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伊拉克飛毛腿導彈有哪些介紹
「飛毛腿」短程地對地導彈是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以德國V2火箭為藍本開始研製的一種戰術導彈。蘇聯叫做P-17型戰役戰術導彈,北約組織給予的綽號為「飛毛腿」,美國則稱其為SS-1型導彈。「飛毛腿」A型首次出現在1957年的莫斯科紅場閱兵式上,導彈直徑840毫米,長約10.4米,發射車用斯大林Ⅱ型坦克改裝而成。8年後的紅場閱兵式上,出現了另一種新戰術導彈,它的外形與「飛毛腿」十分相似,只是長度增加了0.6米左右,西方專家分析這是「飛毛腿」的改進型,因此稱它「飛毛腿」B型。
彈體加長後,它的最大射程也從160千米增加到280千米。導彈重量增到6300千克,核戰斗部重量700千克,威力只有10萬噸梯恩梯當量。增大射程和減小威力以後,可以提高戰場使用的靈活性,便於攻擊各種不同距離不同性質的戰術目標。新彈的運載車不再用坦克車體,而是用越野載重車改裝而成。採用這種8輪式載重車作為運輸、起豎、發射車,便於在公路上高速行駛,並且可以在發射以後迅速裝彈,可採用核、化學和高爆3種戰斗部。
「飛毛腿」導彈主要用於對敵實施縱深打擊,消滅敵核襲擊兵器,摧毀敵主要軍事集團,尤其是摧毀敵坦克機械化部隊及戰役預備隊,破壞敵地面軍隊和航空兵的作戰指揮體系;消滅敵防空兵器,牽制敵軍作戰機動,阻止敵戰役預備隊的開進,破壞其戰役後方工作,摧毀敵軍重要通信交通樞紐。
伊拉克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從蘇聯購買了「飛毛腿」B型導彈。1974年,伊拉克先後購買了大約20至36套「飛毛腿」B型的發射具和數量不詳的導彈,據信伊拉克從國外總共購買了約819枚「飛毛腿」B型導彈。
伊拉克在引進「飛毛腿」B型導彈後,在其基礎之上研製了自己的型號,即「海珊」導彈,其射程進一步延伸,增至600~650公里與「飛毛腿」C型稍強,但精確度有所下降。以色列大部分地區、沙特部分地區和科威特、敘利亞全境都在其射程之內。但「飛毛腿」導彈精度太差的缺陷影響了它的攻擊效果,一般報道它的圓公算偏差范圍為300米,實際上在戰場上使用時偏差達到1000米以上。盡管如此,「飛毛腿」仍是成為伊拉克遠程攻擊和對敵心理威嚇的有效兵器。美國情報機構稱,該型導彈配備了神經毒氣彈頭,目前總數仍有約50枚,主要部署在伊拉克西部接近約旦邊境的H-2機場。
⑵ 什麼是「飛毛腿」導彈
「飛毛腿」導彈是前蘇聯在五六十年代研製的地對地導彈,彈長11.6米,彈徑0.88米,射程300~350千米,命中精度30米。後來,伊拉克人又對它進行了改進,在「6毛腿」導彈的基礎上先後造出了「海珊」型和「阿巴斯」型導彈。「海珊」型導彈的射程為650~700千米,而「阿巴斯」型導彈的射程可達900千米。
⑶ 什麼是俄羅斯「飛毛腿」導彈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國研製的50多種彈道導彈中,惟一經過實戰檢驗的就是前蘇聯研製的:飛毛腿」彈道導彈,它也是實戰中用的最多的彈道導彈。
20世紀80年代的兩伊戰爭時期,伊拉克和伊朗分別用「飛毛腿」改型的「海珊」導彈和「飛毛腿」B型導彈攻擊對方的大城市。在長達52天的導彈襲城大戰中,伊拉克發射了189枚「海珊」導彈,造成伊朗1000多人死傷,成為戰爭史上用彈道導彈相互攻擊的首次戰爭。
1979年,前蘇聯武裝入侵阿富汗,並將大量的「飛毛腿」導彈運到阿富汗,提供給阿富汗政府用來對付阿富汗游擊隊。從1989年至1991年的近兩年時間內,阿富汗政府向游擊隊發射了1000多枚「飛毛腿」導彈,這是世界戰爭史上動用彈道導彈數量最多的一次戰爭。
