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因工程的定义
一、什么是人因工程
人因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正在迅速发展的交叉学科,涉及多种学科,如:生理学、心理学、解剖学、管理学、工程学、系统科学、劳动科学、安全科学、环境科学等,应用领域十分广阔。因此,在本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各学科、各领域、各国家的学者从不同角度给该学科下定义、定名称,反映不同的研究重点和应用范围,至今仍未统一。
二、人因工程定义
学科的名称没有统一,定义也没有统一。得到各国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的是国际人类工效学学会(International Ergonomics Association)于2000年的定义:“人类工效学(Ergonomics)是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各种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生活中和休息时怎样统一考虑工作
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的学科。”中国朱祖祥教授主编的《人类工效学》一书中所下的定义是:“它是一门以心理学、生理学、解剖学、人体测量学等学科为基础,研究如何使人—机—环境系统的设计符合人的身体结构和生理心理特点,以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能有效地、安全地、健康和舒适地进行工作与生活的科学。因此,人类工效学主要研究人的工作优化问题。”
不论如何命名和定义,笔者认为,这门学科是以人为核心因素,运用心理学、生理学、解剖学、人体测量学等人体科学知识于工程技术设计和作业管理,特别是安全设计和安全管理。以人为本,着眼于提高人的工作绩效(Human performance),防止人的失误(Human error),在尽可能使系统中人员安全、舒适的条件下,统一考虑人—机器—环境系统总体性能的优化。
正是因为强调在工程技术设计和作业管理中考虑人的因素是本学科的特点,所以,我们使用人因工程学作为本学科的名称,以突出人的因素在工程上的应用。从文字上考虑,“人因工程学”,顾名思义,很容易使人想到与人的因素有关,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统一考虑人—机器—环境系统总体性能的优化”意味着,既要使机器的设计符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利于人“安全、高效、舒适”,即“机宜人”,也要考虑通过培训和管理使人适应机器,即“人适机”。片面强调某一方面都不符合人因工程学原则。在神舟6号宇宙飞船轨道仓和生活仓的设计中,充分运用人因工程学原则,既尽可能使航天员“安全、高效、舒适”,又必须考虑在宇宙中飞行,毕竟限制条件太多,包括经济实力和工艺水平的限制,所以还必须通过对航天员进行严格的培训,使他们适应航天飞行的环境。这是比较典型的例子,其他系统也类似,只是有些情况下侧重考虑“机宜人”,有时则侧重“人适机”。
1、在研究目标上: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满足人们的价值需要。
2、在研究内容上:着重于研究人类以及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产品、设备、设施、程序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在研究方法上:对人的能力、行为、限制和特点等相关信息进行系统研究,并将之用于产品、操作程序及使用环境的设计和制造中。
⑵ 人因书法而伟大
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
⑶ 人因梦想而伟大的出处
出自于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原句为“人因梦想而伟大,因筑梦而踏实”。
《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是马丁·路德·金于1963年8月28日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发表的著名演讲,内容主要关于黑人民族平等。
对美国甚至世界影响很大,被我国编入中学教程。
(3)人因扩展阅读
背景资料:
在金的领导下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选举法案(1965年)颁布前,在美国只有不到二百名黑人担任公职;到1970年是1469名;1980年4912名,1986年超过了6500人。这仅占美国49万名被推选官员的1.3%。现有289名黑人市长,28名妇女管理着超过五万人的城市。
1987年,“美国黑人状况”称在北方各州黑人的失业情况:“在诸如底特律、布法罗、芝加哥及克里弗兰等城市,在劳动市场上,黑人,尤其是黑人男性──同白人相比其收入差距可能超过了南方种族歧视最为严重的城市里的最高记录。”
最终,成千上万的普通黑人进入了中产阶级,获得了医生、律师、银行家、经理和其他职位。据估计到2000年,每三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是非白人──这包括亚洲人、西班牙裔人和黑人──凭着毅力、教育和更大的推动,马丁·路德·金的伟大梦想或许会在下一个20年中变为现实。
⑷ 物因人贵,人因物雅是什么意思
原句应为:物是人非
物是人非: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多用于表达事过境迁。因而怀念故人。出自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后世引用中以李清照“物是人非事事休”一句最为著名。近义词:时过境迁。
出处
物是人非出处: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
译文:时节相同,而情境已不同于以往,物还在而人已非过去的人了,我的忧愁如何化解!
