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司股票 » 美国世通公司股票下线
扩展阅读
买股票要充钱 2025-07-13 08:43:44
买股票现货属赌博吗 2025-07-13 08:23:10
股票价格的变动原因 2025-07-13 08:09:51

美国世通公司股票下线

发布时间: 2022-02-08 09:16:11

⑴ 世通事件的危机

自2001年12月以来,除了安然和世通,美国企业界爆出财务丑闻的企业还有泰科国际、凯马特、微软、通用电气、Qwest公司、Adelphia通讯、Imclone系统、CA、施乐等,这些全球500强公司都曾经或正在接受美国政府监管部门的调查。与大公司假帐丑闻一同被揭开的,还有美林集团等投资银行营私舞弊和许多证券分析师故意误导投资者等丑闻。分析家认为,在美国经济复苏急需新的推动力的重要时刻,频频曝光的公司财务丑闻对美国经济复苏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由此导致的市场信心危机,也不大可能在短期内消失。
一项调查显示,近段时间来,美国投资者的普遍感受是“玩股” 等于“玩火”。 涉嫌造假丑闻的上市公司股价一夜之间由几十美元跌到几美分,吓走了股市投资者,他们纷纷抛售股票和国债,股市出现了25年来最严重的熊市。投资者急着兑现退出股市的速度,甚至比去年“9·11”恐怖袭击之后还快。
系列丑闻还使风靡一时的美国CEO崇拜遭遇危机。分析家指出,美国上市公司之所以纷纷造假,是与美国社会已经形成的CEO崇拜分不开的。美国是一个崇尚个人实现的国家,CEO被视为个人英雄主义的写照,CEO不但具有高收入,更重要的是具有获得股票期权的权利;许多CEO大权在握,对财富和利润的疯狂追逐使他们往往片面追求高成长率及高股价,甚至不惜铤而走险,与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沆瀣一气,通过假帐手段虚夸公司业绩。
频频曝光的公司丑闻令美国政府大伤脑筋,不得不采取一些应急措施。7月5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出台规定,凡去年收入超过12亿美元的公司的CEO和CFO都必须以书面形式宣誓,保证其公司最新财务报表的正确性;如果这些公司的财务报表被证明不实,公司领导人可能会面临欺诈罪的民事指控或者对政府作伪证的刑事指控。据报道,华尔街似乎支持了这一做法,当日,道琼斯指数上扬了336点,但民众却对此半信半疑。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66%的美国人根本不相信这些CEO的誓言,他们希望看到更多、更大的发展。
“相信上帝”是印在美元钞票上的一句格言。有人讽刺道,CEO不可信,会计师事务所、股票分析师也不可信,看来美国人只能相信钞票上印制的这句格言了。

⑵ 世通事件的发家

4月30日,世通公司CEO伯纳德·埃伯斯不得不离开世通时对媒体说:“在我的任期内,Worldcom的财务审计是绝对干净的,我坚信Worldcom仍将作为行业领袖存在下去,并为后来者制定标准。”随着丑闻的曝光,没有人再相信他这句话。
从一名体育教师成为电信业巨头,埃伯斯只用了16年时间。
伯纳德·埃伯斯出生在加拿大,后来来到美国。从亚特兰大埃德蒙顿中学毕业后,埃伯斯做过一段时间送奶工。他后来回忆起这段日子时曾说,日复一日在零下30度的天气里出去送牛奶,令他对未来充满绝望之情。后来他获得了密西西比大学的篮球奖学金,从而一举摆脱了寒冷的天气和低迷的命运。经过两度辍学,埃伯斯终于在1967年获得了这所大学的体育学士学位。
刚毕业那一年,埃伯斯先是当了一名中学的篮球教练,后来又转行去经营一家服装仓库。1974年,他从同事那里借钱买下了一间汽车旅馆,其后一路高歌猛进,很快就拥有了9家西部最佳旅馆。
1983年,体育教师出身的伯纳德·埃伯斯和几个合作伙伴在密西西州一家小餐馆的餐巾上草拟了一份商业计划书,决定成立一家电话公司——长途电话折扣公司LDDS。创业之初,公司的业务只是从美国当时的电信垄断者——美国电话电报公司那里以低价购进长途电话服务,然后再以稍高但又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卖给普通消费者。开始两年公司业务并不顺利,1985年,埃伯斯开始担任公司执行总裁,企图扭转乾坤。
精明的埃伯斯很快就发现,与其和电信巨头们斤斤计较于一角二角的话费折扣,不如通过并购来让公司的发展步入快车道。他的策略是集合当地的运营商一起向行业用户出售长话服务,大幅削减话费,并通过出让自己公司的股份来支付并购费用。这个计划进行得顺风顺水,到1989年公司上市时,任何曾购买100美元该公司股票的投资者都可以获得3000美元以上的股份——这是电讯市场当时表现最好的股票,而埃伯斯本人在公司1.8%的股份也增值到6亿美元。
公司股票的优异表现使埃伯斯可以手脚阔绰地进行新的并购。1995年,LDDS公司更名为世界通讯公司,其后两三年间,世通以令华尔街瞠目的速度一口气吞下了70多个公司。 1999年6月21日,公司股价攀上每股64.50美元的高位,市值则冲破1960亿美元。
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收购、兼并使埃伯斯赢得了无数追随者,其中最卖力的当数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和证券商,在他们的造势下,埃伯斯和他的世界通讯似乎走上了一条“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埃伯斯的名头越大,世通的股价越高,进行新并购的筹码也越多,而组织这些并购的投资银行和券商所得到的佣金也越高,因此他们吹捧世通的热情也越高。
需要指出的是,在埃伯斯实施的大多数并购案中,世通公司都不需要捧出大把现金,而是以股票交换来达到目的,方式是以自己的持股或通过增发新股来交换被收购方的股票,以获取足够的控股权。一般来说,投资者面对这种“兑水”行为会采取抛股套现等手段来规避风险,但由于世通一直以来在股市的“卓越表现”,结果股民们不但不会弃市,反而一次次前来托市,令世通股价出现吹捧性上扬。
经济学家认为,当企业的并购以股权为主要支付手段时,管理者的经营压力极轻,往往带来低成本的盲目扩张,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圈钱行为,并不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好处。
但埃伯斯本人对此毫不在意,他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我们的目标不在于获得市场份额或全球化,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华尔街股票中的NO.1。”
转折点出现在2000年,这次埃伯斯瞄上另一个竞争对手——Sprint公司,宣布的并购金额高达1290亿美元,但收购行动遭到了美国和欧洲反垄断机构的联手阻击。观察和分析人士认为,正是这场流产的并购案使世通公司元气大伤,从此走上了下坡路。
进入2001年,世通与其他同行一样遭遇了世界电信业的不景气,股票市值缩水到250亿美元;同时,对MCI公司的收购使世通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公司经营举步维艰。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持股价,继续吸引投资者,世通公司只能铤而走险,选择造假。

