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中日
擴展閱讀
亞盛集團的股票行情 2025-05-15 16:53:52
為什麼不能買基金股票 2025-05-15 16:52:36
中國鋁業股票行情601600 2025-05-15 16:38:21

中日

發布時間: 2023-01-14 10:06:06

『壹』 中日建交是哪一年

中日建交是1972年9月29日。1972年9月29日,中日雙方簽署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日本國政府聯合聲明,實現邦交正常化。

中日建交

提升了中國國際地位,為我國經濟建設創造了良好國際環境。揭開了中日關系史上的新篇章,為兩國發展各個領域的友好合作關系開辟了廣闊的道路緩和當時世界緊張局勢,促使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的發展。

促進了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在國際上掀起了一個同中國建交的熱潮。促進了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在國際上掀起了一個同中國建交的熱潮。揭開了中日關系史上的新篇章,為兩國發展各個領域的友好合作關系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貳』 中日關系的現狀

總體上來說還算平穩發展,還算不錯。

日本由於更換了注重亞洲外交的民主黨,兩國關系在不斷加強。民主黨主張中美平等外交。反對參拜供奉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首相鳩山由紀夫提出亞洲共同體構想,預建立一個類似於歐盟的政治經濟一體化的合作共同體。

且民主黨的保守立場較弱,主張加大與外國交流特別是中韓等亞洲國家。

經濟上由於受金融危機影響,雙方貿易額增速在下降,不過在下認為經濟好轉後還是會增加的。

今年兩國還發表了歷史研究報告,且日本外務大臣岡田克也提出要與中韓合作編纂歷史教科書。

民間感情上還是差一些,由於受歷史因素影響中國民眾對日本的總體影響不太好,也不太客觀。比如絕大部分的中國民眾不了解靖國神社到底是日本的什麼機構,右翼教科書的使用率有多大,ODA計劃是什麼。

日本國民的厭中情緒主要是受食品安全問題和環境污染問題、知識產權問題、中國國民素質問題等影響。

『叄』 如何看待中日關系

中日是重要近鄰。

1972年9月29日,雙方簽署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日本國政府聯合聲明》,實現邦交正常化。

1978年8月12日,雙方於北京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同年10月23日,雙方於日本東京互換批准書,條約正式生效。

此後,雙方先後於1998年11月和2008年5月發表《中日關於建立致力於和平與發展的友好合作夥伴關系的聯合宣言》和《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系的聯合聲明》。上述四個政治文件構成中日關系的政治基礎。

邦交正常化以來,中日關系總體不斷發展,各領域友好交流和務實合作日益深化,給兩國和兩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也有利於維護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繁榮。

近年雙邊高層交往

2014年11月1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應約會見來華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2015年4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印尼亞非領導人會議期間應約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2015年5月2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日本各界3000人訪華團同中方共同舉行的中日友好交流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2015年11月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期間,應約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舉行會晤。

2016年7月1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蒙古亞歐首腦會議期間應約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2016年9月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應約會見來華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2017年5月1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率團來華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

2017年7月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漢堡峰會期間,應約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舉行會晤。

2017年11月1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五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2017年11月1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期間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2018年5月8日至1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赴日出席第七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並正式訪問日本。

2018年9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出席第四屆東方經濟論壇期間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2018年10月25日至27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國家主席習近平、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栗戰書分別同其舉行會見、會談。

2018年11月3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布宜諾斯艾利斯峰會期間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2019年4月2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率團來華出席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日本首相特使、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

2019年6月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大阪峰會期間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2019年10月21日至25日,國家副主席王岐山作為習近平主席特使出席日本天皇德仁即位慶典並對日本進行友好訪問。

2019年12月23日至25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來華出席第八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國家主席習近平、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分別同其舉行會見、會談。

2020年9月2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應約同日本首相菅義偉通電話。

以上內容參考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國同日本的關系

『肆』 中國與日本的關系

中日關系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日本國之間的國家關系。中日是重要近鄰。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中日關系發展面臨重要機遇。

