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司股票 » 美国八大银行宣布停止回购股票
扩展阅读
商誉大的股票不能买 2025-08-18 01:23:54
怎么看机构给股票的估值 2025-08-18 01:20:57
爱在春天收视率 2025-08-18 01:11:42

美国八大银行宣布停止回购股票

发布时间: 2022-05-18 13:39:53

❶ 急求这次美国的金融危机的全过程。起因经过挽救措施的叙述,谢谢大家

1.次贷危机的概念
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2.次贷危机的产生
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
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的可能,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的危机。

2.1.产生原理
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 :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
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较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
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2.2.通俗解答
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账单,贷款无处不在。当地人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可是我们也知道,在这里失业和再就业是很常见的现象。这些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他们怎么买房呢?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他们就被定义为次级信用贷款者,简称次级贷款者。
由于之前的房价很高,银行认为尽管贷款给了次级信用贷款者,如果贷款者无法偿还贷款,则可以利用抵押的房屋来还,拍卖或者出售后收回银行贷款。但是由于房价突然走低,贷款者无力偿还时,银行把房屋出售,但却发现得到的资金不能弥补当时的贷款+利息,甚至都无法弥补贷款额本身,这样银行就会在这个贷款上出现亏损。
一个两个贷款者出现这样的问题还好,但由于分期付款的利息上升,加上这些贷款者本身就是次级信用贷款者,这样就导致了大量的无法还贷的贷款者。正如上面所说,银行收回房屋,却卖不到高价,大面积亏损,引发了次债危机。

3.次贷危机的爆发
2007年2月13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
汇丰控股为在美次级房贷业务增加18亿美元坏账准备。
面对来自华尔街174亿美元逼债,作为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在4月2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裁减54%的员工。
8月2日,德国工业银行宣布盈利预警,后来更估计出现了82亿欧元的亏损,因为旗下的一个规模为127亿欧元为“莱茵兰基金”(Rhineland Funding)以及银行本身少量的参与了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业务而遭到巨大损失。德国央行召集全国银行同业商讨拯救德国工业银行的篮子计划。
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8月6日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继新世纪金融公司之后美国又一家申请破产的大型抵押贷款机构。
8月8日,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支基金倒闭,原因同样是由于次贷风暴。
8月9日,法国第一大银行巴黎银行宣布冻结旗下三支基金,同样是因为投资了美国次贷债券而蒙受巨大损失。此举导致欧洲股市重挫。
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银行瑞穗银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团宣布与美国次贷相关损失为6亿日元。日、韩银行已因美国次级房贷风暴产生损失。据瑞银证券日本公司的估计,日本九大银行持有美国次级房贷担保证券已超过一万亿日元。此外,包括Woori在内的五家韩国银行总计投资5.65亿美元的担保债权凭证(CDO)。投资者担心美国次贷问题会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强大冲击。不过日本分析师深信日本各银行投资的担保债权凭证绝大多数为最高信用评等,次贷危机影响有限。
其后花旗集团也宣布,7月份有次贷引起的损失达7亿美元,不过对于一个年盈利200亿美元的金融集团,这个也只是小数目

