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大同鼓楼
扩展阅读
股票五买五卖 2025-07-23 17:09:09
广州南沙未来最贵地段 2025-07-23 17:02:32
现在能买美国股票嘛 2025-07-23 16:28:39

大同鼓楼

发布时间: 2021-06-18 17:37:46

『壹』 大同鼓楼到大同火车站作什么公交车

在鼓楼可以坐59路公交车,到铁牛里再倒70或42路公交车就到了火车站。或者在鼓楼坐35路公交车到公交三公司下车,再步走二三百米就到了大同火车站。

『贰』 大同鼓楼电脑城搬到哪里去了

你好,鼓楼电脑城大部分都搬到了金牛电脑城了。

『叁』 大同鼓楼小吃街在哪怎么样

在大同古城内鼓楼西街路北。

『肆』 大同鼓楼的历史传说带给我们什么启迪

大同鼓楼在府治东南街南端十字心的正中,创建于明代。”
清顺治,乾隆,咸丰屡加修葺。楼面阔进深各三间,东西长18.33米,南北宽14米,高约20米,底层用青石砌成四角,当中有十字穿心门洞。上两层为砖木结构,顶楼上架放一大鼓,乃古时晚间为“声闻四达”报更时所用,故名“鼓楼”。旧时晨钟暮鼓声震古城及近郊四乡。 鼓楼与钟楼(已拆除)相配而建。1966年4月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伍』 鼓楼的传说

鼓楼的传说:

传说钟楼原有一口铁钟,但声音不够洪亮,于是皇帝下令召集天下工匠来铸钟。要铸一口铜钟,可是3年过去,铜钟仍然没能铸好。皇帝发怒了,斩了监铸的太监,并限令80天内铸好大钟,否则就把全体工匠处斩。负责铸钟的师傅名叫华严,是当时有名的铜匠。

为了铸造这口大钟,他是耗尽了心血,可是铜钟体积太大,难度太高,怎么也铸不好。眼看限期将至,华师傅念叨着:“是不是缺什么东西呢?”华严的女儿华仙过来了。华仙母亲早丧,小姑娘聪明伶俐,跟父亲学会了不少铜匠活儿。大家都夸老铜匠养了个好闺女。

女孩儿见父亲发愁,忙上前说:“爹,是不是因为火候不到?”老铜匠说:“你说的对,但是炉温就是上不去?怎么办呢?”“我有办法。”华仙胸有成竹的说。

铸钟的最后期限到了,朝廷监管官、大小工匠也都到齐了,可炉温仍然上不去。眼见这最后一炉铜水又要失败,华严干着急,没有办法,只能眼睁睁的等着与大家一起受罚,那可是数十条人命啊!就在这紧要关头,一个姑娘突然从人群里飞奔出来,正是华仙。

只见她穿一身红袄红裤,脚下是一双绣花小红鞋。她冲到炉边,纵身跳进炉去。华严一把没抓住,只抓住一只绣花小鞋。刹那间,炉火升腾,铜水翻滚。老铜匠忍痛含泪,下令铸钟。工匠们一齐努力,铜钟终于铸成了。为了纪念这位为了铸钟而献身的美丽姑娘,人们尊称她为“铸钟娘娘”。

大钟铸好了,悬挂着钟楼上,每当敲响之际,钟声洪亮而悠扬,整个儿北京城都听得到。可是每逢风雨之夜,钟声却变得凄凉悲切,老北京的人,尤其是妈妈哄孩子睡觉,都会说:“睡觉吧,钟楼打钟啦,铸钟娘娘又来要她那只绣花鞋啦……”

后来呢,人们还为铸钟娘娘修了一座庙,称为“金钟娘娘庙”,再后来成为铸钟厂的炉神庙。解放前这座庙还在,人们叫它娘娘庙!

至于华严和铸钟厂呢?历史上也确有其事,铸钟厂旧址就在现在的旧鼓楼大街西侧,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原先就叫华严钟厂,著名的永乐大钟,就是在这铸造的,这口大钟现在悬挂于觉生寺,也就是大钟寺,人们管这口钟呢,就叫华严钟,而且铸钟厂这个地名儿也保留下来了,就是现在西城区鼓楼大街、铸钟厂胡同,现在叫铸钟胡同!

