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司股票 » 莱卡公司股票
扩展阅读
新开股票那些不能买 2025-09-13 17:56:27
买股票要专一 2025-09-13 17:36:56

莱卡公司股票

发布时间: 2021-11-15 23:11:27

1. 徕卡相机的总部位于德国那个城市

徕卡总部设在Weztlar郊区,具体地址是Am Leitz-Park 5 35578 Wetzlar,从法兰克福出发45分钟内就可以到达Wetzlar。也可以从Giessen 下车,在火车站坐11路,可以直接到达 Leitz-Park。到达总部,看到就是两幢相连圆形的建筑,远看就像两个镜头,上面放着亮骚的Leica 红色商标。

(1)莱卡公司股票扩展阅读

徕卡相机的历史,是从1911年奥斯卡·巴纳克成为徕茨公司研究部主任时开始的。奥斯卡·巴纳克是一位很有才华的机械工程师,也是一个狂热的摄影“发烧友”。他喜欢拉着笨重的大相机和三脚架外出拍照,更喜欢用电影机拍摄短片。

那时他已沉迷于电影机,所以他熟悉拍电影使用的35毫米电影胶片。为了携带方便,他特意设计了一种使用35毫米电影胶片、可拍摄 24 X 36毫米规格底片的小型相机用来试拍,作为拍摄电影曝光时的参考。

不料,这台相机拍出的底片放大后,效果很好。而它的轻便、灵巧更使他爱不释手。于是,他开始考虑开发研制便于携带的新一代相机。而这台采用42毫米镜头。l/40秒快门速度,可以拍摄40张底片的“测光机”,也就成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相机。

当时该相机还没有牌子,后来,人们称之为“原型涂卡”(Ur-Leica)。其实,奥斯卡·巴纳克并不是第一个由有齿孔的35毫米胶片,想到制造一台小型实用相机的人,但他是一位机械工程师,他的运气好,而且在一个能够发挥其天才的公司找到了工作。这就是他有别于那些人的地方。

2. “莱卡相机”是哪国的品牌

徕卡是一家德国生产的照相机的品牌,公司的原名是恩斯特·徕茨公司,现在被拆分为三家公司:分别是徕卡相机股份公司,徕卡地理系统股份公司和徕卡微系统有限公司,分别生产照相机,地质勘测设备和显微镜。徕卡品牌由徕卡微系统股份公司持有,并授权另两家公司使用。

3. 生产莱卡的厂家有哪些

目前拆分为三家公司:徕卡相机股份公司、徕卡地理系统股份公司和徕卡微系统有限公司,分别生产照相机、地质勘测设备和显微镜。“徕卡”品牌由徕卡微系统股份公司持有,并授权另两家公司使用。徕卡相机最初问世于1913年,是世界上最早35mm的照相机。

