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群体
扩展阅读
2345股票行情股吧 2025-07-15 17:20:25
所有菩萨的生日大全 2025-07-15 17:18:28

群体

发布时间: 2021-06-20 14:50:47

A. 群体和团队的区别是

1、在期望维度上,威廉姆斯认为团队的成员在参与、贡献、合作和支持方面有着比群体成员更高的期望值。

2、在沟通维度上,威廉姆斯认为团队成员对沟通框架的要求比群体成员更高,并且团队成员也需要更快捷的沟通效果。

3、在过程维度上,威廉姆斯认为团队成员的相互依赖性更强,但是在管理上的要求却要低于群体中的成员。

4、在亲密程度这一维度上,威廉姆斯认为比较群体中的成员而言,团队成员间的亲密程度更高,虽然较高的亲密程度并不一定能够保证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结果。

(1)群体扩展阅读

尽管群体之间在类型、大小、性质、规模等方面千差万别,但所有群体都有下面几个特征:

1、各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群体目标与利益。任何一个群体必须具有群体目标(group aim),群体内有相互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群体内每一个成员有着共同的兴趣,并为实现群体目标而做出自己的努力。通常,群体的目标是单个个体无法独自实现的。

2、各个成员都具有群体意识( group consciousness)。群体中每个成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群体的一员,意识到其他成员的存在,并与他们相互影响,建立起相互依存的关系与情感,群体成员之间经常进行必要的交流与沟通。

B. 群体是什么意思

群体
(也称为社群,是指聚集在一起的同类人或物种,人类虽有各种不同人种,但仍可以组成一个群体。又如在大海有许多种类的鱼,但是可以归类为鱼的群体(简称为鱼群)。在社会学中,对于群体的内涵曾有很大的争议,社会学家尚未对群体的定义达成共识。在1950年中期,关于群体就有49种不同的定义,而群体的传统定义是一群彼此有互动且住在共同区域的人。
群体是指由许多同种生物的个体组成的整体或同类人或事物组成的整体。群体通常由一个个体以无性生殖的方式产生多数不与母体脱离的子体而形成。即同种生物在特定环境空间内和特定时间内的所有个体的集群。
群体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几个人就能构成群体。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可见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成员有共同的目标;成员对群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群体内有结构,有共同的价值观等。
群体具有生产性功能和维持性功能。群体的价值和力量在于其成员思想和行为上的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取决于群体规范的特殊性和标准化的程度。群体规范具有维持群体、评价和导向成员思想和行为以及限制成员思想和行为的功能。在群体中,与正式规范同时存在的还有非正式规范。
当非正式规范与正式规范一一致时,人们往往按照非正式规范行为。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表现为服从和从众。群体规范通过内化-外化的机制影响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变化,是管理上通过建立和维持良好的群体规范培养师生好思想、好品德的心理依据。

C. 群体有哪些特征

群体也被称为社群或者是共同体,是指因为共享共同价值观而聚集在一起的社会单位。虽然绝大部分群体是由同类人或物种面对面后才能够组成较小的团体,但是也有针对民族、国际社会、虚拟社群等较大或者由多个共同组成之群体进行之研究。其中群体传统定义是一群彼此有互动且居住在共同区域的人,而今常用来指具有共同价值观或者因有共同地域关系而产生团体凝聚力的一群人。
特征表现为:

(一)成员们的目标共同性

群体之所以能够形成,它是以若干人的共同的活动目标为基础的,正是有了共同的目标,他们才能走到一起并彼此合作,以己之长,补他人之短,以他人之长,弥合自己之短,使群体爆发出超出单个个体之和的能量。群体的这一特性,也是群体建立和维系的基本条件。

(二)群体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群体虽然是由一个个的个体所构成的,但一个群体,又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一面。它有着自身的行为规范、行动计划,有自己的舆论,而这些规范、计划和舆论,不会因为个别成员的去留而改变。

