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深圳特區40年|初代打工妹鄭艷萍:幸運搭乘改革開放的高速列車
1979年7月,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聲春雷在蛇口炸響。隨著填海建港的機械轟鳴,改革的「試管」蛇口工業區,在這片起初只有2.1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誕生;次年8月,深圳經濟特區正式成立。自此春天的氣息,從南海邊畫就的這個「小圓圈」里飄散開來。
碼頭現、高樓起、百業興,眾多經濟騰飛的奇跡從深圳開始,曾經的小漁村已蛻變成了一座國際化的大都市。
40年回眸,深圳通過蛇口邁出了改革開放的第一步,時任蛇口工業區黨委書記的袁庚在蛇口率先推行定額超產獎勵制度、以工程招標的方式管理工程、職工住宅商品化、全國招聘人才,以及實行全員合同制等一系列開創性舉措,蛇口成為了深圳乃至全國經濟 社會 體制變革的先鋒。
鄭艷萍是深圳蛇口工業區的初代職工,在深圳生活了近40年,是變革的親歷者也是獲益者,這座城市點點滴滴的發展與成就,都保留在她的記憶中。
「當時的深圳是一張白紙,我預感會有更多的機會」
1982年2月,從韶關市第一中學畢業的鄭艷萍,通過韶關勞動局參加了香港凱達實業有限公司在蛇口工業區興辦的凱達玩具廠招聘,當時的她一心想走出家鄉,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凱達玩具廠是當時最早入駐深圳的外資企業之一。應聘順利完成後,鄭艷萍與80多名年紀相仿的同鄉女孩一起來到蛇口,成為了改革開放初期的深圳女工。
「當時的深圳是一張白紙,我預感會有更多的機會。」回憶起初來深圳時的情形,鄭艷萍如是說,同時吸引她來還有另一個頗為浪漫的原因,「聽說這里有海,我一直覺得海很漂亮,有一首70年代的歌叫做《假日的海灘》,那首歌我還會唱,我就想來看一看。」
初到蛇口,鄭艷萍看到的是滿眼荒涼,正在建設中的工業開發區塵土飛揚,時不時還能聽到炸山填海的炮聲,附近只有供銷社可以買些簡單的生活用品,如果想要更多選擇,需要騎自行車穿過荔枝林才能買到,「我們來了一個月左右就開始想家,有時會躲在被窩哭鼻子」,但好在年輕人總有辦法苦中作樂,三八婦女節那天,她和其他姐妹在宿舍辦起小聚會,大家穿上各自最好看的衣服,把零食湊一湊,一起唱當時流行的《甜蜜蜜》。
在工廠製作玩偶的生產流水線上,鄭艷萍負責為玩偶縫制衣裳,月收入在當時來說頗豐,固定工資80元,額外多產的部分還能獲得相應的超產獎金,此外還有加班費、全勤獎。最多的時候,僅加班費就超過了1000港幣,這在當時國內其他地方是難以想像的,鄭艷萍也由此參與了我國最早的工資制度改革「結構工資制」。
那時候,鄭艷萍會有意識地將工資攢起來,年底用職工配額去買從香港進來的冰箱、彩電、洗衣機帶回家,「當時周圍的人都很羨慕我們家有一個在深圳打工的,可以買到海外來的『鹹水貨』。」在物質消費還不甚發達的當時,她已經能從蛇口工業區的職工小賣部里買到許多「稀罕貨」,有香港公仔麵、午餐肉罐頭、力士香皂、黑人牙刷……
不僅如此,蛇口管理委員會也是由全體職工投票選舉出來的,蛇口的職工還可以分期購買工業區內的福利住房。早期蛇口所有職工婚後都可以按照入區時間等條件評分,享受對應的購房福利待遇。1990年鄭艷萍購買了一套67平米的二手房,價格2.2萬,自己湊齊首期8000元,剩餘每月還貸480多元。
