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某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2010年1月1日购入股票8000股,当时每股市价6元
赚了4毛钱哦
⑵ 假定2009年6月30日,甲公司仍持有上述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管理的A上市公司股票10万股
题目信息不全,
假定购买时如不考虑相关手续费税费等,则成本为53万元;
假定实际出售时每股5.5元,收到价款为55万元,则没有投资收益,全是公允价值变动。
编制分录为 借:其他货币资金 55万元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53万元
------公允价值变动 2万元
同时转出公允价值变动,转入投资收益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万元
贷:投资收益 2万元
⑶ 2012年5月,甲公司以48万元购入乙公司股票6万股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2017年6月30日该
2012,2017,2008,该题时间混乱啊
给你总结了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各环节核算分录,直接套进去就行了,不明白可以再问我
一、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公允价值,尤其注意债券,此处面值无用)
投资收益(交易费用)
应收股利(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
应收利息(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以面值计算利息)
贷:银行存款
二、持有期间的股利或利息
借:应收股利(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投资持股比例)
应收利息(资产负债表日计算的应收利息)
贷:投资收益
三、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变动
1、公允价值上升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公允价值下降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四、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
借:银行存款(价款扣除手续费)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价值:成本和公允价值变动)
投资收益(差额,也可能在借方)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持有期间该金融资产累计的公允价值变动)
贷:投资收益(或者相反分录)
⑷ 甲公司从证券市场购入乙公司股票50000股,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甲公司从证券市场购入乙公司股票50000股,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甲公司为此支付价款105万元,其中包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1万元,另支付相关交易费用0.5万元(不考虑增值税),不考虑其他因素,甲公司该投资的投资入账金额为104万元。
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入账金额=105-1=104(万元)。
温馨提示:以上解释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1-18,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⑸ 公司持有股票下跌会如何影响公司四张财务报表股票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关于股票期权的问题。
目前国内股票市场有上证50ETF基金期权,记得前不久有很多无良财经大V鼓吹期权一天暴涨多少倍的,他们根本就不懂期权,还是有意为之刻意吹大,还记得中石化的原油期权吗?我就是想笑而已,今天通俗安利一下什么是期权。
期权就是一种基于基础资产衍生出来的一种买卖权利。
认购期权(买进股票的权利)和认沽期权(卖出股票的权利)。
认购期权,未来某个时间(期权含有到期时间)按照特定价格买进某种股票的权利(是有权向卖出方买进而绝非义务,你可以执行这份合约买进,也可以放弃权利不买)。
比如这份合约50ETF购9月2600,表示9月份可以按照2.6000元的价格买进上证50ETF基金的权利,期权报价(这种买进的权利价值)0.2897元,此刻的基础资产上证50ETF价格是2.671,也就是你现在花0.28元,可以在9月份按照2.6的价格买进它,累计成本(期权价格0.2897+到期买入价格2.6000约等于)2.8897元,但50ETF基金现在的价格是2.671,所以是会亏钱的。
如果未来上证50基金达到了4元钱,期权价值会达到(4-2.6的行权价格)1.329元,你的期权买进成本是0.28元,会赚4倍以上,如果到时候基金价格跌到2.6元以下,你的期权价值变成0,投资的0.28元会变成0,上周期权价格跌了接近50%!这时候就没有人说了。
他们怎么不说极端情况呢?比如原油期权,认购报价0.001元,到期认购价格60元,现在原油报价59元,实际上这种期权毫无价值,所以报价1厘钱,但是如果原油涨到100元,这种期权的价值会达到40元钱,你的期权购买价是0.001元,到期时认购期权的价格会达到40元,增值4万倍!
这种不负责把期权当成股票的行为是误导大众投资者,其心可诛!发布这种文章的自媒体太多太多!不一一点名了,这就是我一直讨厌自媒体+官媒+大v的原因,他们没有良心的,只有搞笑!
