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圆舞曲
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圆舞曲曲谱:
迪米特里·迪米特里耶·肖斯塔科维奇(俄语:Дмитрий·Дмитриевич·Шостакович,英文:Dmitri·Dmitriyevich·Shostakovich,1906年9月25日-1975年8月9日),原苏联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20世纪世界著名作曲家之一;生于圣彼得堡,1919—1925年在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与作曲;1923、1925年先后毕业于钢琴、作曲专业,以毕业作品第1交响曲的演出而成名;1927年在肖邦钢琴比赛中获奖;卫国战争中所创作的第7交响曲享誉世界;1957、1962年先后因第10、13交响曲引起争论;1960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75年在莫斯科去世。
② 肖斯塔科维奇的爵士组曲为什么叫爵士组曲
首先我不太清楚你究竟是何疑问。就说这我知道的好了。
直截了当地从字面上理解,Suite for Jazz Orchestra是“组曲、为爵士乐队而作”,本没有说这曲子是爵士风格的。
肖于1938年写的《第二爵士组曲》原稿在苏德战争中遗失,直到1999年,其某个演出版残稿才被学者Manashir Yakubov发现,由Gerard McBurney重新编辑和配器后,正式在2000年伦敦逍遥音乐节上重演。那是一首三乐章的作品,分为《谐谑曲》、《摇篮曲》和《小夜曲》。老肖也真不会浪费,《摇篮曲》在创作当年就被一鸭两吃,用到《第一弦乐四重奏》的慢板里头;《谐谑曲》则在1943年被老肖用作了《第八交响曲》谐谑曲的素材。
而现在被将错就错,通称为《第二爵士组曲》的八乐章集成曲据学者们推测,这套曲子陆续写作于五十年代后期,大多来自老肖当时热衷创作的电影音乐,舞台音乐,譬如《牛虻》、《明亮的小溪》、《邀约》。这些曲子后来被统称为《为混编乐队而作的组曲》(Suite for Variety Orchestra),各类演出的配器、乐曲编成数量非常随意,还有分出组曲之一和之二的版本。这套八乐章集成曲以我们今天熟悉的样子第一次完整演出是在1988年,粗枝大叶的斯拉瓦——罗斯特罗波维奇给它们冠了一个《第二爵士组曲》的名字,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在伦敦演出,以至于贻误后人,造成小小的混乱。不过,时至今日,从西柯尔斯基出版公司编订的老肖作品全集目录,到维基条目,都清清楚楚注明了这一错误后,唱片公司和制作公司依然惰性地将《第二爵士组曲》张冠李戴。我曾电邮给柏林爱乐森林音乐会的制作方,提醒这一粗疏。但今日收到的曲目流程单,还是《第二爵士组曲》依旧。
以上,望采纳。
③ 肖斯塔科维奇的《西班牙舞曲》作品简介
肖斯塔科维奇(1906-1975年),生于圣彼得堡,原苏联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20世纪世界著名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达到了在特殊历史时期艺术创作的极致,被誉为“20世纪的贝多芬”。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遍及各种音乐体裁,特别是15部交响曲使他享有20世纪交响乐大师的盛誉。他在通俗音乐领域同样是一位能手,他的歌曲《相逢之歌》(1932)成为30年代苏联群众歌曲大繁荣的先声。肖斯塔科维奇1955年作在莫斯科为电影《牛虻》 所作的配乐:6首小品Op.97a,包括:1.方阵舞曲、2.西班牙舞曲、3.夜曲、4.手摇风琴、5.前奏曲、6.浪漫曲。这六首小曲,非常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质。其中第二首西班牙舞曲因流动悦耳的旋律、生动活泼的节奏被广泛流传。
④ 肖斯塔科维奇最伟大的交响曲是哪部
《第四交响曲》作于1935年9月至1936年5月之间,正值“大清洗”的前夕。尚不到而立之年的肖斯塔科维奇遭遇了巨大的挫折。不过,在这种充满敌意的恶劣环境下,他竟然完成了自己十年探索时期的总结性巨作《第四交响曲》。这部狂乱的交响曲是肖斯塔科维奇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作品。它兼有在强烈的不祥和恐惧感驱使下爆发出的火山熔岩般的极端情感,以及对命运、对人生冷静地思考后逸散出的浓烈的末日情怀。
《第四交响曲》从形式上看也是空前的巨大。该作采用四管编制,需要128人的较大乐队演奏。全曲共三个乐章,首尾乐章均接近半个小时。作为十年探索时期的结晶,《第四交响曲》将前三首交响曲中展露出的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一方面,《第一交响曲》中的“核心动机”写作方式在《第四交响曲》中得到了延伸。不过,这次肖斯塔科维奇走得极远,控制乐章乃至整部作品发展的不再是“核心动机”,而是“核心音程”,旨在通过对几个重要音程的反复强化将三个乐章融入到一个整体之中。
