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么样可以买到邓贤的军事小说《落日》,谢谢
去天涯上发帖子留言自然后人给你回复......
㈡ 邓贤的知青情怀
知青情怀,是邓贤永远的烙印。
人生是这样乖谬,憎恶和缅怀,可以指向同一事物。邓贤认为,知青运动完全是一场破坏,如果说要找一点积极的东西,那就是带去了一点都市文化,一个赤脚医生,一个会计,但这点微不足道的东西,也完全可以以其他方式实现,而不是知青下乡的形式。知青是强迫去的,跟志愿者组织不一样。所谓“国家花了三百亿,买了三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农民不满意,家长也不满意”。就个人选择来说,“如果可以打乒乓,我不会去当知青,如果可以当兵,我也不会去,但是,这一切都不可能,我去了,我认真地生活过……我每天在劳动,但是,心怀不满。”
但是,邓贤也“感谢生活”。书写那段历史,成为他个人的历史任务。那里也成了他的一种精神联系,他至今每年都要回云南好几回,当然也少不了去看当年生活学习的地方,去看“干妈”,那些曾经互相照顾过的人。
邓贤用极大的热忱去描写知青的命运。为了写那一群知青中的“极致”——带着输出革命理想去缅甸打仗的知青,他两次深入缅北山区,深入那些在外界传说中异常危险和奇异的地方。第一次出去带回《流浪金三角》,第二次后有《中国知青终结》。“终结”二字不是邓贤的原意,是出版社的主意。他认为自己只是一个作家,他书写历史,而对知青的历史认识远未终结。
不过,邓贤认为他有激情过度的时候。他说,因为当时太激动,《中国知青终结》这本书“写得太使劲,太投入了”,还可以写得冷静些。
知青是邓贤永远的激动。邓贤崇尚理性,但他仍是一个充满感性的人。正如他自称“不爱哭”,但有时却会哭得没有收拾。《中国知青梦》出版以后,去鲁迅文学院讲课,讲到盈江农场的故事——一个女知青在床上看杨沫的《青春之歌》,睡着后油灯引起火灾,烧死10个平均年龄不到17岁的上海女知青。她们共同拥有一个半圆形的坟墓,朝着上海的方向——的时候,“本来挺平静的”,结果,“突然悲从中来说不出话来,就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在那儿嚎啕大哭了半个小时”。
曾有年轻学者批评过他的作品“自恋”。邓贤说,“我要警惕自己,不要自恋。我希望自己不要停止反思。反思使自己的‘情感质量’更高。我爱知青,但是,知青曾经很无知。今天,知青一代已经成为社会中坚,有重要的领导干部,有社会学家和作家,但是基本上没有科学家。一个人不能拔着自己头发离开地球,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知青一代需要克服自己的缺陷。 ”
㈢ 邓贤的人物简介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53/6/16
民族: 汉族
邓贤,作家。以其知青的出身,和以知青为题材的创作,常被称为“知青作家”。
主要作品为长篇纪实文学《大国之魂》《中国知青梦》《落日》《流浪金三角》《中国知青终结》等。
㈣ 三国演义的破绽之邓贤
三国演义里写成的两个其实是一个,当然楼主要是想了解真正的历史还是看三国志吧,三国演义误导了好几代人都向着蜀汉,其实看看三国志,资治通鉴之类的书以后就知道了,读历史不能带着感情读。两个邓贤是一个,刘备入蜀时为刘璋部将然后投降了,在诸葛亮北伐时又背叛了孟达,归于曹魏的。
㈤ 刘璋手下的三大猛将分别是什么结局
中平五年(188年),刘焉向汉灵帝建议,挑选清廉正直的朝中要员去地方上担任州郡长官,重整朝纲,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他本人也被任命为益州牧,成为了益州的“土皇帝”。益州经过刘焉、刘璋父子几十年的治理,早已根深蒂固。
在公元213年,刘备和刘璋反目成仇时,刘璋手下兵精粮足,将领多如牛毛,如张任、孟达、严颜、李严、吴懿、黄权、吴班、杨怀、高沛、泠苞、吴兰、雷铜、邓贤、张翼、刘璝、费观、李恢、卓鹰等人。
以上就是刘璋手下最厉害的五大将排名(仅代表个人意见,不喜勿喷)。张任、严颜、孟达、李严、泠苞这五个人,排第一的张任和排第五的泠苞被擒杀,其他三人都投降了刘备。其实刘璋手下大将很多,根本没必要“请狼入室”,请刘备帮助抵御汉中张鲁的进攻,可惜的是,他太不自信了。刘璋请来了同宗刘备,丢掉了自己的江山,他的五大猛将被杀了两个,三个便宜了刘备。
㈥ 父亲的一九二四(邓贤)读后感
读了文章、书籍,把自己的体会、感想写下来,就是读后感.写读后感,“读”是基础,要读懂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感”是重点,要着重写出自己的感受,不宜过多的重复作品内容.为了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适当引用相关的资料.
以下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内容,只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即可.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个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很灵活,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㈦ 有人知道邓贤的小说么
我挺喜欢他的文章,纪实文学。
㈧ 三国志12有没有泠苞邓贤
有的 在成都北边的城池或者成都城里可以登用到 时间大概在 赤壁之后吧 我一般都是玩251的剧本的 所以不是非常清楚 但是赤壁之战之后肯定可以登录到
㈨ 刘备攻川时,张任、刘璝、泠苞、邓贤谁是主将守雒城
主将应该是刘璋之子刘循
先主伐蜀,璋遣张任、刘璝率精兵拒捍先主於涪,为先主所破,退与璋子循守雒城。先主进军围雒,时循守城,被攻且一年。后蜀定,璋时从庞羲启留循,先主以为奉车中郎将。孙权杀关羽,取荆州,璋及次子阐归吴,循留。是以璋二子之后,分在吴、蜀。
上述可以看出刘循和刘璝不是同一人
㈩ 邓贤的上山下乡
他觉得要去就得彻底,去越远的地方越好。母亲留不住他,只得忍心让他走,并在他的手腕套上一块欧米茄表。那是邓贤的父亲在1943年随中国远征军去印度作战的时候,邓贤的奶奶给他的。后来,这个代表着邓家光荣历史的“传家宝”,被邓贤在云南农场劈柴时摔坏了。
1971年7月7日,开始试运行的成昆铁路,载着邓贤一行一千二百多青年,向边疆进发。他们预先被告知,边疆建设兵团“不招工、不招干、不招兵”,也就是说,他们可能终生落户在那里。
“那一天本来天气非常好,但是火车要开的时候,就下起大雨来了。”邓贤永远记得那情景,“火车一动,整个车站哭声一片,我就看见我母亲和我弟弟妹妹给那个人群挤得非常可怜……我感到生离死别,悲从中来,我第一次嚎啕大哭,躲进厕所,大哭了一场。” 试运行的火车经过两天的摇摇晃晃到达楚雄,改坐大卡车。150辆卡车在滇缅公路上卷起阵阵黄沙。周围越来越荒凉的景物,是邓贤从来没有见到过的。又经过6天汽车颠簸,到达了他们的目的地: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怒江以西,南望缅甸。
这里已经聚集着13万知青。他们来自重庆、成都、昆明、北京,主要是上海,他们的正式称谓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建设兵团,简称为“云南建设兵团”。邓贤在这里进入的具体编制是,云南建设兵团3师10团3营5连。
落脚下来,邓贤刚好满18岁。他将在这里度过将近7年艰苦的青春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