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國墨西哥灣原油泄露事件是如何發生的
2010年4月20日,一個名為「深水地平線」的鑽井平台突然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威尼斯東南約82公里的海域處引爆。灰色的團狀煙霧與熊熊大火互相交織,滅火船迅速趕往現場,一場紀實版的水上火山電影呈現在人們的眼前。統計數據稱,事故造成了11人失蹤。
爆炸持續了36個小時,之後整個鑽井平台沉入了海底,很快時間內,不斷有原油浮現在海面上。
墨西哥灣上先是出現了一條條的油黃色飄帶,此後又能看到一個長寬各達183公里、67公里的大型污染區,而且該污染區還不斷伸向墨西哥灣的岸邊,被污染的海域面積也隨之擴大。
事發時,工人在鑽井底部設置並測試一處水泥封口,隨後降低鑽桿內部壓力,試圖再設一處水泥封口。這時,設置封口時引起的化學反應產生熱量,促成一個甲烷氣泡生成,導致這處封口遭破壞。
這個甲烷氣泡從鑽桿底部高壓處上升到低壓處,突破數處安全屏障。鑽井平台上的工人觀察到鑽桿突然噴氣,隨後氣體和原油冒上來。氣體湧向一處有易燃物的房間,引發了一系列爆炸,最後造成鑽台大型引擎的爆炸。
4月28日,專家估計,這個油井每天漏油大約5000桶,5倍於先前估計數量。與此同時,工程人員又發現一處漏油點。為避免浮油漂至美國海岸,美國救災部門「圈油」焚燒,燒掉數千升原油。
5月8日,在最初的「金鍾罩」方法封堵失敗後,工程師們決定採取「垃圾彈」手段,即收集眾多物品碎片,以極高壓射進油井以期堵塞封井器。在這之前,英國石油公司試圖用一隻特製的水泥罩罩住油井,然後用管子把漏油導上海面後吸出,但最終均宣告失敗。
5月16日,新採用的「吸油法」初見成效。英國石油公司宣布,他們已經憑此收集了約15萬桶浮在海面的原油。但不久之後人們發現,此法吸油量極其有限,根本抵擋不住源源不斷湧出的原油。
5月27號,專家調查顯示,海底部油井漏油量從最初的每天5000桶,上升到2萬5千至3萬桶,演變成美國歷來最嚴重的油污大災難。原油漂浮帶長200千米,寬100千米,而且還在進一步擴散。為了幫助美國排除原油泄漏造成的污染,1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向美國伸出援手。
5月28日,英國石油公司宣布「滅頂法」封堵漏油失敗。這種方法是用泵將較重的液體打入油井,使其壓力大於油井外泄的壓力,從而減緩漏油速度,然後再向油井漏油處注入水泥封閉油井。但由於井壓過大,仍有大量原油溢出。「滅頂法」以失敗告終。
事件發生後,英國石油公司先後嘗試了多種封堵措施,包括建築隔離帶,使用化油劑、吸油棒、挖油罩、吸油管,採用滅頂法、「蓋帽法」,修建減壓井等,無一奏效。
隨著事態發展,美國政府承受了越來越大的壓力,更多地介入到事故處理中來。奧巴馬推遲了若干出國訪問計劃,頻頻赴墨西哥灣地區視察。政府宣布,路易斯安那州、亞拉巴馬州、密西西比州、佛羅里達州部分地區進入緊急狀態,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阿拉巴馬州進入「漁業災難」狀態期,成立了獨立的總統委員會調查原油泄漏事件,同時暫停發放海洋石油開采許可證。內政部、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參與監測油污清理活動,海岸警衛隊調動了1000餘名隊員參與清理油污工作。美國政府司法部也已介入聯合調查行動,宣布對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展開刑事和民事調查。
6月23日,美國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故繼續惡化,原本用來控制漏油點的水下裝置因發生故障而被拆下修理,滾滾原油在被部分壓制了數周後,重新噴涌而出,繼續污染墨西哥灣廣大海域。
