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蝗虫若虫和成虫
蝗虫幼虫和成虫长得很像,叫蝗蝻,蝗虫一生会经历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是不完全变态
B. 蝗虫类是什么
蝗虫种类很多,全世界已知1万种以上,我国已知800多种。在我国发生的飞蝗有3个亚种: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农业上造成灾害的主要是东亚飞蝗。此外,土蝗在局部地区时有发生,对农作物及牧草造成一定为害。蝗虫俗称蚂蚱、蚱蜢。属直翅目,蝗虫科。
(一)东亚飞蝗
[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
东亚飞蝗分布最广,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约北纬42°以南的平原地区。南部在北纬26°附近,约止于东经100°附近。蝗虫是1种杂食性害虫,不仅能为害禾本科作物、杂草,在饥饿时,也取食大豆、白菜、向日葵和棉花等。我国早在2600多年前就有蝗灾的记载,每二三年就有1次大发生,为害猖獗。新中国成立之前,如1929年、1933年和1938年,蝗虫特大发生,曾蔓延到9个省、1个市、265个县。
新中国成立后,加强了治蝗工作,通过普及推广药剂防治措施,基本控制了蝗害。同时加强了对蝗虫生态和综合治理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大范围、大面积实行飞机治蝗后,能及时有效地控制为害。
为害状
飞蝗的成虫、若虫(蝻)均咬食植物的叶和茎。大发生时可将作物吃成光秆,尤其成群迁飞为害时,常把庄稼吃得1棵不留,甚至糊窗纸也能吃尽。
形态特征
成虫雄虫体长32.4~48.1毫米;雌38.6~52.8毫米。雄虫前翅长34~43.8毫米;雌44.5~55.9毫米。后足股节内侧下隆线与下隆线之间,在其全长近1/2处非为黑色或不明显。后足股节长:雄19.2~28.2毫米;雌22.0~30.0毫米。体色通常为绿色或黄褐色,常因群居、散居类型和环境不同而异。颜面垂直,复眼卵形,其前下方常有暗色斑纹1条。口器咀嚼式,上颚青蓝色。前翅狭长,褐色,具光泽,长度常超过后足胫节的中部,其上有暗色斑纹,沿外缘具刺10~11个;后翅无色或淡黄色,透明。卵圆柱形,稍弯曲,一端较尖,另一端稍圆,黄色,卵壳润滑,卵粒长6~7毫米,直径1.5毫米。卵块长45~67毫米,也呈圆柱形,稍弯曲,上端略细,上部1/5或更长部分为海绵状胶质物,其下部藏卵粒,卵粒间也有胶质粘附着。卵粒排列整齐,微斜成4行,每块卵一般50~80粒,个别多达200粒左右。若虫又称蝗蝻或跳蝻,蜕皮5次才变为成虫,故有5个龄期。初孵时呈肉色,随群、散居型、龄期及环境变化而变颜色(表2-14)。
表2-16 4种土蝗成虫和卵的形态特征比较(续)-1
种类 虫态 短星翅蝗 笨 蝗 大垫尖翅蝗 黑条小车蝗 卵块呈红色或 卵块长 卵块呈圆柱 卵呈曲膝状,姜黄色,长 12.0~15.0 毫 形,长34.0~ 胶质部与卵室部 25.0 ~41.0 毫 米,直径6.0~ 37.0毫米,胶 分相连处微细,米,直径4.5~ 10.0毫米,卵 质部中部直径平 形成钝角。卵块 7.0毫米,卵粒 粒在卵囊内呈平 均3.4毫米,卵 长28.0~40.0毫 在卵囊内4粒1 行直立排列,卵 块宽处直径平均 米,直径4.0~ 卵 排,呈放射状排 粒长8毫米,直 4.1毫米,卵粒 6.0毫米,含卵 列,卵粒长约 径2毫米,卵粒 呈有规则排列,9~25粒。不整齐 5.6毫米,直径 末端有两道缢 斜排成3~4行,排列成3~4行。1.25毫米,具 痕,呈帽状,每 卵粒平均长4.1 卵囊内胶质白色 六角网状花纹,块含卵8~15粒 毫米,宽0.9毫 或玫瑰色,透明 每块卵35~56 米,每块含卵 粒 20~38粒,平 均29粒发生特点
