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司股票 » 民国三年湖南实业银行股票
扩展阅读
贵州买贵州茅台股票代码 2025-08-16 16:40:49

民国三年湖南实业银行股票

发布时间: 2022-05-17 11:27:18

⑴ 民国时期的社会是怎样的

从1912年到1949年的中国,可以称为中华民国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形态,属于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关系上,则属于半独立半殖民地国家。也就是说,它属于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开始的那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时代中的一个阶段。中华民国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同晚清时期相比,只是封建主义的东西少了一些,而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一些,从而显现了中华民国的历史面貌与晚清帝国的差别。我们的使命就是指出这些差别,并进一步分析这些差别,或许还有其他一些因素怎样导致延续了100多年的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半独立半殖民地时代的结束。
1840年到1949年的百余年,中国社会处于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半殖民地时代。史学界多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界,将这个时代划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这种划分有合理性,便于从人类活动史的角度考察这百余年间中国历史的发展。但在研究社会形态的变化时,笔者不打算将1919年作为本编的起点,而是以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一个历史区间。理由有两个,首先是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经济的社会形态并未发生根本性质的改变;第二是1912年资产阶级建立中华民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皇朝,从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帝制,开始建立共和民主政体,使中国社会上层建筑中的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虽有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但已无法改变这一历史结果。这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事件之一。同时,辛亥政制遽变,明显打破了中国社会原有的价值系统与政治系统的高度整合,使政治对文化和经济的控制有所放松,造成文化相对自由发展的可能性。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都与民初社会文化的更新有深刻的联系。
1912年到1949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曾经出现过比较明显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社会生产力的性质没有重大变化,对社会形态的变化所起的作用不大。而从事历史活动的人却发生了重大变化。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未完成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此决定了中国社会开始由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向新民主主义演进。所以,各主要政治集团力量的消长,成为观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形态发展趋向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
对“黄金时代”中国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育程度的估计不应过高

19世纪60年代以后,从西方直接引进以蒸汽为动力的机械性生产工具,引发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现代性变革。到北洋政府统治时期,除外资企业和官办企业外,以民族工业的壮大最为引人注目。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投资设厂的热情空前高涨,人们认为这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继清末出现一次鼓励和保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经济法制建设高潮之后,民国初年又一次形成了经济立法热潮。南京临时政府在“振兴实业”的方针下,在存在的3个月内,颁布了30多项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法令和措施。接收辛亥革命成果的北洋政府,在先后担任农商总长的国民党人刘揆一和著名实业家张謇的主持下,又陆续颁布了40多项“振兴实业”的经济法规,不但范围扩大了,而且条例规定也趋于完备。如袁世凯当政时期,陆续颁发了《民业铁路法》、《矿业条例》、《矿业注册条例》、《征收矿税简章》、《审查矿商资格规则》、《特准探采铁矿暂行办法》、《查勘矿区规则》以及《铁矿公司监督权限章程》等多项法规。《矿业条例》中所规定的矿税,较清末大为减轻。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劳动立法肇端于这一时期。1923年农商部制定的《暂行工厂通则》,被誉为中国“工厂法的第一声”。以它为代表的一系列法规,涉及工人的工作时间、休息时间、工资给付、劳动条件、福利待遇、补习教育及童工、女工的保护等方面,加上拟议中的《工会条例草案》,基本上涵盖了劳动关系的各个领域。这些法规与清王朝直接把封建刑罚援用于厂矿企业之内的做法相比是有所进步的。当然,制定法规和实施法规之间,还有不小的距离。但自清末立宪运动时期开始的制定和颁布各种资本主义经济法规的工作,没有因辛亥革命而中断,在北洋政府时期初步完成,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提供了一定法制保障,这是有进步意义的。我们虽然不能简单地说北洋政府促进了民族工商业的繁荣,但至少可以说这个军阀政府还没有阻断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资本主义出现“黄金时代”,本国工业在1912~1920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3.4%,反映了生产与资本积累的发展。1913年,本国资本开办的现代工业企业(不包括矿业)有698家,拥有创业资本330824000元,工人270717名;1920年有1759家工厂,拥有创业资本500620000元,工人557622名1。个别企业家的资本积累十分突出。如荣宗敬兄弟的申新纱厂和福新面粉厂两大系统的资本,在1923年以后迅速增长;简照南兄弟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资本,在1920~1927年的8年间,由1500万元上升到2011万元。民初的公路建设引人瞩目。1913~1927年间,全国各省公路的修建里程,其中包括绅商和海外侨胞集资修建的,将近3万公里2。在航运业中,本国资本的轮运企业资本1921年比1900年增加了8倍多,达到8899.7万元;轮船吨位增加了6倍多,达到489190吨。有的企业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如虞洽卿的三北轮埠公司在1921年以后的10年间,资本由20万元上升到320万元,增加了15倍3。中国银行资本的发展似乎比工业资本更加迅速。1912~1927年间,新设银行多达313家,资本总额高达20602.8万元,是1911年的8倍。钱庄也有一定的发展变化。以上海为例,1912~1926年间,钱庄数目由28个上升到87个,资本额由106.4万两增加到1341.1万两。原来和产业界联系较少的钱庄,此时开始面向本国资本的工业企业。上海著名的福源钱庄,在1925年到1927年3年中,做过31笔工业贷款,总额达219.4万元4。
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赶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机遇。战争使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也使世界对粮食和原料的需求急剧增长,而中国正处于能够满足这一市场需求的有利地位,这种需求一直保持到战后建设时期。1919年上海的出口值比1918年提高了30%。全国的对外贸易值1918年是10.4亿两,1923年增至16.7亿两。中国资本家在西方市场购买纺织设备所花费的资金,1918年是180万两,1919年增加到390万两。全国的纱锭数从1919年的658748枚增加到1922年的1506634枚,其中的63%属于中国厂主。自1917年至1922年,新开办了26家面粉厂,还购进了一些原来由外商拥有的榨油厂,证明了中国食品工业的增长。烟草和卷烟业也有相当大的发展5。1912~1927年,全国新设银行313家,资本总额高达20602.8万元,是1911年以前的8倍6。
还应指出的是,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特别是袁世凯之后,由于一再出现政治权力危机,政治混乱,内战频繁,所以北洋政府对经济的影响和控制能力相当弱。在一定意义上,一个政府如果不能有力地操纵社会经济,也就同时意味着它不能轻易地破坏社会经济,这反倒给本国资本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空间。当然,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多次开展的抵制洋货的反帝爱国斗争,也有力支持了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扩大和国内工商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关系也有一定变化,这就是富农经济、经营地主、新式农垦企业在一些地区的产生和发展。据北洋政府农商部的统计,1912年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河南、吉林、察哈尔等8省注册的农牧垦殖公司共有59家,资本总额286万元;而1919年已经发展到100家,资本总额1245万元。经营范围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其中种植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的较多。投资人主要是军阀、官僚、买办商人、华侨,也有少数工业资本家。20年代前期,租地农牧场经营就已经大量出现,例如,1915年,广东一杨姓商人在江湾租地60亩,仿照西法种植靛青,经营获利,第二年租地200亩扩大经营。在其带动下,一些“农业资本家”纷纷用自己的资本,向一个或数个地主租地,雇佣农民耕地,自己完全属于监督地位,少数农垦公司大量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成效颇丰。如1915年,一宁波人在黑龙江经营的大农场,资本达80万元,面积36万亩,有大型拖拉机5台、25马力拖拉机2台、打谷机3台、割禾机8台、播种机8台、大型犁3台、雇工45人,主要种植小麦和燕麦,并附设面粉加工厂,产品行销县内外。广东的香山县,1919年也出现规模较大的种植粮食的农业公司和种植水果的公司。[1]这些公司在引进近代农业机械、新品种种植和先进生产技术,以及促进商品性农业生产的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由于受到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刺激,农村手工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提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如在织布业较集中的河北高阳、宝坻,江苏南通等地,一些织户已经属于资本主义作坊或手工业工厂性质;随着农户手织业的商品化,织户与商人之间成为实质上的资本主义雇佣关系,于是工资织户不断增加。1912年,高阳的工资织户占总织户的34.5%,1917年增长到69.2%,1927年达到88.6%[2]。
但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些微发展,远远达不到动摇封建生产关系的程度。辛亥革命后,封建地主经济依然占据统治地位。在北洋政府的“振兴实业”计划中,农业振兴不占主导地位;即便有所谓“兴农”主张,也没有更不可能触动封建土地关系,根本无力改变农业生产的局面。北洋政府实行过所谓的移民放荒政策,把官有荒地、海滩、湖荡的沙田、林地以及寺庙等各种公有土地丈放出卖,封建官地和公地加入了私有化的行列。但这些土地基本上被地主商人以及大小军阀乘机包揽,他们大量圈占荒地,由此出现了军阀地主和官僚地主阶层,这是民国以来封建土地关系变化的一个显著特点。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的自由买卖更加频繁。除了军阀、官僚利用手中的政治特权和军事暴力侵占土地以外,商人、高利贷者也通过自由买卖兼并土地,加速了土地集中的趋势。
综上所述,对这一时期中国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育程度不应估计过高。首先是这一时期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不能否认内因的作用,但“黄金时代”的出现主要是外因的作用。其次,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性质决定了民族资本的发展空间一定会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民族资本的,即便在它有所发展的时候,也潜伏着难以挣脱厄运的危机。作为中国民族工业中坚的棉纺织工业的历史,就是一个有说服力的例证。外国资本对华商纱厂的兼并和控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是一个相当突出的现象。……令人惊异的是:华商纱厂被外国资本的侵蚀过程的开始,却是紧接在它获取高额利润的大发展之后乃至就在大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在被人们所共称的民族资本棉纺织业的黄金时代。……天津两大华商纱厂——华新和裕元,一个在1919年一年之中盈利150万元之多,一个在1918~1922年间盈利达600余万元之巨,然而就在它们营业鼎盛之秋,日本资本集团的贷款,就开始登录在他们的负债表上。而一旦洋债缠身,最后便落得一个被接管或拍卖的结局。上海申新纱厂是华资纱厂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它的盈利,在欧战期间,几乎是直线上升。一个以30万元资本起家的申新一厂,在1920年的盈利竟高达110万元。然而就在这个空前的繁荣期中,申新公司下属各厂中,已经开始有以自己的厂基、机器向外国资本多次进行抵押借款。其中有的工厂后来甚至险遭拍卖。这一发展基础的脆弱是可想而知的。而华商发展基础的脆弱和外商压力的强大,又是不可分的连档裤。”[3]再次,中国农村经济的资本主义因素是在外国帝国主义侵略基础上产生的,完全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支配与控制之下,农业生产力自身无力突破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因此,中国农业经济的商品化很难有持久的繁荣。不论是富农经济、经营性地主经济,还是资本主义股份制的新式农场,都保留着封建根子。在面临封建剥削制度的重压时,它们就会向封建地主经济逆转,失去向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的可能。