2007年春季,一场金融风暴在华尔街酝酿。美欧媒体开始频繁出现一个大众比较陌生的词语--"次级房贷"。而在接下来一年多时间里,由之引发的金融危机,不仅震撼了全球金融市场,更使得一批"明星"级金融巨头濒临破产困境。
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贷供应商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告破产。当年春天,美国次贷行业崩溃,超过20家次贷供应商宣布破产、遭受巨额损失或寻求被收购。由此,广为世人所知的美国次贷危机渐显峥嵘。
所谓次贷,是指美国房贷机构针对收入较低、信用记录较差的人群专门设计出的一种特别的房贷。相对于风险较低的"优质"贷款而言,这类贷款人的还贷违约风险较大,因此被称为"次贷"。
从2001年到2005年,美国房市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保持繁荣,这也刺激了抵押贷款机构超常规发展的欲望。受利益的驱动,一些银行等放贷机构纷纷降低贷款标准,使得大量收入较低、信用记录较差的人加入了贷款购房者的大潮,成为所谓"次贷购房者"。
美联储前货币事务局局长文森特·莱因哈特认为,危机的一个重要根源,"是许多(美国)家庭基本没有通过资产积累创造财富的公开途径,只有一个例外:大量资源可以帮助人们对住宅进行杠杆式投资,政府也对此提供各种各样的激励手段,如抵押贷款还款利息的税收减免等。"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忽视风险的结果,为危机日后全面爆发埋下了隐患。
2005年8月份,美国房价达到历史最高点,此后美国不少地区房价开始回落。到2006年,房价上涨势头停滞,房市开始大幅降温。房价下跌使购房者也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
与此同时,美联储为抑制通货膨胀持续加息,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在截至2006年6月份的两年时间里,美联储连续17次提息,利率先后提升了4.25个百分点。
由此,出现了大批"次贷购房者"无力按期偿还贷款的局面,次贷危机开始显现并呈愈演愈烈之势。
愈演愈烈:滥用创新工具导致金融风暴"火"速蔓延
在经历了2007年前几个月的发酵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蔓延到购买了次贷支持证券的投资者。
2007年6月7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只基金停止赎回。惊恐、疑惑的投资者很快发现,这两只基金持有大量与次贷有关的证券。
在美国,个人向银行等放贷机构申请住房抵押贷款,放贷机构再将住房抵押贷款作为一种资产"卖给"房利美和房地美等机构。后者将各种住房抵押贷款打包成"资产支持证券"(ABS),经由标准普尔等评级公司评级,然后再出售给保险公司、养老金、对冲基金等投资者。这个过程被称为"资产证券化"。
在美国住房市场繁荣时期,上述过程运转流畅,购房者、放贷机构、负责打包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银行和购买这部分证券的投资者,各取所需,皆大欢喜。但这场在美国住房市场泡沫中形成的投机盛宴注定不能长久。随着越来越多的次贷购房者无力偿还贷款,损失开始弥漫,最终波及到持有次贷的各类投资者。
但当此时,华尔街对即将到来的风暴似乎毫不知情。7月19日,纽约股市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创下历史新高,首次突破14000点大关。
到2007年8月份,随着大量次贷形成坏账,基于这些次贷的证券也大幅贬值,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由于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从美国花旗银行到德国德意志银行,从英国汇丰银行到瑞士瑞银集团,全球各地的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养老金、对冲基金均发现自己手中持有大批次贷支持证券。由于这部分证券缺乏流动性,其价值和风险均难以判断。不少金融机构为满足有关资本充足率和风险控制方面的要求,开始抛售资产,停止发放贷款和储备资金。一时间,银行系统惜贷气氛浓厚,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了严重的流动性短缺,这种现象又被称为"信贷紧缩"和"信贷危机"。
2007年8月6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宣布破产。8月16日,美国第一大商业抵押贷款供应商全国金融公司濒临破产边缘,此后该公司从银行集团获得110亿美元紧急贷款后逃脱一劫。9月14日,英国诺森北克银行发生储户挤兑事件。
以上事件只是信贷危机中众多金融机构境遇的一个简单写照。在此期间,随着美国房价下跌,房贷违约率上升,房贷支持的证券价值缩水,众多金融机构宣布遭受巨额损失,有的宣布破产或被收购。
2007年9月17日,格林斯潘首次承认,美国房市存在泡沫,并警告说美国房价有可能超出大多数人预料,出现两位数的降幅。
为应对金融动荡,美联储等西方央行开始采取联手行动,向金融市场投放资金,以缓解流动性不足,增强投资者信心。
从2007年9月到2008年4月,美联储连续7次降息,将基准利率由5.25%大幅削至2%。除此之外,美联储还宣布降低直接面向商业贷款的贴现率,并通过向投资银行开放贴现窗口、拍卖贷款等方式,持续向金融市场投放资金。
尽管如此,次贷危机开始向美国经济基本面扩散:失业上升、消费下降。2007年四季度美国经济下降了0.2%,为2001年三季度以来最糟糕表现。 双"高危期:华尔街五大投行巨头"惨遭"历史巨变
全球金融市场在动荡中迎来了2008年,这注定又将是华尔街的一个"多事之秋"。从年初到现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动荡大致经历了两个高危期。
在第一个高危期中,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陷入困境,最终被摩根大通银行收购。
3月14日,美联储宣布,对陷入困境的贝尔斯登提供紧急贷款。但贝尔斯登最终没能"挺"下去。两天后,即3月16日,在美联储极力撮合下,贝尔斯登以每股2美元的"跳楼价"将自己卖给了摩根大通银行。美联储则为这笔并购案提供了大约300亿美元的担保。
对于这起并购案,许多媒体均以"枪口下的婚姻"来形容,意指贝尔斯登虽万般无奈,但饱受资金短缺之苦最后只能委身于摩根大通。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和财长保尔森事后说,之所以对贝尔斯登采取断然措施,并提供政府担保,主要当时市场对贝尔斯登破产没有任何精神准备,而贝尔斯登与其他金融机构有千丝万缕联系,其一旦破产,将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无法预料的打击。
尽管从救助贝尔斯登开始,美国舆论对用纳税人的钱救助华尔街投行提出了质疑。但从效果来看,美联储的举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的忧虑。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次贷危机一度缓和,纽约股市也出现回稳迹象。4月份纽约股市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上涨4.5%,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上涨4.8%,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5.9%。当月美国花旗银行、高盛和德国德意志银行的负责人均表示,美国次贷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可能已经过去。
不过,接下来事态的发展明显超出了外界的预料,也证明西方主要金融机构负责人对当时金融形势的判断过于乐观。
进入2008年7月份,美国金融市场再度紧张起来:投资者开始担心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有可能陷入困境。
"两房"是私有企业,但又作为"政府授权企业"享有各种优惠。次贷危机爆发后,有政府担保背景的"两房"地位更加突出。同时,为谋求更大市场,"两房"也大举扩张,发放了更具风险性的贷款种类,这导致亏损不断扩大并形成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危机。
在过去一年中,"两房"亏损达到了140亿美元。"两房"股价也暴跌了约90%。9月7日,美国政府再度出手,出资2000亿美元接管"两房"。
保尔森的解释是,考虑到"两房"的庞大规模和对金融体系的重要性,"两房"中任何一家企业垮台,"都会使美国和全球金融市场产生巨大动荡",因此,接管两公司是当前保护市场和纳税人的"最佳手段"。
但"两房"问题只是第二个高危期的一个序曲,随后不到一个月时间内,美国多家重量级金融机构陷入困境,局势演变成一场全面的金融危机。
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银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同日,美国第三大投行美林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9月17日,美国政府被迫对陷入困境的保险业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高达850亿美元的紧急贷款。9月20日,美国政府向国会提交了高达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助计划。21日,美联储宣布批准美国第一大投行高盛和第二大投行摩根士丹利实施业务转型,转为银行控股公司,即普通商业银行。25日,美国监管机构接手美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并将其部分业务出售给摩根大通银行。

