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論快樂
擴展閱讀
桑皮的功效和作用 2025-05-20 06:35:02
股票區間交易天數 2025-05-20 06:22:51

論快樂

發布時間: 2022-12-26 08:48:07

A. 錢鍾書《論快樂》讀後感

錢老的書中總是透露著幽默和睿智。記得高中時捧著《圍城》,幾個同學看的時候笑得抱成一團。《論快樂》是錢老《寫在人生邊上》小集。中的一篇文章,我在中學的時候就讀過。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看到的,想到的跟以往是大不相同的。因此,現在再重讀這篇文章時,感覺也是跟原來不同的,絕不是原來單純地覺得好笑。現在則會靜下心來細細地品味文章的深層次的涵義了。因為真正的智慧不是直白,它需要細細品味,像酒一樣,越品越感受到它的真實。同時也能體會到智慧的深邃。《論快樂》就是這樣一篇充滿了智慧的文章。文中對「快樂」從幾個方面進行了詮釋。首先說它是易逝的,「歡娛嫌夜短」;再說「永遠快樂不但是渺茫地不能實現,並且荒謬地不能成立」;接下來又向讀者闡明快樂是人生存下來的催化劑;然後又說明快樂其實是精神層次上的感受;最後作者堅定地認為「人生雖不快樂,但仍能樂觀。」這里前面的「快樂」意味著物質上的享受,而後面的「樂觀」這個精神意義上的涵義才是作者所認為的真正的快樂。而這句話也是文章的主旨。

掩卷沉思,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看到的、面對的、經歷的、回想的大多數是拼搏時的艱辛,失敗時的痛苦。而成功時的快樂則是奮斗過後的一個界碑,那隻能是一瞬間的感受,進步的人在快樂瞬間過後,便會越過這個界碑,朝下一個目標前進。在前進的過程中又將會面對艱辛和痛苦。而不求上進的人雖然可以躺在功勞簿上享受著「快樂」,但那也會是短暫的瞬間,因為歷史的車輪在滾滾向前,社會在進步的過程中就像一個篩。把落伍的給清理出去。這個時候,他還能快樂嗎?

錢老在文章的末尾寫到,「是的,這有點矛盾。矛盾是智慧的代價。這是人生對人生觀開得玩笑。」「矛盾」這個概念小而理解就是對不相容的事物的一種描述,大而解釋則又是一個深奧的哲學命題。哲學的偉大之處就是它能將不管多大的問題給簡而化之,用一個概念就概括了,但同時又神聖得讓人不敢去觸碰。由此可見,世間萬物都處在矛盾之中,哲學也不例外。那與快樂相矛盾的事物是什麼呢?痛苦、絕望似乎都不能很好地來概括,因為快樂本身就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誰能給出快樂的具體概念呢?錢老在文章中也沒有給快樂下定義,但是他說了這么一句,「一切快樂的享受都是屬於精神的。」他反對將「快樂分肉體的和精神的兩種」,並且認為「這是最糊塗的分析」,由此就遞進得到了「人生雖不快樂,但仍然樂觀」這樣一個論斷。這與錢老當時所處的社會背景有很大關系。舊中國,內憂外患,人民生活水平極其低下。而像錢老這樣的知識分。得不到應有的尊重,空有一身的才能卻不能得到施展。在當時,錢老等一大批的知識分。高舉民主救國的旗幟,傳播先進的文化,用滿腔的'熱情投入到救國的斗爭中去,雖然生活上境遇很差,但他們是樂觀的,在斗爭中他們實現了自己的價值,看到了國家、民族的希望。此時的他們一定是快樂的。

再想想我們當代的大學生,物質上的富裕並沒有給我們帶來多少快樂,因為在大學生中流行著「郁悶「這樣一個字眼。我想,接受著高等教育,生活上無憂無慮的天之驕。們;未來國家、民族的棟梁們,理應是這片土地上最富有激情、最富有活力的群體,何苦要天天發出「郁悶」這個聽起來不快樂的詞語呢?

仔細想想,恐怕是物質上的富足導致了精神上的空虛。那麼這些是誰的責任呢?是社會,是家長,還是我們自己呢?都有。社會的大氣候會影響我們的思想,家長望。成龍的心態會讓我們這些度過了高考獨木橋的大學生有種優越感。但說到底還是我們自己,上了大學後沒有了父母在身邊,沒有了中學時老師的管教,學業的輕松讓我們不禁覺得飄飄然。有同學沉迷於花前月下,有同學沉迷於網路游戲,有同學沉迷於吃喝玩樂。雖然這些都是少數,但他們卻讓其餘的多數在心態上發生了變化。他們會認為,「他們活得多瀟灑,多快樂,我們這樣可真是郁悶。」但是想想,他們那是真正的快樂嗎?真的是永久的快樂嗎?