7月15日,在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發生近3個月後,英國石油公司宣布,新的控油裝置已成功罩住水下漏油點,沒有新的原油流入墨西哥灣。但是清污工作還在繼續……
2. 墨西哥灣石油泄漏事件簡介及危害。
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又稱英國石油漏油事故,是2010年4月20日發生的一起墨西哥灣外海油污外漏事件。[1]起因是英國石油公司所屬一個名為「深水地平線」(Deepwater Horizon)的外海鑽油平台故障並爆炸,導致了此次漏油事故。爆炸同時導致了11名工作人員死亡及17人受傷。
據估計每天平均有12,000到100,000桶原油漏到墨西哥灣,導致至少2,500平方公里的海水被石油覆蓋著。專家們擔心此次漏油會導致一場環境災難影響多種生物。此次漏油還影響了當地的漁業和旅遊業。
3. 墨西哥灣漏油事件解決方案:
污染源封堵措施
目前事故油井共有三處漏油點,漏油點位於水下1500米處。打減壓井是解決漏油的最終措施,英國石油公司已經在著手此項工程。但據專家預計實施此項工程大約需要90天。
5月5日,英國石油公司發布公告稱已成功封堵了一處漏油點。公告稱,工作人員利用遠程式控制制機械在海底施工,先將這處漏油點的油管末端削平,然後將一個重逾500公斤的閥門裝到油管上,最終成功封堵了這處漏油點。但此舉並未減少當前的溢油量。
為了盡快封堵其他漏油點,英國石油公司定製了一個大型鋼筋水泥罩封堵漏油點。但5月9日,因在作業過程中封堵口意外聚積了大量可燃冰,致使封堵行動宣告失敗。
目前英國石油公司正在加緊尋找其他堵漏方案。備選解決方案中,一種是排除堵塞,可能的辦法是給可燃冰聚集區加熱,令可燃冰自動分解出甲烷與水,或使用甲醇,改變可燃冰平衡狀態,達到稀釋效果。如果這一方案依舊不能使鋼筋水泥罩工作,英國石油公司可採取方案包括通過管道直接對井口失效「防噴閥」高壓注入水泥等物質,或在失效「防噴閥」上設置另一個「防噴閥」,實現堵漏。
清污行動
1. 岸線防污措施
(1) 布設圍油欄
(2) 布設稻草牆
(3) 設置防護堤壩
(4) 開展人員培訓
2. 水上清污措施
(1) 噴灑消油劑
(2) 布設圍油欄及吸油拖欄
(3) 使用撇油器
(4) 燃燒水面溢油
3. 水下清污措施
英國石油公司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將使用水下收油裝置回收事故油井中的溢油。該裝置的工作原理為在用鋼筋水泥罩罩住漏油點後,將罩內的存油泵入海上的收油船。據稱,使用這套裝置可以回收大約85%的溢油。
4. 其他新技術
據美國媒體報道,有公益組織正在號召墨西哥灣民眾捐獻頭發、羊毛和動物毛皮。他們將頭發及動物毛皮裝進長絲襪里,放到漏油的區域,用它們吸油。據稱,1磅(453.59克)頭發能吸收多達1加侖(3.79升)的石油。2007年舊金山灣地區的一艘油輪發生事故,共泄漏5.8萬加侖(219.55立方米)燃油,該組織也採取了相同方法進行清理。
4. 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各國採取了哪些應對措施
美國聯邦政府:有兩萬人被動員起來去保護海岸和野生動植物;設置了超過138萬英尺的攔油柵來遏制油污;將655000加侖用於分散油污的化學製品注入了墨西哥灣。
(但這些措施都因為應對並實施緩慢而備受指責)
英國石油公司(BP):
4月20日,其旗下名為「深水地平線」的鑽井平台發生爆炸,隨後,英國石油公司所採取的各種堵油方案均宣告失敗。英國石油公司從5月26日開始啟用最新的「滅頂法」封堵漏油,原本預計「滅頂法」有60%-70%的成功幾率,但「滅頂法」仍以失敗告終。6月4日英國石油公司成功用一個漏斗狀裝置「蓋住」墨西哥灣海底的漏油油井,並開始將部分泄漏的原油和天然氣輸送到海面上,這是該公司在處置墨西哥灣漏油事件上採取的最新舉措。7月15日成功堵住漏油油井。