❷ 世界十大银行排名

世界十大银行分别是1.中国工商银行2.中国建设银行3.中国农业银行4.摩根大通公司5.中国银行6.美国银行7.国家开发银行8.美国富国银行9.花旗集团10.西班牙国家银行。
1、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简称ICBC,工行)成立时间:1984年1月1日,营业额:1689.79亿美元(2019),是中央管理的大型国有银行,国家副部级单位。工行拥有中国最大的客户群,是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之一。不仅在中国银行里有着响亮的名号,工行业在互联网上建立起全球主站和各境外分行站点,是全球总资产最多的十大银行之首,为全世界人民都提供了一个办理工行业务和了解中国金融的平台
2、中国建设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简称建行)成立时间:1954年10月1日,营业额:1511.108亿美元(2019),建立的背景有着特殊意义,它是实现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产物。如今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建行已经拥有广泛的客户基础,营销网络覆盖全国的主要地区,甚至在全球近三十个国家地区设有分支机构和子公司。
3、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简称农行)成立时间:1951年,营业额:1395.236亿美元(2019)
,前身最早可追溯至1951年成立的农业合作银行,是在新中国时期成立的第一家专业银行,也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家国有商业银行。现在的农行,正以覆盖面最广的网络体系和全球领先的技术优势,向全球的用户提供服务。
4、摩根大通公司
摩根大通公司成立时间:1799年,营业额:1314.12亿美元(2019),世界十大银行中,摩根大通公司总部在美国纽约,是美国主要的商业银行。作为十大外资金融机构,中国人习惯称它为“摩根银行(MogenBank)”。该行总存款占美国存款总额的25%,是美国最大金融服务机构之一。
5、中国银行
中国银行成立时间:1912年2月5日,营业额:1277.141亿美元(2019),于1912年经孙中山先生批准在上海成立,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银行之一,也是中国唯一一个持续经营超过百年的银行。不仅在中国是“国民银行”,机构遍及全国各地,它还走出国门,在全球61个国家和地区都能看到中国银行。
6、美国银行
美国银行成立时间:1784年,营业额:1105.84亿美元(2019),是美国第二个历史最悠久的银行,也是以资产计美国第一大商业银行。之所以美国银行能在竞争激烈的美国银行业成为佼佼者,并且在全球银行排名中占有一席之地,正是因为它独树一帜的服务风格,史无前例的推出小额贷款,获得了美国中小企业的青睐。
7、国家开发银行
国家开发银行(简称国开行)成立时间:1994年3月,营业额:1030.729亿美元(2019),是全球最大的开发性金融机构,也是中国最大的对外投融资合作银行、中长期信贷银行和债券银行。“开发银行”顾名思义,就是要把国开行建立成改革与开放的窗口,不仅在中国争取了国民利益,还要走出世界。
8、美国富国银行
美国富国银行成立时间:1852年,营业额:1010.6亿美元(2019),是美国唯一一家获得AAA评级的银行,更是全球市值最高的银行。2020年3月15日,美国金融服务论坛宣布,由于冠状病毒影响,富国银行将在第二季度停止股票回购。
9、花旗集团
花旗集团成立时间:1812年,营业额:971.2亿美元(2019),总部设在纽约,是美国第一家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证券交易等诸多金融服务业务于一身的金融集团,也是全球公认的最成功的金融服务集团之一。该行发展速度之快,全球化程度之高,令世界瞩目。
10、西班牙国家银行
西班牙国家银行营业额:905.319亿美元(2019),作为全球十大银行之一的西班牙国家银行,也叫桑坦德银行,是西班牙境内最大的银行,具备多重功能,侧重于零售银行业务,全球知名。