【物是人非】新解
1、物质是固定的,人是会改变的;
2、缘乃天生,份是人为;
3、命是天生的,运是可以改变的;
4、一成不变的是“情”,时刻变化的是“感”。认识“情”和“感”的区别,也就明白了爱情的真谛;
5、静态的是“物”,动态的是“人”。在变化中认识物,在静止中观察人。换一种心态,我们会豁然开朗:原来“物是人非”是这般令人愉悦!
6、不会变化的是环境,会变化的永远是人,世界上最可悲的事情就是当你转身,突然发现所有的东西都没有变,只是自己变了,物是人非。
(4)人因扩展阅读
近义词:时过境迁
时过境迁 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shí guò jìng qiān,意思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变化。出自蔡东藩、许廑父《民国演义》第106回:“凡我国民,应尽吾雪耻这天职,并望勿为五分钟之热度,时过境迁,又复忘怀,则吾国真不救矣。”
成语出处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演义》第106回:“凡我国民,应尽吾雪耻这天职,并望勿为五分钟之热度,时过境迁,又复忘怀,则吾国真不救矣。”
清·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到现在时过境迁;这部书自然没甚用处……”
孙犁《秀露集·石子》:“时过境迁,色衰爱驰,我对它们也失去了兴趣。”
聂绀弩 《鲁迅--思想革命与民族革命的倡导者》:“别的革命者的思想,往往局限于一定的时期,一定的境界,时过境迁,就褪色,退婴,乃至消失。
⑸ 人因什么而生
“我们的生活究竟有什么意义和价值?人作为瞬间和有限的存在物,如何去把握无限和永恒?”这段话同学发表在她的主页上,话语中透着她对生命的敬畏,以及人在生老病死面前的丝丝无奈。说的瞬间与永恒、有限与无限,以及真与假,美与丑,高与低或者错与对……;这些个相对的概念,说开去,也就是我们一辈子所面对的全部。与其说我们依靠这些是非、曲直、对错来做为我们的行为标准,不如说我们是赖以这些而生存。不是吗?从早到晚,再从睡到起,无时不刻的,我们的身心所要面对的就是这些相对的判断与行为。人,就一直“迷”在这个“相对”的境界里!是否人生宇宙,就一定必须有“相对性”才正常呢? 从哲学的角度上看,哲学家们把这些概念归纳为一句话:矛盾对立统一。没错,高低,长短都是在一面上,是相对而言的;我们虽然知道,对立统一,可是统一后又再对立!这就是我们的“硬习惯”。人就以这个习惯基础而展开了一系列活动,包括我们所最依赖的科学。科学有两大特征,那就是:可重复性和实质性。可是,我们却把更重要“相对性”特征给忽略了。为什么我们会忽略这个“相对性”呢?因为,一直以来我们的一切活动,就是以我(人)为中心而展开的,是公理所以忽略。离开了相对性,我们就无法思考,甚至于无法生活下去了,更何况于科学活动呢! 世界是什么?“我”又是谁?这不,又是一个相对性。中国古大德说:“念之在之”;西方学者笛卡尔则说:“我思故我在”。古今中外、人的一切见解、还是都没有离开一个我,“我与你”这不也是相对的吗?为什么就不可以“离开”相对性呢?!什么是“高”、什么是“低”?没有高哪里来的低?高与低的分界点在哪里?实际上高与低是绝对拆不开的“模糊逻辑”。同理,为什么我与你、我与世界就一定拆得开呢?我们追思一下……自己的生(的过程),现在谁都无法想得起来。所知道的都是后来所看到的别人的生的过程,并以此为“规律”来“猜测”自己的过去吧了。通过自己眼睛的观察,觉得我们对人、事、世界的感知,当以自己的身体死亡而“结束”;并认为身体就是命,是唯一性的。对于这个问题,清顺治皇帝做过一首偈,曰: 生我之前谁为我? 生我之时我为谁? 