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刘东生
扩展阅读
基金和股票基金和 2025-07-09 18:10:38
亚光股份股票代码 2025-07-09 18:10:03

刘东生

发布时间: 2021-06-09 19:19:54

A. 刘东生的生平事迹

刘东生(1917年11月22日-2008年3月6日)[1],辽宁沈阳人,籍贯天津,中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被誉为“黄土之父”。[2][3][4]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欧亚科学院院士,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3][5]
刘东生毕生从事地球科学研究,平息170多年来的黄土成因之争,建立了250万年来最完整的陆相古气候记录,近60年从事地学研究中,在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科学研究领域中,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创立了黄土学,带领中国第四纪研究和古全球变化研究领域跻身于世界领先行列。2008年3月6日去世
——取自网络

B. 武警部队刘东生简历

现役军人的具体身份信息,是禁止查询的,更不允许公示在网络上。

C. 刘东生对青藏高原有什么贡献

在多年的考察中,刘东生和同事们发现了青藏高原许多不寻常的地方。如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已被确认为世界第一大峡谷,青藏高原上空存在的臭氧低谷也得到确认,这些都归功于刘东生的研究。

D. 刘东生的参加科考

1964年,刘东生参加了我国组织的科学考察队,攀登希夏邦马峰,同时还进行了川藏公路波密段泥石流考察。曾于同年任中国科学院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副队长,1964年任中国珠穆朗玛峰登山科学考察队副队长、队长。
1964年至今,他一直致力于青藏高原隆起与东亚环境演化的研究,开辟了地球科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他在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理论贡献,被国际学术界公认。
1976年任全国食管癌病因综合考察队队长等。
1977年任中国托木尔峰登山科学考察队副队长、队长,同年出席第五届环境理事会。
1979年由贵阳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调回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0年参加青藏高原科学讨论会并任秘书长。 刘东生曾先后到罗马尼亚、波兰、苏联、英国、法国、肯尼亚、美国、西德和瑞士等国家进行考察或出席国际学术会议。
20世纪80年代,刘东生基于中国黄土重建了250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历史,使黄土与深海沉积、极地冰芯并列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三大支柱,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国际科学界所信服。
1991年11月,刘东生前往南极的南设得兰群岛中的乔治王岛,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科学考察。
1996年9月,刘东生赴地处北极北纬78度13分的斯瓦巴德岛考察。
1980年刘东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7年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
199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95年获香港岭南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1996年当选欧亚科学院院士。
2003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及中华绿色科技奖特别奖。
2008年3月6日11时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E. 刘东生的人物生平

1917年11月22日刘东生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
1937年7月,刘东生从天津南开中学乘火车赶回北京的家时,车到卢沟桥,过不去了。“七七事变”的烽火阻断了他的回家之路。辗转多日,他才得与母亲团聚,一同到天津避难。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南开大学学籍)地质地理气象系,后来又旁听生物系的课程。
1944年先后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和地质部工程师,从事矿产勘探和工程地质工作。
1949年南京大学生物系肄业(原中央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吉林大学兼职教授。
1954年,为了满足当时的迫切需要,刘东生和当时的地质学一起开始了转型,他参加了三门峡水库及金、铜、镍矿的勘探工作。第一次参加对黄土高原的研究考察,是在河南省会兴镇——今天的三门峡市。就在这次考察中,时年37岁的刘东生认识了他后半辈子的两件珍宝—— 一是黄土,一是他的夫人胡长康。
1958年,他从黄土地层研究中根据黄土与古土壤的多旋回特点,发现第四纪气候冷暖交替远不止四次,发展了传统的四次冰期学说,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大转折,奠基了环境变化的“多旋回学说”。
1981年,调地矿部岩溶地质所,先后任实验室主任、副所长、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分析测试工作,在全国最早研究铀、针、锆、钛等离子交换分离技术,最早应用离子交换技术建立了铂、钯湿法分析方法和化学光谱分析测定痕量金的分析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F. 刘东生的从事研究

