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2010年诺贝尔
扩展阅读
飞思科技股票代码 2025-07-10 15:59:25
什么股票软件预警 2025-07-10 15:59:21
买股票害人吗 2025-07-10 15:58:33

2010年诺贝尔

发布时间: 2021-06-09 00:38:52

㈠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谁

一、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

二、作者简介: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1936~),生于秘鲁阿雷基帕,是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作家及诗人。共创作了30多部包括小说、话剧和散文在内的作品,其代表作有小说《城市与狗》(1963年)《绿房子》(1965年)和《酒吧长谈》(1969年)等。
201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是“因为他对权力结构制图学般的细腻描述和他对个人的抵制、反抗和挫败形象的尖锐刻画”。

㈡ 近10年诺贝尔奖及代表作

截止2019年1月,近十年的获奖情况如下:

1、2008年勒·克莱齐奥(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战争》、《逃之书》、《墨西哥之梦》、《非洲人》、《诉讼笔录》

2、2009年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河水奔流》、《行走界线》、《狐狸那时已是猎人》、《呼吸秋千》、《心兽》

3、2010年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Jorge Mario Pedro Vargas Llosa)《绿房子》、《世界末日之战》《城市与狗》、《酒吧长谈》、《谁是杀人犯》

4、2011年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Tomas Gösta Tranströmer)《17首诗》、《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看见黑暗》、《为生者和死者》、《悲哀贡多拉》

5、2012年莫言(Mo Yan)《红高粱》、《酒国》、《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

6、2013年爱丽丝·门罗(Alice Ann Munro)《逃离》、《快乐影子之舞》、《爱的进程》、《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

7、2014年帕特里克·莫迪亚诺(Jean Patrick Modiano)《星形广场》、《暗店街》、《青春咖啡馆》

8、2015年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 Alexandrovna Alexievich)《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最后的见证:失去童年的孩子们》、《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最后一个证人》

9、2016年鲍勃·迪伦(Bob Dylan)《随风飘荡》

10、2017年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群山淡景》、《浮世画家》和《长日将尽》

㈢ 2010-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分别是谁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1936~),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小说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城市与狗》,、《绿房子》、《胡莉娅姨妈与作家》、《世界末日之战》《谁杀死了帕洛米诺•莫雷罗》、《公羊的节日》等。
获奖理由:“他不仅绘制出了权力的结构,也犀利地刻画出了个人的抵制、反抗和失败。”

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1931~2015),瑞典诗人,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
主要作品:有诗集《诗十七首》、《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看见黑暗》、《小路》、《真理之盾》、《给生者和死者》、《悲哀贡多拉》、《巨大的谜》、《画廊》等。
获奖理由:“他用凝练、透彻的意象,为我们提供了通向现实的新途径。”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莫言(1955~),中国小说家,山东省高密县人,1981年开始文学创作。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怀抱鲜花的女人》等,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食草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四十一炮》、《酒国》、《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
获奖理由:“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爱丽丝•门罗(1931~),女,加拿大小说家。
主要作品:有《少女们和妇人们的生活》、《你以为你是谁?》、《爱的进程》、《公开的秘密》、《一个善良女子的爱》、《憎恨、友谊、求爱、爱恋、婚姻》、《逃离》、《石城远望》等。
获奖理由:“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㈣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事迹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1936年3月,略萨出生在秘鲁阿雷吉帕,在他出生几个月前,父母已经离婚,母亲回了娘家。在他的童年,父亲是缺席的,担心他自卑,外祖母和母亲一直骗他说“爸爸已经死了”。因为外祖父是外交官,略萨的幼年在玻利维亚度过,直到10岁,全家迁回利马,他才知道父亲一直都活着,那年他第一次见到父亲。四年后他被送进军事学校,14岁的男孩已经决定此生要成为作家。显而易见地,他在军校的日子不甚快乐,在该毕业的那年他肄业了,而在那之前,16岁的他已经成为当地日报的特约写手。17岁以后,他在大学的文学系里继续着作家梦,同时给几家报社和电台打零工,从广播剧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19岁这年,略萨结了第一次婚,新娘是舅妈的小妹,时年13岁。