對於我們當代大學生,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西方有句諺語「智慧是快樂的源泉」。要想擁有快樂,我們就要先擁有智慧。應該時刻保持刻苦努力地學習,書本中的知識被你掌握了就是智慧。智慧是快樂的源泉,要最終感受到快樂就要去用自己的力量去奮斗,在奮斗的過程中你也會遇到痛苦,但那是得到快樂的必經之路,因為尋找快樂,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事物是矛盾而統一的,在奮斗中慢慢地體會尋找快樂的激情,為了快樂,讓我們去奮斗吧!

B. 錢鍾書論快樂佳句賞析

1. 《論快樂》作者:錢鍾書

1. 開早已發黃的頁張,試著尋找過去所留下的點點滴滴的足跡。

多年前的好友似乎現在看來已變得陌生,匆忙之間,讓這維持了多年的友誼變淡,找不出什麼親切感,只是偶爾遇上,淡淡地微笑,如今也只能在這發黃的頁張中找尋過去的那些讓人難忘的,至少我可以握住這僅剩下一段的「絲線頭」…… 本段沒有華麗的詞藻,但是語言質朴有情,顯出一份淡淡的無奈和懷念,讓人有絲絲感傷之情。表達的情感真實無虛。

2. 他確乎有點像一棵樹,堅壯,沉默,而又有生氣。他有自己的打算,有些心眼,但不好向別人講論。

在洋車夫里,個人的委屈與困難是公眾的話料,「車口兒」上,小茶館中,大雜院里,每人報告著形容著或吵嚷著自己的事,而後這些事成為大家的財產,像民歌似的由一處傳到一處。祥子是鄉下人,口齒沒有城裡人那麼靈便;設若口齒靈利是出於天才,他天生來的不願多說話,所以也不願學著城裡人的貧嘴惡舌。

賞析: 這一段人物描寫,從裝束、體態、身段,到靠力氣吃飯的人所引以自豪的體能、體力以及品性人格都寫得很精彩,把一個活生生的祥子呈現在我們面前。作者大聲地贊美他——他的健壯、朴實、充滿生氣,讓我們與作者一同欣賞這個舊中國的北京人力車夫吧。

2. 請問誰能提供錢鍾書論快樂>的鑒賞

錢鍾書和他的父親錢基博似乎代表了中國學者的兩種風格。他父親做派敦厚莊重,不苟言笑,學風嚴謹平實,長於說理論事。錢鍾書在繼承了他父親的治學精神和國學造詣的同時,更向恣肆、通脫里去。在他名士、學者的寬袍之下,從老到小蹦跳著不泯的童心與童趣。有人說這是他的可愛之處,其實倒正是他聰明的根源。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發達無損的童心,就不會有真正的創造力。一個人假如僅僅受到良好的教育、訓練,卻在教育過程中窒息、粉碎了生動無比的天性,那麼也許會造就出一個個所謂的學者,但不會造就出天才的學者。這種教育不會產生錢鍾書。

即使如快樂這一司空見慣的感情,在錢鍾書的筆下也能博古通今,左右逢源。他類征連引、縱橫比照,在貫通古今中外之間,挾春秋之筆意、詩話之徵言、老吏之判筆、老叟之睿智,移情於談藝,泄憤於講史,抒懷於論世,對古今中外之世道、人心、文化,進行了一次總挖掘,升天入地,追古索今,既有神仙之樂,又有鬼魅之痛,既有暫得之快,又有永逝之苦。在文明人的生活中,既有身體的睏倦,更有精神的痛苦。但「人生雖不快樂,而仍能樂觀」,如果「有人能苦中作樂,從病痛里濾出快活來,使健康的消失有種補償」,那麼「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大勝利」。盡管這也許是自欺欺人,但也未嘗不是一種智慧與灑脫。

我們說,人群中傑出人物的最大悲哀莫過於生而不是神仙。這就決定了他們只能吃人間的飯,坐人造的凳,讀人寫的書,操用人工的器物,在人的范圍內生存、起居,混雜在芸芸眾生當中而無法超越,所以,他們的痛苦比起一般人就更顯得憂憤深廣。但我們一旦走近錢鍾書,把他這面「魔鏡」翻轉過來看時,便發現鏡子的背面有一行鐫刻的字跡:

做完整的人,過沒有一絲一毫奴顏和媚骨的生活。

錢鍾書身上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優秀部分與生俱來的突出要求和願望:守住自己的精神園地,保持自己的個性尊嚴,即使「人生在世不稱意」,但也要樂天知命,堅忍不拔。