⑵ 盛氏家谱

盛氏宗谱

8569【上海】南汇县一团盛氏支谱不分卷
(民国)盛家勋等序
民国十四年(1925)十贤分祠铅印本
上海南汇县图 美国
8570【江苏】勾吴盛氏宗谱
(清)盛德裕纂修
清同治十年(1871)敦本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8571【江苏南京】秣陵盛氏族谱一卷
(明)盛时泰撰
明嘉靖四十年(1561)刻本
北图
写本 一册
美国
8572【江苏镇江】京江盛氏宗谱四卷
(清)盛庆孚等续修
清光绪五年(1879)敬春堂木活字本 四册
历博 日本 美国
8573【江苏镇江】京江盛氏宗谱六卷
(清)盛景曾重修 蒋茂柚纂辑
清宣统元年(1911)敬善堂活字本 六册
科图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8574【江苏常州】毗陵盛氏族谱十六卷
(清)盛清学四修
清光绪九年(1883)思成堂刻本 十五册
历史所
8575【江苏常州】毗陵盛氏族谱二十卷
(民国)盛虎德主修
民国四年(1915)思成堂铅印本 二十册
北图(二部) 历史所 苏州大学
8576【江苏常州】龙溪盛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盛文颐总修 盛勃颐主稿
民国三十二年(1943)敦睦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上海图 江苏常州市图
8577【江苏武进】马庄盛氏宗谱六卷
(清)盛奕熊主编
清光绪十年(1884)萃渔堂活字本 六册
美国
8578【江苏吴县】平江盛氏家乘初稿三十八卷首一卷
末一卷
(清)盛钟歧 盛兆麟等重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盛氏十贤同木活字本
北图 历博 中央民院 辽宁图 吉林
大学 上海图 上海南汇县图(残)
江苏苏州市博 日本 美国
8579【浙江】馀杭闲林盛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清)盛起重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敬爱堂木活字本
六册
北图 辽宁图
注:盛时士创修於清乾隆五十九年,此为二修。
8580【浙江】馀杭闲林盛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民国)盛凤翔 盛济源等四修
民国四年(1915)敬爱堂木活字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8581【浙江临安】盛氏宗谱六卷
(清)邵载阳续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木活字本
浙江馀杭县文管
8582【浙江】萧山盛氏宗谱十三卷首一卷
(清)盛丹墀等四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聚斯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日本 美国
8583【浙江嘉兴】闻湖盛氏家乘不分卷
(清)盛沅重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辑刻 宣统三年
(1911)印本 四册
吉林大学 哈尔滨师大 浙江嘉兴市图
日本 美国
8584【浙江】金华葛湖盛氏上世世系补考附金华葛
湖盛氏上世谱传
(民国)盛俊撰
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8585【浙江兰溪】广陵盛氏宗谱
清光绪二十年(1895)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柏社乡下桥头村
8586【浙江】兰溪盛氏宗谱十卷
(民国)馀云行重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刻本
浙儿兰溪县水阁乡
8587【浙江兰溪】石塘盛氏宗谱三卷
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下陈乡
8588【浙江富阳】富春上馆盛氏宗谱十六卷
(清)盛世恩纂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序伦堂活字本 十八册
北图
8589【浙江宫阳】富春上馆盛氏宗谱十八卷
(民国)赂载续等纂修
民国三十三年(1944)序伦堂活字本 十八册
北图
8590【安徽南陵】漳溪盛氏宗谱三十六卷
(清)盛廷祯 盛铭勋纂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木活字本
安徽博(存卷1、2、35、36)
8591【山东临沂】盛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盛玉功等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石印本 一册
人民大学
8592【湖南长沙】纠田盛氏五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
末一卷
(清)盛小峰 盛凤笙纂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肃 堂活字本 十九册
湖南图
8593【湖南湘潭】中湘云湖盛氏五修族谱□□卷
清光绪十七年(1891)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之2、末之4)
8594【湖南汉寿】盛氏族谱□□卷首一卷
(清)盛元音纂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广陵堂活字本 一册
湖南图(存卷首)
8595【湖南】云湖盛氏五修族谱九十二卷首四卷末四卷
(清)盛先镒 盛先镛纂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笃庆堂木刻本 四十册
河北大学
注:该族散居湘潭、善化、长沙、宁乡等地。
8596【湖南】云湖盛氏六修族谱
(民国)盛光乾修
民国二十年(1931)笃庆堂刻本 二十五册
北京大学
8597【广东中山】香山盛氏族谱一卷
(清)盛俊廷纂修
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 一册
科图 辽宁图
注:盛绍勋首修於明嘉靖间。
8598【广东中山】南溪盛氏家谱
(民国)盛鸿焘等修
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一册
北图 科图 日本 美国

⑶ 各历史时期商人如何自称,如何称呼买家

叫商贾。

商贾是古代对商人的称呼,释为行商坐贾 ,行走贩卖货物为商,坐着出售货物为贾,二字连用,泛指做买卖的人。

历史沿革:

商朝时期,已有专门做买卖赚钱的群体。

周朝灭商后政府允许商朝遗民继续做买卖,并称之为商人,当时商人受严密监视。其后商人地位一度有提高,但商鞅变法时期,秦国严厉打击商业,借此提高农业的地位,后来历代封建王朝沿用重农轻商的政策。

唐朝时期,由于国家开放,商人地位再度提高。其后商人地位再次受打压,并形成“士农工商”的职业排名,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令商人地位严重受打击。中华民国时期,政府鼓励工商,商人地位大幅提升,更成为爱国救亡的主力军,至今商人已属于社会较上层的人物。

(3)民国三年湖南实业银行股票扩展阅读:

中国历史上十大商贾,个个都是富可敌国,马云根本不算啥!

