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极管芯片生产厂家怎么找,我要买
你好,感谢你的提问
,首先你去下载一个阿里巴巴的app,
这里面有大量的二极管生产厂家
。你去和他们联系就可以啦。
② 重庆邮电大学光电工程学院的学术研究
为加强产学研合作和国际交流,2011年,成立了重庆国际半导体学院。学院还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四联集团、重庆渝德科技公司、西南集成电路设计公司、重庆神州龙芯科技公司等知名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和交流,建立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学院建设了数门各级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强化素质教育,各级各类的教改项目总数达到20项。重视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锻炼培养,狠抓实习基地建设。学院现有专业实验中心实验教学单位,还有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光信息技术实验室、微电子技术实验室、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和射频技术实验室;此外,还先后与重庆普天通信设备有限公司、西南集成电路设计有限责任公司、重庆航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重庆万道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联合建立了学生实习基地。 科研项目
2007年至2012年,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66项,科研项目经费累计愈4039万元。
截至2012年,主要承担的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立项时间 主要完成人 1. 基于拓扑马蹄的低维混沌不变集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9-01 李清都 2. 光脉冲驱动与全光纤检测的哥氏振动微陀螺关键技术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1-08 刘宇 3. 基于正Davio判决图的可逆逻辑综合理论及其实现方法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1-08 庞宇 4. 不对称体模回旋管高效准光模式变换的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1-08 王斌 5. 基于异构计算的混合系统混沌判定及其转变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1-08 李清都 6. 基于分形的MEMS动态测量理论及方法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0-12 罗元 7. 基于温度效应的光学薄膜吸收高分辨率成像技术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0-01 郝宏刚 8. 混合系统的若干动力学问题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0-01 李清都 9. 国家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项目——面向医疗物联网应用的RFID和BAN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国务院各部门项目 2011-07 林金朝 10. 智能康复系统中混合Camshift和Kalman滤波的单目视频跟踪算法研究 国务院各部门项目 2010-09 罗元 11. 血液净化设备远程监控系统研发 国务院各部门项目 2009-09 林金朝 12. DAB数字多媒体广播接收机核心模块开发和生产 国务院各部门项目 2009-07 王国裕 13.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TD-SCDMA增强型多媒体手机终端的研发和产业化 国务院各部门项目 2009-05 申敏 14. 国家支撑计划——LTE TDD终端基带科研样片研究开发 国务院各部门项目 2009-01 申敏 15.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TD-SCDMA增强型多媒体终端基带芯片的研发和产业化 国务院各部门项目 2009-01 申敏 16. 国家火炬计划——TD-SCDMA(LCR)手机基带芯片和无线模块 国务院各部门项目 2006-09 申敏 17. 国家863计划——TD-SCDMA终端射频芯片开发 国务院各部门项目 2005-07 陈明 专利发明 序号 专利名称 发明人 授权时间 1. 异构多机器人系统的任务分配方法 罗元(2) 2011-07 2. 一种产生多环绕线卷波的混沌电路及实现方法 罗小华(1) 2011-02 3. 基于微石英角速率传感器的随钻方位测量误差补偿方法 刘宇(1) 2010-09 4. 仿生机器鱼无半径转弯的控制方法 罗元(2) 2010-07 5. Means for implementing a DAB receiver channel decoder 陆明莹(1) 2010-04 6. LED通用驱动电路 吴贵能(1) 2010-03 7. HARQ技术数据缓存的设计方法及其电路 毕敏(1) 2009-12 8. 一种下行同步导频时隙的搜索方法 申敏(2) 2009-12 9. 一种基于信息融合到无线定位多算法增强方法 罗元(2) 2009-11 10. HSDPA中16QAM定点解调方法 王茜竹(1) 2009-09 11. 一种用户终端小区初始搜索中实现码片级精确同步的方法 谭舒(1) 2009-08 12. TD-SCDMA系统中小区初始搜索时的精准接入方法 沈静(1) 2009-06 13. 一种复位值可控的数字电路设计方法 杨小勇(1) 2009-06 14. 一种降低大规模集成电路漏电功耗的设计方法 杨小勇(2) 2009-04 15. 移动通信系统中估计移动终端用户数的方法 申敏(1) 2008-05 16. 一种手机基带芯片的省电同步方法 杨小勇(1) 2007-10 17. 一种基于TD-SCDMA无线定位来波方向的估计方法 罗元(3) 2006-10 科技奖励
1. “血液净化系统监测与控制系列关键技术及整机设备”,林金朝(2),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2-02
2.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刻蚀工艺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王巍、罗元等,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1-05
3. “振动角速率传感器研制及在无线随钻导向定位中的应用”,刘宇,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1-05
4. “血液净化系统系列监控技术及整机设备”,林金朝(2),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0-05
5.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与应用”,林金朝,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9-03
6. “非线性系统复杂行为分析与控制”,李清都,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009-03
7. “TD-SCDMA终端核心芯片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申敏(2),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08-12
8. “数字多媒体广播DMB接收机和基带芯片”,陆明莹、王国裕、张红升等,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8-03