❸ 美股回购股票会注销吗

不管是美还是港股日股韩股,只要股票回购,回购部分股票都会注销的。这就是“爱你没商量”,不注销就不叫回购。

❹ 银行股出现严重破净,为什么不能启动股权回购呢

银行股是A股是市盈率最低,严重被低估,而且大部分银行股的股价都是低于每股净资产的,银行股是A股市场安全性最高,最值得投资的股票。

至于银行股为什么不启动股份回购呢?根据现实中的银行股进入深入分析,主要是由于以下两点原因导致银行不会回购自家股份。

还有一种情况,银行即使相关回归,监管层肯定也会考虑自身利益,监管层呢未必会同意银行回购股份的。如果银行在未批准的情况之下,偷偷回购股份,这是会受到监管层处罚的,这种行为银行也是不愿意冒风险的。

所以总结起来答案已经很明确,虽然银行股破净率很高,但银行也不愿意去出资金回购股份,主要是由于银行不想拿资金去回购自家股份,银行回购股份没有意义,最关键还是需要交管所审批,回购股份能否深审批通过都是未知数,这些都是会成为银行不回购股份的主要因素。

❺ 一些银行股为什么不回购

银行股的估值一直都比较低,在整个资本市场都是一个“异类”,常年个位数估值,熊市的时候就五六倍,牛市也才十来倍,这是一种低估吗?因为回购是不少企业应对股票低估后的一个措施。银行做的是杠杆生意和牌照生意,不良资产是悬在头上的一把刀,不良资产率一抬头就把利润侵蚀了。最近有一家银行就被接管了。这个也是估值不高的一个原因。为什么不回购股票呢?因为没有必要!下面说说具体理由:一、股本过于集中宇宙第一大行——工商银行,总股本3564.06亿股,但是前十大股东持有3440.95亿股,占比达到96.54%,当然这其中有871亿股的H股(在香港上市的股份数量),这个占比是24%,即便除去在H股上市的股份,在A股的十大股东之外的股东持股占比也不超过10%,股份已经如此集中了,再回购有什么用呢?而最大的两个持股股东是财政部和中央汇金,这两个持股人的持股数量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三、银行需要不断的融资补充核心资本充足率,银行虽然有钱,也很赚钱,但是为了赚更多的钱,为了更稳健的经营,满足监管的要求,就得不断的补充核心资本金。本文开头就讲了,银行做的是杠杆生意,风险也大,不良资产像一把刀一样悬着,所以必须不断的补充资本金,银行的经营才能稳健,才能稳定的渡过经济周期的起伏。银行通过发行优先股、定增、永续债、可转债等方式补充资本金(补血),一个经常需要补血的机构,怎么会有钱用来回购股票?今年以来,截止2019年6月10日,工商银行获得银监会的批准,发行优先股融资不超过700亿元,中国银行获准发行优先股募集资金1000亿元!据测算,今年商业银行整体需要补充资本金4500亿-6000亿元,这个数据是 远高于往年的。总结:基于以上三个原因,股本高度集中,大股东依靠分红获利,银行需要不断的补充资本金,需要不断的从市场输血。所以没有必要在二级市场去回购股票。

❻ 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美国华尔街股市为何突然下跌

原因:

1、1929年,在世界贸易中,美国的份额超过英国,居世界首位,资本输出额仅次于英国,居世界第二位。但在浮华背后,社会的贫富差距加剧,市场的供需关系已经出现严重失衡,因而股市下跌。

2、由于市场萎缩,大量工厂倒闭,市场信心受到严重打击,人心惶惶,大量股票持有者都抛售股票,结果所有股票都成垃圾了,只有卖家而没有买家。

3、证券市场出现了畸形发展,从投资到投机,市场泡沫越来越多。缺乏监管的银行却还在不断鼓励人们超前消费,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奢侈品,乃至抵押房产去购买股票,从而进一步助长了股市的投机行为,也使银行内部的不良资产不断堆积。

从1929年起,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经济大危机。危机首先在实力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爆发,然后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6)美国八大银行宣布停止回购股票扩展阅读:

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表现:

(1)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

危机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37.2%,其中美国下降40.6%,法国下降28.4%,英国下降16%,日本下降8.4%。主要国家的生产退回到20世纪初或19世纪末的水平。

(2)企业大批破产,工人大量失业,经济损失严重。

危机时期,倒闭的企业数,美国达14万家(另外还有近1万家银行),德国为6万家,英国为3.2万家。资本主义世界的全失业工人超过3000万,加上半失业者,则达4000~4500万。