(5)大同鼓楼扩展阅读:

大同鼓楼位于南街(永泰街)中段。属于大同市的中轴线。

鼓楼上的滴漏计时、挂时辰牌和自鸣钟,是早年福州人知时、计时的唯一根据。懒惰的人希望时间快一点过,遂产生了“鼓楼顶掏时辰牌挨时度日”的谚语。

鼓楼南面方圆不大的地方就叫鼓楼前。这地方是南北人来人往必经之地,加之城楼上有滴漏计时设备,定时撞钟报时和换挂时辰牌,所以也成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地方。

『陆』 请问有哪位知道大同鼓楼的传说,越多越好,感谢~~~

大同鼓楼传说
古时大同鼓楼的鼓声和别的地方是不一样的,总是发出“汪隆(王龙)……,汪隆(王龙)……”的声音,这里面有一段故事: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大同城大西街酒楼巷口有个地头蛇,叫王龙,他曾居八府巡按之职,因此独霸一方,仗势欺人,侮辱妇女,无恶不作。据说,他还有一个特殊爱好,专吃“汤退驴”。就是把刚生下不到半年的小毛驴用柴堆围着,柴堆里放好装有调料的盐水,然后将柴堆点燃。这样一来,小毛驴被火一烤,口燥难忍,拼命喝水,越喝越渴,直到被活活烧死。这时的驴肉内外熟透,五香咸嫩,味道鲜美,但情景十分残忍。由于王龙到处派人找驴,闹的百姓怨声载道。再说明正德皇帝选美到了大同,看中了名妓“佛也爱”。谁知“佛也爱”是王龙的情人,正当正德皇帝和“佛也爱”打得火热的时候,王龙来了,当他看到一个陌生人在自己情人身旁时,顿时大怒,上去就是拳打脚踢,正德皇帝哪是王龙的对手,连跳九座楼逃走了。正德回到住处后,就派大臣江彬把王龙的底细打听得清清楚楚,并且发誓要铲除此人,以解心头之恨,可又一想,如果皇帝为了一个妓女和王龙争风吃醋,天下人怎能信服。后来皇帝听江彬说王龙爱吃“汤退驴”,于是大喜,速草了一道旨意:“逆贼王龙涂炭生灵,食汤退驴,天理难容。因此,将其抽筋剥皮,镇压鼓楼。遗臭万年,以警后人。” 江彬奉旨活捉王龙,立斩市曹。把王龙的人皮剥下,补了鼓楼的更鼓,所以,鼓声就变成了“王…龙…”的声音,意为王龙永世挨打。还把王龙的骨架用四根铁链吊在鼓楼的洞窟之下,为千人踩,万人踏,意为永世不得翻身。派人把王龙的府第掘地一丈,修筑茅房一间,意为遗臭万年。正德皇帝杀王龙,表明上因为是“汤退驴”,实则为了“佛也爱”,大同的百姓心里也明白。杀了王龙可也为民除了一大害,既然如此,老百姓哪管他什么“汤退驴”还是“佛也爱”了。

『柒』 大同鼓楼的介绍

大同鼓楼始建于明代,耸立于大同市区内大南街南段十字口中心。清代曾多次修缮,是明消楼阁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充分显示出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外观呈方形,面阔、共三层且均为进深三间,底层砖石砌成,中为十字穿心门洞,行人可纵横通行。这座三檐楼阁的下两层是木结构建筑,上层置大鼓面,旧时晨钟暮鼓声震古城及近郊四乡。