4. 徕卡的旗下产品

Ur-Leica:巴尔纳克的原型徕卡照相机。
Leica I:1925年正式生产。 Leica ISchraubgewinde:1930年39毫米螺旋口,可配爱尔马50毫米f/3.5、35毫米f/3.5和135毫米f/4.5镜头。
Leica II:1932年,配有可与镜头联动测距仪。
Leica III:1933年,配有低速快门,由机身前另一小纽控制。
Leica IIIa:1935年,配有1/1000s的高速快门。
Leica IIIb:1938年
Leica IIIc/IIId:1940年
Leica If/IIf/IIIf:1952年
Leica IIIg:1957年 Leica mini
Z2X中国造
C1中国造
C2中国造
C3中国造
Leica Minilux 40mm日本造
Leica Minilux Zoom日本造
Leica CM 40mm德国造
Leica CM Zoom德国造 M3:1954年—1966年,于1954年德国Foto Kina展览会上首次发布,总共生产了22万台。M3是首个使用快速装镜头卡口的徕卡机身(之前III系列的机身是螺纹卡口),其取景器放大倍数为0.92,是所有M系列中最高的。但是只有50mm, 90mm, 135mm 线框。所以不适用50mm以下的广角镜。或可采用额外的取景器。所以要用广角就要买M2,或M4,M6.但用50mm镜头取景器里看起来很爽。M3采用现代的过片杆而非之前III系列的旋钮过片。
MP:第一代经典MP1960年左右产量不多。Alfred Eisenstaede用。他的那台还有快速过片的底盖,动作快的话可以每秒3张拍摄。那时还没有自动马达。
M2:1958年—1967年,M3的廉价版本,其0.72倍放大的取景器成为后续M系列
的标准,M2计数
器没有自动复位功能,拍完一卷后要自己动手拨回去。不然拍下一卷时会搞混所拍的张数。
M1:1958年—1967年
M4:1967年
M4 MOT:1967年
M5:体积与重量最大的M相机,长相奇怪,俗称“饭盒”,第一次加入内置的测光表1971年
M4-2:1977年
M4-P:价钱低,用了大量料零件,可靠性最差的M相机《一这里不对,M4-P可靠性很好,职业摄影的选择
M6:1984年—1992年,在这个划时代的型号中结合了M3的外形尺寸,先进的没有运动部件的测光计(之前M5的测光表有类似一个棒子运动部件,在帘布快门前,镜头后)和取景器中的LED指示。
M6 TTL:1998年,支持TTL闪光,所增加的电子部件在顶部增加了2毫米的高度。将快门速度拨轮改为了逆时针。
M7:2002年,支持TTL闪光、光圈优先和手动曝光。有.58、.72和.85倍放大的取景器规格,其顶部与M6 TTL类似。
MP:2003年,MP代表“完美的机械相机”(Mechanical Perfection),功能上与M6类似,但其取景器的改进消除了眩光。倒片螺丝改为与M3相同.正面没有刻字,更低调一点。
M8:2006年,徕卡第一台数码化的旁轴相机,截幅机1.33放大倍率。性能不行,故障很多。
M8.2:2008年M8升级版。快门的释放和上弦不在是同时进行(M8),而是中间有时间差,分别在按下和释放快门钮时。所以快门更轻声,快门震动更小。故障很少。蓝宝石免划伤LCD。
M9:2009年M9为首部全幅感光完件的M形数码旁轴相机(全幅感光完件平方为24mmx36mm),目前(2011年)最小的全幅可换镜头数码相机。
M9-P:2011年M9升级版,外观低调一点,没有印型号和厂牌,蓝宝石LCD表面。
ME:2012年M9简化版,相对M9去除了数据线接口与取景器切换拨杆。性能与M9没有区别。
M:2013年初上市,在M9P之后,徕卡此次取消了命名中的数字编号,新机器不再按照顺序命名为M10,而直接命名为M。全副CMOS传感器,新M机还首次加入了实时取景以及高清摄像功能。用户可以通过背部的3英寸92万像素显示屏进行实时取景,支持10倍放大用于精确对焦;此外还加入了“峰值实时对焦”功能(Live View Focus Peaking),以红线显示的方式帮助用户进行对焦判断。徕卡首款M系列兼容R镜头的机身,给老徕卡用户带来了不小的惊喜! Leicaflex I/II:1964年—1967年,由于尼康F系列的成功带来巨大的压力而产生的产品,带有内置的外部测光计和中央带毛玻璃的取景器。
Leicaflex SL/SL MOT:1968年,支持TTL重点区域测光。