8月9日,BP稱漏油事件處置成本已達61億美元。
5. 必答)請概述美國墨西哥灣漏油事件
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又稱英國石油漏油事故或深水地平線漏油事件,是2010年4月20日發生的一起墨西哥灣外海油污外漏事件。[1]起因是英國石油公司所屬一個名為「深水地平線」(Deepwater Horizon)的外海鑽油平台故障並爆炸,導致了此次漏油事故。爆炸同時導致了11名工作人員死亡及17人受傷。
據估計每天平均有12,000到100,000桶原油漏到墨西哥灣,導致至少2,500平方公里的海水被石油覆蓋著。專家們擔心此次漏油會導致一場環境災難影響多種生物。此次漏油還影響了當地的漁業和旅遊業。
6. 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分析
鑽井平台滅火2010年5月5日,美國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件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很多國家向美國運送了設備及人員,以幫助美國盡快處理污染問題。伊朗雖然與美國在核能項目上存在嚴重沖突,也向美國提供打減壓井的技術。2010年7月15日,英國石油公司宣布,新的控油裝置已成功罩住水下漏油點,「再無原油流入墨西哥灣」。
污染情況
海上原油漂浮帶長200公里,寬100公里,而且還在進一步擴散,排污行動可能會持續數月。為了幫助美國排除原油泄漏造成的污染,1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向美國伸出援手,墨西哥表示,將與美國緊密合 水面油污作,避免這一地區生態環境遭到進一步破壞。挪威的一個石油公司許諾提供除油劑和設備,並派遣人員。伊朗將向美國提供打減壓井,防止原油繼續泄漏的技術。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菲利普·克勞利對各國的援助表示感謝。 若以每日漏油量最高達400萬加侖計算,再漏油3個月,就相當於漏出約3.78億加侖,「這可能成為和平時期(全球)最嚴重的漏油災難」。英國石油公司(BP)利用「滅頂法」堵塞墨西哥灣油井失敗,在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數百群眾冒雨示威抗議政府跟石油公司截油不力。[1] 2010年6月23日美國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故再次惡化:原本用來控制漏油點的水下裝置因發生故障而被拆下 水下漏油場面修理,滾滾原油在被部分壓制了數周後,重新噴涌而出,繼續污染墨西哥灣廣大海域。[2]
[編輯本段]損失情況
截至目前,油污已經形成2000平方英里(1平方英里等於2.59平方公里)的污染區,並被沖上了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一些小島。美國一家資產管理公司的投資顧問大衛·科托克描述了原油泄漏可能對經濟造成三種程度不同的影響:糟糕、更糟糕和糟糕透頂。 消防隊員在撲滅大火在糟糕透頂的情況下,有關方面需要花幾個月時間封閉油井,油污的清理工作將耗時近10年。「墨西哥灣在長達10年的時間里將成為一片廢海,造成的經濟損失將以數千億美元計。」科托克說,不管油井何時被封閉,都會導致聯邦政府財政赤字大幅上升。與此同時,墨西哥灣周邊相關企業的稅收卻會減少。「由於這次悲劇性的事件,經濟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也進一步增大了。」 美國密蘇里州媒體報道說,漏油事件已經對當地經濟造成影響,海鮮和進口食品價格已經上漲,汽油也可能因此漲價。如果原油污染區蔓延到航運繁忙的密西西比河口,其影響將是災難性的。 目前,這片污染區距離河口只有15—20英里(1英里約等於1.6公里)。為了防止密西西比河遭到污染,從墨西哥灣來的船隻將被要求在進港前清理油污,而因此耽誤的時間成本最終將轉嫁到消費者身上。[3]
