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克思出生于哪个国家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国籍:德国(后为无国籍人),民族:犹太民族,出生地:普鲁士王国莱茵省特里尔市,出生日期:1818年5月5日,逝世日期:1883年3月14日,职业: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革命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
毕业院校:柏林大学,信仰:共产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成就:发起科学社会主义、创立马克思主义、创建第一国际 、发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代表作品:《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
(1)马克思出生扩展阅读:
卡尔·马克思,全名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
马克思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和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创立的广为人知的哲学思想为历史唯物主义,其最大的愿望是对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马克思创立了伟大的经济理论。就他个人而言,他的极其伟大的著作是《资本论》,马克思确立他的阐述原则是“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认为,这是“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东西,这是“精髓”,后来人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去研究。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网络-马克思
2. 马克思的生平简介
大家好,我是陌上小桑树,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经常看到有人问这个问题,那就是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对于这个问题的话,人们的说法很多,但是我看到像国学大师,季羡林,人家90多岁所总结出来的人生经验,就是说人生其实是没有意义的,人生本身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但是你可以赋予你的人生意义。
也就是说如果说你碌碌无为的话,那么你的人生可能真的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意义,但是如果说你能够发光发热,对你的外部环境做出一些重大的影响,那么你的人生就极其的有意义。
而在世界的近代史上,有这么一个人对于整个地球的影响非常的大,他就是马克思。
马克思与燕妮成婚于1843年,在1881年,他的妻子燕妮去世,而对于马克思来说也经受了非常大的打击,在1883年马克思积劳成疾去世了。
3. 马克思生在哪死在哪他的简历
马克思出生于德意志邦联普鲁士王国莱茵省(属于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特里尔城一个律师家庭,在英国伦敦寓所辞世,享年65岁。
卡尔·马克思,全名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
马克思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家和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创立的广为人知的哲学思想为历史唯物主义,其最大的愿望是对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马克思创立了伟大的经济理论《资本论》,马克思确立他的阐述原则是“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认为,这是“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东西,这是“精髓”,后来人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去研究。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2018年5月,亲笔手稿在北京拍卖。
(3)马克思出生扩展阅读:
马克思主义是近代最复杂和精深的学说之一。1882年的马克思学说的范围包括了政治、哲学、经济、社会等广泛的领域。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任何其他主义所不能及的,也因为如此,这世界上存在着许多不一样版本的解释和陈述。就如美国近代马克思主义学家达拉普(Hal Draper)所讲“在人类历史上,少有学说像马克思思想一样,被不一般的人为严重扭曲”。
除了马列主义以外,许多派别的学说都认为自派学说为马克思的正统继承。如今,其中比较有影响力和主要的阵营包括:托洛茨基主义、斯大林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等。
马克思对哲学的最大贡献是将实践概念引入哲学,使哲学同现代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的解放联系起来了,将这个哲学彻底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导致了唯物史观的产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马克思分析和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从而发现了剩余价值,指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而这个专政又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演变而来