1972年9月29日,雙方簽署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日本國政府聯合聲明》,實現邦交正常化。1978年8月12日,雙方於北京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同年10月23日,雙方於日本東京互換批准書,條約正式生效。

此後,雙方先後於1998年11月和2008年5月發表《中日關於建立致力於和平與發展的友好合作夥伴關系的聯合宣言》和《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系的聯合聲明》。

中日貿易

日本是中國主要貿易夥伴。截至2003年,日本連續11年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目前是中國第四大貿易夥伴(次於美國、歐盟、東盟)和第二大貿易夥伴國(次於美國)。據日方統計,自2007年開始,中國一直是日本最大貿易夥伴國。

2017年中日貿易總額3029.9億美元,較2016年增長10.1%,其中中國出口額1373.3億美元,較2016年增長6.1%,進口額1656.5億美元,較2016年增長13.7%。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日關系

『伍』 如何正確看待當今中日關系

1、以發展的角度看待和把握中日關系

中日關系近年來出現嚴重滑坡。對中日關系,尤其對其中的消極因素,不能只看負面,而應該深入、全面、積極地看待,用發展的陽關去理解和把握中日關系。

2、以史為鑒看待和把握中日關系

「兩千年友好,五十年對立」。「兩千年友好,五十年對立」,這是中日關系歷史最全面最准確的詮釋和表達。

3、縱觀全局看待和把握中日關系

和平和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也是當今世界的大局。在飽受20世紀前半期的戰爭蹂躪和中期的冷戰恐嚇後的21世紀,人類最需要的就是和平與發展。

4、縱觀全局看待和把握中日關系

和平和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也是當今世界的大局。在飽受20世紀前半期的戰爭蹂躪和中期的冷戰恐嚇後的21世紀,人類最需要的就是和平與發展。和平與發展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陸』 中日文化差異有哪些

中日文化差異10個特點是:

1,時間觀念

在日本,遵守時間的意識很強。特別是在職場上,哪怕遲到1-2分鍾,也要打電話告知,不然別人擔心你出事了。在日本遵守時間也表現為你對工作的態度。

2,自尊心強。

中國人比日本人臉皮薄,愛要面子。在日本經常能看到在大眾面前指責對方的場景。這對中國人來講,太不給面子了。

3,顧客是上帝

日本是服務業非常發達的國家,有顧客是上帝這種觀念,所以日本有很多奇葩顧客。

4,開車不按喇叭

在中國,各種場合都要按喇叭,但是在日本按喇叭只有2種情況,1,遇到危險的時候。2,對方給你讓了道,表示感謝的時候(但一般都亮雙向等來表示)

