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刘备的性格
扩展阅读
闪吧 2025-07-22 02:19:10

刘备的性格

发布时间: 2021-06-17 10:20:07

1. 刘备的性格特点,要举例说明

三国演义》之故事,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所谓天下英雄属曹刘,然刘备“乱世之枭雄”之称,却多遭诽议。其皆言刘备“妇人之仁”,一介懦夫,唯倚孔明方得称霸西蜀;更有甚者,言刘备之事业出自眼泪而非兵马,只“哭”出一片天下。余甚不平,愿为玄德讨一公道。
曹操青梅煮酒之时,言“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何为英雄?“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天下动荡,群雄并起之时,能率虎狼之师,席卷天下,统一中原,成就霸业者,方为英雄。至于为人将相,虽屡建奇功,封狼居胥,亦皆为卖命之徒,看家之犬耳。怎可与英雄共论?
由此观之,刘备实属人中龙凤,世之枭雄也。
若刘备无英雄之志,黄巾之乱时也应只是一介走卒,扛着矛戈追随诸侯马蹄;若刘备无英雄之气,初涉沙场,不会受孟德慧眼相识,后更不应被吴国太一眼相中:“真吾婿也!” 若刘备无英雄之胆,便没有襄阳对饮时一句“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的醉怨。
刘备一生为匡社稷而奔走,为兴汉室而征战。“若备能勾回荆州,成王霸之业,一剑挥石为两段。”手起剑落,恨石长留江南岸。视其心志,非英雄而何?
人言刘备妇人之仁,非英雄所怀,我看亦不然。须知仁者无敌,若无刘备之“妇人之仁”,怎会有子龙二易其主舍命相随?若无刘备之“妇人之仁”,哪里来伊籍筳间示意使其逃离洪门宴?若无刘备之“妇人之仁”,甘会让元直身在曹营心在汉终身不为操设一谋?若无刘备之“妇人之仁”,何得来刘辟龚都贼党之类舍命相护?若无刘备之“妇人之仁”,怎能使人谈及刘备皆言“天下仁义”,且黄童、白叟、牧子、樵夫皆知其名?又哪来鼎足天下之霸业?由此可见,“仁”已成为刘备漂泊于烽火狼烟刀光剑影中的护身符,众皆因感备之仁而舍命相助。视其胸怀,非英雄而何?
尚有狂妄之辈言刘备无能之徒,单用泪水骗取江山,更是无稽之谈。其不见刘备初用兵,即以少胜多,以计克敌。若无英雄之略,何能如此?其不见,刘备与曹操煮酒时以天雷掩饰心中惊恐。若无英雄之智,何能如此?其不见刘备不顾二弟劝阻,数九寒天,三顾茅庐,终得孔明相助,倚其横扫天下。若无英雄之见,何能如此?更兼其忠心于汉室,守义于兄弟,此等忠义仁智之士,非英雄而何?
既为英雄,又岂会久恋池中?于是,编席织履之人,扫黄巾,战赤壁,吞荆州,霸西蜀,四方之士归之,若水之归下。孤穷刘备,赫然汉中称王。五千精兵,使魏武大军无功而返,遂成鼎足之势。后为兄弟之情,怒战于猇亭,兵败于夷陵,驾鹤于白帝,终其一生如歌如梦之归宿。
“人生至此,夫复何求?”
真英雄之言也!

2.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性格是什么

人物性格:一是亲贤爱士,善待人才;二是生性善良,受民如子;三是待人宽厚,不求全责备;四是偶有权谋,颇有心计。

刘备虽有皇家的血脉,但却经历了家道中落、幼年丧父的人生悲剧,儿时为生活所迫便随母“贩履织席为业”,始尝人生的艰辛。这段为生活所迫的人生逆境磨砺了刘备的心志,也铸就了他与人为善的品格。

刘备虽然在机权干略上略有不足,但是却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并曾以此感化了刺杀他的刺客。刘备临死前还以此来教育他的儿子刘禅,即“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后世纪念:惠陵

