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是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鲶鱼在搅动小鱼生存环境的同时,也激活了小鱼的求生能力。鲶鱼效应是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同行业企业。其实质是一种负激励,是激活员工队伍之奥秘。
鲶鱼效应对于“渔夫”来说,在于激励手段的应用。渔夫采用鲶鱼来作为激励手段,促使沙丁鱼不断游动,以保证沙丁鱼活着,以此来获得最大利益。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实现管理的目标,同样需要引入鲶鱼型人才,以此来改变企业相对一潭死水的状况。
(1)鲶鱼公司股票扩展阅读
鲶鱼效应固然可以提升一个团队的战斗力,但也可以毁掉团队的战斗力。是否要采取鲶鱼效应来刺激团队战斗力的爆发,还需要团队领袖对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决策。
关于鲶鱼效应的应用,如今已有鲶鱼效应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在领导活动中的应用,具体包括竞争机制的建立、能人的启用、领导风格的变革等等。其实鲶鱼效应的分析和应用远不止这些。思考问题的视角不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同。
Ⅱ 什么是现代企业需要的“鲶鱼”效应
因此,渔民们千方百计想法让鱼活着返港。但种种努力都失败了。只有一艘渔船却总能带着活鱼回到港内,收入丰厚,但原因一直未明,直到这艘船的船长死后,人们才揭开了这个谜。原来这艘船捕了沙丁鱼,在返港之前,每次都要在鱼槽里放一条大鲶鱼。放鲶鱼有什么用呢?原来鲶鱼进入鱼糟后由于环境陌生,自然四处游动,到处挑起磨擦,而大量沙丁鱼发现多了一个“异己份子”,自然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这样一来,就一条条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 其实一个公司也一样,如果人员长期固定不变,就会缺乏新鲜感,也容易养成惰性,缺乏竞争力,没有紧迫感,没有危机感。只有有了压力,存在竞争气氛,员工才会有紧迫感、危机感,才能激发进取心,企业才能有活力。 在这方面日本的本田公司做得非常出色,值得借鉴。有一次,本田先生对欧美企业进行考察,发现许多企业的人员基本上由三种类型组成:一是不可缺少的干才,约占二成;二是以公司为家的勤劳人才,约占六成;三是终日东游西荡,拖企业后腿的蠢才,占二成。而自己公司的人员中,缺乏进取心和敬业精神的人员也许还要多些。那么如何使前两种人增多,使其更具有敬业精神,而使第三种人减少呢?如果对第三种类型的人员实行完全淘汰,一方面会受到工会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又会使企业蒙受损失。其实,这些人也能完成工作,只是与公司的要求与发展相距远一些,如果全部淘汰,这显然是行不通。 后来,本田先生受到鲶鱼故事的启发,决定进行人事方面的改革。他首先从销售部入手,因为销售部经理的观念离公司的精神相距太远,而且他的守旧思想已经严重影响了他的下属。必须找一条“鲶鱼”来,尽早打破销售部只会维持现状的沉闷气氛,否则公司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经过周密的计划和努力,本田先生终于把松和公司销售部副经理、年仅35岁的武太郎挖了过来。武太郎接任本田公司销售部经理后,凭着自己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和过人的学识,以及惊人的毅力和工作热情,受到了销售部全体员工的好评,员工的工作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活力大为增强。公司的销售出现了转机,月销售额直线上升,公司在欧美市场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本田先生对武太郎上任以来的工作非常满意,这不仅在于他的工作表现,而且销售部作为企业的龙头部门带动了其他部门经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活力。本田深为自己有效地利用了“鲶鱼效应”而得意。 从此,本田公司每年重点从外部“中途聘用”一些精干的、思维敏捷的、30岁左右的生力军,有时甚至聘请常务董事一级的“大鲶鱼”。这样一来,公司上下的“沙丁鱼”都有了触电式的感觉,业绩蒸蒸日上。 抓住发挥“鲶鱼效应”的关键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利用“鲶鱼效应”进行管理,一般都会采用本田公司的做法:不断从别的企业引进人才,营造一种充满忧患意识的竞争环境,使组织保持恒久的活力,实现“引进一个,带动一片”的人才效益。 但这样做有利也有弊端,如果长期从外部引进高职位人才会使内部员工失去晋升的机会,一些真正有能力和潜力的员工则得不到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他们或者离开公司,或者被磨掉锐气,企业慢慢也会失去生机。 