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普光
擴展閱讀
中國最美的小城 2025-05-15 11:52:04
對買的股票產生感情 2025-05-15 11:45:53
股票行情魯信創投 2025-05-15 11:38:21

普光

發布時間: 2023-01-14 20:59:09

A. 佛經中普光的讀音

佛經中普光的讀音:[fó jīng zhōng pǔ guāng]

B. 普光法師簡介 介紹一下普光法師

1、普光大師,是唐玄奘的上首弟子,他的籍貫和生卒年月不詳。

2、玄奘於貞觀二十一年(公元六四七年)在弘福寺譯出「解深密經」和「大乘五蘊論」時,他就擔任了筆受。

3、直到麟德元年(公元六六四年),玄奘在玉華宮譯出「咒五首經」(密教經典)他還參預譯場(見「開元釋教錄」卷八)。

4、他師事玄奘,非常勤懇,又以聞少證多,為玄奘所默許,因而與玄奘的譯事相始終。玄奘譯出的經論,經普光筆受的最多。

C. 普光氣田概況

普光氣田位於四川省宣漢-達縣境內,它包括普光、大灣、毛壩等已探明和部分探明的氣田,也包括已獲探井發現的老君、清溪場、雙石廟、毛壩西等含氣構造(圖4-1),氣田探礦權面積1116km2。普光氣田自2003年普光1井發現工業氣流,至2007年,僅用5年時間累計已提交探明地質儲量3812.57×108m3,成為我國陸上海相發現的最大氣田,主要產氣層位為上二疊統長興組和下三疊統飛仙關組,氣藏類型為碳酸鹽岩礁灘沉積組合的孔隙型構造-岩性氣藏,也包含了部分陸棚相區的裂縫性氣藏。

圖4-3 川東北地區飛仙關期沉積相圖

發生於晚二疊世晚期的裂陷運動,在中上揚子地區北緣形成台內窪陷,在淺水陸棚和深水陸棚相區發育泥質和泥質碳酸鹽岩沉積組合(圖2-141,圖4-3),形成了本區優質烴源岩,碳酸鹽岩台地和台地邊緣生物礁灘沉積組合後經多期暴露溶蝕和白雲化作用形成了良好的儲層,早三疊世中晚期及中三疊世的擠壓運動使本區發育大面積的蒸發坪沉積,形成了優質天然氣蓋層以及中印支運動形成的古隆起為油氣早期聚集成藏形成了良好的區域沉積、構造背景。

D. 普光老和尚的真實面目

普光。職業:和尚
他是終南山觀音洞百歲和尚,忠實的記錄了玄奘法師所傳授的印度小乘諸部主張,保存了諸家異解的真面目,也正是普光的功績。

E. 普光氣田

普光氣田是迄今為止中國南方已發現的氣田中儲量規模大、埋藏最深、資源豐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裝海相氣田(馬永生等,2010)。

6.1.1 氣田概況

普光氣田位於四川盆地東北部宣漢縣境內,構造位置處於川東斷褶帶東北段的雙石廟-普光構造帶上,為一鼻狀構造(圖 6.1)。普光氣藏為一構造-岩性復合型大型氣藏,氣藏圈閉面積45.6km2,主要含氣層段為下三疊統飛仙關組及上二疊統長興組,均為白雲岩儲層。主力烴源岩層系為中-下志留統和二疊系。氣田發現於2003年,截至2005年已累計探明儲量為2510.7×108m3。氣田的基本參數見表6.1。

圖6.1 四川盆地普光氣田構造位置與氣田飛仙關組四段底構造簡圖(據馬永生,2006)

a—構造位置;b—構造簡圖

表6.1 普光氣田基本參數表

續表

(據馬永生,2006)

6.1.2 普光氣田的發現

6.1.2.1 勘探階段

四川盆地的規模性勘探始於20世紀50年代,普光氣田所在的宣漢-達縣地區的勘探也始於該時期。原四川石油管理局及原地質礦產部西南石油地質局曾先後開展了地面地質調查、構造詳查、重力磁力普查、構造細測及地震勘探,發現了雙石廟、雷音鋪、東岳寨等構造,並實施了淺井鑽井10餘口。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隨著川東地區天然氣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宣漢-達縣地區也開始了大規模的油氣勘探,開展了覆蓋全區的二維數字地震普查,全區測網密度達2km×4km。選擇了當時認為具油氣勘探前景的局部構造——東岳寨構造進行了地震詳查,測網密度達到1.5km×1.5km;並在雙廟場構造試驗性地開展了25.6km2三維地震勘探。通過這些工作,基本查明了區內的構造格局,並在雙廟場構造部署施工了川岳83井,於下三疊統飛仙關組二段鑽遇裂縫型儲層,獲工業氣流,由此發現了東岳寨含氣構造。與此同時,原四川石油管理局在研究區的雙石廟構造完成雙石1井,在雙廟場構造完成雷西1井和雷西2井,3口深井均鑽穿石炭系。以後又在東岳寨構造鑽探了川岳84井,在付家山構造鑽探了川付85井,在區塊東南角的宣漢東構造鑽探了七里23井(圖6.1)。通過這個時期的勘探,完成了工區的地震概查和詳查,鑽探了深、淺探井共21口,雖然在發現的各構造主高點上都進行了鑽探,但均未取得實質性突破。