⑶ 美国世界通信公司的事件启示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世界通信公司在去年全年和今年第一季度将38亿美元的经营开支记到了资本开支账户上,从而使该公司这一期间的经营业绩从巨额亏损变成了盈利15亿美元。而施乐过去五年中,夸大营业收入达64亿美元。世界通信、施乐假账丑闻不仅颠覆了公司的诚信,而且反映了部分高科技企业的浮夸风。
世界通信公司曾经的“辉煌”源自于概念炒作。据美国有关部门统计数字表明,世界通信在其“巅峰”时刻,市值曾高达1800亿美元,而两年后的今天,它的“家底”仅剩30亿到80亿美元,股票价格一泻千里,无人问津。相比之下,务实的AT&T却有着健康的资产负债表以及良好的声誉,而且现在的AT&T更加务实。为了削减债务,公司正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清除不良资产。
世界经济已进入“信用经济”时代,诚实经营、讲究信誉、实实在在办企业,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炒作现象、浮夸风,是与经济规律背道而驰的。然而,纵观国内电信市场,炒概念者众。打价格战、争地盘、抢用户、免费服务、优惠措施,可谓是五花八门、花样百出,但实质性的服务水平却没有提高,通信质量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是市场化的需求,合理的竞争可以促进企业降低价格,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但是,打价格战、争地盘、抢用户的竞争只是低档次的竞争、无效益的竞争。因为企业过多地关注竞争对手,制定价格策略,而腾不出太多精力来考虑用户的需求,提高服务质量,一旦用户意识到自己利益受到损害,用户就会很轻易地“驾机起义”。所以,通过价格上的优势拥有客户、抢占市场,只是短暂的繁荣;炒概念者,终将被客户所抛弃。
众所周知,电信业是高投入、高科技的行业,是讲实力、严管理的行业。运营商只有实实在在地把握企业利润、主营业务增长率、负债率,才能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毕竟,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而炒作会对企业的基础管理产生误导,以为企业只要包装一番就行了,而不去注重修炼内功,内部改制,加强管理,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甚至会搞乱市场。世界通信毁于弄虚作假,股市概念炒作,便是最好的例证。
启示之二: 全业务经营降低风险
过去,人们往往认为,通信企业只要做大便可抵御风险。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纵观这些高科技公司不可谓不大,如环球电讯公司的业务曾遍及美国、欧洲、亚洲,拥有1000多家通信公司、300多家因特网服务公司,6万个企业是环球电讯公司的用户;世界通信公司乃美国第二大长途电话和数据服务公司,尽管目前濒临破产,但实际价值仍有30亿到80亿美元;另据美国的最新审计数字表明,从1997年至2001年,施乐公司的实际利润就达64亿美元。
如此大型的企业都无法抵御经营风险,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可见企业仅仅做大是不够的,还应实施“多元化”战略来降低风险。
在全球经济恶劣的环境下,电信单一业务运营商的经营风险不断增大,生存空间逐渐萎缩。为了生存与发展,单一业务运营商不得不进行扩张。但是,扩张却往往使企业陷入更深的泥塘,进而走上“不归路”。如环球电讯的破产,正是业务单一,盲目扩张,难以抵御风险所致。去年规模最大的四起电信企业破产案中,破产的电信企业360Networks公司、Winstar通信公司、PSINet公司以及Exos通信公司经营业务也都较为单一。如今,还是因为经营业务较为单一,赢利欠佳,使得世界通信铤而走险——通过做假账来掩盖巨额亏损。
相反,全业务运营的电信企业却正在国际市场上大行其道,如日本NTT、法国电信、德国电信、英国电信等企业的经营实力得以空前壮大,已在世界市场上居主导地位。特别是日本NTT,它的崛起使日本电信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这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日本政府给予NTT全业务经营的政策。
事实表明,在全球经济恶化的环境下,单业务公司所面临的风险远远大于全业务或多业务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因为市场需求放缓,竞争加剧后,只经营单一业务的电信企业没有转圜的余地,没有其它的业务可供转移经营重点,也就无法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没有喘息的机会,甚至会陷入破产境地。而全业务运营商在某一类业务出现衰退时,可以将其经营重心转移至其他业务,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保证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而且,尽管不同的电信业务具有不同的使用特点,但是在网络层和物理层上,各种业务都存在大量的共用的基础设施,经营全业务的电信运营商可以在一个统一的综合业务网络平台上提供各类业务,从而大大提高网络基础设施利用率,降低业务成本。