9. “TD-SCDMA手机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申敏(2),重庆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07-03
10. “硅基MEMS设计与加工技术研究”,潘武(2),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7-03
11. “智能系统分析与控制中的关键问题研究”,李清都(6),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7-03
12. “暗能量的研究”,龚云贵、段昌奎等,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6-03
13. “通信系统中光WDM与光传输机理的研究”,毛幼菊、党明瑞等,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005-03
14. “混沌控制及其在通信理论中的应用”,杨晓松、周平、李清都等,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004-03
15. “通信-广播电视共网传输实用技术的研究”,毛幼菊等,重庆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2-03
教材专著
专著 序号 专著名称 作者 出版社名称 出版时间 1. MIMO技术原理与应用 林云(1)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11 2. 固态振动陀螺与导航技术 刘宇(1) 中国宇航出版社 2010-09 3. 半导体器件完全指南 李秋俊(1) 科学出版社 2009-07 4. 移动机器人技术及其应用 罗元(2)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09 5. 混沌系统与混沌电路 李清都(2) 科学出版社 2007-08 6. 计算机网络中的拥塞控制与流量控制 徐昌彪(1)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01 7. 蓝牙协议及其源代码分析 林金朝(2)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09 教材 序号 教材名称 排名 出版社 出版时间 1.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习题指导 邹虹(1)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09 2. 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 张德民(2)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08 3. 射频通信电路 林云(1)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08 4. 数字信号处理 张德民(2)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02 5. AutoCAD 2008中文版机械制图实用教程 王巍(2)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08 6.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 邹虹(1)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03 7. 信号与系统 何丰(2) 科学出版社 2008-02 8. 信号与系统分析 张德民(1)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09 9. 现代通信系统与信息网 张德民(2)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08 10. 通信光缆与电缆工程 张德民(2)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02 11. 电信传输原理 张德民(3)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08 12. 现代通信系统 张德民(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02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本科,标准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招收类别:理工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集成电路及各类电子信息系统设计能力为目标,培养掌握集成电路基本理论、集成电路设计基本方法,掌握集成电路设计的EDA工具,熟悉电路、计算机、信号处理、通信等相关系统知识,可从事集成电路及各类电子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教学、开发及应用,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半导体器件物理、微电子器件、模拟与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原理、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及应用、现代通信系统、通信集成电路设计、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数字信号处理FPGA设计导论、片上系统设计、数字系统仿真与验证等。
专业优势和特色:专业方向选择性大,从业口径宽;高水平科研项目为基础的专业实践和创新平台;依托省级重点学科、重庆市微电子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微电子工程中心,与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践实习基地;
毕业去向:可从事数字集成电路系统设计与开发、片上系统(SoC)、嵌入式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通信、消费类电子等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教学、科研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工作。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本科,标准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招生类别:理工类)
培养目标:培养同时具备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及通信技术领域内宽广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能在包括信息的产生、获取、存储、处理、传输、控制、显示等技术为主体的各类通信与电子信息系统从事相应研究、设计、教学、开发、应用、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且在信息理论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及片上系统(SoC)设计、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等方向形成鲜明特色的高级科学与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与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信息理论与编码、数字信号处理、DSP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可编程逻辑器件与硬件描述语言、片上系统(SoC)设计、模拟及数字系统设计、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无线通信原理、移动通信技术等。
