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和米高梅电影公司是上市公司吗82年可口可乐买下哥伦比亚多少股权
都是上市公司。82年买下了全部股权,不然后面也不可能卖。86年CNN收购米高梅(全部股权),但后因CNN资金不足,一部分资产被CNN买回。参考资料如下:
http://wenku..com/link?url=UV--
http://sports.eastday.com/eastday/finance/qyjy/gsjj/userobject1ai522025.html
——————满意请采纳,谢谢。
『贰』 几家电影公司发展
哥伦比亚 columbia picture corp
1920年原来在环球工作的H·柯恩,J·柯恩两兄弟和J·布兰特在好莱坞成立了一家摄制喜剧短片的小公司,叫CBC,1924年更名为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并于30年代发展成美国八大制片公司之一,这主要是由于H·柯恩和他的导演F·卡普拉起了作用。卡普拉在哥伦比亚十年,拍摄了《一夜风流》(1934)《蒂斯先生进城》(1936)等片。50年代,哥伦比亚开始通过资助独立制片人的方式拍摄影片,公司先后赞助过大卫林恩等颇有名气的导演,也拍出了不少高质量的电影,如《生于昨天》(1950)《桂河大桥》(1957)《阿拉伯的劳伦斯》(1962)《猜猜谁来吃晚餐》(1967)。在50到60年代这个美国电影危机时期,哥伦比亚通过它的子公司向电视台出售它的旧片并帮助电视台拍摄电视片,成为好莱坞第一家与电视行业相结合的大公司。1968年公司改组为,改名为哥伦比亚影片工业公司,下属哥伦比亚影业公司和银幕珍片公司,继续从事对独立制片的资助和电视片的拍摄。80年代,该公司附属于可口可乐公司。
梦工厂的英文全名为Dream Works SKG,除了直译过来的Dream Works,其中的SKG来自于三位创始人姓氏的第一个字母,S代表着史蒂芬·斯皮尔伯格,K代表着杰弗瑞·卡森伯格,而G则代表着大卫·格芬。这三个好朋友有很多相同点,都是犹太裔,都没有过完整的大学教育经历,都充满了创造力,都拥有庞大的个人资源,所以1994年的那个秋天,在当他们在罗伯特·泽梅克斯(《阿甘正传》的导演)的建议下,终于决定成立独立于好莱坞的电影公司。
当时的三个电话促成了梦工厂,三位创始人在当时更堪称“黄金组合”。他们就像《星球大战》中的天行者,带着浪漫与自由精神,发誓要在创造力日益枯竭的好莱坞荒漠之外建立一个不受财团左右的独立电影基地——“21世纪的,高科技驱动的,堪与迪斯尼、索尼比肩的多媒体娱乐帝国”。
官方网址:www.dreamworks.com
环球 universal picture co.
1912年美国独立电影公司老板C·莱莫尔他的公司和其他六七家公司合并,组成环球影片公司,在30-40年代成为美国八电影公司之一,1914年C·莱莫尔在好莱坞北面建立了摄影棚和供外景拍摄的场地,命名为环球影城,1915年起用,当年拍摄电影250部,30-40年代大量生产低成本影片,大多是西部,恐怖或音乐片,它们获得了很高的票房。1946年,环球与国际合并为环球国际公司,1952年德卡购买了环球的绝大多数股票后恢复了旧名。后来,该公司归美国音乐公司(MGA)所有,直到八十年代。50年代,环球一改拍摄低成本影片的做法,开始少拍片以提高技术质量,其中不乏成功之作,如《斯巴达克斯》(1960),60年代,公司集中力量从事电视行业,并把环球城对公众开放,70年代公司拍摄了《美国风情画》及该公司历史上获利最多的《大白鲨》(1975)
官方网址:www.universalpictures.com
『叁』 万达放弃对美国最大院线AMC控股权,外国影院的股权对电影行业有何影响
回顾上半年内地电影市场提交的市场份额来看,总票房为311.7亿元,同比下降2.7%,观影人数为8.08亿。与去年上半年的9亿电影观众相比,电影观众数量也下降了近1亿。电影院暂时陷入低谷,电影院的数量仍在增长,电影院的业务面临着艰巨的挑战。如果放宽对电影院的外国投资政策可以吸引一些外国资本投资中国的电影院,并在某些发达国家带来更先进的电影院服务和管理经验,那么这可能会对中国电影院市场产生不利的影响。
实际上,早在2003年华纳投资大陆影院之后,包括哥伦比亚和派拉蒙在内的八家美国主要电影公司都表示希望在中国建立自己的影院,从而扩大其放映自己电影的比例。这项政策的出台以及华纳退出中国的影响使好莱坞巨头的这一计划最终未能实现。既然现在又放宽了政策,他们会卷土重来吗?