[編輯本段]泄漏清理
石油持續從海下流出;天然石油很容易跟海水融在一起;產生的粘稠混合物很難燃燒,甚至很難清理;這個季節的這片海域是非常脆弱的新生命的誕生地;海岸線上有大量很難清理的沼澤。 美國海岸警衛隊正在清除浮油大風和海浪促使石油直接流向一些最敏感的海岸地區:路易斯安那州的沼澤地和周圍各州。這里有三種類型的海灘:沙質海灘、岩石海灘和沼澤海灘。例如佛羅里達州的沙質海灘上的浮油最容易清除。 最難清除的是沼澤地上的浮油,這里是深水地平線泄漏的石油最先流向的地方。肯尼爾表示,沼澤非常脆弱,清理浮油的嘗試會對它造成嚴重破壞。浮油一旦滲入,必須砍掉沼澤上的草才行。不過它還能滲透到土壤下面,在這種情況下很難清除石油。 吃石油的正常細菌必須有氧氣才能產生作用,在沼澤地的土壤里,它們沒有足夠氧氣進行這一過程。此時正值墨西哥灣一年一度的魚類產卵和浮游生物繁盛期,也是這個脆弱的生態系統最易遭受破壞的階段。颶風季6月即將到來,專家相信到時浮油麵積會進一步擴大。盡管這聽起來似乎與直覺不符,但是一場大風暴將有助於驅散和沖淡浮油。歐文頓說:「颶風是一台天然真空吸塵器。」它經常會把一切清理干凈。但是對於持續不斷的石油泄漏事故來說,颶風起不到徹底清理的作用。[4]
[編輯本段]設立賠償基金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美國總統奧巴馬2010年6月16日證實,英國石油公司BP同意設立200億美元基金,賠償因墨西哥灣漏油事件而生計受損的民眾。[5] 此次漏油事件已發展成美國史上最嚴重的環境災難,根據15日公布的最新估計,目前每天的漏油量在3.5萬桶至6萬桶之間。這場災難令奧巴馬政府陷於「輿論風暴」,頗有釀成政治災難的趨勢。15日公布的一項民調顯示,71%的美國人認為目前奧巴馬政府對英國石油公司過於「手軟」,53%的美國人認為奧巴馬政府在應對漏油事件中表現「不好」或「非常不好」。 [6]
[編輯本段]封住漏油
2010年7月15日,在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發生近3個月後,英國石油公司15日宣布,新的控油裝置已成功罩住水下漏油點,「再無原油流入墨西哥灣」。 英國石油公司高級副總裁肯特·韋爾斯在新聞發布會上說,工程人員當天下午2時半左右關閉了新控油罩三個閥門中的最後一個,再沒發現原油泄漏的跡象。他說:「我很高興,現在再沒有原油流入墨西哥灣。事實上,我非常激動。」 英國石油公司宣布成功封住墨西哥灣漏油英國石油公司是在對漏油油井進行「油井完整性測試」後宣布這一結果的。該公司於10日卸除了舊的控制漏油裝置,換上了目前的控油罩。 據美國媒體報道,接下來需要觀察新控油罩封住漏油後,是否造成油井其他地方出現漏油點。 英國石油公司管理人員此前曾表示,即使新裝置能完全控制漏油,英國石油公司將繼續打減壓井,因為這是永久性封住漏油油井的最可靠方法。 英國石油公司租賃的「深水地平線」海上石油鑽井平台4月20日在路易斯安那州附近的墨西哥灣水域發生爆炸並沉沒,導致了這場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漏油事故。[7]
7. 墨西哥灣的漏油事件的原因