1、富甲陶朱——范蠡。

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

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后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他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玄孙,并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2、营国巨商——吕不韦。

吕不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人,他的谋略和口才都是中国历史人物中第一流的。他凭着一人之力、三寸不烂之舌,就促成了自己终生的荣华富贵。他是那种善于进行大的策划、善于实施和完成这个策划的人,这种人要口才出众,自己就是自己谋划的贯彻实施者。

就谋略而言,吕不韦不仅谋得深、算得远,而且谋得全,算得广,他共分了四个步骤来进行谋划:

其一,当他看到公子异人时就觉得奇货可居,是一个能够赢得整个未来的上佳投资项目,于是他说服异人听他指挥。

其二,这个“奇货”要想推销出去、这份投资由风险转化为巨大利润,还是需要作出艰苦的努力和费力的工作。他不仅要安排好接人,而且要安排好放人。他算计到华阳夫人及其弟弟的潜在的、迫切的需要,使华阳夫人能够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为异人奔走,使秦国开始向赵国要人。

其三,他又游说赵王,以长远的利益说动赵王送归异人。

其四,人接回后,为更上一层楼,他在异人身上下了点工夫,使秦王最终立异人为太子。吕不韦在两国间穿针引线、巧妙安排、运筹得当、步步迭进,他真是一个一流的策划家、设计家。

完成他的这次交易,实际上是个大工程。要调动事主、接人的秦国、放人的赵国、认儿子的王后、立太子的秦王等等,庞大而复杂,非得要高屋建瓴和周全细致不可。

3、官商大鳄——桑弘羊。

在中国历史上,桑弘羊是一个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的历史人物。作为著名的理财家,在长达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他秉持工商富国思想,极力主张和践行工商官营,主持或参与制定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和制度,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作为出色的政治家,他对政府管理和军事外交亦作出过较大贡献。

根据《汉书·食货志》,盐铁官营等政策在西汉后期基本沿袭未变,只是在汉元帝时一度废除。桑弘羊尽管被杀,他的财政措施依然被继续推行。到了成哀时期,随着官营垄断政策的控制逐渐松弛,对桑弘羊及其理财措施的评价越来越趋于完全否定。

桑弘羊之所以受到许多谴责,除了“榷利”政策的影响,还在于他的理财措施极大损害了贵族官僚和商贾的利益。他许多政策不仅在西汉中期垄断了工商业经营,堵塞了许多人的财路,由于他为后世树立了“言利”的榜样,其理财措施也被历代王朝纷纷效仿,因而招致后人责难就不足为怪了。

4、实业巨子——张骞。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罗马),开拓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

5、商界巨擘——盛宣怀。

盛宣怀(1844年11月4日—1916年4月27日),字杏荪,又字幼勖、荇生、杏生、号次沂、又号补楼、别署愚斋、晚年自号止叟。汉族,祖籍江苏江阴,出生于江苏常州,死后归葬江阴。

清末官员,秀才出身,官办商人、买办,洋务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中国商父”、“中国高等教育之父”。

盛宣怀创造了11项“中国第一”:

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

第一个电报局中国电报总局;

第一个内河小火轮公司;

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

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

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

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

第一个勘矿公司;

第一座公共图书馆;

第一所近代大学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

他热心公益,积极赈灾,创造性地用以工代赈方法疏浚了山东小清河。盛宣怀一生经历传奇,成就不凡,创办了许多开时代先河的事业,涉及轮船、电报、铁路、钢铁、银行、纺织、教育诸多领域,影响巨大,中外著名,垂及后世。

6、第一商人——胡雪岩。

胡雪岩(1823-1885),本名胡光墉,幼名顺官,字雪岩,出生于安徽徽州绩溪,13岁起便移居杭州。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政治家,徽商代表人物。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杭州时,胡雪岩从上海运军火、粮米接济清军而为左宗棠赏识,后来又帮助左宗棠组织“常捷军”、创办福州船政局。

左宗棠西征平叛阿古柏时,为他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在上海代借外款5次,高达1195万两,采供军饷、订购军火,并做情报工作,常将上海中外各界重要消息报告左宗棠。备受欢迎时,官居二品,赏穿黄马褂。

胡雪岩凭借其卓越的商业才能,利用过手的官银在上海筹办私人钱庄,后在全国各地设立了“阜康”钱庄分号,被称为“活财神”。在杭州创立了“胡庆余堂”中药店,制“避瘟丹”、“行军散”、“八宝丹”供军民之需,药店传承至今,赢得“江南药王”之美誉。

7、火柴大王——刘鸿生。

刘鸿生(1888—1956),中国近代实业家。祖籍浙江定海。1888年农历三月初五生于上海,早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肄业。清末为开平矿务局上海办事处买办。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刘鸿生以经营开滦煤炭起家,被称为“煤炭大王”。

此后,刘鸿生将其资本投资火柴、水泥、毛织等业。1920年起陆续创办上海水泥厂、上海章华毛绒纺织公司、大中华火柴公司等企业,还投资码头、搪瓷、航运、金融及保险等业。到1931年投资额已达740余万元,被称为“中国火柴大王”和“毛纺业大王”。

抗日战争时期,刘鸿生在香港、重庆和兰州投资创办中国火柴原料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毛纺织公司、西北毛纺公司等,一度任重庆国民政府火柴专卖公司(后改火柴烟草专卖局)总经理。抗战胜利后,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执行长兼上海分署署长、轮船招商局理事长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刘鸿生历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常委等职。

8、家族首富——孔祥熙。

孔祥熙(1880年9月11日-1967年8月16日),字庸之,号子渊,山西省太谷县人,祖籍山东曲阜,出生于山西省太谷县一个亦商亦儒的家庭,孔子的第75世孙。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亦是一名银行家及富商。

孔祥熙的妻子为宋霭龄,岳父是宋嘉树。孔祥熙与宋子文、蒋介石为姻亲关系。孔祥熙长期主理国民政府财政,主要政绩有改革中国币制,建设中国银行体系,加大国家对资本市场的控制等。

9、地产大王——徐润。

早在宝顺洋行上堂帮账时,徐润就自己经营茶叶等生意。他与人合作开过一家“绍祥”商号,从内地收购茶叶、生丝等,转卖给上海各洋行,这既为宝顺洋行提供了合适的货源,又为自己赚取了差价。

1868年,徐润脱离宝顺洋行后,在上海开设了一家宝源祥茶栈,随后又在湖南、湖北产茶区增设了多处茶栈,并选用一批得力商友管理,从而形成一个茶业网络。

由此,他可以清楚地了解各茶区的收成,掌握多条供货渠道,并针对英、美、俄等国消费者的不同喜好,源源不断地向各国洋行提供合适的出口货源,而且根据行情随时调整茶价,谋取高额利润。徐润和唐廷枢等人一起创办了上海茶业公所,对上海及其周围广大地区的茶叶贸易进行控制。

茶叶是当时中国的四大出口产品之一。1868年至1888年正是近代中国茶叶输出最兴旺的20年,其中1886年输出量达268万担,创茶叶出口的历史最高纪录。

这个纪录直到整整100年后的1986年才被突破。当时上海的茶叶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2/3以上,而宝源祥茶栈又是上海最大的经营出口茶叶的茶栈。因此,有人将徐润誉为“近代中国的茶王”。

10、双栖勇士——章乃器.

章乃器(1897-1977),汉族,浙江青田人,政治活动家、经济学家和收藏家,救国会“七君子”之一,中国近代史上一位特立独行的爱国民主先驱。我国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中国资信业第一人。

曾任浙江实业银行副总经理,创办《新评论》月刊。抗日战争时期,任安徽省政府委员、财政厅厅长等职。1945年底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任中央常务委员。

1949年9月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委员,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粮食部部长,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副主任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

章乃器将收藏的1192件文物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名留故宫博物院景仁宫内的“景仁榜”.