短星翅蝗一般1年发生1代(山东、河北部分地区可发生2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在河北、山东,卵一般在5月下旬开始孵化,6月上旬为孵化盛期;7月中旬开始羽化,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羽化盛期;8月下旬开始产卵,9月为产卵盛期,甚至11月上旬尚能见到产卵。第二代在9月上中旬产卵,末期可延至11月。短星翅蝗无论蝗蝻还是成虫,皆善跳跃,成虫不善飞翔,除在植株上取食外,常喜在地面活动。
笨蝗每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在河北、山东、河南等地于4月上旬孵化。由孵化到成虫,需1个多月至2个月时间,孵化盛期在6月中旬。笨蝗一般在日出前、日落后和阴雨天以及炎热的中午,喜躲藏在石缝或土块、杂草下,不食不动。在晴天温度适宜时常在干燥、阳光充足的地段活动。由于它不能飞翔,也不善跳跃,行动迟缓,故名笨蝗。
大垫尖翅蝗在新疆和黑龙江等1年发生1代,在东部、中部等地有的年份则1年发生2代。以卵在土中越冬。1代于5月上旬孵化,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为成虫,6月中、下旬交配产卵。2代于7月上旬孵化,7月下旬至8月上旬羽化为成虫,9月间交配产卵。在自然环境中,1代成虫在荒地产卵,农田中则未查到卵,2代在农田中产卵也很少。
黑条小车蝗在新疆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5月中旬至7月上旬在不同海拔高度能见到羽化成虫;7月至8月交配产卵。跳蝻有趋温、趋光和聚集习性,多数聚集在植株上。成虫羽化7~13天后交配,6~9天后产卵。雌虫产卵时,周围常有许多雄虫。雌虫产卵后雌雄立即进行交配。
防治方法
参照东亚飞蝗的防治。
(郭向东)
棉花病害
C. 蝗虫的外形是什么样子它有什么生活习惯
一、外形是:
口器坚硬,前翅狭窄而坚韧,盖在后翅上,后翅很薄,适于飞行,后肢很发达,善于跳跃。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农业害虫。
蝗虫后腿发达,用后腿可以跳比身体长数十倍的距离。为不完全变态昆虫,稚虫和成虫相似,只有翅膀有无的分别。后翅为半透明。一些种类的蝗虫翅膀退化变小,一些种类如菱蝗已丧失飞行能力。
体色有绿色和褐色,与种类无关;是生活环境的保护色。蝗虫口大、下巴发达,以植物叶片为食,蝗虫喜食芦苇、稗、白茅、垂盆草及蒿类植物,虾须草和海蓬子。一些蝗虫种类是杂食性,也吃昆虫尸体,甚至连同类的尸体都吃。
二、习性
1、食性和取食为害方式
成虫与蝗蝻的食性相同,均为植食性,而且成虫期补充营养强烈,约占一生总食量的75%以上。它们以咀嚼式口器咬食植物叶片和花蕾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将大面积植物的叶片和花蕾食光,造成农林牧业重大经济损失。
有些种类为寡食性害虫,如东亚飞蝗,仅取食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有些种类为多食性,如大垫尖翅蝗等。当季节干旱时,它们更贪食,取食的大量食物未经充分消化即排泄出体外,以便从中获得大量水分,供给生理代谢需要,从而增加了对作物的危害程度。
2、活动习性
成虫与蝗蝻都是夜伏昼出,无明显趋光性。
当飞蝗蝻密度大时,由于相互感觉而形成条件反射,加剧活动,蝗蝻容易形成群聚、静伏、拥挤,然后向某一方向跳跃群迁。
3、产卵习性
成虫产卵前期较长,一般为10~30天,多次交配,分批次产卵。雌成虫将卵聚产在土下。
(3)蝗蝻扩展阅读
价值
1、研究价值
蝗虫(Locust)是一种世界性的农业害虫。它们危害的特点在于周期性的种群大爆发,并能长距离迁飞。多年研究表明,蝗虫从散居个体转变成喜欢群体生活的个体,是飞蝗形成大规模群体、长距离迁飞和成灾的生物学基础。
近些年来,有关蝗虫型变机制的认识,在不断加深。尤其是在飞蝗型变的分子调控机制方面,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康乐研究组从2004年利用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生物信息学以及基因操作等方法,揭示了飞蝗型变中行为调控的分子机理,勾勒出调控蝗虫型变的分子调控网络。
