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市行情 » lstm股票价格
扩展阅读
股票属于美股怎么看 2025-08-07 17:53:54
盘中现行股票价格源码 2025-08-07 17:44:09

lstm股票价格

发布时间: 2021-09-30 22:38:11

❶ ARIMA时间序列建模过程——原理及python实现

原文链接:http://tecdat.cn/?p=20742

时间序列被定义为一系列按时间顺序索引的数据点。时间顺序可以是每天,每月或每年。

以下是一个时间序列示例,该示例说明了从1949年到1960年每月航空公司的乘客数量。

最受欢迎的见解

1.在python中使用lstm和pytorch进行时间序列预测

2.python中利用长短期记忆模型lstm进行时间序列预测分析

3.使用r语言进行时间序列(arima,指数平滑)分析

4.r语言多元copula-garch-模型时间序列预测

5.r语言copulas和金融时间序列案例

6.使用r语言随机波动模型sv处理时间序列中的随机波动

7.r语言时间序列tar阈值自回归模型

8.r语言k-shape时间序列聚类方法对股票价格时间序列聚类

9.python3用arima模型进行时间序列预测

❷ arima模型python 怎么看平稳性

时间序列分析(一) 如何判断序列是否平稳
序列平稳不平稳,一般采用两种方法:
第一种:看图法
图是指时序图,例如(eviews画滴):

分析:什么样的图不平稳,先说下什么是平稳,平稳就是围绕着一个常数上下波动。
看看上面这个图,很明显的增长趋势,不平稳。

第二种:自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
还以上面的序列为例:用eviews得到自相关和偏相关图,Q统计量和伴随概率。

分析:判断平稳与否的话,用自相关图和偏相关图就可以了。
平稳的序列的自相关图和偏相关图不是拖尾就是截尾。截尾就是在某阶之后,系数都为 0 ,怎么理解呢,看上面偏相关的图,当阶数为 1 的时候,系数值还是很大, 0.914. 二阶长的时候突然就变成了 0.050. 后面的值都很小,认为是趋于 0 ,这种状况就是截尾。再就是拖尾,拖尾就是有一个衰减的趋势,但是不都为 0 。
自相关图既不是拖尾也不是截尾。以上的图的自相关是一个三角对称的形式,这种趋势是单调趋势的典型图形。

下面是通过自相关的其他功能
如果自相关是拖尾,偏相关截尾,则用 AR 算法
如果自相关截尾,偏相关拖尾,则用 MA 算法
如果自相关和偏相关都是拖尾,则用 ARMA 算法, ARIMA 是 ARMA 算法的扩展版,用法类似 。
不平稳,怎么办?
答案是差分
还是上面那个序列,两种方法都证明他是不靠谱的,不平稳的。确定不平稳后,依次进行1阶、2阶、3阶...差分,直到平稳位置。先来个一阶差分,上图。

从图上看,一阶差分的效果不错,看着是平稳的。

❸ 请教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股票预测在weka

预测股票可不是有以往股票数据就能的,要考虑因果性,现实事件与股票波动有因果性,也就是时序性。在这情况下有LSTM单元组成循环神经网络可以做到,但训练集的强度跟体积可是很大的,这需要注意。

❹ python 时间序列模型中forecast和predict的区别

举例说明,2017.01.01-.017.12.31的周期为12的月度数据中,用ARIMA拟合得到模型model。
model.get_prediction(start='2017.09.01')则得到用拟合模型计算出来的样本内2017.09.01-2017.12.31的预测值;
model.get_forcast(step=5)则得到样本外推5期即2018.01.01-2018.05.31五个月的预测值;
注:
model.get_prediction也可做外推值的预测,设定好具体终止周期即可。

❺ lstm做交通预测的输入输出是什么样的

间序列预测分析就是利用过去一段时间内某事件时间的特征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该事件的特征。这是一类相对比较复杂的预测建模问题,和回归分析模型的预测不同,时间序列模型是依赖于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的,同样大小的值改变顺序后输入模型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
举个栗子:根据过去两年某股票的每天的股价数据推测之后一周的股价变化;根据过去2年某店铺每周想消费人数预测下周来店消费的人数等等
RNN 和 LSTM 模型
时间序列模型最常用最强大的的工具就是递归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RNN)。相比与普通神经网络的各计算结果之间相互独立的特点,RNN的每一次隐含层的计算结果都与当前输入以及上一次的隐含层结果相关。通过这种方法,RNN的计算结果便具备了记忆之前几次结果的特点。
典型的RNN网路结构如下:

