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请问什么是信托持股啊 就是股票有信托持股概念
信托持股就是某信托公司买了并持有这个上市公司的股票,被炒家利用,当作一种借口来炒作,冠以“信托持股概念股”,类似的概念五花八门。什么奥运概念、回归概念、世博概念、环保概念、农业概念、猪肉概念等等,想要什么概念就可以编造个概念。
⑵ 信托公司要成为上市公司股东为什么不行
信托公司的资金分为两类,一类是自有资金,一类是信托资金,信托公司以自有资金持股的公司如果上市是允许的,与一般法人股东没有区别,但信托公司以信托资金持股的公司是不允许上市的。
信托资金属于信托公司“吸储”资金,但照比银行,这笔资金的针对性更强,即吸收资金的时候,参与信托的投资者就已经知道资金用于何处,属于专项资金。那么信托资金持股,其实就是把各种股东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冠冕堂皇的法人股股东。这种行为,在证监会眼中,属于故意规避《公司法》规定的股份公司股东不超过200人限制的行为,股东超过200人,根据《证券法》就视为公开发行,公司开发行要取得证监会同意。
现实中,我们国家因为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经进行过大规模的国有企业改造情况,股东人数超过200名的情况也算是遍布华夏了,曾经一度,很多公司通过信托手段规避股东不得超过200人的规定,在证监会很容易地发现之后,遂出台其内部规定,信托公司以信托资金持股的,与工会持股、委托代持视同一致,不允许上市!
除此之外,信托资金如果以自有资金持股,股东就是信托公司自身,那么就没有限制。
⑶ 资产管理公司和信托公司在经营内容上有什么区别
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资范围比较宽泛。如果你说的狭义的资产管理公司,那就是四大,也就是一般意义的处理银行坏账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如果你说证券资产管理公司,那是证券公司从事证券资产管理的子公司,其他的那范围就更多了
信托公司是金融机构,接受客户的委托,投向特定目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证券资产管理公司业务本质与其很类似。
但是在国内发展情况有点变化,信托公司更加倾向于给房地产融资、给工商企业融资,给政府融资,然后打包成产品,卖给高端客户,当然,也有业务是接受私募基金的委托,一共成立阳光私募信托计划,投资证券市场(一般是二级市场的股票),卖给高端客户。国外的财产信托,遗产信托等国内目前还没法做。
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三块业务,一个是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和基金很类似,其高端版本是限额客户资产管理计划,一个是定向资产管理计划,接受单一客户委托进行委托理财,这点和信托公司的单一信托很类似,还有一个是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目前主要来做资产证券化。
从投资范围来说,都可以投证券市场,但是信托公司一般给企业提供融资多点,证券公司产品更丰富点,比如债券、股票、股指期货都可以;从投资比例来说,都比较灵活,投资者人数,基本都是一样,比如证券公司限额客户资产管理计划,和信托一样,客户最低要买100万,客户人数不超过200人,但是如购买超过300万的客户数不在200之限。费率么,看具体产品,不能一概而论,从类信托业务来说,证券公司是后来者,所以费率会低点。托管机构都是一样的,商业银行。
⑷ A公司原股东是个自然人,部分自然人将90%的股票给信托公司管理,该信托公司的控制人是国资委,公司算国有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第十四条第一款“受托人因承诺信托而取得的财产是信托财产。”、第十六条第一款“ 信托财产与属于受托人所有的财产(以下简称固有财产)相区别,不得归入受托人的固有财产或者成为固有财产的一部分。”及《信托公司管理办法》第三条“信托财产不属于信托公司的固有财产,也不属于信托公司对受益人的负债。信托公司终止时,信托财产不属于其清算财产。”
信托公司对外投资的资金来源为固有财产和信托财产两种情况。根据《信托公司管理办法》第二十条“信托公司固有业务项下可以开展存放同业、拆放同业、贷款、租赁、投资等业务。投资业务限定为金融类公司股权投资、金融产品投资和自用固定资产投资。信托公司不得以固有财产进行实业投资,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另有规定的除外。”,因此信托公司如用固有财产对外投资仅能投资到金融类公司,不能进行实业投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另有规定的除外)。
因此信托公司用于购买股权的财产性质应为信托财产,不属于信托公司的财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第十四条第一款“受托人因承诺信托而取得的财产是信托财产。”、第十六条第一款“ 信托财产与属于受托人所有的财产(以下简称固有财产)相区别,不得归入受托人的固有财产或者成为固有财产的一部分。”及《信托公司管理办法》第三条“信托财产不属于信托公司的固有财产,也不属于信托公司对受益人的负债。信托公司终止时,信托财产不属于其清算财产。”规定,该部分股权亦不具有国有股成分。
故该公司不算国有公司。
⑸ 证券结构化信托,投资单一股票品种,不得超过该信托资产净值的20%,请问这条规定是来自哪条法律法规