惠陵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郊武侯祠内之正殿西侧。史载,章武三年四月,刘备病死白帝城永安宫(在今重庆奉节县城),五月梓宫还成都,八月葬惠陵。

后主从诸葛亮之意,先后将甘、吴两位夫人合葬于此。 墓拔地而起,呈圆堆形,高12米,周长180米,占地3亩,形若小丘。茔上树木参差,墓边古柏森森。陵墓建筑,由照壁、栅栏门、神道、寝殿等组成。照壁长10米,高5米,正中镶嵌菱形石雕。

(2)刘备的性格扩展阅读

刘备,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曾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赤壁之战时,刘备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

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为政举措:刘备在四川建立了蜀汉政权。当时四川的交通比较落后,山路居多。刘备和丞相诸葛亮在开辟四川邮驿事业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备建汉后,为了对付北方的曹魏,在汉中地区建立了北伐的军事基地。为打通军输要道,在四川与汉中之间开通了四条主要道路,这就是著名的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和金牛道。蜀汉还在汉中设置了重要军事关隘白水关。

白水关周围的山上布满了烽火楼。从白水关到国都成都400里间设置了一系列的亭障馆舍,以保障邮驿的正常运行。在与东吴交界的荆州地区,大将关羽也在沿江设立了军用通信的“斥堠”,烽火台从后方一直通达襄樊前线。

3. 刘备的性格分析

刘备性格多侧面

刘之仁
一、刘备投奔刘表时,,刘表待之甚厚,刘表死时托孤于他,并说:“我子无才,恐不能承父业。我死之后,贤弟可自领荆州。”刘备泣拜曰:“备当竭力以辅贤侄,安敢有他意乎?”刘表死后,伊籍劝他以吊表为名就便擒下刘琮,以夺取荆州,诸葛亮也极力怂恿。刘备垂泪说:“吾兄临终托孤于我,今吾执其子而夺其地,异日死于九泉之下,何面目复见吾兄乎?”刘备不乘人之危,忠厚待人的秉性如此,故刘 琮 投降后,荆州军民不少归附刘备。当他率军和拥着数万名众向樊城撤退时,即使在曹兵快到的危机情况下,他也不愿抛弃民众逃走,这充分显示了他的仁厚爱民的性格和秉性。

二、刘备在被邀入蜀的过程中,他趁驻守葭 荫关以拒张鲁之机,严禁军士,广施恩惠。后在进军成都时,他立起免死旗,对众将兵说:“汝川人皆有父母妻子,愿降者充军,不愿降者放回。”他取蜀后,又广施仁政,使东西两川,民安国富,天禾大成。正因为他能以仁结民心,因此人心归之,如小说第二回中,他一到安喜县,“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第三十回中他 治理新野,“军民皆喜,政治一新。”百姓称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刘之伪
一、占领益州是由诸葛亮提出经刘备 同意的隆中决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刘备图天下的重要战略方针,故刘备在得荆州以后就着手策划占领益州。刘备提兵入蜀,是应刘璋的邀请前来支援的,且刘璋又是他的同宗,要取益州就 得 师出有名,因此刘备内心所想却无法说出口,有时还否认其事,如庞统与法正劝他与刘璋会见时就席间以夺取益州,刘备却假惺惺的说:“刘季玉与吾同宗,不忍取之,”经庞统、法正再三要求,刘备才说出心里话,“吾入蜀中,恩信未立,此事决不可行,”他主张恩信已立,取得蜀人支持后才占领益州,这件事除了表明刘备有胸怀全局高人一筹的战略思想外,是不是多少有些虚伪呢?

