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农历创始人是谁
阴历是中华民族根据农业活动长期积累的结果,不是有某个人发明的。是中国的一种历法,是阴阳历的一种,一般就叫阴历。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年年不同)。
由于平均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里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农事。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也叫旧历。
伊斯兰教阴历
“希吉来历”是伊斯兰国家和世界穆斯林通用的宗教历法。亦称“伊斯兰教历”。中国旧称“回回历”,简称“回历”。
“希吉来”系阿拉伯语之音译,意为“迁徙”。公元639年,伊斯兰教第二任里发欧麦尔为纪念穆罕默德于622年率穆斯林由麦加迁徙到麦地那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决定把该年定为伊斯兰教历纪元,以阿拉伯太阳年岁首(即儒略历公元622年7月16日)为希吉来历元年元旦。
⑵ 夏历的来历
夏历把日月合朔(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等)的日期做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平均约长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称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称月小。夏历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或355日,与回归年相差11日左右,所以隔3年安排一个闰月,再过两年又安排一个闰月,平均19年有7个闰月。月份的名称按照“中气”而定,含“雨水”的月份称为正月,含“春份”为月份叫二月等。不含中气的月份就定为闰月,用上个月的月份名称称闰某月。 2004年是指公历,甲申年是什么历?现今大多历书都称“农历”,但在《中国大网络全书·天文学》中,“农历”条目中注明国际规范名称。Chinesetraditionalcalendar,直译成中文就是“中国的传统历”,可见“农历”之称并不规范。
它始于1968年元旦大陆各报的报头。此前中国传统历法自民国起一直称“夏历”;新中国建立后,宣布以世界通用的公历为法定历,按公元纪年,夏历为辅历。《辞海》“夏历”条释义称:“辛亥革命后,一般将中国历代颁订的阴阳历为夏历,也以建寅之月为正月,故名。”这里的所谓“建寅之月”是指24节气中的“雨水”节气所在的月份,这样岁首正月初一必在“立春”前后。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是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它之后的商、周、秦、西汉初都分别提前,直至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又恢复夏王朝历法的原有月序,以后各王朝也基本沿用这一月序,故辛亥革命后中国传统历法为“夏历”。但到了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泛滥,“横扫四旧”,认为“夏历”是夏王朝的印记,必须改名;因传统历法在农村使用较普遍,故通过报纸改名“农历”,并影响港澳台。
如今诸多“文革”问题都已拨乱反正,但对“农历”是否恢复“夏历”之称,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许多历改专家认为还是恢复“夏历”名称好。理由是:“农历”之称是“文革”产物,应予拨乱反正;中国传统历法是全民族的,不仅仅限于农村农民,“农历”不足以概括该历法的历史意义;恢复“夏历”名称,既突出其悠久历史,“夏”又是代表华夏,“华夏历法”就与国际规范名称接轨。
⑶ 云丘山的中国夏历
据说羲和制定历法的地点选定在云丘山麓的高距村(稷山东庄村周围)。云丘山俗称北顶,高天之榘。山顶(元大镇)设有祭坛,确定南北(子午)线,现存遗迹有待考证。
另外,云丘山谷的马壁峪中,还保留着与考察历法有关的地名、村名以及遗迹。比如,鼎石(丁石),就是立竿见影确定的石标杆,或是天干的定位石(丁:天干第四位);老鼠拉木锨,就是确定的子午线,或是观斗定分(春分、秋分)定至(夏至、冬至)后人为记载的标书;斗勾洼,就是测斗柄有关的地方;夏历,就是观测者汇集整编历法的地方。据说在云丘山完成了二十四节气中的二十二个节气的制定(二十四节气最后完成于襄汾陶寺),为指导农耕生产和人民生活起决定性作用。与夏历紧挨的地方叫厦子廊,兴许就是当时的一个中心。
厦子廊与夏历这块地方,靠近河谷。受季节的影响较大,由于马壁峪河水泛滥、战火云烟,古代的模样难以窥探。从老人们的回忆中可知,该地有庙,但不知恭奉何神。庙附近有大槐树,多人才能合抱过来,砍伐后运往汾河造船用。
庆幸的是,2009年夏,修安大公路时,在夏历附近的河床石砺下7m深处挖出一个石人。石人身长约1.7m ,面部丰园,双手合于胸前,酷似岩画禹的相形(疑后人为纪念而作)。
学过中国古代史的人都知道,从尧、舜、禹时代到夏,我国先民活动的中心在山西、河南一带。云丘山位于其中心位置,有川、山、峰、原、河、谷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便于观察、便于测汇,为历法的制定更是锦上添花。
中国历法肇始于远古,滥觞于夏商,完善与明清。历经数千年,五次大更易,是集数理、物理、天文、哲理等门类的总和学科。是根植于云丘大地展放出的奇葩。是让众人解读人生的贝叶。
正如八宝宫中那副对联所云:自剪芭蕉写道经,涧翻贝叶添新藏。买本新皇历翻翻,也许还能嗅到古人智慧的气息,把握自己日子的贝叶......