柯靈在他的《墨磨人》序言中,有這樣一段話:「文學生涯,冷暖酸甜,休咎得失,際遇萬千。象牙塔,十字街,青雲路,地獄門,相隔一層紙。我最嚮往這樣的境界:只問耕耘,不問收獲,清湛似水,不動如山,什麼疾風驟雨,嬉笑怒罵,桂冠榮名,一例處之泰然。但這需要大智慧大學問,不是隨便什麼人能夠企及的。」錢氏正是這樣的人。他的存在幾乎就是不斷地迎接挑戰:政治動盪的挑戰,宗派成見的挑戰,世俗的挑戰乃至榮譽的挑戰。但他卻如駕輕舟,擊浪中流,容與自在,以靜穆對喧囂,以冷雋對狂熱,以不變對萬變。錢鍾書所深惡的,其實是社會生活中的那些黑暗、虛偽,無知裝大,損人利己,不擇手段等丑相。當他在生活中遇見純善、優美、聰明、勇毅的人和事的時候,他流露出來的就是深深的喜悅。

可以說,淵博和睿智是錢鍾書的兩大精神支柱,二者互相滲透,互為羽翼,渾然一體,如影隨形。睿智使他進得去,出得來,提得起,放得下,升堂入室,攬天下珍奇入我襟抱,神而化之,不蹈故常。淵博使他站得高,望得遠,看得透,撒得開,靈心慧眼,明辨深思,熱愛人生而超然物外,洞達世情而一塵不染,蘭心慧質,特立獨行。

這種品質,反映在文字上,就是文中層出不窮的警句,豐富新穎的譬喻,機智幽默的諷刺,鞭辟入裡的剖析,微妙風趣的心理……總之,錢鍾書先生以其思想的深邃、見解的高超、語言的精妙、學識的淵博……構築了現代文學史上「錢學」的大廈,「『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3. 錢鍾書《論快樂》一文中"以病為樂"怎樣理解

有兩層含義,一方面,把苦難當成財富,對待疾病困苦,欣然接受,在病痛中感知人生的苦樂,在得疾病時,人變得敏感,病痛讓我們更細膩地體會萬物.另一方面,突出精神的作用,就像文中作者又談到快樂於人生的作用,「人生雖痛苦,卻不悲觀,因為它終抱著快樂的希望」.那麼,快樂的源泉在哪?作者以為「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於精神的」,在精神層次上快樂給人的心理感受相同.因為快樂由精神決定,在有些情況下,精神甚至可以把物質的痛苦轉化為快樂體驗.正因為如此,以病為樂,才十分有深意.。

4. 錢鍾書的《論快樂》有什麼啟示

從錢鍾書和他的父親錢基博似乎代表了中國學者的兩種風格。

他父親做派敦厚莊重,不苟言笑,學風嚴謹平實,長於說理論事。錢鍾書在繼承了他父親的治學精神和國學造詣的同時,更向恣肆、通脫里去。

在他名士、學者的寬袍之下,從老到小蹦跳著不泯的童心與童趣。有人說這是他的可愛之處,其實倒正是他聰明的根源。

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發達無損的童心,就不會有真正的創造力。一個人假如僅僅受到良好的教育、訓練,卻在教育過程中窒息、粉碎了生動無比的天性,那麼也許會造就出一個個所謂的學者,但不會造就出天才的學者。

這種教育不會產生錢鍾書。 即使如快樂這一司空見慣的感情,在錢鍾書的筆下也能博古通今,左右逢源。

他類征連引、縱橫比照,在貫通古今中外之間,挾春秋之筆意、詩話之徵言、老吏之判筆、老叟之睿智,移情於談藝,泄憤於講史,抒懷於論世,對古今中外之世道、人心、文化,進行了一次總挖掘,升天入地,追古索今,既有神仙之樂,又有鬼魅之痛,既有暫得之快,又有永逝之苦。 在文明人的生活中,既有身體的睏倦,更有精神的痛苦。

但「人生雖不快樂,而仍能樂觀」,如果「有人能苦中作樂,從病痛里濾出快活來,使健康的消失有種補償」,那麼「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大勝利」。盡管這也許是自欺欺人,但也未嘗不是一種智慧與灑脫。

我們說,人群中傑出人物的最大悲哀莫過於生而不是神仙。這就決定了他們只能吃人間的飯,坐人造的凳,讀人寫的書,操用人工的器物,在人的范圍內生存、起居,混雜在芸芸眾生當中而無法超越,所以,他們的痛苦比起一般人就更顯得憂憤深廣。

但我們一旦走近錢鍾書,把他這面「魔鏡」翻轉過來看時,便發現鏡子的背面有一行鐫刻的字跡: 做完整的人,過沒有一絲一毫奴顏和媚骨的生活。 錢鍾書身上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優秀部分與生俱來的突出要求和願望:守住自己的精神園地,保持自己的個性尊嚴,即使「人生在世不稱意」,但也要樂天知命,堅忍不拔。