一般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在他所处的时代并没有绝对的影响力;但就在他过世几年后的19世纪末,随着资产阶级世界的普遍危机的加剧,马克思哲学迅速的传遍各地。建立资本主义式的福利国家成为欧洲先进国家政经改革的趋势。之后,马克思主义派分成为非革命派(Evolutionary Marxism)与革命派(Revolutionary Marxism)。
非革命派学说,又称修正主义派,以爱德华·伯恩斯坦(Edward Bernstein)为中心,主张渐进式的社会主义发展,视马克思主义为一种道德标准。而革命派学说则以激进的列宁最为著名,强调暴力革命对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不可回避的必要性。
革命派视马克思主义为一种历史科学理论与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认为这种理论是历史客观进程的理论反映,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实践中的产物,是所有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结晶。
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借由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创立的苏联的大力传播达到了巅峰。在这段期间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解释似乎受到许多学者的疑问与争议。随着苏联的势微与解体,马克思主义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也有所减弱。
而马克思主义作为近代最著名也是影响最深远的哲学理论之一,其学说仍然活跃在学术界的各领域,学说的精神也不时的被运用在各政府的施政方向。而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上仍有许多国家和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其国家或政党的意识形态,如古巴、尼泊尔共产党、塞浦路斯劳动人民进步党、法国共产党、西班牙共产党、葡萄牙共产党、希腊共产党等等。
4. 马克思的人生经历
马克思的人生经历:
他选择了一条艰难的人生旅途:几乎长达40年的流亡生活,40年的拼命工作,40年的贫困和牺牲。
由于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卓越贡献和对地主、资产阶级无情揭露和批判,使得一切反动势力诅咒他、驱逐他。他不得不携持家小四处转移,其生活困难有时达到难以想象的地步。
在反动统治者的迫害下,马克思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终生飘泊国外。
普鲁士政府、比利时政府、法国政府均曾驱逐过他。
“我是世界公民 ”,这是马克思的名言,也是马克思革命流亡生涯的真实写照。
由于马克思极其贫穷,为生活所迫,他曾多次迁居。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因为经济困难,马克思都未能出席。
马克思在巴黎时,住在百合花大街45号。
一天,几个警察奉命向他宣读了驱逐令,他成了巴黎“不受欢迎的人”。
这对于当时的马克思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这并不是因为法国不欢迎他,而是因为他此时正陷入“财政危机”,自己家的所有积蓄已全部用作革命经费,连家俱也早已变卖,仅有的一套银质餐具也送进了当铺。而且,妻子燕妮又即将分娩,此时被赶走,困难可想而知。
后来,转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马克思就是在布鲁塞尔写下的《共产党宣言》刚出版一个月,反动警察便以从事政治活动的罪名将马克思和他的妻子燕妮拘捕、关押起来,随后又将马克思驱逐出比利时。
既然不为反动政府所容,就只有另奔他国了。马克思携带全家,变卖掉所有日常用品,来到了着名的雾都伦敦。
马克思虽出生在德国,但他一生的事业与伦敦密不可分。从1849年到1883年,他在伦敦生活和工作了34年,一直过着穷困不堪的日子。
来英国之前,马克思一家是两手空空,到了伦敦,仍然是身无分文。
因此,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因为付不起房租而被迫举家迁移。为了省几个钱,一再要搬到更加阴暗窄小的房子去住。
开始,他们住在伦敦安德森大街4号,每周房租6英镑,这对马克思一家来说,简直是不让他们吃饭了!因拖欠房租,房东叫来了警察,收走了马克思一家的全部东西,甚至连婴儿的摇篮、女儿的玩具也没留下。
他们搬进了累斯顿大街的一个旅馆,租金每周5镑,不久,他们又被主人赶走。
1850年5月,马克思搬进迪安大街45号,不久,又因房租迁到了这条街的28号,一家七口住在两个狭窄的小房间里。
五十年代是马克思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贫困的生活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形
形色色的敌人对他攻击诽谤,几乎所有的报刊对他关上了大门,但他没有退缩。
这年的12月,幸运的是,他得到大英博物馆阅览室的借阅证。
从此,阅览室成了他的半个家,他每天从上午9点一直工作到下午8点左右,回到家里还要整理阅读材料所记录的笔记,一般情况,他都是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
他曾对别人说,我为了工人争得每日8小时的工作时间,我自己就得工作16小时。
那么,马克思在伦敦博物馆里都做了些什么呢?原来他在大英博物馆的埋头苦读数年,是在认真写揭露资本主义罪恶的煌煌巨着《资本论》。
据有人统计,在世界一流的伦敦博物馆所藏图书中,马克思阅读过的书籍有1500多种,他所摘的内容和整理的笔记有100余本!