刘东生早期所进行的鱼化石的研究和后来进行的第四纪地质学、环境地质学以及青藏科学考察等项科研工作既具有继承性,也具有独创性。他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其主要科学成就有如下几方面: 刘东生早年便开始从事古脊椎动物的研究工作,在鱼类化石研究方面有独到的见解。1946年,他对南京五通系中鱼化石,甘肃玉门下惠回铺系中的一个新种古鱼——鳕鱼,湖南临沣的鲈形鱼类,四川歌乐山哺乳动物群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解放前我国鱼化石的研究除瑞典人史天秀有所涉猎外,几乎是空白。刘东生在杨钟键指导下所进行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研究工作的空白。
有着“黄土之父”美誉的刘东生1954年开始从事黄河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先后于1964年、1965年、1966年著述了黄河中游黄土,中国的黄土堆积,黄土的物质成份与结构等获国家科委科技成果二等奖,70年代又继续开始黄土的科研工作,即结合生产实践又带动了第四纪发展,结合新技术,新方法对黄土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研究,从古气候角度出发,建立了国际上公认的洛川坡头黄土标准刻面,为试图解决黄土与深海沉积对比做出了关于海陆地层及古气候对比的工作。继而完成黄土与环境1985年(中英文献)专著。获中国科学院一等奖,国家科委二等奖。

G. 刘东生以什么成就获得最高科技奖的

他的成就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刘东生是我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当前,人类生存环境正面临一系列的问题,诸如自然环境是怎么变化的?变化原因是什么?趋势又是什么?刘东生从中国的黄土记录中为世界科学界寻找答案。
黄土高原分布面积约4.4×105km2,厚度最大的超过300m,这么厚的黄土是怎么形成的?长期以来,在科学界有两类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黄土是“风成”的,由风从沙漠里搬运过来的,这派观点最早由德国科学家提出来的。第二派观点是由前苏联科学家提出来的,认为中国的黄土是“水成”的,即主要是水搬运沉积而成,而且主要是由洪水搬运沉积的。但不论是德国科学家还是前苏联专家都只是在野外考察了中国的黄土高原后得出各自观点,而没有从科学上深入地进行论证。“风成”、“水成”代表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环境,阐明黄土的成因是黄土环境研究的首要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刘东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组织几十个人的研究队伍对黄土高原十多条大断面徒步进行了野外考察,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系统地采集和分析了大量的实验室样品,编制了大量的图件,完成了黄河中游黄土分布图、中国黄土分布图和三部专著,提出了黄土的“新风成说”,从而平息了世界科学界一百多年来的“风成”和“水成”之争。
黄土的“新风成说”是在吸收了前人的“风成学说”的合理内涵的基础上发展的。刘东生通过研究证明,整个黄土高原的沉积都是风成的。过去的“风成学说”认为,黄土高原的顶部黄土沉积是风成的。刘东生从时间上,把风成作用从黄土高原顶部黄土(大约是7万年)拓展到整个黄土序列(约250万年)。同时,刘东生把“风成学说”的概念进行了扩展。过去的“风成学说”只强调黄土的搬运这一个过程作用,“新风成说”则对物源、搬运、搬运时候的风力情况,沉积时候的环境面貌,以及沉积以后的变化这个全过程进行了阐述。刘东生认为,黄土的沉积过程与我们现在看到的沙尘暴一样,是逐渐地从沙漠里面搬运出来,在黄土高原慢慢沉积起来,也就是说,黄土是几百万年来一次次沙尘暴的叠加,它的沉积过程同时记录了环境变化的信息。黄土的“新风成说”为从黄土沉积中提取环境变化信息奠定了基础。
“新风成说”后来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接受,刘东生被公认为“风成学派”代表人。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上至少有一百位以上的科学家到中国来从事黄土的研究,发表了大量文章,这些文章都是以黄土的“风成说”为出发点的。
正因为这一奠基性的工作,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古全球变化(IGBP-PAGES)主席Oldfield教授撰文评价说,刘东生是中国黄土古环境研究之父,他的研究在国际学术界所受到的尊重,无论怎么评价都不为过的。