LEICAFLEX SL2/SL2 MOT:1974年,在SL的基础上改进了机身造型并采用敏感度更高的测光计,被一些人认为是最坚固的35毫米单反相机。SL2的制造成本比售价还高,这促使徕卡与美能达合作开发下一代电子化的单反相机——R系列。
R3:1976年,徕卡第一款电子化的单反相机,基于美能达XE1/7,在生产少数产品后转往莱茨在葡萄牙的工厂生产。
R3 MOT:1978年
R4/R4 MOT:1980年,基于美能达XD11,确定了直至R7的R系列相机的基本配置。提供了程序、快门优先、光圈优先和手动曝光模式,支持点测光和中央重点测光。
R4s:1982年—1985年
R5:1987年—1988年,进行了电路改进,支持TTL闪光。
R6:1988年,采用机械快门,使得仅有内置测光计需要依赖电池。
R-E:1990年
R6.2:1992年
R7:1992年
R8:1996年,脱离了美能达重新设计,并在德国的工厂生产。
R9:2002年
R8/R9 DMR Digital Mole R:2003年DMR数码后背,1000万像素。1.4倍率。适用于R8、R9。是R系列数位化的极佳选择。 S1:1998年1000万像素。由于ISO太低,曝光往往需要好几秒,故只能拍静态物体。链接用好几台电脑硬盘储存照片。
S2:2008年器尺寸为30×45毫米,3700万像素,比全幅大56%。
S: 是S2产品的后续机型,不过在命名上与徕卡M一样不再使用数字表示.在“徕卡 S2”的成功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升画质,设立数码中画幅摄影新标准·改善画质,提升噪点性能、自然色彩再现和白平衡精度;·升级后的自动对焦模块不仅提升了对焦速度,还有对焦精度;·内置GPS模块;·操控性能优化。 Digilux
Digilux Zoom…12.7万像素。
Digilux 4.3……240万像素。
Digilux 1………400万像素,富士的姐妹机。
Digilux 2………500万像素。2004年photonika得奖相机。很好的相机,评价很好,做工极好,(2011)二手价格还是很高,600英镑。1:2.3片幅,片幅很小,比卡片机大一点点,所以大光圈也拍不出浅景深。日本造。
Digilux 3………750万像素。M4/3片幅,2006年停产。日本造。 C-Lux系列 卡片式数码相机,与松下合作后的姐妹机。日本制造。
D-Lux系列 卡片式高端数码相机,感光元件为16:9画幅。与松下合作后的姐妹机。日本制造。
V-Lux系列 大变焦系列,与松下合作后的姐妹机。日本制造。
X系列 整个机器完全德国原产制造。镜头也是Leica原厂设计制造。 徕卡相机的诞生,使相机更趋小型化和更精密。由于徕卡相机在工艺方面表现出的美学价值,形成了徕卡产品深厚博大的文化内涵。
经典螺口机
经典的螺口徕卡相机无疑是小型相机的代表作。螺口徕卡相机因其在设计上所表现的创造力,整整影响了几代小型相机的发展。仿制徕卡的产品也由此应运而生。从徕卡Ⅰ型到Ⅲ 型,徕卡螺口相机在技术上已经相当成熟,性能完备。其主要贡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精密程度较高的、适合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铝合金机身,使相机的小型化和轻量化得以实现;
2、小型焦平面快门和可以控制准确曝光时间的多段位阻尼系统,使相机曝光精度和范围大大提高;
3、统一机身像面定位距,实现了镜头标准化互换机制;
4、创建以机身为中心的多附件体系,大大拓宽了相机的使用范围;
5、进一步提高了相机的光学水平。
徕卡M3的问世时值1954年,是徕卡相机的鼎盛时期。它一方面继承了徕卡的优良品质,另一方面为适应时代发展对传统模式进行了大范围改良。这情形有些像以后佳能EOS废弃FD体系一样。M3的改良主要包括如下6个方面:
1、内装等倍率亮框取景器和视差自动补偿机构;
2、装备自动复位式胶片计数器;
3、改转盘式输片机构为力矩式输片机构;
4、改螺口镜头连接为卡口镜头连接;
5、启用新型不回转式快门调速盘;