5,吃壽司是用手吃

使用筷子是中國和日本傳統文化里最相似的習慣,但唯獨吃壽司很多日本人是用手吃的。

6,坐地鐵,公交不能打電話

在日本坐地鐵,公交是不能打電話的,即便在車上跟別人聊天,也不能小聲打電話。

7,英語

只要會英語,去哪個國家都不是問題,但唯獨在日本,英語是行不同的。就算跟年輕人用很簡單的英語也是無法交流的程度。

8,公共WiFi特別少

除在大型百貨店和酒店以為,幾乎沒有免費WiFi,這么多外國遊客的日本,居然沒有公共WiFi,確實讓人不理解。

9,到處都是戴口罩的人

不知道的人以為日本人怎麼這么愛感冒,其實大部分人都是為了避免感冒傳染,說話時怕濺到別人或者因為沒有化妝。

10,光碟文化

日本從小就教育孩子,吃飯要吃到一粒不剩,這跟中國正相反,如果吃的一粒不剩,還以為你沒吃好呢。

『柒』 當下的中日關系怎樣

中日關系的現狀及發展前景:
從經濟角度來講,中國是日本的第一大貿易夥伴, 日本是中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雙方經貿往來頻繁,互補性強。並且日本需要中國廣闊的市場、原料和勞動力,而中國需要日本的先進技術、市場和資金。雙方在節能環保、綠游、能源、金融等領域合作緊密,加之日本要重振長期疲軟的經濟,它沒有理由失去中國。從政治方面來講,日本與韓國的竹島問題,朝核問題,與俄的北方四島問題,聯合國的入常問題等等,都要中國支持或不想與中國另生爭端。日本在「入常」、綁架問題、8國峰會等問題上也需要中國的幫助。然而自安倍晉三和福田康夫首就任日本國內閣總理大臣以來,中日關系出現很大改善。經過破冰-融冰-迎春-暖春,雙方關系異常轉暖。此外,日本也會看美國眼色行事,現在看中美關系應該最差也是維持現在這樣,中美關系正常,日本也不會太出格. 我想最重要的是中國本身的強大,大地震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奧運的成功舉辦,這都讓世界更好地認識了中國,這也讓中國影響力又增加了一個重重的砝碼。民間的現狀則是:近日《讀賣新聞》的調查結果顯示40%以上的中國人認為日本是可以信賴的國家,60%以上的人認為日本在戰後走和平發展道路,但70%以上的人在歷史對日本還存在怨恨。而日本只有20%左右的人認為中國可以信賴的國家,而40%以上的人持相反意見。可以說中國民眾對日情感有所改善,但在一年前日本對中國的信任度還在70%以上。
最近日本更換了新首相,麻生從他以前的言行來看有很深的鷹派背景,但他今後還會延續福田外交的部分理念。麻生雖然曾公開表示支持首相參拜靖國神社、並主張日本應該擁有核武器等被人們稱為「大嘴麻生」。但他在一次演講中說:「如果我當選將繼續改善對華關系,發展中日友好是一種手段,符合日本的國家利益,我將繼續推動日中戰略互惠關系的發展。」當他在當選總裁後再次闡述對華關系時表示:「日中友好是發展兩國戰略互惠關系的一種手段,有利於雙方的國家利益。」在競選演講中他也曾說:「以前發表的言論只代表我的個人意見,今後將及時閉嘴。」26日他在「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發言時表示:「日本今後將繼續加強與中國的互惠與互益發展日中友好。」就在今天他在國會參議院接受議員質詢時表示:「將慎重對待歷史問題,繼承村山談話和小泉首相對戰爭受害者道歉的談話的精神,推動與中國的戰略互惠關系。」總之,今後麻生太郎身為日本國內閣總理大臣,他的一言一行代表著日本的國家整體,他必然會慎重行事。安倍晉在未當首相前應該說比小泉還「右」,但上任後第一件事竟然是訪問中國,任內也沒有參拜過靖國神社,但他在上任前與卸任後都去了。不管他個人對華感情如何,但今後他必然會從國家總體利益出發,畢竟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當然他今後不會向福田首相在任時如此「親華」,但大方向不會有重大調整,只是在一些涉及到國家利益的問題上強硬一些,今後在雙方的談判桌上增加了一些難度。國家關系是由國家利益和國家力量決定的,無論是誰上台都會以國家利益為重,加強中日關系。當然我們希望麻生能夠像福田首相一樣推動中日關系向前發展,在此我也對福田康夫首相任職日本國內閣總理大臣1年間對中日關系有好向前發展做出的積極貢獻表示高度贊賞。雙方和則兩利,敵則兩害,對立甚至戰爭不利於任何一方,只要是頭腦清醒的人都應該認識到這個淺而易見的道理。日本現在內政方面危機重重,誰也不想在外交上再找麻煩。中國現今是日本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加強與中國的友好關系符合日本的國家利益,如果首相有何「過激舉動」那勢必會損害日本的國家利益特別是經濟利益,一些大財閥的在華利益也會受到損害,那些老闆們想必不會讓這些政治家好過吧!中日關系向友好方向發展,這是大勢所趨的歷史必然,並不是某個人所能決定的。中日戰略互惠關系必將不斷向前發展並上升更高層次!
發展前景:從三個方面把握中日關系的未來,然而,要改善處在低谷時期的中日關系,使之健康發展,必須從如下三個方面予以把握:
