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中國發展
擴展閱讀
周二買哪個股票 2025-05-19 15:31:19
成都飛股票代碼 2025-05-19 15:27:18
怎樣看股票15日均線 2025-05-19 15:14:57

中國發展

發布時間: 2021-05-30 03:05:39

1. 中國發展

1 封建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
自然經濟是封建社會經濟的基本形式,基本特徵是「自給自足」,這里的「足」並非富足,而主要是指維護較低生產力水平上的男耕女織和很少商品交換這種經濟形式。其發展趨勢是走向解體,但長時期內繼續存在並佔主導地位,是晚清政府、北洋軍閥政權的經濟基礎,是中國社會最落後的生產關系和阻止中國進步的根源。因此中國要富強必須反封建。外國資本主義企業是適應西方列強侵略需要而在中國出現的經濟形式。在兩次工業革命推動下其勢力突飛猛進,從60年代起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逐漸控制了中國經濟命脈,政治上外國侵華勢力事實上成了凌駕於清王朝之上的「太上皇」。中外反動經濟政治勢力勾結是造成中國人民苦難、阻礙中國發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中國要富強也必須反侵略。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是近代前期最進步最革命的經濟成分,主要表現是為社會變革的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提供了經濟基礎。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決定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缺陷--先天不足、後天畸形。一戰期間民族工業在得到長足進步後仍然無法改變這一局面。從分布區域上看主要集中於東南沿海;從資金技術上看難以與外資抗衡;從部門上看主要是輕工業;從發展原因上看客觀上是西方列強矛盾提供的一個機會等等。不難看出其發展的艱難和軟弱,這也必然決定了資產階級政治運動的缺陷和失敗。

2 .官僚資本主義和新民主主義經濟。
對官僚資本主義,需要明確,它是中國的「土產」,但它並不代表中華民族的利益,而是為了適應列強在華傾銷商品、資本輸出和掠奪資源而產生的,它依附於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它產生和發展的規律與西方資本主義截然不同,尤其能表現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的特點。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起步就以壟斷的形式出現等等。新民主主義經濟,首先肯定它是「革命型」經濟形式。它並不是一種完整的經濟形式,是由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特殊性質決定的處於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轉變過程中的過渡形式。新中國成立以前的新民主主義經濟主要指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根據地或解放區的經濟基礎。正如民主革命陣營由多個革命階級階層組成一樣,它本身又是由多個經濟形式構成--一個體小農、小工商業者、開明的地主富農、民族資本企業也包括在內,以及帶有社會主義萌芽性質的農業互助經濟和公有性的軍事和民用企業等。正因為是作為革命過程的過渡經濟,所以更重要地表現為革命經濟政策:沒收地主土地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保存或限制富農經濟,保護中小工商業者,反對官僚資本主義和外國資本主義。新民主主義經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經濟基礎,代表著民主革命各革命階層的經濟利益。新民主主義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的過程。

3. 中國近代經濟形式的發展趨勢和相互關系。
這一時期並存的經濟形式:封建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新民主主義經濟以及官僚資本主義經濟。相互關系:①自然經濟依附於外國資本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經濟,阻礙民族資本主義;同時其他四種經濟形式的發展都在瓦解著自然經濟。②外國資本主義經濟與官僚資本主義相互勾結、依賴、相互矛盾。③民族資本主義在封建經濟、官僚資本和外國資本主義夾縫中生存,具有革命性,同時又具有依賴性。④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發展受著中外反動經濟的重大阻礙,同時其發展在日益改變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狀況。發展趨勢及政治影響:①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中外反動勢力壓制和排擠下,日益萎縮,證明在中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道路走向末路。②封建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官僚資本主義經濟處於衰落消亡的過程中,中國反動勢力與帝國主義相勾結的國民黨政權走向覆滅。③新民主主義經濟日益發展並成熟壯大,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勝利,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狀況最終結束。