1958年,毕业后的略萨得到马德里的一笔奖学金,也就是这年秋天,他在马德里市中心一家名叫“小蜗牛”的酒馆里开始写《城市与狗》,“城市”是秘鲁社会,“狗”是军校学员,年轻学生阿尔贝托愤怒于上流社会的败坏,亦为底层的困苦伤心,为了捍卫个人尊严,他躲进文学的世界,以文学筑造堤坝,抵抗“城市”的喧嚣和“狗”的狂吠。这是一部带着强烈自传体色彩同时野心勃勃的作品。那时的略萨,就像他自己形容的:相信萨特的承诺,狼吞虎咽了马尔罗,无限钦佩“迷惘的一代”,视福克纳为精神教父,服从福楼拜的教导,用一个狂热文学青年的想象力把这一切揉成了《城市与狗》需要的泥巴。“这是一本给我带来惊喜的书,因为它,我开始觉得自己从穿短裤时怀抱的梦想——当作家——变成了现实。”这更是一本给文学国度带来惊喜的书,因为它,标记了拉丁美洲的“文学爆炸”,自此,略萨和马尔克斯这两个名字成了拉美文学的图腾。

主角:写作方式

诺贝尔奖给略萨的授奖辞很简单:奖励他对小说结构的探索和对个体抵抗的关注。如果要概括略萨半个世纪的创作,前半句一语中的。在2008年西班牙举行的略萨研讨会上,作家本人也这样总结他的创作:让写作方式成为小说的主角,作品的结构比内容更重要。

略萨的写作反抗传统小说的时序和线性结构,他的小说,如一幅被拆散的拼图,从现实经历的情景出发,进入虚构的森林,印象和记忆如碎片,等待被辨认、被拼接。在《城市与狗》中,略萨用了中国套盒的结构,四个主角在“当下”的时空生活,随着叙述主体的不断滑动,牵扯出他们各自的“过去”。《绿房子》是略萨这个“结构现实主义作者”的登峰造极之作。故事的“主角”是某个荒凉孤立的小城里开出的第一家妓院“绿房子”,“绿房子”是沉默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它是坐标系的原点,每个过场的人物和他们彼此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地分布在坐标系里。这是一个等待被辨认、被寻找的故事,说书人故意把读者带入混淆的迷雾。略萨承认,《绿房子》的结构是一种故意制造的混乱,而这种故意的混乱实际也源于生活,因为生活本身是流动的、永无休止的混乱状态。

略萨曾在访谈中这样总结:“小说有一种无节制的禀赋,它喜欢繁衍,因为小说在时间里进行,而时间是无限的。”这也就是典型的“略萨结构”了,作家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平面结构,叙事者不断变换,时间失序,小说成了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叉的花园”。

漫长曲折的回归路

略萨对小说结构的探索自他从事创作以来从未放弃,而他涉笔的题材却经历了“离开—回归”的过程。中国社科院拉美文学专家陈众议说,略萨的创作经历是一个曲折的圆——

略萨提笔时,是带着宏大叙事野心的年轻人,为家族代言,向记忆致敬,为沉默庞大的群体争取尊严,这尤其体现在《城市与狗》和《绿房子》中。进入1970年代后,也许是略萨的左翼倾向在现实中受到挫伤,这个书写政治的作家离开了政治,退回到布尔乔亚的情感世界里,《雷上尉和劳军女郎》是一种消解严肃的戏仿,《情爱笔记》和《胡利亚姨妈与作家》里弥漫着后现代的虚无感。在经历了世纪末全球化的震荡后,略萨从书斋和情感的漩涡里走了出来,重新把眼光投向他生长的拉美大地,《公羊的节日》成了他的回归。《天堂在另一个街口》和《坏女孩恶作剧》,虽背景各异,然而共通的是略萨回到历史的脉络中,用更深沉也更平静的心境审思群体的命运,思考个体抵抗的力量和意义。

“我很庆幸,诺贝尔文学奖是在当下给了略萨,如果在十年或十五年前,我会失望的,因为那时的略萨太沉溺于自我,沉溺于私写作,而现在的他,老而弥坚,新作中有着让人震动的现实主义穿透力,带着文以载道的沉甸甸分量。这也是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最大的启示。”陈众议如是总结了略萨的获奖

㈤ 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是谁

2010年10月05日...丁·诺沃肖洛夫因在二维空间材料石墨烯的突破性实验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㈥ 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以表彰他们在石