『肆』 哥伦比亚是不是没有股市的国家国家主要有什么工业
哥伦比亚国土位于南美洲西北部,为南美洲国家联盟成员国。国内资源丰富。经济、交通、旅游业发达。
哥伦比亚是有股市的,其中最主要的股指是哥伦比亚IGBC股指 (IGBC)
哥伦比亚股市
『伍』 谁知道日本收购了美国的哪些电影公司
美国好莱坞最后一家主流独立电影制作公司米高梅(MGM),即将被日本索尼以5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终结”其以“米高梅”为厂牌的电影制作。
米高梅被索尼收购后,它的大部分电影生产业务都将被取消,只有《007》等著名影片系列仍将继续以“米高梅”名义制作。而索尼则有权获得米高梅电影资料库中约4000部影片的版权。这实际上意味着以生产电影为主业的米高梅将不复存在。
索尼于1988年吞并了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又于次年吞并了好莱坞八大电影公司中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对美国电影娱乐业的一系列并购,大大加强了索尼在影视、音乐、音像和游戏等相关产业的实力。从目前来看,一部电影的DVD销售和租赁收入已大大超过票房收入,网上付费视频点播也需要大量电影片源。索尼只要把米高梅电影库里的电影拿出来重新包装,做成DVD销售或租赁,就有十分巨大的盈利空间。
http://news.sina.com.cn/cl/2004-09-20/15163719351s.shtml
1989年10月13日,纽约的华尔街出现了这样的镜头:在股票交易大厅里,经纪人像往常一样,头戴耳机,眼睛盯着屏幕显示器。这一切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然而,下午3时,股票价格迅速下跌,在不到1小时的时间里创下了暴跌190个点的记录,其情景让人们想到了1987年10月的“黑色星期一”。4点刚过,华尔街上一片沸腾,人们潮水般地涌向马路,手持话筒的记者拦住一个个过路人群作现场采访。采访什么呢?原来日本索尼公司宣布以历史上最高的价格买下了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一时间美国上下沸沸扬扬。
其实索尼公司购买哥伦比亚公司的谈判早在1988年11月就悄悄地开始了,并由索尼公司驻美国分公司副董事长迈凯尔·舒尔霍夫出任谈判代表。
哥伦比亚公司是好莱坞著名的制片厂,其中49%的股份被可口可乐公司所拥有。由于哥伦比亚公司最近几年生意欠佳。几次改换经营者也未能奏效。自1987年推出《女神伊什塔尔》失败后,可口可乐公司对电影业失去了兴趣。1989年,好莱坞的各大电影公司都推出了成功之作,但哥伦比亚公司却好像被幸运的女神所抛弃,市场占有率下降至14%。
日本索尼公司为了实现多种经营,把开拓娱乐产业的市场作为其战略方针,具体做法是研制用于索尼公司生产的电视机、录像机、录音机的软件。作为试点,1986年花了20亿美元买下了美国CBS唱片世界从1998年开始,索尼公司探讨收买美国电影、电视公司演播室的可能性,哥伦比亚公司的困难处境,很快使它变成了索尼公司的猎物。
舒尔霍夫受此重任后,迅速与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总经理维克多·考夫曼见了面。舒尔霍夫提出是否可以购买可口可乐公司持有的股份。考夫曼说,如果你们不对哥伦比亚公司的全部股份报个价,可口可乐公司是不会同意的。舒尔霍急于做成这笔生意,开始与哥伦比亚公司的金融顾问阿伦进行接触。经过讨价还价,舒尔霍夫给哥伦比亚公司开了34亿美元的高价,为双方成交铺平了道路。
虽说索尼公司是个闻名遐迩的大公司,但如此巨额的资金仍将会带来难以克服的问题。更何况索尼公司曾在唱片世界中小试牛刀,但对经营电影业却是一窍不通。不过正好日本五家大银行——三井、东京、富士、三菱和兴业银行慷慨解囊.向索尼公司提供15.5亿美元的贷款,使得哥伦比亚公司成为它的囊中之物。
1989年9月27日早晨,哥伦比亚公司举行第二次董事会,正式决定把公司出卖。于是索尼公司于10月13日在东京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买下哥伦比亚公司,由此掀起了本文开头所提到的轩然大波。
索尼公司收买成功,使它获得了哥伦比亚公司丰富的“影片资料馆”。这里有2700部影片、2.3万部电视片,其中包括许多名作和卖座率很高的作品。
http://www.c024.com/bbs/printpage.asp?BoardID=32&ID=130
『陆』 雷电华电影公司的公司发展
RKO宣布今后只制作有声电影,1929年年初RKO开始在原来FBO的场地拍摄,William LeBaron担任首席制片人。制片厂最早上映的两部电影是歌舞片,一部是剧情片Syncopation,3月3日首映,另一部是喜剧片Street Girl(在Radio Pictures正式合并后,RKO的第一部“正式”制作作品。),7月30日首映。因为投资巨大的歌舞片Rio Rita(1929),RKO没有多余的资金再投资,包括一些染印法镜头。这部影片9月份开始不断地加映,使得它成为这个制片厂第一部畅销影片,被《电影日报》评为当年十佳电影之一。因为这部影片的成功,RKO在1930年又制作了几部成本很高的彩色歌舞片,其中包括Dixiana和Hit the Deck。效仿其他大制片厂,RKO甚至开始计划制作自己的歌舞滑稽剧Radio Revels。 作为这家制片厂当时最奢侈的制作,它是完全用染印法拍摄的。但是,因为大众对歌舞片,尤其是滑稽剧的兴趣减弱,这个计划被搁置了。1929年出品了60多部好莱坞歌舞片,次年超过80部,但是到了1931年这个数字降到了11部。 而RKO和特艺色公司还有合同,要用他们的技术再制作两部影片,公司到了进退两难的地步。麻烦的是,因为到处都是各大好莱坞电影制片厂这种歌舞片,观众们已经把彩色电影和就要过时的歌舞片联系起来了。为了完成它的合同,RKO制作了两部全染印法电影,The Runaround和Fanny Foley Herself(都是1931年出品),两部影片都没有歌舞镜头,也都不成功。