⑷ 民国时期的中国分为多少个省份分别叫什么

35个,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福建省、台湾省、广东省、广西省、云南省、贵州省、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省、绥远省、察哈尔省、热河省、辽宁省、安东省、辽北省、吉林省、松江省、合江省、黑龙江省、嫩江省、兴安省、西康省、青海省、新疆省。

1、绥远省

绥远省为中华民国时的塞北四省(热河省、察哈尔省、绥远省、宁夏省)之一,简称绥,省会归绥(今呼和浩特市),在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绥远在清朝为归绥道,属山西省管辖,1914年中华民国袁世凯北洋政府将之分出山西,与兴和道建立绥远特别区,1928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改称绥远省,省会为归绥(今呼和浩特)。

抗日战争时期省会为陕坝(今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陕坝镇)。1954年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

2、察哈尔省

察哈尔省,建于1912年,中国旧省级行政区,简称“察”,省会初驻直隶省张北县,民国十七年改置为省,省会驻万全县,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6月析万全县县城置张垣市,省会改为张垣,在今张家口市桥西区。张自忠曾任察哈尔省主席。

3、热河省

热河省,简称热,省会承德市,是民国时期行政区划的省份之一,是关外东北四省之一。民国三年(1914年)1月设置热河特别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9月明令改制为省。1955年7月30日撤销。辖区分布在现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辽宁省。

4、西康省

西康省,简称康,中国旧省名,设置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由西康行政督察区(原川边特别区)和四川所属第十七、十八行政督察区合并而来,省会设在康定。

为延续清制所设的22省之一,省东界四川,南界云南、印度,西界西藏,北界青海。“康”为“藏区三部”之一,位于西部,故省名为西康。

西康省是内地进入西藏的要道,有重要的军事和战略意义。所辖地主要为现在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雅安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藏东部昌都市等,基本相当于藏文化中的康区,多数地区是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地。民歌《康定情歌》说的就是这一地区。

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决议撤销西康省,原西康省所属区分别并入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今西藏自治区),金沙江以东并入四川省,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地区并入西藏。

5、安东省

安东省,是民国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省,在中国东北东南部,1947年国民政府将伪满州国时期的安东、通化二省合并为安东省,省会设于安东(今丹东市)。

1949建国后设立辽东省(安东市),1954年撤销辽东、辽西二省,恢复辽宁省。(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1954年6月19日第32次会议决定),其北部划归吉林省、南部划归辽宁省。

安东省政府成立于1945年11月3日,省会安东市,省政府位于元宝区八道沟,原伪安东省政府旧址(现工商银行干校)。

高崇民任主席(1946.3.16到任),刘澜波任副主席,主持工作。省政府内设秘书处、民政局、财政局、实业局、贸易局、邮政局和省银行等机构,后来增设船务、电业、粮食、电报电话、盐务、税务、矿务局、教育厅,安东海关管理处等机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安东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西康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热河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绥远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华民国行政区划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察哈尔省

⑸ 从西门庆的发迹史看晚明商业经营的主要特征

网上资料,希望有所帮助

资料一
http://hi..com/chengjiu/blog/item/9fed2af3bef14350342acc00.html
西门庆一家的“幸福生活”

生活内容无非是衣、食、住、行,让我们先看“食”———“民以食为天”嘛。

举这样几个例子来看。

一次,潘金莲斗牌赢了三钱银子(相当于60元),她又撺掇家中公认的女财主李瓶儿添上七钱银子,让仆人兴儿安排一桌酒席:买了一只烧鸭、两只鸡、一些“下饭”(即佐餐的菜肴)、一坛子金华酒、一瓶白酒,还买了一钱银子的果馅凉糕……由兴儿的妻子整顿好,众妻妾大吃了一顿。这一切一共用去一两银子,相当人民币200块。又是鸡、又是烧鸭、又是酒、又是菜、又是点心,可见明朝万历年间,运河两岸的百姓生活,物质极大丰富,物价也不高。

说罢“食”,再来看“衣”。

古代不讲究名牌,只讲究质地和式样。例如西门庆要跟乔大户订娃娃亲,为妻妾六人做30件衣服,衣料都是用“南边织造的”好料子,式样也很讲究。光是剪裁的工钱,就给了赵裁缝五两银子,相当1000块钱。合30块裁一件,材料费和缝制的工价不在其内。

李瓶儿是众妻妾中最有钱的,衣服鞋袜也最多。单是鞋就有一百多双。冬天穿一件貂鼠皮袄,值60两银子,合12000元。

再来看看“行”。

近几十年,我们的出行工具发生很大变化。30年前大家都骑自行车,打月票。后来兴“打的”,“的”钱也由一块涨到一块二、一块六,直到两块。近十几年更时兴买车,一个住宅小区,车都停满了。从几万元的奥拓、夏利,到十几万、几十万的高档车奥迪、宝马、奔驰……这种景象,是我们20年前所想象不到的。

明朝人出行,或骑马,或坐轿。西门庆出行一般是骑马。他的那匹白马价值七八十两银子,要算是名副其实的“宝马”了。

女人出门一般要雇轿子,如同今天“打的”。一次,潘金莲的母亲潘姥姥来给女儿贺寿,轿到门前,却没钱打发轿夫,来向女儿要,潘金莲也拿不出,母女吵闹一场。最后还是三娘孟玉楼看不过去,拿出银子打发了轿夫。其实轿钱不贵,只有六分银子,折合今天才12块钱,也就是“打的”的起步价。

“住”是人生一件大事,花销也最大。不同的阶层,住房的需求不同。

卖炊饼的武大,“凑了十数两银子,典得县门前楼上下二层房屋居住。第二层是楼,两个小小院落,甚是干净”。“典”是使用权的转移,没有产权。可以在一定期限内住下去,不用月月交租钱。将来房主有了钱,还可以赎回去。十数两银子,合3000块吧,是很便宜的。在今天大城市的闹市区,3000块也就是一套两居室一个月的租金。
西门庆家产大约相当于今天的两千万

人们说到西门庆时,往往送他三顶帽子:商人、官僚、市井恶霸。而在这三种身份中,最根本的还是商人。西门庆临死前交代的财产总值,不算房产,合白银将近十万两,相当于今天的两千万。在今天看来,这也是个十分可观的数字。

■西门庆赚钱的途径

其一是经商所得。

小说曾借媒婆文嫂之口,夸耀西门庆是个成功商人:“县门前西门大老爹……家中……开四五处铺:缎子铺、生药铺、绸绢铺、绒线铺,外边江湖上又走标船,扬州兴贩盐引,东平府上纳香蜡,伙计主管约有数十……家中田连阡陌,米烂陈仓,赤的是金,白的是银,圆的是珠,光的是宝……”文嫂没提到,西门庆还开着“解当铺”。

一般的商业经营方式有两种,一是坐商,有铺面,设店经营;一是行商,搞长途贩运。西门庆则是把行商与坐商结合在一起来搞。以缎子铺为例。这个店是他和亲家乔皇亲合开的,开始投资一千两,两家各五百两。靠着三万盐引,变了现钱。然后兵分两路,一路是伙计韩道国,从杭州购买货物运回。一路是仆人来保,到湖州丝绸产地,就地定货,坐等人家织出货来,然后经南京运回来。其间没有中间商经手,大大降低了成本。韩道国运回来的货物一共十大车,价值一万两银子;来保运回二十大车,价值两万两。也就是说,一千两的投资,经过一番运作,变成三万两,增值30倍,显然是暴利!