⑹ 2015年7月26日从二级市场购入甲公司股票200万股,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每股价格为6元,
1、考虑到购入的费用,每股成本15.03,年末变成16元,每股公允价值增值0.97,100万股,所以公允价值是增加97万。2、如果不转出97万的所有者权益中包含的公允价值,投资收益是-3030000。如上面的分录显示,正是因为冲销了原转入资本公积部分,所以投资收益才是-2060000,正是这样将投资收益增加了97万,所以说是“将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变动对应的部分转出,计入投资损益”。
⑺ 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与公司资产有直接关系吗
1、没有直接关系,公司的资产分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股票属于交易性资产。
2、一般来说,交易性金融资产是中短期的投资,对资产的变化不大,但二级市场的价格波动会直接影响当前利润;卖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时候,才会影响净利润,从而影响总资产。
3、从理论上来说,上市公司的利润高、资产雄厚,股票就有很多人看好其盈利,就更多人愿意花更高的价格来买它,所以股价就高,也就显示个人资产的理论上也高。
4、但这仅仅是理论,在中国行不通。中国股市由一群盲动的投资者主导,所以优质公司的好股票有可能价格低,严重亏损公司的股票也有可能价格高,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⑻ 交易性金融资产,编制该公司有关B公司股票的下列会计分录
1、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65000 投资收益500 贷:银行存款65500
2、借:应收利息1000 贷:投资收益1000
3、借:银行存款1000 贷:应收利息1000
4、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0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00
5、借:银行存款86000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65000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0000 投资收益21000
⑼ 以银行存款购入A公司股票会不会导致资产总额发生变化为什么
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7月6日在俄罗斯闭幕。中国的元上都遗址和澄江化石地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截至目前,中国已有43项世界遗产,位列世界第三,仅次于意大利和西班牙。(7月7日 国际在线)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中,文明传承性最好最完整的,只是我们中国。面对“43项世界遗产”的殊荣,无数网友顿时生出数不清的自豪和骄傲来,洗上几次脸都洗不掉心中的热血沸腾。小学课本中,所讲的“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大好河山”,再次感染了无数人。应该说,“43项世界遗产”让我们完成了对小学时期的“穿越”,是祖国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最好注解。
申遗越多,我们的自豪感也越多。可是,对于成功申请了世界遗产的旅游景点而言,我们却又面临着一个“去不起”的尴尬。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黄山,1992年申遗成功,2009年已经将门票价格提高到230元;九寨沟,1992年申遗成功,2009年7月门票已涨至220元;武当山,1994年申遗成功,2005年,门票价格由70元上调为110元;苏州园林,1997年申遗成功,2004年6月起,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7个园林总票价由98元涨到旺季总票价376元,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8处园林景点统一涨价,平均幅度在30%以上;福建土楼, 2008年申遗成功,2009年6月起,南靖土楼田螺坑景区门票由50元调整为100元。
可以看到,申遗对于游客来讲,并不一定是好事,相反,还可能是一种灾难如此申遗下去,总有一天,国人会因为囊中羞涩而无处可去。也可以进行这样的解读,申遗的目的不过是为了保护什么,也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为了“消费”我们的自豪情感,为了地方政府收回成本并且捞取旅游GDP。申遗越多,申遗之后的旅游景区就会越显高贵。套用《黄金大劫案》中的台词就是,申遗成功是“上流”,我们则是“下流”。
“申遗为涨价”是我国景区功利性目的所在。对地方政府而言,他们申请的不是世界遗产,而是门票涨价的权力,这被称为“中国式申遗”。“中国式申遗”,往往有这样的特征:在申遗的过程中,官员从来都不吝惜财政花销;而对于景区景点的开发与保护,却往往备受冷落。这无疑又给涨价增加了一个借口:弥补财政缺口。越听越像贷款修路,然后收取路桥费用。
到现在为止,我国只有一处世界遗产是免费对外开放的。这就是杭州西湖去年6月份,在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西湖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时,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西湖申遗领导小组组长田满文说,西湖申遗的目的是保护西湖、造福后代、让西湖再活一个2000年,所以杭州西湖要做到“六不”:“还湖于民”目标不改变;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土地不出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侵占。显然,西湖申遗并且景区免费,为全国申遗成功的景区树立了一个标杆。只是现在看来这个标杆还无人效仿。