此外,从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看,用户需求信息化的服务,需要一揽子解决方案,需要一站式综化合服务,单一业务运营商显然无法满足和适应这一市场需求,业务大减、竞争激烈也就无法避免。毕竟,全球化竞争表现在电信上的特点就是综合化服务的趋势。因此,电信运营商必须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为用户提供一整套的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对某项单一业务的提供。
启示之三:持久发展是根本
任何一个企业,都期望以最快的速度赶超同行,成为一流的企业,进而做大、做强。但是那种昙花一现式的企业不能算是真正的优秀的企业。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大部分并不是凭借一两个“先机”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而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历了长年累月的搏击与洗礼,不断做大、做强的。而做大、做强又反过来使企业做得更久,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实现持久发展才是根本。
当前,随着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特别是网络经济泡沫破灭、电信市场过度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全球信息通信行业处于低迷状态,保持高科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高科技企业要实现持久发展,必须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如加强基础管理,实现合理利润,注重品牌效应,诚信经营,处理好长远与短期利益,建立良好的市场生态等等。
企业要谋求可持续发展,基础管理是至重要的,特别是财务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的今天,企业惟有牢牢把握企业利润、主营业务增长率、负债率,才能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众所周知,企业没有利益,就没有生存的意义,企业必须以获取最大化利润为根本目标。但是,企业的最大化利润目标只有通过合理利润或满意利润的方式才能实现。不通过合理利润方式来实现,企业不可能可持续发展。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长。诚实是做人之本,守信是立事之根,对企业发展,则是无形资产,是无形的推动力,更是管理价值的有效提升。未来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是信誉的竞争,而不仅仅是产品的竞争。产品是有生命周期的,而信誉的感召力是无限的。信誉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支撑平台。企业如果要做大、做强,务必珍惜信誉,特别是在信誉与眼前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切莫为了眼前的一时之利,弄虚作假,那么即使现在拥有的信誉再高、占有的市场再大,也迟早会落个身败名裂、失去立身之地的下场。安然、世界通信、施乐事件,皆是自毁信誉、自砸招牌的最好例证。
有经济学家指出,建立良好的市场生态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的定律之一,如果企业违反了这一基本定律,企业就会失败。对于电信企业而言,良好的市场生态就是与电信设备制造商、广大客户、同业竞争者、政府、媒体等建立的市场食物链关系。在这食物链中,电信企业与它们不仅仅是竞争关系,而且还是一种依存关系、合作关系。脱离或破坏市场食物链的行为,必然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自食其果。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电信企业在积极吸取欧美电信企业成功经验的同时,也要总结他们失败的教训。要建设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靠单一的产业是无法长久支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难以形成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所必需的经营规模;只有不断地拓展新的领域,加快企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才能不断增强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经营实力。同时,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长。国内电信企业如果不遵循经济规律,脚踏实地做事,以增长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而只一味地炒作概念,就必将在全球化竞争的浪潮中被淘汰出局,甚至会重蹈世界通信、施乐的“泡沫”悲剧。