另一不法手段是偷税漏税。按照明朝税制,三十税一。韩道国一万两银子的绸缎货物,应当纳税三百多两银子。但经过税卡时,西门庆启动关系网,用五十两银子行贿,得了钱老爹一封人情书信,过税卡时,货物“两箱并一箱,三停只报了两停”,最后货也不验,只交了三十五两五钱银子,就蒙混过关。当然,事后西门庆还要送一份厚礼给钞关。大概连交税带送礼,只花了一百两银子。来保的货船从南京来,西门庆又用一百两银子行贿,备了酒席礼物送给税官谢主事,至少漏税五六百两银子。———在这里,国家吃了大亏,税官得了小利,获利最大的是西门庆。

■西门庆放高利贷年息约为60%

西门庆第二条赚钱的途径是放高利贷。

小说中有两个商人李三、黄四,承揽了朝廷的香蜡生意,却因缺乏本钱,来向西门庆借贷。说好借一千五百两,“每月五分行利”。这相当于年息60%。我们今天向银行贷款,年息差不多5%,可见当时高利贷盘剥之重。

有人问,古代高利贷最高是多少?最高是年息百分之百,也就是“驴打滚”的利息。元朝色目人专放这种高利贷,叫“羊羔利”,又叫“斡脱债”。《窦娥冤》里的蔡婆婆就是放斡脱债的,窦天章向她借了二十两银子,一年后滚为四十两,不得不拿亲生女儿窦娥来抵债。为此,我曾写文章考证,窦娥一家以及蔡婆婆很可能有色目———回回文化背景。

说点题外话。我本来以为月息五分是很高的利息,但读2006年7月23日《北京青年报》B2版,湖南永州市原公安局副局长王石宾放高利贷,是月息八分到一毛四。这让人很开眼界。月息八分相当于年息96%,接近驴打滚的利率。月息一毛四等于年息168%,这是前无古人的。

■娶妻得财满足西门庆欲望的同时也让他最终死于纵欲

西门庆发家的途径还有“娶妻得财”。

西门庆骨子里是个商人,他娶妻纳妾,有两条标准:一是妻妾要懂得风情;另一个是要有钱。也就是“财色兼得”。

六娘李瓶儿原是大名府梁中书的妾,梁山好汉大闹大名府时,李瓶儿带了一百颗西洋大珠,二两重一对鸦青宝石逃出来,嫁给花子虚。花子虚是花太监的侄子,花太监死后,大笔遗产也都留给花子虚夫妇。花子虚后来搬到清河跟西门庆做邻居,西门庆看上了李瓶儿,两人瞒着花子虚暗中勾搭。后来花子虚因打家产官司被关到监狱里,李瓶儿借口请西门庆走门路、说人情,拿了六十锭大元宝、共三千两银子,公开交给西门庆。又有四只描金箱子,里面都是蟒衣玉带、帽顶绦环、值钱珍宝、玩好之物,半夜在墙头铺了毯子,都偷运到西门庆家。也就是说,李瓶儿还没嫁给西门庆,花家的财产已经大部分转移到西门庆家。李瓶儿出嫁时,西门庆“雇了五六副杠,整抬了四五日”。这里或许有夸张,但也暗示西门庆的财产,很大一部分得益于“财色双收”的“纳妾工程”。所以这一回的回目就叫“西门庆谋财娶妇”。

我们说,西门庆这个商人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说文学人物写得好,有两个概念:一是文学人物本身很可爱,例如《水浒传》中的鲁智深,“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是个无私无畏的英雄,非常可爱,读者都喜欢他。另一概念是作者刻画得好,例如《三国》里的曹操,奸诈狠毒,从道德评判上,没人喜欢他。但作者

西门庆发家的途径还有“娶妻得财”。

西门庆骨子里是个商人,他娶妻纳妾,有两条标准:一是妻妾要懂得风情;另一个是要有钱。也就是“财色兼得”。

六娘李瓶儿原是大名府梁中书的妾,梁山好汉大闹大名府时,李瓶儿带了一百颗西洋大珠,二两重一对鸦青宝石逃出来,嫁给花子虚。花子虚是花太监的侄子,花太监死后,大笔遗产也都留给花子虚夫妇。花子虚后来搬到清河跟西门庆做邻居,西门庆看上了李瓶儿,两人瞒着花子虚暗中勾搭。后来花子虚因打家产官司被关到监狱里,李瓶儿借口请西门庆走门路、说人情,拿了六十锭大元宝、共三千两银子,公开交给西门庆。又有四只描金箱子,里面都是蟒衣玉带、帽顶绦环、值钱珍宝、玩好之物,半夜在墙头铺了毯子,都偷运到西门庆家。也就是说,李瓶儿还没嫁给西门庆,花家的财产已经大部分转移到西门庆家。李瓶儿出嫁时,西门庆“雇了五六副杠,整抬了四五日”。这里或许有夸张,但也暗示西门庆的财产,很大一部分得益于“财色双收”的“纳妾工程”。所以这一回的回目就叫“西门庆谋财娶妇”。

我们说,西门庆这个商人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说文学人物写得好,有两个概念:一是文学人物本身很可爱,例如《水浒传》中的鲁智深,“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是个无私无畏的英雄,非常可爱,读者都喜欢他。另一概念是作者刻画得好,例如《三国》里的曹操,奸诈狠毒,从道德评判上,没人喜欢他。但作者能把那股老奸巨猾的劲儿写出来,这属于“写”得好。西门庆就属于“写”得好的人物。这样的文学人物有一个鉴别的方法,就是这个人物在小说中一出场,读者就不禁精神为之一振,带着一种欣赏的态度去看他如何说话、如何做事,希望他在场面上多呆一会儿———这就是人物“写”得好的标志。西门庆就是这样的人。

资料二
闲谈西门庆的商业才能
在中国小说史上,《金瓶梅》是一部以描写人生与人生之欲望为主调的长篇,通过西门庆发迹变态到纵欲身忘以及其家族的兴衰,淋漓尽致地展示出世上芸芸众生对欲望的追求,尤其是对财色之欲的追求,揭示了由于物欲横流带来的人性堕落和道德的沦丧,以及生命的毁灭。西门庆是《金瓶梅》这部书的核心人物,关于对他的评价已经是仁者见仁,我不敢再这里班门弄斧,今天我仅就西门庆身上一些符合当今社会状态的一些特质来和大家聊聊。

小说第六十九回通过文嫂的口对西门庆的产业进行了一个概括“家中方官吏债,开四五处当面:缎子铺、生药铺、绢绸铺、绒线铺,外面江湖又走标船,扬州兴贩盐引,东平府上纳香腊,伙计主管有数十”。从《金瓶梅》中可以看出,西门庆是个下海比较早的人,他从一个小药铺起家,短短几年时间,变成巨富,不管其手段如何,他都是一个精明的实业家。但是他没有多高深的文化情操,他没有控制好自己,最终没有逃脱纵欲而忘的结局。也成为当今社会很多发迹老板效仿的偶像,君不见,某君一有点资本便包二奶,养小秘,就算没有发迹,官当大了也不得了,所贪远甚于“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吧?纵观全书,西门庆所发生性关系的女人有数十人,但是没有一人是被强暴的,都是出于自愿,除了潘金莲和春梅因为看上西门庆“潘安般的貌儿”外,其他女人和西门庆通奸的原因都是为了他的银子,无论是如意儿,还是宋惠莲,无论是贲四嫂还是那些妓女,都是为了得到西门庆的钱财。西门庆有问题,但是有问题的绝对不只他一个。

饱暖思淫欲,西门庆发达了,找一些女人,对于他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你看他“。。。咱闻那西天佛祖,也止不过要黄金铺地、阴司十殿、也要些楮镪营求,咱只要消尽这家私广为善事,就使强奸了嫦娥和奸了织女,拐了许飞琼,盗了西王母的女儿,也不减我泼天富贵”。西门庆的观点是“有钱能使鬼推磨”,“钱能通神”,他淫欲滔天,连神仙姐姐也不放在话下,攫取钱财来饱私欲便成了他的价值取向,但他依然有现在很多人应该效仿的一面:“消尽这家私广为善事”,虽然现在有钱人都要捞点政治资本,捐点资闹个什么委员代表干干,也没有像西门庆所言“消尽”的地步。很多人钱多了就要忘本,官大了就要忘祖,西门庆绝对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比起那位勾搭了近170名妇女的官老爷来讲,要说妇女看中的是西门庆的钱财的话,不知道那些妇女看中的是那位官老爷的什么。天网恢恢,当道德的防线不再起作用的时候,那么那位官老爷就不要埋怨执法者从他的保险柜里面搜走他“收藏”的近170多名妇女体毛的罪证了,就算西门庆生活在当代也自愧弗如的。现在我们社会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社会依然离不开道德的规范,现在很多企业家的身上还是没有摆脱西门庆的影子,当然,西门庆本身就有很多经验确实值得商家们学习,因为他是一个成功的总经理。

