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抗日时期喜峰口战役的资料
1933年3月9日,日军铃木师团直抵长城喜峰口,服部、铃木两旅团的联合先遣队进抵侵占北侧长城线及喜峰口以东的董家口等阵地。二十九军奉命赴长城御敌。赵登禹任喜峰口作战前敌总指挥,率所部国民党陆军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一○九旅冒风雪,急行军700余里,10日,赶到喜峰口,与日军第十四混成旅激战。赵登禹亲临前线,指挥将士英勇杀敌,与敌白刃肉搏,长城垛口20余次失而复得。日寇调集5000余人和大批重炮,飞机轰炸了3个小时,阵地一片火海。随后日寇蜂拥而上。在弹药用尽之际,赵登禹率部与敌展开肉博战。他一口气砍倒日军几十名,左腿负伤,卫兵急忙脱衣服给他包扎,他却不肯,仍挥刀杀敌,一直激战到天黑,日军寸土未得,死伤3000多人。
由于火炮及子弹很少,白天受到日军轰炸,而不能将其压住,3月11日夜,赵登禹根据敌情带伤率两个团利用夜色的掩护从左翼出潘家口绕到日军后方,官兵们身携手榴弹,手提大刀,在夜暗中踏雪前进,于次日拂晓前进至日军三家子、小喜峰口、狼洞子、白台子等阵地。大刀队与二十九军邻部分三路夹击敌人,大多数日寇在睡梦中未及还击,便纷纷被大刀片砍杀。赵登禹所率的大刀队用大刀片夺回高地,并俘获多量坦克、毁敌大批辎重粮草。3月12日,驻喜峰口外老婆山的日军赶来增援,日军以炮火和空军掩护,向喜峰口猛扑,阵地全部轰塌。但二十九军在冰天雪地里浴血奋战, 二十九军官兵以血肉之躯拼搏数日,日寇对赵登禹将军威名是闻风丧胆,敌人溃不成军。最后不得不放弃占领喜峰口的企图。日军将领连连哀叹,此役丧尽“皇军的名誉”。日军在退回承德后追悼阵亡将士时宣称,这是日本军侵华以来,“前所未有的耻辱”。日本一家报纸评论说:“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中国军队重创日军,使全国人心为之一振。天津《大公报》称喜峰口抗战“竟能使骄妄气盛之日军受偌大打击,此诚足为中国军人吐气。”
赵登禹和他的部下,用大刀片砍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砍出了中华民族的骨气,还砍出了一曲风靡全国的《大刀进行曲》。听前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青年音乐工作者麦新的爱国热情像火山喷发,他流着泪,一气呵成这首风靡全国的《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抗战的正规军,后面有支前的老百姓,我们万众一心共同前进。冲向那敌人,把它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歌曲塑造了一群挥舞大刀勇猛冲杀的中国军人形象。这首二十九军大刀队的战歌,后来“响”誉全国,流传至今,它就像抗日的号令,是抗日战争开始时最典型的时代音调。
❷ 崇祯二年的时候,皇太极为何能顺利突破喜峰口喜峰口为何没有明军崇祯知道喜峰口没有明军吗
蒙古已经被皇太极征服了,或者结盟,至于如此顺利跟晋商出卖情报给清军有关...晋商的兴起跟他与清军合作有关系,把盐和铁等物质转卖给后金,另外把后金在中原劫掠金银财宝通过晋商渠道向内地变卖,换取物资...