长大之后方知我, 死了之后又是谁? 生命是不可思仪的。都是“物质”的组合,为什么赋予了“命”之后,“物质”就会这般的活蹦乱跳,那么,“我”还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宇宙中真的就是没有“我”的吗?! 母亲生下我,这个世界上已经有了“我”的存在,为何现在就回想不起那时的“我”?长大了,感、知能力都具足了,才知道我及我的所作所为。 我死了以后,是否“我”真的就只变成一具木头般的“尸体”? 身体坏了以后,那个不可思议的、能知能觉的“我”,真的就彻底的消失了?有些人天生就对生命的这个问题耿耿于怀,有些人却天生地就猪头猪脑,过一天算一天。我们不妨静下来思考,是否人就是这样:玩耍、长大、上学、工作、恋爱、结婚、生子、退休……等死。如果生命真的仅仅如此,那岂不是太悲哀了吗?那些活着时,不惜手段地掠夺财富、纸醉金迷地生活的人,也许他们就是这样地理解生命的…… 。突然重记起古人的《春江花月夜》 江畔何人先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的这个无端之问,问的难道不就是人生宇宙的起源吗? 江畔何人先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畔——何人——见月?应该先有江吧?那么是何人先来到了江边的呢……? 《论语》里,孔子的学生就有一段关于人生生命起始的发问,孔子怎么回答:“不知生,焉知死”。博学者如孔圣人的这一答,但等于没答,虽然不失严谨。 …… 矛盾对立统一,统一以后为什么还要再对立起来呢?我们知道人的生命是个过程,这个过程好比是个一刻也停留不下来的“流动体”,包括我们的心。现在以“我”为中心来观察:生命过程其实就像电影一样,是大量的静止画面“动”起来以后的结果,是看来感人、实却虚幻的影像现象。 回过头来反观一下这个会“观察”的“我”,我为什么会“观察”?是我的什么“东西”会观察呢?可能很少有人真正静下来思考过这个问题。好,我们现在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这个会观察的“我”,与下列这些器官有关系,1:眼睛,2:视觉神经,3:大脑,4:眼睛、视觉神经与大脑的结合体,5:心(俗称灵魂)。假如真的要你来选一个答案,你会选择那个?平时,我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眼睛、大脑、神经中的任何一方面受损伤,人就会失去观察能力。别太早下结论,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心’的作用:假如你睡着以后,我撑开你的眼睛,你是否还可以看到我?这时候你应该看不到我。可是,这时你的眼睛、视觉神经、大脑统统都完好无损,却为什么你会失去观察能力,看不到我呢?因为这个时候你的心暂时“不在”身上。你的心哪里去了,可能正在另外一个“世界”里营造着美梦呢!可见,能知能觉的关键“人物”是人的心。那么,现在再来看看,这时候那个失去了“身体”的心是否还有能知能觉的能力?答案是肯定的。这不,“心”正在梦中的世界里游荡着呢;(梦中,你也会有个身体、这个身体叫‘意生身’)这时,假如有人告诉你,这是在做梦,里面的情景是假的,当你还没从梦中醒来的时候,你当然不会相信梦境是假的。假如,你就这样的在梦中“感受”七十年后再醒来,那么不就等于“一生”?……。而且,还有更令人吃惊的,一个天生的瞎子,在梦里有时候也是能“看”得到东西的。不信可以去问问瞎的人。 现在我们来“放逐”一下自己的心,让心离开我们根深蒂固的感知习惯,如果我们把能知能觉的心与所知所觉的宇宙统一起来,(好比是把相对的,高与低或真与假统一起来思考)想一想,是否我们突然就豁然开朗起来!