即使美国的经济不景气,RKO还是疯狂投资,买了一家又一家剧院来扩充他的连锁剧院。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RKO一年生产40多部电影,都在“Radio Pictures”的名义下发行,在1931年合并成PKO百代后不久,LeBaron自己监制的《壮志千秋》(Cimarron)成为了唯一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RKO出品的电影;但是,这部成本高达140万美元的作品,《壮志千秋》在初期的国内发行肯定是亏损的。 撇去类似Rio Rita和《壮志千秋》的作品,RKO大部分的作品比较平庸,因此1931年秋天,Sarnoff聘请了29岁的大卫 O 塞尔兹尼克,代替LeBaron成为了首席制片。除了实行严格的成本控制措施,塞尔兹尼克签下了几位年轻演员,并提拔他们,正是他们帮助RKO走过接下来的十年,他们之中有弗雷德·阿斯泰尔、琴格·罗杰斯和凯瑟琳·赫本。塞尔兹尼克是所谓的单元式制片体系的拥护者,相比主流的中央制片人体系,这个体系给独立电影制片人拥有更多自主权。他在RKO实行了单元式制片体系,并预言将会在“成本和质量”两方面得益。 在这个新体系下制作电影,他招募得过奖的电影幕后人员,像导演乔治·丘克和制片人/导演梅里安 C 库珀,给天才制作人潘德鲁 S 伯曼愈加重要的项目。和这些与塞尔兹尼克签约的人一起——他们之中约翰·巴里摩尔有一些难忘的演出——RKO在pre-Code时期的明星包括乔·麦克里、Ricardo Cortez和玛丽·阿斯特。因为主演《壮志千秋》而获奥斯卡最佳男演员提名的Richard Dix在20世纪40年代早期一直是RKO的B级电影的明星。经常为了甜心Dorothy Lee争吵的Bert Wheeler和Robert Woolsey,他们组成的喜剧拍档是多年的票房保证。艾琳·邓恩在1930年的歌舞片Leathernecking中作为主演初次登场,之后整整十年她都是这个制片厂的一线演员。康斯坦斯·贝内特、安·哈丁和Helen Twelvetrees跟随百代公司一起而来,百代在1932年作为一个制片分部被解散。百代公司与凡伯伦动画制片厂有关的发行事务也被接管了。尽管在他的设备上作了长期的有保障的投资,百代的收购仍然是稚嫩的RKO的另一项主要花费,特别是当百代公司的股票价格被人通过诈骗手段虚抬后。
塞尔兹尼克在RKO担任首席制片仅仅15个月,因为和公司总裁Merlin Aylesworth在创作权上的分歧,他辞职了。尽管塞尔兹尼克任期内非常专制,但公司早期不稳定的经济状况和时常的超支使得RKO在经济大萧条时没能坚持住;塞尔兹尼克所支持的项目,像丘克执导、赫本的处女作《离婚帐单》(1932)和经典的《金刚》(1933)——梅里安·库珀的主要创意,Willis O'Brien精妙的特技效果带给电影生命——他们的成功都没有将公司从1933年的破产危机中解救出来,直到1940年危机才得到缓解。在塞尔兹尼克离开后,库珀接替了首席制片的职位,监制了卖座片《小妇人》(1933),库珀和赫本的再次合作。接下来的几年中,约翰·福特、乔治·史蒂文斯和John Cromwell等导演也都在这个制片厂拍摄了成功的影片——福特的《告密者》(1935)和史蒂文斯的《寂寞芳心》(1935)都获得了1935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告密者》的奥斯卡奖——最佳男演员得主维克多·迈克拉格伦在20年中,为RKO出演了13部影片。和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一起,RKO成为了两大荒诞喜剧制作商之一。根据电影历史学家James Harvey的描述,相比他们富有的对手,这两家制片厂“对实验电影的接受度更高,对混乱的场面更宽容。几乎所有的优秀的荒诞剧导演——霍华德·霍克斯、格雷戈里·拉·卡瓦、莱奥·麦凯里和史蒂文斯——都在这两大较小的制片厂制作他们重要的电影。” 在缺乏米高梅、派拉蒙和福克斯几大领头羊公司的资金支持的时期,RKO制作了很多时尚的电影来弥补这个缺口,例如阿斯泰尔-罗杰斯的歌舞片《柳暗花明》(1934)和《礼帽》(1935)。这类影片的时尚度的最主要负责人之一是范·奈斯特·波尔克拉斯,他是RKO备受好评的设计部门的近十年的主管。的确,这个制片厂的技术部门是处于全行业最优秀之列的。服装设计师沃特·普兰克特从FBO的末期到1939年年末一直与公司合作,他被认为是那段时期这个行业最顶尖的服饰造型师。制片厂的美术部(paint department)创意主管Sidney Saunders是负责控制背景效果的质量。1935年6月13日,RKO发行了第一部完全由先进的三菲林技术拍摄的电影《浮华世界》。这部电影是和先锋电影公司联合制作的,这家公司由库珀——在领导了两年制作部门后,他离开了RKO——和约翰·“乔克”·海·惠特尼一起创立,惠特尼让他的堂弟柯尼勒斯·范德比尔特·惠特尼也加入了进来;库珀还成功地鼓动惠特尼兄弟收购了特彩艺公司的大部分股票。 尽管从戏剧评论角度来说这是一部失败的作品,《浮华世界》出色的视觉效果和色彩技术还是备受称赞。RKO还聘请了一些行业中一流的艺术家和技术人员,他们的作品前所未见。从制片厂的最初一直到1935年年末,被诸多历史学家认为是有声电影早期最有影响的作曲家马克斯·斯坦纳为100多部RKO电影制作了音乐。 制片厂特殊音效部门的主任Murray Spivak在运用再录音技术方面做很多的改进,这种技术在电影《金刚》中第一次运用。