1986年的美國和利比亞的軍事沖突中,利比亞為報復美國對利比亞的空襲,用兩枚「飛毛腿」導彈襲擊美軍設在義大利蘭佩杜薩島上的一個美軍基地,但沒有擊中目標,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伊拉克共發射了88枚「飛毛腿」改進型導彈——「海珊」導彈和「阿巴斯」導彈,其中46枚發射到沙烏地阿拉伯和其他海灣國家,42枚發射到以色列,使多國部隊官兵和沙特、以色列兩國人民心理上產生了巨大的恐慌。以色列十幾萬人離城疏散,一人一個防毒面具,形影不離;而多國部隊動用相當大的軍事力量——衛星、偵察系統、航空兵、導彈、特工人員等去搜尋它、摧毀它。即使這樣,伊拉克的「飛毛腿」導彈還是不斷襲來,使得多國部隊收復科威特的地面進攻日期不得不推遲了3個星期。
在1994年初的內戰中,南葉門軍隊先向北葉門軍隊佔領的地區發射了5枚前蘇聯提供的「飛毛腿」B型導彈,後又向葉門首都薩那市郊;射了1枚「飛毛腿」B型導彈,從而使「飛毛腿」導彈首次成為一個國家內戰的工具。
1994年,伊朗向流亡在伊拉克的伊朗聖戰者游擊隊的一個基地發射了3枚「飛毛腿」B型導彈,炸毀了一些建築物,但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⑷ 「飛毛腿」導彈是什麼
「飛毛腿」導彈是前蘇聯製造的地對地戰術彈道導彈。它採用頭體分離,車載越野機動發射方式,是一種具有高度機動性的導彈系統。伊拉克目前擁有兩種「飛毛腿」導彈:「飛毛腿B」型彈體長11.40米,直徑0.84米,體重4370千克,彈頭重量1000千克,射程為50千米—300千米,可攜帶常規彈頭或核彈頭。「飛毛腿C」型是改進型,其射程可達600千米,具有反應時間快,發射准備時間短的特點。
但是,「飛毛腿」是前蘇聯20世紀60年代研製的第2代出口型地對地戰術導彈,它的技術比「愛國者」畢竟差了兩代。該導彈沒有抗干擾能力,彈道一經確定和發射,就無法改變,加上彈體過大,速度又低,飛完全程需7~9分鍾,這對擁有先進預警能力的美國來說,「飛毛腿」在「愛國者」面前只能當作靶標了。
⑸ 飛毛腿導彈是什麼導彈
「飛毛腿」導彈是蘇聯50年代研製的一種近程地地戰術彈道導彈,是德國V—2導彈的仿製品,有A、B兩種類型,可裝配常規彈頭和核彈頭,採用車載機動發射。A型於1957年服役,B型是A型的改進型,1965年服役。蘇聯從1980年起用新一代固體機動中程導彈SS—23替換「飛毛腿B導彈
⑹ 飛毛腿導彈是哪個國家的
飛毛腿導彈是伊拉克的。都是上世紀末的。還有:中國的東風系列,朝鮮的大浦洞,印度的烈火,美國的愛國者,戰斧。
⑺ 飛毛腿導彈是什麼導彈,飛毛腿導彈的射程和威力
飛毛腿地對地戰役戰術導彈是二次世界大戰後,前蘇聯以德國V2火箭為原型開始研製的一種戰術導彈。前蘇聯叫作Р-17型戰役戰術導彈,系統代號8К14,北約綽號為「飛毛腿」,美國命名為SS-1型導彈。
8К14型導彈首次出現在1957年的莫斯科紅場閱兵式上,發射車使用由ИСУ-152К自行火炮改裝而來的2П19履帶式底盤。
Р-17М導彈是原蘇聯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研製的,是8К14戰術導彈的改進型,系統代號9К72,北約綽號「飛毛腿B」,1965年也是在紅場閱兵式上公開露面,其發射車已由履帶車改為輪式車,發射車型號9П117,用瑪斯543(МАЗ-543)8x8越野車改裝而成,在部隊中,根據射程而習慣稱呼為Р-300導彈。
主要戰術技術性能(Р-17М導彈)
彈長(米) 11.1648
彈徑(米) 0.88
翼展(米) 1.81
發射重量(公斤) 58601
常規戰斗部: 8Ф44/8Ф44Г1爆破彈
長度(米) 2.65
重 量(公斤) 9874
裝葯種類TKAK-5混合炸葯
裝葯重量(公斤) 770
核戰斗部當量(萬噸) 10
火箭發動機:預貯式液體燃料,長 度(米)1.49、直 徑(米)0.77重 量(公斤) 120推 力(公斤) 133808、比 沖(秒)232
最大射程(公里) 275~300,最小射程(公里)50
(圓公算偏差)(米)300
制導方式 捷聯式概率補償加射表修正的慣性制導
穩定方式 陀螺自動穩定
機動方式 輪式車載
發射車型號9M117M1M
備彈運輸車:2Т2 (2Т3М, 2Т3М1) ,可攜帶兩枚備彈。
機動速度(公里/小時)(公路) 60
發射准備時間(分)
從進入有準備的陣地到發射45分鍾
從精度瞄準到發射 7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