6、新型分体插刀式连动电子测光表。M3之后,徕卡M系列的发展使得徕卡旁轴相机在技术上登峰造极,极大地影响了世界相机工业的发展,因此被公认为相机技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然而,50年代以日本为首的新的相机生产国开始发展一系列单镜头反光式相机,并取得了显赫的成绩。这一现实促使徕茨公司在守善M系列相机的同时,开始关注和开发单镜头反光相机。但是,此刻的技术创新已不再来自徕卡自身,徕茨公司开始注意学习他人经验。第一架徕卡单镜头反光相机的试验品,与1959年福伦达公司出品的Bessamatic 有些相像。直到1964年,徕卡弗莱克斯相机才正式发售,这也是第一架商品化的徕卡单镜头反光相机,它融汇了徕卡相机精工细琢的工艺品性,在制 造技艺上不同凡响、和同时期的M系列相机相比,徕卡弗莱尤斯的调速范围更宽,最高快;最高快门速度达到1/2000秒,并使用户便于装卸胶卷的大开盖暗仓和比硒光测光表更为方便的旁轴式硫化镉测光连动系统,但是,徕卡弗莱克斯相机亦有其缺点,如同其他品牌的单镜头反光相机一样,徕卡弗莱克斯相机的快门噪音较大,取景器亮度不足以与M系列相比,在调焦便捷性和造型总体特色方面也不如M系列相机,体积亦偏大等等。1976年,可能是为了再振徕卡相机雄风,徕卡弗莱克斯系列的换代产品也启用了“3”字,命名为徕卡R3。R3一改以往徕卡弗莱克斯系列相机的造型特征,采用了更能体现现代风格的造型。R系列以后的徕卡单反相机全部装饰了徕卡醒目的圆形红色徽标,而旁轴系列相机是在M6之后才附有这样的标志。
R3的出现的确给徕卡单镜头反光系列相机添加了几分生机,但习惯用徕卡相机的人多数依然对徕卡旁轴相机情有独钟。他们认为,徕卡旁轴相机才是徕卡风格的源泉所在。其实,从某种程度上看,徕卡单镜头反光系列确实是沾足了徕卡旁轴相机的光。但是,徕卡高品质的镜头和经典制造工艺依然使徕卡单镜头反光相机傲视群雄,在高档相机群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R3相机实际上是徕卡第一架自动曝光相机,以后的徕卡单镜头反光相机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而M系列相机却一心保持着全机械方式。这一方针似于是徕茨公司在兼顾怀旧与追求品牌、习惯于经典和习惯于快捷操作的几类人。无可否认,在便利性方面R系列相机要比M系列出色,只是历经R4、R5、R6、R-6、R7之后,R系列相机的徕卡风格变得越来越模糊,发展到R8时则更像日本相机。这同R4开始渗入日本技术有着密切关系。相形之下,M系列相机受外来技术的影响相对要小得多。
回顾徕卡经典旁轴相机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由徕卡M3发展起来的徕卡M系列相机完全是徕卡自身技术的结晶。虽然测光系统方面对新技术有所借鉴,但基本结构没有大的变化。以M6为例,其基本造型方面保持了M3以来的一贯风格,可以通用M系列所有镜头。而且M6的实际光圈测光方式对于简化相机结构和提高测光可靠性都是十分有利的。同时,旁轴相机的镜头采用的是实焦距设计,它比单镜头反光相机后焦距设计所生产的镜头更加小巧和精确。加之M系列运行时的低噪音,难怪徕卡旁轴相机时至今日依然拥有市场。
徕卡单镜头反光相机的情况有所不同。还在徕卡弗莱克斯系列时期,日本的单镜头反光相机已经技高一筹,垄断了相当一部分国际市场,徕卡R系列的出现已经无法抵挡众多日本厂家单镜头反光相机品种上的优势。而在高档旁轴相机领域里,日本厂家则逐渐退出了与徕卡的正面较量,使得徕卡M系列独领风骚。80年代后,日本单镜头反光相机在自动化程度方面发展更为迅速,徕卡R系列相机的单兵独进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步履艰难。然而,R系列产品还是借助徕卡的文化背景和一流的工艺水平坚守在一方狭小的领地之中。很明显,R系列的发展如果没有文化背景的支持是难以生存的。不过,从另一方面看,正是由于R系列在市场上的收敛,相机生产数量不大,加之较高的成本投入,R系列的身价已高于自身的使用价值,其价值含量与日本同类相机相比显然不可同日而语。恰恰是这一原因,徕卡单镜头反光相机也体现出了它的高贵所在。
综上所述,无论是经典旁轴系列,还是单镜头反光系列,徕卡越来越多地凝聚为或表现出一种文化,使用价值对徕卡来说也许已经变得不十分重要,或者说只是徕卡的一个方面。在数字化不断冲击传统的今天,徕卡更容易被看作是传统。而传统表述的是一个历史,没有历史也就没有未来。在整个相机工业的发展历程中,人们不能不说:徕卡,历史的象征!