CD

㈦ 2010年,有哪些人分别获得诺贝尔什么奖分别是哪个国家的

医学奖
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
物理学奖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
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和铃木章
文学奖
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经济学奖
美国经济学家彼得·戴蒙德(Peter
A.
Diamond)、戴尔·莫特森(Dale
T.
Mortensen),英裔、塞浦路斯籍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

㈧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谁啊

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㈨ 2010年的诺贝尔生物奖

2010诺贝尔奖得主 生理学或医学奖:舒马赫、刘翔、罗伯斯 舒马赫用自己的脖子来测试驾驶F1赛车究竟需要怎样的强度。而刘翔和罗伯斯两人在同样伤愈复出后的一场对决中,共同打破110米栏世界纪录。 物理学奖:马拉多纳 老马诠释自由落体运动最高境界。阿根廷队小组赛出局,回国的班机升至万里高空后,马拉多纳打开舱门一跃而出,从此消失。目击者口中有关他有没有带降落伞的争执成为永远的谜。坊间也有传闻在古巴见到老马与卡斯特罗共进晚餐。 化学奖:博尔特 他终于公开了牙买加山药的成分。 文学奖:中国某前足球界掌权者 其在狱中完成的《其实我是和 曾孙》一书,被称为史上最写实的自传体小说。书中除了对一场假球=多少平米豪宅=什么档次小三做了详尽的论述外,还记载了祖上和 藏匿生前贪腐所得的秘密地点及海外户头。 和平奖:爱尔兰国民 他们原谅了亨利,在世界杯小组赛法国遭东道主南非手球帽子戏法偷袭出局后。 经济学奖:泰格·伍兹 把自己“伟岸的挥杆”从高尔夫球场搬到了床上后,伍兹在不知不觉间带动了诸多新兴产业,如已销售的老虎安全套、开拍的老虎情色电影、还有出版业即将面世的老虎自传,老虎情人自传,老虎情人的情人自传……伍兹防弹车玻璃也将热销等等。

