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买银行股需要注意什么
银行股是金融三大板块之一,银行股由于盘中太大了,一般的机构是很难炒作的,所以股价大部分时候都是没有波动的,选择买银行股的话,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因素:
第一:投资银行股需要耐心,记住耐心是非常重要的,毕竟银行股都是大盘子股票,波动是非常小的,并非是像题材股这样,波动比较大,有价差可以做。
当然如果是股市小白,根本不会分析个股的情况之下,为了把风险降低到最低,选择大型商业银行股是最明智的。
综合以上分析得知,真正想要投资银行股,一定要注意具备长久的耐心,意思就是做价值投资;其次注意银行股的股息率和风险性等,只要注意这几点,已经可以放心大胆的投资银行股了。
❷ 银行那么赚钱,但买银行股不赚钱反而亏钱,究竟为什么
银行赚钱与银行股赚不赚钱并没有直接关系,只有间接性关系,所以不要认为银行赚钱了,买入银行股就一定会赚钱,其实这两者之间是两码事。
首先工商银行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工商银行2020年全年净利润是3159.06亿元,工商银行平均每天约8.65亿元,可想而知工商银行赚钱能力有多强,一天就赚几个亿,这是多少上市企业连一年都赚不到这么多钱。
然后再来看看2020年工商银行的股票情况,2020年1月2日工商银行当天收盘价是5.97元,2020年12月31日工商银行股票收盘价是4.99;按照工商银行的股票来看,2020年股价每股跌了0.98元,跌幅高达16.4%,持有工商银行股票还倒亏。
结合股票市场的大趋势,银行板块特征,以及银行股的特点进行的分析得知,以上三点就是为什么银行很赚钱,银行股却不赚钱的真正原因。
最后告诉所有投资者,上市公司赚钱不能代表股票就能赚钱,公司业绩赚钱与股票赚钱是两码事,上面以2020年工商银行的案例可以充分证明,再有就是中石油也是可以证明这个观点。
总之大家内心要清楚,银行赚钱是肯定的,但银行股难赚钱也是市场认可的,银行业绩保持稳定增长,市盈率非常低;导致股票被严重低估的真正原因,想要从银行股吃肉要长期价值投资,主要追求银行股分红获取收益才是最靠谱的。
❸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买银行股
银行作为百业之母,是目前最赚钱的行业没有之一!根据2019年报数据,36家上市银行以1%的数量占据了全部上市公司40%+的净利润。
阿里巴巴够厉害了吧?去年净利润934亿元,还略低于只能排在本行业第五的招商银行。
作为最赚钱的行业,规模自然不小!股本规模一大,股性就呆滞,并不适合炒作。除了次新小型农商行与城商行,游资基本上不碰银行股。
虽然如此,但投资始终还是有风险的!那么投资银行股需要注意哪些坑?