⑷ 世通公司的破产后

重组后的公司负债57亿美金,拥有资金60亿美元,这60亿美元中的一半将用于赡后诉讼及清算。破产前公司的债券以一美元兑35.7美分获偿,而股票投资者则血本无归。
许多小债主苦等两年多也没有收回自己的本钱,其中包括许多前公司雇员。
2005年2月14日,Verizon通信公司宣布以76亿美金收购MCI。 2005年3月15日,Bernard Ebbers被判犯有欺诈、共谋、伪造罪,获刑25年监禁,Ebbers于2006年9月开始服刑,时年64岁。
该公司其他涉案人员,亦被裁定有罪。

⑸ 关于美国世通公司2002年所发生的事情,描述世通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如何犯下世界上最大的财务报表欺诈

伴随手中世通股票价格高企,首席执行官Bernard Ebbers成为商界富豪,他用这些股票向银行融资以从事个人投资(木材、游艇,等等)。然而,在公司收购MCI后不久,美国通信业步入低迷时期,2000年对SPRINT的收购失败更使公司发展战略严重受挫,从那时起,公司的股价开始走低,Ebbers不断经受来自贷款银行的压力,要他弥补股价下跌带来的头寸亏空。2001年中,Ebbers请求公司董事会向他的个人生意提供贷款以及担保,总金额超过4亿美金,未果,他本人亦于2002年4月被公司解职。
从1999年开始,直到2002年5月,在公司财务总监斯科特。苏利文(Scott Sullivan)、审计官David Myers和总会计师Buford “Buddy” Yates 的参与下,公司采用虚假记账手段掩盖不断恶化的财务状况,虚构盈利增长以操纵股价。 他们主要采用两种手段进行财务欺诈:
少记“线路成本”(与其他电信公司网络互连所产生的费用),将这部分费用计入固定资产。假造“企业未分配收入”科目虚增收入。在2002年6月的一次例行的资本支出检查中,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发现了38.52亿美金数额的财务造假,随即通知了外部审计毕马威(毕马威当时新近接替安达信成为公司的外部审计)。丑闻迅即被揭开,苏利文被解职,Myers 主动辞职,安达信收回了2001年的审计意见。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SEC)于2002年6月26日发起对此事的调查,发现在1999年到2001年的两年间,世通公司虚构的营收达到90多亿美元;截至2003年底,公司总资产被虚增约110亿美元。
舞弊亏空手法世通的财务舞弊手法大致有以下五种类型:
滥用准备金,冲销线路成本滥用准备金科目,利用以前年度计提的各种准备(如递延税款、坏账准备、预提费用)冲销线路成本,以夸大对外报告的利润,是世通的第一类财务舞弊手法。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和司法部已经查实的这类造假金额就高达16.35亿美元。
2000年10月和2001年2月,在审阅了2000年第三和第四季度的财务报表后,苏利文认为线路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偏高,体现的利润达不到华尔街财务分析师的盈利预期,也不符世通先前向投资大众提供的盈利预测。为此,首席财务官苏利文下令主计长迈耶斯和会计部主任耶特斯将第三和第四季度的线路成本分别调减(贷记)8.28亿美元和4.07亿美元,并按相同金额借记已计提的递延税款、坏账准备和预提费用等准备金科目,以保持借贷平衡。这类造假手法使世通2000年第三和第四季度对外报告的税前利润分别虚增了8.28亿美元和4.07亿美元。
2001年第三季度,为了使该季度对外报告的利润达到华尔街的盈利预期,苏利文勒令无线通信部门将已计提的4亿美元坏账准备与线路成本相互冲销。此举虚增了2001年第三季度的税前利润。
上述会计处理既无原始凭证和分析资料支持,也缺乏签字授权和正当理由。迈耶斯、耶特斯、贝蒂(管理报告部主任)和诺曼德(子公司会计主管)虽然知道这些账务处理缺乏正当理由,也不符合公认会计准则,但最终还是屈从于苏利文的压力,参与造假。
冲回线路成本,夸大资本支出世通的高管人员以“预付容量”为借口,要求分支机构将原已确认为经营费用的线路成本冲回,转至固定资产等资本支出账户,以此降低经营费用,调高经营利润。SEC和司法部已查实的这类造假金额高达38.52亿美元。
2001年4月,苏利文在审阅了第一季度的财务报表后,发现线路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仍居高不下。苏利文、迈耶斯和耶特斯商量对策时均意识到,继续沿用2000年度的造假花招,以准备金冲销线路成本,将难以掩盖利润持续下降的趋势。为此,他们决定将已记入经营费用的线路成本,以“预付容量”的名义转至固定资产等资本支出账户。
为了将这类造假伎俩付诸实施,苏利文授意迈耶斯和耶特斯,要求总账会计部给各地分支机构分管固定资产记录的会计人员下达指令,在季度结账后,根据指令借记固定资产账户。例如,2001年4月,诺曼德致电世通固定资产会计部主任,要求他以“预付容量”的名义,对2001年第一季度的财务报表补做一笔调整分录,借记固定资产7.71亿美元,贷记线路成本7.71亿美元。而当固定资产会计部主任索要原始凭证和做账依据时,诺曼德坦率地告诉他,这些指令来自高层,是苏利文和迈耶斯亲自指示的。
2001年的四个季度和2002年第一季度,由苏利文、迈耶斯和耶特斯策划,由诺曼德和贝蒂按照上述方法负责具体实施的造假金额高达38.52亿美元,这对五个季度财务报表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固定资产被虚增了38.52亿美元,线路成本被低估了38.52亿美元,税前利润也被相应虚增了38.52亿美元。挤去水分后,世通的盈利趋势与其竞争对手AT&T大致同向。
通过将经营费用调整为资本支出,世通歪曲了其最大费用项目——线路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虚构了巨额的利润,严重误导了投资者对世通盈利能力的判断。
