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这个香港男演员是谁
黎彼得(Peter Lai,1950年-)
香港演员、填词家。七、八十年代曾长时期与许冠杰合作,为许的粤语流行曲填词。黎与黄沾、卢国沾、郑国江同属香港第一代粤语流行曲填词人,其写词数百首,部分写情写得非常优雅,如《梨涡浅笑》、《印象》等,而部分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却十分生动有趣和生活化如《宫心计》、《洗冤录II》等。 黎曾在嘉禾电影公司及香港无线电视任编剧,九十年代经常在电视剧中演出、电影内客串,专演市井角色,亦曾主持商业电台个人节目《豪情夜话》。2008年,获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CASH)音乐成就大奖。
② 陈百强和郑国江是什么关系
郑国江先生是香港著名词作家,曾为陈百强填写过很多经典歌词。郑先生在陈百强还未出道时就开始关注这个年轻人,为他的第一张唱片填写了成名曲《眼泪为你流》。这是两人在词、曲创作上的首度共同合作,不仅开启了他们之间与众不同的合作关系,也令郑先生一时成为青春歌曲填词人的热门作者。
郑国江先生的词作清新朴实,积极健康,与陈百强一样都具有孩子般的纯真性格,因此两人合作非常投契。郑先生曾说他和陈百强之间的沟通非常容易,即使是通过纸上沟通。从《眼泪为你流》到《喝彩》、《昨夜梦见你》、《飞出去》、《快乐丑小鸭》、《沙滩脚印》、《凝望》、《盼望的缘分》、《等》……,完完全全都是曲作者所感所思,所想要表达的境界,用某杂志的说法他为陈百强填词那就是“照单抓药”。因此,若按时间顺序将两人的合作歌单列印成表,基本上可以算作他为陈百强写了一个小自传。
《涟漪》与陈百强的其它自作曲不一样,郑先生当时并没收到任何关于此曲的指示要求,因此他根据自己的听觉感受,以及学生时代老师所提及的一篇冰心作品用涟漪这么一个印象为灵感写出了歌词。此作词曲结合、精准完美,把旋律中那种极其优美,充满欢欣和美好期望的感情真挚地表达了出来,不可再加超越!
每每提到与陈百强的合作,郑先生总是感慨万千。作为一个一直关注、关心他的长者,郑先生虽与他见面不多,亦不善言辞,但总在他的词作中委婉对其加以慰藉、劝解,相信他也曾感受到。
③ 请问郑国江的日本名是什么
te i ko ku e ていこくえ郑国江
④ 鼓手的影片幕后
这部电影中一共有三首插曲,都是顾嘉辉作曲,郑国江填词,张国荣演唱。顾嘉辉的作曲功力一向没得说,郑国江的填词也为歌曲加了很多分。原先制作方找的填词者不是郑国江,是张国荣自己为了保证这些歌曲的质素,前去恳求当时著名的填词人郑国江出手。郑国江和他面谈后,很是赏识这个青年的音乐才华,将每首一千五百元的填词费降到每首一千元(也有说法是由三千元降到一千五百元,我们姑且相信张国荣本人的话),这个举动令张国荣铭记一生,也是他和郑国江结缘的开始,郑国江后来对他帮助良多,他在多次演唱会中都专门感谢过这个大恩人。话说郑国江同意出手后,张国荣的公司却不感兴趣,说找谁填词都一样,只能出五百元。张国荣坚持要郑国江,最后是自己掏腰包补足了差额。我要说他这一千五百元补得太值得了,词曲的优良加上他的演绎,与影片相得益彰,使这三首歌成为一时经典,到处传唱,让人们重新认识到这个压箱底多年的歌手的实力。拍摄《鼓手》的这一年,也是他在歌坛上柳暗花明的一年,他从丽的电视转投华星公司,出品了他的第一张畅销大碟《风继续吹》,把《鼓手》的三首插曲也都收录在内,我个人觉得是碟里除了主打歌《风继续吹》之外最好的几首。大碟中的版本是拍完电影后重新录制的,接受了黎小田的教导,比电影里的声线浑厚得多也低沉得多,但是电影里的声线虽然稍嫌细嫩,却更衬片中意气风发的青春少年。