据说,他每天固定坐在一个位置,以致座位的下面的地板都被他磨出了脚印。后来阅览室整修把地填平,脚印也没有了。那个座位号码为07,桌旁木板上的字码是AA.G,后壁书架上放的大都是历史着作。
马克思在埋头经济学研究的同时,还设法利用资产阶级进步报刊发表各种政论文章。
从1851年8月到1862年3月,他和恩格斯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稿,写了500多篇文章,故事大全《马克思的一生》(http://www.unjs.com)。 ◆分享好文◆他们在这些文章中评述当时的国际重大政治事件,抨击各国反动政府的内外政策,声援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特别是东方殖民地和附属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他们写了不少论述中国的文章,揭露英国对中国的殖民政策,谴责沙皇俄国对中国领土的侵占,支持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1856年10月,马克思迁居到伦敦西北的肯蒂士镇,这样,离伦敦博物馆更远了。
但马克思并未间断工作,他仍然没日没夜地在博物馆里工作着。饿了,啃一口干面包,渴了,喝一杯白开水,疲倦了,就站起来跳两下,然后继续工作。
不管是刮风下雨,他也从未因天气问题而不到博物馆去。
终于,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了。马克思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紧紧地捧住了这部刚刚出版的着作。
《资本论》无疑是马克思为工人阶级和进步人类创造的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恩格斯在谈到他的战友的这部着作时说:“每一个字都贵似金玉”。
然而,《资本论》的作者所得到的稿费,还不够偿付写这部书时吸掉的烟钱。
这个一辈子研究“资本”的人,却注定了与“资本”无缘,经常是负债累累、贫困交加,以至他心爱的儿子因为无钱得不到及时治疗,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使这位经历了许许多多痛苦、极具爱子之心的伟大父亲饱尝“真正的痛苦。
为了生存、为了写作,马克思不得不求助于朋友,接受朋友们的馈赠,经常不得不为了一、二个英镑,向朋友张口。
恩格斯为了从经济上支援马克思,使自己的战友能完成创立新的经济学理论的伟业,作出了最大的自我牺牲。他重返曼彻斯特,再次从事他所讨厌的经商活动。
尽管马克思一家人日子过得很艰难,但很温馨。妻子燕妮美丽而又贤惠。她虽出身贵族,但与马克思同甘苦、共患难,无怨无悔。马克思家庭非常和睦。孩子们常常喊他的绰号“摩尔”,意思是黑面人。有时还和马克思一起做游戏。
马克思不能给自己心爱的人带来舒适和安逸,而只能看着他们在苦难中挣扎,眼看着他们病入膏肓。万般无奈,为了使自己心爱的人摆脱苦难,他甚至说“情愿把灵魂预售给魔鬼”。
他的第三个孩子夭折之后,他在回拉萨尔的信中写道:“培根说,真正杰出的人物,同自然界和世界的联系是这样多,他们感到兴趣的对象是这样广,以致他们能够经受任何损失。我不属于这样杰出的人物。我的孩子的死震动了我的心灵深处。我对这个损失的感受仍象第一天那样的强烈,我可怜的妻子也是万分悲痛。”
但是,马克思没有退缩。他说:“不管遇到什么障碍,我都要朝着我的目标前进。”他一生虽然历尽坎坷,仍然一往无前。
他对目标始终如一,忠贞不渝,无怨无悔,是源于目标的博大和宏伟。这个目标,不是个人的安乐与享受,而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这是他在青年时代就立下了的誓言。
马克思本来身体强健,但由于长期颠沛流离,忘我工作,加上家庭经济负担沉重和营养不良,他的体质越来越差,多种病魔袭来,精神打击也接踵而至。
1881年11月2日,燕妮因病去世。当时马克思正患胸膜炎,医生不准他外出,结果,他连妻子的葬礼也未能参加。
此后仅一年多,他最钟爱的长女小燕妮又被膀胱癌夺走了年轻生命。
疾病的折磨和家破人亡的打击,把这位老人折腾得虚弱不堪。但这些都不能动摇他的坚强信念,不能阻止他“为人类工作”,直到在工作室坐椅上与世长辞。
1883年3月14日,恩格斯下午两点半来看望马克思,见他正在炉旁的安乐椅上打盹。一两分钟后,恩格斯走进他的卧室,马克思已长眠不醒了。马克思的死毕竟是安详的、无痛苦的。
马克思,这位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恩格斯给一位住在美国的朋友写信说:“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
失。”人类“失去了一个头脑,而且是它在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无产阶级运动在沿着自己的道路继续前进,但是,法国人、俄国人、美国人、德国人在紧要关头自然地去请教的中心点没有了,他们过去每次都从这里得到只有天才和造诣极深的人才能作出的明确而无可反驳的忠告。
然而,在马克思度过了大半生的英国,他的死却没有引起多大注意。《泰晤士报》的讣告仅有一段文字,而且行行都有谬误,比如说马克思“出生在科隆”,“20岁时移居法国”,等等。当时只有一家报纸提到了马克思可能会留名后世,这家报纸写道,《资本论》虽未完成,但它未来会对各阶层中关注社会问题的人士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马克思下葬时参加吊唁的只有11个人。但如今,马克思即便在西方世界的民意中,也已经是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
5. 马克思出身在哪
马克思出身在德国(后为无国籍人),普鲁士王国莱茵省特里尔市。
他的祖父洛宾·列维(Rabbin Marc Levy)是一名犹太人律法学家,他的父亲希尔舍·卡尔·马克思,后改名亨利希·马克思(Heinrich·Marx),生于1782年,同荷兰裔犹太女子罕丽·普列斯堡(Henriette Presborck)结婚,生育多名子女,但从一确定继承人的文件中发现,只有卡尔·马克思和三个女儿索非亚、爱米尔、路易莎存活。