专业优势和特色:(1)方向选择性大,从业口径宽。同时具备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及通信技术知识。(2)师资力量雄厚。有国内外知名学者及省部级优秀教学团队,有中央地方共建实验室、电工电子“省部级示范实验中心”等基础和专业实践教学平台。(3)沿袭我校信息学科优势,在信息理论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及片上系统(SoC)设计、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等方向上特色鲜明。(4)与全国电子信息类高科技企业有良好合作关系。
就业去向:电信设备制造商、通信运营商及广播电视、遥控与遥测、雷达、声纳、电子对抗、测量、控制、导航、航空航天等领域相关企业,从事通信与电子信息系统相关研究、设计、开发、应用、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同时也可在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等学科领域继续深造或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本科,标准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招收类别:理工类)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内外行业发展,具有国际视野,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具备良好半导体器件分析能力,在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封装测试和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方面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人才。
主要课程:半导体器件物理、微电子器件、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射频集成电路设计、现代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现代半导体工艺、半导体封装与测试技术等。
专业优势和特色:(1)国家级特色专业,师资力量雄厚。(2)拥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省部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与多个知名半导体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3)采用全新的“国际半导体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经验成熟。
就业去向:能在国内外半导体相关企业及科研院所从事半导体工艺研究、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电子产品设计及半导体设备维护等方面的工作。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本科,标准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招生类别:理工类)
培养目标: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能够在无线传播环境分析和电磁兼容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产品研发、技术服务和管理工作的“研究开发型”和“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数理基础、电路与电子、计算机基础与应用以及通信课程等系列课程,电磁场与电磁波技术、无线传播分析以及电磁兼容技术系列课程等。
专业优势和特色:(1)国家特设专业,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省级重点学科。(2)具有“电子工程大类实验班”、“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专业科研训练计划”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3)侧重无线传播环境分析、电磁兼容技术、微波射频系统等特色,注重厚基础、强能力的研发型、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就业去向:通信、广播电视、航空航天、仪器仪表等信息产业和电信设备制造商、通信运营商及天线系统制造等企业,从事无线传播环境分析、电磁兼容等方面的研究、设计和开发等工作,也可在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等学科领域继续深造或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电子科学与技术
本科(标准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招生类别:理工类)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物理电子、光电子与微电子学领域内宽广理论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能从事各种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乃至集成电子系统和光电子系统设计、制造和相应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开发等方面工作,在电路理论与系统、电子技术及其应用等方向形成特色,并能在相关领域从事相应器件及系统研究、设计、开发、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数理基础、电路理论、电子技术、计算机基础与技术、通信基础系列课程,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半导体物理及器件、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电磁场与电磁波、可编程逻辑器件、模拟及数字系统设计等。
专业优势和特色:(1)校级品牌专业。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重点学科(截至2012年为博士点建设学科),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提供良好条件。(2)师资力量雄厚。以重庆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实验中心、中央地方共建射频实验室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中心等为基础和专业实践教学平台。(3)服务电子信息产业和地方经济,在电路理论与系统、电子技术及其应用等领域特色鲜明。
就业去向:电信设备制造商、通信运营商及广播电视、航空航天等企业,从事电路设计、电子元器件研制、测控仪器软硬件设计和电子企业的生产管理等工作,也可在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等学科领域继续深造或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
(本科,标准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招生类别:理工类)
培养目标:培养德才兼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具备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强化“光机电算”结合。可从事光通信系统设计及开发、光电系统及工程、通信工程、光电器件及信息处理、显示与照明及相关的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仪器仪表等领域的科研、开发、生产或管理工作的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数理基础、基础光学、电路、计算机及通信系列课程,光电技术、光纤技术、光信息处理和显示与照明等系列专业课程,光电领域前沿技术课程。