⑤ 肖斯塔科维奇第八交响曲的特点
萧斯塔科维奇的《第八交响曲》
毫无疑问是他的战争时期交响曲之中感受最为明显和强烈之一。
它由五个乐章组成,
其中第三、第四和第五乐章是连在一起的。
这种五乐章的格式在他生命中这个时候好像对他很有吸引力:
具有相似组织结构的还有《钢琴五重奏》,
《第九交响曲》和《第三弦乐四重奏》。
《第八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提供了萧斯塔科维奇的交响乐慢板乐章的熟练技巧的一个范例。
在它的整个轮廓来说它是一个大型的奏鸣曲式。
正如《第五交响曲》(1937年)的开始一样,
它只由弦乐展开两对理念:
第一对是低音弦乐奏出的带点旋律,
且其强烈感情逐步减退;
之后是第一小提琴在简单的和音的衬托之下奏出C小调的抒情的、沉痛的主题。
第二对也是弦乐单独演奏的、E小调的;
第一小提琴以5/4拍子奏出忧怨忧郁的主题。
萧斯塔科维奇自己在这个乐章中喜欢用到的主题材料都是最为简洁的。
当主题被小号和长号残酷表现并以卡农曲形式演奏时,
主题要旨显得显而易见。
库塞富特斯基(Koussevitsky)甚至说这个乐章是
“其人类感情的力量是超越一切我们这个时代所创造的事物”。
当然,几乎没有别的事物和这首交响曲乐章一样能够不断唤起人们在战争中的痛苦和不幸。
如果第一乐章是一个普通奏鸣曲的第一乐章
和一个慢板乐章连起来的结构的话,
之后的两个一起的快乐章就成为一个平衡点。
第二乐章是降D大调的小快板,
且满足了萧斯塔科维奇对怪异音调的热爱。
这乐章被形容为表现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征服者,
且其虚假的高贵令我们回忆起在战时新闻片中纳粹军队荒唐的威风的行列。
第三乐章是E小调的,
采用坚定的触键曲(Toccata)式的持续性冷酷的旋律,
在其中有多个爆炸性的音响。
这乐章产生巨大的刺激,
在固定音旋律再现之前的中间部分是小号的华丽段落。
在巨大的高潮过后是宁静、沉思默想般的第四乐章,
升C小调的帕沙加利亚曲(Passacaglia)。
帕沙加利亚曲对于萧斯塔科维奇也很有吸引力的,
他在E小调钢琴三重奏的沉思默想的帕沙加利亚曲乐章与这乐章有时间上和悲伤感情上联系;
1947年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也是一样。
这乐章的主题出现了十二次有多,
并有短笛和单簧管带忧伤情感的独奏。
没有停顿,就开始了第五个乐章(终乐章),
相对较为轻快,
在总体来说是具有两个鲜明主题的奏鸣曲式的乐章。
以C大调的恬静的、沉思的结尾结束。
尽管其恬静的气氛,
但是,《第八交响曲》留给人们的印象是一部非常悲观的,
并对于被战争摧残的人性的痛苦表达了充分的同情的交响曲。(命运之狼)
⑥ 肖斯塔科维奇时期还有什么著名音乐家
古典音乐家: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
苏联音乐家: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
当代音乐家:
亚历山德拉·尼古拉耶娃·帕赫姆托娃
伊戈尔·雅可夫列维奇·克鲁托伊
⑦ 求肖斯塔科维奇第二交响曲赏析
1927年11月6日在列宁格勒爱乐乐队首次演出。H·A·玛尔科指挥:总谱于是1927年由苏联国家出版。这是一首单乐章的作品,就其风格而言与第一交响曲有着明显的不同,并且在许多方面带有“实验”性质。交响曲的语言带有一定程度抽象性的特点。自然的歌曲有复杂的织体,主要是以各种旋律形和节奏形编织起来的,却有时有个别乐器奏出富有表现力,鲜明的“画面的”乐句穿插其间。交响曲结尾的合唱也是旋律富于表现力的,但是它缺旋律富于表现力的,但是缺少所固有的合唱也是从前前面发展而来的。交响曲代表了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在一个时期的特点,同样是当时苏联艺术的某些倾向的主要特点,对革命题材的有点抽象的,“超世界的”态度。
⑧ 为什么斯大林没有杀死肖斯塔科维奇
在加一个,老肖在麦克白夫人之后挨了一堆批判,然后后来立刻交了个(当时被认为)是谢罪的作品第五。后来人又特听话。基本算是改过自新的标杆了。而且斯大林明确觉得肖有才华(斯大林认为特别是电影配乐,好多点名让他写),加上影响力大,包括国际影响力。所以我想这可能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吧。
说个彩蛋,老肖有一回被查了,被叫走谈了一次话还是通知,说xx日去x喝茶,后来到了日子也没人通知,老肖觉得很纳闷,后来发现那要查他的那人被查,给带走了。。。
⑨ 肖斯塔科维奇的平生简介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 Dmitry Dmitrievitch Shostakovitch (1906-1975), 前苏联重要的作曲家。生于彼得堡,十一岁开始创作,十三岁入列宁格勒 音乐学院,1925年以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引起国内外的注目。一生创作体裁广泛,数量极多。1937年首演的《第五交响曲》显露出自己的创作风格:旋律剑拔弩张, 节奏繁衍多变,情绪强烈,创造大胆,富有哲理性。他的不少作品带有某些现代派的特征,曾引起争议。