与第一类造假手法一样,第二类造假手法所涉及的会计处理也没有任何原始凭证作支持,应有的授权签字也同样缺失。值得一提的是,第二类造假手法在夸大利润的同时,也虚增了世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从其披露的年报可以看出,世通采用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在间接法下,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以净利润为基础,通过对不涉及现金和现金等价物进行调整得出的。其他条件保持相同,高估利润必然会夸大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此外,按照美国现金流量表准则,世通在线路成本方面的支出属于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而资本支出则属于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将线路成本由经营费用转作资本支出,相当于对线路成本支出进行重分类。因而,本应在现金流量表反映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结果却被反映为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严重误导了投资者、债权人等报表使用者对世通现金流量创造能力的判断。
武断分摊收购成本,蓄意低估商誉世通可谓劣迹斑斑。除了在线路成本方面弄虚作假外,世通还利用收购兼并进行会计操纵。在收购兼并过程中利用所谓的未完工研发支出(In-process R&D)进行报表粉饰,是美国上市公司惯用的伎俩。其做法是:尽可能将收购价格分摊至未完工研发支出,并作为一次性损失在收购当期予以确认,以达到在未来期间减少商誉摊销或避免减值损失的目的。世通和思科(Cisco)等上市公司在过去几年曾多次采用这种手法粉饰其会计报表而受到SEC的谴责。SEC前主席阿瑟。利维特(Arthur Levitt)在其著名的“数字游戏”一文中指出:“最近几年,各行各业纷纷通过合并、收购和剥离(Spin-offs)进行再造。一些收购方,尤其是那些以股票作为收购货币的公司,已经将这样的大环境作为从事另一种‘创造性’会计的机遇。我将之称为‘合并魔术’”。在利维特列举的五大粉饰手法(创造性并购会计、巨额冲销、饼干盒式准备、重要性、收入确认)中,世通利用了其中的前两种手法。
世通利用创造性并购会计,武断地将收购价格分摊至未完工研究开发支出。1998年9月14日,世通以370亿美元的代价(其中股票约330亿美元,其余为现金)收购了微波通信公司(MCI)。尽管世通未披露收购日MCI公司的净资产,但相关年报资料显示:MCI公司1998年末的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和净资产分别为138.8亿美元、109.3亿美元和29.5亿美元,1998年末世通的商誉余额为440.76亿美元,比1997年末的133.36亿美元增加了307.4亿美元。可见商誉的大幅增加与收购MCI有关。
收购MCI时,世通原计划将370亿美元收购价格中的60~70亿美元分摊至未完工研发支出,并确认为当期损失,以降低商誉的确认额。此计划受到SEC的干预。SEC认为这是世通利用未完工研发支出的手法进行盈余操纵。迫于SEC的压力,世通最终只好将这部分的分摊额确定为31亿美元,并在1998年度一次性确认为损失。然而,世通并不能提供这31亿美元“未完工研发专案”支出的相关证据,也无法说明拟分摊至未完工研发支出的金额为何从60~70亿美元锐减至31亿美元。这一武断分摊收购成本的做法,导致商誉被严重低估。
随意提固定资产减值,虚增未来经营业绩世通一方面通过确认31亿美元的未完工研发支出压低商誉,另一面通过计提34亿美元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虚增未来期间的利润。收购MCI时,世通将MCI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由141亿美元调减为107亿美元,此举使收购MCI的商誉虚增了34亿美元。按照MCI的会计政策,固定资产的平均折旧年限约为4.36年,通过计提34亿美元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使世通在收购MCI后的未来4年内,每年可减少约7.8亿美元的折旧。
而虚增的34亿美元商誉则分40年摊销,每年约为0.85亿美元。每年少提的7.8亿美元折旧和多提的0.85亿美元商誉摊销相抵后,世通在1999至2001年每年约虚增了6.95亿美元的税前利润。
借会计准则变化之机,进行巨额冲销世通最终将收购MCI所形成的商誉确认为301亿美元,并分40年摊销。世通在这5年中的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占其资产总额的比例一直在50%左右徘徊。高额的商誉成为制约世通经营业绩的沉重包袱。为此,世通以会计准则变化为“契机”,利用巨额冲销来消化并购所形成的代价高昂的商誉。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2001年7月颁布了142号准则《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不再要求上市公司对商誉以及没有明确使用年限的无形资产进行摊销,而改为减值测试并计提减值准备。这一准则的出台,使世通如获至宝。
在2001年度财务报告中,世通发出了2002年度业绩将大幅下降的预警,拟在2002年第二季度计提150~200亿美元的商誉减值准备。世通的高层直言不讳地表示,由于142号准则不再要求对商誉及其他没有明确使用期限的无形资产进行摊销,世通每年可减少13亿美元的摊销费用。
如何计提无形资产特别是商誉的减值准备,是财务会计面临的一大难题。2002年上半年,世通聘请安永(Ernst&Young)根据142号准则的要求对商誉进行评估,拟在第二季度确认一次性商誉减值损失150~200亿美元,估值差异幅度高达50亿美元。会计造假丑闻曝光后,世通聘请美国评估公司(American Appraisal)对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进行全面评估,得出的结论是:账面价值超过500亿美元的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已一文不值,拟在查清所有会计造假问题后,全额计提减值准备。两个著名的评估机构,在同一个会计年度内对世通商誉所做的价值评估,形成如此之大的反差,确实令人瞠目。
2003年3月,世通对外宣布,预计第一季度可恢复盈利1亿多美元。这一预计是建立在拟对无形资产(主要是商誉)和固定资产全额或大幅计提减值准备的基础上的。可见,利用会计准则变化之机,对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洗大澡”,大幅降低折旧和摊销,是世通扭亏为盈的秘笈。世通财务舞弊手法透视