(三)群体成员的群体意识性 作为一个群体,它之所以能对各个成员发生影响,并能产生出巨大的动力,就是因为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生活在某一个群体里,在这个群体中,成员之间在行为上相互作用,互相影响,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在心理上,彼此之间都意识到对方的存在,也意识到自己是群体中的成员。

(四)群体的有机组合性

群体不是一个个个体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成员都在这个群体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有一定的职务,负一定的责任,并以作好自己的工作而配合他人的活动,使群体成为一个聚集着强大动力的活动体。

D. 群体概念的含义是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群体与个体相对,是个体的共同体。不同个体按某种特征结合在一起,进行共同活动、相互交往,就形成了群体。个体往往通过群体活动达到参加社会生活并成为社会成员的目的,并在群体中获得安全感、责任感、亲情、友情、关心和支持。
群体特征
尽管群体之间在类型、大小、性质、规模等方面千差万别,但所有群体都有下面几个特征:
首先,各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群体目标与利益。任何一个群体必须具有群体目标(group aim),群体内有相互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群体内每一个成员有着共同的兴趣,并为实现群体目标而做出自己的努力。通常,群体的目标是单个个体无法独自实现的。
其次,各个成员都具有群体意识( group consciousness)。群体中每个成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群体的一员,意识到其他成员的存在,并与他们相互影响,建立起相互依存的关系与情感,群体成员之间经常进行必要的交流与沟通。群体的成员资格有助于建立积极的社会认同,有利于形成一体化的自我感觉。几个人或更多人集合在一起,若彼此在心理上没有多大联系,那么这几个人就称不上是群体,只能把这几个人说成是一堆人或一群人。
再次,各成员之间能够密切协作和配合:即群体内部要有群体分工,有一定的组织结构。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在群体内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执行一定的任务,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即群体分工(group devision)。例如,一个公司群体有董事长、总经理、供销、技术、宣传等分工,做到各司其职。
最后,群体要满足各成员的归属感需要。这是个体自觉归属于所属群体的一种情感,在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有了这种情感,个体就会以这个群体的目标为准则,进行自己的活动、认知和评价,自觉地维护群体的利益,并与群体内其他成员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群体的作用方式
群体究竟是怎样影响其成员的?这涉及群体的作用方式。我们从群体本身的角色、地位、规范及凝聚力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群体角色
这主要指群体内的职能差异。在一个群体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做同样的事情,起着相同的作用;而是不同的人完成不同的任务,扮演不同的角色。无论角色是如何获得的,人们都倾向于使之内化,并把所扮演的角色与自我概念相联系,无论他或她是否在该群体内,都会在行为中体现角色的期望和特征。
群体地位
它主要指群体中的位置和等级。在一个学校中,当校长走进教室,学生都会起立,直到他入座,学生才坐下。为什么会这样?其中一个解释就是群体中存在着地位差异。地位不同,他们的权利也不相同。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对个体的影响很大,所以人们往往对它极其敏感,拥有较高地位就意味着拥有更多权利。主张进化论的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在生存和繁衍上,地位高的人比地位低的人更容易获得食物或配偶。简言之;地位实际上是群体给成员的一种奖励,也是群体影响的一种表现。
群体规范
群体对个体施加影响的第三个因素是群体规范,这些规范告诉成员如何行事。遵守这些规范往往是获得在群体中的地位和其他利益的必要条件。
群体凝聚力
凝聚力不同,群体对成员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力也不相同。凝聚力高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更大。
总之,群体的角色、地位、规范和凝聚力四个要素一起发挥作用,共同决定了群体成员的各种心理与行为。
群体的类型
群体是多种多样的。每种群体的性质、结构、作用和活动方式各不相同。根据群体的目的、联系的机制、影响群体成员的方式、群体成员问的交往特点等,可以对群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根据群体内各成员相互作用的目的和性质,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这种划分最早由心理学家梅约(E. Mayo,1931)在霍桑实验中提出。
正式群体(formal group)是指根据成员编制、章程或其他正式文件而建立的群体。正式群体结构明确,它们规定好成员的地位和角色,明确提出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并具有良好的群体规范,有清晰的信息沟通路线和权力控制机制,所要完成的任务也有详细的规定。政府、企业、工厂、学校班级等都是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是指那些无正式规定的、自发形成的、成员的地位和角色以及权利和义务都不明确、也无固定编制的群体,它主要用于满足人们某种生活需要,并且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即以个人的好感为基础。形成非正式群体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某种利益或观点的一致性;二是由于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兴趣、爱好;三是由于有相似的生活经历或背景,如集邮爱好者、自发的钓鱼队、旅游同伴、同学会同乡会等。由于非正式群体以情感为纽带,以兴趣爱好为基础,所以有着较强的内聚力和对成员的吸引力。
社会心理学研究与生活实践表明,在正式群体中总会存在着各种非正式群体(陈景春,2002),非正式群体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正式群体,其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如果非正式群体本身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就史能促进止瓦群体的巩固。当正式群体的目标和规范与其成员的个人需要不一致时,两个群体就会发生冲突,成为正式群体发挥作用的障碍。
大型群体与小型群体
根据群体的规模和沟通方式,可把群体分为大型群体与小型群体。这样的划分界限比较模糊,因为群体的大小是相对的。但是,从心理学角度,群体大小规模的划分是有标准的,即群体成员是否处于面对面的联系和接触情境中。
大型群体(large group)指群体成员人数众多以间接方式取得联系的群体,如通过群体的共同目标、通过各层组织机构等,使成员建立间接的联系。大型群体还可以进一步分为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群体。如可分为乡镇、街道、居民村等群体;也可分为社会职业群体或人口群体等;还可以分为政治群体、工作群体、娱乐群体等。这些大型群体没有直接的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都可以作为社会心理学的专门研究对象,但更多的时候是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小型群体(small group)指相对稳定、人数不多、为共同目标而结合起来的、各个成员直接接触的联合体。它有共同的目标,全体成员为此目标做共同努力。小型群体成员问相互熟悉,往往面对面交往沟通,心理感受也较明显。其规模不能少于2人,但一般也不超过30人。夫妻、家庭、亲戚和小组、班级等都可以视为小型群体。一个人可以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也可以同时作为几个小型群体的成员,可根据自己的愿望与需要与他人直接交往。在人数较多的小群体中,由于各种原因,某些人的交往活动较多,沟通较频繁,交往更加带有亲密的性质,可以称为“小集团”。“小集团”人数不多,一般为2-7人。“小集团”可能是一个正式群体也可能是非正式群体,同时还属于某个小群体。小型群体历来是社会心理学家很感兴趣的研究对象。如奥尔波特、梅约、勒温、谢里夫、里帕等都曾对小群体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E. 什么是群体