西门庆有常人难及的才智,他深谐世事,明白“官倒” 结合的道理。靠着大树好乘凉,扯着虎皮好干事,这和远华红楼的赖某某的行为是一个道理的。西门庆的时代税费猛于虎,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西门庆不得不结交权贵,贿赂官吏,使自己在政府官员的庇护下合理合法的避税和免税,使得他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局面。但是他仍不满足,老子不能老给你们送礼啊,他也想捞点官场上的实惠。于是,他不惜重金开路,认了蔡京太师当干爹,这个干爹认得可有价值,很快西门庆就当上了山东的千户刑提,手中有了实权,朝廷有了靠山,这样就使得他的经营一帆风顺了,他凭借手中权力,独揽内庭进奉,牟取大量金银,在经营上他搞垄断,他强行占有东平府古器生意,垄断食盐销售,因为他有官方的通行证。在明清时代,盐都是官府统购统销,有公子权贵们经营,获利巨大,平常人根本难以触及这种生意的。西门庆就因为他是蔡京太师的干儿子,所以就作上了这个无本万利的买卖。可谓官商两兴旺。

之所以说西门庆是个企业家,还是因为他具有当代企业家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经营哲学。首先,在商场上,西门庆做到了知己知彼,认识到抓住市场行情的重要意义。他熟悉市场运作规律,懂得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和心理的作用和奇货可居的道理,他也以此自诩“你不知蛮奴才行市,连货没处发脱,才来上门脱于人,迟半年三个月找银子,若快时,他就张致了满清河县。除了我家铺子大,发货多,随问多少时,不怕他不来找我”。一个米商在冷天封河的时候卖给西门庆五百包无锡大米,留下等价阴贵卖,西门庆不同意,“我凭白要它做甚,封河了都没有人要,到船开了,越发价跌了”,“银子是好动不好静的,曾肯埋没到一处”。这些话都可以看到西门庆的商业才干,他反对积压物资占有资本,他主张以资金适时周转来获利,他明白商品流通的价值理论。其次,西门庆熟悉人力资源管理和配置,尤其明白股份结构在商业中的重大作用。他知人善任,用合理的分红手段来调动职员们的经济性,我仔细查阅了一些资料,那个时代还不流行期货,那个时代人们都很注重信誉,所发的都是实在的银两,比现在网络圈子的预期股票要实在的多了。西门庆手下有三个好帮手,一个是韩道国,一个是崔本,还有一个是甘出身。韩道国唯利是图,人品低下,但是他熟悉绸缎等市场营销和管理;崔本是既熟悉业务渠道,有懂得经营;甘出身善于开拓市场和招揽顾客。这三个人被西门庆委任到他和乔大户合资经营绸缎的公司去分任部门经理,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西门庆还制定了与乔大户这个公司的股份分配比例,“西门庆三分,乔大户三分,其余韩道国、崔本、甘出身三分均分”。这样就把公司职员的利益和他们的利益结合起来了,增强了员工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从这也可以看出西门庆还不是一个很黑的商人,比现在一些企业家强得多了。

作为一个企业家,西门庆还是一个很懂得包装策划的人才,遗憾的是那个时代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媒体可以帮助他,要不他绝对不会是现在大家的这个印象的。西门庆深知客户是上地的道理,他在绸缎庄开张的那天,门前布置十分热闹,有鼓乐手的演出来吸引顾客,最起码应该有现在一些企业开张的气派了吧?但是他没有找高官来给剪彩,而更注重百姓的感受“甘(出身)伙计于韩(道国)伙计在柜台上发卖;一个看银子一个讲说价钱;崔本专管收生活,不拘经纪买主进来,让进去,每人饮酒两杯”。这种视顾客如家人的态度生意能不火吗?!他的这一宣传举动吸引了大量的顾客和观光的人,第一天就卖出去500多两银子。

西门庆商业眼光敏锐,在商场上他“高瞻远瞩”,他看准行情,多种经营,既搞店铺经营,又搞贩运和物流生意。广开进货渠道,分别在南京、杭州、苏州、湖州等地购进货物,不仅价格低廉,而且还省去给别人的运输费和被二道贩子赚取的差价,这样就保证了他的货真价实的特点,大大增加了人们对西门庆品牌的信任,使他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西门庆的一些营销思想和管理理念仍然是现代的很多企业家难以企及的。在这里就不多列举了。总之,西门庆是个成功的下海经商的人才,但是最后是他自己把自己害掉了,关于他的成败,很值得一些经商的人研究研究。
http://bbs.ynet.com/viewthread.php?tid=79500

明朝人的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

明朝米价在洪武二十八年以后基本上一两银子可以购大米二石。《明史·食货二》:“於是户部定: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明代一石约等于现在的94.4公斤。按2006年大米价均价1.75元/斤计算。一两白银是2*94.4*2*1.75=660.8元。小街边买个馒头要660多元,太贵了吧。

明朝人的工资。

柴薪皂隶:百姓有给国家服役的义务,不过服役是有工资的。轮到当役了,派给当官的跟班,柴薪皂隶就是买柴烧水、干杂活。年收入20两,计13216元。(明朝国家规定七品正堂可以有四名柴薪皂隶,县丞二员各二名,主簿二名,典史一名;以上官员,每人用马夫一名,国家付工资。)

马夫:给政府公务员赶马,出差办事使用。年收入40两。计每年26432元。

明朝县官:正七品每月俸禄7.5石或一年45两白银。实际月收入7.5*188.8*1.75=2478元。每年约3万元。其它收入:柴薪皂隶4个、马夫一个,这5个人工资由国家支付。冬夏官服和笔墨费由国家补贴。新官上任,还可以先拿到40两修理费。看起来七品县官45两白银跟马夫40两白银年俸差不多,(明朝的公务员工资真的是很低的,历朝历代中明代公务员工资收入算少了。)但是县官、典史等的住房、出行、皂隶人员、衣食花费基本由国家支付和补贴,所以年俸基本是净收入,而且笔墨费都是固定按两算由国家拨给,还有多余。马夫就没有那些好处了。

学生:“廪膳米人日一升,鱼肉盐醯之属官给之。”——《明史·食货志六》。考上了秀才每人每天给一升米约2斤,(刚够两人吃)给鱼肉油盐。(注:明代10升=1斗;10斗=1石。)明代优待秀才时甚至可以拿到每月1两白银的廪膳费。不过明代的学生概念不是现在的学生概念,现代的学生只能算做童生,童生考成了秀才入了县学才算是廪膳生,才可以“食廪”,所以明代秀才不干活也可以生活,只是不干活只吃“廪膳”会很穷,所以有穷秀才之称。

以上跟据明代万历年《宛署杂谈》、清代康熙年《明史》。

街头挑担卖油的小贩:一年收入约20两。计人民币13216元。冯梦龙在万历年至天启年写有《三言》,其中《卖油郎独专花魁》中秦重只有3两白银的本银,街头卖一年油除去一年日用开支,还能剩余16两白银。“每日所赚的利息,又且俭吃俭用,积下东西来,置办些日用家业,及身上衣服之类,并无妄废。”除去一年用度剩余16两。所以记为年收入20两。

杀猪的: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对穷秀才范进说,“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儒林外史》。一天一钱,一月3两,一年有36两,看来杀猪的收入直逼马夫了。约23789元。

农民:农民的收入是多少?农民“人给地十五亩,蔬地二亩。”“新耕地免租三年。”假设古代耕种水平低只及现代的1/2或2/3,那么农民每亩约能收入250或350斤大米,按300斤算,南方一年收二季,北方一年收一季,如果丰年加勤恳,南方农民均毛收入15750,北方农民人均毛收入7875,除掉农具、肥料、水利开支、亩税(明朝每亩收税一斗,约20斤大米),如果一家七八口人干起来,几年里盖个优质砖瓦四合院不成问题。

