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十三點
擴展閱讀
一森園林股票價格 2025-09-11 02:04:43
發展的英文 2025-09-11 01:54:23

十三點

發布時間: 2023-03-15 21:55:19

1. 十三點是什麼意思啊

」十三點「是方言。指不明事理,傻里傻氣的人。

是滬語中使用率最高的詞之一,用以形容那些傻里傻氣或言行不合常理的人,有時也用來作為取笑、嗔怪或不傷感情的罵人話。

2. 十三點是什麼意思

十三點,也叫13點,意思是痴頭怪腦或者傻的可愛,用以形容那些輕浮或言行不合常理的人。上海話罵人十三點,就是罵人又笨又傻的。

打個比方,甲女見有快遞送花給乙女,便問究竟,乙女說“伊呀,十三弗啦,”面帶羞容而又充滿喜悅,不問可知,這個送花的“十三點”必是她心儀的追求者,這聲“十三”乃是又喜又愛。

同樣情況,若乙女不耐煩地說“啥人啦?哪能介十三搿啦!”那麼這句“啥人啦?”故然是明知故問,不過多半就算當面相見,那女的也未必肯與他相認。既然已經到了“不願認識,不屑認識,不承認認識,就是不認識,情願不認識”的地步,那麼這位男士還要殷情送花,所謂“熱面孔去貼伊冷屁股”,就真正有些“十三點”了。

所以,“十三點”或者“十三”一詞,本身就有點“十三”,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捉摸不定,沒有準數,有時甚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我們不妨研究研究“十三”的出處,再來搞清它的真正含義吧。



最最普遍的一種說法,是說“痴”字的筆畫是十三筆,我數了一下,的確臘伍“痴”是十三畫,然而問題就來了,用筆畫的暗語的確有之,比如說某人得了“廿八劃”的病,則是指其犯了相思。“十三點”一詞由來已久,至少解放前就廣為流傳了,可解放前用的是繁體字,“痴”字寫作“痴”,竟有十九畫之多呢,或許“十三”另有來源。

中文字說不通,有人想到凳者了西洋詞,說“十三點”來源於英文的hysteria,這個詞是“癔病”的意思,“痴”是智力障礙,而“癔”則是精神障礙。Hysteria還有一個音譯,名氣就大了,便是“歇斯底里”也,然而“歇斯底里”這個音譯好像和“十三點”的讀音相去甚遠,也不足信。

西洋詞說不通,也有人想到了西洋典故,基督耶穌不是被第十三個叫做猶大的人出賣的嗎?所以西方人避諱“十三”,因此當時的西洋建築諸如國際大飯店、金門飯店之類的,過了十二層便是十四層,決計沒有“十三層”,會不會十三點的出典與此有關呢?聽著倒有點像,只是這“點”又從何說起呢?



最後還有一種說法,說是老式的自鳴鍾,到點報時,一點一響,十點十響,若是敲出十三響來,豈不是自鳴鍾發了神經,有點痴頭怪腦?所以這種現象叫做“敲亂鍾”,而既然敲了十三響,不就是“十三點”的鍾嗎?這種說法雖然邏輯上很說得過去輪粗或,但是可信度並不高,哪會家家戶戶常敲亂鍾,以至於形成一句俏皮話的啊?若是海關的自鳴鍾經常敲錯,那可不僅僅是“十三點”的問題了……

所以,十三點的出處各有各說,都很“十三”,沒有定論,好似上天註定了“十三點”,就是一個“十三”的詞。

“十三點”或許是一種“隱語”,隱語的意思就是很難考證,否則也就不是隱語了。“十三點”一詞,本身就有許多的隱語。



最引人一笑的要數千古浪漫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故事了,本來好好的一雙壁人,偏偏名字起得不好,梁山伯在上海里讀作“兩三八”,加在一起就是個“十三”;你加在一起叫十三倒也罷了,偏偏書僮“四九”加在一起也是個“十三”。正是這對“十三”,面對一雙女扮男裝的佳人,數年竟不知對方情義,實在“十三”得緊了。

有時,不方便說人十三點,或是覺得說著不雅,也多用隱語,比如“B拆開”就是,把字母“B”拆開,就成一豎一彎,加在一起,就是“13”;又有說人“電話聽筒”的,因為據說老式的電話聽筒上有十三個小洞,所以就成了“十三點”隱語。

