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有的人反对修建渤海跨海隧道
1.即便没什么人反对,这个跨海通道修建的可能性也不大。
2.理性滴说,烟大跨海通道(别管是大桥、隧道或是桥隧)并不具备港珠澳或者海南跨海通道的战略意义。
3.有些人会觉得从大连到烟台的跨海通道能大大缩短从东北到华东地区的交通距离,但实际上,从地图上量一下,从沈阳到徐州(连云港),走传统的环渤海线路,或者是这个烟大跨海通道,距离到底差多少?是不是有某些人所期待的战略级差距,不言自明……
7.投资一定是天量的。东北有心无力,山东虽然有这个财力,但应该是不会搞这么孤注一掷的投资,弄这个还不如好好搞一搞外贸型的海洋经济,或者扶持一下鲁西经济。那指望国家?那就且排队吧……
8.综合来说,这条跨海通道的所谓战略意义,也就是把烟台(威海、山东半岛)到大连的地理距离缩短了,其他的意义都不大。所以,不需要大部分人反对,理性的人都暂时不会也不可能考虑这个所谓的超级工程……
2. 烟大海底隧道什么时候开工
对于青岛、威海的意义只能是在旅游上便利一些。不过说实话,对于想看大海的人,坐船远比乘坐海底隧道有意义的多。
3. 基建狂魔要放大招了,中国有哪些令人震惊的基建项目
中国的综合实力在全世界都可以说是比较靠前的,很多国家对中国的超大工程都是赞不绝口的,特别是中国的建筑,中国被人们称之为“基建狂魔”,建造了很多世界之最,就下来我们进来了解一下中国都有哪些大工程。
一、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于2006年7月正式通车,青藏铁路被称之为是“天路”,是中国质的飞跃,总长1956km,整条铁路起于青海西宁,途经格尔木、昆仑山口、沱沱河沿之后到达古拉山口进入西藏自治区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拉萨,联通了西藏等遥远地区与整个国家的感情,也是进出西藏的必经之路,为西藏人口带去了很多方便。
中国在建筑方面可以说是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通过中国所建造的各种超级工程都表明中国一直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好。
4. 烟大海底烟大海底隧道对辽宁影响
肯定有影响,尤其是辽南地区,与经济大省山东直通,对于经济,交通等方面会有大的起色
5. 烟大海底隧道什么时候开建
烟大海底隧道工程,投资高达2600亿,预计2025年开工。
希望采纳
6. 继粤港澳大湾区之后,你觉得杭州湾经济区和环渤海大湾区有可能实现吗
继粤港澳大湾区之后,长三角也在提出杭州大湾区的发展思路,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也在提议,要打造全球最大的湾区-环渤海大湾区!
我们承认,这些都是地理位置非常好,经济实力强劲的城市群,但是发展湾区经济与发展城市群经济,完全是两码事,我们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混淆视听!
青岛到沈阳的直线距离是680公里,沈阳到北京的距离是625公里,沈阳到石家庄、济南的距离就更远了,这哪里是大湾区,这个合围的面积,相当于欧洲三个国家的面积了。
综上所述:
无论是环渤海经济圈,或者是环渤海大湾区,不管叫什么名字,都是一个大而无当的存在,事实上,我国除了粤港澳大湾区,不可能再出现第二个大湾区,因为行程大湾区的条件,必须要维持各大城市经济的紧密性、互动性、以及交通的便捷性。从这一点来看,我国只有珠三角和长三角达到了标准,但是目前因为长三角上海已经推出了“大上海都市圈”的规划,所以,已经决定了长三角不会往大湾区的方向发展,当然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若干年后,随着烟大海底隧道以及环渤海高铁、真空高铁的建设,不排除环渤海地区的时空距离会缩短,达到形成大湾区的条件,但是这个设想,至少也是在20年之后的事情了。
7. 中国修建的世界第一海底隧道,收益最大的是哪个城市呢
总体来说烟台这座城市受益还是挺大的,未来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即将崛起。同时烟台也是很出色的一座城市,处于很优越的地段,还是属于环渤海区域很重要的港口城市。另外它还是一座海滨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境内蓬莱阁以及九丈崖等地都是必须打卡的地方,值得过去看看。对于预算3000亿,中国修建世界第一海底隧道,受 益最大的是山东,不知你对这座城市有什么看法呢?是否期待它早日开放?