电影中的青春气息和追求理想的激情非常饱满,至今看来仍然让人感动。值得留意的倒是片中张国荣的鼓艺惊人,甚至有人怀疑电影中他那双迅雷击鼓之手另有主人。打鼓的那几个片段,他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和鼓点丝丝入扣,连片尾那场远景都可以看出每一个动作都分毫不差,尤其是演奏时那种沉醉那种激情,全身上下洋溢着的动感,实在太逼真了,真是只有音乐人才能演得出来,而且不知道要下多少苦功才能练到这种程度。同时也让很多人感慨:这个人到底蕴含着多大的才气。
⑤ 郑国江的早年经历
郑国江 (曾用笔名郑一川、江羽),1941年生于香港,是广东中山人,他在1965年毕业于葛量洪教育学院美术系后担任美术教师至今。有“词匠”美誉之称。
1988年,郑国江为无线电视剧《当代男儿》的主题曲《真的汉子》谱写歌词。 郑国江作为小学老师,他热心地投身儿童歌曲的创作当中去,给许多孩子留下了深刻的童年记忆。例如:《哆啦A梦》、《IQ博士》、《小时候》等。
⑥ 郑国江的介绍
郑国江(1941-),男,香港人,祖籍广东中山,华语乐坛最具代表性的填词人之一。曾用笔名郑一川、江羽。至今为止已经拥有了超过2000首词作,是目前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中创作歌曲(登记)最多的词人之一。他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为香港音乐贡献出大量的优秀作品,像邓丽君的《漫步人生路》、张国荣《风继续吹》、梅艳芳的《似水流年》、陈百强的《涟漪》和《偏偏喜欢你》、林子祥《真的汉子》和《分分钟需要你》、薰妮《故乡的雨》、麦洁文《莱茵河之恋》和徐小凤《随想曲》《风雨同路》等名曲已成传世经典。
⑦ 为什么香港很少创作型歌手而台湾似乎多一些,有哪些历史原因
因为香港有林夕(创作数量4000+)黄沾(2000+)郑国江(2000+)顾嘉辉(2000+)还有卢国沾黄伟民向雪怀林振强这种1000+的大神,台湾有吗?罗大佑?(200+),周杰伦(330),李宗盛?(271),我不知道台湾所有创作加起来有没有香港林夕+黄沾+郑国江多,香港是市场小,竞争力大,吴敬国,黄凯芹,陈百强,张国荣,刘德华,张学友,许冠杰等都是创作型歌手,唯一的区别就是台湾原创性歌手自己的歌中,自己创作的比例高,但是数量少,香港的是原创比例低,因为香港非歌手创作家太强了,动不动就上千首,周杰伦创作了330首歌,全部给张学友,恐怕打造不了天王张学友吧,天王都是10年就几百首了,全才陈勋奇,音乐家,演员、导演、制剧、动作指导等一身的人才,巅峰的12年里,包办了香港台湾75%的电影配乐,其配乐电影达361部,台湾有这样的人吗?还有胡伟立等对于曲和乐器非常精通的人才,台湾有吗?什么环境造什么人,对于香港这巴掌大的市场,他不缺音乐创作人,没有创新的原创歌手都暗淡退出了。创作型歌手哪里都不少,也可以说不多,只不过某些人要黑人,就故意造的假象而已,黄家驹粉丝就是了,黄家驹创作了150+,他的粉丝说香港没有原创,只有黄家驹。