专业优势和特色:(1)重庆市特色专业,重庆邮电大学品牌专业。(2)专业方向选择性大,从业口径宽,截至2012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3)拥有国内外知名学者,师资力量雄厚。(4)依托市级光纤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拥有中央与地方共建专业实验室,与全国电子信息类高科技企业等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就业去向:通信设备制造商、通信营运商、光机电设备制造商、以及显示与照明技术及相关领域内从事产品开发、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攻读硕士学位或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本学科以电工理论为基础,突出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相结合的前沿理论与技术研究。截至2012年,本学主要从事电子新技术及其应用、电工理论与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应用、智能电网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截至2012年,本学科在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结合等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出版专著10部,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承担十余项国家、部省级以上科研项目,获省部级以上科学进步奖多项,特别是在通信电子新技术等研究方面成绩显著。本学科的主要学位与专业课程有:现代电路理论及技术、现代信号处理、现代传感技术与系统、高等电磁场理论、现代电力电子技术、智能电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射频识别原理与系统设计等。
集成电路工程
集成电路工程技术包含了当今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材料技术和精密加工等技术的最新发展。集成电路高密度、小尺度、高性能的特点,使得集成电路工程技术成为当今最具有渗透性和综合性的工程技术领域之一。集成电路的应用涉及网络通信、计算系统、信息家电、汽车电子、控制仪表、生物电子等众多方面。设计并制造集成电路作为应用产品的核心,是现代电子系统面向用户、面向产品、面向应用赢得竞争力的要求,同时也是传统产业升级和改造的关键。
我院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4、44、26研究所、四联集团、重邮信科公司、西南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等国内外许多科研院所、公司企业在集成电路工程领域展开了广泛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本专业聘请了具有丰富科研和实际工作经验的科研院所及企业高级专家担任兼职导师,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型支撑。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半导体器件物理、固体电子学、电子信息材料与技术、电路优化设计、数字集成电路、模拟集成电路、集成电路CAD、微处理器结构及设计、集成电路测试方法学、微电子封装技术、微机电系统(MEMS)、VLSI数字信号处理等。
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年轻的学科,是以光学为主的,并与信息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精密机械与制造、计算机科学及微电子学等学科交叉与渗透的学科,包括激光技术、光通信、光存储与记录、光学信息处理、光电显示、全息和三维成像、薄膜和集成光学、光电子和光子技术、激光材料处理和加工、弱光与红外成像技术、光电测量、光纤光学、现代光学和光电子仪器及器件、光学遥感技术及综合光学工程技术等学科分支,成为现代光学产业和光电子产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本学科拥有一支教授、研究员、副教授和讲师组成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依托工信部和重庆市光纤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微电子工程重点实验室,在光电子技术及应用、光纤通信系统、光电材料与器件以及红外成像与图像处理技术等领域已经形成稳定的、特色鲜明的学术方向,2009年至2012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横向项目等2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8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ISTP检索50余篇。
本学科的主要学位与专业课程有:数学物理方法、随机过程及其应用、激光物理与技术、光电子技术、光电材料与器件、光纤通信原理、高等光学、集成光学、数字成像技术、机器视觉、光纤传感与检测技术、非线性光学、微机电系统技术、微弱信号检测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础。本学科和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控制科学与工程3个学科共同构成我校电子信息大类的主干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本学科在学科方向、学术团队、科研平台、研究成果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发展。
本学科拥有重庆市重点学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和微电子工程重庆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光纤通信技术重庆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截至2012年,本学科已经在微电子系统与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材料、器件与工艺、光电子技术及应用和通信与测控中的电路系统与电磁理论等方向上形成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截至2012年,先后承担省部级及其以上项目5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近五年发表论文525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49篇;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1项,特别是微电子系统与集成电路设计研究团队参与的“TD-SCDMA终端核心芯片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半导体材料研究团队完成的“稀土体系光谱的理论研究”项目获得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同时,本学科还获国家级和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6项。近五年招收硕士研究生299人,授予硕士学位156人,并与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本专业的主要学位与专业课程有:数学物理方法、随机过程及其应用、高等代数与矩阵分析、半导体器件物理、晶体管原理、高等电磁场理论、光波导理论、光通信新技术、微机电系统技术、非线性电路与系统、射频集成电路设计、非线性系统的混沌与控制、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技术、微波电路等。 截至2014年,在职教职工92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36人,讲师42人;专业教师中,25人具有博士学位,46人具有硕士学位;博士生导师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重庆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2001年以来,教师共发表论文552篇,其中186篇被SCI收录、EI、ISTP收录;共承担包括863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88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国家专利4项;教师中4人次获省部级先进个人。围绕“光纤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与“微电子工程重点实验室”两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省部级重点学科的建设,截至2014年已经在光纤通信技术、TD-SCDMA手机核心芯片的研发、DAB/DMB技术、纳米光电子材料的理论研究等领域形成特色。