8. 未来国家会不会修建烟大海底隧道
1.这件事从1992年就开始申报了,到现在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2009年到18年又连续10年在人代大会提出,依然还在讨论之中。
2.地震局认为黑龙江到山东半岛处在地震带范围内,历史上发生过较大的地震,存在潜在的危险。
3.成本太高,技术是不是问题不说,目前来看,性价比不是很高。环渤海高铁一旦建成,分摊的客流量与运货量又会使性价比持续降低。
4.这个城市经济圈肯定是要建的,这个区域未来的经济也肯定是会飞速上升的,但这需要资本与城镇化的支持。
综上,建的可能性的确有,但这需要时间,可能是10年到20年之间,毕竟惠及的人口与回本率都太低了。这都过去26年了,国家还是没有给任何批复。所以如果想投资的话,可以考虑,毕竟两城都在经济圈范围内。
9. 为什么东北经济衰落了
1、产业结构问题
东北是我国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地区,城市化水平也最高(直到今天辽宁仍然是全国第一,不算直辖市)。但是产业却存在成熟过度的衰老,与今天的俄罗斯类似(俄罗斯除了卖石油是不可能有什么经济复苏的,因为产业衰老是不可恢复的。例如英国的伯明翰、朴茨茅斯、曼彻斯特,美国的底特律、匹兹堡等等重化工业基地的衰落也是不可避免的。他们已经为产业恢复努力了几十年了,仍然收效甚微。东北第一产业,农业主要是大豆、玉米和水稻,其中大豆和玉米受到国外转基因产品冲击,没有成本优势,已经很困难。但是国家从粮食安全和战略安全角度会大力扶持,应该没有问题,但是进一步发展余地有限,因为已经没有太多后备土地可以垦殖。石油、煤炭和其他金属非金属矿业,资源基本进入衰落期,且看不到后备资源储量,所以保住目前水平已经很难,想增长余地不大。东北第二产业主要是重化工业和设备制造业。与俄罗斯情况类似,基本进入技术淘汰阶段。就像平板电视必然淘汰显像管电视一样。而东北在新兴产业方面与国内其他地方比没有任何竞争优势,首先在成本上,例如我管理过的一个企业,引进一套意大利设备,光厂房投资,热电供应等等投资就比广东引进同样的设备多花4亿多人民币(还不算冬季取暖的成本),根本无法竞争。因为目前新兴工业已经模块化,只要有人才,组装生产即可,而引进东北人才是个容易的事情。就像90年代中期我们挖俄罗斯技术人才一样。这是不可避免的结果。东北第三产业没有发达的第二产业支持,是没有发展基础的。例如物流业、金融业、贸易业及其相关配套产业。所以东北衰落和俄罗斯情况一样,都在重复英国的伯明翰、朴茨茅斯、曼彻斯特,美国的底特律、匹兹堡等等重化工业基地的衰落历史,这就是产业升级和更替的规律。我见过一个曼彻斯特的企业家,其对英国政丅府不支持英国重工业的激愤心情与楼主一致,但是历史就是如此。人没有长生不老的,同样产业带也没有长盛不衰的,去德国的鲁尔工业区,俄罗斯的萨马拉(古比雪夫),美国的匹兹堡看看就知道了。
2、政策方面的因素,朱相爷昔日在东北推行的破产制度实际导致东北产业链崩塌,工业体系完蛋了,后面就完蛋
3、人口素质和自然影响,必须承认,当地人的市场意识,比较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