二、第八十五回,刘备遗昭托孤时,泣对孔明曰:“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毛批曰:“或问先主令孔明自取之为真话乎,为假话乎?恐知其必不敢,心不忍,而故令之闻此言,则真辅太子之心愈不得不切矣。”知子莫如父,明知儿子不才,却如是说,实为结孔明之心,使其死心为蜀汉效力。

三、曹丕自立为大魏皇帝后,传言汉帝己被害。众人进表“请汉中王即皇帝位”,刘备见了众人的劝进表,大惊曰:“卿等欲陷孤为不忠不义之人耶?”当有人讲到曹丕篡汉自立时,刘备勃然变色日:“孤岂效逆贼所为!”而且拂袖而起,入于后宫,过了些日子,孔明又引众官入朝劝进,刘备还是说,“孤虽是景帝之孙,并未有德泽以布于民,今一旦自立为帝,与篡窃何异?”孔明苦劝数次,他还是坚持不从,后来众官以“不久必尽散矣”为要挟,他才讲出心里话“吾非推阻,恐天下人议论耳”。看,刘备本来是极想位登九五的,可是为了不落下话柄,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演戏,这不是“欲显长厚而似 伪”了吗?

刘之骄
截止到三顾茅庐,刘备确实是一位礼下贤土,谦虚纳谏之仁君,可随着事业的一步步发展和壮大,特别是他在蜀称帝后,他的骄傲也在渐渐地滋长,直至发展到最后,他为关羽报仇决定伐吴时,赵云规劝他不听,秦宓进谏,他置之狱中,孔明上谏表,他掷于地下。当他征吴时,吴派陆逊为大将,马良提醒他“陆逊之才不亚周郎,未可轻敌”,他却自负地说,“朕用兵老矣,岂反不如一黄口孺子耶?”他将蜀兵四十余营,皆移于山林密处,依溪傍涧,就水歇凉,马良建议将各营移居之地画成图请教宰相,他骄傲地说:“朕亦颇知兵法,何必又问宰相?”这时的刘备与当初之刘备岂不是判若两人 乎 ?结果陆逊一把火,几乎把他的全军烧光,自在情理之中。

4.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性格特点

有奖励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性格特点?
现在正在学三国演义呢,好深奥啊,根本看不懂,大家帮帮忙,告诉我下,刘备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谢谢。
展开
我来答有奖励
吴华西杨明睿儿
聊聊关注成为第3位粉丝
笼络豪杰,深得人心
刘备寡言少语,喜怒不形于色,能谦恭待人,城府极深。刘备年轻时师从东汉大儒卢植不爱读书,喜欢弄狗骑马,喜欢结交豪爽之士。因此,青年时代就有不少年轻人争相依附他,这是他性格的优点。
刘备宽仁、忠厚、慈善、好施、善于收买、笼络人心。刘备入蜀后,实行拉拢当地豪门士族的政策,发还他们的田地和房屋,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因而深得民心。
2.识人善用,君臣融洽
刘备礼贤下士,慧眼识才。在爱才、用才上,尽管刘备、曹操、孙权三人有共同的特点,但刘备比他们两人更胜一筹,在用人方面,毛主席曾对人评价:“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这是他成功的关键。”
陈寿也评价刘备为:“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刘备创业之初,势单力薄,颠沛流离。虽然两次占据徐州,但都最终失败,但是他注意收买人心,不论什么情况,他都以民为先。后来,三顾茅庐得诸葛亮,有了著名的“隆中对”,形成自己的立国纲要。他一生重用诸葛亮,如鱼得水,共谋大业。他在乡党之中得到后来勇冠三军的关羽、张飞,重用行伍出身的魏延,成功地镇守了汉中这个战略重地……从另一方面说明刘备知人善任的本色,很会笼络人心。
3.坚韧不拔,终成大事
刘备性格中还有坚韧不拔、屡败屡战的优点。刘备创业之初,艰辛异常,东奔西走如丧家之犬,依靠袁绍时,受到节制,依附曹操时,曹操众谋臣想诛杀他。曹操两次都免杀,并以礼相待,后他又趁机逃脱,联吴拒曹。他也曾依赖刘表,却被刘表暗地里提防,忍辱存身,以图称霸。可见他有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一个打不败、拖不垮的硬骨头。
4.宽以待人,心胸广阔
夷陵之战中,刘备大军溃败,部将黄权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率军投降曹魏,当时大臣们都劝刘备将黄权全家满门抄斩,刘备却说,黄权投降曹魏是不得以的举动,还说:“黄权并没有辜负我,是我辜负了黄权!”,身居高位,有如此广阔的胸襟,实为难得,所以后世人都以宽以待人评价刘备。