第一次出现在印刷品广告上(1932年),接着在电影的片头和片尾的标志(1936年),公司的作品在修改过的名字“RKO Radio Pictures”的名义下出现;百代的名字只是用在新闻影片和纪录片中。(1947年,带有百代商标的新闻影片卖给了华纳公司。)1935年10月,公司所有者的队伍又扩大了,金融家Floyd Odlum领导的财团购买了RCA在这个公司50%的控股权;洛克菲勒兄弟也是主要的股票持有者,涉入了这个公司。正当阿斯泰尔-罗杰斯组合开始衰落,RKO还没有发现和打造赫本时,一线明星加利·格兰特和芭芭拉·斯坦威克出现在了该公司的名单上,尽管斯坦威克在这里的短短几年没有什么成绩。格兰特是一个新的标志,他是有声电影时期的第一个明星,和不止一家制片厂签约、为他们工作。 1935年到1937年间,安·苏纯出演了7部RKO电影,其中五次和Gene Raymond演对手戏。1935年年末,在新一任首席制片Samuel Briskin上任后,RKO结束了和凡伯伦的合作,转而和动画家沃尔特·迪斯尼签署了一项重要的发行合同。从1936年到1954年,该公司发行了他的电影和短片;在《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到《乱世佳人》(1939)这两部电影(后者是塞尔兹尼克和米高梅联合制作的,大部分在RKO的叫做“Forty Acres”的Culver City外景场地拍摄。)中间的这段时间,《白雪公主》(1937)是最重量级的电影。然而,RKO自己作品的质量都在退步,1937年年底Briskin离开了。之前已经三次担任过该职位的潘德鲁·伯曼接受了首席制片的职位,作为过渡时期的帮忙。因为情况好转了,他在10年一次的换届前辞职了,但是在他短暂的任期期间,留下了几部该制片厂的历史上最著名的电影,包括《古庙战茄声》,格兰特和迈克拉格伦主演;《爱情事件》,邓恩和查尔斯·博耶主演;和《巴黎圣母院》(都是1939年出品)。在后者中,出演了经典角色“卡西莫多”的查尔斯·劳顿会定期为该制片厂演出,他共主演了6部RKO电影。玛琳·奥哈拉在《巴黎圣母院》中出演了她在美国银幕上的第一个角色,到1952年她一共为RKO出演了10部电影。制片厂这段时间的B级西部片明星是乔治·奥布赖恩,他一共出演了18部RKO电影,其中16部是在1938年到1940年间完成的。《纽约的圣徒》(1938)的成功促成了围绕主人公Simon Templar的B级系列片,到1943年为止一共拍摄了8集。Wheeler和Woolsey搭档的喜剧系列在1937年落幕,不过RKO很快便有了一个新的B级喜剧明星卢普·韦莱斯:1940年到1943年她在墨西哥疯狂系列喜剧《墨西哥来的女孩》(1939)以及紧跟其后的七部续集中扮演了Leon Errol。该制片厂的技术部门一直使他们保持行业中领头羊的地位;Vernon Walker的特效小组因为对光学印片和逼真的遮片(Matter)工艺复杂而熟练的应用而成名,这项技术在1941年的《公民凯恩》中使用到极致。
1925年,19岁的伯曼第一次担任了FBO电影Midnight Molly的助理导演,因为和由洛克菲勒兄弟提拔、Sarnoff力挺的制片厂总裁George J Schaefer关于政策实施方面发生了冲突,伯曼在1939年离开了。在他离开后,Schaefer执行着制片主任的权利,虽然名义上是包括电影审查委员会前主席Joseph I Breen在内的其它一些人担任着这个职位。 Schaefer宣扬他新的制片口号“质优的影片在溢价中”,他致力于和独立制片人们签约,将他们的影片交由RKO发行。 1941年,当制片厂计划发行塞缪尔·戈尔德温的作品时,他们便拥有了好莱坞最有声望的独立制片人之一。由此制片厂发行的戈尔德温的头两部作品非常成功:《小狐狸》,威廉·惠勒导演,它被视为贝蒂·戴维斯最好的电影之一,而霍华德·霍克斯导演的《火球》(Ball Of Fire)最终使芭芭拉·斯坦威克成为了RKO旗下的一个红星。然而,Schaefer给戈尔德温的条件太优厚,以致于制片厂几乎不可能从他的电影中赚钱。 1941年,大卫 O 塞尔兹尼克动用了他的首席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为RKO拍摄了两部影片:《史密斯夫妇》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而《深闺疑云》(Suspicion)更为成功。 同一年,RKO和导演奥逊·威尔斯的水星制片公司合作拍摄、并发行了《公民凯恩》。当它开映后获得了强烈的反响,后来还被誉为最伟大的影片之一,影片在当时还是亏钱的,他的成功也减轻了赫斯特报业对RKO的不满。第二年见证了威尔斯的影片《安倍逊大族》(The Magnificent Ambersons)在商业上的失败——像《凯恩》一样,评论称赞和预算超支——还有他失败的纪录片It's All True昂贵的尴尬。