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共財政體系是什麼
完善公共財政體系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完善公共財政體系」。
完善公共財政體系,首先要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長期以來,由於受經濟發展水平限制和思想認識不足的影響,公共產品不僅供給量不足,而且供給結構也不合理,不適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新要求。
要大力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更加關注民生。要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財政投入應更多地投向長期「短腿」的社會事業,投向義務教育、基礎醫療和公共衛生、基本社會保障、公共就業服務、廉租房建設、環境保護等方面。政府的公共政策和財政投入向農村特別是西部農村傾斜。應更多幫助欠發達地區解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加大中央財政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支付力度,提高具有扶貧濟困性質的一般轉移支付的規模和比例。基本公共服務要更好地面向困難群眾,除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等制度外,還要關注困難群眾的就業問題,加強就業培訓,幫助零就業家庭解決就業問題等。
完善公共財政體系,還要促進和保障主體功能區建設。公共財政體系要促進和保障主體功能區建設,特別要增加對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用於公共服務和生態補償的財政轉移支付,逐步使當地居民享有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
利用外資方式、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創新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這兩個創新,是我國對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
創新利用外資方式是提高我國開放型經濟水平的迫切需要。要著眼於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引導跨國並購向優化產業結構方向發展,放寬中西部地區外資進入的行業限制。完善並購環境,建立跨國並購的法律體系;繼續優化軟硬體環境建設,切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支持外資研發機構與我國企業和科研院校開展合作,更好地發揮技術共享、合作研究、人才交流等方面的溢出效應;鼓勵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外包企業承接本公司集團和其他企業的外包業務,提高我國承接國際服務外包的水平;有效利用境外資本市場,鼓勵具備條件的境外機構參股國內證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逐步擴大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規模。
我國已進入對外投資快速增長的新階段。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是構築我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重要路徑。一是開展跨國並購,有效提高企業在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面的國際化經營水平。二是積極開展國際能源資源互利合作。三是開展境外加工貿易。通過加工貿易方式,可以有效釋放我國已經形成的充足生產能力,規避貿易壁壘,帶動相關產品的出口。四是有序推動對外間接投資
2. 什麼是公共財政制度
公共財政制度,是指為履行政府向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職責,以滿足社會的共同需要職能而形成一定的分配關系以及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財政管理方式。
公共財政的基點和重心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公共需要,通過建立健全公共財政制度,規范政府預算制度,確保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堅持政府公共管理職能和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能分開,與公共財政的建立健全有著直接的關系。
公共財政制度包括政府預算制度、稅收制度、政府收費制度、公共支出制度、公債制度、公共財政體制和公共財政政策等制度,它們共同構成了公共財政制度的內容和框架。
3. 財政 國家財政 公共財政有什麼聯系和區別
財政:「財政」一詞中的「財」,通常被定義為錢和物資的總稱,在現代經濟社會里,可以用貨幣資金來總括;然而「政」則是「管理眾人之事」,是政府運用「財」並通過「政策」、「方法」來實現「政事」的一種管理活動。因此,「政」是有管理、有目的的經濟活動。所謂有管理,即對其活動有法律規范,並符合管理的一般原則。所謂有目的,即是全面安排國計民生,實現國家的對內、對外職能,特別是其經濟職能,以達到其政治、經濟目的。從這種意義上說,「財政」就是政府管理眾人之「財」,並通過對「財」的分配和運用來實現眾人之事。不過,「財」是貨幣資金,但又不限於貨幣資金,人力、物力均包括其中。而政府則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即國家行政機關,也就是說,國傢具體為政府。因此,又可以更高一點地說,財政是以國家為主體通過貨幣資金調動人力、物力,以實現國家職能的各項經濟活動。
「財政」的英文是Finance一詞,源於拉丁語Finic,其原意是指支出的期限,後指公共收入,再後則演進為「公眾財政」或「公共財政」(Public Finance),即「公眾的收入和支出的方法、籌集、典守和管理」。
及至現代,在市場經濟中,「財政」或「公共財政」可稱之為「政府經濟」。也就是說,政府所應生產和提供的只應是公共商品。這里所稱的政府,既包括中央政府即國家(具體地說是政府,而且,只有中央政府才能代表國家),也包括地方政府。於是就有了中央財政或國家財政,以及地方財政的稱謂。相應地,國家財政又可稱之為國家經濟。如果從整體經濟出發,其運行總公式就可寫成:宏觀經濟(整體經濟)=政府經濟+市場經濟。