㈩ 201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是谁

2004年,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正在一张涂满铅笔笔迹的纸上,用透明胶带粘来粘去。 靠这种“粘取”,他们剥离出了石墨烯,随后发现,石墨烯原子所独具的、像一张铁丝网似的六角形阵列排列方式,有潜力成为比钢铁坚硬10倍、且导电时能量损失很小的新型材料。 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至高荣誉由这两人——现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的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因“研究二维材料石墨烯的开创性实验”而共享。他们6年前制成的石墨烯已迅速成为物理学和材料学的热门话题,现在是世界上最薄的材料,仅有一个原子厚。在改良后,石墨烯致力于塑造低功率电子元件,如晶体管。相比之下,铜线和半导体都会产生电脑芯片75%的能量消耗,人们确定了石墨烯拥有留名史册的本事。 许多诺贝尔奖候选成果仍然在经受时间及后人检验,但石墨烯却在出现6年之内荣登宝座,评审委员会认为,它“有望帮助物理学家在量子物理学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还将极大促进汽车、飞机和航天工业的发展。这个从铅笔芯中得来的发现,被看作最有可能改写未来世界电子产业的因素,而发现石墨烯的“伯乐”却认为,这世界还有更多令人惊奇的现象等待被挖掘呢。 安德烈·海姆:科学亦诙谐 今年到来的这座奖杯,其实并不是安德烈·海姆的第一个“诺贝尔奖”。 2000年,“搞笑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海姆和一个英国人迈克尔·贝瑞,他两人使用磁性克服了重力作用,使一只青蛙悬浮在半空中,并推测使用类似的方法可以克服一个人的重力作用,让他在半空中漂浮起来。这个发明被美国《大众机械》杂志评选为18年来“搞笑诺贝尔奖”最受欢迎的十大成果之一。 接着在下一年,海姆以自己养的宠物仓鼠为实验对象,写成了一篇关于磁悬浮的论文。 在2003年,安德烈·海姆又打定主意想模仿壁虎脚上的绒毛。这源于一种叫做“卡普顿”的物质。为此,他设计出了一种有着极小绒毛的材料,使其达到壁虎脚上绒毛的效果。将一平方厘米的“模拟壁虎脚绒毛材料”安在垂直平面上,居然可以支撑起一公斤的重量。 或许只有这样寓科研于娱乐的人,才能开辟出不同寻常的石墨烯发现之旅:当年,海姆和诺沃肖洛夫偶然意识到,他们可以强行将性状类似铅笔芯的石墨分离成较小的碎片,从碎片中剥离出较薄的石墨薄片,然后利用普通胶带粘住薄片的两侧,撕开胶带,在不断重复这一过程中得到越来越薄的石墨薄片,最后制成由一层碳原子构成的石墨烯。 该实验一个关键性设备就是——透明胶带。牛津大学物理学教授保罗·拉达埃利对这两人采用的如此简单研究方法感到惊讶:“在这个复杂的年代,有许多像超对撞机一样的设备,但他们居然成功地用透明胶带赢得诺贝尔奖。” 海姆接到获奖通知时也非常有戏剧性。在诺贝尔物理奖揭晓当天,主办方宣布获奖者并介绍成果之后,瑞典科学院的会议室内大屏幕显现出海姆一张笑意盈然的照片,当评审委员会现场电话连线海姆时,他正在电脑前回复一份邮件,得知自己摘得殊荣后十分震惊,因为全然忘了这是物理学奖揭晓的日子。 在当天接受媒体的电话采访中,海姆称前一天工作到晚9时,因为压根没想过能获奖,所以睡得非常踏实,“今天本打算继续工作,完成上星期没有写完的一篇论文”。当瑞典《每日新闻》记者问及这一天的接下来的时光如何安排时,海姆说还要回去工作,获奖后他也会“试着像以前一样生活”,因为自己不是因为获奖就会在余生停止前进的人。 评审委员会介绍称,把研究工作视为“游戏”,并在此过程中学习,是海姆及其团队拥有的特别之处。“还有大量令人惊奇的现象等待发现”,海姆说,“从一个研究课题跳到另一个课题会面临很多困难,但值得这样做。比起一辈子研究同一领域,寻找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更有意思”。 诺沃肖洛夫:“70后”的诺贝尔奖得主 本届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另一得主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1974年生于俄罗斯,亦是自1973年以来最年轻的物理学奖得主。 而细看诺沃肖洛夫的经历,会发现他与安德烈·海姆居然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都出生于俄罗斯,都是在俄罗斯开始各自的物理学研究生涯,都是先在荷兰做研究后定居英国,两人现在又同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 其实,诺沃肖洛夫与海姆不但是多年的研究搭档,且曾为师徒:当年,海姆同时受聘于曼彻斯特大学和荷兰奈梅亨大学,而诺沃肖洛夫来奈梅亨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成为海姆的一名博士生。正是在此期间,他开始了与海姆的合作研究,而在完成博士学业后,更追随海姆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工作。 作为年长16岁的伙伴及曾经的导师,海姆这样评价他的学生:“许多人因为工作不努力而让我失望,但诺沃肖洛夫在工作上的努力从未让我失望。”诺沃肖洛夫亦称,他与老师海姆之间有着非常融洽的合作研究关系。 曾在荷兰与海姆共事的教授扬·凯斯·马安称,海姆的角色就像指挥者,而诺沃肖洛夫则是执行人,尽管海姆比诺沃肖洛夫更有经验,但“如果他们没有通力合作,不会赢得今日的诺贝尔奖”,更不会谱写出一段师生佳话。 据报道,就在老师海姆被访问的几个小时后,诺沃肖洛夫也接到电话采访,可这个视工作如生命的人却不愿放下手头实验,于是反问记者:“是不是我现在不停下实验,以后就没有机会接受采访了?”但当接到得奖通知时,诺沃肖洛夫同样惊喜交加,第一个想法就是奔到实验室告诉整个研究团队。 在英国时政周刊《新政治家》上,石墨烯被近期列举为最崭新的科学观念之一,并被视之为下一轮技术革命的冲锋号。但诺沃肖洛夫在谈及未来研究计划时,却说:“在我的生活里,石墨烯有点多……所以想在这个领域之外探索。”而他的搭档海姆亦表示不会去预测石墨烯的前景,自己则将致力于新的发明,现已投身另一课题研究。 伦敦国王学院材料研究组负责人马克·米奥多尼克说:“看到这两人获得诺贝尔奖时,每个科学家的脸上都会浮起笑容,因为这表明就算你把实验室弄得乱七八糟,照样也能拿诺贝尔奖。” 而英国诺丁汉大学物理学教授劳伦斯·伊夫斯这样总结海姆和诺沃肖洛夫的获奖:他们两人为世人展现应如何从事科研——以好奇心为动力,做自己认为有意思的工作,直至创造神奇。(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