老祖宗给全国人民留下的遗产,景区和地方政府却对老百姓收起了“遗产税”。这样的行为与“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的强盗无异。旅游景点就属性而言,应该是公共的,景区的设立也应该以公益性为根本出发点。“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的买单者,还是老百姓
⑽ 谈上市公司资产评估的几个问题
一、资产重组对上市公司资产评估的影响
上市公司进行资产评估之前,首先应该进行资产重组。资产重组的目的,一方面是塑造企业,建立企业完善的经营机制;另一方面,我国企业股票发行采用“总额确定、限报家数”的方式,单个企业发行股票实行额度控制。因此,按照上市标准的要求,需对诸如企业经济效益、资产规模等进行重组。重组必然引起资产范围、规模、数量、质量、资产结构、资产负债结构以及经营效益的变化,直接影响资产评估工作。如果不了解和掌握资产重组方案,就难以做好资产评估工作,或者是,即使完成了评估工作,还要重新返工调整,影响资产评估工作的效率。资产重组通常是由证券商、咨询公司从事的,不是资产评估人员的事情,大资产评估人员必须参与资产重组方案的设计。
资产重组对资产评估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在资产评估时应予以重视。
1、资产范围的变化。企业中的资产包括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按其发挥效能情况,可以分为有效资产和无效资产。通常,进行资产重组时,往往剥离非经营性资产和无效资产,有时也会剥离一部分经营性资产,但剥离的经营性资产应以不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为前提,否则会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影响对企业收益的预测。
2、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化。根据对上市公司发行股票的要求,其资产负债率应不超过70%,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达到这一水平较困难,需要通过资产重组解决。重组方案会影响到企业资产负债结构,不仅影响企业获利能力,还会影响企业场债能力,这在风险预测时需加以注意。
3、收益水平的变化。上市公司经资产重组后,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会超过10%,这种效果不仅通过剥离非经营性资产和无效资产减少资产总额获得,而且非经营性资产减少使得收益计算中的折旧费减少,从而增加收益获得。所有这些,均作为在企业评估市对未来收益预测的基础。资产重组方案中,对于土地使用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出于种种原因(如资产收益率的原因),一般采用租赁方式和许可使用方式,单项资产评估时仍需对这些资产进行价值评估,只是这些评估价值不计入企业整体价值中作为折股依据,但要评估出土地使用权租金标准和商标权等许可使用费标准,作为企业签订租赁或许可使用合同的依据。采用收益现值法对未来收益预测时,在管理费用中增加这些租金和许可使用费,相应减少收益,这在评估中应加以注意。
4、经重组后的股份制企业已具备了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经济实体条件,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成本加和法与采用收益现值法得到的评估值会有差异,是正常现象。如果收益现值法确定的整体企业评估值大于成本加和法确定的整体企业评估值,其差额部分应是商誉。通常,商誉是不作为折股依据的,但商誉的存在会对企业股票的溢价发行等有一定的影响。现在行业管理文件要求是以收益现值法验证成本加和法的结果,因此,当两者结果有差异时,评估者不应解释二者差异不应该出现或者差异数额较小的原因,而应该阐明这种差异是企业商誉的理由。
另外,作为资产评估的对象,是否应包括流动资产,这是争议较大的问题。就其本身来说,流动资产具有流动性大、变现能力强的特点,评估流动资产并不困难,但很麻烦。这种麻烦主要体现在:一是流动资产种类多,主要包括实物形态流动资产、债权类流动资产和货币类流动资产;二是流动资产范围难以界定,不同类型企业中流动资产的表现形态是不一样的。除我国以外,国外对流动资产一般不评估。我国从企业全部资产的完整性考虑,也把它纳入评估的范围。笔者认为,流动资产不应作为评估对象。整体企业评估时,涉及到流动资产,可以其审计数作为价值依据。这样做的理由是,流动资产期限短,变现能力强,价值变化不大;如果评估流动资产,势必会引起企业中各项资产结构的变化,特别是流动资产中的费用项目与负债、企业损益等有着密切关系,处理不好,影响比较大。需要强调的是,不管是否把流动资产作为评估对象,在上市公司整体评估时,对流动资产的状况都必须予以考虑。因为流动资产越多,偿债能力越强;而流动资产扣减流动负债是公司的营运资金,它对公司的运营能力、盈利能力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有这些,均会影响公司整体评估价值。
二、上市公司资产评估与资产处置
资产评估与资产处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资产评估前的资产处置方案,会影响评估范围、过程和结果,资产评估后的资产处置是依据资产评估结果进行的。资产评估人员可以对资产处置方式或可能产生的后果发表意见,但不能直接进行资产处置。同样的,资产评估人员不能以资产处置为由,反向推算评估结果。
根据《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设立时,以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作价出资的金额不得超过其注册资本的20%(国家对采用高新技术成果有特别规定的除外),股份有限公司设立时,发起人以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作价出资的金额不得超过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20%.企业中的工业产权和非专利技术,其账面价值是根据会计制度计价的,一般数额较低。但工业产权及非专利技术等具有投入和产出的弱对应性特点,一些工业产权和非专利技术在生产经营中发挥出巨大的潜能,评估时表现出很高的价值,如果直接作价入股,有时会超过其注册资本比例的规定。这时,评估人员的责任是客观真实的评估这些资产的价值,而不是为达到这个比例而调高或降低资产评估价值。至于工业产权和非专利技术如何处置,是采用作价入股形式、还是签订租赁合同形式,均是资产处置的内容。
