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建國方略
擴展閱讀
以前股票怎麼交易記錄 2025-05-26 06:08:24
股票上漲放出巨量能買嗎 2025-05-26 06:02:42
什麼樣的股票可以買跌 2025-05-26 05:43:01

建國方略

發布時間: 2023-02-03 17:53:05

❶ 為紀念辛亥革命,孫中山設計的郵票寫的建國方略是什麼

為紀念辛亥革命,孫中山設計的郵票寫的建國方略:嚮往振興實業和發展科學。

1、孫中山先生親自設計的辛亥革命紀念郵票:第一枚為正方形、翠綠色的紀念郵票,主圖為孫中山總統人頭像,像的上方有「中華民國元年」文字,像的左右兩側是「光復紀念」四字,面值叄分。

2、第二枚為正方形、褚石色的普通郵票,主圖為飛機圖,圖的上方有「中華民國郵政」文字,面值伍角。樣票是上海商務印書館印製的,採用凹版母模直接印在道林紙上,不打齒孔,四周留有較寬的白邊。

3、孫中山把象徵科學文明的飛機圖印在郵票上,使這個新事物能為民眾所知,從而激勵人民掌握科學技術,振興中華民族。

4、《建國方略》是孫中山廣為人知的代表作,匯編了先生在1917年至1920年期間所創作的三本著作——《孫文學說》、《實業計劃》和《民權初步》。因為這部書集中體現了孫中山的治國理念、建國藍圖和革命經驗總結,一直以來都是研究孫中山政治思想的重要文本。

5、《孫文學說》從心理建設角度論述「知難行易」的哲學思想。《實業計劃》是一份全面進行經濟建設的宏偉綱領,包括鐵路建設、港口建設、橋梁建設等遠景規劃。

6、《民權初步》談的是社會建設,敘述了政府組織、運作和普通大眾在社會生活中應把握的民主原則、程序和方法。三部分內容相互呼應、相互支撐,共同構成孫中山的建國思想。

❷ 建國方略是什麼

是孫中山提出的三大方案的一種,是孫中山對以往的革命經驗進行總結,提出了改造和建設中國的宏偉計劃。

建國方略分別為:

1、心理建設方略:在孫中山看來,心是人世間萬事的本源,人類社會中的一切事情和現象最終都可以歸之於心。政治的成敗,取決於人心的振作或萎靡,如果人的心裡相信事情可行,則移山填海的難事也能夠辦得到

2、物質建設方略:孫中山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給中國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3、社會建設方略:孫中山看到,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也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然而,中國有如此優越的歷史、人文、自然條件,而當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進入興旺發達的時候,中國卻落伍了,他的結論是:人心渙散,猶如一盤散沙,人民的力量沒有團結起來。

(2)建國方略擴展閱讀:

建國方略背景

推翻滿清政府,創建民國後,孫中山滿以為從此可以乘勢而進,實行三民主義、五權憲法,以及《革命方略》所規定的各種革命和建設宏志,讓中國一躍而躋身於世界強國之林。然而,事與願違,建設事業無從談起,人民生活甚至不如清朝專制時期。這與他發動革命的初衷背道而馳。

他認為,對於如何建國他已經構建了一整套科學的方略了,心理建設的首要任務就是拋棄「知易行難」觀念,確立「行易知難」的新觀念,轉變畏首畏尾的社會心理,擯棄思想中的陳腐東西,克服行動上的畏難心理,鼓起鬥志,敢於實踐由他所創立的這整套建國方略。

❸ 孫中山題寫的建國方略是什麼

孫中山的《建國方略》由「孫文學說」——行易知難(心理建設)、實業計劃(物資建設)和民權初步(社會建設)三部分組成,是孫中山建設國家的總體規劃和設想。

《建國方略》是孫中山先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這部著作從1917年開始到1919年完成,共耗時三年時間,終於完成了國家建設的宏偉藍圖。包括他設想的革命之後,啟發與喚醒民眾,開創未來社會建設新局面的幾個重要方面:心理建設、實業計劃和民權初步。