③ 重庆邮电大学怎样
校徽 标志形象地表明了重庆邮电大学办学的特点,紧握知识经济、网络社会的脉搏,与当今社会的信息化浪潮密切相连。
学校位于山城重庆南山文峰塔下,在学校对面的山上耸立着一座七层塔,这便是文峰塔。
标志中间的三角形寓意山城重庆的地理形态,三角形边上的齿轮一方面代表了邮票的齿孔,另一方面也寓意了我们求学路上不断向上攀登的征程,此外还代表了文峰塔的七层塔高,象征着佛家的七级浮屠。
标志上的1950代表重庆邮电大学的过去和未来,1950是学校创建时间。
标志由黄、绿、黑三色组合而成。黄色三原色中最耀眼最明亮的颜色象征光明、丰收,绿色象征生命、安全、快速,黑色象征庄严、高贵。轻松明快的色彩则表明了学校充满希望的未来。 [编辑本段]校训修德 博学 求实 创新
学校简介重庆邮电大学是一所以信息科学技术为优势,在邮电通信行业、在信息产业领域、在重庆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高等学校。学校创建于 1950 年。 1959 年,国务院命名为重庆邮电学院开始本科教育; 1965 年,成为当时四川省有权招收硕士研究生的 10 所院校之一; 2000 年,由信息产业部划转重庆市,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重庆市管为主; 2006 年,学校更名为重庆邮电大学,信息产业部和重庆市签署了《共建重庆邮电大学》协议,实行部市共建。学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建设,已经先后为国家培养输送了 4 万多名各类高级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产业的振兴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重庆邮电大学是一所特色鲜明,综合办学实力显著增强的高等学校。学校现有各类在校学生近两万人,其中研究生 2000 余人;教职工 1600 余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 140 余人,具有副高职称的 330 余人,外聘了 10 名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为该校兼职教授,我校校友、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院士为我校名誉校长。学校现有 11 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16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科基地。学校现有 40个本科专业, 4 个一级学科、 20 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在 6 个学科领域招收培养工程硕士,有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授予权和推荐本科生免试直接攻读研究生资格。学校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及华侨学生,与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联合培 养 博士研究生,与英国南岸大学、韩国仁荷大学、韩国鲜文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外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重庆邮电大学是一所坚持自主创新,不断开拓进取的高等学校。学校以发展邮电通信事业、振兴民族信息产业为使命,是中国数字通信的发源地之一。上世纪七十年代,为我国研制出第一套符合国际电联标准的 24 路、 30/32 路脉冲编码机和 120 路复接设备及其配套仪表,获得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八十年代承担了国家“七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TDM/FDM60 路复用转换设备研究”, 1992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8 年起,作为主研单位参加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的制定和终端产品的开发,制定出移动通信领域第一个中国标准 TD-SCDMA ,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5 年,成功研制出世界第一部 TD-SCDMA 3G 手机样机及世界上第一颗采用 0.13 微米工艺的 TD-SCDMA 手机核心芯片,荣获了 2005 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殊荣。 2006 年, 学校顺利通过了国防武器科研生产单位二级保密资格认证,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制定的《工业测量与控制系统的 EPA 通信标准》成为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被 IEC 认可的工业自动化领域国际标准,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实现了原创性技术创新。 TD-SCDMA 标准和 EPA 标准是我国相应领域的第一个国际标准,实现了重庆市国际标准零的突破。 近 5 年,完成国家级、部(省)级科研项目近 400 余项,获得国家级、部(省)级科研成果奖 60 余项。由于在信息产业领域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学校被评为 2006 年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先进集体”。
重庆邮电大学是一所注重素质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较高的高等学校。长期以来,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学生参加全国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较高,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课外科技竞赛等全国性竞赛中成绩优秀。近 5 年,学生共获得各类国家级奖励 100 余项、部省级奖励 500 余项,学生科技作品“ TD-SCDMA 终端测试平台”获中国科协、团中央共同组织的世界工程师大会“未来工程师联展”二等奖,是西南地区唯一获奖的高校。目前,学校已成为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获得推荐本科生免试直读研究生的资格。由于培养的人才质量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本科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 95 %以上,毕业研究生供不应求。