这三部水星制作的电影总共耗尽了RKO公司200万美元,这笔钱在1940年可以挽救一个亏损100万美元的公司,还是在1941年投资50多万美元可获得的盈利(或者“创收”)。RKO许多其他的野心勃勃的艺术影片也都票房失败,同时它也正在失去它最后一位独家拥有的明星。罗杰斯,在1941年凭借《女人万岁》(1940)中出色的表演赢得了奥斯卡奖后,像格兰特一样也坚持签署了一份自由合同;1943年后,她只出演了一部RKO电影,那是13年之后的事情了。1942年6月17日,Schaefer提交了他的辞职书。 他离开了一个虚弱和混乱的制片厂,但是RKO却就要到了一个转折点。在二战期间票房繁荣的推动下和新经理领导下,RKO将在接下来的5年多里强势反弹。 6月底,Floyd Odlum通过他的公司Atlas Corporation收购了该公司的控股权益,和洛克菲勒兄弟、Sarnoff并列为三大股东。RKO院线前任主席Charles Koerner在Schaefer离开前的一段时间已经开始担任制片主任的职位。随着Schaefer的离开,Koerner可以实际掌握这个权力了;他宣布了一个政策“娱乐,不是天才(是对Schaefer艺术上的野心,特别是他对威尔斯支持的讽刺),他带给制片厂最需要的稳定,直到他1946年2月去世。 RKO经济上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公司盈利从1942年的736,241美元(剧院分部的收入弥补了制片厂234万美元的赤字)上升到第二年的696万美元。 洛克菲勒兄弟将他们的股票卖掉了,1943年初RCA也派发了它在这个公司所有的最后一部份股票,David Sarnoff与这个大部分由他创意产生的制片厂彻底没有了关系。 随着RKO有了越来越稳固的基础,Koerner试图增加具有漂亮预算和明星领衔的电影的出产量。然而,制片厂唯一拥有的钱数长期合同的一线明星是格兰特,他同时还为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工作。因为缺少自己的明星,Koerner和他的继任者们在Odlum得名义下和其他制片厂签署合同,借他们最大牌的明星来出演最顶级的RKO作品。因此,40年代中后期的RKO作品中有平·克劳斯贝、亨利·方达,还有其他一些该制片厂没钱签长期合同的演员;从Republic Pictures借来,约翰·韦恩出现在1943年的A Lady Takes a Chance中;很快,他定期和RKO合作,为制片厂又拍了9部电影。加里·库珀出现在由RKO发行的影片中,这些影片由戈尔德温监制,稍晚些的,由刚启动的International Pictures公司监制,克劳黛·考尔白出演了一些RKO合作制片的电影。从塞尔兹尼克那里借来的英格丽·褒曼戴着各种这样的帽子出现在RKO的电影中——《圣玛丽的钟声》(1945),合拍片《美人计》(1946)和《火山边缘之恋》(1950),还有独立制片的《圣女贞德》(1948)。伦道夫·斯科特从1943年到1948年每年出演一部RKO的电影。以类似的方式,许多一线导演在这段时期也为RKO拍摄了1部或者多部电影——最著名的,还是《美人计》的导演阿尔费雷德·希区柯克,劳顿和奥哈拉主演的《吾土吾民》(1943)和The Woman on the Beach(1947)的导演尚·雷诺。约翰·福特的《逃亡者》(1947)和《要塞风云》(1948)这两部影片正好出现在制片厂拥有者再次更换之前,接着他又拍摄了《骑士与女郎》(1949)和《原野神驹》(1950);这四部影片都是由RKO和Argosy两家公司合作制作的,Argosy公司是福特和RKO曾经的同事梅里安 C 库珀共同管理的。20世纪40年代RKO所签的合同中最著名的导演就是爱德华·达麦特里克,他凭借极其卖座的《希特勒少年》(1943)第一次引起人们的注意;它是当年十大最卖座的好来坞电影之一,而它的拍摄成本只有五大制片公司作品的1/4。 低成本电影艺术。鲁东、图尔尼尔、穆沙卡。电影《与僵尸同行》(1943)
RKO(和整个电影工业)在1946年得到了有史以来最高的年盈利,Floyd Odlum将他拥有的公司股票中的40%卖给了一个投资公司集团套现。 在Koerner逝世后,Radio-Keith-Orpheum总裁N Peter Rathvon和RKO Radio Pictures总裁Ned Depinet交换了职位,Depinet搬到了纽约了公司办事处,Rathvon重新回到好莱坞兼职制片出任,这是Koerner的永久职位。1947年的第一天,天才编剧/制片人Dore Schary接替了这一职位。 基于它最近的成功,RKO看上去情况良好,但是这年给整个好莱坞带来了一些不好的预兆,剥夺了制片厂们一个盈利来源。战后恢复和繁荣来的比预想的要快,电视成为了争夺观众的竞争者。从1946年到1947年,好莱坞电影制片厂的利润下降了27%。 这一后来被人称为“麦卡锡”的现象正在不断扩大,10月,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开始对电影行业中共产主义展开听证会。RKO最顶级的天才中的两个,达麦特里克和制作人Adrian Scott,拒绝合作;黑名单中列出的好莱坞十君子,因为这个行业的破坏性公告——Waldorf Statement中的条款被RKO解雇。 讽刺的是,这一年该制片厂最主要的成功是《双雄斗智》,一部Scott-达麦特里克电影。