❻ 人工智能会用fpga吗

FPGA 芯片领域顶级会议 FPGA 2017 于 2 月 24 日在加州 Monterey 结束。在本次大会上,斯坦福大学在读 PhD、深鉴科技联合创始人韩松等作者的论文 ESE: Efficient Speech Recognition Engine with Sparse LSTM on FPGA 获得了大会最佳论文奖。得知此消息后,机器之心对深鉴科技科技创始人兼 CEO 姚颂与联合创始人韩松(本论文的第一作者)进行了联系,他们对该文章进行了技术解读。

摘要: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被广泛用于语音识别领域。为实现更高的预测精度,机器学习研究者们构建了越来越大的模型。然而这样的模型十分耗费计算和存储资源。部署此类笨重的模型会带数据中心来很高的功耗,从而带来很高的总拥有成本(TCO)。为了增加预测速度,提高能源效率,我们首次提出了一种可以在几乎没有预测精度损失的情况下将 LSTM 模型的尺寸压缩 20 倍(10 倍来自剪枝和 2 倍来自量化)的负载平衡感知剪枝(load-balance-aware pruning)方法。这种剪枝后的模型对并行计算很友好。另外,我们提出了可以对压缩模型进行编码和分割成 PE 以进行并行化的调度器(scheler),并编排了其复杂的 LSTM 数据流。最后,我们设计了一种可以直接在这种压缩模型上工作的硬件框架——Efficient Speech Recognition Engine (ESE)。该框架使用了运行频率为 200 MHz 的 Xilinx XCKU060 FPGA,具有以 282 GOPS 的速度直接运行压缩 LSTM 网络的性能,相当于在未压缩 LSTM 网络上 2.52 TOPS 的速度;此外,该框架执行一个用于语音识别任务的全 LSTM 仅需 41 W 功耗。在基于 LSTM 的语音基准测试中,ESE 的速度为英特尔 Core i7 5930k CPU 的 43 倍,英伟达 Pascal Titan X GPU 的 3 倍。它的能量效率分别为以上两种处理器的 40 倍和 11.5 倍。

❼ 什么是BP神经网络

误差反向传播(Error Back Propagation, BP)算法
1、BP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学习过程由信号的正向传播与误差的反向传播两个过程组成。
1)正向传播:输入样本->输入层->各隐层(处理)->输出层
注1:若输出层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教师信号)不符,则转入2)(误差反向传播过程)
2)误差反向传播:输出误差(某种形式)->隐层(逐层)->输入层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将输出误差反传,将误差分摊给各层所有单元,从而获得各层单元的误差信号,进而修正各单元的权值(其过程,是一个权值调整的过程)。
注2:权值调整的过程,也就是网络的学习训练过程(学习也就是这么的由来,权值调整)。
2、BP算法实现步骤(软件):
1)初始化
2)输入训练样本对,计算各层输出
3)计算网络输出误差
4)计算各层误差信号
5)调整各层权值
6)检查网络总误差是否达到精度要求
满足,则训练结束;不满足,则返回步骤2)
3、多层感知器(基于BP算法)的主要能力:
1)非线性映射:足够多样本->学习训练
能学习和存储大量输入-输出模式映射关系。只要能提供足够多的样本模式对供BP网络进行学习训练,它便能完成由n维输入空间到m维输出空间的非线性映射。
2)泛化:输入新样本(训练时未有)->完成正确的输入、输出映射
3)容错:个别样本误差不能左右对权矩阵的调整
4、标准BP算法的缺陷:
1)易形成局部极小(属贪婪算法,局部最优)而得不到全局最优;
2)训练次数多使得学习效率低下,收敛速度慢(需做大量运算);
3)隐节点的选取缺乏理论支持;
4)训练时学习新样本有遗忘旧样本趋势。
注3:改进算法—增加动量项、自适应调整学习速率(这个似乎不错)及引入陡度因子

❽ BP神经网络的原理的BP什么意思

人工神经网络有很多模型,但是日前应用最广、基本思想最直观、最容易被理解的是多层前馈神经网络及误差逆传播学习算法(Error Back-Prooaeation),简称为BP网络。

在1986年以Rumelhart和McCelland为首的科学家出版的《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一书中,完整地提出了误差逆传播学习算法,并被广泛接受。多层感知网络是一种具有三层或三层以上的阶层型神经网络。典型的多层感知网络是三层、前馈的阶层网络(图4.1),即:输入层、隐含层(也称中间层)、输出层,具体如下:

图4.1 三层BP网络结构

(1)输入层

输入层是网络与外部交互的接口。一般输入层只是输入矢量的存储层,它并不对输入矢量作任何加工和处理。输入层的神经元数目可以根据需要求解的问题和数据表示的方式来确定。一般而言,如果输入矢量为图像,则输入层的神经元数目可以为图像的像素数,也可以是经过处理后的图像特征数。