然而,在中國的計劃經濟時期,財政亦稱國家財政,不但是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的總稱,而且也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財政思想「國家分配論」的體現。在這個武庫里,既有「公共財政」,也包括著「私人財政」的內容;其主要手段是計劃。其結果是「政企不分」,市場機制沒能得以發揮,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不高。
由此可見,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公共財政」是與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家財政」是有著本質區別的。無論是在財政思想上,還是在財政預算的范圍、方法和手段上。
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以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國家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要把人民組織起來,進行生產,創造財富,然後利用所創造的財富來實現國家的職能,同時,使人民從物質生活到精神生活都得到滿足。這就是國家財政所要進行的經濟活動的主體。中外史實表明,如果不用權力,不用財政權力來鞏固國家制度的話,國家是不能存在的。所以要把實現國家的經濟職能提高到重要的地位。這是從總體上說的。
如果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財政內涵上看,它既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一般,即公共財政,也有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特殊,即國有資產的經營管理,而且是一國資產的主體,並由此決定了中國財政的職能。
4. 如何理解公共財政
它主要著眼於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彌補「市場失效」 缺陷。公共財政的歷史使命,在於它支持、促進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和發展。有市場經濟體制,必有公共財政,二者相互制約,相互促進,交替推動,共同前進,是一種緊緊捆在一起的雙邊互動的關系。只有真正推行公共財政,才能建立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公共財政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它對依法促進公平分配,調控宏觀經濟,合理配置市場資源,做好國有資產管理,起著不可代替的作用。正確認識推行公共財政的意義,明確其特徵,找出當前推行公共財政存在的問題和對策,有著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5. 究竟什麼是公共財政
公共財政(Public Finance),是指國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會資源,用於為市場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動或經濟行為。 它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客觀要求的一種比較普遍的財政模式。這種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口徑界定財政職能范圍,並以此構建政府的財政收支體系的財政模式,在理論上被稱為「公共財政」。公共財政就是市場經濟下政府的財政,公共財政實質是市場經濟財政。 公共財政理論和公共財政學,實際上就是市場財政學。 「公共財政」的要義:並不在於新古典主流經濟學所表明的「市場失效」這一經濟邏輯起因,而在於其預演算法治和民主財政的「政治實質」內涵。
6. 什麼叫"公共財政"
公共財政(Public Finance)是指國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會資源,用於為市場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動或經濟行為。是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一種財政管理體制。它主要著眼於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彌補「市場失效」 缺陷。
公共財政的歷史使命,在於它支持、促進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和發展。有市場經濟體制,必有公共財政,二者相互制約,相互促進,交替推動,共同前進。只有真正推行公共財政,才能建立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6)公共財政擴展閱讀:
國家公共財政收入主要形式如下:
1、稅收收入。稅收收入是現代國家最重要的公共收入形式,是世界各國公共收入的主要來源,一般約占各國經常性公共收入的90%以上;
2、債務收入。債務收入包括國內發型的公債,國庫券,經濟建設債券,向國外政府、各級組織和商業銀行的借款等。
3、國有資產收益。國有資產收益是政府憑借其資產所有權取得的股息、紅利、租金、資金佔有費、土地批租收入、國有資產轉讓及處置收入等。
4、政府費收入。指政府各部門收取的各種費用和基金性收入,包括行政執法過程中收取的各種規費和公共財產使用費。它們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我國現階段政府費收入主要有5類:①規費收入;②共產使用費;③特別課征;④各種攤牌性費用;⑤特許金。
5、其他收入形式。指上述幾種收入之外的政府各項雜項收入,常見的有罰沒收入,對政府的捐贈,「通貨膨脹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公共財政
7. 公共財政的基本含義是什麼
公共財政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主要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而進行的政府收支活動模式或財政運行機制模式,是國家以社會和經濟管理者的身份參與社會分配,並將收入用於政府的公共活動支出,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以充分保證國家機器正常運轉,保障國家安全,維護社會秩序,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公共財政的基本功能是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法制規范和宏觀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