明朝的物价(万历年)。

明朝物价:

大米白银1两=2石即377.6斤。合人民币1.75元/斤。

上等猪肉白银1钱六分=8斤合人民币13.2元/斤。

上等羊肉白银1钱二分=8斤合人民币9.5元/斤

牛肉五斤白银七分五厘合人民币9.9元/斤

五斤重大鲤鱼价白银1钱合人民币13.2元/斤

栗子五斤价白银6分五厘合人民币8.6元/斤

活肥鸡一只价白银4分合人民币26.4元/只

白布四匹价白银8钱合人民币元132.2元/匹

绵花一斤价白银6分合人民币39.6元/斤

高级红枣100斤价白银2两5钱合人民币16.5元/斤

会试用黄绢伞二把价白银六分合人民币3元/把

刑部用铁锹五把价二钱五分合人民币33元/把

官用桂圆重二斤八两价一钱二分五厘合人民币29.5元/斤

以上物价跟据明代万历年《宛署杂记》。

明代小说《水浒传》中杨志东京卖刀的时候,牛二曾说“甚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十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一两值1000文,一把菜刀30文约20元,考虑到当时没有工业化炼铁,这个菜刀价格也跟我们现在差不多。第四十四回戴宗杨林请石秀吃饭的时候杨林扔出一两银子让店家随便上酒菜。这600多元钱在我们现在大酒店里还不够,可是在小酒家里也确实可以随便上菜了。

房产价格:“可成道:‘在坟边左近,有一所空房要卖,只要五十两银子。若买得他的,到也方便。’春儿就凑五十两银子,把与可成买房。”——《三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低档房产50两一宅,约人民币33040元。高等大宅院:1000万以上。“施小舍人急于求售,落其圈套,房产值数千金,郭刁儿于中议估,只值四百金。”——《三言·桂员外途穷忏悔》。看来明朝有钱人的房子还是真够贵的。

物价的稳定。明朝初几年和末期时物价曾有过一两白银买一石大米,正统年间也有一两可以买四石的年景,崇祯帝国乱时还有过二两一石的物价。但比起民国末年物价天涨,总算银子还是硬通货。明朝的物价基本是平稳的,尤其是官俸硬比例,一两比二石大米。对稳定货币价格有相当作用。

税收。

《明史·食货五》“凡商税,三十而取一,过者以违令论。”

《宛署杂谈》“至万历十年内,又蒙题,将铺行下三则免征税契,买价不及四十两及典价,一概免税,其买价至四十两以上者,每两止税银壹分伍厘。”

《明史·食货二》建文二年诏曰:“江、浙赋独重,而苏、松准私租起科,特以惩一时顽民,岂可为定则以重困一方。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

《明史·食货二》宣德五年二月诏:“旧额官田租,亩一斗至四斗者各减十之二,四斗一升至一石以上者减十之三。著为令。”

明朝的商税原先是30取一,也就是3.3%。后来明朝皇帝与内阁考虑减轻国用以减少百姓负担,万历时降到了1.5%。小生意、小商小贩、年营业额在40两白银也就是在营业额少于26432元以下的免税。——这算是照顾弱势群体吗?农民税在洪武初原先有三至四斗,后来民田税收减为每亩一斗米,约18.9斤。官田为一至三斗多一点。人民税收少,也跟明朝的政府机构精减有关,但发生战争时费用大量不够,崇祯国乱时期,为求一点兵费,皇帝几乎四处求告。万历年间最好收成时全国财政一年有200万两白银,还是张居正改革搞下来的。明朝万历时总人口约6000万,人均每年负担国家税支0.033两白银,约人民币22元。

福利。

《明史·食货一》初,太祖设养济院收无告者,月给粮。设漏泽园葬贫民。天下府州县立义冢。又行养老之政,民年八十以上赐爵。复下诏优恤遭难兵民。然惩元末豪强侮贫弱,立法多右贫抑富。

明朝没有叫化子和流浪汉,每个县都有养济院免费收留。《宛署杂记》载“每名口月给太仓米三斗,岁给甲字库布一匹。”入养济院的条件是:“查都城内外之老疾孤贫者,籍其年以请。”由于有待遇以至于某些人发达了也不走,“间有家饶衣食、富于士民者。”也在里面混个名字捞个实惠。遇水灾旱灾流亡的人,凡有力可耕者,国家给田每人15亩耕种,给牛和农具。贫民没钱买地葬的,国家给地。老人八十岁以上的,国家赐爵。爵是有收入的。也就是国家养老。不过要等到八十岁。

过节。

春节、元宵、清明、瑞午、中秋、重阳。对于现代瑞午节来说来说明代比较这个节日。

“朝廷每端午节,赐朝官吃糕粽于午门外,酒数行而出。文职大臣仍从驾幸后苑观武臣射柳,事毕皆出。上迎母后幸内沼,看划龙船,炮声不绝。”——明代《菽园杂记》。

明代人生活如此。清兵入关后,强权政治,焚典改史、剃发易服,税收重重,民皆奴才,生活档次降低,难怪反清复明一直进行了半个清朝。

汉族人作于2006年12月30日

浙江宁波

⑹ 民国时期的货币有没有角和分

民国初年,发行了铜元(分币)和银毫(角币)以及大洋(元币)作为法定货币,兑换也有一定比值。但是因为军阀割据及混战,兑换比值一直不定,而且地方军阀会私铸钱币。1937年抗战爆发后,民国开始统一征收银元,并印发1角,2角,5角和1分,2分,5分的货币取代银毫和铜元,这也正式确立了民国法币的元角分货币割据。因此民国货币是有角,分货币的,但因为抗战胜利后,由于抗战货币严重超发以及后来经济改革不力,导致法币严重贬值,角和分也就退出了流通市场。

⑺ 湖南大学有多久的校史

其历史十分悠久
学校起源于宋朝四大著名书院之一、创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的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时势变迁,一直保持着文化教育的连续性。1903年岳麓书院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1937年成为国民政府教育部十余所国立大学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李达为湖南大学解放后第一任校长,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校名。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湖南大学曾先后更名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和湖南工学院,1959年恢复湖南大学原称。1963年起隶属国家机械工业部,1978年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98年调整为教育部直属高校。2000年,在全国高等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中,湖南大学、湖南财经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湖南大学。