很多歌手都是有创作的,有种现象就是台湾歌手的歌曲数量比香港低,因为台湾公司消化能力低,所以出品的作品少,而香港就是数量大,很多香港歌手每年都有专辑,主流的两三张,最多的有6张,香港的音乐榜都是周榜了,单曲专辑都出的快,加上翻唱,香港是精制,台湾是烂造,台湾几乎都能看到日本的影子,从歌手乐队、音乐人制作完全都是模仿日本的,华语处于起步时都是翻唱,都是没有灵魂的那种,只有香港影视歌曲才是最中国风的歌曲(中国风80年代被定义了,规定了那些乐器什么的,),新世纪华语几乎没什么唱片出了,前几年的作品还是林夕的最有质量,新世纪网络时代台湾乐坛出了几个原创歌手,加上语言的问题,加上年轻的粉丝吹,造成了华语没有创作,都是翻唱,连学友的吻别都说是翻唱的,音乐论坛几乎被声坛粉丝和激进粉丝包围了,各种结论,神吹关键罗大佑,神吹亚军黄家驹,神吹季军周杰伦,神吹殿军王杰,各种结论各种黑,事实上香港的创作力非常强,香港的歌手歌曲非常多,从事时间特别长,发行专辑特别多,流水线生产模式,原创歌手很多,不是歌曲数量比例比台湾低,台湾原创歌手只是第二流,第一流和香港一样,都是大众化歌手,哪个年代没有网络而已,老一辈不上网,这些人老是拿原创黑那些大众化歌手,这些高原创的歌手大多数唱歌都一样的,都是抓住一个特点,很容易让大众听觉疲劳,但是他能抓住极少部分粉丝的心,能让他们到处吹,事实上华语没有多火过,就香港一个小地方流行过,其他都马马虎虎,原创歌手本来是个完美的东西,就是华语没出现过
⑧ 郑国江的代表作品
歌曲名称演唱者填词等陈百强郑国江唱一首好歌谭咏麟郑国江夜风中徐小凤郑国江莫彷徨关正杰郑国江为什么卢业瑂郑国江童年时张国荣郑国江如果陈美玲郑国江号角罗文郑国江星关正杰郑国江无奈徐小凤郑国江不可以不想你钟镇涛郑国江坭路上卢业瑂郑国江你的眼神林志美郑国江漫步人生路邓丽君郑国江粉红色的一生陈百强郑国江
⑨ beyond当时为什么离开香港又为什么去日本发
黄家驹带Beyond去日本,不愿意但没办法!
Beyond乐队在香港打拼了十年,其实打拼一词根本无法诠释他们经过的岁月,我更倾向于煎熬。从80年代到90年代,黄家驹和Beyond得到了什么看是媒体的高度肯定还是乐坛的奖杯荣誉看喜欢他们音乐的歌迷多还是喜欢他们脸的歌迷多看答案你懂得,一声叹息。
尤其当黄家驹离世后,再翻看当初香港媒体对这支乐队的评论时,不禁会想到黄贯中说的话:他活着时,有几人意识到他的才华看你们有给过鼓励给他么看一点都没有呀!你们何曾赞过他一句看只要不踩他我就谢天谢地了。
黄家驹为何要带Beyond乐队去日本看为什么是日本看今天咱们换个讨论方式,用一个个的问题来解答问题,这一串问题解答完了,核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1、黄家驹是第一个去日本发展的音乐人吗看
不说台湾和内地,单说香港明星,Beyond乐队既不是第一个去日本的,也不是最后一个!早在1976和1977年,罗文就已经在日本发展演艺事业了。而1984-1986,邓丽君也在日本娱乐圈风生水起,多首情歌金曲风靡一时。王祖贤也因为倩女幽魂在日本广受好评,于90年代赴日发展,还出版过日语专辑和日语单曲。
2、那时的香港乐坛是啥样看
很多人的记忆里都珍藏着一些香港音乐的经典曲目,不可否认香港乐坛对大家影响巨大。在八九十年代,香港的年轻歌星辈出,当你翻看那些名单时,你会发现翻唱、炒作、颜值和曝光率几乎决定着一个歌手的艺术生命。人们喜欢情歌,喜欢缠绵凄婉的情歌,除了情歌好像再也接受不了其他类型。那时的香港,情歌当道,翻唱横行,一个个天王巨星轮番登场圈粉。
但以原创和摇滚乐为主的Beyond就只能吃尽苦头了,因为逆势而上难于登天。对所谓的主流音乐来说,Beyond绝对算异类,ROCK ROLL和男生女腔自然势同水火。
新艺宝唱片老板陈少宝含泪忆家驹 字字戳心
黄家驹是非常聪明的人,他一边适度妥协一边尽力保全自己的音乐想法。如果你非说他是意志不坚定的人,我也没办法,现在你身边经常响起的Beyond金曲,就是黄家驹在那段艰难日子里写就的。假如不离开香港,黄家驹只有妥协才能生存,否则只能累死、饿死或被骂死。如果你是他,你如何抉择看
逗可惜我们的故乡,放不下我们的理想地……再见,香港。
3、为什么选择日本看