不同个体按某种特征结合在一起,进行共同活动、相互交往,就形成了群体。群体与个体相对,是个体的共同体。个体往往通过群体活动达到参加社会生活并成为社会成员的目的,并在群体中获得安全感、责任感、亲情、友情、关心和支持。

群体的类型有:

1、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根据群体内各成员相互作用的目的和性质,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这种划分最早由心理学家梅约(E. Mayo,1931)在霍桑实验中提出。

2、大型群体与小型群体。根据群体的规模和沟通方式,可把群体分为大型群体与小型群体。这样的划分界限比较模糊,因为群体的大小是相对的。但是,从心理学角度,群体大小规模的划分是有标准的,即群体成员是否处于面对面的联系和接触情境中。

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按照群体成员对于该群体的心理向往程度,可以把群体划分为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成员群体又称隶属群体,是指个体为其正式成员的群体。

4、彼得罗夫斯基的分类。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在其著作《集体的社会心理学》(卢盛忠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中,根据群体发展的水平和群体成员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把群体分为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

(5)群体扩展阅读

群体的作用:

群体功能是指群体对组织和个人所起的社会作用。对组织而言,正式群体的主要功能是完成组织分配的任务,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其组织维系功能是次要的。而非正式群体的主要功能是起着一种组织维系的作用。在特定的情况下,它也能发挥工作性的功能。