柯靈在他的《墨磨人》序言中,有這樣一段話:「文學生涯,冷暖酸甜,休咎得失,際遇萬千。象牙塔,十字街,青雲路,地獄門,相隔一層紙。

我最嚮往這樣的境界:只問耕耘,不問收獲,清湛似水,不動如山,什麼疾風驟雨,嬉笑怒罵,桂冠榮名,一例處之泰然。 但這需要大智慧大學問,不是隨便什麼人能夠企及的。」

錢氏正是這樣的人。他的存在幾乎就是不斷地迎接挑戰:政治動盪的挑戰,宗派成見的挑戰,世俗的挑戰乃至榮譽的挑戰。

但他卻如駕輕舟,擊浪中流,容與自在,以靜穆對喧囂,以冷雋對狂熱,以不變對萬變。錢鍾書所深惡的,其實是社會生活中的那些黑暗、虛偽,無知裝大,損人利己,不擇手段等丑相。

當他在生活中遇見純善、優美、聰明、勇毅的人和事的時候,他流露出來的就是深深的喜悅。 可以說,淵博和睿智是錢鍾書的兩大精神支柱,二者互相滲透,互為羽翼,渾然一體,如影隨形。

睿智使他進得去,出得來,提得起,放得下,升堂入室,攬天下珍奇入我襟抱,神而化之,不蹈故常。 淵博使他站得高,望得遠,看得透,撒得開,靈心慧眼,明辨深思,熱愛人生而超然物外,洞達世情而一塵不染,蘭心慧質,特立獨行。

這種品質,反映在文字上,就是文中層出不窮的警句,豐富新穎的譬喻,機智幽默的諷刺,鞭辟入裡的剖析,微妙風趣的心理……總之,錢鍾書先生以其思想的深邃、見解的高超、語言的精妙、學識的淵博……構築了現代文學史上「錢學」的大廈,「『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 回答者:煙開蘭葉香風暖 - 舉人 五級 1-11 11:02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1 好 0% (0) 不好 100% (1)。

5. 錢鍾書名言,寫一段賞析文字

1、人生的刺,就在這里,留戀著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戀的東西。

2、吃飯有時很像結婚,名義上最主要的東西,其實往往是附屬品。吃講究的飯事實上只是吃菜,正如討闊佬的小姐,宗旨倒並不在女人。

3、把飯給自己有飯吃的人吃,那是請飯;自己有飯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飯,那是賞面子。交際的微妙不外乎此。

反過來說,把飯給予沒飯吃的人吃,那是施食;自己無飯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飯,賞面子就一變而為丟臉。 4、把整個歷史來看,古代相當於人類的小孩子時期。

先前是幼稚的,經過幾千百年的長進,慢慢地到了現代。時代愈古,愈在前,它的歷史愈短;時代愈在後,他積的閱歷愈深,年齡愈多。

所以我們反是我們祖父的老輩,上古三代反不如現代的悠久古老。這樣,我們的信而好古的態度,便發生了新意義。

我們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許只是喜歡小孩子,並非為敬老,也許是賣老。 5、有一種人的理財學不過是借債不還,所以有一種人的道學,只是教訓旁人,並非自己有什麼道德。

6、人生據說是一部大書。 假使人生真是這樣,那麼,我們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書評家,具有書評家的本領,無須看得幾頁書,議論早已發了一大堆,書評一篇寫完交卷。

7、考古學提倡發掘墳墓以後,好多古代死人的朽骨和遺物都暴露了;現代文學成為專科研究以後,好多未死的作家的將朽或已朽的作品都被發掘而暴露了。被發掘的喜悅使我們這些人忽視了被暴露的危險,不想到作品的埋沒往往保全了作者的虛名。

假如作者本人帶頭參加了發掘工作,那很可能得不償失,「自掘墳墓」會變為矛盾統一的雙關語:掘開自己作品的墳墓恰恰也是掘下了作者自己的墳墓。 8、「致身於國」、「還政於民」等等佳話,只是語言幻成的空花泡影,名說交付出去,其實只彷彿魔術家玩的飛刀,放手而並沒有脫手。

9、忠厚老實人的惡毒,像飯里的砂礫或者出魚片里示凈的刺,會給人一種不期待的傷痛。 10、學國文的人出洋「深造」聽來有些滑稽。

事實上,惟有學中國文學的人非到外國留學不可。因為一切其他科目像數學、物理、哲學。

心理。 經濟,法律等等都是從外國港灌輸進來的,早已洋氣撲鼻;只有國文是國貨土產,還需要處國招牌,方可維持地位,正好像中國官吏,商人在本國剝削來的錢要換外匯,才能保持國幣的原來價值。

11、一張文憑,彷彿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紙能把一個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蓋起來。 12、方鴻漸還想到昨晚那中國館子吃午飯,鮑小姐定要吃西菜,說不願意碰見同船的熟人,便找到一家門面還像樣的西館。