⑹ 世通事件的概述

世通公司的前身是创办于1983年的长途电话折扣公司(LDDS),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该公司利用兼并、收购等手段疯狂扩张,一次次上演“小鱼吃大鱼”和“快鱼吃慢鱼”的戏法,迅速发展为全美第二大长途电话公司、全球第一大互联网供应商。
2001年,公司高额负债的状况引起美国证券监管机构的关注,2002年3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宣布对世通公司过往的兼并事件和公司向CEO伯纳德·埃伯斯提供3.66亿美元巨额贷款一事进行调查。4月30日,埃伯斯迫于董事会和大股东的强大压力黯然辞职。6月,世通新任CEO主持的一次内部审计暴露出更大的丑闻:从2001年开始,世通公司与扩建电信系统工程有关的大量费用没有被作为正常成本入帐,而是作为资本支出处理,这一会计“技巧”为世通带来了38亿美元的巨额“利润”。
6月25日,迫于SEC的压力,世通不得不发布声明,承认至少有38亿美元的支出被做了手脚,用来虚增现金流和利润;同时,该公司2001年14亿美元的利润和今年第一季度1.3亿美元的赢利也属子虚乌有。
假帐丑闻给世通公司带来了灭顶之灾。丑闻曝光的第二天,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即以民事欺诈罪正式起诉世通;正在加拿大出席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美国总统布什怒不可遏,表示要全面调查世通一案。与此同时,世通股票市值急剧缩水到3.35亿美元,公司成为一具空壳,信用等级被降为最低级;一年前允诺向世通提供25亿美元融资的25家投资银行也相继控告世通诈骗25亿美元。
7月21日,世通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
8月8日和9月19日,世通公司又被发现有两笔错帐,该公司财务丑闻涉及的金额增加到90多亿美元。
11月26日,世通公司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达成和解协议。根据这项协议,世通公司必须聘请一位独立顾问,对其会计帐目进行评审并允许法庭任命的一位监督员对其管理状况加以评定。法官将于明年决定对世通处以多少数额的罚款。据报道,世通面临的罚款可能为上亿美元,但如果法官认为世通公司已经进行了改革而且对其处罚毫无意义的话,世通也许可以避免被罚款的厄运。
尽管世通新的领导层在公开场合表示公司将采取一切办法保证财务状况的稳定,继续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并称公司已通过谈判获得了大约20亿美元的融资,在9到12个月的破产保护期内将努力偿还债务并进行重组,但舆论普遍认为,世通存活下来的概率几乎为零。

⑺ 世通公司的财务舞弊手段故意混淆了哪些费用界限

一、滥用准备金,冲销线路成本

滥用准备金科目,利用以前年度计提的各种准备(如递延税款、坏账准备、预提费用)冲销线路成本,以夸大对外报告的利润,是世通的第一类财务舞弊手法。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和司法部已经查实的这类造假金额就高达16.35亿美元。

二、冲回线路成本,夸大资本支出

世通的高管人员以“预付容量”为借口,要求分支机构将原已确认为经营费用的线路成本冲回,转至固定资产等资本支出账户,以此降低经营费用,调高经营利润。SEC和司法部已查实的这类造假金额高达38.52亿美元。

通过将经营费用调整为资本支出,世通歪曲了其最大费用项目——线路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虚构了巨额的利润,严重误导了投资者对世通盈利能力的判断。

三、武断分摊收购成本,蓄意低估商誉

世通可谓劣迹斑斑。除了在线路成本方面弄虚作假外,世通还利用收购兼并进行会计操纵。在收购兼并过程中利用所谓的未完工研发支出(InprocessR&D)进行报表粉饰,是美国上市公司惯用的伎俩。其做法是:尽可能将收购价格分摊至未完工研发支出,并作为一次性损失在收购当期予以确认,以达到在未来期间减少商誉摊销或避免减值损失的目的。世通和思科(Cisco)等上市公司在过去几年曾多次采用这种手法粉饰其会计报表而受到SEC的谴责。sEC前主席阿瑟。利维特(ArthurLevitt)在其著名的“数字游戏”一文中指出:“最近几年,各行各业纷纷通过合并、收购和剥离(Spin-offs)进行再造。一些收购方,尤其是那些以股票作为收购货币的公司,已经将这样的大环境作为从事另一种‘创造性’会计的机遇。我将之称为‘合并魔术’”。在利维特列举的五大粉饰手法(创造性并购会计、巨额冲销、饼干盒式准备、重要性、收入确认)中,世通利用了其中的前两种手法。

世通利用创造性并购会计,武断地将收购价格分摊至未完工研究开发支出。1998年9月14日,世通以370亿美元的代价(其中股票约330亿美元,其余为现金)收购了微波通信公司(MCI)。尽管世通未披露收购日MCI公司的净资产,但相关年报资料显示:MCI公司1998年末的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和净资产分别为138.8亿美元、109.3亿美元和29.5亿美元,1998年末世通的商誉余额为440.76亿美元,比1997年末的133.36亿美元增加了307.4亿美元。可见商誉的大幅增加与收购MCI有关。收购MCI时,世通原计划将370亿美元收购价格中的60~70亿美元分摊至未完工研发支出,并确认为当期损失,以降低商誉的确认额。此计划受到SEC的干预。SEC认为这是世通利用未完工研发支出的手法进行盈余操纵。迫于SEC的压力,世通最终只好将这部分的分摊额确定为31亿美元,并在1998年度一次性确认为损失。然而,世通并不能提供这31亿美元未完工研发支出的相关证据,也无法说明拟分摊至未完工研发支出的金额为何从60~70亿美元锐减至31亿美元。这一武断分摊收购成本的做法,导致商誉被严重低估。