⑷ 中国旧历(夏历或农历)与众不同的特点是什么
农历的特点是以农时为立历依据,与中国的农业文化紧密相关,并且其科学性及高。
⑸ 请问为什么叫 夏历
夏历把日月合朔(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等)的日期做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平均约长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称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称月小。夏历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或355日,与回归年相差11日左右,所以隔3年安排一个闰月,再过两年又安排一个闰月,平均19年有7个闰月。月份的名称按照“中气”而定,含“雨水”的月份称为正月,含“春份”为月份叫二月等。不含中气的月份就定为闰月,用上个月的月份名称称闰某月。 2004年是指公历,甲申年是什么历?现今大多历书都称“农历”,但在《中国大网络全书·天文学》中,“农历”条目中注明国际规范名称。Chinesetraditionalcalendar,直译成中文就是“中国的传统历”,可见“农历”之称并不规范。
它始于1968年元旦大陆各报的报头。此前中国传统历法自民国起一直称“夏历”;新中国建立后,宣布以世界通用的公历为法定历,按公元纪年,夏历为辅历。《辞海》“夏历”条释义称:“辛亥革命后,一般将中国历代颁订的阴阳历为夏历,也以建寅之月为正月,故名。”这里的所谓“建寅之月”是指24节气中的“雨水”节气所在的月份,这样岁首正月初一必在“立春”前后。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是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它之后的商、周、秦、西汉初都分别提前,直至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又恢复夏王朝历法的原有月序,以后各王朝也基本沿用这一月序,故辛亥革命后中国传统历法为“夏历”。但到了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泛滥,“横扫四旧”,认为“夏历”是夏王朝的印记,必须改名;因传统历法在农村使用较普遍,故通过报纸改名“农历”,并影响港澳台。
如今诸多“文革”问题都已拨乱反正,但对“农历”是否恢复“夏历”之称,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许多历改专家认为还是恢复“夏历”名称好。理由是:“农历”之称是“文革”产物,应予拨乱反正;中国传统历法是全民族的,不仅仅限于农村农民,“农历”不足以概括该历法的历史意义;恢复“夏历”名称,既突出其悠久历史,“夏”又是代表华夏,“华夏历法”就与国际规范名称接轨。
⑹ 中国农历是古代谁编写的
中国的农历是传教士:汤若望编著的,你知道吗?
农历新春就要来临,我们是否知道中国现行农历是外国传教士编著的 ?一直惊叹于我国现行的农历,觉得很精确。曾经的宣传教育讲的,这是中国几千年朴素的劳动人民在劳动耕作过程中对地球运行、气候变迁的经验总结。
结果直到看了CCTV10的探索发现,才知道目前现行的农历是一个叫汤若望的德国传教士编著的,这才揭示了历史的真面目。
汤若望在明朝崇祯年间来到中国传扬天主教,他精通天文、地理、数学、医学。当时中国的历法已经暴露出诸多弊端,存在众多偏差。 而对于中国这样的农耕帝国,一部准确的历法对整个中国的生产和经济影响巨大。汤若望根据他的西方科学理论开始研究编制适合中国现行的历法。因此他受到崇祯皇帝的最高礼遇,他是唯一一个能自由进出皇宫的外国人。 腐朽的制度不可避免的让明朝走向了没落和毁灭。而历法的编制在帝王眼里都显得格外重要。汤若望同样受到李自成的礼遇。这个德国人以自己的亲生经历目睹了中国朝代的更迭,而那时的西方还在研究中国的夏商周历史。
后来大清帝国建立,多尔衮下令3天内北京城的非满人都必须搬出,否则杀无赦。 而汤若望冒死写信给多尔衮,提到历法编制的重要,由于自己身边诸多的资料不能及时搬出北京城。多尔衮很欣赏这位传教士,破例让他待在北京城,并请他继续编写历法。 期间由于他精通医术,治好了孝庄皇后的病,所以他被请进朝廷做官,并和孝庄、顺治建立非常好的关系。 当时顺治很小,多尔衮的野心不断膨胀,汤若望还安慰顺治说:多尔衮太过霸道,上天会惩罚他的。结果后来多尔衮从马上落下摔伤,于是人们一直坚信这个德国人有知晓未来的能力。
汤若望完成了历法的编著,大清王朝开始沿用新的历法,即现在通行的农历。