中国银监会关于加强信托公司结构化信托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
⑹ 信托杠杆新规对股市有什么影响
信托公司固有业务证券投资规模大幅增加,带来的利息收入、投资收益等也有所提升。针对这一现象,《意见》要求各银监局督促信托公司加强固有业务市场风险的防控,将自营股票交易规模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市价下跌对资本的过度侵蚀。
⑺ 信托持股的股票有什么优势吗
信托持股的股票优势:
1.信托持股主要是为了解决入股前的资金放大或身份保密等。让信托公司给上市公司融钱信托持股和股票能不能买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其实上市公司和信托公司是债权债务关系。
2.未来的股价应该是和上市公司本身的行业以及业绩挂钩的:信托公司有可能只是和上市公司做了一个股票质押的项目。股价也不会因为这个关系在未来会有出色的表现。信托公司就有可能成为上市公司的持股股东。举例,所以把股票质押给信托公司,上市公司缺钱。并不意味着信托持股的股票表现一定很好或者未来一定很出色。
(7)信托公司股票资产比例扩展阅读
信托持股就是某信托公司买了并持有这个上市公司的股票,被炒家利用,当作一种借口来炒作,冠以“信托持股概念股”。
法律风险
1、 信托持股无效的法律风险 。
2、 信托持股无法对抗善意第三人或司法行政机关强制措施的法律风险。
3、受托人的选择产生的法律风险。
目的
1、保密,委托人出于某种原因,不愿意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工商登记资料或公开披露信息上,因而采取信 托持股方式,使得受托人作为公司股东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而委托人看起来与公司无关。
2、法律限制,法律上对特定公司,如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银行等的股 东资格、持股比例有特殊要求,一般的投资者可能达不到该要求,因此委托符合该要求的受托人以股东身份对特定公司进行投资。
3、委托管理,委托人基于对受托 人管理才能的信任,将股权交给给受托人进行运作和管理。
⑻ 结构化信托投资股票为什么20
是因为在信托计划的委托人上采用“一般优先”模式。社会投资者是优先受益权委托人,一般受益权委托人则为机构投资者。“一般优先”模式使委托人的收益与风险成正比。两部分比例一般不超过2:1。结构化产品主要为不同风险偏好的客户提供不同层级的收益权来获取不同的收益。
在收益分配上,优先受益人则优先于一般受益人。结构化信托理财产品的避震功能也就体现于此,当该信托计划出现较大的风险并由此造成亏损时,机构投资者的资金冲锋在前,保障投资者的资金安全。
(8)信托公司股票资产比例扩展阅读:
信托公司根据投资者不同的风险偏好对信托受益权进行分层配置,使具有不同风险承担能力和意愿的投资者通过投资不同层级的受益权来获取不同的收益,并承担相应风险的集合资金信托。
不同金融机构之间对金融产品的要素定义是否趋同,在财务、风险、信息、账户、资产等管理方面所遵循的制度和做法是否一致,或者是否可以相互接轨。
以一家银行作为发起机构、以一家信托投资公司作为受托机构,办理一项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那么受托机构对特定目的信托项目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应和发起机构、和服务商都应是彼此一致或是顺畅衔接的。
⑼ 资金经过信托公司配资后,比如按照1:2的比例。然后由私募公司进行股票买卖。私募以投顾的身份出现
您好,冲天牛很高兴为您解答。
投顾的身份是对的,说明了就是代客理财,不同的产品性质不同对应的投顾身份的变化。这种就是所谓的基金产品。
⑽ 信托公司拥有这么多客户,为什么不做PE,信托计划能做PE投资拟上市公司股权吗
PE的主要退出渠道就是IPO,拟上市公司准备IPO之前是不允许股东中有信托计划的。
银监会于2008年对信托投资私人股权有相关规定,即《信托公司私人股权投资信托业务操作指引》。
《指引》对私人股权信托投资对象、信托公司业务资格准入、投向限制等作了具体规定,对从事股权投资信托的第三方投资顾问资格也给予明确指引。不过,虽然银监会对信托私人股权投资给予明确肯定,信托私人股权投资仍受到不能直接参与拟上市公司IPO的限制。
《指引》指出,私人股权投资信托可投资未上市企业股权、上市公司限售流通股以及中国银监会规定可以投资的其他股权的信托业务活动。
《指引》还明确,信托公司以固有资金参与设立私人股权投资信托的,所占份额不得超过该信托计划财产的20%,用于设立私人股权投资信托的固有资金不得超过信托公司净资产的20%。在信托存续期间信托公司既不能转让这部分受益权,也不能以该受益权为标的进行融资。
另外,《指引》对投资顾问的资格也有明确规定,投资顾问应满足以下条件:持有不低于该信托计划1%的信托单位;实收资本不低于3000万元;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和与业务相适应的软硬件设施;有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投资立项、尽职调查及决策流程;主要团队成员从业经验不少于3年,业绩记录良好等。
《指引》对信托公司开展私人股权投资业务给予了肯定,并将起到规范这一业务发展的作用。但是,信托股权投资的退出机制仍是一大难题。目前,中国证监会通过窗口指导,不允许信托公司的信托产品直接参与拟上市公司IPO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