❸ 为什么清军入主中原要走山海关,不可以走喜峰口
皇太极本来就没有死攻山海关啊,是从大安口进关的。他是饶过山海关攻向北京的。饶道的目的是当时的山海关总兵赵率教忠于明朝,不愿通敌,且山海关号称“天下第一关”,易守难攻,所以要绕道。 至于袁崇焕,他不是什么辽东总兵(总兵是武官,袁是文官),袁的正式官职是“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副都御史督师蓟、辽、登莱、天津军务”,简称“蓟辽督师”,蓟镇全部属于袁崇焕管辖。 实际上,皇太极能够成功破口,以及顺利突破蓟门天险,进军北京,都和袁崇焕有关。蓟门天险是北京的最后一道屏障,明清军在此相持不下,皇太极越不过。这时,袁崇焕赶到了,他把赶来增援的总督刘策的军队调离前线,然后过了两天,皇太极的几万大军就顺利越过天险,直扑北京了。 至于皇太极的大军是怎么过的,当时有一种说法,民族英雄徐石麒在奏折中说:“崇焕阳主战而阴实主款也,甚至杀东江毛文龙以示信。嗣先帝之不许,遂嗾奴阑入胁款,仍戒以弗得过蓟门一步,崇焕先顿甲以待。是夕敌至,牛酒犒劳。夜未央,敌忽渝盟,骑突薄城下,崇焕师反殿其后。”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说 “袁崇焕表面主战,暗中议和,甚至杀掉毛文龙以换取满清的信任。后来崇祯不许议和,袁崇焕就劝说满清入关逼迫朝廷议和,但是约定清军不许越过蓟门(他也只是想吓唬朝廷,并非存心招寇)。清军到了以后,袁崇焕拿出牛肉和酒来招待他们。但到了晚上,清军突然违反了约定,越过蓟门,直逼北京城下,袁崇焕反而落在后面。 ” 由此看来,袁崇焕的问题肯怕不是失职这么简单,而是在通敌了。不过乾隆大兴文字狱以后,亲自为袁崇焕翻案,将对袁崇焕不利的明朝史书全部烧毁。幸亏一些汉人先民冒着满门抄斩的危险,保存下来一些明朝史书,一些汉人先民带着史书流亡日本,好比朱舜水先生那样(朱舜水先生也认为袁崇焕卖国,在《朱舜水文集》中有“贼臣杨镐、袁崇焕前后卖国”的记载),所以我们今天有幸了解到一个和满清史书记载不一样的明末,和满清史书记载不一样的袁崇焕。 关于当时双方的进军路线,我这里有张图可以参考:
❹ 喜峰口战役的抗战英雄
【宋哲元】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二十九军 军
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国民政府颁令
授予宋哲元上将军衔并颁青天白日勋章一牧
【秦德纯】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二十九军 副军长
【张维藩】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二十九军 参谋长
【萧振赢】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二十九军 总参议
【冯治安】第三十七师 师长
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国民政府颁令
授予冯治安中将军衔并颁青天白日勋章一枚
【张自忠】第三十八师 师长
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国民政府颁令
授予张自忠中将军衔并颁青天白日勋章一枚
【刘汝明】暂编第二师 师长
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国民政府颁令
授予刘汝明中将军衔并颁青天白日勋章一枚
【赵登禹】第三十七师第一〇九旅 旅长
赵登禹立首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发青天白日勋章一枚
由三十七师一〇九旅旅长提升为一三二师师长
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国民政府颁令授予赵登禹中将军衔