鄭艷萍還記得當時國家部長級領導來工廠看望職工,與大家一起排隊打飯,唱歌朗誦詩篇,以及對於職工要求的福利待遇給予批示的情景。「我們經常說一個詞叫『蛇口情節』,說的就是早期來蛇口的那群人在一起的那份感情。」
「女工出身,我知道更應該關注哪些女性權益」
隨著工廠訂單量逐漸增多,工人的工作量也直線上升,超時加班越來越頻繁,與此同時,現代企業的管理制度還未完善,職工權益保障方面存在一定問題,這種情況在當時園區的其他企業中也有發生,蛇口工會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在凱達玩具廠工作兩年後,鄭艷萍被調任蛇口工會,先後於女工部、法律部工作。談起組建與發展工會的過程,她說:「在計劃經濟時代過渡到市場經濟狀態的過程當中,不可避免地就會出現僱傭勞資雙方的問題,最理想的當然是雙贏,但是一開始摸著石頭過河,定位跟定調很重要,不能只看重僱傭方,更不能踐踏職工的權益,任何一方都不能不守規矩。」
「女工出身,我知道更應該關注哪些女性權益。」有一次,鄭艷萍接到關於一家食品廠的投訴,該廠女職工被車間玻璃門劃傷了手臂,但工廠未對其作出工傷認定,並將矛頭轉向女職工與主管的爭吵,認為是女職工因受負面情緒影響用力推玻璃門而致使受傷,要求其賠償。了解到初步情況後,鄭艷萍前往工廠實地調查,在此過程中,她發現那扇玻璃門原本就存在破損,只是用膠水粘著並未消除潛在隱患,基於此,鄭艷萍堅決地支持受傷女工去報工傷:「工傷的界定只說工傷發生的時間段和地點段,並沒有說因為吵架或者其他原因就不算了,不能受了皮肉之苦還蒙受經濟損失。」
在鄭艷萍看來,蛇口工會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工會的一面旗幟,它不僅率先制定出招募員工不得帶有歧視條件的准則,尤其針對女性職工,不得要求其結婚懷孕便主動離職,並且要求企業與員工簽訂的勞動合同必須在工會備案。當時蛇口工業區內的四五百家企業都在工會的職權范圍內。
職權范圍變大了,鄭艷萍開始更加有意識地為自己擴充知識儲備,並萌生了想考大學的念頭,「我蠻喜歡寫寫東西的,一開始不太知道要考什麼,我就考了中文系。」隨後她將自己的業余時間全部投入學習中,並順利成為深圳大學中文系的一員。差不多同一時期,一個名叫安子的打工妹也考了進來,其創作的打工紀實小說《青春驛站——深圳打工妹寫真》於1991年開始在《深圳特區報》連載。可以說,深圳八九十年代,有熱火朝天的建設,也有文學的詩情畫意。龐大的打工群體中誕生了日後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深圳「打工文學」。
「光會寫、會說還不夠,我還必須要有方法,要懂法。」工作中需要應對的各類復雜勞務糾紛,又讓鄭艷萍發現,法律或許是更為急需的知識。於是,在中文系學習了一年後,她又轉到了法律系,隨後還考取了中國政法大學的在職研究生。
在蛇口工會的崗位上,鄭艷萍一直干到了退休,期間也感受著這座城市日益完善的勞工權益保障。她認為,深圳這些年在維護職工權益方面也越來越注重專業化,以蛇口工會為例,工會每年會進行招標,與律師事務所合作,協助職工解決糾紛,「職工只要出現問題就可以過來,工會掏錢請專業律師來打官司」,由此形成了一種 社會 性購買服務。
「意外搭乘了改革開放的高速列車,我真幸運」
退休後的鄭艷萍,生活豐富,和90後發燒友一起跑步健身,學習炒股,考取心理學三級、二級證書,還體驗了一把做生意的樂趣。