油井本身是有壓力的,裡面有很多氣體比如天然氣比如甲烷,這些氣體如果在內部壓力很大的時候會成液態,而油井就好像在氣球上打了個洞一樣,油井裡面的壓力降低而那些物質就會轉化成氣體體積急速膨脹,這些就會把石油像擠牙膏一樣從井裡擠出來,當壓力不足時會人工往裡面加氣的而通過輸油管線這些擠出來的油會被收集起來。墨西哥灣的漏油的原因很簡單早已公布就是鑽井平台爆炸,收集噴出來油的管線也沒了自然就都噴到海里去了,現在比較疑惑的是鑽井平台為什麼會出事情。
8. 墨西哥灣漏油事件漏油持續了多久
2個多月
2010年5月5日,美國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件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很多國家向美國運送了設備及人員,以幫助美國盡快處理污染問題。伊朗雖然與美國在核能項目上存在嚴重沖突,也向美國提供打減壓井的技術。2010年7月15日,英國石油公司宣布,新的控油裝置已成功罩住水下漏油點,「再無原油流入墨西哥灣」。
記得採納我為最佳噢
9. 美國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件的原因是什麼
德專家分析墨西哥灣原油泄漏原因
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石油地質學家威廉·多米尼克日前指出,美國過早開放深海石油開采以及英國石油公司忙趕工期是導致墨西哥灣原油泄漏的主要原因。
深海開采開放過早
多米尼克說,導致墨西哥灣原油泄漏固然有包括英國石油公司在內的具體操作失誤,但首先美國石油開采政策就有問題。雖然鑽探和開采技術有了長足發展,但是在相應的防漏等災難應對技術、尤其是應對深海作業事故的技術相對滯後的情況下,不應該過早開放深海開采。
雖然,數十年來鑽探和開采技術不斷完善,安全性已經超過90%,但每個鑽井都有著不同特徵,儲油層深度越大,地層壓力也越大,危險性也越高。英國石油公司「深海地平線」鑽井平台的開采深度在海平面以下1500米到5500米,對開采者來說,他們從開始就知道這一開採的危險性。
至今的各種防漏和災難應對技術多數是在陸上和淺水地區開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如伊拉克戰爭後應對油井燃燒的方法等,但這些技術並沒有很好地轉化到深海開采中。因此,英國石油公司此次的應對方法捉襟見肘,而且給予他們「補課」的時間很短。
忙趕工期釀成大禍
多米尼克說,英國石油公司在墨西哥灣的鑽探工作於2009年10月正式開始。在鑽到4000米深度時,深海中預料之外的強大壓力導致大量的鑽井液流失,導致成本迅速增加。鑽井液是一種水和黏土顆粒的混合物,能在鑽井內形成向下的壓力,防止儲油層中的石油和天然氣倒湧向輸油管。
由於墨西哥灣上的颶風影響,鑽探工作一度中斷,到2010年1月才重啟。2月份,鑽井再遇4000米問題區域,令鑽探進度一再推遲,直到4月中旬才達到目標深度。在油氣鑽探和開采領域時間就是金錢,每天的鑽井運作成本逾百萬美元。英國石油公司為了節省成本拚命趕工,為事故埋下禍根。
在4月16日停止鑽井後的4天,施工方對鑽探儀器進行了各種安全測試,並發現了漏油的跡象,但這一情況沒有得到及時關注。到20日,鑽孔內持續增加的壓力已經令施工方疲於應付,而本來配套的「自動防噴器」也失靈,最終釀成大禍。
幾項建議有助封堵
多米尼克說,可以應用一種德國製造的多相流泵降低封堵油井的難度。一是在海底漏油點上方放置拱形漏油罩,並以多相流泵將漏出的石油與天然氣一起排走;二是為正在鑽探的減壓井也配備多相流泵。這些措施能實現引流區壓力的快速下降,降低封堵油井的難度。
此外,不同於目前使用的單獨封堵油井的方法,多米尼克建議擴大封堵漏油點周圍的面積,這樣能更好地防止旁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