Odlum觉得这是他退出电影生意的时候了,他将他剩下的RKO股票——大约是已发行股票中的25%——放到了市场上。 1948年5月,古怪的千万富翁、临时的电影制片人霍华德·休斯打败了买下Odlum股票的英国电影大亨J Arthur Rank,获得了此公司的控制权。 在休斯管理期间,因为他反复无常的管理方式带来了严重的损失,RKO经历了30年代以来最糟糕的日子。因为与新老板的冲突,制片主任Schary几乎立刻就辞职了,Rathvon不久也离开了。在接管后几周内,休斯开除了3/4的职员;因为休斯下令调查所有留下员工的政治背景,电影制作停工了6个月。如果明星,特别是女明星没有按照他喜好表演,或者一部电影的反共产主义情绪没有充分表现出来,已完成的电影将会被退回重拍。1948年,五大电影公司眼见他们的利润在缩小——从福克斯公司减小了11%,到米高梅下降了62%——而RKO的利润则几乎降为了零:从1947年的510万美元降到了50万美元,90%的降幅。RKO公司的制片发行业务的终结亮起了红灯,将不会再盈利。荧幕下,罗伯特·米彻姆因为持有大麻被捕、定罪——他被监禁了2个月——这几乎意味着RKO最有前途的年轻明星的演艺生涯的终结,但是休斯却出人意料地宣布他的合同不会被取消。 更重要的是,休斯决定抢在他的五大电影公司竞争者之前,第一个加入了对大制片厂的反托拉斯诉讼。根据这个他签署的法令,休斯同意解散旧的母公司Radio-Keith-Orpheum Corp.,将RKO的制片发行生意和它的院线分成两个完全独立的公司——RKO Pictures Corp 和RKO Theatres Corp ——还有迅速卖掉其中一个的任务。然而,休斯拖到1950年12月才办理了分离手续,直到1953年11月才卖掉了他在剧院公司的股票,他的决定是导致好莱坞传统制片体系崩溃的重要步骤之一。 两个最出色的黑色电影演员,罗伯特·瑞安和艾达·卢皮诺,电影《狂国劫后花》(1952),Harry Horner导演,卢皮诺在Filmakers公司的搭档、不久后与之离婚的丈夫Collier Young监制。虽然休斯在RKO的这段时期被认为是作品减少和昂贵失败的转折时期(也是对有红色革命嫌疑对象的更深的政治迫害时期),不过制片厂还是在制片主任Sid Rogell和Sam Bischoff的领导下继续制作出了一些优秀的电影,两位制片主任都受够了休斯的百般干涉后,2年不到便离开了。(Bischoff是在休斯手下出任此职的最后一人。)它们之中有B级黑色影片,例如《出卖皮肉的人》和《窗》(都是1949年出品),它们的声誉都是在几十年以后才得到提升的,还有《怪人》(1951),一部和霍华德·霍克斯的温彻斯特电影公司合拍的恐怖科幻电影。1952年,RKO发行了两部由弗立茨·朗执导的影片,《恶人牧场》(Rancho Notorious)和《夜间冲突》。后者是著名的Jerry Wald–Norman Krasna制作小组的一个项目,1950年8月休斯大张旗鼓地把他们从华纳兄弟吸引过来。公司还和艾达·卢皮诺开始了一段亲密的合作关系。她出演了两部重要的悬疑电影,罗伯特·瑞恩和尼古拉斯·雷的On Dangerous Ground(1952年,虽然拍摄工作在两年前就完成了)和《狂国劫后花》(1952),一部由RKO和卢皮诺的公司——The Filmakers合拍的电影。更具历史性的标志是,卢皮诺是好莱坞这段时期唯一的女性导演;在The Filmakers和RKO合拍的五部影片中,卢皮诺执导了3部,包括广为人知的The Hitch-Hiker(1953)。在1950年日本首映后6个月,RKO在美国发行了黑泽明划时代的作品《罗生门》,使众多观众第一次欣赏到了亚洲电影。
1952年9月,休斯和他的执行总裁Ned E Depinet将他们的RKO股票卖给了一家没有任何电影生意经验的芝加哥财团;这个财团混乱无序的管理一直持续到1953年2月休斯重新获得股权和控制权。 在此混乱时期,塞缪尔·戈尔德温结束了和RKO历时11年的合作关系。Wald和Krasna逃脱了他们合同,也脱离了制片厂。这个合同要求他们在五年的时间里为RKO制作60部影片;在接近合同一半的时间内,他们仅仅成功完成了4部。1952年最终对该制片厂来说是损失惨重的一年,这个冬天制作工作几乎停滞了。休斯很快发现自己成为了RKO少数股东的不少于五个的独立诉讼案的目标,指控他在处理和芝加哥财团事务方面的渎职,和多项管理不善。“RKO的合同名单总结起来就是3位演员和127位律师。”Dick Powell讽刺道。 为了阻止迫近的法律纠纷,1954年初休斯出钱使所有RKO的股东放弃了股权。年底,花费了2350万美元,他拥有了几乎RKO全部的控制权,成为了好莱坞早期以来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一家制片厂的唯一拥有人。Floyd Odlum再度出现,使得休斯没能获得RKO股份的95%,他需要依靠其他地方的收入来抵消公司的亏损。休斯曾经答应过给与OdlumRKO院线的第一购买权,但他食言了,他剥夺了它,自食其果了。随着这两个人的谈判进入了僵局,1955年7月,休斯转身将RKO以25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通用轮胎橡胶公司。休斯保留了对他独立制作的影片的权利,包括在RKO制作的那些;他还保留了和他的发现Jane Russell的合同。对休斯来说,这是在电影商业界25年的最好的结果。 PKO终结的标志。电影Jet Pilot的海报。休斯于1949年开始制作,1951年5月完成,在休斯长时间的修改后,最终于1957年上映。