对个人而言,正式和非正式群体都起着维持性功能,以满足成员下列需要:获得安全感;满足亲和需要;满足自我确认需要;满足自尊需要;增强自信;增强力量感;增强归属感。群体的这两种功能是相互补充的,对组织和个人都是不可缺少的。

F. 什么是群体

一、群体的涵义和特征。
群体作为社会学分析的具体单位,在社会学的先驱者那里,就已被列人研究的重要内容。但对群体作出明确的定义,还是本世纪初的事。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比恩·W·斯莫尔在1905年将群体定义为“一大群或一小群的人,在期间所存在的关系使我们必须把他们作为整体来考虑。”①此后,人们认为这一定义过于宽泛,于是对群体的涵义又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我们认为,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它既同社会和个人相区别,又介于社会和个人之间,并且是联结二者的中介。
群体大致有以下特征:
1.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群体成员至少有两个人,这是构成群体的主体基础。在较大的群体中,还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和一定的分工协作,并且有权威人物的存在.
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群体目标是群体功能的具体体现,也是组织的灵魂。没有目标的群体是不可能存在的。
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群体成员之间互相依赖,在心理和行为上互相影响,围绕群体目标开展活动,具有相对独特的互动方式。
4.有一定的行为准则。群体规范有些是明文规定的,有些则是约定俗成的,它保证群体有秩序地、协调地开展活动。
5.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任何群体都是现实的社会实体,它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位置,而且在时间上也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从群体的界定可以看到,群体和我们一般所讲的人群是不同的概念。在社会学研究中,人群通常是指那些偶发聚集体,也就是偶然地在同时间同一地方临时聚集起来的一群人,比如搭乘公共汽车的乘客。商店里购物的顾客、电影院里观看电影的观众、餐厅里就餐的食客等等。在这些人群的成员之间并不发生具有意义的社会互动,也没有共同的归属感,聚合的时间也十分短暂。因此他们不能算作群体。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松散的人群,在一定条件下也会转化为我们所说的群体。比方说,公共汽车上突然有乘客晕倒,这时乘客们就可能会彼此交换意见,寻求救助的办法,这时这群人就有了一定的目标,出现了朝向这个目标的社会互动,于是就会形成实际的群体。
我于1980年出生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上中学时,老师和同学对我的评价是:看上去柔弱,但社会活动能力挺强。
进人大学后,我参加了学校里一个与我所学专业有关的学生社团——法学会。刚入会的时候,我只是打打杂,跟着高年级同学的指挥棒转。我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从最基础、最琐碎的事情做起。写宣传海报,向系刊、校刊投稿,筹备学会活动,等等。学会交给我的每一件事,我都很认真、出色地去完成。于是,我获得了很好的人际关系,遇到什么难事,我只要一招手,便有同学采帮我。大二下学期,在大家的一致拥护下,我成为法学会会长。
接手法学会的,学校正对学生社团采取优胜劣汰政策。带着压力,我和会员一起为法学会的生存和发展努力着。我们走出校门,与学校周围的居委会联系,在居民小区内设立了十几个法律信箱,定期开启,回答居民的法律问题;还不定期地到社区开展法律咨询,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我们法学会有一个王牌活动项目——“模拟法庭”。为了使这一活动上一个新台阶,我与会员们一起深人社会,到中学、乡镇、企业去普及法律知识,进行模拟法庭巡演。所到之处,反响强烈。媒体也对这一活动做了多次报道。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主持的法学会被学校评为优秀甲级社团,并推荐为向币里申报的“明星社团”。
回顾法学会的活动,我和我的同学们虽然都付出了很多,但同时也得到了很多的锻炼。这段经历,将令我们终身难忘。
资料来源:摘编自祝蓓里、杠公卓主编:《爱与成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二、群体的类型
作为人类基本活动形式的群体,有着纷繁复杂的类型。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群体划分为不同类别。有人曾作过统计,目前,对群体已经有近40种分类方法。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分类方法和群体类型。
(一)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是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这是社会学群体研究中最经典的分类之一。