在蛇口工會擔任女工部部長期間,性格開朗的鄭艷萍時常組織婦女幹部們開展業余活動,或是去世界之窗玩,或是結伴逛街,一來二去與當時一家經常光顧的服裝店老闆熟絡了起來。如今這位服裝店老闆已拓展起線上銷售的業務,並邀請她一起加盟,鄭艷萍於是爽快地答應了下來,「我的性格就是決定要做的事就要做好一點,今年2月19號是我來的深圳38周年,我想送我自己一個禮物,就是做成一個VIP的店主。」為了拓寬客源,鄭艷萍主動認識了很多年輕人,有些還成為了朋友。她喜歡在家裡常擺一束黃玫瑰,空閑的時候,買顆鮮木瓜、一盞甜品請朋友來家裡小聚。
回顧在深圳近40年的生活,鄭艷萍感恩自己的幸運。「在深圳,特別是在蛇口,我最大的財富是收獲了滿滿的人生體驗。」她記得曾經參加過的深圳市第一屆交誼舞比賽、蛇口十大歌手比賽、演講比賽等等;記得曾作為群眾演員參與滕文驥導演的《鍋碗瓢勺交響曲》拍攝的情形,那是一組大雨中的鏡頭,她被淋得渾身透濕卻仍然十分開心;也記得脫掉3寸高跟鞋、換上運動鞋與驢友的每一次徒步旅行,最佳戰績是在惠州完成了10小時內60公里的徒步挑戰,並前後挑戰了三次。這里開發、包容,永遠年輕。「我沒有想到自己會搭乘上這輛改革開放的高速列車,在我心目中深圳是最好的家。」鄭艷萍說。
(除特別說明外,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⑵ 「深圳第一代打工妹」翁純賢,她經歷了時代的哪些變遷
“深圳第一代打工妹”翁純賢,她經歷了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可以說她個人生活也是時代發展縮影。
一、人物介紹
翁純賢,1963年出生於廣東省汕頭市一教師家庭。1981年,高中畢業後偶然在馬路邊看到深圳經濟特區第一家港資玩具廠“香港凱達玩具廠”的招工廣告,參加招聘考試,成為首批來深的打工者之一。
憑著她個人努力,她當上了車間主任,後來和蛇口工業區工作吳甦峰結婚,一年後,他們有了幸福家庭,他們夫妻兩個有了兒子,後來買了摩托車、商品房,真正過上了城裡人幸福生活。
⑶ 「深圳第一代打工妹」翁純賢,她的工作證有何特別之處
深圳是中國最早開放城市,《春天的故事》,不就是講述這邊的故事,當年這里匯集五湖四海的人們。深圳最早的港資獨資企業凱達公司在蛇口建廠,第一批打工妹從全國各地聚集到這里,她們有了一個共同名字“凱達妹”。“深圳第一代打工妹”翁純賢,就是其中一員,見證了歷史,改變了命運。1982年初,香港開達實業有限公司在蛇口工業區興辦凱達玩具廠,因為一張招工廣告,她離開老家汕頭來到蛇口。現在想起來,真要感謝當初這個決定,否則現在可能就是一個普通人士。1990年,翁純賢進入南玻集團,1994年,她在暨南大學完成了大專學業,成為一名銷售經理,在南玻服務23年。現在,她自主創業,創辦一家玻璃廠。當年她所在凱達玩具廠,2005年這里被整體改造成為,深圳創意產業園二期基地,改名為“南海意庫”。
⑷ 打工妹王來春:初中輟學進富士康,靠代工掙下691億身家,憑啥
進軍蘋果供應鏈,是諸多電子製造商奮斗多年的目標。
王來春卻在2004年正式在深圳成立「立訊精密」公司後的7年中, 就實現了與蘋果公司的代加工合作 ,足以見其發展速度之快,產業結構之成熟。
王來春這個名字,很多人想必不熟悉,作為叱吒風雲的商業女魔頭,現身價已高達691億。截至2021年, 王來春在「福布斯中國最佳CEO榜」上排名第11位。
在2020年7月,在成功收購緯創兩家手機裝配廠,這個與富士康、和碩並稱全球三大蘋果代工商的公司後,立訊精密已經成功將觸角伸向了自己老東家的「領地內」。
以目前立訊精密在資本中的地位和發展情況來看, 3752億的市值,已經遠遠將富士康甩在了身後。 立訊精密也不再是富士康的「附屬」。
說起富士康和立訊精密的淵源,倒是不簡單。
兩位核心人物王來春和郭台銘,是兩家公司的創始人,曾也是老闆和員工之間的關系。