首先,日本要認真解決歷史認識問題和擯棄冷戰思維。中日雙方要認真落實胡錦濤主席的五點主張精神,認真解決歷史認識問題。阻礙中日關系發展的重要原因是歷史認識問題。近10年來,日本不斷有否認和美化戰爭的行為,但日本朝野、媒體卻不顧事實,不顧被害國家的感情,將中國民眾的不滿情緒,歸結為中國進行所謂「反日」教育的結果,這種誤導和煽動日本民眾的冷戰思維是當前中日政治關系嚴重倒退的主要原因之一。日本應本著負責任的精神,盡早解決歷史問題和擯棄冷戰思維,遇到問題應保持理性、冷靜的態度,通過對話的方式解決,而不是任意惡化。
其次,重視柔性的文化外交和民間交流,促進相互理解。今天推動中日友好的力量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動,老一代從事中日友好的政治勢力和民間人士逐漸退出歷史舞台,而中日大學生卻彼此缺乏了解,對雙方歷史的了解程度有相當明顯的差距。最近由筆者組織實施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學生對日本歷史理解的人數比例為55%,而日本學生僅為28%。尤為遺憾的是,維系兩國關系的重要紐帶——中華文化在日本民眾中正被逐漸淡忘。所以,加強文化外交和民間交流,以文化為使者,以第二軌道的民間外交為紐帶,通過心與心的溝通和理解,彌合互不信賴的鴻溝,增進互相理解勢在必行,而這也是構建未來中日關系的方策之一。
最後,客觀地認識和理解對方,培養具有未來思考型的中日青年。客觀地認識和理解對方,走出中日關系的歧路,媒體負有重要的責任。它不僅是中日理解和交流的窗口、橋梁和陣地,也是中日民間交流的文化載體。所以,媒體應以寬闊的胸懷,多方位、多視角,客觀公正地報導對方。同樣重要的是,中日雙方還必須要注重培養大量具有未來思考型、開拓性的青年,因為青年睿智則國家關系睿智,才能以史為鑒、攜手面向未來,共同走出中日關系的陰影,開創明朗、健康的兩國關系新局面。中日關系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影響中國的經濟發展,以及中國正在實施的科教興國戰略。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在抓住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同處東亞且緊鄰的兩個大國保持穩定的雙邊關系至關重要。為了維護長期以來歷經艱難形成的中日關系大局,我們應本著「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方針,以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為重,為構築健康、穩定的中日關系而共同努力。日本是中國的近鄰,彼此間有著充分的利益交融,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這一趨勢將進一步發展。友好相處,合作雙贏,是符合中日兩國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確選擇。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繼續本著「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精神,實現中日關系的健康穩定發展,對中日兩國都具有重要意義。雖然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但中國政府始終把維護和發展中日睦鄰友好關系作為長期國策,置於對外關系的重要地位,並一向認為,中日友好關系的發展不僅有利於兩國人民,而且有利於亞洲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在此希望中日關系可以得到改善,希望我們中國和日本可以從此共同進步,共同發展,中日的明天會是美好。
作為中國民眾我們應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中日關系。況且也毛澤東說過:「要把軍國主義分子與日本人民區分對待,日本人民對我們還是很友好的」。以雙方關系長遠發展的大局為重我們應該牢記歷史,但更應該忘記怨恨。我們應該以史為鑒,但更應該面向未來。我們要以正確和發展的眼光看待日本,忘記怨恨,相互寬容。福田康夫首相也說過:「我們要一同前進,一同探索,一同開辟我們共同的未來。」不要受一些媒體片面報道的影響,盲目愛國,更不要盲目反日,不要總以「歷史的眼光」看待今天的日本。上一代人所犯下的錯誤,為什麼要讓他們的後代來承擔呢?歷史應該成為我們前進的動力,不應該成為我們前進的阻礙。要提醒中國民眾的是我們應該學會如何愛國、怎樣才是愛國的最佳途徑,並不是憑著一腔熱血,萬不可感情用事。 但日本國民確實對真實的歷史了解不夠,特別是年輕一代,這與政府的教育有很大關系。而且一些右翼分子對一些確鑿的歷史,加以詆毀,確實令每一個中國人感到憤怒。但我們要深知日本人民是無辜的,他們同樣是受害者。中國民眾普遍存在的心理是要讓日本將道歉掛在嘴邊上,但日本民眾大多了解那段歷史的人,都不願提起,他們認為很悲慘,不想接以前的傷疤。有這樣一句話,英國前首相帕莫斯頓爵士曾說:「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中日友好關系是長遠的,不能因為一時的波動而否定兩國長遠的友好系。中日也應是友好的、穩定的鄰居關系。發展中日友好關系是兩國政府和人民的共同事業,任何一方的政府都不應忽視它,更不能破壞它,任何忽視、破壞中日友好的行為歸根到底是違背了中日人民的長遠利益。
