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成若缺者 是什麼意思
大成若缺是指:最完美的東西好象有欠缺一樣.
大成若缺者是指:存在缺陷美的人.
Ⅱ 「大成若缺,
出自《道德經》之四十五章,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其本意就是:最完美的事物好像還不完美,但其用處沒有一點不方便.引申:不要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Ⅲ 道德經·大成若缺的譯文
極大的成就好像有些殘缺,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衰敗。最充盈的好像潰決,但它的作用永不窮盡。最筆直的東西好像彎曲,最靈巧的好像笨拙,最善辨的人好像不善言辭。最盈利的好像虧本。躁動戰勝寒冷,冷靜克服炎熱,清凈無為才能使天下太平安寧。
Ⅳ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最完滿的東西,好似有殘缺一樣,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衰竭;最充盈的東西,好似是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最正直的東西,好似有彎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辯才,好似不善言辭一樣。
出自春秋時期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原文為: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白話翻譯為:最完滿的東西,好似有殘缺一樣,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衰竭;最充盈的東西,好似是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
最正直的東西,好似有彎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辯才,好似不善言辭一樣。清靜克服擾動,寒冷克服暑熱。清靜無為才能統治天下。
(4)大成若缺擴展閱讀:
《道德經》的創作背景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Ⅳ 道德經·大成若缺的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大贏若絀,躁勝寒,靜勝熱[炅],清凈,為天下正。
Ⅵ 大盈若沖,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方無隅,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巧若拙 什麼意思
意思是:最充盈的東西,好似是空虛一樣;最完滿的東西,好似有殘缺一樣;最正直的東西,好似有彎曲一樣;最潔白的東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稜角;最大的聲響,反而聽來無聲無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沒有形狀;最靈巧的東西,好似最笨拙的。
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一章以及第四十五章,其內容分別為:
1、第四十一章原文內容為: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2、第四十五章原文內容: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6)大成若缺擴展閱讀: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Ⅶ 大成若缺 古文 翻譯
一、譯文
最完美的事物,好似有殘缺一樣,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衰竭;最充盈的東西,好似是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最正直的東西,好似有彎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辯才,好似不善言辭一樣。清靜克服擾動,寒冷克服暑熱。清靜無為才能統治天下。
二、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三、出處
出自《道德經》之四十五章
四、拼音:
[ dà chéng ruò quē ]
五、成語含義:
本意最完美的事物好像還不完美,引申為不要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7)大成若缺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
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二、作品賞析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三、作者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Ⅷ 大成若缺 <老子> 求原文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譯文:
天下最美好的東西似乎也有欠缺,但它永遠也用不壞;
天下最充實的東西好象也有空虛,但它永遠也用不完。
最直的看起來好象彎曲,最靈巧的似乎十分笨拙,最會說話的人好象缺乏口才。
安靜可以戰勝浮躁,寒冷可以克服炎熱。做到清靜無為便可以統帥天下。
大意:
事物的表象往往與內涵不一致,但這不影響事物自身的價值和作用,就如同最充實的東西好像很虛空,但它的作用卻不窮竭一樣(大盈若沖,其用不窮)。老子以此說明了「清靜無為」的治國原則。
Ⅸ 大成若缺的成語出處
出自《道德經》之四十五章。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其本意就是:最完美的事物,好似有殘缺一樣,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衰竭;最充盈的東西,好似是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最正直的東西,好似有彎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辯才,好似不善言辭一樣。清靜克服擾動,寒冷克服暑熱。清靜無為才能統治天下。
這個跟道家哲學中提倡的「物忌全勝、事忌全美、人忌全盛、涵容以待人、恬淡以處世」有異曲共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