1、次新银行股
银行大部分属于国有企业,而国企上市不得低于净资产发行,防止资产流失。
因此新上市的银行股一般就以每股净资产定价,即市净率为1,高于现有的不到0.8的行业平均水平。
这些高估部分要么以下跌回归行业平均值,要么等待留存利润增厚净资产而降低市净率,需要若干年时间才能实现。
2、地方小银行
尤其是不发达地区的农商行与城商行,坏账率较高!近些年央行已经重组了好几家。
3、没有特色
银行股数量越来越多,而机构投资者的资金增速跟不上,只能择优投资一些头部银行。
所以有些基本面比较平庸,没有品牌效应的银行在股价上难有起色。不过如果是配售市值,这方面倒问题不大,例如中信银行、交通银行等。
❹ 银行的股票是由什么因素而上涨
首先,国企改革主题将重塑银行股的估值体系。其实银行股的低估值是显而易见的,2014年银行板块的市盈率通常维持在4倍左右,属于典型的低估品种。即便经历了这波强势上涨,银行板块的市盈率仅为6.12倍,在28个申万一级行业中估值最低,和采掘板块14倍的市盈率相比,估值仍处在低位。不过,此前银行股的估值修复行情进行的并不顺利,究其原因是此前银行股缺乏估值重塑的契机。但从目前来看,国企改革主题有望重塑银行股的估值体系。一方面,银行员工持股和股权激励正式起航,预计上市银行将主要以两种方式实施,一是以自有资金等薪酬在二级市场购买,银行提供融资支持;二是以自有资金等薪酬参与定增计划。员工持股绑定三方利益后,市值管理日趋重要。另一方面,在国企改革推动下,兼并重组将开启银行二次扩张的窗口,银行将提供全方位综合金融服务,打开了银行的成长之路。
其次,增量资金入场,具备高股息率属性的银行股颇受青睐。2014年上半年大盘在2000点附近窄幅震荡时,成交额仅在千亿元左右,缺乏增量资金入场,而现有的存量资金又很难抬升银行股,银行股此前的估值修复自然很难持续。不过步入下半年,伴随着资金利率的下行,其他大类资金收益率的下挫,各类融资产品刚性兑付被打破,原本沉淀其中的资金纷纷流出,而伴随着A股赚钱效应的提升,配置股票的资金显著增多,这从沪深股市成交额不断刷新天量便可见一斑,增量资金纷纷入场,具备了抬起大市值银行股的能力,而从银行股成交额不断攀升的角度看,增量资金对于银行股颇为宠爱,这也助推了银行的“新”估值修复行情。
最后,降息周期开启,市场憧憬经济企稳回升,可能会带动银行股的估值修复。作为典型的周期类股票,银行股此前的估值修复往往“无疾而终”与投资者对经济的担忧密不可分。从此前公布的经济数据来看,经济下行压力仍大,这也使得部分投资者对周期类品种敬而远之,选择参与小盘成长股的炒作。不过伴随着降息周期的开启,明年经济可能会出现企稳的可能。如果明年经济数据低位企稳,银行股可能会迎来类似2012年底到2013年初的一轮基于基本面的估值修复行情。
❺ 为什么不能买银行股
这是我转载的,比较有权威的,我们是散户,经不起庄家折腾,你看看吧,我感觉分析的很有道理。
清议:二十年不买银行股
(这是我10月16日为今天出版的《理财周报》撰写的一篇文章,其中也反映了我对近期大盘走势的部分忧虑)
不经意间,A股市场在银行股上市道路上犯下一个大错误。如不及时纠正,必将酿成重大长期性风险
我在8月底撰写并发表在《理财周报》上的一篇题为“银行股的软肋”的文章,事后遭到一些人的抨击。大致的意思是说我不了解银行的运作,对国内上市银行业绩过度依赖央行及政府的判断存在重大失误等。
没错,论及商业银行如何内部控制信贷风险,以及为什么长期向储蓄客户支付微薄利息却在他们有朝一日成为住宅按揭贷款客户后收取高额利息,还有像是如何对待违规客户等一系列事关内部运作的问题上,我的确知之甚少。但是,我一向关注会计标准,也熟悉银行业所遵循的资本标准,后者实际上是区别于一般企业的会计标准。
国内商业银行业绩过度依赖政府信用毋庸置疑
批评者说,虽然来自国债、央行票据以及其他归根结底具有政府信用的债权投资的利息收入,占国内商业银行营业利润的比例平均高达七成以上,但是,该等资产占用并非没有成本,在扣减相应的付息成本后,其净利息收益占营业利润的比例就会大大降低,以至于所谓的国内商业银行业绩过度依赖政府信用的说法不能成立。
面对以上批评,我倒是对批评者所具备的银行业常识持怀疑态度。依据巴塞尔协议,银行的资产是按照风险权数划分的。其中,国债、央行票据以及其他归根结底具有政府信用的资产,其风险权数为0,而一切商业贷款的风险权数为100%。在会计上,这意味着前者无需坏账拨备,而后者必须按照五级分类法确认相应的坏账拨备。
推而论之,鉴于国内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比例远超过5%,而坏账拨备比率(已建立的坏账拨备对不良贷款的比率)正常情况下应达到100%;鉴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大多将四成以上的付息债务用于上述具有政府信用的资产占用,而对这一部分资产不予坏账拨备或做其他减值准备;鉴于国内商业银行从上述具有政府信用资产当中获得的净收益率大大高于拨备后的存贷款利差收益率,因此,一旦失去政府信用的支持,出于资产风险权数以及坏账拨备的考虑,商业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必然受到沉重打击,不夸张地说可能会出现亏损。