(3)世界商品市场急剧萎缩,关税战、贸易战加剧。

美国于1930年将应税进口商品平均税率提高到53.2%;英国从1932年起实行帝国特惠制;德国限制进口量;法国实行进口配额制。结果,1929~1933年间资本主义世界贸易额缩小2/3,退到1919年的水平。

❼ 美国大萧条时期股市为什么会突然崩盘人们为什么纷纷从银行里取钱呢谢谢了。

一,股市为什么会崩盘?
1929年,大萧条前期,经济非常景气。胡佛总统认为”贫困将从美国消失“。工厂农业机械化,达到巅峰。工人更容易丢工作,开始省钱。而工厂开始发现市场开始萎靡。纷纷将钱投入来钱快的股市。工人们也参与股市的游戏。最后杠杆加贷款,让信托及银行,股市繁荣。但是这种加钱,借钱买炸弹的游戏总会爆炸。起初股市大跌!分析师们,银行家们,都宣传是空头们在扰乱市场,想稳定局势。但实体经济,已经无力支撑高昂的股价了,因为股票已经达到历史巅峰。
二,人们为什么从银行取钱?
1.大萧条,取钱是最错误的想法,只因为人们知道银行会倒闭。而不知道就算取出来,货币也会贬值!懂经济的都知道抢购黄金。
2.美国的银行会倒闭,存的钱可能会取不出来。股价崩溃,货币疯狂贬值。导致罗斯福实行3R计划,再将货币贬值40%,然后用贬值的货币,雇佣工人修建基础设施。重新发行银行执照,让银行开门营业。
3.房价和古玩字画一样,大幅贬值(日本巅峰时期,货币升值。在1991年,东京的土地和房地产价格拔高到了可以将整个美国买下,但这是经济泡沫催生的结果。日本楼市的泡沫很快被捅破,股票和楼市价格急剧下降,经济快速衰退,直到现在,日本的经济还没有完全走出阴影。)。当时日本在全球,买!买!买!八佰伴这类公司疯狂扩张!古玩字画价格,疯狂上涨。但泡沫破裂,疯狂贬值。因为大萧条!
1931年,美国1929年的经济危机引发全球经济萧条,英国结束了金本位制。
1933年4月5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人民上交全部的金币、金条,宣布禁止黄金自由买卖和出口,美国放弃金本位制。美联储以20.67美元比一盎司来收取老百姓手中的黄金,从而使美联储迅速积蓄了大量黄金储备。1934年通过的黄金储蓄法进一步规定私人拥有黄金货币非法,该法案到1974年才被废止。
4.国家很可能像1933年美国(政府强制回收黄金)。1948年8月19日,中华民国政府(用金圆券,强制回收黄金)。所以黄金也不是最靠谱的。但是持有黄金,已经是上上之策了。除非国家不出类似的政令。黄金将成为唯一保值,且在大萧条恐慌中可能升值的唯一。
5.1997年韩国(韩国是国企银行,政府财税担保。1997韩国为了国家不破产,申请IMF提供援助。IMF提出大量肢解国企等要求。银行只存韩国银行(央行)为国企。30家大财阀中的韩宝、起亚等8家破产倒闭,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大幅增加,市场开始恐慌。1997年11月24日,韩元兑美元价格到达1139:1,股市暴跌70%以上,创出488点的十年新低,资本疯狂外逃,外汇储备迅速下降到200亿美元以下(实际可用外储仅有79亿)。穆迪等评级机构大幅下调韩国国债的信用等级。12月12日,韩元兑美元暴跌到1891:1,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韩元贬值了66%。泡沫全面破灭:韩国33家银行中,5家破产,10家被卖,剩下19家。1984家券商、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中,关停并转了400多家。)。所以,就算是国企银行。在大萧条中,也存在破产风险。
今天2019-3-12,个人认为上证指数,将超6000点,因为现在两会,放松股市波动。破裂后中国将影响世界经济。
近年亚洲第三世界中,中国比印度等GDP增速更慢。因为投资与工业,正分散转移,到非洲,南亚等第三世界国家。中国的判断与挑战,将影响世界。中国对外投资巨大,今年叙利亚极端组织拒绝美日9000亿援助建国,希望中国投资发展。
中国进一步放缓对外投资,减少美国国债。降低企业人民税收(个税改革)。想必是为了面对国内经济形势,戒掉房地产毒药。但这无异于刮骨疗伤,将会有严峻挑战。作者:周米炳。

❽ 近代美国的五次危机及措施

第一次:1907年银行危机
1907年10月,美国银行危机爆发,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报的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高风险的股市和债券上,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
解决措施:金融家J·P·摩根的干预,这次恐慌可能影响更深远。摩根押上大笔自己的金钱,并说服其他纽约银行家做同样的事情,以加强银行体系。