重庆邮电大学是一所重视对外交流,产学研合作不断扩大的高等学校。学校与国内外许多著名院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邮政及其在西南、中南地区的分支机构等信息运营企业,与大唐电信、中兴通信、华为公司、普天集团等信息产品制造企业,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 24 所、第 26 所、第 44 所等信息行业的科研院所以及四联集团、中药研究院、重庆社科院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建立了长期和牢固的产学研合作办学关系。学校 与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加拿大、荷兰、德国、韩国、日本、新加坡、泰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多次主办或承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并多次接待国外政要、商界精英、著名专家学者来访。
重庆邮电大学是一所基础设施完善,校园环境优美的高等学校。校园绿树成荫、花团锦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一个学习生活、成长成才的好地方。学校现占地 3800 亩(包括2200亩森林公园),校舍建筑面积 55 万平方米, 10000 多台微机联网运行,图书馆藏纸质图书 100 余万册、电子图书 90 余万册,拥有宽敞的教室、标准的运动场、舒适的生活条件。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重庆市最佳文明单位、重庆市园林式单位、全国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
重庆邮电大学(原重庆邮电学院)位于重庆市南山风景区,是一所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和优势,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创建于1950年,以前隶属于原邮电部和信息产业部,2000年由信息产业部划转重庆市,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重庆市管理为主。学校建校以来,不断完善学科体系,努力提高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已为国家培养输送了3万多名各类高级人才,现为重庆市电子学会理事长单位,在国内外特别是在西南、中南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
出版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数字通信》三种学术刊物和《重庆邮电大学报》。 2008年12月29日,经重庆市第三届学位委员会一次全体会议通过,批准我校成为立项建设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审核办法改革草案》([2008]29号)和《关于做好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工作的指导指导意见》([2008]30号)精神和重庆市学位委员会相关要求,我校高度重视,精心筹划,根据学校“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并结合学校发展实际,认真总结学校学科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各学科发展现状,举全校之力科学制定了我校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并高质量的做好了申博的有关材料。
学校十分重视科学研究,有一批科研成果获国家和部、省级奖励,现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高科技项目、国家和省部级重点攻关项目等高水平科研课题,年均科研经费5000多万元。作为主研单位承担的“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研究荣获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世界第一部 TD-SCDMA 3G 手机样机及世界上第一颗采用 0.13 微米工艺的 TD-SCDMA 手机核心芯片在我校研制成功,“TD-SCDMA 手机核心芯片的研制与实现”荣获2005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殊荣。
学校面向全国招生,2005年已在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参加重点批次录取。学校一贯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中心工作,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的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好、理论基础扎实、业务能力较强、创新意识浓厚、诚信度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研究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100%。近五年来学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课外科技竞赛等全国性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共获得各类国家级奖励110多项,省部级奖励500余项。
学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和产学研合作,与国内外许多著名院校、信息技术领域的著名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与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荷兰、德国、韩国、日本、新西兰、泰国等国家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信息产业大发展进程的加快,学校将按照 “ 坚持方向、科学发展,深化改革、着力创新,注重效益、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在我国信息通信领域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编辑本段]TD-SCDMA3G手机标准和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TD-SCDMA是由中国向国际电信联盟提交的唯一TDD模式的国际主流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这是中国百年电信史上第一次由中国人提出并被ITU接受的全球移动通信标准。几年来,TD-SCDMA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商用化系统设备的逐渐成熟、终端设备及终端芯片的群体突破,标志着TD-SCDMA产业不断走向成熟,同时也大大提升了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逐步确立了我国在全球第三代(3G)移动通信市场的重要地位。重庆邮电大学从1998年起开始参与TD-SCDMA标准制定和终端的开发工作,是最早参与该项工作的单位之一。经过8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技术创新积累,在TD-SCDMA标准、终端芯片、协议栈软件等核心技术及终端设备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为促进TD-SCDMA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及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重庆邮电大学专门成立了以TD-SCDMA终端核心技术开发为发展重点的重庆重邮信科股份有限公司,调动并激活了TD-SCDMA研发机构、人才、资金、机制等科技创新要素,有力地促进了TD-SCDMA手机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掌握了TD-SCDMA手机研发的核心关键技术,目前,在TD-SCDMA手机射频、算法、芯片、省电等方面累计申请发明专利10项,已授权2项。初步形成了从理论研究到产品开发、从芯片到整机的TD-SCDMA手机产业链,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校企联合的科研成果快速转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新路子。同时,培养了一支掌握TD-SCDMA标准、TD-SCDMA芯片、TD-SCDMA手机物理层软件、协议栈软件及TD-SCDMA终端系统技术的优秀研发团队。