初级群体又称作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如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都属于初级群体。初级群体概念是20世纪初由美国社会学家C·库利提出来的。他认为,个人总是从一些直接的、人数不多的、亲密的交往过程中形成最初的社会关系,由这些初级的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群体就是初级群体。初级群体具有规模较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烈等特性。
次级群体又称作次属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次级群体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一般说来,次级群体规模比初级群体要大,成员较多,有些成员之间不一定有直接的个人接触,群体内人们的联系往往通过一些中间环节来建立。次级群体既是个人步人社会所必须加人的群体,也是个人社会活动领域拓展和活动能力增强的标志。
(二)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是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正式群体也就是社会组织,其具体内涵,将在下一章详细论述。
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不同,它不是由上级社会结构组织起来的,而是在成员个人倡议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一般说来,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无正式组织结构、无正式章程的群体,如朋友群、游伴群等。非正式群体既存在于正式群体之外,也可以在正式群体内部形成。非正式群体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个人工作之外的一些心理需要,个性特征、情境和共同兴趣,在构成非正式群体中起着重要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又把非正式群体称作心理群体或兴趣群体。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概念,是在美国学者G·梅约于1927—1932年进行的著名的霍桑实验以后,才正式成为社会学的术语的。梅约研究发现,在企业中,在正式群体以外,还存在一种自发形成的群体。这种非正式组织起来的群体所产生的“社会舆论”,是每个成员的劳动态度的道德标准,对班组的团结。风气、绩效有着重要影响。
(三)内群体和外群体
内群体和外群体是以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内群体和外群体,又称作“我群”和“他群”。这两个概念是由萨姆纳在《民俗论》(1907年)一书中最先提出的。萨姆纳认为,根据成员对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程度的自我感觉以及对不同群体的态度,可以将群体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凡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有强烈归属感的,就是内群体。而那些由他人结合而成、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群体,就属于外群体。内群体和外群体是通过“我们”和“他们”的群体界限来划分和定义的。这些群体界限,有的是有形的,如学校的校徽,就是一种群体界限符号。然而,更多的则是基于群体成员一种感情上的亲切和态度上的认同,这种认同促使成员之间亲密、团结、协调、台作。因此,内群体和外群体的研究,对于揭示社会伦理问题,有着更显著的意义。
(四)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和成员群体是以群体成员的归属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成员群体也就是内群体,个人属于该群体的成员,并以本群体的规范作为自己活动的准则,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彼此互相影响。
参照群体是指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参照群体的概念是借用自然科学中的“参照系”一词演化而来的,有“目标”、“标准”的含义,所以也叫作“标准群体”或“榜样群体”。参照群体不是人们所属的群体,而是个人心目中想要加人或理想中的群体,它的价值观和规范体系常常是参照者个人的目标或标准。如大学生群体往往是那些想考人大学的高中生的参照群体;某个著名球队往往成为一些球迷的参照群体,等等。不同性质的参照群体有不同的特点,其权威性和影响力也不尽相同。一个人如果把一个或多个群体看作自己的参照群体,也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参照群体的价值观和规范来对照自己行为,指导自己的行动。