打个比喻,现在把你的脸当成是宇宙,把你的心当做是一面镜子。好,这时拿镜子来“照”你的脸,这时镜子里出现了你的脸的影像(这影像就相当于宇宙显现在你心里)。这时挪开镜子,镜子里的脸就消失了。镜子里出现脸的影子的时候,相当于心的一次“感知过程”。这个“感知”就是————脸与镜子的“汇合过程”的显现结果。“显像”是脸与镜子“共同”完成的!离开脸就没有镜子里的影像,离开镜子当然也没有影像;而且,“能显、所显”是没有那个先那个后的,是同时的。这时我们知道,镜子里的影像是没有实质性,空间性,也没有时间性的,只是一个显现过程。《心经》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空”的意思。这时大家明白了吧?这时再来追究生命是什么,当会更进一步的理解“生命就是过程”这句话的意思了。 生命过程其实就是“心”的无数个“感知过程”。 我们生活中的一切物质无时不刻地都在生生灭灭的变化着,没有一样东西是实在的,都只是些过程。而且,究竟是什么在知道这些呢?是你的心!!! 为什么,就不敢想,不去相信,心本来就是唯一,心外的大千世界(包括自己的身体),与心都是平等的,是一、没有二,更别说有三以及有万!活着的感知,就像镜子里的影像一样,心外的一切都只是我们的心的显现,会写文章的我也仅仅是你的心的妙用!(上面说的睡着后的现象、梦里的境界,请静下来想一想)。一睡着,现实世界对于你的心来说,同时也就消失了,你的身体同时的也失去作用。一醒来,同时地、你以及你面前的世界才又“突然的回来”。 世界其实并没有变,变的是你的心。这也就是大觉大悟者的知见。 曾经看到净空法师的一句话:“心是能生,是能变。一切诸法是所生,是所变。能、所是一不是二”。 你何时才能悟入:“心”与“境”是同体的啊?!心能生、境是心所生,境就是你的心的显现! 离开心就什么都没有,你的“心”睡着了就什么都归于寂静了。不是吗?! 阿弥陀佛
采纳哦
⑹ 人因什么什么而什么填字
人因梦想而伟大,因学习而改变,因行动而实现,因感恩而幸福。
⑺ 人因什么而变
额、
人变有很多的因素、
可能是因为、爱情、家庭、朋友、等、、、
现在很多人都随着时间而改变、
现在的社会很现实的、
⑻ 防人因是指什么意思
防人,因的一次就是我们一定要防人之心,不可无,因为人人都需要防备。
⑼ 人因不惜而散,心因不真而凉是什么意思
解释:两个人在一起会因为各自的不珍惜而分开,也会因为各自的虚伪而心凉,但是心里想着的,还是以前一起生活的美好,看到现在两个人分散,却又感到遗憾。
主要形容两个相爱之人分开后的后悔和遗憾,也是对以往美好回忆的升华。
(9)人因扩展阅读
相关的成语
1、分道扬镳
读音:fēn dào yáng biāo。
释义:分路而行。比喻人们分别发展和施展各自的聪明才智,或者比喻因志趣、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路。
出自:北齐魏收《魏书·河间公齐传》:“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译文:洛阳是我的京城,我认为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了。
2、劳燕分飞
读音:láo yàn fēn fēi。
释义:伯劳、燕子各飞东西。比喻夫妻、情侣别离。
出自:南北朝萧衍《乐府诗集·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译文:伯劳与燕子各自西东,黄姑和织女时而相见。
⑽ 人因何而来
不能简单的说人为何而来 我觉得整个宇宙、地球 从何而来 这些问题都无法解释 我只希望快点世界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