第二次:1929—1933年美国经济“大萧条”
“一战”后大兴土木,建筑费用飙升,带动了钢铁、木材等行业的发展,从而提升了整个工业产值。实体经济的过分扩张,远远超过了市场需求,物价大幅下降,利润被不断挤压,公司倒闭重组现象频现。

解决措施:罗斯福新政的整顿银行,调整工业和农业生产,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使美国经济得以恢复并发展,并引导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第三次:1973—1975年石油危机
1967年6月5日,在美国的支持下,以色列向埃及、叙利亚和约旦主动发动袭击,爆发了第三次中东战争。 1973年,石油售价从每桶2.48美元涨至11.65美元。在一个需求不断萎缩的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暴涨使需求萎缩突然加剧,生产过剩危机爆发,导致欧美经济陷入衰退。
解决措施:美国采用削减福利开支,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等措施,才使得美国经济逐渐走出“滞胀”出现巨大的回升。

第四次:1987年美国股灾
1987年9月,美国上调官方利率,联邦德国也随美国提高了利率,此举立即遭到当时美国财政部长贝克的严厉批评。贝克的这一席话引发证券市场恐慌,投资者开始在股票市场和股票期货市场抛空,由于当时华尔街盛行程式化交易和投资组合保险交易模式,在股市迅速下跌过程中,计算机自动发出的平仓盘加速了股市暴跌,从而导致了股市崩盘。
解决措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承诺使市公司略微恢复了信心,大部分公司在“黑色星期一”那天继续维持回购行为,使股价逐渐恢复。

第五次:2007年次贷危机
由于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主要原因是金融监管制度的缺失造成的,华尔街投机者钻制度的空子,弄虚作假,欺骗大众。
解决措施:通过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机制,重塑金融监管体系,通过改革住房贷款发放程序来封堵漏洞等措施,使美国逐渐败落了危机。

❾ 央行暂停逆回购操作对股票板块有什么影响

央行1200亿逆回购没股市啥事。
8月18日,央行进行了1200亿元人民币逆回购操作,期限为7日,中标利率维持于2.5%。1200亿元的逆回购规模大大高于过去几周内的逆回购操作量,也创下了2014年1月底来单日逆回购操作最大量。

市场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放大”解读。有媒体和评论者认为,央行又开始通过逆回购大放水,而且随着金融机构、央行口径的外汇占款下降,继续降准的可能性增大。更有甚者分析,这将对股市带来大利好。究竟央行8月18日1200亿元人民币逆回购意图何在?影响几何呢?需要仔细进行分析。

笔者认为,央行的主要意图在于对冲本周到期的逆回购资金。统计数据显示,本周公开市场有900亿元逆回购到期,周二和周四分别为500亿元和400亿元。逆回购到期是逆回购的反向操作,相对回笼了市场流动性。如果不进行对冲,可能带来两个后果:市场流动性稍稍偏紧;市场利率稍稍走高。本周900亿元的逆回购到期,央行必须通过逆回购对冲。如果按照周二(8月18日)单日计算的话,央行逆回购1200亿元,对冲后实际净投放700亿元;如果按照本周计算的话,即央行本周不再逆回购,那么,央行对冲后仅仅净投放300亿元。何必用“创下了2014年1月底来单日逆回购操作最大量”来兴奋过度或者说吓唬老百姓呢?

不可否认,近期货币市场利率确实出现了走高情况。18日,7天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2.4992%,相比于一周前大约2.40%左右的水平略有上涨;隔夜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1.7301%,也是小幅上涨;18日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显示,隔夜Shibor报1.7450%,上涨4.40个基点;7天Shibor报2.5310%,上涨1.40个基点;3个月Shibor报3.0930%,上涨0.20个基点。按照基点计算的话,都仅仅是稍稍有所上涨而已。这是市场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何必大惊小怪呢?货币市场利率小幅波动就证明目前没有快速拉升的基础。因为,市场流动性总体充裕甚至过剩。

对央行1200亿元逆回购绝不能过度解读,对冲下来后,净投放并不多。央行的目的是维持市场货币信贷平稳适度,继续放水的可能性不大。这就决定了再依靠放水货币支撑股市的想法太天真了。目前,证金公司获得的货币信贷资金如何归还还没有着落呢。

当然,央行应该站在全球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目前面临的货币贬值、资本流出上思考问题。新兴市场的亚洲国家目前金融危机苗头已经凸显出来。马来西亚的林吉特大有步1997年泰铢崩盘之后尘,越南盾等货币都在较大幅度贬值。这种传染力究竟有多大,会否像1997年波及到整个亚洲包括香港、大陆等,虽然尚需观察,但必须未雨绸缪。如果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重新袭来,那么,这次中国绝不会像上次安然无恙,绝不会独善其身。目前中国大陆的金融开放程度包括利率、汇率、资本流动等与1997年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目前,最应该关注的就是外汇储备下降导致的外汇占款减少,包括金融机构口径和央行口径的。央行日前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末,央行口径外汇占款下降3080亿元至26.4万亿元;金融机构口径外汇占款下降2491亿元至28.9万亿元。有分析认为,7月、8月外汇占款保守估计流出近8000亿元。这是一个值得密切关注和应对的事情。