资本充足率同样依赖政府信用
所谓银行资本充足率,是按照不同定义下的资本对加权风险资产合计的比率。显然,分子数值越大,分母数值越小,所得出的资本充足率就越高。
在这一情况下,抛开分子不谈,如果低风险权数资产(更不必说0风险权数的资产)占加权风险权数资产合计的比例越高,加权风险权数资产合计或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当中的分母就越小,结果必然导致资本充足率上升。
于是,当我们必须承认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业绩过度依赖政府信用的同时,也必须注意到银行业资本充足率也存在过度依赖政府信用的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近几年国内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之所以快速提升,除银行股上市募集资金极大地扩张了商业银行核心资本规模以至于分子数值迅速扩大之外,越来越多的资产被投入到具有政府信用的资产当中以至于分母相对变小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无证据表明后工业化经济需要一个庞大的银行体系
为什么经济总量只要美国九分之一的中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三个以股票市值计算的世界银行业巨无霸呢?这个在别人眼中的好事在我眼里却不是什么好事。
说到底,后工业化经济并不需要一个庞大的银行体系,或者说拥有庞大银行体系只是初级工业化经济的特征。众所周知,美国目前的银行体系是由中小商业银行构成的,至少相对于非银行业企业所具有的规模而言是如此。国际经验表明,伴随企业资金筹措逐渐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接融资为主转变,银行业在全社会金融服务当中所扮演的角色将趋于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发达的资本市场。想想看,这是否意味着现有过度庞大的国内银行体系不会与GDP同比增长,以至于需要长期看淡银行股业绩成长性呢?
或许有人以为,放宽商业银行对外投资限制,允许商业银行将过剩的流动性投入股市,可以避免其业绩增速钝化,当然也足以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近日的确有报道说,工商银行已开始进入IPO市场。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比这更坏的消息了。
耐人寻味的是,金融监管机构一向强调负债投资股票是最最危险的金融活动,可偏偏在银行资金直接进入股市的时候忘记了这一警告。无论如何,银行是负债率最高的经营体,高到即使一个客户的贷款出现坏账,就可能吞嗤全部净资产。无论如何,股市的风险远远大于信贷市场,允许商业银行投资股票,等同于放大其资本风险。无论如何,日本股市泡沫的基本教训就是银行业大量持有股票。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晚些时候开始,为增强银行业盈利水平,不允许银行业持有国债的禁令被打破,结果是国内银行业大量持有国债,由此形成严重的银行对财政透支。从长计议,这是国内金融体系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要害是加大了长期财政预算平衡压力。如今,已到了防止出现为顾及银行业盈利水平而忽视金融业交叉风险的时候了。打算透过允许商业银行投资股票的途径而消化其过剩流动性吗?这未免太短视了吧。
最大的风险在于银行股集中度已严重透支
实际上,即使目前尚未明确允许商业银行投资股票,但银行业与股票市场之间的交叉风险已经形成,而且非常之高。
近日身体不适,随拜托我的老朋友《创富志》杂志主编张信东帮我收集一项有关目前银行股合计占A股上市公司股本合计比例的数据。结果不出预料,截至9月底,14家A股上市银行股本合计占全部A股上市公司股本合计的比例已接近50%。
国内金融业的银行本位主义思想,或者说成是自私自利的行为导向,在此暴露无遗。众所周知,银行业监管条例当中有一项不可逾越的规定:针对单一客户的贷款比例不得超过全部贷款的10%。其目的是为了防止那种因一个客户的贷款损失而吞嗤全部净资产的至高无上的风险,也就是所谓贷款集中度风险,或者是将太多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风险。那么,在银行股上市为商业银行募集了巨额资金并由此大大提高了资本充足率的同时,对股市构成的股本集中度风险可以避而不谈吗?这已使得中国股市看上去是一个银行业主导的市场,其他上市公司不过是上市银行的陪衬罢了。
令人更加不安的是,几乎人人都知道,未来银行股上市的步伐还将加快,不仅有另一个巨无霸――农业银行,还有数十家城市商业银行,甚至还可能包括更多的农信社等。照此走下去,银行股合计占全部上市公司股本合计的比例注定要进一步提升。这太不可思议了!