4.新中國的經濟發展趨勢。
(1)1949年至1952年經濟恢復時期,從經濟基礎角度看應該是新民主主義經濟確立。具體內容包括土地改革確立農民土地所有制,沒收官僚資本建立國營經濟,允許私營工商業的發展等。這些政策是由中國的國情和中國革命實際決定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階段,其主要特徵是社會主義國營經濟領導下,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從民主革命的發展要求以及當時中國的國情,可分析新中國成立後政策內容及原因。如土地改革為什麼實行的仍然是農民土地私有形式,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是調整而並未改變其性質等等。
(2)1953年開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直至1956年以後的全面社會主義建設,其主要特徵是形成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對這種體制應給予歷史的辯證的評價。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不僅是必要的,且在恢復經濟、鞏固政權和建設社會主義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只是隨著經濟建設不斷深入發展,才越來越顯露出與生產力不適應的某些方面。其形成原因:對蘇聯經濟模式的借鑒;中共缺乏經濟建設經驗,從而把政治斗爭方式照搬過來;新中國成立初期極端困難形勢下與中外反動勢力斗爭的需要等等。
(3)過渡時期中國共產黨對兩種性質的資本主義經濟成分分別採取了兩種不同的政策;沒收和贖買。這主要是由它們各自的本質和作用決定的。官僚資本主義是中外反動勢力勾結的產物,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態的經濟基礎,是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之一,是蔣介石反動統治的基礎,所以中國共產黨採取沒收官僚資本的政策。雖然民族資本主義經濟也帶有剝削性,但無論在民主革命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革命時期,鑒於其對革命的貢獻以及與中共合作的態度,中國共產黨採取贖買方式實現了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過渡。
(4)1956年以後開始全面社會主義建設,特別要注意失誤在哪些方面,如脫離了經濟建設的中心、脫離中國實際的經濟建設目標、各部門比例失調等,以總結經驗教訓。
(5)立足於生產力因素認識改革開放的含義,理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特徵以及經濟建設目標。宏觀上把握中國經濟體制由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結合歷史與現實、理論和實踐解析計劃經濟體制的建立,以及向市場體系轉變的必要性。從實質上講,這種轉變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前提下,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環節,以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促進生產力解放和發展。中國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生產力水平低下,中國仍處於初級階段,決定了目前中國的這種經濟體制。這種轉變是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建設實際相結合的光輝典範。從內容上講,這個轉變包括: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把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改變為以間接管理為主、宏觀調控為輔的體制,把宏觀與微觀、計劃與市場結合起來。還包括把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實行政企職責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實行責任制承包經營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的多種形式的分配方式和分配政策。

5.過渡時期黨的政權建設和經濟建設。
要特別抓住其中國特色。政權方面可明顯看出與十月革命的俄國蘇維埃有重大區別,在中國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的民主協商的人民民主政權,極大地擴大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基礎。要注意從民主革命史以及建國初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產黨的關系等分析原因。經濟上則通過和平方式,通過三大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

6.「過渡時期」(1949~1956年)的社會性質及其特徵。
其性質稱為新民主主義社會。其主要特徵是:政治上工人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經濟上由國營經濟領導下的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社會主義成分不斷取得勝利。三大改造完成後,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同時要認識「過渡」的歷史必然性:首先,國家獨立富強,就必須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其次,新中國成立後,經過三年努力,國民經濟已根本好轉,人民政權鞏固,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勢在必行;再次,對個體農業、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促進我國生產力發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客觀要求。還要理解過渡時期總路線和「一五」計劃規定的主要任務及體現出的指導關系(國民經濟各部門關系,工業化與三大改造的關系等)。

7.新中國成立後至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社會主義建設歷程的特徵,即探索性、曲折性和前進性的統一。
注意理解教材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的論斷,抓住中國共產黨做了哪些探索、經歷了哪些曲折、有哪些「前進」(成就)。對這一時期我黨在探索中所經歷的挫折,還要從微觀角度分析錯在哪些環節上,是方針脫離了實際,是經濟各部門比例失調,還是偏離了經濟建設這個根本的工作重心。