❿ 如果美国关闭两房 那些外国投资机构持有的他们的债券 股票 还有金融衍生品就不能兑现了么

一再被推迟的“两房”改革方案终于有了新的动作。据国外媒体昨日报道,美国政府将公布一项提案,逐步削弱房利美与房地美(简称“两房”)在美国住房市场中的中心作用,并最终将这两家抵押贷款公司关闭或彻底私有化。

三种解决方案待定

报道援引多位白宫官员的说法称,预计本周五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将向国会递交一份“白皮书”。报道认为,该计划一出,意味着政府将削弱对楼市的支持力度。
“白皮书”详细阐述了三种减少政府在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中作用的方案。其中最保守的建议是,除了现有的联邦机构外,政府将退出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另外两个方案则是建议创建一套新的机制,让政府对向来由“两房”主导的二级抵押贷款市场给予部分支持。报告还将提出按揭业务其他方面的改革措施,包括增强贷方保护;改变抵押贷款服务,以解决该行业无法与还款滞后的贷方合作的问题;清理贷款证券化、贷款捆绑销售给投资者的新措施。
知情人士称,“白皮书”的目的是为了吸引私人资本重新回到住房金融市场,从而减少政府在抵押贷款债券中的投入。过去几十年来,“两房”在美国住房市场中一直发挥着中心作用。由于事关重大,分析师预计美国政府对“两房”命运的最终决定可能会在今年年底达成一致。
美政府已耗资千亿救助
据悉,房利美和房地美由美国政府出资创建,主要业务是购买抵押贷款并证券化,然后在公开市场上出售证券,从而腾出资金用于提供给购房者新的贷款。由于近年来美国房地产泡沫化愈演愈烈,“两房”不得不降低贷款门槛,这使得贷款违约增加,两家公司遭受巨额亏损并引发次贷危机,并由此造成了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
2008年9月7日,美国政府接管“两房”。去年6月,由于股价长期表现不佳,“两房”被勒令退市。截至目前,美国政府救助“两房”已经耗资1480亿美元,但两家公司至今仍未能实现盈利。据去年11月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的一份报告预测,如果要完全救活“两房”,美国政府可能要投入高达7000亿美元的巨额救助金。分析人士认为,一旦政府扶植力度减弱,购房者的借贷成本将加大,会让本已脆弱的楼市雪上加霜。
同时,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对“两房”的争议使这个问题披上了政治色彩。是继续用纳税人的钱拯救“两房”还是任其“自生自灭”成了奥巴马政府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报记者 沈玮青
■ 美政府救助“两房”大事记
2008年7月11日 由于市场担心“两房”遭政府接管或增发融资,“两房”股价险遭腰斩。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的保尔森表态,美国政府暂不考虑接管。
2008年7月13日 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宣布救助“两房”措施。财政部将提高“两房”信用额度,并承诺必要时购入股份。美联储承诺对“两房”开放贴现窗口,以提供直接融资。
2008年7月26日 美国国会参议院批准一项总额3000亿美元的住房援助议案,旨在救助美国楼市,同时帮助“两房”摆脱困境。议案授权财政部无限度提高“两房”贷款信用额度,必要时可购入“两房”股票。
2008年9月7日 保尔森宣布由政府接管“两房”,联邦住房金融署接手“两房”日常运作。
2008年9月14日 联邦住房金融署宣布,不允许房利美和房地美向前任首席执行官丹尼尔·马德和理查德·赛伦支付巨额离任补偿。
2009年3月18日 美联储宣布将购买1000亿美元“两房”债券,使美联储2009年以来购买“两房”债券总额翻番。
2009年4月22日 房地美时任代理首席财务官大卫·凯勒曼在家中自杀。
2009年12月24日 美国财政部宣布取消原先对“两房”设定的4000亿美元救助上限。
2010年3月23日 美国财长蒂莫西·盖特纳说,鉴于美国房地产市场依然处于困境,针对“两房”的改革宜缓行。
2010年5月5日 房地美称,由于今年第一季度继续亏损大约80亿美元,希望政府增加106亿美元救援资金,这将使房地美的政府救助总额达到613亿美元。
2010年5月10日 房利美称,今年第一季度继续亏损131亿美元,拟再次寻求84亿美元政府救助,这将使房利美接受的政府救助总额达到836亿美元。
2010年6月16日 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发表声明,要求“两房”退市。
2011年2月9日 消息称美国政府拟关闭“两房”。