王來春還是郭台銘的「元老級員工」,曾經在富士康整整工作了10年。
即便王來春離職後,兩個人之間的業務往來一直保持了差不多10年之久。
如今, 富士康漸漸偏離了正確的軌道,在美國投資建廠,虧空100億美元 ,高調入市卻又倉皇退出。隨後又在印度花50億建廠,再次宣告了失敗。
這種「不靠譜」的作風,不僅讓他資金受損,還丟掉了常年合作的華為、小米等老客戶。
後來,這些客源大多流向了立訊精密,使得立訊精密實現了後來居上,也算是王來春用踏實實干給郭台銘上的一課。
媒體曾經這樣評價王來春「深圳的上市公司打造出的富豪不可勝數,但真正打工妹出身而成功的卻極為罕見,王來春填補了這一空白。」
王來春除了初期哥哥投資幾十萬到香港立訊公司, 後期正式成立立訊精密所需要的從人脈到經驗,全部都是靠自己賺來的。
1967年,位於廣東汕頭東北部澄海農村的一家磚瓦房內,王來春出生了。命運並沒有給她帶來富碩優渥的生活,反而家中各處透露著拮據和貧困。
走出百米來的距離,就是自家的農田,這給予了王來春最初的人生「捷徑」 :和村裡的女娃兒們一樣,學會讀書寫字,到了年紀就安穩嫁人,一輩子務農,照看家庭孩子。
這樣的「捷徑」有很多女孩會走,不過王來春卻不會這樣選擇。
她命運的「價值標簽」還未在眼前出現,王來春心中依然有著一團火,一團可以讓自己發光發熱的火。
這樣的「火」在她21歲那年,初見苗頭。
王來春帶著來城市中尋營生的心態走進了富士康的大門內。
第一次走出農村的王來春剛好「遇見」了初見規模的富士康,沒有學歷作為門檻,王來春有信心比其他人做得更好。
或者是少時沒有學習的機會, 在富士康的業務培訓會上,王來春學得比誰都認真 。 看似簡單枯燥的工作,王來春兢兢業業地做著,不斷積累著工作技巧和方法。
即便是和100多人一起睡在大通鋪,吃穿用度都較為匱乏,疲憊和繁復感日益倍增,王來春也沒有選擇過放棄。
「小時候春節的新衣服,也是自己做手工賺錢買來的。那時候沒有覺得辛苦,現在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要不是有小時候那段經歷,我或許會覺得很苦, 也可能堅持不到今天。」
在富士康工作的十年當中,新人陸陸續續地來,也有很多人離開 ,王來春卻在這份看似無望的工作中,做出了成績。
從普工到線長再到組長,最後成為管理數千人的課長。 王來春越是升職,對核心技術了解的越深入,了解的越深入,她的工作成果就越卓著。
這樣一個具有奮斗精神的女工,在眾人中鶴立雞群,逐步走到了老闆郭台銘的視野中。
那時候郭台銘管理的富士康,風頭正盛,慕名而來的客戶不少,絲毫不愁業務量。
1999年,在王來春提出想要辭職創業時,郭台銘反而愉快地同意了。
郭台銘對王春來的業務能力表示認同,她辭職創業,反而可以分擔富士康的訂單量。
就這樣在立訊精密成立時, 郭台銘便把不少富士康的訂單交給王春來來做,立訊精密也獲得了「第一桶金」。
當然,郭台銘在這其中也是有私心的。
他把更掙錢,更有價值的客戶掐在自己手中, 把一些利潤不高,不想做的訂單交給王春來來做。
王春來倒也不介意,幾乎照單全收, 即便是再難做的訂單,也是按照「富士康」標准來做的,她出手的業務從沒給「老闆」打臉。
王春來相比其他起點更高的企業家來說,沒有「眼高手低」的毛病。反而讓立訊精密一步一個腳印,慢慢發展了起來。
2010年9月,立訊精密上市,王來春的身家也暴漲至23億元。 不過,促使富士康與立訊精密解綁的,也正是立訊精密的發展壯大。
在發展過程中,兩個企業的道路偏差漸漸明顯了起來。 對於立訊精密來說,成就在於「代工廠」,局限卻也在「代工廠」。