誰知道從冷盤到咖啡,沒有一樣東西可口:上來的湯是涼的,冰淇淋倒是熱的;魚像海軍陸戰隊,已登陸了好幾天;肉像潛水艇士兵,會長時期伏在水裡;除醋外,麵包、牛肉、紅酒無一不酸。 13、當著心愛的男人,每個女人都有返老還童的絕技。

14、張先生跟外國人來往慣了,說話有個特徵--也許在洋行、青年會、扶輪社等圈子裡,這並沒有什麼奇特--喜歡中國話里夾無謂的英文字。他並無中文難達的新意,需要借英文來講;所以他說話里嵌的英文字,還比不得嘴裡嵌的金牙,因為金牙不僅妝點,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縫里嵌的肉屑,表示飯菜吃得好,此外全無么Α? 15、世界上大事情像可以隨便應付,偏是小事倒絲毫假借不了。

譬如貪官污吏,納賄幾千萬,而決不肯偷人家的錢袋。 16、我都姓了一輩子「錢」了,難道還迷信錢嗎? 17、有些所謂的研討會其實就是請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吃一些不幹不凈的飯,花一些不明不白的錢,說一些不痛不癢的話,開一個不倫不類的會! 18、我們對採摘不到的葡萄,不但可以想像它酸,有很可能想像它是分外的甜。

19、一個人,到了20歲還不狂,這個人是沒出息的;到了30歲還狂,也是沒出息的。 20、天下只有兩種人。

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好的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後吃。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種人應該悲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壞的。

不過事實卻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希望,第一種人只有回憶。 21、假如你吃了一個雞蛋,覺得味道不錯,何必要去看看那隻下蛋的母雞呢? 22、戀愛跟火同樣的貪濫,同樣的會蔓延,同樣的殘忍,消滅了監牢結實的原料,把灰燼去換光明和熱烈。

時間對友誼的磨蝕,好比水流過石子,反而把它洗濯的光潔了。 23、我們稱那位衣著暴露的S小姐為"局部真理",因為真理都是赤裸裸的。

24、老年人戀愛,就象老房子著火,沒的救。 25、假使愛女人,應當愛及女人的狗。

那麼真心結交朋友,應當忘掉朋友的過失。 26、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游戲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27、偏見可以說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沒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娛樂。

假如我們不能懷挾偏見,隨時隨地必須得客觀公平、正經嚴肅,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廳,沒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鏡子還得做出攝影機頭前的姿態。 28、情婦雖然要新的才有趣,朋友還讓舊的好。

29、經提倡而。

6. 錢鍾書作品賞析

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

.颶風後的海洋波平浪靜,而底下隨時潛伏著洶涌翻騰的力量。 .豬是否能快樂得象人,我們不知道;但是人容易滿足得象豬,我們是常看見的。

.天地間有許多景象是要閉了眼才看得見的,譬如夢。 .有些人,臨睡稍一思想,就會失眠;另有些人,清醒時胡思亂想,就會迷迷糊糊地入睡。

.吃飯有時很像結婚,名義上最主要的東西,其實往往是附屬品。吃講究的飯事實上只是吃菜,正如討闊佬的小姐,宗旨倒並不在女人。

.我們對採摘不到的葡萄,不但想像它酸,也很可能想像它是分外地甜 .大抵學問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養之事,朝市之顯學必成俗學。 .打狗要看主人面,那麼,打貓要看主婦面了。

.有了門,我們可以出去;有了窗,我們可以不必出去。 .我們希望它來,希望它留,希望它再來——這三句話概括了整個人類努力的歷史。

.笑的確可以說是人面上的電光,眼睛忽然增添了明亮,唇吻間閃爍著牙齒的光芒。 .假道學的特徵可以說是不要臉而偏愛面子。

.偏見可以說是思想的放假。它不是沒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娛樂。

.如果你吃到一個雞蛋,覺得好吃,你又何必去認識下蛋的母雞呢? .形容女子「風骨」:有人叫她「熟食鋪子」,因為只有熟食店會把那許多顏色的肉公開陳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為據說真理是赤裸裸的。鮑小姐並未衣不遮體,所以他們修正為「局部的真理」 .《天方夜譚》里阿拉伯詩人歌頌的美人條件:身圍瘦,後部重,站立的時候沉得腰肢酸痛。

.思想是不出聲的語言。 .歷史該如洛高所說,把刺刀磨尖當筆,蘸鮮血當墨水,寫在敵人的皮膚上當紙。

.丈夫是女人的職業,沒有丈夫就等於失業。 .許多女人會笑得這樣甜,但她們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柔軟操,彷彿有教練在喊口令:「一!」忽然滿臉堆笑,「二!」忽然笑不知去向,只余個空臉。

.我都姓了一輩子「錢」了,難道還迷信錢嗎? .有些所謂的研討會其實就是請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吃一些不幹不凈的飯,花一些不明不白的錢,說一些不痛不癢的話,開一個不倫不類的會! .文憑就好象有亞當夏娃下身那樹葉的功用,可以包羞遮醜。自己沒有了文憑好象精神 上是赤裸裸的,沒有了包裹。