三個部分一起構成了一幅完整的國家建設的藍圖,是孫中山政治思想和建國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其中設想的建設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實踐路線,對中國社會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占據著不可磨滅的地位。

(3)建國方略擴展閱讀:

今日中國已實現孫中山百年前「建國方略」之藍圖構想

1917年到1919年,他寫出《建國方略》一書,構想了中國建設的宏偉藍圖。

其中提出要修建約16萬公里的鐵路,把中國沿海、內地、邊疆連接起來;修建160萬公里的公路,形成遍布全國的公路網,並進入青藏高原;開鑿和整修全國水道和運河,建設三峽大壩,發展內河交通和水利、電力事業;在中國北部、中部、南部沿海各修建一個世界水平的大海港;大力發展農業、製造業、礦業,等等。

孫中山先生擘畫的這個藍圖,顯示了他對中國發展的卓越見解和強烈期盼。在舊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條件下,孫中山先生的這些宏大構想是難以實現的。今天,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全國各族人民頑強奮斗下,孫中山先生當年描繪的這個藍圖早已實現,中國人民創造的許多成就遠遠超出了孫中山先生的設想。

祖國大地上,鐵路進青藏,公路密成網,高峽出平湖,港口連五洋,產業門類齊,稻麥遍地香,神舟遨太空,國防更堅強。孫中山先生致力於建設的獨立、民主、富強的國家早已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❹ 中山先生題寫的建國方略是什麼

《建國方略》是孫中山於1917年至1920年期間所著的三本書——《孫文學說》、《實業計劃》、《民權初步》的合稱。

在《建國方略》中孫中山對國家建設提出主要四方面的構想。

第一,建設國家鐵路網與公路網。

第二,建立世界級大港。

第三,利用外國技術與資本發展中國。

第四,在民眾中實現天下為公的理念。

《實業計劃》由來:

孫中山為建設一個完整的資產階級共和國而勾畫的藍圖,最初是用英文寫成的,原名「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1919 年2月完稿,發表於1919年6月號《遠東時報》,後編為《建國方略之二:物質建設》。

《實業計劃》一份全面快速進行經濟建設的宏偉綱領,提出了發展中國經濟的遠景規劃,其中包括建設鐵路十萬多公里,建設華北、華中、華南三大世界級港口等項目。第一次把經濟建設放到首位,第一次提出對外開放、引進外資的經濟戰略思想。

❺ 為紀念辛亥革命100年中山先生題寫的建國方略是什麼

為紀念辛亥革命100年中山先生題寫的建國方略是天下為公。孫中山平生最喜歡題寫的內容,可能莫過於「天下為公」。據統計,在孫中山的題詞中,「僅目前所輯得的有受主姓氏的」「天下為公」,就達32件,其中有贈馮玉祥的,有贈張學良的。

孫中山為何對「天下為公」情有獨鍾?我認為,這是他提倡和實行三民主義所企望達到的境界,或許可以這樣說,他的理想,他的目標,他的思想體系的基本精神,都濃縮在「天下為公」這四字之中。

(5)建國方略擴展閱讀: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 。

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立了《五權憲法》。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生於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孫中山原在香港學醫,並成為西醫醫師。鴉片戰爭後,孫中山目睹中華民族有被西方列強瓜分的危險,決定拋棄「醫人生涯」,進行「醫國事業」。

孫中山早期受鄭觀應的改良思想影響,後看清了清政府的腐敗,決心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國。

❻ 辛亥革命孫中山先生題寫的建國方略是

辛亥革命孫中山先生題寫的建國方略是天下為公。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6)建國方略擴展閱讀:

辛亥革命成功的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命題。1930年雙十紀念日中,何應欽對此做了一個比較簡潔的說明,指出辛亥革命懵懂算是掛上了一個民國的空招牌,並沒有建設民國的實際,由推翻滿清一點而論,固然算是成功。