5. 刘备性格特点是什么

笼络豪杰,深得人心。识人善用,君臣融洽。坚韧不拔,终成大事。宽以待人,心胸广阔。

拓展资料

刘备寡言少语,喜怒不形于色,能谦恭待人,城府极深。刘备年轻时师从东汉大儒卢植不爱读书,喜欢弄狗骑马,喜欢结交豪爽之士。因此,青年时代就有不少年轻人争相依附他,这是他性格的优点。

刘备宽仁、忠厚、慈善、好施、善于收买、笼络人心。刘备入蜀后,实行拉拢当地豪门士族的政策,发还他们的田地和房屋,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因而深得民心。

刘备礼贤下士,慧眼识才。在爱才、用才上,尽管刘备、曹操、孙权三人有共同的特点,但刘备比他们两人更胜一筹,在用人方面,毛主席曾对人评价:“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这是他成功的关键。”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又称先主,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曾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

赤壁之战时,刘备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

6. 刘备的为人,性格

有礼貌有修养,敬重闲人。(这个不用举例子了吧)
大胆用人,眼光独到。——用人上诸葛亮等等就不说了。法正!这个降将,不仅仅成为了刘备军一号军师(诸葛亮在军师谋略方面确实是不如他的),而且与刘备肝胆相照。 另一位是魏延,被刘备大胆提拔为汉中太守震惊了全军(当时都认为这个人选是张飞),而后来的事实证明刘备选对了! 眼光——看看三国志就知道,蜀国后期的人才凡是与刘备见过面的(如马忠、邓芝),都受过刘备的称赞。而死前建议诸葛亮不要让马谡带兵更是这一点的一个终极体现!

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刘备其实一点也不软弱,大家不要被罗贯中给蒙了,他太注意表现所谓仁了,实际上刘备也没有那么仁,只不过该仁义的时候仁义该下狠手时狠,早年的刘备比较任侠使气,200年后逐渐变得老成稳重,但是好战的草莽性格一直没有变!
勇敢好战——三国志: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有礼貌有修养,敬重闲人。(这个不用举例子了吧)
大胆用人,眼光独到。——用人上诸葛亮等等就不说了。法正!这个降将,不仅仅成为了刘备军一号军师(诸葛亮在军师谋略方面确实是不如他的),而且与刘备肝胆相照。 另一位是魏延,被刘备大胆提拔为汉中太守震惊了全军(当时都认为这个人选是张飞),而后来的事实证明刘备选对了! 眼光——看看三国志就知道,蜀国后期的人才凡是与刘备见过面的(如马忠、邓芝),都受过刘备的称赞。而死前建议诸葛亮不要让马谡带兵更是这一点的一个终极体现!

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刘备其实一点也不软弱,大家不要被罗贯中给蒙了,他太注意表现所谓仁了,实际上刘备也没有那么仁,只不过该仁义的时候仁义该下狠手时狠,早年的刘备比较任侠使气,200年后逐渐变得老成稳重,但是好战的草莽性格一直没有变!
勇敢好战——三国志: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

7. 刘备的主要性格及具体事例

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其临死前举国托付给诸葛亮的行为被陈寿赞为古今之盛轨,后世众多文艺作品以刘备为主角。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之纪念。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刘备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屡屡遭受失败,所以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

但因其始终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受到了海内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谦、刘表等放弃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基业,而是选择将自己的领地徐州、荆州让给刘备统领。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而后因为关羽被东吴所害,刘备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兵败夷陵,最终于章武三年(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7)刘备的性格扩展阅读: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刘备虽有皇家的血脉,但却经历了家道中落、幼年丧父的人生悲剧,儿时为生活所迫便随母“贩履织席为业”,始尝人生的艰辛。这段为生活所迫的人生逆境磨砺了刘备的心志,也铸就了他与人为善的品格。