理解蝗虫散居型和群居型之间转变的机制,有助于蝗灾可持续治理新策略和新方法的开发。
2、食疗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类餐桌上已由鸡鸭鱼肉等传统型转为绿色野味型,蝗虫营养丰富,肉质鲜嫩,味美如虾,在香港等地具有“飞虾”的美称,是各国人民的喜食佳品,在美国还举行“昆虫宴”招待贵宾,其中就有蝗虫。
随之而来的有些国家和地区都相应的兴起昆虫食品。用昆虫做菜,或制成罐头、饼干、雪糕等食品,十分畅销。
蝗科昆虫中华稻蝗、飞蝗等的虫体。又称为蚱蜢。分布于中国华北、华东、中南和四川、陕西、甘肃、台湾等地区。获得后去翅、足,洗净,用沸水烫死后食用,含有高蛋白,是最理想的食品。
D. 蚂蚱的特征
蚂蚱的特征:全身通常为绿色、灰色、褐色或黑褐色,头大,触角短;前胸背板坚硬, 像马鞍似的向左右延伸到两侧,中、后胸愈合不能活动。脚发达,尤其后腿的肌肉强劲有力,外骨骼坚硬,胫骨还有尖锐的锯刺,是有效的防卫武器。
蚂蚱,植食性昆虫,具咀嚼式口器。触角呈短鞭状,拥有强而有力的后腿,可利用弹跳来避开天敌。体色有绿色和褐色,是生活环境的保护色。
蚂蚱为药食两用昆虫,卵生,属昆虫纲直翅目,蝗总科。据统计,蝗总科共有859种蚂蚱。雌雄异体,自然交配,卵生,自然条件下1年繁殖2代,即夏蝗和秋蝗。
(4)蝗蝻扩展阅读:
蚂蚱价值
蚂蚱又名蝗虫,它不仅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钙磷铁锌锰等元素,还是治病良药,能治疗破伤风、小儿惊风、发热平喘等,集食用、药用、滋补于一身,而且许多大型饲料厂家都需蚂蚌干品磨粉做动物饲料添加剂。
蚂蚱含丰富的甲壳素,营养专家研究认为:甲壳素被誉为继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之后的人体第六大生命要素,甲壳素可升高体液的PH值,改善体内酸性环境。
可清除人体自由基,抑制过氧化物对人体组织细胞的损害,活化细胞,延缓衰老,能使体内毒素得以排除,达到排毒养颜的功效。因此,甲壳素被营养专家推荐为21世纪人类的最后珍宝。
E. 蝗虫的若虫期要怎样管理
蝗虫的若虫期管理:⑴蝗蝻取食量很小,且喜欢取食鲜嫩植物,此期蝗虫非常纤弱,应注意防雨,以防淹死蝗蝻。
⑵温度最好控制在25-30℃,光照在12小时以上,湿度保持15%左右,这种条件下蝗虫最活跃,喜食,有利于生长。
⑶三龄以上的蝗蝻食量逐步增大,此时要保证棚内有充足的食物,否则影响其正常生长,还会出现自相残杀的现象。
⑷保持棚内干净,1-2天清棚一次,以防疾病发生。
F. 蝗虫的特征
蝗虫是不完全变态昆虫,包括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
以东亚飞蝗为例:
成虫:雄成虫体长35.5~41.5毫米,雌成虫39.5~51.2毫米。体通常为绿色或黄褐色,常因环境因素影响有所变异。颜面垂直,触角淡黄色。前胸背板中隆线发达,从侧面看散居型略呈弧形,群居型微凹,两侧常有暗色纵条纹。前翅狭长,常超过后足胫节中部,有褐色、暗色斑纹,群居型较深。后翅无色透明。群居型后足腿节上侧有时有2个不明显的暗色条纹,散居型常消失或不明显。后足胫节通常橘红色,群居型稍淡,沿外缘通常具刺10~11个。
(1)头部:
头部——感觉和摄食中心:头部的主要结构有触角、眼和口器。
触角:1对,丝状、分节,是感觉器官,有触觉和嗅觉作用。
眼:蝗虫具有1对复眼和3只单眼。
复眼:位于头部上部,左右两侧各1只,较大,是由很多小眼组成,是主要的视觉器官。
单眼:位于复眼和触角中间各1只,还有1只位于头部前方中央偏上,与另两只单眼呈倒等腰三角形。单眼仅能感光。
口器:是蝗虫的取食器官。蝗虫的口器由5部分组成,包括上唇、下唇各1片,上颚、下颚各2片,舌1片。上颚十分坚硬,适于咀嚼,是切断、嚼碎植物茎叶的主要结构。
(2)胸部:
胸部——运动中心:分为前胸、中胸和后胸。
在蝗虫的前、中、后胸各生有1对足,分别称为前足、中足、后足。足是分节的,后足发达,适于跳跃,叫跳跃足。
在蝗虫的中胸和后胸上各生有1对翅:前翅和后翅。前翅狭长、革质,覆盖于后翅上,起保护作用;后翅宽大、膜质、柔软,常折叠在前翅之下,飞行时展开,是适于飞翔的器官。