中美關系的現狀及發展前景:
中美兩國,一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明顯的成本優勢,廣闊的市場和無可限量的發展潛力;另一個是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經濟,科技實力的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中美兩國的關系,直接影響到世界經濟的發展。
在雙方共同努力下,中美關系取得良好開局。當前,國際形勢正處在復雜而深刻的變化之中,國際金融危機繼續蔓延和深化,各種全球性挑戰明顯增多。中美無論是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推動恢復世界經濟增長方面,還是在處理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方面,都擁有更加廣泛的共同利益。當前中美關系正站在新的起點上,面臨重要發展機遇。兩國應該而且能夠攜手努力,共同建設21世紀積極合作全面的中美關系。
新時期中美關系應該具有以下特點。第一,應該是積極的關系。雖然兩國社會制度、歷史背景、文化傳統、發展階段不同,但雙方都應該以積極的眼光看待對方,用積極的行動推進各領域對話和合作。第二,應該是合作的關系。雙方應該攜手應對21世紀人類社會面臨的各種復雜棘手的挑戰和問題,實現互利合作、共同發展。第三,應該是全面的關系。雙方不僅應該深化經濟、反恐、防擴散、執法、能源、氣候變化、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領域交流合作,推動兩軍交往,還要加強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以及全球性問題上的溝通和協調,不斷充實兩國關系戰略內涵。
一個良好的中美關系不僅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根本利益,而且有利於促進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穩定、繁榮。中方願同美方一道,堅持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出發,加強對話和交流,增進互信和合作,相互尊重和照顧彼此核心利益,妥善處理分歧和敏感問題。中美雙方決定建立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機制,是推動新時期中美關系發展的重大舉措。相信在雙方國家元首特別代表的共同努力下,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一定會取得積極成果。
中美關系新定位立足新起點,面向未來,它要求雙方始終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以與時俱進的思維方式審視和處理兩國關系,尊重和照顧彼此核心利益,抓住機遇,共迎挑戰。正如美國重要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中國問題委員會最近發表的一份報告所言,「要解決21世紀的許多重大挑戰,美中夥伴關系不可或缺」,「美中關系向前發展的前提必須是一種致力於為全球福祉而努力的共同承諾」。
同舟共濟、合作共贏是中美關系新航程的顯著特色。中美都強調了兩國同舟共濟的重要性,美國國務卿希拉里•柯林頓前不久還引用中國古語「毋臨渴而掘井」來形容中美攜手合作的緊迫性。兩國決定建立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機制,這是推動新時期中美關系發展的重大舉措,雙方將繼續加強就戰略性、全局性、長期性問題的討論,不斷增進互信與合作。
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擴散和蔓延的形勢下,中美最大的共同利益就是相互支持、共渡難關,這也是當前中美合作的重點。展望明天,即使世界經濟的列車駛入較為平坦的地區,它也需要中美兩國的引擎聯手拉動持續前進。
人類社會面臨的諸多挑戰為中美加強合作開辟了廣闊的視野。雙方不僅應深化經濟、反恐、防擴散、執法、能源、氣候變化、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領域交流合作,推動兩軍交往,還要加強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以及全球性問題上的溝通和協調,不斷充實兩國關系戰略內涵。
新的航程展現新的前景。只要中美兩國堅持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合作共贏的原則,尊重和照顧彼此核心利益,妥善處理分歧和敏感問題,中美關系就能長期健康穩定發展,就能為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繁榮不斷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