参照群体的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海曼提出的。后来,一些研究者把参照群体概念扩大到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地位、行为和观点评价的标准等问题上。因此,参照群体既可以指个人所羡慕的群体或他曾是其成员的群体,也可以指他所属的群体;既可以指小群体,也可以指大群体。有的甚至具体的个人也可能充当参照群体的角色。
(五)大群体和小群体
大群体和小群体是以群体的规模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大群体一般指规模较大、人数较多、人员之间较少直接互动的群体。典型的大群体是如阶级群体这样的利益群体。这类群体人数众多,活动方式和组合形式有的超出了作为实体的群体范围,在其中甚至还可以划分出许多具有实体形式的群体。
小群体则是指那些规模较小、成员之间能够直接互动的群体。小群体的主要特征是:成员间有面对面的联系,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成员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保持着直接的思想沟通;具有共同认可的群体规范。小群体研究在群体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美国社会学者西奥多·M·米尔斯认为,小群体是更一般的社会系统,它不仅是微观系统,而且基本上是大社会的缩影。仔细研究这些微观系统,可以构架理论模型,然后应用到较难直接接触的社会中去,发展一般社会系统思考方法。
群体除了上述分类之外,还可以按照形成的直接纽带分为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志缘群体和趣缘群体;按照对社会的作用性质分为积极群体和消极群体,等等。同时,这些分类又互相交叉。因此,我们在对具体群体进行研究时,必须选择好分析的视角,并且注意不同类别群体之间的交互影响。
三、初级群体
(一)初级群体的涵义和特征
初级群体作为由面对面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从总体上分析,初级群体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规模小。初级群体的规模一般在几人到十几个或二十几人之间,在小规模的群体里,成员之间进行着全面深人的交往。二是有长期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初级群体由于人数少,成员间可以直接交往而不需要中间环节,在直接的。面对面的交往中,成员之间对彼此的音容笑貌、行为举止都十分熟悉,从而增进了彼此的感情联系。三是成员的人格特征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表现,初级群体成员之间大都处于一种较为宽松的氛围,因此可以表现出比较全面的人格特征。四是成员之间的角色位置难以替代。在初级群体中,由于人们之间有着自然形成而非外部强加的角色关系,具有强烈的感情联系,所以在彼此的心目中都具有独特的地位,难以简单地替换。五是习惯、伦理道德和感情在维系群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初级群体一般不靠严格的规章、制度或法律等正式手段来维护,群体成员能够很好地处理相互关系,所依靠的是习惯,人们在初级群体中生活,通常感到比较自由,不太受拘束。
(二)初级群体的类型
1.家庭。家庭是最基本的初级群体。对于家庭的分析,我们将在第二节详细阐述。
2.邻里。邻里是在地缘关系基础上结成的友好往来、守望相助的共同体。邻里既指左邻右舍几户人家,也指一个小村落或一个居民点等。在传统社会,邻里关系往往比较密切,“远亲不如近邻”就是这种现象的写照。现代社会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迁移频繁,加之高楼大厦的兴建,使邻里关系淡化。特别是在大城市的许多新区,传统的邻里形式已发生重大变化。但在农村或小城镇,邻里依然是十分重要的初级群体,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3.伙伴群体。伙伴群体是指以性格、志向、兴趣、感情、个性等因素为纽带结合而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这类群体对人的社会化,尤其是对于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三)现代社会中的初级群体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初级群体的功能出现了衰退和外移的现象。人们参与初级群体活动越来越少,初级群体成员之间发生的联系减少,彼此的依赖程度降低,交往的时间缩短,造成初级群体成员间的关系变得松散。初级群体的这些变化,既有历史的进步意义,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这些消极影响突出表现在:对老年人的赡养与照顾问题;出现“破损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问题;对人们的感情需要等方面带来的困难。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人们普遍存在孤独感,精神病患病率增长,酒精中毒与吸毒现象增多,社会上人情淡漠,等等,
些社会不良现象的滋长,与初级群体的衰落有一定的联系。因此,一些社会学家呼吁,在现代化进程中,要加强初级群体建设,重视其功能的发挥。我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也应该警惕这种现象的发生。

