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弯弓射大雕
扩展阅读
亚葡股份股票行情 2025-07-10 00:52:24
今天赣新锂业股票行情 2025-07-10 00:47:33

弯弓射大雕

发布时间: 2021-06-09 11:00:48

㈠ 只识弯弓射大雕,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什么意思

意思:只知道拉弓射大雕,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出自:毛泽东 《沁园春·雪》

原诗:

沁园春·雪

近现代: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释义: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

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整条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水势。

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着和老天爷比一下谁更高。

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格外娇艳美好。

江山是如此的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治功劳;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学才华。

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都已经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1)弯弓射大雕扩展阅读

毛主席写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有惋惜之极的意味,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末句的“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人物成就:

毛泽东一生不慕富贵。青年时代,他就写下了“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诗句,帝王之位对他而言何足挂齿!他视察大江南北,从不带家属。他住中南海,亲戚都不许住。他的孩子坐公共汽车上学,在公共食堂吃饭,长大后没有享受特殊待遇,也没有一个当官的。连他的稿酬也作为党费来管理,不曾留给子女和亲戚。

1944年,毛泽东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讲话。他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勤务员,用一生履行着“为人民服务”的诺言。他曾对人说:“我死后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你就对鱼说:鱼儿呀,毛泽东给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你们吃他吧,你们吃肥了好去为人民服务。”

1949年,在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动情地高喊:“人民万岁!”
他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把人民当作真正的英雄。他相信人民拥有惊人的英勇、超人的耐力、伟大的技巧和无比的坚决。他领导革命的历程就是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的历程。他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㈡ 只识弯弓射大雕前一句

只识弯弓射大雕上一句:

成吉思汗


  • 沁园春·雪

[作者] 毛泽东

[全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㈢ 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是什么诗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译: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蜡象,即白象)在奔跑,)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注:分读fèn)
江山如此多q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识读shí,弯弓射大雕,即指能武不能文的人)
俱往矣,数风q流人物,还看今朝。(注:还读huán)

㈣ 《沁园春·雪》 中“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意思

评析: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1、历史人物功绩: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

汉武帝:对内巩固中央集权,对外抵抗匈奴,加强同西域的文化交流。

唐太宗:恢复社会生产,选贤任能,抗击突厥入侵,开创了大唐盛世。

宋太祖:统一五代十国,加强中央集权。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蒙古族军功卓著的领袖。他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后,尊其为元太祖。

他们都是封建统治阶级英雄人物,对祖国的发展和繁荣有一定贡献。

2、“惜”字领起七个句子,句句都饱含惋惜之情。一个“惜”宇,意味非常丰富。第一,“惜”中含褒。首先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中的杰出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一生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这也是肯定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惜”字又委婉地批评了这些英雄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欠缺。第三,“惜”字包含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对他们的不足之处感到惋惜,并不是苛求于前人,他们的不足,从根本上说,是时代阶级的局限性造成的。第四,“惜”字包含着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如果拜倒在前人脚下,就决不可能雄视千古。“惜”字出于自信,自信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

批评的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并不是“毫无文采”“全无风骚”,前四位有别于成吉思汗。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的意味,而且近于嘲讽了。“弯弓射大雕”,形象非常生动,非常鲜明,加上“只识”二字,对“文治’”一方的批评就要严厉一些。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新的风流人物也正在崛起。从上面的评论可见,今朝的风流人物在武功与文治两个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新的风流人物正在而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还看今朝”,这不但是一种坚强的信心和伟大的抱负,而且是一种昂扬的斗志。这种信心不但建立在个人才华的基础上,而且更主要的是建立在对人民力量信任的基础上的,所以代表了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这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所以赢得人民大众的崇敬,使得人民大众深受鼓舞。