刘备母亲是一个很有见识的人,尽管穷,也要送刘备读书。在刘备十五岁时,他与公孙瓒、刘德然师从著名学者九江太守卢植,少年刘备在为人处事及社会见识方面的不同凡响,令他的同宗刘德然的父亲大为赞赏。

当时刘德然的父亲每次给儿子学习费用时都要给刘备一份,俩人待遇相同,以至于德然之母少不了有些怨言,德然之父却说“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看来这位蜀汉先主在少年时代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气质便有过人之处。

卢植是一位文武双全很有学问的儒学学者,刘备投在他的门下自然长了不少见识。师从卢植读完书后,刘备有过一段失业的时光,他的家乡河北涿郡是一个四通八达、流动人口很多的地方,在这段时光里,青年刘备喜欢交游。

由于刘备得到过著名学者卢植的亲传亲授,获得了不少知识包括对当时天下形势的把握,加之他喜欢结交天下豪杰、平易近人的精神气质,使得他的人缘极佳,许多青年人常围绕在他的周围,这些青年人当中有怒诛地方恶霸而逃亡在外的关羽。

有为人豪爽、以屠宰为业而颇有资财的张飞,有为人幽默滑稽、善于辩论、性格耿直的简雍……“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了当时的情景。

中山的两位大商人张世平、苏双,常年做贩马的营生,资财已达千金,常往来于涿郡。二人初见刘备便觉得他有些与众不同,手很长,双手下垂能过膝盖,耳朵很大,言语不多,说话时语气平缓,并不容置疑地说出自己是汉景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再一深谈,更感觉他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二人“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

由此可见,刘备的内在精神气质和人格力量让饱见世面的两位富商折服,所以毫不吝惜地给了刘备很多钱,以资助其图大事。从一些史料看,刘备就是用这两位富商的赞助建立起自己的第一支私人武装,这支部队后来讨黄巾、南征北伐,成了刘备事业做大做强的原始力量。

建安五年(200年)七月,汝南黄巾军首领刘辟等叛归袁绍。袁绍使刘备领兵与刘辟寇略许都以南,关羽得知后从曹操处亡归至刘备处助之。曹操派遣曹仁来攻击刘备,刘备战不利于是回到袁绍处,想要离开袁绍,以连结刘表为由,带兵复到汝南,联合黄巾余党龚都,众有数千人,曹操派遣蔡阳前来攻打,被刘备所杀。

建安六年(201年),曹操亲自讨伐刘备,刘备往投刘表。刘表亲自到郊外迎接刘备,待以上宾之礼,遂屯于新野。荆州豪杰都前往归附刘备,引起刘表的猜疑,刘表暗里提防刘备。

建安七年(202年),刘表命刘备带军北上,到叶县,夏侯惇、于禁、李典率军抵挡。刘备伪退,设下伏兵,李典觉得有诈乃劝之,夏侯惇不听,被刘备打败,幸好李典及时赶来,刘备军力过少,知道相持下去占不到便宜,于是退军。

刘备在荆州数年,自觉老之将至而功业未建,遂有“髀肉之叹”。刘备向刘表提出趁曹操进攻乌桓时偷袭许都的建议,刘表没有采纳。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向刘备献上了《隆中对》。

刘表病重时,准备把荆州托付於刘备,并对刘备说:“我儿不才,荆州诸将又相继凋零。我死之后,就由你来摄政荆州。”刘备回答道:“您的诸位儿子当然是贤明的,请您安心养病。”有的人劝刘备应该听从刘表所言,备曰:“刘表待我不薄,如果我取代他的儿子,人们必定会认为,我待刘表甚薄,所以,我不忍心这么做。”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南下,而此时刘表病死,刘表次子刘琮代立,遣使者投降曹操,刘备屯兵于樊城,不知道曹操军的突然到来,到了宛城才知道状况,随即率军离开,路经襄阳时,诸葛亮建议刘备攻打刘琮,可占据荆州,但刘备因和刘表同宗,不忍相夺。