這一點像是中國製造在世界的地位,如果不能演變成「中國智造」,那麼價值感實在有限。立訊精密想要穩定客源,不能一味依賴與郭台銘的關系。
立訊精密核心優勢不明顯的弊端帶來了麻煩。2008年金融危機中, 富士康「棄車保帥」 ,給立訊精密的訂單量驟減。王春來心裡清楚, 只有努力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強核心業務的比重,才能在商海中擁有博弈的機會。
立訊精密便將目光投向了蘋果公司, 准備將其代工廠業務發展成自己的「核心業務」之一。
與此同時,立訊精密不想只成為供應鏈當中的「一部分」,便花高價收購了多家企業的股份,逐步形成了自己完整的商業布局。
自我整合尚且容易,利用「錢」能夠得到解決,不過要想獲得蘋果的「青睞」可並沒有那麼簡單。 蘋果的高標准,業界人士無一不曉一個AirPods中有幾百個零件,一條產線需要員工幾百人,生產難度之高, 也不是一般供應商能做的好的。
在2017年12月,立訊精密拿下了AirPods的代加工項目 ,蘋果公司 CEO庫克及高管團隊前往參觀時,也不由得贊嘆其製作工藝的精良。還高度肯定了王來春企業文化中 「以人為本」 的部分。
為了從基礎做到卓越,從卓越做到不可替代,立訊精密針對TYPE-C連接器製作方面的難題進行了長久的攻克,終獲得不錯的成果。
目前在中國,立訊精密是TYPE-C連接器製作唯一標准貢獻者。
為了「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中,立訊精密除了在消費性電子產品上大展拳腳,在 汽車 互聯網產品及精密組件、電腦互聯產品、通訊互聯產品上均有涉及。
對於王來春來講,這對於有效應對市場變化來說有諸多裨益。這樣的舉措,使得立訊精密在2020年外部環境過於嚴峻的情況下,依然交出了年度毛利率18.09%的好成績。
既有遠慮,也解近憂, 王來春扎扎實實地做著自己的企業,也帶領著立訊精密里的員工,過上了富裕的好日子。
如今,Air Pods業務被砍的消息頻出,王來春也沒有坐視不理,用前瞻性眼光打量著市場大趨勢, 得出「 汽車 電子是未來主戰場」的結論。
據此, 將業務版塊的重心逐步進行轉移 ,以免被核心產業釜底抽薪。
「立訊精密認為自身的優勢在於公司擁有通信、消費電子、 汽車 三大主戰場平台,在消費電子和通信業務的深度沉澱使得公司在 汽車 電子的應用場景上具備了一定優勢, 汽車 電子會是公司未來的一個主戰場。」
工作上懂得審時度勢的王來春,在個人發展上也絲毫不鬆懈。不斷學習專業知識,豐富自己的專業內涵, 成為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EMBA。
2021福布斯富豪排行榜發布,王來春以107億美元位列《2021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208名。 2010年至2020年,立訊精密股價漲了超50倍,最高時總市值達4000 億元。
王春來在她的人生道路上實現了 完美的逆襲。
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從來不是靠的不止一種特質。
最初決定王春來能夠脫穎而出的,是她作為潮汕人吃苦耐勞的品質 。在商海中能持續向上發展的秘訣,是她踏實可靠的做事風格,和她眼光的前瞻性與危機意識。
初中因貧困輟學,卻以「打工妹」的身份,以自己的努力,走上了人生巔峰,王春來的智慧與格局, 永遠會給人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