購回。以後又歸陳仁濤收藏,解放前夕,陳移居香港。50年代初,我國政府用重金將其購回,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⑨ 王莽改革了四次貨幣,為何這個做法卻葬送了自己

西漢末年,王莽掌握了實權,改「漢」為「新」,自己登基成為新朝皇帝。然而新朝僅在歷史上存在了15年的時間,就走向了滅亡。雖然新朝僅僅存在了15年,期間流通的錢幣卻受到藏家的推崇。

為何王莽鑄造的錢幣這么受人青睞?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尋找其中的奧秘。


貨泉是王莽第四次幣制改革的產物,上面刻的字也多為懸針篆體,版型也有近百種,這種貨泉傳世的數量並不多,所以相當珍貴。

王莽的幣制改革違反了經濟規律,復雜的貨幣政策使得當時貨幣的流通出現了很嚴重的問題,最終走向了失敗,導致新朝走向滅亡。

但是王莽時期的貨幣在文字、冶煉、設計等方面都堪稱一絕,匠心獨具,是古代貨幣中少有的珍品,歷來受到藏家的推崇與追捧;又因新朝立國時間極短,大部分版別的新朝貨幣都極其稀少,因此有著超高的收藏價值和欣賞價值。

⑩ 國寶金匱直萬古人用的材料是銅還是鐵還是銅合金混合做的

國寶金匱直萬古人用的材料是銅合金,而且是青銅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