㈤ 弯弓射大雕是什么意思

【诗句】只识弯弓射大雕
【出自】毛泽东 《沁园春 雪》
【全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余 通:馀)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原驰 原作:原驱)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装 一作:银装)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注释】
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宋称辽、金为北国,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毛泽东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我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
雪:这首词作于红一方面军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给柳亚子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惟:只。
馀:剩下。此字一作“余”,但目前刊出的书法作品中写作“馀”,以此为准。
莽莽:无边无际。
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犹言整条黄河。
顿失滔滔:(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描写黄河水结冰的景象。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蜡象,白色的象。
天公:指天,即命运。
须:等到;需要。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为大地披上了红装。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
分外妖娆:格外婀娜多姿。
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秦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秦朝的创业皇帝。
汉武: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
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唐宗: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
宋祖: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宋朝的创业皇帝。
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一代天骄:指可以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上天所骄纵宠爱的人,成吉思汗即是。汉时匈奴自称。后来也泛称强盛的少数名族或其首领。
成吉思汗(hán):元太祖铁木真(1162~1227)在1206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为“强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称,即王)。后蒙古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成吉思汗被尊为建立元朝的始祖。成吉思汗除占领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外,还曾向西远征,占领中亚和南俄,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
只识弯弓射大雕: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 俱,都。
数风流人物: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数,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
【赏析】
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写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为什么这么说,毛主席是指铁木真只会射雕吗?或说他只是一介武夫吗?都不是。毛主席说的是:铁木真是旷世军事奇才,用射大雕来比喻他那军事才能,但毛主席又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铁木真再有军事才能,打下再大的天下,但他都不能摆脱地主阶级的代表,最终必将成为封建帝王。他始终也不会代表人民的意志。 这才是毛主席对铁木真最公正的评价。

㈥ 只识弯弓射大雕在文中的意思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成吉思汗只知道挽起弓箭,来射落大雕。

这句话出自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诗中写到成吉思汗,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6)弯弓射大雕扩展阅读: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创作的一首词。当时,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

诗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下阕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

此词不仅赞美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和多娇,更重要的是赞美了今朝的革命英雄。抒发毛泽东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㈦ 弯弓射大雕是什么意思

弓当然要弯了才有个力度能把箭射出去,雕离地一般很远,所以更要把弓拉得如满月一样弯。大约,就是这个意思了。

㈧ 锄禾日当午,清明上河图,弯弓射大雕。下句该是什么呢

问题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意思 锄 禾 日 当 午,汗 滴 禾 下 土。
谁 知 盘 中 餐,粒 粒 皆 辛 苦。
古诗词注释
1.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
全文注释:
正午时分,农民还在为禾苗除草,汗水不断的滴落在禾苗下面的土壤里。谁知道我们盘中的美餐,它们粒粒都凝聚着农民的辛苦。问题二:衣物粘上口香糖,该怎样洗? 除去衣物上的口香糖
1、对衣物上的口香糖胶迹,可先用小刀刮去,取鸡蛋清抹在遗迹上使其松散,再逐一擦净,最后在肥皂水中清洗,清水洗净。
2、可用四氯化碳涂抹污处,搓洗后再置肥皂水中洗,清水洗漂。
参考资料:常识查询问题三:锄禾日当午这首诗叫什么名字 现在是《悯农》,过去我学的时候就叫《锄禾》问题四:求类似于锄禾日当午清明上河图诗句。 复方草珊瑚。完全搞不懂。黄河入海流。造血干细胞。班长兼学伟。平方差公式。重阳插茱萸。弯弓射大雕。仙剑奇侠传。起舞弄轻影。曲径通幽处问题五:谁知道"锄禾日当午"这首诗的诗名是什么? 《悯农二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问题六:1.请写出下面诗词的含义。 (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含义: 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
正午时分,农民还在为禾苗除草,汗水不断的滴落在禾苗下面的土壤里.问题七:古诗锄禾的意思 悯农
(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意
农民辛勤种田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
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㈨ 为什么“只识弯弓射大雕”是双关语

“只识弯弓射大雕”一词出自毛泽东 《沁园春·雪》,原句子为: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里的句子有两层意思:

1、句子直译为: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里只是在说明这个简单的历史故事。

2、句子还有更深层次的引申:“成吉思汗”在历史上的功绩被后世一致称赞,但在毛泽东眼里,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表达出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9)弯弓射大雕扩展阅读:

《沁园春·雪》的创作背景:

1936年,红军组织东征部队,准备东渡黄河对日军作战。红军从子长县出发,挺进到清涧县高杰村的袁家沟一带时,部队在这里休整了16天。2月5日至20日,毛泽东在这里居住期间,曾下过一场大雪,长城内外白雪皑皑,隆起的秦晋高原,冰封雪盖。

天气严寒,连平日奔腾咆哮的黄河都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失去了往日的波涛。毛泽东当时住在农民白治民家中,深夜。见此情景,颇有感触,填写了这首词。《沁园春·雪》最早发表于1945年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后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