■ 回顾

“两房”去年遭遇退市
2010年6月16日,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表示,准备将其监管的房利美与房地美的股票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理由是两家公司的股价长期表现不佳。
根据纽约证交所规定,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价连续30个交易日低于1美元,其股票将被摘牌。自2008年9月起,在超过30个交易日中,房利美与房地美普通股的价格一直徘徊在1美元附近;最近的30个交易日里,房利美的股票价格跌破了1美元,房地美则在1.0美元-1.5美元之间徘徊。
去年7月8日,纽约和芝加哥证券交易所在开市前停止了房利美普通股和优先股交易。该公司在退市前一天宣布,将发行三年期新债,到期日为2013年8月20日。退市前,房利美股价已跌至每股25美分。房地美同日也从纽交所退市。(沈玮青)
“两房”三年弥补1/8损失
美国金融危机质询委员会上月发布的报告显示,“两房”在过去约三年中通过要求银行购回劣质抵押贷款收回总计209亿美元的资金,但仅占“两房”自2008年以来信贷损失总额的1/8。
报告显示,从2007年至2010年8月31日,“两房”曾要求银行回购将近167000份劣质抵押贷款,总额达348亿美元。在此过程中,实际收回总额达209亿美元,其中房利美从银行收回118亿美元,房地美收回91亿美元。
“两房”通常从银行购买贷款并将其证券化后卖给投资者,并为这些证券提供担保以防借款人违约。当银行将抵押贷款卖给“两房”时,会就一定的贷款销售标准达成协议,并有责任在不满足这些标准的情况下回购贷款。但问题是那些原本该用来居住的房屋实际上却被用作投资。当违约率较低的时候,回购贷款一般被当作正常发生的营业成本。但当金融危机爆发,美国的止赎权不断攀升后,“两房”已开始加强对违约贷款的核查,并迫使银行购买这些销售无望的贷款。这就导致银行的回购成本成为非正常营业成本。
据分析师估算,美国银行业因为回购“两房”劣质抵押贷款而造成的损失最终将高达280亿美元。(沈玮青)
■ 小资料
房利美和房地美
“两房”是美国最大的两家住房抵押贷款机构——联邦国民抵押协会(简称房利美)和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简称房地美)的简称。由美国国会立法设立的政府支助机构,目的在于为住房抵押贷款市场提供稳定而连续的支持,提高住房抵押贷款的可获得性。
美国的住房政策是政府公共政策之一,自1932年构建联邦住宅贷款银行系统以来,逐渐形成了以“两房”为主、私人抵押贷款机构为辅的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通过政府干预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为住房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两房”是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支柱,两家机构承保或者购买的房地产贷款约占美国居民房地产市场的50%,次贷危机以来达到80%以上。“两房”拥有和担保的资产规模约5.5万亿美元。在“两房”债券投资者中,70%以上是养老基金、共同基金、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等美国国内投资者。
■ 落地
中国是“两房”大债主
据悉,中国目前持有“两房”数千亿美元的债券,专家称此举或对中国的投资产生一定的账面损失。
早在2008年就有消息称,中国政府是“两房”债券的最大海外购买者,持有数千亿美元的“两房”债券。日本、开曼群岛、卢森堡和比利时等国也是其主要持有国,五国共持有1.3万亿美元的“两房”债券。但由于数据不公开,目前对此并无相关的确切数字。标准普尔曾经在报告中指出,截至去年6月中国金融机构持有“两房”债券总额达到3400亿美元。
在“两房”退市时,有质疑称中国购买的“两房”债券将面临巨额损失。国家外管局当时曾表示,“两房”债券规模大、流动性较好,在债券投资领域一直是各国中央银行进行外汇储备投资的重要对象。危机期间,“两房”获得美国政府的积极救助,总体情况稳定。“两房”债券当时还本付息正常,价格稳定,且我国外汇储备没有投资“两房”股票,因此退市对“两房”的债券未造成负面影响。(沈玮青)
■ 专家观点
中国投资“两房”不会打水漂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昨日表示,由于“两房”涉及的资产规模较大,不仅会对海外投资者产生影响,还会给美国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带来震动。但是任何重大的决策都需要循序渐进,过程可能相对漫长,而且美国去年已经宣布“两房”退市,市场对于政府决策已经有了一个缓冲消化的过程,海外投资者也理应有了相应的对策,所以他预计“两房”的新政策不会对市场带来太大震动。
刘元春还表示,中国购买“两房”债券不单是为获回报,还有其战略考虑。“两房”关闭后从清偿的程序上来讲可能会使中国的债券产生账面缩水,但从中长期来看,战略上或会有所收益,不能一概而论。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微博)则认为,中国投资“两房”打水漂的可能性不大。“两房”债券数额庞大,事关美国政府的信誉和国家形象,美国不会做出轻率决定,而会对市场有所交待。她认为随着目前美国房地产市场出现回暖迹象,中国应根据市场情况随时调整战略组合,即时观望跟进。(沈玮青)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