那时,RKO已经不能发行电影。这部电影由环球电影制片厂发行。接管了制片厂后,通用轮胎恢复了RKO和广播的联系。通用轮胎购买了扬基广播网一个于1943年在波士顿建立的新英格兰地区广播网。1950年,他购买了西海岸地区的邓·李广播公司,两年后,又购买了班贝格无线广播电台,纽约的WOR电视和广播站的拥有者。接着,通用轮胎把它广播公司的股份合并成了一个新的公司,通用广播公司。通用轮胎的创建者William O'Neil的儿子、广播集团的主席,Thomas O'Neil预见到公司新的电视台,事实上所有的电视输出口,都需要电视节目。1953年,O'Neil和休斯商谈购买RKO的电影作品库;制片厂的作品属于他的,他对大约740部制片厂保有所有权的RKO影片拥有权力,随着1955年制片厂的收购,这些作品很快被出售。饮料制造商Cantrell & Cochrane的子公司,C&C电视广播公司赢得了价格战,很快它将这些电影的RKO商标替换成C&C Films或MovieTime USA后,提供给独立电视台播放。雷电华电视广播电影公司——由通用广播公司和RKO制片厂合并而成的新公司——保留了那些它拥有电视台的城市的广播权。到1956年,RKO的经典电影在电视台广泛的播放,使得很多人第一次看到了诸如《公民凯恩》这样的影片。RKO在交易上获得的1520万美元是其它的大制片厂相信他们的作品拥有获益的潜力——好莱坞经营的方式到了一个转折点。 RKO新的主人对经营制片厂缺乏热情,他聘请了经验老到的制片人William Dozier领导制片。雷电华电视广播电影公司,为人所知的,发行了弗立茨·朗的最后两部美国电影,《夜澜人未静》和《无可置疑》(都是1956年出品),但是多年的管理混乱赶走了很多导演、制片人和明星;确信RKO的衰落,迪斯尼在戈尔德温之后也终止了和该制片厂的合作,建立了自己的发行公司。制片厂还在拍摄笨拙的、夸张的B级片,例如Pearl of the South Pacific(1955)和The Conqueror(1956)。一年半后,没有任何功绩,通用轮胎在1957年1月永久的关闭了RKO的制片工作。好莱坞和Culver City的制片设备都在稍后以615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Desi Arnaz和露西·褒儿拥有的Desilu Proctions,后者曾经在1935年到1942年期间是RKO的合约演员。 Desilu在1967年被Gulf and Western Instries收购,合并到G+W的另一家制作公司,派拉蒙电影公司旗下;它的前身,雷电华好莱坞制片厂成为了派拉蒙电视公司的根据地(CBS派拉蒙电视公司),CBS公司 所拥有,一直到今天。修复了的Culver City制片厂现被一家独立制片厂所拥有和管理。40英亩的Culver City的外景地在1976年被夷为平地。
随着制片业务的关闭,RKO也关闭了它的发行业务;从1957年初开始,剩余的影片有其他公司发行,主要是环球国际。RKO的最后一部电影Verboten!,是和导演塞谬尔·富勒的Globe Enterprises的合拍片,由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在1959年3月发行。同一年,“Pictures”从公司的标志中去除;通用轮胎的广播业务和少数保留的电影资产组成的控股公司命名为雷电华通用公司。 学者Richard B Jewell说过,“对于雷电华的存在最具讽刺的是,这个制片厂在电影史上取得了永久重要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极为不稳定的历史。因为他是好莱坞几大电影公司中不稳定的一个,雷电华迎来了一个多变的个人主义非常强的创造者的组合,同时提供给他们……一个非常大的自由空间来发挥他们的艺术特质……它从来是不可预测的,它从来也不是一间工厂。”
『柒』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电影公司
世界著名的电影公司
新市场(Newmarket)
皮克斯(Pixar)
福克斯探照灯(Fox Searchlight)
米高梅/联美(MGM/UA)
革命公司(Revolution)
博伟(Buena Vista)
索尼经典(Sony Pictures Classics)
迪斯尼(Disney)
华纳(Warner Bros.)
索尼(Sony)
梦工厂(Dreamworks)
米拉麦克斯(Miramax)
米高梅(MGM)
新线(New Line)
艺匠(Artisan)
哥伦比亚(Columbia)
联美(United Artists)
三星(Tristar)
好莱坞(Hollywood)
试金石(Touchstone)
目标(Destination)
帝门(Dimension)
胜利影业(Triumph Films)
三角(Trimark)
瑞舍尔(Rysher)
狮门(Lions Gate)
十月(October Films)
城堡石(Castle Rock)
USA影业(USA Films)
环球(Universal)
派拉蒙(Paramount)
福克斯(20th Century Fox)
PDI(PDI)
幕宝(Screen Gems)
塞缪戈温(Samuel Goldwyn Films)
焦点(Focus Features)
秀宝(Show Box)
梦乐(Dream Entertainment Inc.)