2000年,中國石化集團進入川東地區勘探,地質學家們在對宣漢-達縣地區的勘探歷程和鄰區渡口河、羅家寨、鐵山坡等一批高產氣田發現歷程進行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對區內及周邊地區的石油地質條件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該區生烴與保存條件是好的,能否發現氣田(尤其是大氣田)的關鍵因素在於地下是否發育有優質儲層;而前人「開江-梁平海槽」和以構造圈閉為主要鑽探目標的認識限制了對該區的勘探。為此,又開展了大量的有針對性的野外地質、鑽井岩心和區域地質條件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宣漢-達縣地區在晚二疊世長興期-早三疊世飛仙關期沉積的礁、灘相孔隙型白雲岩具備形成油氣儲層的基本地質條件;該區也是構造-岩性復合型圈閉發育的地區,因此制約氣藏規模及儲量豐度的主要因素是儲層的厚度、分布面積和孔隙發育程度。

基於上述認識,以構造勘探為主的勘探思路已不適應,由此提出了「以長興組-飛仙關組礁、灘孔隙型白雲岩儲層為主的構造-岩性復合型圈閉為勘探對象」的思路。針對深層的儲層成像,重新部署實施了二維高分辯率地震勘探至1100km。所得高分辯率地震資料有效頻帶范圍大致在8~125Hz之間,優勢頻帶在20~80Hz之間,主要目的層附近頻率為50~60Hz;地震反射波特徵明顯,波形較活躍,斷層和構造形態清楚,滿足了儲層研究和綜合評價的需要。此外,以沉積學、層序地層學與儲層地質學方法為指導,開展了長興期-飛仙關期岩相古地理及礁、灘相的展布規律研究,建立了沉積相模式,確定了主要儲層類型。同時,在有利相帶內,以地質模型為指導,利用地震相分析與特殊處理解釋相結合的方法,開展了地質、鑽井、測井、地震等多學科、多單位聯合的儲層橫向預測研究工作,圈定了儲層發育區,優選了鑽探目標、優選了井位。

6.1.2.2 普光氣田的發現

普光1井於2001年11月開鑽,2003年5月鑽達上二疊統長興組頂部完鑽。對下三疊統飛仙關組下部55m的儲層段進行完井試氣,產量達42.37×104m3/d,由此發現了普光氣藏。隨後,對普光地區部署實施了高精度三維地震。利用高品質的地震資料,開展了構造精細解釋和儲層定量預測,並開展了勘探階段的氣藏描述工作,提出了氣藏整體評價部署方案。截至2005年,已經在普光構造完鑽7井(普光1井至普光7井),已測試的5口井均獲得高產天然氣流。

2006年2月,經國家儲量委員會審查批准,普光長興組-飛仙關組氣藏探明儲量為2510.7×108m3。由此發現了中國南方迄今為止規模最大、豐度最高的氣田——普光大氣田,隨著評價勘探的進一步深入,氣田規模將進一步擴大。

6.1.3 氣田地質特徵

6.1.3.1 天然氣成藏條件

普光氣田的主力烴源岩層系志留系和二疊系相繼於早三疊世早、中期進入生烴門限,中侏羅世早期達到了生油高峰,中侏羅世晚期或晚侏羅世早期達到過成熟演化階段,以產干氣為主,並一直延續至漸新世。中-晚侏羅世,油氣通過斷裂(裂縫)、不整合面及各種孔洞(縫)組合的側向和垂向輸導體系,向上運移聚集至上二疊統長興組-下三疊統飛仙關組白雲岩中形成古油藏。之後,隨著進一步埋藏和構造演化,油氣藏發生化學改造(原油裂解和硫酸鹽熱還原反應)和物理改造(晚燕山期-喜馬拉雅期構造作用,使氣藏由北東高、西南低演變為北東低、西南高),由此演變成現今的氣藏。

6.1.3.2 構造-岩性復合型圈閉

東岳寨-普光背斜帶是一個與逆沖斷層有關的大型斷背斜構造,普光氣藏即處於該背斜帶北段的相對低部位。在此構造南高點鑽探的川岳83井和川岳84井,其飛仙關組、長興組未發現孔隙性儲層,而在構造低部位的普光1井、普光2井、普光3井和普光4井卻發現了巨厚的白雲岩儲層和高產天然氣流。這種差異主要是因台地邊緣-台地相沉積與陸棚相沉積的分隔。台地邊緣相和台地相在地震剖面上的反射清楚表明,相變帶兩側的沉積與儲層發育完全不同。普光氣田的西側受NE向逆沖斷層控制,北側與東側受構造線控制,南部受相變帶控制,是一受鼻狀構造與相變線共同控制的構造-岩性復合型圈閉。

6.1.3.3 深層發育優質白雲岩儲層

普光氣田飛仙關組儲層的岩性主要為單一的白雲岩(表6.2;圖6.2)。據鑽井密閉取心資料分析,儲層物性以中等孔隙度和中等滲透率為主,儲集性較好。儲層段孔隙度介於2%~28.86%之間,平均值為8.11%,主要分布於6%~12%之間。

表6.2 普光氣田生儲蓋層特徵簡表

圖6.2 普光氣田主要儲層段連井剖面開發

(據馬永生,2006)

按照《石油天然氣儲量計算規范》中的碳酸鹽岩儲層評價標准,普光氣田長興組-飛仙關組礁、灘相白雲岩儲層以II類(良)儲層為主,占總儲層段厚度的41%;III類(中)和I類(優)儲層分別佔29%和23%,IV類(差)儲層僅佔7%。

6.1.4 氣藏流體特徵

普光1井、普光2井和普光4、5、6井長興組-飛仙關組各儲層段經測試均獲得了高產工業氣流。測試結果表明,這5口井的飛仙關組和長興組氣層在壓力系數、壓力-深度關系圖上具有較好的相關性(圖6.2),為同一溫-壓系統,總體呈現出同一個氣藏的特點。氣層壓力系數為1.07~1.18,平均為1.10,為常壓氣藏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