.我們對採摘不到的葡萄,不但可以想像它酸,有很可能想像它是分外的甜。 .一個人,到了20歲還不狂,這個人是沒出息的;到了30歲還狂,也是沒出息的。

.天下只有兩種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好的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後吃。

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種人應 該悲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壞的。不過事實卻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希望,第一種人只有回憶。

.「永遠快樂」這句話,不但渺茫得不能實現,並且荒謬得不能成立。快過的決不會永久;我們說永遠快樂,正好像說四方的圓形,靜止的動作同樣地自相矛盾。

.吃飯有時很像結婚,名義上最主要的東西,其實往往是附屬品。吃講究的飯事實上只是吃菜,正如討闊佬的小姐,宗旨倒並不在女人。

.把飯給自己有飯吃的人吃,那是請飯;自己有飯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飯,那是賞面子。交際的微妙不外乎此。

反過來說,把飯給予沒飯吃的人吃,那是施食;自己無飯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飯,賞面子就一變而為丟臉。 .把整個歷史來看,古代相當於人類的小孩子時期。

先前是幼稚的,經過幾千百年的長進,慢慢地到了現代。時代愈古,愈在前,它的歷史愈短;時代愈在後,他積的閱歷愈深,年齡愈多。

所以我們反是我們祖父的老輩,上古三代反不如現代的悠久古老。這樣,我們的信而好古的態度,便發生了新意義。

我們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許只是喜歡小孩子,並非為敬老,也許是賣老。 .有一種人的理財學不過是借債不還,所以有一種人的道學,只是教訓旁人,並非自己有什麼道德。

.人生據說是一部大書。 假使人生真是這樣,那麼,我們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書評家,具有書評家的本領,無須看得幾頁書,議論早已發了一大堆,書評一篇寫完交卷。

.「致身於國」、「還政於民」等等佳話,只是語言幻成的空花泡影,名說交付出去,其實只彷彿魔術家玩的飛刀,放手而並沒有脫手。 .忠厚老實人的惡毒,像飯里的砂礫或者出魚片里示凈的刺,會給人一種不期待的傷痛。

.學國文的人出洋「深造」聽來有些滑稽。事實上,惟有學中國文學的人非到外國留 學不可。

.一張文憑,彷彿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紙能把一個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蓋起來。

當著心愛的男人,每個女人都有返老還童的絕技。 世界上大事情像可以隨便應付,偏是小事倒絲毫假借不了。

譬如貪官污吏,納賄幾千萬,而決不肯偷人家的錢袋。 說大話哄人慣了,連自己也哄相信——這是極普通的心理現象。

世間哪有什麼愛情,純粹是生殖沖動 。 你不壞,可全無用處。

.譬如黑夜裡兩條船相擦而過,一個在這條船上,瞥見對面船艙的燈光里正是自己夢寐不忘的臉,沒來得及叫喚,彼此早距離遠了。這一剎那的接近,反見得遠隔的渺茫。

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衣服破尚可補,可現在。

7. 求錢鍾書的《圍城》的句子賞析,3句

忠厚老實人的惡毒,像飯里的沙礫或魚片里未凈的刺一樣,會給人一種不期待的傷痛。——比喻貼切,叫人想到被飯里的沙礫硌到或魚刺卡到那種有口苦難言、防不勝防甚至記憶深刻的痛。

有個生脫發病的人去理發,那剃頭的對他說不用剪發,等不了幾天,頭毛壓根兒全掉光了.大部分現代文學也同樣的不值批評. ——比喻現代文學彷彿是將掉的頭發,毫無價值,不值得一提,很具有諷刺意味。

她眼睛並不頂大,可是靈活溫柔,反襯得許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講的大話,大而無當。——使用對比手法,凸顯出此人不大卻有神的眼睛,不同於一般描寫美女的大眼的俗套路。

丈夫是女人的職業,沒有丈夫就等於失業,所以該牢牢捧住這飯碗。 ——此處是一部分女人對於婚姻的對於丈夫看法,比喻貼切,反映了當時很多女人以丈夫為天的想法

C. 錢鍾書 《論快樂》原文

快樂在人生里,好比引誘小孩子吃葯的方糖,更像跑狗場里引誘狗賽跑的電兔子。幾分鍾或者幾天的快樂賺我們活了一世,忍受著許多痛苦。我們希望它來,希望它留,希望它再來——這三句話概括了整個人類努力的歷史。在我們追求和等候的時候,生命又不知不覺地偷度過去。

也許我們只是時間消費的籌碼,活了一世不過是為那一世的歲月充當殉葬品,根本不會想到快樂。但是我們到死也不明白是上了當,我們還理想死後有個天堂,在那裡——謝上帝,也有這一天!我們終於享受到永遠的快樂。