8.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近代歷史上的兩個任務(民族獨立和國家近代化)的繼續與變化新中國誕生後,民族獨立問題解決了。
如果說在新中國誕生前的110年裡,民族獨立問題是占第一位的問題,那麼現在近代化的問題就變成了占第一位的問題。這是一個歷史性的進步的變換,也就是說歷史由以解決生產關系為中心,進到以解決生產力為中心了。新中國40多年的歷史證明,中國人民仍在為更好地解決這兩個問題而繼續努力:一個繼續是集中全力推動中國在現代化的道路上前進;另一個繼續是不斷增強我們民族獨立的地位捍衛民族尊嚴,保證國家現代化的順利進行.

2. 中國發展成果

港澳回歸,一雪百年恥辱;
一帶一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
亞洲投行,由中國主導,打破日本美國控制的亞洲開發銀行對亞洲基建方面的壟斷。
杭州G20峰會,促進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
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一票否決。

經濟方面的成就
中國GDP超10萬億美元,是世界上10萬億俱樂部成員,是日本GDP的2倍。
西氣東輸,保護環境,掃除霧霾。
南水北調,史無前例。
三峽大壩,世界第一
西藏天路,世界屋脊上的巨龍。
高鐵2萬公里,佔世界6成。
鋼鐵產量,世界16億噸,中國佔8億噸。
中國高速公路12萬公里,佔世界的52%,力壓美國佔世界第一。
有六個世界之最的港珠澳跨海大橋。
世界第一的三峽大壩
外匯儲備N年保持世界第一,中國美國已經太多,所以中國不斷減持美元。
體育方面的成就
北京奧運,世界最好的奧運會,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里約奧運會,中國發揮的不好,才得了金牌前三。想當年,中國都是奧運會金牌榜第一的國家。

科技方面的成就
中國天眼,世界最大的望眼鏡
北斗衛星,世界排名第二位。
神舟飛船,載人航天;我國是世界第三個把飛行員送入太空的國家
長征衛星,發生成功率、有效載荷都是杠杠的!
嫦娥工程,把飛船發射到月球。
天舟貨運飛船,為太空站提供補給。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太空進行試驗
兩彈一星,國之重器
神威·太湖之光計算機,計算能力世界第一
天河二號計算機,曾經的第一,現在的第二
量子衛星墨子號,世界獨一無二
探索一號深海科考探測器船,探尋水下五千米的秘密
大型客機(C919),世界第三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31次赴南極,踏遍世界五大洋。

3. 中國發展了什麼

發展的主要動力依次是:內需、消費、投資、對外出口。另外從發展因素上看:優化經濟結構抓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是主線,提高經濟效益和增強科技創新驅動是主攻方向,保民生促和諧是重中之重。

依據:

1、經濟發展的財富增長體現在國民生產總值,費用與時間在流通、管理、服務等環節的分配與效率直接影響生產的質量與效率;因而,管理、服務與流通等環節越是精簡、廉潔和有效率,就越能促進經濟發展。

2、生產要素變化包括數量增加、結構變化、質量改善等,實現經濟增長的方法和模式。

3、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容既包括經濟增長方式的內容,還包括產業結構、收入分配、居民生活以及城鄉結構、區域結構、資源利用、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內容

(3)中國發展擴展閱讀:

發展情況

從1953年到2010年,中國已陸續完成十一個「五年規劃」,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而1979年以來的改革開放,則使中國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長。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中國經濟繼續保持穩步高速增長。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宏觀調控體系日趨完善;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個體、私營、外資等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經濟增長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2012年1—9月份,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是已經回落到7.7%。相較於中國過去30年接近10%的增長速度,十一五期間更是接近11.2%的增長速度。因此在10%或者8%以下,顯然是經濟增長變緩。另外,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各種宏觀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已經開始變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