刘备于城外喊刘琮,刘琮因为害怕不敢出来,刘琮的部下以及很多荆州士人投靠刘备,到当阳时,竟有十余万众,辎重数千辆,日行十余里,刘备另派遣关羽乘船数百艘,让他和自己于江陵会合。有人劝说刘备:”现在应该迅速保住江陵,我们虽然人数众多,但是有士兵太少,若曹操来了,我们怎么阻挡?“

8. 刘备的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一是亲贤爱士,善待人才;二是生性善良,受民如子;三是待人宽厚,不求全责备;四是偶有权谋,颇有心计。

刘备虽有皇家的血脉,但却经历了家道中落、幼年丧父的人生悲剧,儿时为生活所迫便随母“贩履织席为业”,始尝人生的艰辛。这段为生活所迫的人生逆境磨砺了刘备的心志,也铸就了他与人为善的品格。

刘备母亲是一个很有见识的人,尽管穷,也要送刘备读书。在刘备十五岁时,他与公孙瓒、刘德然师从著名学者九江太守卢植,少年刘备在为人处事及社会见识方面的不同凡响。

令他的同宗刘德然的父亲大为赞赏,当时刘德然的父亲每次给儿子学习费用时都要给刘备一份,俩人待遇相同,以至于德然之母少不了有些怨言,德然之父却说“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看来这位蜀汉先主在少年时代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气质便有过人之处。

(8)刘备的性格扩展阅读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又称先主,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曾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赤壁之战时,刘备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

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9. 刘备的性格分析

人物性格
笼络豪杰,深得人心
刘备寡言少语,喜怒不形于色,能谦恭待人,城府极深。刘备年轻时师从东汉大儒卢植不爱读书,喜欢弄狗骑马,喜欢结交豪爽之士。因此,青年时代就有不少年轻人争相依附他,这是他性格的优点。
刘备入蜀后,实行拉拢当地豪门士族的政策,发还他们的田地和房屋,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因而深得民心。
识人善用,君臣融洽
刘备礼贤下士,慧眼识才。在爱才、用才上,尽管刘备、曹操、孙权三人有共同的特点,但刘备比他们两人更胜一筹,在用人方面,毛主席曾对人评价:“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这是他成功的关键。”
陈寿也评价刘备为:“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刘备创业之初,势单力薄,颠沛流离。虽然两次占据徐州,但都最终失败,但是他注意收买人心,不论什么情况,他都以民为先。后来,三顾茅庐得诸葛亮,有了著名的“隆中对”,形成自己的立国纲要。他一生重用诸葛亮,如鱼得水,共谋大业。他在乡党之中得到后来勇冠三军的关羽、张飞,重用行伍出身的魏延,成功地镇守了汉中这个战略重地……从另一方面说明刘备知人善任的本色,很会笼络人心。
坚忍不拔,终成大事
刘备性格中还有坚韧不拔、屡败屡战的优点。刘备创业之初,艰辛异常,东奔西走如丧家之犬,依靠袁绍时,受到节制,依附曹操时,曹操众谋臣想诛杀他。曹操两次都免杀,并以礼相待,后他又趁机逃脱,联吴拒曹。他也曾依赖刘表,却被刘表暗地里提防,忍辱存身,以图称霸。可见他有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一个打不败、拖不垮的硬骨头。
宽以待人,心胸广阔
夷陵之战中,刘备大军溃败,部将黄权再不得已的情况下,率军投降曹魏,当时大臣们都劝刘备将黄权全家满门抄斩,刘备却说,黄权投降曹魏是不得以的举动,还说:“黄权并没有辜负我,是我辜负了黄权!”,身居高位,有如此广阔的胸襟,实为难得,所以后世人都以宽以待人评价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