课题进展
重庆邮电大学及其控股的重邮信科(以下合称“重邮”)一直以商用TD-SCDMA手机为目标,以TD-SCDMA手机基带芯片、高层协议栈软件为技术核心,为手机制造商提供自主创新的TD-SCDMA手机基带芯片、物理层软件、协议栈软件及参考设计解决方案。
标准上的突破。重邮提交的TD-SCDMA标准文档被ITU和3GPP等采纳10余份;对于TD-SCDMA系统与GSM系统兼容的TSM标准,重邮为该工作组的组长单位,承担并完成了TSM系列4个标准起草,为我国提交的TD-SCDMA标准成为国际三大3G主流标准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TD-SCDMA标准主要参加单位获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世界上第一款TD-SCDMA(TSM)手机样机。重邮于2003年6月独立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款TD-SCDMA(TSM)3G手机。该机缩小了TD-SCDMA制式与WCDMA和CD鄄MA2000两种3G制式研发进程的差距,改变了国际上当时还没有一例TD-SCDMA3G手机的历史,也是中国独立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3G手机。
世界上第一枚0.13微米TD-SCDMA手机核心芯片。2005年10月,重邮开发了国际上第一颗0.13微米工艺的TD-SCDMA3G手机基带芯片“通芯一号”。该芯片采用0.13微米工艺,功耗低,内核尺寸小,成本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这是继TD-SCDMA3G标准和TD-SCDMA3G手机后,重邮在TD-SCDMA自主创新上的又一重大突破,也标志着中国3G通信核心芯片的关键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并获得“2005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殊荣。
重邮进一步加强TD-SCDMA技术创新,已研制出基于“通芯一号”的TD-SCD鄄MA手机,在大唐实验室完成了语音、数据及省电测试。成功的将国产HOPEN操作系统和DELTA操作系统移植到重邮信科芯片平台上,实现了手机核心技术全部国有化。重邮信科的协议栈软件在国家相关部委的指示下,正配合展讯公司的硬件平台推出商用手机。
重邮正在进行“通芯一号”芯片量产的准备工作,并启动了以“通芯一号”技术为基础,完善TD-SCDMA双模方案,融合HS鄄DPA等后3G技术,形成TD-SCDMA/GSM双模芯片“通芯二号”的方案设计。重邮与东电集团合作的TD-SCDMA测试仪表项目、和西南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合作TD-SCDMA终端射频芯片等项目都充分体现了重邮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
3G商用在即,TD-SCDMA将独立组网。届时重邮TD-SCDMA手机关键产品将全面推向市场,形成TD-SCDMA手机产业化规模效应。预计可望形成上千万片手机基带芯片的供货能力和上千万台的手机和上网卡配套生产能力。TD-SCDMA手机产业将成为重庆市产业发展的一个亮点。
课题效应
政府引导投入,促进重庆TD-SCDMA技术创新投入格局形成。
作为国家TD-SCDMA产业联盟的重要一员,重庆市TD-SCDMA产业受到国家三部委的尽力支持。目前重邮在TD-SCDMA技术领域承担了多项国家863计划、国家3G专项、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各类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累计资助研发资金2560万元,地方政府也配套了几百万元,并支持成立了信息产业部移动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重庆市移动通信重点实验室,重庆移动通信工程研究中心。今年,重庆市政府已经决定由政府贴息两年国家开发银行向重邮信科贷款4000万元。在国家及地方政府的资助下,重邮加大了TD-SCDMA研发的投入力度,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已经超过6000万元,到明年将累计超过1亿元。已形成国家引导、地方政府配套、校企投入为主的重庆TD-SCDMA技术创新投入格局。
TD-SCDMA技术人才集聚效应,为重庆TD-SCDMA技术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重邮在TD-SCDMA技术水平及其研究方向的权威性,对优秀科技人才而言,是一面“极具诱惑力的号召大旗”,一方面留住了TD-SCDMA的技术人才,同时也吸引了与TD-SCDMA相关的通信、集成电路、仪器等学科的优秀人才迅速集聚,催生了人才集聚效应。一批TD-SCDMA优秀人才迅速成长并脱颖而出,有效地促进了TD-SCDMA知识、信息、技术等在区域内扩散,使一批渐进性技术创新成果不断产生,为重庆TD-SCDMA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TD-SCDMA产业集聚效应,为重庆市形成TD-SCDMA产业高地提供支撑。
近年来,重邮在TD-SCDMA领域与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以及国内众多知名通信企业开展了项目和技术合作,确保了重庆TD-SCDMA研发在高起点的基础上扩大国际影响,并积极开展重邮信息科技园区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重邮TD-SCDMA产业的发展,吸引一批厂家落户重庆,形成了TD-SCDMA产业集聚效应。目前已有国虹数码、矽谷学人、北京首创、恒基伟业等企业与南岸区政府商定利用重邮的技术和人才支持在南岸茶园新区建立生产3G移动手机、数字无绳电话、SDU盘等信息技术产品的基地,形成年产值200亿元以上的能力。
TD-SCDMA信令分析仪的开发。
重庆邮电大学“通信网与测试技术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87年,是我国高校中唯一一个专攻通信网络测试及仪表技术的专业实验室,研制出一系列通信网的信令测试仪表产品,代表了我国通信网络测试和仪表技术研发的先进水平。在重庆市政府、国家科技部、信息产业部的大力支持下,实验室针对我国第2代、第2.5代移动通信网测试仪表主要依托国外仪表进行测试、TD-SCDMA第3代移动通信网络没有监测仪表的现状,开展TD-SCDMA信令等关键技术攻关,掌握了协议仿真和高速数据采集等核心技术,取得5项发明专利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并将于2006年6月研制成功科研样机,其总体技术水平居国际先进地位。
目前,由重庆邮电大学、重庆高新区、重庆东电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的重庆重邮东电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专门研制、生产及销售CYDD-1000TD-SCDMA系列仪表。鉴于合作公司在TD-SCDMA方面具有很深的技术沉淀和研发能力以及在全国30多个省已建立了销售网点,因此,CYDD-1000TD-SCDMA系列仪表将占据我国TD-SCDMA网络测试仪表市场的较大份额。对我国TD-SCDMA产业链的完善,对带动重庆市从事高端通信仪表研发,并据此形成通信仪表产业基地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并将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重庆邮电大学自主创新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近3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635项(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防科研项目等47项,地方政府项目194项),科研经费总额达18736.49万元;近5年,学校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20项,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2项;已被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42项,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5项;发表学术论文3586篇,SCI、EI、ISTP收录511篇,出版学术专著41部、教材89部,科研成果转让10项,科研成果被采用185项,创直接、间接经济效益4.9亿元;特别是在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做出了显著的贡献,重邮作为主研单位承担的“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研究荣获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世界第一部TD-SCDMA3G手机样机及世界上第一颗采用0.13微米工艺的TD-SCDMA手机核心芯片在该校研制成功,“TD-SCDMA手机核心芯片的研制与实现”荣获2005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殊荣。