【何基沣】第三十七师第一〇九旅 副旅长
由第一〇九旅副旅长提升为一一〇旅旅长
【王长海】第三十七师第一〇九旅二一七团 团长
【仝瑾莹】第三十七师第一〇九旅二一八团 团长
【王治邦】第三十七师第一一〇旅 旅长
【李致远】第三十七师第一一〇旅二二一团 团长
【曾国佐】第三十七师第一一〇旅二二二团 团长
【黄维纲】第三十八师第一一二旅 旅长
【董升堂】第三十八师第一一二旅二二四团 团长
【刘振三】第三十八师第一一二旅二二五团 团长
【佟泽光】第三十八师第一一三旅 旅长
【李九思】第三十八师第一一三旅二二六团 团长
【宁殿武】第三十八师第一一三旅二二七团 团长
【祈光远】第三十八师第一一三旅二二八团 团长
【李金田】暂编第二师第一旅 旅长
【李学志】暂编第二师第一旅二团 团长
【陈德禄】暂编第二师第一旅三团 团长
【陈春荣】接任第三十七师第一〇九旅 旅长
【过家芳】因喜峰口作战立功以团长身份保送南京陆军大学学习
【石振纲】营长
【刘世昌】连长
【赵目修】排长
【张子钧】营长
【穆宗贤】
【张心忠】
【张汉祥】
【郁振海】
【张维谨】连长
【胡光兴】连长
【田明祥】连长
【李金声】
【任鸿章】排长
【张永明】
【韩全福】
【祁世发】
【王鹏山】连长
【韩永顺】连长
【李锡广】连长
【潘虎威】排长
【刘先科】排长
【童金锡】排长
【王子亮】营长
【孙儒鑫】团附
【陈作信】连长
【朱国忠】排长
【王福金】
【耿德星】旅部少校参谋
【刘团戴】
【张福林】
【刘长德】排长
【李廷芳】敢死队队长
【马光达】营长
【孔宪贵】连长
【万书荣】排长
【熊超伦】连长
【张文海】营长
【程振兴】连长
【老毛子】(绰号)
【杨秃子】(绰号)
【胡全鲁】中校团附(殉国)
【冯庆远】少校团附(殉国)
【王宝良】特务营营长(殉国)
【苏东元】营长(殉国)
【侯万山】大刀队敢死队员(殉国)
侯万山之子纪峰、纪峪由宋哲元抚养成人
【王凤芝】代营长(殉国)
【侯德兴】连长(殉国)
【张海东】副营长(殉国)
【侯凤鸣】排长(殉国)
【薛跃坤】司务长(殉国)
【王廷立】连长(殉国)
【郭银涛】排长(殉国)
【赵炳榜】连长(殉国)
【李奉先】连长(殉国)
【宋发俊】排长(殉国)
【宋长永】排长(殉国)
【孙鸿宾】排长(殉国)
【李万珍】排长(殉国)
【杨博济】连长(殉国)
【李怀福】排长(殉国)
【金德芳】通讯班长(殉国)
【刘庆安】连长(殉国)
【高玉龙】排长(殉国)
【常保存】排长(殉国)
❺ 后金军由喜峰口入关的具体路径
崇祯二年(1629年)10月,后金军 号称10余万,避开宁远、锦州,分兵三路突破明蓟镇中路的喜峰口、洪山口、大安口,突入关内。
接下来的路线是:
1、攻占遵化(今属河北),直逼京师(今北京),攻破周围的良乡、固安、香河等城。
2、与明军战于京师广渠门、德胜门外以及卢沟桥。
3、1630年初,东进连克数城,分别是滦州(今河北滦县)、永平(今河北卢龙)、迁安(今属河北),主力返回沈阳。
己巳之变又称后金攻明京畿之战,为1629年(明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十月至1630年(明崇祯三年、后金天聪四年)正月,为后金汗皇太极率军突袭北京劫掠的战役。
此次战役,京畿、京东地区遭到后金军的大肆掳掠。占领永平的后金贝勒阿敏撤退时,进行屠城。总之,后金军队殃及的地区,生民涂炭,百业凋零。这些都加剧了明朝的社会矛盾,加速明朝灭亡。
❻ 喜峰口战役的战争过程
建平,先头进至炮手营,河源部攻占叶柏寿,迫进凌源,传凌源失守。1933年3月1日,北平军分会授予我军团任务,为确保冀北,对兴城、绥中方西面进之敌,迟其前进,进入山地,各个击破。
我军团命37师前进支队(由217团任之)停留建昌营,派队向冷口外监视由兴绥方面入侵之敌;命38师张自忠部及暂编第二师刘汝明部集结蓟县、遵化附近,着暂二师派一个团进驻界岭口。
1933年3月4日,我军前方情报,友军119师孙德荃部及孙魁元军117旅丁喜春两部分向冷口、承德遗退。106师沈克部向喇嘛洞方向转进时被冲散,敌已占领凌南、凌源。