『捌』 大同鼓楼的历史

鼓楼又叫更鼓楼,朝阳升起,钟声飘荡,夕阳西下,鼓声飞扬,正所谓:“晨钟暮鼓”。据史书记载,鼓楼原是为传递信息,擒贼捉盗而建。随着时代的变迁,才转变为报时的工具,报警的信号。
据史料记载,明朝的大同,楼阁林立,建筑华丽,东有和阳街的太平楼;西有清远街的钟楼;北有武定街的魁星搂;南有永泰街的鼓楼。可惜这些楼阁大部分毁于历代兵火和自然灾害,只有有鼓楼幸存下来。
据(大同县志)载:“鼓楼在府治东南街南端十字心的正中,创建于明代。”清顺治,乾隆,咸丰屡加修葺。楼面阔进深各三间,东西长18.33米,南北宽14米,高约20米,底层用青石砌成四角,当中有十字穿心门洞。上两层为砖木结构,顶楼上架放一大鼓,乃古时晚间为“声闻四达”报更时所用,故名“鼓楼”。旧时晨钟暮鼓声震古城及近郊四乡。 鼓楼与钟楼(已拆除)相配而建。1966年4月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78年秋,鼓楼进行了大规模维修,封闭十字穿心门洞,扩展楼旁马路,1985年又进行了全面彩绘,各种图案生动艳丽,面貌焕然一新,完全恢复了雄伟古朴,整洁壮丽的风貌。
在2001年,文物部门对鼓楼进行了全方位、大规模的加固、维修和彩绘,使鼓楼焕然一新。楼上有“大同古建筑摄影展览”,使人在登楼的过程中,就能了解到大同城过去的面貌:在楼下新增建了旋转楼梯,它和古代建筑互相衬托,体现了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完美统一;楼的各层檐下额枋上都绘有一幅幅生动有趣、形象逼真的精美绘画,如“桃园三结义”、“吕布戏貂蝉”等。鼓楼原有的牌匾进行了恢复,东向上为“歌风”,下为“云开春晓”,南向上为“鼓楼”,下为“声闻四达”;西向上为“振德”,下为“和声鸣盛”;北向上为“时雍”,下为“瞻云就月”。前人的牌匾,意蕴隽秀,对鼓楼起着烘云托月、画龙点睛的作用。它增加了一份韵味,增加了一份内涵,增加了一份古典的美。样式鼓楼耸立于大同市区内大南街南段十字口中心,建筑独特,造型优美,布局巧妙,令人叹为观止。它典雅古朴,精致秀气,使人流连忘返。不仅装点了大同市的容颜,而且烘托出了这座历史名城的古老风貌。
大同鼓楼是十字歇山顶三层楼阁式建筑,平面近似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东西长17.65米,南北宽14.55米,高约20米。各层楼檐下均置斗拱,一、二层檐下置一斗二升交麻叶拱,三层檐下为单翘三踩斗拱。每层四面辟门,四周都有回廊,外设凭拦,举目远眺,整个大同城一览无余。西北有木制楼梯,一层西南角建有楼道。底层十字穿心辟门,以通车马行人。
鼓楼四面均悬挂牌匾,南向,上匾为“鼓楼”下匾为“声闻四达”;东向,上匾为“歌风”,下匾为“云开春晓”;西向,上匾为“振德”,下匾为“和声鸣盛”;北向,上匾为“时雍”,下匾为“瞻云就月”。其下檐还另有一方匾额“天理昭彰”。现已无存。
如今的鼓楼 ,一层置放的一面鼓为第一届云冈旅游节而制,二层置放的一面鼓为1993年鼓楼重新开放而制。一楼两鼓,使鼓楼更加名副其实,鼓楼点缀着大同,美化着古城,成为塞外名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
作为古都大同的地标性建筑,长久以来,位于永泰街的古建筑——鼓楼的建成年代一直不明晰。记者得知,经文物专家、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多年努力考证,这一答案在国学宝典《四库全书》中找到:大同鼓楼始建于明朝天顺七年至八年间,即公元1463-1464年。
据史料记载,明朝时大同楼阁林立,建筑华美,东有和阳街太平楼、西有清远街钟楼、北有武定街魁星楼、南有永泰街鼓楼。可惜后来大部分毁于兵火和自然灾害,只有鼓楼幸存。
长期以来,这座十字歇山顶3层楼阁式建筑,堪称大同古城的地标性建筑。然而,由于有关鼓楼的史料欠缺,目前只有清代和民国所留的碑记,因此,其建成年代始终未能明晰,每每谈到它的建造历史,均以“始建于明代”忽略表述。
为此,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多年来遍查古今有关大同的史料。功夫不负有心人,前不久在查阅《四库全书》时,张焯在明代吏部尚书李贤所著《古穰集》第五卷中,找到了李贤写于成化元年(1465年)的《大同鼓楼记》。按照记述,大同鼓楼的主持建造者有3人,分别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王越、总兵杨信、大同知府李福。其中,赴京恳请李贤为大同鼓楼作记之人,正是李福。根据史料内容推断,由他们共同主持修建的大同鼓楼的建造年代,应该是3人同在大同任职期间的天顺七年至八年之间,即公元1463-1464年。照此算来,大同鼓楼存世已有547年左右。