TD-SCDMA是由中国向国际电信联盟提交的唯一TDD模式的国际主流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这是中国百年电信史上第一次由中国人提出并被ITU接受的全球移动通信标准。几年来,TD-SCDMA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商用化系统设备的逐渐成熟、终端设备及终端芯片的群体突破,标志着TD-SCDMA产业不断走向成熟,同时也大大提升了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逐步确立了我国在全球第三代(3G)移动通信市场的重要地位。 [编辑本段]院系及专业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信息工程 广播电视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 信息安全 网络工程
自动化学院 :自动化 测控技术与仪器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光电工程学院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微电子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生物信息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技术 中药学 制药工程 生物信息学
数理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应用物理学
经济管理学院 :电子商务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工商管理 会计学 市场营销 经济学 工程管理(08级新开专业)
法学院 :法学
传媒艺术学院 :广播电视编导 动画 艺术设计
外国语学院 :英语
国际学院 :中加合作人才培养项目班
体育学院 :社会体育
软件学院 :软件工程
应用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市场营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旅游管理 电子商务 计算机网络技术 通信技术 电子设备与运行管理
成人及继续教育学院 :计算机网络技术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1950年3月
东川邮政管理局
邮政人员培训班
◆1951年1月
西南邮电分校
◆1953年3月
重庆邮电学校
◆1955年5月
重庆电信学校
◆1959年3月
重庆邮电学院
◆1970年4月
电信总局529厂
◆1973年7月
邮电部第九研究所
◆1979年5月
重庆邮电学院
◆2006年3月
重庆邮电大学 [编辑本段]科学研究科学研究
重庆邮电大学是中国数字通信的发源地之一,在移动通信、光通信及光互联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汽车电子、管理及社会科学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形成了自主创新的特色。近年来,发表被SCI、EI等三大检索论文700余篇,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400余项,科研经费上亿元。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60余项,我校作为唯一一所高校参与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标准制定、芯片研制、协议栈软件开发和终端产品的产业化推进工作,并取得重大成果。
科研成果
重庆邮电大学在移动通信、光通信及光互联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汽车电子、管理及社会科学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形成了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特色,近三年承担数百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多项专利,科研经费上亿元,特别是在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在国内乃至世界处于领先水平。
奖励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
1992年邮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3年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5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重庆市技术发明一、二、三等奖
重庆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
重庆市自然科学一、二、三等奖
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
2009年1月12日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④ 重庆西南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的注册资金是多少
各自独立的单位.西南计算机有限公司
(原来的897工厂)是中央信工部的直属企业.
西南集成电路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是重庆的市属企业.
唯一共同点就是它们都在南坪.
⑤ 重庆西南集成电路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怎么样
简介:重庆西南集成电路设计有限责任公司(SWID)是以国家“九О八”工程西南设计中心为基础成立的股份化的高科技公司,公司于2000年6月在重庆登记注册,注册资本1,872万元,截止到2016年5月,公司拥有员工221人。公司拥有通信与导航电子、绿色能源电子两大专业板块,卫星导航、物联网、通信、绿色能源等5大产品方向,在射频集成电路行业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法定代表人:欧黎
成立时间:2000-06-30
注册资本:1872.3839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500108000090518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地址:重庆市南岸区南坪花园路14号
⑥ 西南集成电路公司怎么样啊 待遇
待遇还可以,在西南地区算是很不错的了
如果您是学IC相关专业的话建议去北京、上海那里的公司更适合发展。
⑦ 重庆 西南集成电路设计公司 怎么样
不错的公司。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IC设计国企之一。主要做射频模拟芯片。年轻人较多。市场相对稳定。公司领导很好。工资不会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