所以,发挥“鲶鱼效应”的关键是,你要准确地判断你的员工是否安分守己,不思进取。 如果恰恰相反,你所在的部门有一个或几个生龙活虎,锐意进取的员工,本身就有一个良好的“鲶鱼效应”,而这时你仍然我行我素地坚持引进“鲶鱼”,就可能发生“能人扎堆”,内部起哄,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低下,酿成“鲶鱼副效应”。 因此“鲶鱼效应”能否科学地发挥作用的至关重要的一点是科学地评价“鲶鱼”与“沙丁鱼”。如果眼光“见外不见内”,将本企业的“鲶鱼”错划成“沙丁鱼”,就可能导致优秀员工的流失。如果“鲶鱼”流失到对手企业,由于他深知本企业的“根底”,就会“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地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威胁,进而造成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被动。 李先生原来是一外企A公司的企划部经理助理。3年来,他凭着自己的才干屡屡为公司创下佳绩。前不久,A公司企划部经理因故辞职,员工们纷纷以为李先生毋庸置疑的最佳人选,可后来公司领导却作出了“让猎头公司为自己寻找‘更为合适的高级策划人才’的决定”。2个月后,李先生辞掉了A公司的工作,并应一家民营企业B公司的邀请出任其销售部总监。后来,在一次业界的项目策划活动中,李先生以自己独特的策划方案击败了A公司的企划案,使B公司从此在市场上威名四振。A公司领导闻讯后,不禁扼腕长叹,悔恨连连。 显然,A公司未能看好李先生的工作潜能,是因为对其业务水平的错误判断,认为他“最多也不过就是目前这样子”。事实上,李先生到了另外一家企业后,却显示出确有过人的才华和实力。 寻找公司内部“鲶鱼” 当一个公司出现职位空缺时,应优先考虑公司内部的员工。其理由是,让员工知道公司关心他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再者可以节省公司的人力资源成本,避免出现比拼高价收购人才的现象。 为的挖掘、寻找企业内部的“鲶鱼”,企业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有效的管理方法: 一是推行绩效管理,用压力机制创造“鲶鱼效应”,让员工紧张起来。 公司压力机制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员工的薪酬、发展和淘汰机制的建立与绩效管理系统挂钩的紧密程度。事实上,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提供的结果能够为员工的培训与发展、个人生涯规划、乃至薪酬调整、晋升和淘汰提供准确、客观、公正的依据,真正起到“奖龙头、斩蛇尾”的效果,从而创造出压力的机制和氛围。 二是在组织中构建竞争型团队,通过公司内部的评选机制制造鲶鱼队伍。 公司要想持续保持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建立上下一心的组织团队正是关键所在。成功的团队不但清楚部门的目标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和公司的发展目标相结合。因此,为了鼓励公司部门之间的团队竞争,公司应确定优秀部门、优秀员工、优秀管理人员等一系列评选标准,并认真实施。通过设置内部群体之间的有序竞争去激发团队的动力,使得公司的每一位员工始终处于精神饱满的工作状态。 三是寻找公司的潜在明星并加以培养,通过发现和提升潜在的鲶鱼型人才去激活员工队伍。 在用人方面,公司通过绩效考核系统,在组织中寻找有潜在能力的明星,并给予重点培养,要找到并提升能干的人才,公司内部的员工谁都会紧张,有了压力,自然会拼搏进取。 由此一来,整个团队就会生机勃勃。内部鲶鱼型人才有以下几条评考标准: 1、首先要有强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欲望。 2、具有雄心壮志,不满现状。 3、能带动别人完成任务。通常,只要赋予其挑战性的任务和更大的责任,他就能完成更好的业绩,并表现出超过其现在所负担的工作能力。 4、敢于作出决定,并勇于承担责任。 5、善于解决问题,比别人进步更快。 通过引进外部“鲶鱼”和开发挖掘企业内部“鲶鱼”相结合的办法,企业管理者就能充分利用“鲶鱼效应”保持团队的活力。
Ⅲ “马太效应”,“鲶鱼效应”分别是什么意思
1、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马太效应,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表面看起来“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类似,但是实则它只不过是“平衡之道”的一极。
2、鲶鱼效应,鲶鱼在搅动小鱼生存环境的同时,也激活了小鱼的求生能力[1]。鲶鱼效应是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同行业企业。其实质是一种负激励,是激活员工队伍之奥秘。
需要强调的一点,在某些企业中,由于一些官僚长期无所作为或者无力承担新任务新责任,鲶鱼性人才成为企业正向提升的动力。
(3)鲶鱼公司股票扩展阅读:
社会生活十大著名法则
1、马太效应
2、手表定理
3、不值得定律
4、彼得原理
5、零和游戏原理
6、华盛顿合作规律