G. 群体和团体,区别是

关于群体和团队的具体区别,威廉姆斯用了四个维度来进行区分:期望、沟通、过程和亲密程度。
1 在期望维度上,威廉姆斯认为团队的成员在参与、贡献、合作和支持方面有着比群体成员更高的期望值。
2 在沟通维度上,威廉姆斯认为团队成员对沟通框架的要求比群体成员更高,并且团队成员也需要更快捷的沟通效果。
3 在过程维度上,威廉姆斯认为团队成员的相互依赖性更强,但是在管理上的要求却要低于群体中的成员。
4 在亲密程度这一维度上,威廉姆斯认为比较群体中的成员而言,团队成员间的亲密程度更高,虽然较高的亲密程度并不一定能够保证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结果。
根据卡特莱特和赞德的解释,群体就是互有关系、互相依赖到一定重要程度的人的集合。更精确地讲,群体可以定义为: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而由两个以上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个体结合在一起的集体。关于团队,威廉姆斯认为,它首先是一个群体,在此基础上,其成员具有高度的相互依赖性和共同性。
国内学者同样认为,团队是由更具有自主性、思考性和合作性的个体组成的群体。由此可见,作为同是由个体组成的集体,群体所涵盖的范围更广,而团队则是建立在群体基础之上的子集。

H. 群体的定义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群体与个体相对,是个体的共同体。不同个体按某种特征结合在一起,进行共同活动、相互交往,就形成了群体。

个体往往通过群体活动达到参加社会生活并成为社会成员的目的,并在群体中获得安全感、责任感、亲情、友情、关心和支持。

尽管群体之间在类型、大小、性质、规模等方面千差万别,各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群体目标与利益。任何一个群体必须具有群体目标。

(8)群体扩展阅读:

群体地位

它主要指群体中的位置和等级。在一个学校中,当校长走进教室,学生都会起立,直到他入座,学生才坐下。

其中一个解释就是群体中存在着地位差异。地位不同,他们的权利也不相同。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对个体的影响很大,所以人们往往对它极其敏感,拥有较高地位就意味着拥有更多权利。

主张进化论的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在生存和繁衍上,地位高的人比地位低的人更容易获得食物或配偶。简言之,地位实际上是群体给成员的一种奖励,也是群体影响的一种表现。

I. 什么是群体目标

什么是群体群体群体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几个人就能构成群体。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可见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成员有共同的目标;成员对群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群体内有结构,有共同的价值观等。群体具有生产性功能和维持性功能。群体的价值和力量在于其成员思想和行为上的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取决于群体规范的特殊性和标准化的程度。群体规范具有维持群体、评价和导向成员思想和行为以及限制成员思想和行为的功能。在群体中,与正式规范同时存在的还有非正式规范。当非正式规范与正式规范一一致时,人们往往按照非正式规范行为。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表现为服从和从众。群体规范通过内化-外化的机制影响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变化,是管理上通过建立和维持良好的群体规范培养师生好思想、好品德的心理依据。
群体通常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常见的正式群体有命令型群体和任务型群体两种:
1.命令型群体。由组织结构决定的,它由直接向某个主管人员报告工作的下属组成;
2.任务型群体。也是由组织结构决定,它是指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而在一起工作的人。但任务型群体的界限并不仅仅局限于直接的上下级关系,还可能跨越直接的层级关系。
在任何正式群体中都存在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指成员为了满足个体需要,以感情为基础自然结合形成的多样的、不定型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是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它们是个体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和生活环境中自然形成的。常见的非正式群体也有两种:
1.利益型群体。为了某个共同关心的特定目标而形成的群体;
2.友谊型群体。是指基于成员共同特点而形成的群体。
工作群体中的非正式群体可能有积极作用,也可能有消极作用。管理者应善于利用和引导,使其对正式群体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
群体中的个体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刺激。个体对这个刺激必然要做出反应,于是表现出与个人独处时不同的行为方式。群体情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阻抑作用、责任分散、去个性化、决策的极端化等方面,管理者应善于建设性地利用这些规律,发挥群体心理的优势而克服群体情境可能带来的局限性,从而提高管理效能。
建立有效的工作群体是管理者的共同追求,成员认同群体目标、有较强的工作动机、良好的精神状态;群体中有良好的意见沟通、有适当的授权和较高的生产性是有效工作群体的特征。领导者的影响力和工作效率、群体目标完成的情况、群体在组织中的地位、良好的行为规范和健康的舆论是影响工作群体有效性的因素。群体凝聚力和士气是影响群体工作效率的因素,但它们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