(2)隐含层

1989年,Robert Hecht Nielsno证明了对于任何在闭区间内的一个连续函数都可以用一个隐层的BP网络来逼近,因而一个三层的BP网络可以完成任意的n维到m维的映射。增加隐含层数虽然可以更进一步的降低误差、提高精度,但是也使网络复杂化,从而增加了网络权值的训练时间。误差精度的提高也可以通过增加隐含层中的神经元数目来实现,其训练效果也比增加隐含层数更容易观察和调整,所以一般情况应优先考虑增加隐含层的神经元个数,再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隐含层数。

(3)输出层

输出层输出网络训练的结果矢量,输出矢量的维数应根据具体的应用要求来设计,在设计时,应尽可能减少系统的规模,使系统的复杂性减少。如果网络用作识别器,则识别的类别神经元接近1,而其它神经元输出接近0。

以上三层网络的相邻层之间的各神经元实现全连接,即下一层的每一个神经元与上一层的每个神经元都实现全连接,而且每层各神经元之间无连接,连接强度构成网络的权值矩阵W。

BP网络是以一种有教师示教的方式进行学习的。首先由教师对每一种输入模式设定一个期望输出值。然后对网络输入实际的学习记忆模式,并由输入层经中间层向输出层传播(称为“模式顺传播”)。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的差即是误差。按照误差平方最小这一规则,由输出层往中间层逐层修正连接权值,此过程称为“误差逆传播”(陈正昌,2005)。所以误差逆传播神经网络也简称BP(Back Propagation)网。随着“模式顺传播”和“误差逆传播”过程的交替反复进行。网络的实际输出逐渐向各自所对应的期望输出逼近,网络对输入模式的响应的正确率也不断上升。通过此学习过程,确定下各层间的连接权值后。典型三层BP神经网络学习及程序运行过程如下(标志渊,2006):

(1)首先,对各符号的形式及意义进行说明:

网络输入向量Pk=(a1,a2,...,an);

网络目标向量Tk=(y1,y2,...,yn);

中间层单元输入向量Sk=(s1,s2,...,sp),输出向量Bk=(b1,b2,...,bp);

输出层单元输入向量Lk=(l1,l2,...,lq),输出向量Ck=(c1,c2,...,cq);

输入层至中间层的连接权wij,i=1,2,...,n,j=1,2,...p;

中间层至输出层的连接权vjt,j=1,2,...,p,t=1,2,...,p;

中间层各单元的输出阈值θj,j=1,2,...,p;

输出层各单元的输出阈值γj,j=1,2,...,p;

参数k=1,2,...,m。

(2)初始化。给每个连接权值wij、vjt、阈值θj与γj赋予区间(-1,1)内的随机值。

(3)随机选取一组输入和目标样本

提供给网络。

(4)用输入样本

、连接权wij和阈值θj计算中间层各单元的输入sj,然后用sj通过传递函数计算中间层各单元的输出bj

基坑降水工程的环境效应与评价方法

bj=f(sj) j=1,2,...,p (4.5)

(5)利用中间层的输出bj、连接权vjt和阈值γt计算输出层各单元的输出Lt,然后通过传递函数计算输出层各单元的响应Ct

基坑降水工程的环境效应与评价方法

Ct=f(Lt) t=1,2,...,q (4.7)

(6)利用网络目标向量

,网络的实际输出Ct,计算输出层的各单元一般化误差

基坑降水工程的环境效应与评价方法

(7)利用连接权vjt、输出层的一般化误差dt和中间层的输出bj计算中间层各单元的一般化误差

基坑降水工程的环境效应与评价方法

(8)利用输出层各单元的一般化误差

与中间层各单元的输出bj来修正连接权vjt和阈值γt

基坑降水工程的环境效应与评价方法

(9)利用中间层各单元的一般化误差

,输入层各单元的输入Pk=(a1,a2,...,an)来修正连接权wij和阈值θj

基坑降水工程的环境效应与评价方法

(10)随机选取下一个学习样本向量提供给网络,返回到步骤(3),直到m个训练样本训练完毕。

(11)重新从m个学习样本中随机选取一组输入和目标样本,返回步骤(3),直到网路全局误差E小于预先设定的一个极小值,即网络收敛。如果学习次数大于预先设定的值,网络就无法收敛。

(12)学习结束。

可以看出,在以上学习步骤中,(8)、(9)步为网络误差的“逆传播过程”,(10)、(11)步则用于完成训练和收敛过程。

通常,经过训练的网络还应该进行性能测试。测试的方法就是选择测试样本向量,将其提供给网络,检验网络对其分类的正确性。测试样本向量中应该包含今后网络应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主要典型模式(宋大奇,2006)。这些样本可以直接测取得到,也可以通过仿真得到,在样本数据较少或者较难得到时,也可以通过对学习样本加上适当的噪声或按照一定规则插值得到。为了更好地验证网络的泛化能力,一个良好的测试样本集中不应该包含和学习样本完全相同的模式(董军,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