由全部革命的目的而論,究不能不謂為失敗。革命的目的不只在推翻滿清,不只在獲得中華民國的虛名,而在造成一個三民主義自由平等的新中國,明確了實現三民主義為辛亥革命的最終目標。從此意義上看,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敗可以自圓其說了。

❼ 為紀念辛亥革命100年中山先生題寫的建國方略是什麼

為紀念辛亥革命100年中山先生題寫的建國方略是天下為公。

《建國方略》寫於1917年到1919年,從心理建設,物質建設,社會建設三個方面對中國的未來做出規劃,構想全面宏大,具有很強的全局觀和先見之明。原意是天下是公眾的,天子之位,傳賢而不傳子,後成為一種正確的社會政治理想。

主要內容:

全書共分8章,集中討論了認識論問題,以大量事例理論化了「行易知難」的觀點,提出:「此為救中國必由之道。」該書宣揚了「行而後知」的唯物主義認識論 ,對「知先行後」和「知行合一」說有所批駁 。在當時對革命起了一定作用。

❽ 辛亥革命孫中山建國方略是什麼

第一,建設16萬公里鐵路、160萬公里公路。


百年前的中國,經濟十分落後,而落後的根源,就在交通上,交通的根本又在鐵路。孫中山認為:「國家之貧富,可以鐵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樂,可以鐵道之遠近計之。」他在《建國方略》中提出未來建成16萬公里鐵路和160萬公里公路的建設計劃,其中包括擴建西北、高原鐵路等。


第二,建立北、東、南三個世界級大港。


分別在渤海灣、杭州灣/上海、廣州三個地方建設華北、華東、華南三個港口,覆蓋環渤海、長江三角洲地區和珠江三角洲地區。


第三,採取「開放包容」政策,利用外資和技術發展中國實業。


在《建國方略》中,孫中山認為,歐美國家用了百年的時間才完成現代化工業建設,貧窮落後的中國要想短期內追上西方國家,必須借用他們的資本、機器和技術,他特別強調中國要採取「開放包容」的政策,大量引進外國的雄厚資本和先進技術來發展國內的實業。


第四,未來的百姓都懷抱「替眾人來服務」的理念,責任感強、無私無畏。


孫中山先生認為,三民主義絕不是一個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而是要建立一個民主、博愛、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這也是他一生追求的夢想。在《建國方略》中,孫中山先生希望未來的中國人都應該懷抱「替眾人來服務」的理念,他知道「行易知難」,因此建議通過教育來提高國民素質,讓老百姓具備很強的責任感和無私無畏的精神。



(8)建國方略擴展閱讀:


《實業計劃》


這部洋洋十萬余言的著作,集中體現了他對中國工農業、交通等實現現代化的宏大設想,第一次把經濟建設放到首位,第一次提出對外開放的經濟戰略思想,無疑是一份全面發展中國經濟的宏偉綱領。


《實業計劃》由六大計劃共33個部分組成。在這個龐大的總體構思中,發展交通和通訊是孫中山關注的重點。他提出:修建10萬英里的鐵路,以五大鐵路系統把中國的沿海、內地和邊疆連接起來。


修建遍布全國的公路網,修建100萬英里的公路;開鑿、整修全國的水道和運河,大力發展內河交通和水利、電力事業;在中國北部、中部及南部沿海各修建一個「如紐約港」那樣的世界水平的大海港。


孫中山在《實業計劃》中提出修建三峽大壩的理想,「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以逆流而行,而又可資其水力。」這是中國人首次提出三峽水利開發的設想。


關於發展經濟和實業的所有制問題,孫中山主張個人經營與國家經營並行不悖,相輔相成。他主張鼓勵發展個體經濟,並為之提供各種便利條件,例如要改革稅制,統一貨幣,排除各級官吏的種種壓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