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万历新政
扩展阅读
大学门 2025-07-20 14:27:25
新宙邦的股票行情 2025-07-20 14:26:45
太保股票价格最高值 2025-07-20 13:54:45

万历新政

发布时间: 2021-06-17 00:29:22

1. 万历新政说明了什么

封建必然走向灭亡
万历新政,在明神宗万历帝登基以后,明朝的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在内阁首辅的建议下和操作下,对政治、经济、国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缓和社会危机,巩固封建统治。万历新政是明中期,亦即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一次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民族关系领域的全面而较深刻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影响。反对派们更加活跃了,被冯保、张居正排挤走的前任首辅高拱也送来了《病榻遗言》,为自己申冤,辽王妃王氏也上来奏疏,说张居正诬陷辽王,霸占王府(张居正在老家江陵城住的是获罪辽王的王府),神宗终于给张居正加上了诬蔑亲藩,箝制言官,蔽塞朕聪……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等罪,下诏抄了张居正家,并把其子弟全发配到“烟瘴地面”。万历新政失败,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到尽头。

2. 万历新政的内容

(一)清查土地。他认为“豪民有田不赋,贫民曲输为累,民穷逃亡,故额顿减”,是“国匮民穷”的根源。在1578年(万历六年),下令在全国进行土地的重新丈量,清查漏税的田产,到1580年(万历八年),统计全国查实征粮土地达七百零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比弘治时期增加了近三百万顷。朝廷的赋税大大增加,所以说:“自正(正德)嘉(嘉靖)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
(二)改革赋税,实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是:⑴以州县为基础,将所有赋税包括正税、附加税、贡品以及中央和地方需要的各种经费和全部徭役统一编派,“并为一条”,总为一项收入。过去田赋有夏粮、秋粮之分,征收上又有种种名目,非常繁烦,现在统一征收,使国家容易掌握,百姓明白易知,防止官吏从中贪污。⑵关于徭役征派,过去有里甲、均徭、杂泛之分。里甲按户计征,不役者纳“门银”(户银);均徭、杂泛按丁分派,应役方式又有力差(以身应服)、银差(纳银代役)之分。现在取消里甲之役,将应征的全部门银,同丁银合并一起。“丁银”的计算办法,是将力差的“工”(劳动)和“食”(服役期间全部生活费用)折算为银;如“银差”则按纳银数再加收少量“银耗”(碎银化铸银锭时的损耗),然后全部役银以“丁”和“地”或(田粮)两大类因素统一考虑编派征收,即所谓“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自此,户不再是役的一种根据,丁的负担也部分转到“地”或“粮”中。⑶赋、役之中,除国家必需的米麦丝绢仍交实物和丁银的一部分仍归人丁承担外,其余“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⑷官府用役,一律“官为佥募”,雇人从役。过去由户丁承担的催税、解送田粮之差、伐薪、修路、搬运、厨役等一概免除。这一改革措施赋役折银征收,既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结果,又必然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⑸其实,张居正本人由于明朝俸禄极低(比如曾经有段时间,正五品的知府年俸只有152两白银),也贪污过,明白官员完全做到不贪污并不现实,于是也允许官员极少的扣走一些。⑹除“一条鞭法”,张居正还推出了“考成法”,其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考勤。比如一个知府,一年开始把今年要做的所有事写好,自己留一本,张居正那里留一本。到了年底核对(有时会是京察),如果发现这个知府有事没有完成,就会被贬为县令。成为县令后,如果还不完成,还继续贬官,直到贬为庶民(即普通百姓)为止。 军事上,用戚继光镇蓟门(今河北迁西县西北),李成梁镇辽东(今辽宁辽阳),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敌台”三千多座,加强北方的防备。并在边疆实行互市政策,互市使马匹大增,减少了太仆寺需的种马,就叫老百姓折价交银,使太仆寺积蓄金四百余万。互市又使边疆在政治经济上保持稳定、正常,如封俺答(北方蒙古首领)为顺义王,在大同、宣府、甘肃等地立茶马互市,保持贸易往来,俺答长久没有来犯边关。

3. 万历新政的介绍

在明神宗万历帝登基以后,明朝的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在内阁首辅的建议下和操作下,对政治、经济、国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缓和社会危机,巩固封建统治。

4. 万历新政的内容

万历新政即张居正变法。主要内容:

1、考成法(整顿吏治、清丈田亩、增加赋税)

2、一条鞭法(改革赋役制度)

5. 明朝万历年间辅佐皇帝进行万历新政

张居正辅佐皇帝进行万历新政。

张居正,湖广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字叔大,号太岳。我国明朝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贫民出世的张居正从小聪慧过人,他五岁入校,七岁通六经仁义,十二岁就考中了书生,十三岁时报名参加了乡试,并写成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

嘉靖二十六年(154七年),时年二十三岁的张居正中举人,在明神宗幼年时张居正为内阁首辅,一切军政大事儿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定,前后当国十年,对国家的政冶、经济发展、国防等各个领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