在上海,“十三點”一詞為女人專用,只有女人能用,這三個字從嬌滴滴的美女嘴中吐出,便有了靈氣,若是一個五大三粗的落腮鬍壯漢嘴裡也迸出“十三點”三字,那麼恐怕此人本身就有些“十三點”了。

或許,“十三點”還真是從鍾表來的,因為十三點的隱語還有“十二點六十分”,十二點再加六十分鍾,不就是十三點嗎?與此相同的,還有“十一點八刻”的叫法,加在一起,也是“十三點”。



關於“十三點”的起源,還有種說法是從牌九而來,牌九的最基本玩法,是將兩張骨牌上的點數加起來,比如一張牌上面是2點,下面是3點,而另一張上面是3點,下面是4點,那麼這兩張牌加起來就是12點;同樣,如果一張牌上面是1點,下面是5點,加上一張上面是1點下面是6點的牌,總共就是13點了。好玩的是,後面兩張牌分別叫做“幺五”和“幺六”,並排放在一起,就是[這兩個字要製作一下,就是兩只牌九的牌色],活象一對不搭調的燭台,“不搭調”就是“不入調”,就是“嘸沒腔調”,所以“十三點”的另一個隱語就是“幺五幺六”,如果說“搿個人幺五幺六”,就是說他“十三點”了。

這是將牌的點數加起來罵人,說來也好玩,可以加成13的牌有許多,卻偏偏“幺五幺六”專門用來指代13點。

無獨有偶,崇明人也說“十三點”,並且還有歌謠,喚作“唔給烏蟲烏來湯湯赫,點半點半兩點半,過了三點四點半”加在一起,也正好是“十三點”。

上海人,有時並不說全“十三點”三個字,因為三字連續,中間的字是揚聲,很難讀清,所以也常變讀為“十三”兩字。



梁山伯為了振興門風,告別母親大人去念書了,他有一個書童,叫四九;祝英台為了不和馬文才結婚,女扮男裝,深造追尋真愛去了。她也有個書童,叫吟心(同樣女扮男裝)。

在很機緣巧合的情況下,祝英台遇見了梁山伯。她被山伯的文采風度所打動,很想委身下嫁於他。於是總是在旁敲側擊,好讓梁山伯明白自己的心思。誰料想那梁山伯彷彿一個榆木腦袋,他始終不明白英台對他的感情。

而兩位書童:四九和吟心之間也產生了很曖昧的情愫。與主子相同,同樣是一出“鳳求凰”。四九與主子一樣,總是一副不明就理的樣子。

梁山伯主僕倆的遲鈍,讓祝英台主僕倆很傷心。在上海話中,“梁山伯”的發音基本上就是238,加起來就是13,書童“四九”,加起來也是13。為了紀念這兩個反映遲鈍,不懂風月的男人。後世就將腦筋遲鈍,缺弦的人稱為“十三點”。

3. 13點是什麼意思

下午一點的意思。

拓展資料:

1、在二十四小時之中的時間書寫的格式為"小時:分鍾"(例如,01:23),或者為"小時:分鍾:秒鍾"(01:23:45)。不足10的數字前面要補充一個零。這個零在小時部分並不是必須的,但卻非常廣泛的使用,尤其是在有很多具體規定的計算機應用中(例如ISO 8601)。

2、在精確度高於秒的環境下,秒後可使用十進制來表示,小數點後面的部分跟在小數點或者點符號的後面,例如01:23:45.678。

3、在二十四小時之中,一天開始於早子時,24:00----1:00,每天的最後一分鍾開始於夜子時之初23:59(子初)而結束於夜子時之末24:00(子正)。

4、某一天的24:00等於下一天的00:00。數字時鍾顯示從00:00到23:59,它從不會顯示出24:00。這樣,從23:59:59.999到(24:00:00;000)00:00:00.000就可以精確的確定新一天的開始。但是,24:00的表示方法更能明確的確定一天的結束時間。

5、使用十二小時制顯示時間的系統通常會將中午顯示為12:00 pm而將午夜顯示為12:00 am.