当我们听歌听的多了,会赫然发现原来那么多耳熟能详的歌曲竟然是脱胎自日本旋律看不仅中国明星翻唱日本歌,韩国也未能幸免。在自尊心受伤的同时,难免会有疑问,为什么日本音乐的影响力这么强看
首先,日本的音乐产业水准是领先的,整体行业水平领先自然能造就好的音乐产品。其次,香港和台湾的音乐发展也有颇多方面借鉴了日本经验,在很多港台明星心里,去日本发展无疑是提升自己的一种历练。再者,日本的音乐环境更加注重原创和音乐内涵,所以更适合原创型音乐人前往。最后,黄家驹和Beyond自身的才华引起了日本乐坛的关注,1991年生命接触演唱会的现场,日本经纪公司Amuse的老板就在台下,所以不难理解后来Amuse向Beyond抛出橄榄枝。可以说,黄家驹带Beyond去日本是顺理成章也是自然而然。
Amuse公司欣赏黄家驹的才华,连家驹自己也没想到,一到日本后Beyond就迅速被打造成了嫩嫩的偶像派明星,这是黄家驹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的,有些人虽然帅气,但如果要他用颜值吃饭,还不如杀了他。在日本创作期间,Beyond喜欢的硬风格往往要被改成更软的,与唱片公司的那些摩擦也足以说明日本乐坛并不是完美的。我想,当时的家驹一定有了悔意。
难怪黄家驹后来说,逗我想把音乐停留在兴趣的层面,不想把它变成工作,我觉得我与音乐的距离越来越远了。地
4、黄家驹本人是否愿意去日本看
不愿意!但是没办法!我们扪心自问,如果不是被逼无奈或有更高追求,谁会愿意告别亲朋好友后背井离乡看黄家驹在跟歌迷解释去日本发展的原因时,能清楚的听出那份不舍和无可奈何。
黄家驹解释去日本原因 悲唱遥望视频
1991年正是Beyond在香港苦尽甘来的时候,事业发展如日中天,人气也极速蹿升,十年的苦熬终于看到了曙光。换了一般人,肯定不愿意在这时离开香港。但黄家驹不是一般人,他对自己对乐队对音乐有着更高追求,他说过想把Beyond演唱会开遍全世界,他说过香港没有乐坛只有娱乐圈。
黄家驹的话里透出了绝对自信,也表达了对香港音乐圈的不满。一个人能在掌声和荣誉中选择远走他乡重新开始,这不是勇气是什么看这不是音乐至上是什么看这不是摇滚精神是什么看要知道,掌声和鲜花比毒品更容易让人上瘾呐。
我们听过他多少歌曲看一部分,一小部分!他那些未被披露的小样demo,他那些即兴演绎的神来之笔,他那些无尽黑夜中创作的海量经典……我们注定始终无法听到完整的黄家驹,这是时代造成的,也是规则造成的,所以,歌迷已经看到的家驹,也许真的就是那十分之一罢了。
5、去日本对Beyond有什么好处看
这几个年轻人向来不安于现状,超越和突破是融在血液里的基因。Beyond的眼界从来都不止是香港,而是亚洲乃至世界,这一点在黄家驹身上体现的更为清晰。去日本做音乐,可以说是当时最好的决定,一来Beyond可以开阔自己的眼界,二来可以继续扩大自身影响力,三来可以为音乐里添加更多元素。仔细倾听继续革命和乐与怒这两张专辑时,你能从中看出一些去日本后的变化。
家驹知音 日本音乐大师喜多郎
每个人都会在内心给自己一个定位,黄家驹也不例外。作为乐队的灵魂,家驹觉得自己有责任让Beyond更好,也有责任让每个人过的更好。别忘了,他是一个有担当的男人,所以去日本是谨慎思考后的成熟决定。
1992年,乐队重心开始往日本转移,一度好似销声匿迹。在经历了香港和日本发展的双重打击后,黄家驹真的有了放弃的念头,因为他懂了,以一己之力难以对抗强大的规则,那规则无处不在,那黑暗如影随形。不妥协看只有死。有的人在思想层面是有洁癖的,而家驹恰好在好多方面容不下杂质,比如艺术、自由和爱情。
作者:一路有家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