5. 徕卡到底是什么

徕卡(Leica,又译作莱卡)是一家著名的德国公司生产的相机的品牌,由莱茨(Leitz)和相机(camera)的前音节组成。公司的原名为恩斯特·徕茨公司,目前拆分为三家公司:徕卡相机、徕卡测量系统和徕卡显微系统,分别生产相机、空间信息测量设备和显微镜。

6. 徕卡相机的产地是哪个国家的

Leica(译:徕卡/莱卡)是由一家同名的德国公司生产的照相机的品牌,由莱茨(Leitz)和照相机(camera)的前音节组成。公司的原名为恩斯特·徕茨公司,目前拆分为三家公司:徕卡相机股份公司、徕卡地理系统股份公司和徕卡微系统有限公司,分别生产照相机、地质勘测设备和显微镜。“徕卡”品牌由徕卡微系统股份公司持有,并授权另两家公司使用。徕卡相机最初问世于1913年,是世界上最早35mm的照相机。

7. 徕卡的介绍

Leica(译:徕卡/莱卡)是由一家同名的德国公司生产的照相机的品牌,由莱茨(Leitz)和照相机(camera)的前音节组成。公司的原名为恩斯特·徕茨公司,目前拆分为三家公司:徕卡相机股份公司、徕卡地理系统股份公司和徕卡微系统有限公司,分别生产照相机、地质勘测设备和显微镜。“徕卡”品牌由徕卡微系统股份公司持有,并授权另两家公司使用。徕卡相机最初问世于1913年,是世界上最早的35mm照相机。

8. 徕卡是哪个国家的

1849年
23岁的数学家卡尔.开尔纳(Carl Kellner)在威兹拉(Wetzlar)成立“光学协会”,开始镜头与显微镜的研发。

1851年
首次将镜头及显微镜介绍给市场。

1855年
卡尔.开尔纳(Carl Kellner)逝世后,他的妻子带领12位职员继续经营他的事业。

1865年
恩斯特.徕兹一世(Ernst Leitz)一个严谨的机械工匠,加入成为公司的合伙人。

1869年
恩斯特.徕兹一世开始独立经营,并接管公司同时以他的名字Leitz扩展事业。

1887年
徕兹第一万个显微镜生产出来,此时员工人数约达120名。

1920年
恩斯特.徕兹一世去世,他的儿子恩斯特.徕兹二世,接任父亲的职志,继续经营管理。

1924年
恩斯特.徕兹二世决定生产相机,由徕卡发展部经理奥斯卡.巴纳克(Oskar Barnack)负责生产制造。同时员工人数达到1000人。

1925年
徕卡相机首次在莱比锡(Leipzig)春季展览中正式公诸于世。

1938年
成立徕卡学校亦即日后的徕卡学院。

1952年
在加拿大的Midland, Ontario等地建造生产工厂。

1956年
恩斯特.徕兹二世的三个儿子恩斯特.徕兹三世,路易希.徕兹(Ludwig Leitz)及根特.徕兹(Guenther Leitz),在父亲身后,继续掌理公司。

1973年
邻近Porto位于葡萄牙Vila Nova de Famalic的工厂开始上线生产。

1986年
徕卡股份有限公司(Leica GmbH)成立,更有助于摄影市场的大量活动。

1987年
1月1日,徕卡股份有限公司并购威得赫尔布格公司(Wild heerbrugg AG)成立威得徕兹(Wild Leitz)集团。此时新公司员工共有9000人。

1988年
迁移至位于索恩斯(Solms)靠近威兹拉(Wetzlar)的新工厂。

1990年
威得徕兹集团(Wild Leitz Holding AG)和Cambridge Instrument Company plc合并建立一个新的徕卡Holding B.V.集团。至此,徕卡的名字正式与显微镜测量器、照相测量法系统及科学光学仪器的领导者,划上等号。

1996年
4月1日起徕卡接管Minox GmbH相机部门,开始涉足迷你相机制造领域。

1996年
7月25日徕卡股份有限公司(Leica Camera GmbH)成为上市公司,并更名为徕卡股份公司(Leica Camera 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