你看,快樂的引誘,不僅像電兔子和方糖,使我們忍受了人生,而且彷佛釣鉤上的魚餌,竟使我們甘心去死。這樣說來,人生雖痛苦,卻不悲觀,因為它終抱著快樂的希望;現在的賬,我們預支了將來去付。為了快活,我們甚至於願意慢死。

以上是原文選段。

(3)論快樂擴展閱讀:

《論快樂》是錢鍾書的第一本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中的一篇。作者站在人生的邊上談論人生的大問題,但卻字字珠璣,大放智慧的異彩,自然地把讀者引入一個廣闊無垠的人生天地,給予我們豐富多彩的人生啟迪。他或旁徵博引,或侃侃而談,文風如行雲流水,汪洋恣肆,奇思妙想和真知灼見俯拾皆是。

本文是一篇哲理意味濃厚、政論性也很強的隨筆。思路奔放開闊,文意層層見深。作者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上反復闡述了對快樂的種種理解。尤其是比喻的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不僅使得文章文采斐然,而且使得議論深入淺出,活潑靈動,通篇蘊含著濃郁的幽默情趣。

可以說是作者以一種幽默的情趣,為之披上一件微笑的外衣,輕者令人莞爾,重者令人噴飯,笑過之後又讓人沉思良久,再三咀嚼回味……

錢鍾書,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因他周歲「抓周」時抓得一本書,故取名為「鍾書」。江蘇無錫人。中國現當代著名學者、作家。

D. 《論快樂》選自哪一部散文集

《論快樂》選自錢鍾書的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

《論快樂》的思路奔放開闊,文意層層見深。作者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上反復闡述了對快樂的種種理解。尤其是比喻的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不僅使得文章文采斐然,而且使得議論深入淺出,活潑靈動,通篇蘊含著濃郁的幽默情趣。

作品簡介

《寫在人生邊上》系錢鍾書於1939年以前所著幾篇散文的集子。

錢先生曾謙虛地說他的這幾篇散文不過是如同中國舊書上的眉批,補的是人生這部大書的空白。本書由楊絳女士編定,上海開明書店一九四一年初版,一九八二年再次以單行本形式發行,薄薄的一冊,卻也是補書架、旅途上的空白。這本散文集收錄的散文語言幽默,見解獨到精闢,行文一氣呵成,更是旁徵博引,極富哲理。

E. 木心論快樂

快樂是什麼?也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木心先生在《論快樂》中是如此詮釋的:

鳥,一生是快樂的

因為我覺得鳥的

一生是快樂的

那麼我的一生也

有像鳥的時候

快樂過了,過了

我還會再快樂的

鳥也沒有這樣快樂的

在這段文字里,先生以我們都覺得「鳥的一生是快樂的」為引子,巧妙地揭示出為什麼人們通常感覺快樂總是發生在別人身上,自己卻鮮有。

其實,快樂不過是每個人的主觀感受。如果自己的內心不認可,別人誰都給不了你快樂.。與其羨慕眼裡看到的那些快樂表象,倒不如尋找屬於自己的快樂因子。也許,只要你願意,快樂就會隨時圍繞著你,直到永遠……

()

F. 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課文《論快樂》賞析

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錢鍾書散文《論快樂》充滿了幽默和思辨的趣味,讀來令人深思和遐想,下面是我給大家帶來的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課文《論快樂》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中語文選修課文《論快樂》賞析(一)

本文是一篇哲理意味濃厚、政論性也很強的隨筆。思路奔放開闊,文意層層見深。作者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上反復闡述了對快樂的種種理解。尤其是比喻的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不僅使得文章文采斐然,而且使得議論深入淺出,活潑靈動,通篇蘊含著濃郁的幽默情趣。可以說是作者以一種幽默的情趣,為之披上一件微笑的外衣,輕者令人莞爾,重者令人噴飯,笑過之後又讓人沉思良久,再三咀嚼回味……

具體來說,在論述有關“快樂”的以下觀點時,比喻的運用尤為出彩:

一、快樂是人生永遠存在的一種誘惑。

(1)“快樂在人生里,好比引誘小孩子吃葯的方糖,更像跑狗場里引誘狗賽跑的電兔子。”

人在一生中要忍受許多痛苦,但是那幾分鍾或者幾天的快樂就賺我們活了一世,這里用“引誘小孩子吃葯的方糖”和“跑狗場里引誘狗賽跑的電兔子”來比喻快樂對人生的誘惑作用,體現出對世事的達觀、洞悉,形象鮮明,意蘊深刻。

(2)“快樂的引誘,不僅像兔子和方糖,使我們忍受了人生,而且彷彿釣鉤上的魚餌,竟使我們甘心去死。”