6、因為設計原因,一些電子鍾用"24:00:00"來表達閏秒,但閏秒的正確顯示方式應是"23:59:60"。

7、十二小時制和二十四小時制從(丑初)1:00到(午正)12:59(01:00到12:59)是相同的,除了在二十四小時制中沒有am/pm標記。

8、從下午1:00到下午11:59(13:00到23:59)十二小時制加上12小時就能轉換成為二十四小時制,從子正12:00到子正12:59(24:00到24:59)十二小時制需要減掉12小時轉換到二十四小時制。

4. 十三點是什麼意思

「十三點」是指痴頭怪腦或者傻的可愛,用以形容那些輕浮或言行不合常理的人。關於「十三點」的來源有幾種說法:1、「十三點」來源於賭具牌九中的「幺五」、「幺六」兩張牌。2、「十三點」是上海市井俚語,因為解放之後大量上海人南移,才變成趣怪廣州話。

攔鉛「十三點」到底是什麼意思,要看語境,在不同場合、不同心境下發生的「十三點事件」,會有截然不同的意思,說其「大相徑庭」並不為過。

打個比方,甲女見有快遞送花給乙女,便問究竟,乙女說「伊呀,十三弗啦,」面帶羞容而又充滿喜悅,不問可知,這個送花的「十三點」必是她心儀的追求者,這飢悶聲「十三」乃是又喜又爛衡彎愛。

同樣情況,若乙女不耐煩地說「啥人啦?哪能介十三搿啦!」那麼這句「啥人啦?」故然是明知故問,不過多半就算當面相見,那女的也未必肯與他相認。既然已經到了「不願認識,不屑認識,不承認認識,就是不認識,情願不認識」的地步,那麼這位男士還要殷情送花,所謂「熱面孔去貼伊冷屁股」,就真正有些「十三點」了。

5. 十三點是啥意思啊

13點,漢語詞彙,意思是為24小時制13時,或12小時制下午1時,俗語是痴顯然敲亂鍾,上海話是痴,出自《上海指南,滬蘇方言紀要》。
「十三點」初時意謂慎森「敲亂鍾」,原來舊時的時鍾,每逢一小時便報時一次。
例如下午四時,鍾擺便會敲響四下,五點敲五下,至多是十二點,也不過敲十二下,但居然敲隱空出十三響,難道有十三點,當然是出了問題,正如俗語所講癲癲地!所以,「十三點」就是代表灶孝瞎人的性格「癲癲地」。

6. 十三點是什麼意思

十三點是個吳語詞彙,含有取笑、責怪的意思。一般是指痴頭怪腦或者傻的可愛,大多用來比喻輕浮或者言行不合常理的人。

不少的影視劇當中,觀眾時常有聽到13點這個詞語,攜灶近13點是什麼意思呢?指的是時間還是一種含蓄的諷刺話語?下面讓我們一起去了解詳細的內容吧。

詳細內容

  • 01

    吳語區常以「十三點」隱指「痴」,除了形容人做事沒腦子或舉止輕浮,也指口無遮攔、傻得可愛的人,像趙薇扮演的「還珠格格」恐怕是最標準的「十三點」了。

  • 02

    但是,當這個詞在異性間跳出來時,,的意思就變得曖昧起來,表面上是罵人痴頭怪腦,實際上卻不是真的怪罪,而是「嗔怪」,也就是說不是魯智深打鎮關西的「殺博博」一拳頭,而是王寬慶熙鳳扇璉二爺的嗲溜溜一記耳光。

  • 03

    「十三點」多半出自女人之口,罵的時候往往女人臉上笑眯眯,眼裡泛著「儂哪能箇能介個啦」的挑逗光芒,被罵的男人也常常骨頭更輕。

  • 04

    比如有一位四十好幾的彪形大漢,在大庭廣眾與老婆卿卿我我,並喜老婆喚自己為「囡慎隱握囡」,這樣的男人誰見了都忍不住在心裡送他「十三點」,但是他老婆當面拋一句「十三點」就好像當眾給他發一張獎狀一樣,頓時立刻他臉上有光。