7、酒与污水定律
8、水桶定律
9、蘑菇管理
10、鲶鱼效应
Ⅳ 请问股票中常说的鲶鱼效应是什么意思
鲶鱼效应即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同行业企业。其实质是一种负激励,是激活员工队伍之奥秘。首华铜提供的答案望满意。
Ⅳ 鲶鱼效应 如何解释
鲶鱼效应:鲶鱼在搅动小鱼生存环境的同时,也激活了小鱼的求生能力。鲶鱼效应是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同行业企业。其实质是一种负激励,是激活员工队伍之奥秘。
需要强调的一点,在某些企业中,由于一些官僚长期无所作为或者无力承担新任务新责任,鲶鱼性人才成为企业正向提升的动力。
由来
由来一: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想方设法的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直到船长去世,谜底才揭开。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这样一来,一条条沙丁鱼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由来二:与温水煮青蛙等"理论"一样,是八九十年代原产于中国的忽悠理论,但以讹传讹后成了舶来品。
启示
鲶鱼效应对于“渔夫”来说,在于激励手段的应用。渔夫采用鲶鱼来作为激励手段,促使沙丁鱼不断游动,以保证沙丁鱼活着,以此来获得最大利益。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实现管理的目标,同样需要引入鲶鱼型人才,以此来改变企业相对一潭死水的状况。
鲶鱼效应对于“鲶鱼”来说,在于自我实现。鲶鱼型人才是企业管理必需的。鲶鱼型人才是出于获得生存空间的需要出现的,而并非是一开始就有如此的良好动机。对于鲶鱼型人才来说,自我实现始终是最根本的。
鲶鱼效应对于“沙丁鱼”来说,在于缺乏忧患意识。沙丁鱼型员工的忧患意识太少,一味地追求稳定;但现实的生存状况是不允许沙丁鱼有片刻的安宁。“沙丁鱼”如果不想窒息而亡,就应该也必须活跃起来,积极寻找新的出路。以上方面都是探讨鲶鱼效应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鲶鱼效应的根本在于一个管理方法的问题,而应用鲶鱼效应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应用好鲶鱼型人才。如何对鲶鱼型人才或组织进行有效的利用和管理是管理者必须探讨的问题。由于鲶鱼型人才的特殊性,管理者不可能用相同的方式来管理鲶鱼型人才,已有的管理方式可能有相当部分已经过时。因此,鲶鱼效应对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管理者掌握管理的常识,而且还要求管理者在自身素质和修养方面有一番作为,这样才能够让鲶鱼型人才心服口服,才能够保证组织目标得以实现。因此,企业管理在强调科学化的同时,应更加人性化,以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
鲶鱼型人才在组织中如何安身立命也是一个必须着重说明的问题。历史上有很多“好动”的人才最后都没有落得好下场,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好动 ”,而且往往得罪了很多人后,这些人又联合起来将他打压了下去。虽然组织因为这些“好动”的人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这些“好动”的人的下场也让很多人想动却不敢动。其实,鲶鱼型人才在组织中的生存是有规律可寻的。鲶鱼型人才固然要做得最好,但也要学会低调和韬光养晦;鲶鱼型人才固然要忠诚于组织,但也要学会功成身退,毕竟任何忠诚都是有限度的;鲶鱼型人才固然要努力工作,但也要讲究做人做事的方法,或者也可以称作手段。对于鲶鱼型人才来说,最重要的固然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最根本的却是如何求得自身的安全。
Ⅵ 什么是“鲶鱼相”
【鲶鱼相】
一般来说鲶鱼相就是指那种嘴唇很厚,上下嘴唇都有一点点外翻的面相。不过这种面相看上去不会给人老实人的感觉,也不会让人觉得难看,相反,其实这种面相的人一般都很聪明,外表很性感。
Ⅶ 常林股票出st是么是敢快卖了了
意即“特别处理”。反映在市场上是涨跌幅设为5%,经常遇到停牌公告,如果公司一直运营不好,则股价会跌,但是公司一旦摘帽基本会连续涨停,风险与机会都很大。
正规介绍如下:该政策针对的对象是出现财务状况或其他状况异常的。1998年4月22日,沪深交易所宣布,将对财务状况或其它状况出现异常的上市公司股票交易进行特别处理(Special treatment),由于“特别处理”,在简称前冠以“ST”,因此这类股票称为ST股。
如果哪只股票的名字加上st 就是给股民一个警告,该股票存在投资风险,一个警告作用,但这种股票风险大收益也大,如果加上*ST那么就是该股票有退市风险,希望警惕的意思,具体就是在4月左右,公司向证监会交的财务报表,连续3年亏损,就有退市的风险,一般5月没有被退市的股票可以参与一下,收益和风险是成正相关的。每种类别的股票都有自己的特性,ST也不例外,所以,投资者投注ST一定要遵守ST的规律,顺风行驶,方是正道。[1]