他用行动证明中国科学家走在了前面
上个世纪初期,欧洲科学家通过Alps山地区的冰川沉积物研究发现,这个地区有四次冰期间冰期的变化,从而提出了四次冰期理论,即在第四纪时期(250万年以来),也就是地质历史上最新的一个时期,有四次冷暖的交替,冷的时期叫做冰期,两个冰期之间为温暖的间冰期,地质学上称之为旋回。这个理论后来得到北美、欧洲大陆冰川沉积物研究的证明,此后,四次冰期理论主导了20世纪前半叶环境变化研究领域。刘东生等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对这个理论提出了挑战。
黄土剖面中有两类颜色和结构都差别很大的地层单元。一类为黄土层,通常呈灰黄色,质地较均一,无明显结构;另一类为古土壤层,呈红色,有明显的土壤结构和土壤发生层次。黄土代表了寒冷干旱的气候环境,而古土壤则代表了暖湿的气候特点,黄土剖面由许多黄土与古土壤交替而成,说明气候冷暖干湿的交替远不止四次。1958年刘东生把这项成果以英文发表在Science Record(《科学记录》)上,引起国际科学家的关注。德国的一位专家马上把它翻译成德文,1959年在德国发表,介绍给欧洲的科学家。
1961年,刘东生参加华沙会议(国际第四纪大会)的时候,同张宗祜教授一起在大会上报告了黄土-古土壤所揭示的冰期-间冰期多旋回的这一特点。之后,这个气候变化多旋回特点得到了国际上很多研究的证明,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国际上开始执行深海钻探计划取得了大量深海沉积岩芯,进行了大量分析,这些结果都表明,第四纪时期环境气候变化确实具有多旋回性。多旋回理论可以简单地归纳为:第四纪环境变化为频繁的、周期性的冷暖交替。多旋回理论取代四次冰期经典理论,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
对刘东生多旋回理论的奠基,国际上也有很多评论。Oldfield教授的文章曾经这么说过:“1961年,在他出席国际第四纪大会时,就通过典型黄土剖面的研究,提出了第四纪时期古气候变化远比原先视为经典的(四次)冰期要多得多的旋回。”国际黄土研究联合会主席英国Smalley教授在一篇文章中这么写到:“1961年的华沙会议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个会议上,中国科学家报告了黄土的成果……中国科学家显然走在了前面。”

他开启了中国黄土这本天书
全球变化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提出、规划,并在80年代中后期陆续开始实施的,成为全世界科学家们,特别是环境科学家们的一个共同努力的目标。刘东生通过系统研究,重建了250万年以来环境变化的历史,成为迄今全球唯一完整的陆地沉积记录。这方面的成果,1985年发表在《黄土与环境》中英文专著上,发表以后,应德国科学家的要求又对它进行了修订,以《中国黄土》为题在欧洲重新出版。
对这项工作,国际上的有关科学家表示非常地钦佩与惊讶。华盛顿大学的Busacca教授在一篇书评中就这么写到:“曾多少次,地质学家以及那些努力探索第四纪历史的学者们渴望着一个在完整性、时间跨度和详细程度可以与深海岩芯相媲美的陆相岩石记录?我们可以苦苦奋斗去识别、去对比、去定年,可那总共才占第四纪时期一小部分的四五个冰碛垄。我们怎能想到刘东生等对中国的(约)200米厚、含30多层古土壤以及无脊椎、脊椎动物和早期人类化石的风成沉积的研究竟然建立了整个第四纪时期的丰富记录!”同时,这些成果已写入欧美的一些教科书,如美国的“PALEOCLIMATOLOGY”(《古气候学》)和澳大利亚出版的“QUATERNARY ENVIRONMENTS”(《第四纪环境》)。
黄土、深海沉积、极地冰芯的记录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的三大国际对比标准。2002年度“泰勒环境成就奖”评奖委员会评价说,“自然界把它的环境变化写入了3本天书,一本是深海沉积物,一本是极地冰芯沉积,另一本就是中国的黄土沉积物。……刘东生在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中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开启了这3本天书中的一本——中国的风成黄土沉积。”