他的主要作品《列宁格勒交响曲》、清唱剧《森林之歌》、《易北河西岸》等电影配乐、歌剧 《叶卡捷琳娜·伊兹梅洛娃》、舞剧《黄金时代》、声乐套曲《犹太民间诗歌选》等都影响较大。
1960年后成为前苏联作曲家协会领导人之一。 [ 李德伦与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交响曲》 ] 中国当代著名指挥家李德伦(1917-),早年曾赴前苏联深造。当时,中国与前苏联的关系还 十分密切。
1953年,前苏联著名音乐家普罗柯菲耶夫去世,就在同一年,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也与世长辞。 李德伦就在这一年来到苏联,并有幸欣赏到了另一位前苏联著名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在这一年的 新作《第十交响曲》(Op.93)。过后,有一位前苏联音乐教师曾向李德伦询问欣赏这部作品后的感受, 李德伦当时疑惑地说:“怎么如此沉重呢?”那位教师只以苦笑作答。
青年时代的李德伦,正沉浸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喜悦之中。他显然跟那个时代所有的中国人 一样,认为苏联“老大哥”是中国的榜样,世界上不会有哪个国家比苏联更先进、更发达、更富足、 更自由。在这种心境之下,他是根本无法理解肖斯塔科维奇那种“沉重”的。直到1976年,风云变幻的中国经历了三位国家领导人逝世、“四人帮”垮台以及唐山大地震的冲击。 李德伦此时再度欣赏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交响曲》,似乎一下子明白了许多,音乐的确是没有国界的。两个国家处于不同的时代,使李德伦暂时无法听懂肖斯塔科维奇那略显 晦涩的音乐语言;而两个国家相似的命运,又最终使这两位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音乐家有了心灵上的 沟通。
1992年,已经七十五岁高龄的指挥家李德伦依然矍铄。他来到清华大学,义务普及古典音乐 欣赏知识,其间向清华学生们讲述了这一典故,并亲自指挥演出了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交响曲》。
⑩ 肖斯塔科维奇的<<抒情圆舞曲>>的简介
肖斯塔科维奇《第二爵士组曲》之二:抒情圆舞曲(Lynic Waltz)
【背景】:
肖斯塔科维奇作有两套爵士组曲,第一号作于1934年。第二号更为著名和广为人知。第二号爵士组曲,完成於1938年,同年11月28日於莫斯科首演,是为克努谢维茨基(Victor Knushevitsky)新创立的国家爵士乐团 (USSR State Jazz Orchestra)而创作。
《第二号爵士组曲》共由八段不同风格的音乐组成。当时,肖斯塔科维奇迷上了一种只在西方乐坛才有的叫做“爵士乐”的音乐样式,并想把它贯彻于自己的音乐创作中。
事实上,尽管30年代爵士乐在美国已经盛极一时,但肖斯塔科维奇对爵士乐的理解却与美国的爵士乐不太一样。在整部《爵士组曲》中,几乎一丁点切分的节奏型都没有用到(切分节奏是爵士乐的核心节奏型),更不用说摇摆的节奏了。在和声方面,不和谐的和弦也少得可怜(爵士乐几乎没有规整的三和弦,多用七和弦、九和弦)。在配器上也只是加入了四把萨克斯作为主奏,真可以说是只沾了爵士乐一点皮毛。
由此看来,肖斯塔科维奇把爵士乐大概理解成了一种流行轻音乐似的东西。在当时苏联主流文化将欧美音乐斥为“颓废的资产阶级文化”而严令禁止时,实在不太能理解为何肖斯塔科维奇能创作出如此类型的音乐。或许当时爵士乐作为一种新兴的乐曲类型,苏联当局还不能很好的判定那到底属于资产阶级文化还是下层黑人的平民文化。肖斯塔科维奇于是巧妙地打了一个擦边球,借着爵士乐的名号在当时的文化高压下创作了这样一组清新而明快的音乐。这八首乐曲大多以舞曲、华尔兹、波尔卡舞曲的形式写出,只是在传统中稍微加入一些现代音乐表现形式的元素。因此当时的苏联音乐会听众不仅能够接受,而且觉得新奇好听,于是这个以爵士命名的组曲不胫而走,风靡乐坛,而且得到世界各国听众的青睐。
【特点】:
“抒情圆舞曲” 是这个组曲的第二首,这首曲子经常单独演奏,被称为“抒情华尔兹"的第一首圆舞曲。旋律动听,配器独特。是一首极适合在朋友亲友聚会或小型的Party、舞会上使大家静静欣赏,翩翩起舞的曲目。
这是一首颇为匀速而欢快的舞曲。在最初乐队强有力的断奏下,萨克斯主奏出乐曲的第一主题。紧接着是弦乐一段辉煌跟接的旋律,引出手风琴对主题的快速重复。再一次重复后,乐曲进入中段,由管乐的断奏和弦乐的连奏进行对答。随后乐曲返回第一主题,略加变化整体反复后摸进进入高潮部分,最后在管乐与弦乐的交相辉映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