  • 05

    「十三點」是上海市井俚語,因為解放之後大量上海人南移,才變成趣怪廣州話。「十三點」初時意謂「敲亂鍾」,原來舊時的時鍾,每逢一小時便報時一次,例如下午四時,鍾擺便會敲響四下,五點敲五下,至多系十二點,也不過敲十二下,但居然敲出十三響,唔通有十三點不咩?當然系出咗問題,正如俗語所講癲癲地!所以,「十三點」就系代表人既性格「癲癲地」。

7. 十三點是什麼意思

十三點的意晌姿思是方言。指不明事理,傻里傻氣的人。

十三點,漢語詞語,拼音shí sān diǎn,注音ㄕˊㄙㄢㄉ一ㄢˇ。

說法來源:

「十三點」來源於賭具牌九中的「幺五」、「幺六」兩張牌。這兩張牌都是「短對」,碰在一起不配對,暗指人的言行「不對」。六和七加起來是十三,還可成為一句歇後語,如「他這個人有點幺五么六」,故意把「十三點」這個不入耳的話「歇」去。

出處

梁山伯為了振興門風,告別母親大人去念書了,他有一個書童,叫四九;祝英台為了不和馬文才結婚,女扮男裝,深造追尋真愛去了。她也有個書童,叫吟心(同樣女扮男裝)。

在很機緣巧合的情況下,祝英台遇見了梁山伯。她被山伯的文采風度所打動,孝謹返很想委身下嫁於他。於是總是在旁敲側擊,好讓梁山伯明白自己的心思。誰料想那梁山伯彷彿一個榆木腦袋,他始終不明白英台對他的感情。

而兩位書童:四九和吟心之間也產生了很曖昧的情愫。與主巧飢子相同,同樣是一出「鳳求凰」。四九與主子一樣,總是一副不明就理的樣子。

梁山伯主僕倆的遲鈍,讓祝英台主僕倆很傷心。在上海話中,「梁山伯」的發音基本上就是238,加起來就是13,書童「四九」,加起來也是13。為了紀念這兩個反映遲鈍,不懂風月的男人。後世就將腦筋遲鈍,缺弦的人稱為「十三點」。

8. 十三點是什麼意思

十三點是一個吳語詞彙,有取笑、嗔怪的涵義。意思是痴頭怪腦或者傻的可愛,用以形容那些輕浮或言行不合常理的人。

吳語區常以「十三點」隱指「痴」,除了形容人做事沒芹蠢腦子或舉止輕浮,也指口無遮攔、傻得可愛的人。但是,當這個詞在異性間跳出來時,者飢意思就變得曖昧起來,表面上是罵人痴頭怪腦,實際上卻不是真的怪罪,而是「嗔怪」,也就是說不是魯智深打鎮關西的「殺博博」一拳頭,而是王熙鳳扇璉二爺的嗲溜溜一記耳光。

示例:夏衍她一出場就是『彩旦』,是一個善良、風趣,而又有點象上海人所說的『十三點』的性格——也許還可以說,也還有一點象廣東人所說的『巴閉』氣質。」

「十三點」來源

「十三點」來源於賭具牌九中的「幺五」、「幺六」兩張牌。這兩張牌都是「短對」,碰在一起不配對,暗指人的言行「不對」。六和七加起來是十三,還可成為一句歇後語,如「他這個人有點幺五么六」,故意把「首首返十三點」這個不入耳的話「歇」去。

9. 13點指的是幾點

下午一點。

中國十三點是指二十四小時制中的下午一點。

按24小時制,13點簡稱中午一點,13點使用的24小時制來計算時間,而通常我們習慣使用12小時制計算。零點到六點叫凌晨,七點到十一點叫早上,十二點到十四點叫中午,十五點到十八點叫下午,十九點到二十二點叫晚上。

時間單位:

其指時辰,古時一天分12個時辰,採用地支作為時辰名稱,並有古代的習慣稱法。時辰的起點是午夜。

顧炎武《日知錄》:「自漢以下答慧。歷法漸密,於是以一日分為十二時,蓋不知始於旅舉衫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廢……然其(指杜元凱注)曰夜半者即今之所謂子時也,雞鳴者丑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時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昳者未也,哺時者申也拆腔,日入者酉也,黃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一日分為十二,始見於此。」

北宋時開始將每個時辰分為「初」、「正」兩部分,分十二時辰為二十四,稱「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