他开辟了“青藏高原隆升与环境演变”新领域
1964年至今,刘东生一直致力于青藏高原隆起与东亚环境演化的研究,把青藏高原研究同黄土高原研究结合起来,把固体岩石圈的演化同地球表层圈的演化结合起来,开辟了地球科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球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刘东生研究青藏高原,最早是从了解“长尺度环境演化的控制因素”这个问题开始的。自1964年以来的近40年的时间里,刘东生作为一个地学工作者和高山考察组织者,对青藏高原的希夏邦马峰、珠穆朗玛峰地区、南迦巴瓦峰以及天山的托木尔峰等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科学考察,对高山栎的发现与青藏高原的隆起,雅鲁藏布江缝合线的发现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及三趾马化石的发现与古环境演变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于1966年提出的“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成为以后青藏研究走向国际研究前沿的重要指导思想。

他说这是全体地学工作者的荣誉
刘东生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一丝不苟的扎实学风,团结友爱的人格魅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学子投身门下。几十年过去了,他带出的研究生多已成为我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的骨干,组成蔚为可观的学术梯队。他领导建立的多学科交叉的现代化科学实验室,已成为我国及国际第四纪环境科学的研究中心之一。他的工作推动了地球环境科学的发展,使我国第四纪地质学与环境地质学立于国际地球科学的前沿。
面对荣誉,刘东生说:“我是老科考队员,国家给我的这份荣誉,不是我个人的,是我国全体地学工作者的荣誉。国家授予我最高科学技术奖,我应该奉献给此时此刻身处高山雪地、崇山峻岭从事地学勘探、科考工作的全体地学工作者。”

H. 刘东生是谁啊

刘东生(1917年11月24日-2008年3月6日),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三届中国科学...