宝丽金(PolyGram)
法国高蒙(Gaumont)
奥利安(Orion)
威秀(Village Roadshow)
欧罗巴影业(Europa Corp.)
罗格影业(Rogue Pictures)
电影工作室(Film Workshop Ltd.)
华纳独立影片公司(Warner Independent Pictures)
康斯坦丁(Constantin Film)
卡洛可(Carolco)
木兰影业(Magnolia Pictures)
温斯坦(Weinstein)
派拉蒙经典(Paramount Classics)
佳线(Fine Line)
『捌』 经营四圣的盛田昭夫
1946年,他同索尼公司的另一位创始人井深大合伙创立了“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1958年,盛田昭夫先生将公司的名称由“东京通讯工业株式会社”改为“SONY公司”。盛田昭夫先生将公司的品牌当作生命,为让“SONY享誉全球”而勤奋工作,他的全球战略眼光使索尼公司成为日本第一家在美国发行ADR(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美国预托证券)的企业,索尼公司股票随后又于1970年在纽约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他的努力终于使SONY今日的品牌魅力成为现实。从拓展美国市场、创造极为成功的Walkman“随身听”品牌、收购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一路将SONY品牌行销推广至全世界。盛田昭夫在1993年中风后辞去索尼公司董事长的职务,当时公司年营业额已经远远超过亿美元。
而擅长公关的盛田昭夫与他的伙伴专于技术研发的井深大的犹如兄弟般的友谊也被誉为美谈。索尼公司诞生60年来,依旧秉承著井深--盛田式的经营理念,即通过独特的产品研发,为顾客创造新的娱乐生活方式。
盛田昭夫是日本战后协助国家从废墟中重新站起来的重要企业家之一。他极力宣场日式的管理风格,但也是日本早期少数去美国学习西方管理精神的企业家,东西方管理文化的精华在他的手中发扬光大。他被赞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家之一。
亨利·基辛格这样评价盛田昭夫:“我感到日本人不太容易沟通。他们一旦走出自己的圈子,需要与其他文化交流时,沟通起来很困难,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具有独立做出决定的权力。盛田昭夫是个例外。尽管他是个非常爱国的日本人,一个坚定的日本观念捍卫者,但他能够以一个非日本人的方式进行交流……他可能是我所见过的最具外交能力的日本人。” 以新制胜创市场――盛田昭夫和索尼公司的创新经营
创造市场,永远领导新潮流
索尼的成功创造市场,永远领导新潮流之道不仅仅在于只是夺得市场,更在于善于创造市场,一般的经营者的经营宗旨是跟随市场的需求而经营,而索尼却敢于创造需求,使需求随着索尼的新品而出现,随着它发展而增加。
索尼公司创造市场的秘诀就是不断开发新产品,以新制胜。索尼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是不惜投入创新的过程。盛田昭夫说:“我们的计划是用产品领导潮流,而不是问需要哪一种产品。”索尼公司就是要生产某些市场上从未销售过的产品——实际上是未制造出的产品。除了不惜投入外,索尼还拥有庞大的实力雄厚的科技队伍,承担着费神的发展创造任务。索尼公司常常是独占市场一年或一年多以后,其他的公司才会相信该种产品会成功,于是其他品牌的同类产品也随着上市了,这期间索尼公司已赚了大把的钱,并且又有了新的创新、新的产品问世,又会以新产品重新占领了市场。
以新制胜,迅速改变旧生活
索尼公司开发出手提式半导体收音机、家庭录放机以及随身听,从而改变了人们听、看和工作方式,使旧生活一去不复返。
盛田昭夫不断告诉员工,不能满足于取得的成就,因为一切都在迅速变化,不仅工艺术领域如此,而且人们的观念、见解、风尚、爱好和兴趣也是如此,任何企业如果不善于领会这些变化的意义,就不能在商界生存,在高技术的电子领域尤其如此。
盛田昭夫深信公司必须要领导消费者的口味,而不是落在消费者之后,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随身听。他深信,如果当初在随身听撤出之前去做市场调查,问消费者想不想买这样的产品,他们所获得的答案必然是否定的。不过盛田昭夫对随身听的发展前景非常具有信心,他看到自己的小孩整天在玩音乐,许多人在汽车里头听电台的音乐,有的人甚至带着大型收音机在街上听音乐。索尼的工程师原本对于生产没有录音功能的随身听感到迟疑,但是盛田昭夫非常坚持。他要求工程师务必把随身听做到方便人们随身携带的尺寸。盛田昭夫把这项产品命名为“Walkman”,果然盛田昭夫的大胆预测是没错的,随着产品上市,“Walkman”受到全世界消费者的热烈欢迎。 《学历无用论》
《日本人可以说“不”》
《日本制造》
『玖』 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有什么关系么
没有关系,只是名字里都有哥伦比亚而已
『拾』 可口可乐并购哥伦比亚电影问题
1 账面上的硬性 收益
2 隐形的 节省的广告宣传费用
3 暗示性的广告模式(影响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