(3)腹部:
腹部:蝗虫的腹部由11个体节构成。
①在蝗虫腹部第一节的两侧,各有1个半月形的薄膜,这是蝗虫的听觉器官。
②在蝗虫中胸、后胸和腹部第一节到第八节两侧相对应的位置上各有1个小孔,这小孔叫气门,共有10对。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气体交换是通过气管与组织细胞完成的。
卵块及卵:卵块黄褐色,长筒形,长45~61毫米,中间略弯,上部略细,上部1/5部分为海绵状胶质,不含卵粒,其下部藏卵粒,卵粒间有胶质黏附。每块一般含卵50~80粒,最多可有200粒,呈斜排列,四行。卵粒呈圆锥形,稍弯曲,长6.5毫米,宽1.6毫米。
若虫(蝗蝻):共5龄。5龄蝗蝻体长26~46毫米。触角24~25节。前胸背板后缘向后延伸盖住中、后胸背面,前翅芽长达腹部第4、5节,前翅芽狭长并为后翅芽所掩盖,翅尖指向后方。
G. 蝗虫是什么
蝗虫是节肢动物,是昆虫。
蝗虫是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蝗科中一万余种昆虫的统称。
蝗虫是渐变态(不完全变态)昆虫,生殖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
蝗虫后肢发达,能弹跳。
对人类的种植业而言,蝗虫是著名的害虫。
资料参阅:http://ke..com/view/41292.htm
H. 蝗蝻龄期的划分 急急急 就有这些分了 在线等
一般为5龄,部分种类为4或6龄,蚱总科有的蝻可达7龄。有些种类的雌性较雄性者多1龄。蝗蝻在发育过程中,不同龄期除身体不断增长外,有些形态特征差别也较大。其一,触角节数随龄期的增长而增多。其二,翅芽随龄期的增长而从小逐渐增大,而且通常在低龄期幼蝻的翅芽尖向下,后最2个高龄期蝻的前、后翅芽向上翻折,后翅在外掩盖着前翅,需到羽化为成虫时才改变过来,由此可以区别低龄、高龄和成虫期。其三,前胸背板的大小与形状不同。
I. 蚂蚱的学名叫什么
蝗虫
蝗虫,俗称“蚂蚱”,属直翅目,包括蚱总、蜢总科、蝗总科的种类,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我国有1000余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蝗虫主要包括飞蝗和土蝗。
在我国飞蝗有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3种,其中东亚飞蝗在我国分布范围最广,为害最严重,是造成我国蝗灾的最主要飞蝗种类,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农业害虫。
(9)蝗蝻扩展阅读:
为害特点
成虫及若虫食叶,影响作物生长发育,降低农作物商品价值。
防治方法
1,在发生严重蝗灾地区,在秋、春季铲除田埂、地边5cm以上的土及杂草,把卵块暴露在地面晒干或冻死,也可重新加厚地埂,增加盖土厚度,使孵化后的蝗蝻不能出土。
2,在测报基础上,抓住初孵蝗蝻在田埂、渠堰集中为害双子叶杂草且扩散能力极弱的特点,每667m2
喷撒敌马粉剂1.5—2kg,也可用20%速灭杀丁乳油15ml,对水400kg喷雾。
3,保护利用麻雀、青蛙、大寄生蝇等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J. 蝗虫的害处
蝗虫食物范围广,可取食小麦、水稻、谷子、玉米、豆类、烟草、芦苇、蔬菜、果树、林木及杂草的叶子、嫩茎、花蕾和嫩果等,将叶片咬成缺刻或孔洞,大发生时可将作物食成光杆或全部吃净,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蝗虫为植食性,而且成虫期补充营养强烈,约占一生总食量的75%以上。它们以咀嚼式口器咬食植物叶片和花蕾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将大面积植物的叶片和花蕾食光,造成农林牧业重大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