⑻ 中国股市什么时候有的

1983年第一家股份制企业深圳宝安联合投资公司
1984年一帮从没见过股市的穷学生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20多名研究生(其中包括蔡重直、吴晓玲、魏本华、胡晓炼等),发表了轰动一时的《中国金融改革战略探讨》,其中第一次谈到了在中国建立证券市场的构想。在1984年第二届中国金融年会上引起的思想风暴的规模
1984年7月20日成立 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
1984年11月 第一家公开发行股票企业 飞乐音响中国第一股——上海飞乐音响股份公司成立
1985年1月,上海延中实业有限公司成立,并全部以股票形式向社会筹资,成为第一家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全流通股票
1985年、北京的天桥公司、开始发行股票,
1987年5月,深圳市发展银行首次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成为深圳第一股。
1986年9月26日第一个证券柜台交易点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分公司
1987-09-27 第一家证券公司深圳特区证券公司成立
1988年7月9日,人民银行开了证券市场座谈会由人行牵头组成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小组
1990年12月19日,上海举行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典礼。时任上海市市长在浦江饭店敲响上证所开业的第一声锣上市交易的仅有30种国库券、债券和被称为“老八股”(延中、电真空,大、小飞乐,爱使,申华,豫园,兴业)的股票,同日申银证券公司开设了上海第一个大户室出现了中国第一代个人证券投资大户/股票大户黄浦万国每天收市晚上交流信息者络绎不绝上海一景
1991年7月1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股票帐户,逐渐取代股东名卡。
1991年7月1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始向社会公布上海股市8种股票的价格变动指数
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 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试”开业,
1991年8月1日 第一只发行可转换企业债券公司琼能源
1991年10月31日,中国南方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与深圳市物业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众招股,这是中国股份制企业首次发行B股。
1992年元月,一种叫“股票认购证”的票证出现在上海街头,产生大批认购证广义上讲也是一种权证。该权证价格30元,后被炒至几百元,
1992年1月13日,兴业房产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是上证所开业后第一家新上市的股票,也是全国唯一上市交易的不动产股票。
1992 年1月19日,从即日起视察深圳四天,在了解了深圳股市情况后,他指出:“有人说股票是资本主义的,我们在上海、深圳先试验了一下,结果证明是成功的,看来资本主义有些东西,社会主义制度也可以拿过来用,即使错了也不要紧嘛!错了关闭就是,以后再开,哪有百分之百正确的事情。”“坚决试,不行可以关”
1992年2月2日,发行联合纺织我国第一张中外合资企业股票。
1992年2月2月21日 第一家B股上市公司 电真空首次向境外投资者发行股票
1992年3月2日,进行1992股票认购证首次摇号仪式。
1992 年5月21日沪市突然全面放开股价,大盘直接跳空高开在1260.32点,较前一天涨幅高达104.27%。沪指当天从616点蹿至1265点,仅仅3天,又登顶 1420点股票价格就一飞冲天,暴涨570%!其中,5只新股市价面值竟狂升2500%至3000%!上证指数首度跨越千点,
1992年7月7日,深圳原野股票停牌。
1992年8月5日,深圳市邮局收到一个17.5公斤重的包裹,其中居然是2800张身份证
1992年8月10日,深圳发售1992年新股认购抽签表发生震惊全国的“8.10风波”。
“8?10”之后3天,上海股市也受影响猛跌22.2%。上证指数暴跌400余点与5月25日的1420点相比,净跌640点,两个半月内跌幅达到45%。
眼看股市脱缰,监管层赶忙悬崖勒马,并加快新股上市速度。
1992年10月12日,国务院证券委员会中国证监会成立。
1992年11月,沪市创出393点新低。仅5个月,沪指就跌去千点
1992年11月深宝安 第一家境内发行转债上市公司中国首家发行权证的上市企业
1992年后股票价格暴涨。糊里糊涂地开始炒股,莫名其妙地发了大财
92年因买股票认购证出现了股票大户 95年以国债风波为限 基本上消灭了股票大户
1993年2月到1996年3月被称是中国股市的第一次大熊市,主要是国家宏观紧缩遏制经济过热所致
1993年第二批认购证这次投入者几乎全赔,从此认购证消失
1993年2月 1558点
1993年4月1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股市行情借助卫星通信手段传送到北京
1993年4月22日《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正式颁布实施。
1993年5月3日上证所分类股价指数公首日布分为工业商业地产业公用事业及综合共五大类
1993年6月1日,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联合编制的“中华股价指数”
1993年6月29日 青岛啤酒 第一家H股上市公司在香港正式招股上市
1993年7月7日,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发布《证券交易所管理暂行办法》
1993年年中的金融整顿,连带着股市也跟着泛绿。
1993年8月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所有上市A股均采用集合竞价。
1993年8月20日 第一只上市投资基金 淄博基金
1993年9月30日第一家股权收购中国宝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持有上海延中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超过5%,由此揭开中国收购上市公司第一页。宝安收购延中实业股权通过二级股票市场进行控股的“宝延风波”
1993年10月2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向社会公众开放国债期货交易。
1994年4月 棱光股份 第一家国家股转法人股公司
1994年6月 哈岁宝 第一家上网竞价发行股票
1994年6月 陆家嘴 第一家国家股减资的公司
1994年7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证监会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商稳定和发展股票市场的措施》,
1994年7月29日‘股灾’
1994年7月30日“停发新股、允许券商融资、成立中外合资基金”三大政策救市行情上证指数从当日收盘的333.92点,8月涨至9月13日的1052.94点,累计涨幅215.33%。
1995年,指数又在政策指挥下玩了一把过山车:
1995年1月1日,即日起实行T+1交易制度。
1995年2月23日,上海国债市场出现史称“327风波”。
1995年3月,当证券市场已经发展四年多以后,才进政府工作报告,拿到了准生证。
1995年5月17日,中国证监会发出《关于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紧急通知》,协议平仓。
1995年5月18日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沪市A股跳空130点开盘,沪指当天涨幅40%多;留下新中国股市上最大的一个跳空缺口成交量也巨幅放大至84.93亿元
1995年5月20日仅过两天,国务院证券委宣布当年新股发行规模将在二季度下达,沪指瞬间跌去16.39%。
1995年7月11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加入证监会国际组织。
1995年 一汽金杯 第一家亏损公司
1996年的上海股市犹如一个大转盘,从年初的500多点,一直冲到1250点;深圳股市更是疯了,从年初的900多点冲到了4200点。
网下认购买新股票 需要上门 带现金
1996年4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今起不再办理新的保值储蓄业务。
1996年4月24日,上交所决定调低包括交易年费在内的七项市场收费标准。
1996年4月25日合并方式组建“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1996年5月29日,道?琼斯推出中国股票指数,分别为道?琼斯中国指数、上海指数和深圳指数。
1996年9月24日,上交所决定,从10月3日起分别下调股票、基金交易佣金和经手费标准;同时对证券交易方式作出重大调整,即由原来的有形席位交易方式改为有形无形相结合,并以无形为主的交易方式。自10月份起全面推广场外无形席位报盘交易方式。
1996年国庆节后,股市全线飘红。证监会坐不住了,团团冷风朝股市吹来,意图降温,但行情仍节节攀高。
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第三任证监会主席周正庆组织人撰写]“最近一个时期的暴涨则是不正常和非理性的。”从而引发市场暴跌。
1996年12月16日,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交易,实行涨跌幅不超过前日收市价10%的限制。
“12道金牌”
1997年4月10日,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试点拉开序幕。
1997年 5月股市终于在重压之下于 进行调整
1997年6月6日,禁止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票市场。
1997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证券委员会颁布实施《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1997年5月到1999年5月的下跌,是中国股市非常值得玩味的第二次大熊市。
1998年3月23日,金泰、开元、兴华、裕阳、安信等五大证券投资基金和南化转债、丝绸转债两个可转换债券相继登场。专家理财证券市场金融衍生工具扩大的一种标志。
1998年4月22日,深沪两市的交易所实行“特别处理”制度。
1998年4月28日 辽物资A 第一家ST公司
1998年度,人行先后在3月25日,7月1日,12月7日连续三次降息。
1998年6月12日,国家宣布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从单边交易千分之五降低到千分之四,
1999年开始,一批批困难企业开始纷纷上市“脱困”,弄虚作假的企业越来越多,后来暴露出来的很多违规造假的企业都是那时上市的,将股市弄得“不伦不类”‘老鼠仓'
上市公司第一年绩优,第二年绩平,第三年绩差,第四年亏损,第五年资产重组。这是折旧规律。
1996年 绿野上市一年不到,就从一个绩忧股变成了一个垃圾股。股票充满着阳谋和阴谋的游戏工具
1999年5月7日周末北约导弹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
1999年5月10日周一,沪深股市跳空而下,“导弹缺口”炸在每个股民心中。
1999年5?19行情 一开盘网络股启动领头的是东方明珠、广电股份、中信国安等沪市上涨51点,深市上涨129点。
5月19日后,大盘依然一片大红
6月1日,国务院宣布降低B股印花税
6月10日,央行宣布第7次降息。
1999年6月12日 棱光股份第一家遭交易所公开谴责的公司
6月14日,证监会官员发表讲话指出股市上升是恢复性的。
6月15日,《人民日报》再次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重复股市是恢复性上涨,
6月25日,两市成交量竟达830亿元,创历史纪录。
管理层还允许三类企业获准入市,当天大盘跳空高开,上证指数当日大涨103.52点,涨幅6.59%。
政府很快出台了一系列利好火上浇油。中国股市进入了空前的大牛市功利性透支
有经济学家说当时美国的连续8年大牛市,大大增加了美国的消费,股市的钱挣得容易,花起来也爽快,这被称为“财富效应”,管理层觉得言之有理,遂动了在中国复制股市财富效应的念头;
网络泡沫的诞生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
1999年7月1日,《证券法》正式实施,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沪深股市以大幅下挫的方式来迎接中国证券业的第一部****。1998年12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