斯时我109旅赵登禹部王长海团在冷口外布防。溃兵很多,左右无邻,十分混乱。不易固守。宋哲元总指挥急令我何基沣副旅长指挥之骑兵部队及王长海急返,在兴城镇、三屯营等处,速行构筑工事。
1933年3月6日各友军战况愈下、瞬息万变,敌占领平泉、承德后,主力指向滦平,逼近古北口、冷口附近。
(注:友军指第一军团于学忠部,第二军团商震部。)
1933年3月7日,我军奉命接替喜峰口防务。其余集结遵化附近,各师行动如下:
37师接替喜峰口东西之线防务,暂编第二师刘汝明部协助商震部队向冷口挺进:38师集结遵化为预备队。骑兵部队,即归还各师建制。 喜峰口战役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3月9日日军服部、铃木两旅团联合先遣队进犯喜峰口,我军二十九军一0九旅王长海由遵化赶往喜峰口御敌起,至14日日军后撤。第一个阶段,战斗异常激烈,二十九扬长避短,发挥大刀优势,与敌肉搏,夜袭敌营,攻其不备。日军的几次增兵总攻也被我军成功抑制,粉碎敌人两天内占领长城的计划。
第二阶段:从3月16日日军改向罗文峪进攻开始,至3月24日向平泉方面遗退为止。战斗主要在罗文峪、山楂峪。敌人意在包抄喜峰口之左侧背,实行战略上的突破。在这里御敌的为二十九军刘汝明部,经过三天激战,基本粉碎敌军企图。
第三阶段:从4月7日于13日。日军改变战略,向滦东打开缺口。7日起再攻喜峰口,头两天进攻均被宋部击退。11日喜峰口腹背受战,孤立无援,13日宋部奉何应钦之命放弃喜峰口。
战斗过程
3月9日,日军占领喜峰口,宋闻报派王长海团往援,从遵化到喜峰口一百余里路程,他们仅用了大半天,全程跑步前进,到达前线天已昏黑,该团官兵即刻投入战斗。夺回山头高地的同时,我军伤亡很大。1933年3月10日,面对日军主力的总攻,二十九军一0九旅行旅长赵登禹令部队伏于峰峦幽僻之处,伺敌兵近距战壕数十米时峰拥而出,与敌白刃相接。
3月11日,组织了第二次夜袭,这次共出动了4个团的兵力,战士们每人身背一把闪闪发亮的大刀。凌晨三时,战斗打响,赵登禹、佟泽光两位旅长身先士卒,在近距离的拼杀中充分发挥大刀的威力。近千名敌人从睡梦中惊醒,不少人撞在二十九军勇士们的刀口上。共砍死砍伤敌人逾千名,缴获坦克11辆,装甲车6辆,大炮18门,机枪36挺,飞机一架,还有日军御赐军旗、地图、摄像机等。遭袭后的敌营里,到处是敌人的尸体,不少人半夜被惊醒“大刀队来了,快跑呀!”。此后,不少日本兵晚上睡觉,脖子上还要戴上一个自制的铁护圈,以防脑袋被砍掉。
自“九一八”鬼子侵占东三省以来,这是日本受到的最顽强的抵抗。中国军队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挽回了热河抗战中中国军队溃败所蒙受的耻辱。从此二十九军作为抗日雄师名扬长城内外,“据由敌地逃回百姓均谓,我华军不怕枪炮,新兵器皆无用等语”。
如此英勇的大刀队形象背后,则是血战的悲壮。越是英勇无畏的英雄,经历的越是艰苦卓绝的战斗。尽管喜峰口之役三个阶段战略重点各不相同,但一次次的战斗,几乎同样的惨烈。
战争的最初阶段,日军已先行占领东北长城高地,全线阵地受到威胁,二十九军希图尽快夺回长城阵地,“此次作战死亦光荣。无论如何要拼命作阵地,不求有功,只求能撑”。而敌人也志在必得,“炮火轰击,激战竟夜--数次肉搏,敌死伤甚众,终未得逞.......职军亦已全部增加拼死抵抗。现我官兵士气甚,.......虽在炮火弥漫,血肉横飞之际,仍能表现不屈不挠之精神”。此役营长王宝良及8名排长阵亡,旅长赵登禹等15名军官受伤,士兵伤亡400余名。到了1933年3月14日,已扭转了正面战场的态势,“连日血战,敌以伤亡过重,士气馁败”。正面高地为我军王治帮旅完全占领。二十九军参谋耿德星言证:“(喜峰口战役)夜战打响后,日寇仓皇应战,敌人利用墙孔以歪把子机枪封锁道路,我攻击部队被杀伤的不少。......我二一七团九连战士,外号叫老毛子(忘其真实姓名),甘肃人,匍匐近敌,力握敌机枪而出。墙孔小,枪身粗,本不能出,但在死难战友面前,怒火填膺,国耻民恨集于一身,尽力一拉,墙倒枪出,不顾双手被枪管烤得骨焦肉烂,反枪毙敌,扫清前进道路,保证了我军全歼敌人的辉煌胜利。”《大公报》特派记者在前线看到:“(我军)虽遭受敌人之强烈炮火,亦不稍退。……吾军用手榴弹投掷较远之敌人,较近者则挥大刀砍杀,杀声震天,血光满地。”