⑻ 美国世通公司破产原因

世界通信公司(WorldCom)对其违规会计行为供认不讳,并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公司破产案。世通公司称,在过去5个季度的财务报表中虚增利润38亿美元。事件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又是如何发生的?《华尔街日报》就此采访了达特茅斯大学Tuck商学院的工商管理访问教授罗伯特·A·霍威尔。

常规费用≠资本支出

世通公司利润虚增与其有关费用的会计处理有关。据世通称,由于疏忽把常规费用计为“资本支出”,因此利润被虚增。

霍威尔认为,这一事件的背景是,长途电话运营商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斯普林特公司、世界通信,以及地区性电信公司如南贝尔公司等在建设和维护各自的电话网、网络、转接站和变压器时花费甚巨。在过去10年中,这些公司花费了几十亿美元进行技术升级(从铜线升级到光纤电缆),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从最初的语音通讯升级到数据通讯)。这些都是为了争夺额外的市场占有率,及增加容量以适应未来的发展。然而,电信市场的发展速度大大低于这些公司最初的预期。

在通常的会计事务中,这些公司如何对此类支出进行分类取决于这些支出的实质。如果一项支出是用于扩容或者取代现有设备,从而相应地增加现有设备的使用寿命,美国一般公认会计准则会将该项支出作为资本支出计为一项资产,并对此项资产的使用寿命进行折旧。而如果一项支出是为了维护现有设备,那它应该被计为支出发生时的费用。这是基本的会计准则。

必须承认,要区别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并非轻而易举。假设一场龙卷风来袭,造成许多地方的电话线路被切断、信号站倒塌、变压器被损坏等等。工作人员前往事故地点维修这些设备。一些设备被修复了,而这些费用应该被计为公司的常规成本;其他一些设备则被新的设备所替换,这样便增加了这些资产的使用寿命,这些费用应被计为一项资产;新设备还增加了系统的运营容量。这些也应该被变为资本。

不可思议的“欺诈”

在2001年,世界通信公布的资本支出略低于80亿美元,但该数据被夸大了30亿美元。换句话说,该公司财务报表中接近一半的资本支出应被计为费用。据推测,这完全是该公司的许多会计的数千笔会计事项造成的。

霍威尔认为,像世界电信这样的大公司肯定有一套内部会计程序和监管规则,以确保会计事项被正确地记录下来。哪些是支出项目?这些支出在发生前是否经过审批?在发生后是否经过核准?这些支出应被记在哪个账目之下,包括应被计为资产还是费用?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公司的会计们并非自行决定,而是以清晰明确的准则为依据,特别是对于那些重大支出。一个资本支出庞大的企业,如世通公司,必然是建立了有关费用分类的相关准则的。

而且大多数大型公司都有相当数量的内部审计人员,以确保公司相关政策和规则的贯彻执行。他们工作的焦点集中在主要资产分类上,以确定相关账目的准确性。同样,世通公司也不例外。

还有外部审计师,他们来自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同样,他们密切关注价值(资产)和风险等主要分类。固定资产也应是他们审计的一个重要内容。

另外,公司首席执行官和董事会不可能对公司的支出相关会计问题视而不见。在首席执行官和高级财务官员的指导下,董事会应该审核年度计划,其中包括资本支出。

但不可思议的事情还是发生了。2001年,世通公司实际资本支出约为50亿美元,但这一数字被夸大了30亿美元。当财务报表中的数字达到80亿美元时,如此巨大的差异非常明显而很难被忽视。霍威尔说:“除非这些人都睡着了,或者共同参与了这个‘计划’。”

有可能的先知先觉

在世通事件前,人们要发现其会计问题并非不可能。霍威尔称,发现这类欺诈行为的最佳渠道是通过阅读公司的财务报表,特别是10—K报告。

2000年,世通公司的资本支出为110亿美元。到了2001年该公司的资本支出为80亿美元。正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这一数字大幅下降。原因是早几年该公司的资本支出维持在高水平上,而且电讯业的容量过剩。

实际上,那些密切关注世通2001年财务报表的投资者,甚至在该公司作出调整之前,就已经有所预见。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当这个消息传来时,世通的股价已跌至1美元以下。

根据霍威尔的计算,该公司在向优先股股东支付利息和强制性债务之前,其“自由现金流”在10亿美元左右。而世通公司的利息成本(税后)和强制性债务超过了10亿美元,因此该公司在2001年并没有为其债权人和股东创造任何现金。因此,世通公司的股票实际上毫无价值也就不足为奇了。

