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痛失“猪王”宝座后又遭反超 温氏股份为何掉队
温氏股份掉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生猪供应跟不上市场需求:
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后,温氏股份签订的一些生猪订单受到了影响,这些订单里的生猪由中小养殖散户饲养。在后续复产过程中,散户不愿意再承担风险,复产意愿较低,导致在猪价达到最高点时,温氏股份的生猪供应跟不上。
产能恢复速度较慢:
当前“超长猪周期”已经进入下行通道,但温氏股份的生猪产能仍处在恢复阶段。从种猪、肉猪存栏量增加到肉猪出栏量恢复到之前正常年份的水平,大概需要近一年时间。这导致温氏股份在2020年“超长猪周期”中未能充分盈利。
业绩下滑严重:
温氏股份2020年净利润同比下降了46.83%,而竞争对手牧原股份的净利润同比增长了348.97%。2021年一季度,温氏股份净利润下滑71%。
家禽业务也面临困境,肉鸡销售收入、毛鸡销售均价环比下降。
成本较高:
温氏股份在生猪养殖上的成本较高,一季度公司养猪业务略有亏损,主要是因为一季度成本波动异常,部分外购仔猪育肥后上市,外购猪苗成本较高,导致商品肉猪的成本增高。
与同行业竞争对手相比,温氏股份在成本控制上处于劣势。
市场竞争加剧:
正邦股份、新希望在生猪销售量上远超温氏股份,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温氏股份在销售量、成本均落后的情况下,与行业领先地位渐行渐远。
负债增加:
2020年,温氏股份负债329.12亿元,同比增长73.67%,资产负债率达40.88%。
虽然举债、增发等融资行为是为了给公司募集发展所需资金,但业绩下跌严重,并未见温氏股份采取任何显著提升业绩的措施,令投资人不满。
综上所述,温氏股份掉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生猪供应跟不上市场需求、产能恢复速度较慢、业绩下滑严重、成本较高、市场竞争加剧以及负债增加等。为了扭转局面,温氏股份需要采取有力措施降低成本、优化家禽饲养结构、提高生猪产能恢复速度并加强市场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