『玖』 围绕大同鼓楼建筑特点写一篇600字说明文

云冈石窟的佛像真是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特别是第八窟那个五头六臂的鸠摩罗天更是惟妙惟肖。你看他悠然自得地骑在孔雀身上,中间一个大脑袋,两眼平视;左右和后面四个小脑袋,东张西望;一双长臂舒展地放在盘坐的两腿上;四只小胳膊却正劈云穿雾,好像要飘飞天外。 云冈石窟就位于大同市西。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在北魏中期开凿的。我们一进入山门,迎面就是石窟群,一块写着《云冈石窟》字样的碑立在那里,背景就是石刻群,很是壮观。我赶紧过去拍了照,跟着导游往里走去。进入石窟中,导游解释说,如今参观只能从第五窟开始到20窟,其他400多窟都不能去了,在修理和维护中。 云冈第五、六窟在云冈石窟群中部,为孝文帝迁洛前开凿的一组双窟。庙前有清顺治年间建造的五间四层木楼阁,朱红柱栏,琉璃瓦顶,颇为壮观。第五窟开成蒙古包似的顶部,从整个画面布局和图像看来北魏是属游牧民族,与我们先前去的蒙古是同个祖宗,里面有一座高17米的释迦牟尼坐像,为云冈最大的佛像。旁边雕满了佛龛造像。窟西侧刻有两佛对坐在菩提树下。看的我赞叹不已,古时候他们的雕刻技术就已经这么好了,我们后人不知能否后浪推前浪,无从得知。有游客指着雕像上一层灰问导游,如何不清洁一下,导游回答这就是运煤车常年在石窟前公路上开的结果,洗不掉了。如今算好了,从前年开始大同市另造了条运煤的路,煤车不再经过这里,想必今后会好些吧。 从第六窟开始,雕佛、菩萨、罗汉、飞天等造像、骑乘形式各异,令人目不暇接。佛传故事浮雕构图精巧,内容丰富,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艺术汇集的大检阅,从中折射出北魏社会变革的潮流,具有浓厚的汉化风格,与"龙门时期"的雕刻十分接近。其雕刻艺术继承并发展了秦汉雕刻艺术传统,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艺术的精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来隋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面对如此美妙的石刻,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倾听导游的讲解,拍下可以拍的一切,从内心里希望今后的云冈石窟将能以更完整更多的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我们能保留住这世界文化遗产,供后人瞻仰。 这第六窟可以用"富丽堂皇"四字形容。只见整个洞窟雕满了佛像、菩萨、飞天、瑞鸟、神兽等。那佛各有姿态、那菩萨各有千秋、那飞天更是千人千面,无一雷同。我细细的打量着一佛,只见那佛交脚正坐,正在修炼佛法。又看一菩萨,只见那菩萨一手拿甘露瓶、一手拿柳枝,向人间挥洒着点点甘露。我又看了几个

『拾』 大同鼓楼网红钢琴是在什么地方

大同鼓楼网红铁球是在那个卖网红提醒专卖店的一家商店,里边儿里边儿有各种钢琴,还有其他的乐器在售卖,很受广大人们的欢迎,好多人都慕名而去,专门去那里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