顺治后来染上了天花,可是顺治一直对传位给哪位皇子犹豫不决,他临终前请汤若望给他建议。 汤若望是当时唯一一个能知道天花的破坏性影响的人,于是他从大清帝国的长远考虑,建议一定立一个曾经出过天花的皇子接班,这个人就是后来的康熙——玄烨。 汤若望在康熙当上皇帝后已经是年近70的迟暮老人了,他对于东方文明的热爱以及怀揣传播基督教义的思想,一直留在了古老的中国。他不求功名,不参与宫廷斗争,他的官级一直被提升到了一品。 对于这样的人生经历可算非常辉煌了,可是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没有丝毫的自豪感,而是对自己未能完成的使命的深深忧虑。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却在康熙初年迎来人生中最大的挫折。 由于宫廷中利益团体的明争暗斗,他成为宫廷斗争的牺牲品。鳌拜等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怂恿一名自称通晓天象的低级文官弹劾汤若望,并将汤若望打入大牢。在长达数月的审讯中,年迈的汤若望受尽了屈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历法案。 后来汤若望被判处凌迟。在判决极刑后的第三天,北京通县竟然发生6级以上地震,建筑毁坏,皇宫也部分倒塌并着火。民间议论纷纷,出于这样的压力,鳌拜才免以汤若望的死刑······ 这位中风半身不能动弹的德国老人请自己传教弟子代笔书写了自己长长的忏悔录,他在自己的忏悔中离开了人世,再也没能回到德国的故土。
后来康熙掌握实权,宣布全国祭奠汤若望,并把他葬在了皇家陵园,葬在了著名的利玛窦陵墓旁。从此汤若望的新历法开始被广泛推行并一直沿用至今——这就是仍然指导着我国农业生产的中国农历。
⑺ 中国首创的夏历是什么样的
根据当时认为极远的东、南、西、北所观察到的鸟、火、虚、昴四星的位置来确定四季,认识到南方热,北方冷,冬日短而夏日长以及鸟兽一年四季中交配、生长、发育状况。以月相盈亏计月,以12月阴历加上闰月调整季节,一年366天。这就是中国首创的夏历,一直用到周代末期,用了1000多年。
⑻ 今年是夏历多少年
夏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农历”“阴历”,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历法。
在先秦的古籍中,往往提到“夏时”。所谓“夏时”,指的就是夏朝的历法,简称“夏历”。夏历保存在《夏小正》一类的文献遗存中,其它文献也有涉及。《夏小正》按月记录了时令物候,对农业生产的安排有密切关系。
“夏历”是根据尧舜时代“观象授时”的原则,在观察天象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根据北斗七星斗柄旋转的规律,确定一年12个月,以斗柄指向寅的正月为一年开始的第一个月。以建寅之月为岁首。夏朝已开始使用干支记日,夏代最后几个国王如孔甲、履癸等便是以天干命名的。
后代的历法,从形式到内容,都承袭《夏小正》而加以发展。如《吕氏春秋》中的十二月纪,即收在《礼记》中的《月令》部分,就承袭了《夏小正》的观点内容。汉朝崔的《四民月令》,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袭了《夏小正》。历代的历法都和《夏小正》有承袭关系。
夏历的由于夏历一开始就不是用来纪年,而是用来授时纪月、指导安排农业生产和各种祭祀活动的,所以并不像阳历一样有元年、二年以至2015年。后来人们开始用干支纪年,才有了甲子年、乙丑年、丙寅年等等的说法,这才真正有了纪年的方法。但是这种纪年法又是60年一个轮回,造成了不能连续纪年的后果,给后人考证历史事件带来很多不便。幸运的是,后来的帝王们又发明了帝号(庙号)、年号等纪年的方法,如高祖三年、洪武元年、康熙60年等,这样几个方面相互印证,也可以用来确定历史上的年代。
综上所述,并不存在夏历多少年的说法,我们只能说今年是夏历(农历)的乙未年。
以上内容是本人的一点浅薄见解,请大家前辈指点斧正。
⑼ “夏历”在今天被称为什么
‘夏历’,据说是纪元前十七世纪的 “夏朝” 制定的历法,所以叫做夏历,又叫黄历、皇历、农历、阴历、旧历 。
今天叫做 ‘农历’ 。
⑽ 中国农历是一种什么历法
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历法。
旧时多称为夏历,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农历属于阴阳合历,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
(10)中国夏历扩展阅读
总体历法分四种:阴历(月亮历)、阳历(太阳历)、星辰历(北斗历)、阴阳合历。以朔望月为基本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基本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以北斗七星旋转为基本单位的历法是星辰历。
其基础历法规则经历多代逐渐完善形成,其形式一直延续至今。农历是在夏历(阴历)的基础上融合阳历成分从而形成的一种历法。农历在民间通常被错误地称作阴历,其实它是属于阴阳合历。
如果只有十二个朔望月,则设为平年,不置闰。如果出现十三个朔望月时,则从甲年冬至所在历月之后起算,将第一个不含中气的历月,设立为闰月,称作闰某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