是役第二个阶段,双方进入了胶着状态,“白刃相接,血战终日”的情况时常发生,双方伤亡都较重。1933年3月17日,“敌以主力,向我山楂峪口阵地猛攻……我团李团长督战受伤,其余官兵伤亡亦重”。1933年3月19日,“见敌阵线动摇,亟令各部全线出击,前后夹击,血战终夜,……我官兵奋不顾身,拔刀冲入敌阵,砍杀无算……我受伤营长刘福祥、殷锡乾二员,其余官兵伤亡甚众”。二十九军将领之一王治邦口述:“拉锯战中,肉搏战异常惨烈,阵地上到处是殷红的血。”一次敌军集中炮火轰击我阵地时,“炮弹暴雨般倾泻在山头阵地上,数百朵蘑菇云冲天而起,久久不散。……这次战斗惨烈异常。敌人的炮火十分猛烈,不久,我军战壕多被炸平,上百名士兵牺牲,有的战士竟被活埋于战壕内。”罗文峪战后,敌人又向喜峰口以西进攻了数次,均未得逞,“日兵历次经我痛击,颇显惶恐状态”。但丧心病狂的日军同时开始了向中国人民的疯狂报复,“据士绅广平等哭诉,日军来时,逐户搜查,粮食、家具均被掠毁,更可惨者,老幼妇女,均被奸污,无一幸免,并枪杀居民八十余名。”据当时出版的《长城血战记》记载,前两个阶段的战斗,“官兵伤亡合计,共达四五千人”。即使这个数字有些夸大,伤亡也是数以千计的。
进入四月初,日军从长城防线右民办商震部第二十三军防守的冷口攻入,喜峰口守军腹背受敌,全线呈退却之势。1933年4月11日,“早九时,敌以山炮、重机关枪掩护其步兵,向我摩天岭猛攻,冲锋数次,血战至下午四时,忽有敌一部抄至我左翼”。13日,“敌仍以炮火、飞机向我阵地猛力轰炸,我阵地被毁殆尽”。二十九军势孤不支,不得不按照军分会的要求“放弃喜峰口、冷口”,于1933年4月13日“忍泪撤退”。 从4月7日于13日,日军改变战略,向滦东打开缺口。7日起再攻喜峰口,头两天进攻均被宋部击退。11日喜峰口腹背受战,孤立无援,13日宋部奉何应钦之命放弃喜峰口“忍泪撤退”。
喜峰口战斗是抗日战争初期的主要战斗之一。
❼ 山海关古北口喜峰口
——山海关,这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引出总括性的说明)
从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居庸关、雁门关,一直走到长城的尽处——嘉峪关口,(表示解释说明)
❽ 皇太极从喜峰口入关不就行了吗
围魏救赵主体有三方,补齐了是齐围魏救赵
明金情况有所不同
明围金救明
围金的目的是救崇祯,
但试想崇祯没命了那不是这围得没有意那义了,没听过丢帅保车的
具体情况
1.后金进攻留守人数不详,进攻虽说是主力军,但皇太极一向狡猾,不会没有准备(范文程不是百搭的)
2.袁崇焕兵力欠缺,楼主要表达的战术还有点可能,可惜他…呵呵…
3.即使成功了,皇太极回来了,然后呢?明朝的一些朝臣会放过他的'意图'吗
PS:受当年明月影响对袁崇焕的态度没有那么积极…可也尽量客观衡量的…
❾ 清军入主中原不走稍远的喜峰口,为何走天下第一关
从喜峰口可以直通东北平原地带,其北面都是崇山峻岭,路途险峻,所以清军没有从喜峰口进入中原。喜峰口是燕山山脉东部一个重要的关口,在古代,这里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的道路之一,所以发生大大小小的战事无数,在唐朝时,此地不叫喜峰口,叫卢龙塞。过喜峰口后,向南可直接通往东北地区,如果往西南方向,则只需经过遵化、蓟州两城直抵北京。因为战略意义重大,往往有重兵把守。所以清朝知道喜峰口易守难攻,北面的险峻地形又不适合军队驻扎,所以放弃喜峰口转而从雁门关进入。
根据以上分析,无论是在地形上,气候上,长远战略布局上,从雁门关进入中原要远远好于喜峰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