⑼ 美国三大破产案是哪三大

1、雷曼事件

2008年,有着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 Holding Inc.)提出了破产申请,其引发的连锁反应致使信贷市场陷入混乱。这让保险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加速跌入深渊,也让几乎所有人都因此蒙受了损失,不论是远在挪威的退休人员,还是Reserve Primary基金的投资者都未能幸免,而后者是美国一家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曾被认为同现金一样安全。

几天之内,由此引发的混乱甚至让华尔街的中流砥柱高盛集团和摩根士丹利也深陷其中。深受震慑的美国官员急忙推出了更为系统的危机解决方案,并在周日同国会领导人就7000亿美元的金融市场救助计划达成了一致。

2、华盛顿互助银行

在收购一角银行(DimeBancorp)后,华互银行在纽约掀起了一场风暴。2008年9月25日,华互银行被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查封、接管。

华互银行倒闭的原因则是该银行的股价在2008年的股市中大跌87%,信用度也随着股价大幅降低,公司严重亏损。但是在被FDIC查封接管前的一段时间,华互银行试图寻找买家,以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困境,其潜在的客户有花旗集团、汇丰控股、摩根大通,以及富国银行等。

3、美国世界通信公司

美国世界通信公司(WorldCom,简称世通)是一家美国通讯公司,2003年因会计丑闻事件破产。

在2002年6月的一次例行的资本支出检查中,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发现了38.52亿美金数额的财务造假,随即通知了外部审计毕马威(毕马威当时新进接替安达信成为公司的外部审计)。

2002年7月21日,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保护案。2003年4月14日,公司更名为MCI, 将总部从密西西比迁至维吉尼亚。

(9)美国世通公司股票下线扩展阅读

雷曼事件的影响

股票市场:

2008年9月15日,华尔街迎来名副其实的“黑色星期一”,美股暴跌,道琼斯指数创“9.11”事件以来单日最大下跌点数与跌幅,全球股市也随之一泻千里。

亚太股市2008年9月16日大幅下跌,其中日本、香港、台湾、韩国跌幅都超过了5%;澳大利亚股市也遭遇地震,澳元16日开市走弱,股市收市已经跌了超过1.5%。

国际经济

更深层的国际影响,则是各国对通胀的担忧恐将就此被对紧缩的担忧所取代。瑞银资深经济顾问马格努斯认为,债务违约和资产价格下滑,将给各国经济构成恶性循环的连锁压力,导致银行经营困难,企业获得贷款难度大增,最终不得不更多采用裁员、减产等极端手段渡过难关,从而导致经济进入全球通缩时代。

各国尤其各新兴国家的央行将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本国经济的长期过热,让他们不敢对通胀掉以轻心;另一方面,雷曼兄弟事件将导致的全球性通缩危机,又让他们在抉择本国利率政策方面遭逢进退两难的窘境。

⑽ 世通事件的丑闻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世通公司的审计人竟然是2001年3月被控在安然破产案中犯有妨碍司法罪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世通丑闻曝光后,尽管安达信声称“审计员的工作依赖于世通公司管理层的诚实和正直”,意欲洗脱干系,但世通高层却认为安达信未能发现世通的帐目有问题“是难以置信的”。
安达信公司旧案未了,又遇到了新的麻烦。不过,此番安达信是否参与或合谋了世通公司的造假行为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就在世通假帐丑闻曝光前10天,美国一个联邦大陪审团宣布安达信妨碍司法罪成立。10月16日,美国得克萨斯州地方法庭对安达信作出最严厉的判决:罚款50万美元,在5年内不得从事相关业务。
其实,早在陪审团裁定公布后的8月31日,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就“知趣”地宣布放弃在美国的全部审计业务,正式退出审计行业。随后,该公司关闭了在全国各地的绝大多数办事处,员工数量从2.8万人下降到不足2000人,以前的1200多个客户也都与之断绝了联系,转而选择其他会计师事务所。这个蜚声国际的会计师事务所开始解体。
美国能源巨头安然公司成立于1985年,总部设在得克萨斯州休斯敦。该公司拥有资产498亿美元,雇员达2万多人,曾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气交易商和最大的电力交易商,鼎盛时期年收入达1000亿美元,在美国500强企业中名列第七。此外,它还曾被《财富》杂志评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
2001年10月,该公司虚报利润和掩盖巨额债务等问题浮出水面,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随即介入调查。迫于压力,安然公司不得不承认了自1997年以来虚报利润约6亿美元,并隐瞒了24亿美元到期债务的事实。丑闻传出,安然股价一天之内暴跌75%,两天后又缩水到不足鼎盛时期的0.3%。
2014年12月2日,该公司向纽约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开列的资产总额近500亿美元,成为美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企业破产案。
安然丑闻不仅仅是一桩经济丑闻。据《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披露,安然与美国政界关系十分密切,其负责人曾是白宫领袖们的座上客;在1989年至2001年期间,美国共有71位参议员和187位众议员收受了安然公司的政治资助;安然还曾资助布什竞选美国总统;布什政府诸多核心人物是安然股份的持有者——这些为安然丑闻蒙上了一层政治色彩。
在法院调查安然破产案的过程中,该公司的审计人——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毁掉了部分有关安然公司的重要资料,包括电脑文件、审计报告等。美国证监会据此认为,安信达的行为已构成犯罪或有意阻碍司法调查。今年3月,安达信被控妨碍司法公正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