综合以上因素,我不得不认真地建议:应当尽快暂停银行股上市进程,拿出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重新审视银行股上市风险。千万不要忘记陈云讲过的那句话:我们要用90%以上的时间去弄清情况,用不到10%的时间去决策。
鉴于银行股的问题十分复杂,我相信不可避免地要对A股市场构成一连串影响,包括股指期货在内。
------------------------
清议
现任经济观察研究院院长,中国国情与发展研究所经济学研究员,曾任《新财富》学术顾问、《中国证券期货》杂志执行社长、CCTV“中国证券”栏目上市公司年报财务顾问等。
❻ 为什么有人喜欢买银行股
喜欢银行股价格低,公司效盖好,市盈率低,误认为是有潜力,其实不然。
❼ 买银行股怎么样 买银行股的好处是什么
银行能够说是最会挣钱的机器,许多保守的投资者,特别是新手入门炒股的投资者,想买银行股,可是又不知道买银行股怎样?买银行股的优点是什么?
银行是以吸收存款的方法,把社会上搁置的钱银资金和小额钱银节余会集起来,然后以借款的方式借贷出去。银行本钱构成首先分为两块:一是实收本钱。这是银行投资人(股民)实践投入到银行的本钱。二是吸收的存款。存款指存款人在保守所有权的条件下把资金或钱银暂时转让或存储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是银行最重要的信贷资金来源。
正常情况下,实收本钱杠杆不低于8%,其他为吸收存款。银行实践是高杠杆运营形式,以少数本钱撬动7倍左右财物,经过存款和借款之间利差取得收益。
经过解说银行的事务形式,很容易了解为什么银行成绩能非常好。我国M2增速一般坚持在10%以上,银行吸收存款增速快,发放借款资金足够,成绩增速天然也快,从账面看的确是优质财物。买银行股的优点是什么呢?
第一,2161点以来的上涨乃至是1949点以来的上涨,中小指数走势远远强于沪深指数,早已创出了新高,体现越好一旦调整起来力度也就越大,这表明一旦遭受调整,沪深指数的跌幅也将远远小于中小指数及中小盘股。指数跌的少就表明银行股们跌的少,跌幅小安全边沿就高。
第二,a股2010年推出股指期货后以跌落为主,导致在全球牛市的今日,a股指数仍然处于极低的方位,这样的巨大反差封杀了a股的跌落空间,同时也令a股上涨空间充溢想象,而一旦股指期货做多,那么沪深指数一定就会上涨,指数上涨的推进力气则是以银行股为首的沪深300指数股。
第三,银行股自大盘2161点上涨以来坚持了较好的k线形状和量能联系,重心缓慢举高还没有显着的放量加快上涨呈现,预示着银行股在蓄势完毕后将有望呈现加快上涨。
以上三点则是现阶段买入银行股的优点,总结起来,跌落空间极为有限,安全边沿高,同时上涨空间不可限量,能够看到买银行的优点是非常大的。
❽ 买银行股票哪个好
国有银行方面可以买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选择业绩好股息率高的;股份制银行可以买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宁波银行等,同样可以选择业绩好股息率高的,一般几年以后所得的复利是很可观的,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