他排查大地主瞒报的农田,实行一条鞭法,更改地方税规章制度,使明代政府部门的地方财政收入明显改善;用大将戚继光、李成梁等整训,提升北边边防站,整顿边镇;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亦颇行之有效。在他掌权期内,明代的国势呈升高发展趋势,黄金白银大米全仓,部队的整体实力也大大的提高。

(5)万历新政扩展阅读:

张居正当国十年,所揽之权,是神宗的大权,这是张居正效国的需要,但他的当权便是神宗的失位。在权力上,居正和神宗成为对立面。张居正的效忠国事,独握大权,在神宗的心里便是一种蔑视主上的表现。

张居正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没办法改变明朝财税制度深层次的弊病。一方面,开国之初广泛的小自耕农经济在中叶以后便被不可遏止的地权集中浪潮所吞噬,土地集中导致了越来越多的流民,产生大量佃农,地主凭借土地垄断对佃农进行过度盘剥。另一方面,明初按地权分散状态设计的赋役制度日益失效,官府不断膨胀的财政需求和无法遏制的非法征敛成为民间社会的不堪承受的重负,晚明的财税改革已经无力医治这一深入制度骨髓的恶疾,国家机器的败坏已无法挽回。

6. 谁辅佐皇帝实行万历新政

张居正
张居正(1525年5月26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进行“万历新政”

7. 历史上的万历新政,有何兴衰史

万历新政,明神宗万历皇帝登基后,明朝社会矛盾日益严重。在内阁的建议和运作下,在政治、经济、国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缓解社会危机,巩固封建统治。万历新政是明朝中叶即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等方面的全面而深刻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万历新政失败,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到尽头。

8. 明朝万历年间谁辅佐皇帝进行万历新政推行一条鞭法平均复议使得国库见风内外安

明朝万历年间辅佐皇帝的是张居正。张居正当然是内阁首辅,他掌握着朝政,让国家改革,是明朝变得更加强大起来。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龙庆元年(1567),任民政大臣、部长助理、东阁大臣。后来,他被调到内阁,担任助理秘书和民政委员会主任。龙庆六年(1572年),高功为晋中期纪子甸朝廷的第一副官、高级学者。

所有的军事和政治事务都由张居正统治。张居正担任第一副内阁成员达十年之久,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财政上,清战时,实行“一鞭法”,总付、服、全用银钱支付,“太仓谷子可供养十年,周庙强积金,至400多万”;在军事上,他派戚继光、李成良等将军到城北,并利用凌云义、尹正茂等人在西南镇压叛乱。

对干部进行综合考核,对各级干部实行“考成法”考核。

(8)万历新政扩展阅读:

万历元年(1573)11月,张居正实行“试入法”,明确了自己的职责。他控制着6个部门之下的6个部门和6个内阁之下的6个部门。对于要做的任务,要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从内阁到六科,从六科到政府。

已经改变了认真的监督者的短促,听众的短促,以及持续的拖延。《监察法》的实施,提高了各级部门的工作效率,明确了责任和奖惩,使得政府颁布了“千里之外,从天而降,从天而降”的法令。张居正执政的目的是“富国强军”,这贯穿了他改革的始终,实行科举的最大成就也在此。

9. 万历新政的结果

1577年(万历五年)张居正的父亲去世,张居正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三年,假如政务紧急,离开不得,那么皇上可以“强迫”他留在位上,不回去尽孝子之情,算“夺情”。这一办法只能在极特殊情况下偶然一用。此时十五岁的皇帝离不开张先生,张居正也觉得变革正在展开,如离开,恐中间有变,户部侍郎李幼孜想讨好张居正,就首先上疏提出丧期内张居正不去职,以丧服办公,两宫太后也不愿张先生离职,于是张居正决定遵旨“夺情”了,但当时就有许多人认为这样做不可以,这些人都遭到了廷杖、贬斥甚至流放等。
张居正自从父丧后,更加偏激,骄纵,对官员升贬,大多凭个人好恶。周围办事的人多接受贿赂,居正的三个儿子都考中了进士,家奴游七捐钱买官,置身士大夫行列,人们对张居正越来越不满了。
1582年(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反对他的人开始反攻了。反对派把矛头对准了张居正的“一条鞭法”,神宗皇帝此时已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了,他要自己“乾纲独断”,于是下令取消“一条鞭法”。其实已把矛头指向了张居正。反对派们更加活跃了,辽王妃王氏也上来奏疏,说张居正诬陷辽王,霸占王府(张居正在老家江陵城住的是获罪辽王的王府),神宗终于给张居正加上了诬蔑亲藩,箝制言官,蔽塞朕聪……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等罪,下诏抄了张居正家,并把其子弟全发配到“烟瘴地面”。从此万历皇帝开始全面废除万历新政的政令,破坏新政的成果。万历新政彻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