1、ST个股的走势具有连续性,要涨连涨,要跌连跌,设定好心理价位,以免被套;
2、ST的走势往往与大盘相反,大盘低迷的时候,是ST进场的时候;
3、ST有鲶鱼效应,要涨通涨,要跌通跌,选择没有来得及反应的ST会有意外收获;
Ⅷ 鲶鱼理论是什么
“鲶鱼理论”:
有这样一则故事:挪威人爱吃沙丁鱼,渔民们如能将活的沙丁鱼带回市场,不仅能吸引人们争相购买,而且还可以卖出高价来。为此渔民们虽然想尽办法但总不成功。然而有一只渔船却让沙丁鱼成功地活了下来,由于该船船长将其视为秘密,不准外泄,所以外人一直不知道其做法,待他去世后,奥秘才被揭开。原来他们在渔槽里放了鲶鱼,沙丁鱼放入渔槽后发现了鲶鱼非常紧张,于是左冲右突,跳跃不停,这样一来沙丁鱼活蹦乱跳地被运回渔港。
最早讲述这则故事并活用故事的是日本三泽公司总经理三泽千代。三泽公司从1985年起,陆续从丰田、松下等公司引进了一些精明强干、思维敏捷的年轻人,从而打破了公司内一潭死水的局面,调动了内部人员的积极性。这则“鲶鱼”理论因此也作为成功的人才激励的范例载入了哈佛商学院MBA教材之中。
Ⅸ 如何寻找有主力资金的股票
同样规模和业绩的公司,同样的成长性,其股价的上涨幅度却并不相同。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在市场中会经常发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通过对日K线图的分析以及盘中实时交易的跟踪,我们可以发现,在走势相对强势的个股中一定会有不少非自然交易现象出现,用市场的语言来说,就是强势股实际上是得到了主力资金的关照。不过,这个主力资金与早期的主力资金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主要在于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
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每一只个股所能吸引的市场资金自然就会大幅度减少,而卖盘却不会减少,因为持有股票的投资者自然会关注个股,但不持有筹码的投资者很难从数千家个股中注意到某个个股。这种变化会使得个股的市场跟风盘明显减少,致使以前那种简单依靠资金实力推升股价的做法逐步退出江湖。而市场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也为大资金集中运作个股带来了更多的牢狱风险,因此早期那种坐庄的方式也已经从江湖上消失。
然而,在仔细分析各项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之后我们发现,目前对于大资金的股价运作还是留下了一定的空间。换句话说,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集中一定的资金优势运作个股并不是无法实现的,关键在于掌握这个度就可以了,这也是目前我们经常看到主力资金运作痕迹的原因所在。对于股价而言,在这类资金的运作下,能够加大其本身的波动幅度也未必是一件坏事,甚至可以说这类资金的介入能够起到一种活跃市场的鲶鱼效应,对于市场的发展并没有大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不妨把目前这类资金称为鲶鱼资金。
鲶鱼资金并不等同于以前市场所理解的主力资金,这种鲶鱼资金应该是在合乎规范的原则下进行运作,在有可能为资金本身带来增值的前提下,也为投资者获取市场的超额收益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而且这种资金介入的个股大多有公司业绩的成长性作为保证,也有利于提升市场理性投资的理念。
与其他主力资金不同,鲶鱼资金通常会有以下一些特点。
首先是资金量并非很大。资金量越大进出市场的难度就越大,在运作上也就越容易越界,所以真正的鲶鱼资金量不会很大,对于股价的干预也只是以阶段性为主。
其次是参与个股的流通市值不会很大,这是由鲶鱼资金的量决定的。既然资金量不大,那么就不能选择大市值的个股,否则的话就会被市场所淹没,无法有目的地进行有效运作。
最后是运作的原则是顺势而为。逆市运作是需要资金做后盾的,而且最后的下场未必乐观,历史上已经有太多的强庄成为他人的嫁衣。这些过往的经验教训已经使鲶鱼资金懂得了生存之道,其中的顺势运作是重中之重。
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在市场低迷的时候关注个股中是否出现一些非自然的挂单和交易细节,一旦确认则应持续跟踪以便获取鲶鱼资金给出的信号,同时对于个股的基本面进行研判,如果个股确实在业绩方面具有明显提升的机会,那我们就需要重点关注。再结合市场变化,只要鲶鱼资金没有完全出逃,就可以跟随大盘进行波段操作,这样获取的收益能够明显跑赢其他没有鲶鱼资金参与的同类个股。
所谓万事开头难,要从数千家个股中寻找到有鲶鱼资金参与的个股确实比较困难,不过,抓住鲶鱼资金的一些特点还是有些头绪可以捋的,以下方法或可一试。
设定两个条件,一个是中小流通市值,一个是RRI相对强度指标略强,具体的标准可以自己定。
观察筛选出来个股的日K线图,近期市场以下跌为主,我们就选择其中走势以横盘为主的,这是一种较为典型的有鲶鱼资金护盘的形态。经过这样的筛选,留下来的个股应该不多了,再回到分时图上,观察实时交易和挂单中是否出现非自然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