土地使用权、工业产权和非专利技术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需的资产。资产重组时根据剥离资产应按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原则,上述资产一般不能剥离。但由于收益率水平限制、上市额度的限制、注册资本出资比例的限制等,上述资产往往采取租赁的方式或许可使用的方式。这种情况下,凡是这类资产均要评估,评估结果作为签订租赁合同或许可使用合同的依据。现实生活中,有的上市公司采用定额租金等签订租赁合同,使评估的租金价值形同虚设,可有可无,显然是错误的,亟待纠正。因为这样做的后果,一是定额租金缺乏客观依据,二是极有可能损害公司上市后的社会股民权益。
资产评估结果如何利用,这也是理论和实践上探讨的热点问题。需要说明的是,资产评估的利用不应影响资产评估结果,它是资产评估以外的事情,尽管缘起于资产评估,但与资产评估过程并无必然联系。1990年,南华早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时,聘请了一家澳洲的评估公司为其商标做评估。评估值是40.5亿港元。因为当时香港的税例是容许一家公司在购买了一项无形资产(包括商标权和专利权)之后,其购买价是可以由购买该项无形资产的财政年度开始作为一项经营开支从税前盈利扣除,公司从此可以享受税务优惠。该公司股东溢利按所得税率16.5%计算,增加了6.68亿港元。这个案例吸引了其他上市或非上市公司的效法,香港的税务局也注意到这个问题,终于在1991年4月将这项税务条例修改。新的税务条例仍然允许企业向独立第三者购买专利权和非专利技术,两项无形资产的开支可以从税前盈利扣除,但是商标权则不可以。虽然税例已经改变,但一些公司在筹备上市时仍然将其拥有的商标权做出估值以吸引投资者购买他们的股票。上述案例一方面说明了资产评估结果与结果利用的区别,另一方面,对于如何对待和利用资产评估结果提供了有效思路。
三、成本加和法应用的现实性和局限性
上市公司整体评估通常采用成本加和法进行,它是指将构成公司的各项资产进行单项评估,然后将各单项资产评估值汇总,确定公司价值的方法,成本加和法不是重置成本法,它只是单项资产评估汇总过程的简称。上市公司(包括各种类型的整体企业)评估一般不以收益现值法评估结果为准,而采用成本加和法评估结果,其原因主要在于:
1、企业资产盘子大,非经营性资产占有相当比重。长时期以来,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承担了大量的社会性事务,存在着大量的非经营性资产,再加上体制性因素,企业中的无效资产得不到及时处理。这些资产在企业中并不能带来收益,这与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以追求盈利目标不相适应。因此,采用收益现值法进行评估,即使日常中人们认为较好的企业,收益现值法评估出的企业整体价值也会低于各项资产单项评估汇总后的企业价值,不能客观的反映出企业资产价值量。
2、企业效益低下,采用收益现值法缺乏市场基础。企业效益低是长时期困扰我国经济的一项难题。企业效益低既有管理问题,也有体制原因。如上所述,企业中的大量非经营性资产不创造价值,但非经营性资产的折旧直接抵减企业利润,造成企业资产收益率偏低;另外,缺乏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机制,使大量效益低、亏损大甚至是资不抵债的企业的以存在和发展,资产收益率甚至低于银行存款利率,在此情况下,如采用收益现值法评估,折现率或资本化率的估算不只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可以说是一个解不开的难题。
3、采用成本加和法评估企业价值,便于企业评估后的帐务处理。资产评估结果是企业帐务处理的依据,而会计帐务处理是分别按每一类、每一项资产进行的。成本加和法是分别单项资产评估汇总的方法,因而有利于评估后的帐务处理。
但是,采用成本加和法评估整体企业价值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因为成本加和法是从投入角度,即从构建资产的角度,而没有考虑资产的实际效能和企业运行效率。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其效益好坏,同类型企业中,只要原始投资额相同,则其评估值趋向一致。而且,效益差的企业的评估值还会高于效益高的企业的评估值,因为效益差的企业的资产可能是不满负荷运转甚至是不使用,其损耗低,成新率高。此外,采用成本加和法确定的企业评估值,只包含了有形资产和可确指无形资产价值,而不可确指无形资产——商誉,却无法体现和反映出来。
根据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目前的行业文件规定,企业整体评估应采用成本加和法,并采用收益现值法进行验证,这是目前阶段现实性的选择。成本加和法的局限性,在评估企业整体价值时,特别是企业发生投资行为时,不利于客观反映企业价值,从企业效益角度反映企业价值才是较好选择。如前所述,上市公司在评估之前,均需经过资产重组,对非经营性资产、无效资产进行剥离,目的在于塑造真正以追求盈利为目的的市场经济主体。从经济效益角度来说,申请上市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政策规定其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10%,所有这些,都为采用收益现指法提供了市场条件。然而,对于单个企业来说,似乎已具备了从企业角度采用收益现值法的条件,但从整个社会来说,企业正处于转轨改制时期,各类体制的企业并存,社会平均收益率尚未形成,经过重组的企业和未经过重组的企业、未改制企业和已改制企业缺乏可比性,尚难确定真实有效的折现率和资本化率,因此,采用收益现指法验证成本加和法的评估结果,既可以体现对企业整体价值评估的理论导向,又可以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可以预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从企业效益角度评估企业价值的思路和方法,会在不久的将来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