I. 刘东生的黄土之恋

▲“枯燥?不!因为经常有新发现,其中的乐趣难以形容”
曾经有人形容说,人类要了解地球数百万年的变化历史,必须读三本“书” :一本是深海沉积的历史,一本是极地冰芯的历史,第三本便是黄土的历史。刘东生就是在黄土形成和演变历史研究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人。
“黄土地是我们世世代代休养生息的地方,它是一个巨大的地质文献库,隐含着地球环境变化的各种信息,它像一把钥匙,能够解开无数的谜。”黄土,在普通人眼中或许只能看到沙尘暴或贫困,但经过近60年的“亲密接触”,刘东生已将其视作生命一样的宝物。
这从刘东生为何选择黄土研究的讲述中可见一斑:“我工作后主要从事古脊椎动物研究,尤其是鱼化石研究,也受到国内外关注。到上世纪50年代初时,周恩来总理请一位日本记者讲环境问题,我印象非常深,后来总理提出要重视环境问题,我就从单纯的地质研究转向地球环境研究,开始了与黄土的不解之缘。”
与刘东生一起生活了半个世纪的老伴胡长康的评价可能更“权威”:“他为人老实,就是想着干活,多做些工作。我们曾经在南京住了七八年,可周围的景点从来没去过。”
“他把黄土看成自己的生命。”与刘东生接触过的人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他的同事们不会忘记: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刘东生等人穿越黄土高原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完成10条大的1000多公里的剖面,吃住都在野外,且全是步行;刘东生带队从北京开车去西部进行野外考察,每天早上6点起床,夜里还要召集开会,研究问题;在长白山考察,天气恶劣,学生们草草画完图就跑到车里,可等了半天也不见老师回来,原来他仍在仔细画图、记录……
“他是一个超级老头。”同事们这样评价刘东生。
这个“超级”自然包括笼罩在刘东生身上的“耀眼光环”: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第四纪(地质学上的一个时期)研究委员会主任,国际第四纪联合会主席……
当然“超级”还远不仅是以上这些,他60年如一日,潜心于黄土研究,至今没有停止野外考察,在七八十岁时仍然亲临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等地进行实地考察。
“任何科研都会有挫折,黄土研究不会例外,但刘先生执着的科学追求、扎实的学风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成就与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密不可分。”刘东生的学生、也是他的同行郭正堂研究员说。
正是这份执着,刘东生取得了令全球瞩目的成就,打开了地球气候的天书——黄土。
▲“他的研究在国际学术界所受到的尊重,无论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国际著名、深受尊重”, “他的研究在国际学术界所受到的尊重,无论怎么评价都不为过”,国际同行对刘东生这样的评价是否恰当?当人们了解他的成就之后,心中自有定论。
从1804年以来,国际上对于黄土的成因存在两种学说——“风成说”和“水成说”。从20世纪50年代起,刘东生对黄土高原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完成了《黄河中游黄土》、《中国的黄土堆积》等多部专著,提出了有重要突破的“新风成说”,把风成沉积作用从黄土高原顶部黄土层拓展到整个黄土序列,并把过去只强调搬运过程的风成作用扩展到物源-搬运-沉积-沉积后变化这一完整过程。这平息了“风成”、“水成”之说,为全球变化研究奠定基础。
1909年国外学者提出的四次冰期理论,主导了20世纪前半叶的古气候学研究。1958年,刘东生根据黄土与古土壤的多旋回特点,发现第四纪气候冷暖交替远不止四次,对经典的四次冰期理论提出挑战,最终建立了环境变化的多旋回理论,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大转折。
上世纪80年代,刘东生基于中国黄土重建了250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历史,使中国黄土成为古气候变化记录的最重要档案库,与深海沉积、极地冰芯并列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三大支柱,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做出重要贡献,为国际科学界所信服。
1964年至今,刘东生还致力于青藏高原隆起与东亚环境演化研究,把青藏高原研究同黄土高原研究结合起来,把固体岩石圈的演化同地球表层圈的演化结合起来,开辟了地球科学一个新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球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这些成就的列举或许有些单调,但足以让人们肃然起敬。”刘东生的同行们说。刘东生在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理论贡献,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他发表的文章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科学引文索引)引用3000多次。2002年获国际最高环境科学成就奖——泰勒奖,这个奖授予对发现和解决世界范围的环境问题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
▲“黄土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再有几代人也不能完全搞清楚”
一辈子与黄土打交道,研究数百万年前的古环境,是不是离今天太过遥远?
“其实,刘东生的研究成果一直同自然环境、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古环境的温度、湿度、水文、植被等演变过程和周期规律,对认识今天以及未来环境和气候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丁仲礼研究员说,“比如,近年来我国沙尘暴频繁发生,除了人为破坏地面植被等原因,是否与自然界周期性干旱气候演变有关?这需要大跨度的自然历史演变及其规律作为研究背景。”
“研究过去只是为了将来,否则研究就失去了方向。”刘东生认为,阅读中国黄土这本书,越往过去追溯就越困难,黄土再有几代人也不能完全搞清楚。
正是为了把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黄土研究清楚,刘东生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发挥团队精神,正如他在获得泰勒奖时受到的评价:“刘东生博士不仅在诸多基础科学领域做出了卓著贡献,也在激励和培养中国年轻一代科学家方面做出了具有重大影响的贡献。”
50多年来,刘东生言传身教,培养了大批研究人才,现已成为科研战线的中坚。自1982年至今,他一直坚持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授课,目前仍在指导研究生的野外考察和室内研究。
中国黄土的几代研究者与他们所研究的黄土年代,呈现一个有趣的序列:刘东生基于黄土建立了250万年来最完整的陆相古气候记录;此后,刘东生的学生丁仲礼等人把它推到600万年至800万年前;再年轻一辈的郭正堂等人更是追溯到2200万年前。
“对于地质学科,新人才的补充非常重要。探索地球的未知奥秘富有吸引力,需要有更多年轻人参与研究。”刘东生向青年人发出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