人活一世,雖然痛苦,卻不悲觀,因為可以始終抱著快樂的希望——死後有個天堂在等待我們。那快樂的希望就好像“魚餌”,而我們就好像明知釣鉤有危險仍偏要去搶食餌料的魚兒一般。所以作者才說“為了快活,我們甚至於願意慢死”。這里的比喻體現出一種高卓的智慧,表達了作者對人生面對快樂的誘惑而無怨無悔的揶揄和嘲諷。

二、快樂是屬於精神的。

“那時刻的靈魂,彷彿害病的眼怕見陽光,撕去皮的傷口接觸空氣,雖然空氣和陽光都是好東西。”

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於精神的,盡管快樂的原因是肉體上的物質刺激。為了說明這一道理,作者首先借生活中常見的事例來分析,“洗一個澡,看一朵花,吃一頓飯,假使你覺得快活,並非全因為澡洗得干凈,花開得好,或者菜合你的口味,主要因為你心上沒有掛礙,輕松的靈魂可以專注肉體的感覺,來欣賞,來審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將離別時的筵席,隨它怎樣烹調得好,吃來只是土氣息、泥滋味。”由於離別,哪怕面對的是美味佳餚,精神也是痛苦的,這里用“害病的眼怕見陽光,撕去皮的傷口接觸空氣”來比喻內心的痛苦,透著靈性,寓意深刻,而又深入淺出,耐人尋味。

三、精神可以使肉體痛苦變成快樂。

“精神的煉金術能使肉體痛苦都變成快樂的資料。”

人生常常遭遇痛苦,但精神卻可以改變它,使人樂觀,使人能夠苦中作樂。這時,精神就變成了煉金術,肉體的痛苦就可以變成精神上的快樂。所以,“燒了房子,有慶賀的人;一簞食,一瓢飲,有不改其樂的人;千災百毒,有談笑自若的人。”這里的比喻寓意深刻而又淺顯易懂,體現出作者廣博的知識,敏捷的思維。四、快樂能把忍受變為享受。

“病是教人學會休息的女教師。”

疾病也是常常遭遇到的痛苦之一。有了病,當然是痛苦的,但如果換個角度來看,病了,可以從緊張忙碌的生活中停下來休息一下。此時,疾病就彷彿一位溫柔的女教師,輕聲教導你要好好休息,這樣我們就可以從病痛里濾出快活來,使健康的消失有種賠償,從而使對病痛的忍受變為快樂的享受。這里的比喻新奇、貼切,靈性十足,趣味橫生。

總之,閱讀本篇我們常常為錢老充滿智慧的語言拍案叫絕。特別是大量精彩的比喻,喻得機智、妥帖,喻得頗有趣味。它們以聯想、想像為橋梁,淺顯易懂,透著靈性,寓意深刻,俏皮而耐人尋味,是難得的語言典範。

高中語文選修課文《論快樂》賞析(二)

這篇探索人生哲理的文章,包蘊著深刻的社會意義。作者用冷峻的眼光看社會,以深刻獨到的見解談人生,充滿深刻哲理,令人深思回味。

文筆精煉,語言生動幽默,思路八方投射,行文跳躍性強,且意脈貫通,揮灑自如。充分展示出學者散文的風范。

1.聯想豐富,徵引繁富。

作者目光敏銳,想像豐富,思路極為開闊。所涉及和引證的材料、例證,隨手拈來,恰到好處。就國別而言,有中、法、德、古希臘、以色列等。典籍有《西遊記》、《廣異記》、《詩人日記》、《碎金集》等。知識則涉及語言學、神話、宗教、哲學、美學、疾病的文化學等。其特點是熔學識、智慧、知識、理趣與才情、辭采、感性、情趣於一爐,使讀者在欣賞中得到一種智性的滿足。

2.行文跳躍,結構嚴謹。

思路開闊勢必行文跳躍,盡管如此,本文結構卻十分嚴謹。文章的第一部分引入論題,說明快樂短暫的特徵。第二部分論述人們對快樂的永久嚮往和不懈追求,引出分論點之一--“人生雖痛苦”,但“終抱著快樂的希望”;還用例證法證明分論點二--“快樂是由精神決定的”。第三部分將第一、第二部分的分論點結合起來,說明文章的主題。既然快樂是由人的精神來決定的,那麼對快樂的追求與把握就成了人生永不悲觀的精神源泉。

3.學識廣博,語言精煉生動。

錢鍾書《寫在人生邊上》的序言表述過這樣的意思:人生是一部大書,他只是以一種業余消遣者的隨便和從容,隨手在書邊空白處留下零星隨感。然而,學者的智慧與冷峻,深刻與廣博依然從這一份隨意之中透露出來。

作者看社會,眼光冷峻,說人生,體味獨到,充滿哲理內涵,處處發人深思。引述古今中外許多名人名言、詩詞小說。思路八方投射,意理卻融貫凝聚,語言十分精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