1830年10月,马克思进入特里尔中学。中学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18岁后转学到柏林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大部分的学习焦点却摆在哲学和历史上。
(5)马克思出生扩展阅读
马克思对哲学的贡献是将实践概念引入哲学,使哲学同现代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的解放联系起来,将这个哲学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导致唯物史观的产生。
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马克思分析和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从而发现剩余价值,指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而这个专政又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演变而来。
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借由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建立的苏联的传播达到巅峰。在这段期间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解释受到许多学者的疑问与争议。随着苏联的势微与解体,马克思主义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也有所减弱。
而马克思主义作为近代著名也是影响深远的哲学理论,其学说仍然活跃在学术界的各领域,学说的精神也不时的被运用在各政府的施政方向。
而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上仍有许多国家和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其国家或政党的意识形态,如中国共产党、古巴共产党、尼泊尔共产党、塞浦路斯劳动人民进步党、法国共产党、西班牙共产党、葡萄牙共产党、希腊共产党等。
6. 马克思生于哪一年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1864年4月21日出生德国埃尔富特市。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西方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西方社会科学界较有影响的理论大师。
理查德·马克斯(Richard Marx),1963年6月16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的一个音乐世家。他绝对的多才,作曲、作词、制作、演唱,洋洋精通,号称“情歌王子”。一首《Right Here Waiting》让人耳熟能详。
马丁·马克斯(Martin Max),1968年8月7日出生,曾效力于门兴、沙尔克04、慕尼黑1860、罗斯托克等俱乐部,赢得过德甲最佳射手。
马克斯·冯·赛多(Max von Sydow),1929年4月10日生,老牌美国演员,作为演员有八十多部作品。
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1858--1947,近代伟大的物理学家,量子力学之父。他那离经叛道的革命思想打破了物理学自牛顿以来的沉寂,迎来了新世纪物理学的蓬勃发展。
马克斯·霍夫曼(Max Hoffmann),1869年1月25日-1927年7月8日,德国陆军中将,霍夫曼是德国第八集团军在马苏里湖和在坦能堡获得的两场重大胜利的设计师,这体现出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战略家。
卡尔·马克思(Karl Marx),1815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特利尔城-1883年3月14日逝世于英国伦敦,德国哲学家,革命理论家,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的作者。
7. 马克思是哪个国家的
都说马克思是德国人,但是我仔细的看了一下。
1815年根据维也纳会议,以奥地利帝国为主席创立了德意志联邦。联邦不是国家,而且联邦内的36个国家完全独立自主的。这36个国家中就有一个叫普鲁士王国。
马克思生于1818的普鲁士王国莱茵省特里尔市,这时还没有德国。
1866年普奥战争结束,奥地利被普鲁士打败,邦联瓦解。
1871年1月18日,邦联改变为一个真正国家,德意志帝国,由普鲁士的霍亨索伦家族统治。
也就是说在1871年(含)以后出生的人才可以算的上是德国人。
也许会有疑问,现在普鲁士都没了,不就是德国人了吗?
这个问题马克思不是第一个遇到的,早在我国唐朝就有这么一位!
李白的出生地在唐朝属于我国,现在属于吉尔吉斯斯坦。那么李白是哪国人呢?我们都知道,是中国人。
所以看得出,一个人的出生地要看他出生的时候那个地方属于哪个国家,而不是他死后那个地方现在属于哪个国家。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有的人说马克思是德国人,那么假设500年后德国消失了,是不是马克思又要变出生地了呢?
我的答案是:马克思是普鲁士王国人。
8. 马克思的出生地
马克思出生地:普鲁士王国莱茵特里尔。
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意志邦联普鲁士王国莱茵省(属于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特里尔城一个律师家庭。他的祖父洛宾·列维(Rabbin Marc Levy)是一名犹太人律法学家,他的父亲希尔舍·卡尔·马克思。
后改名亨利希·马克思(Heinrich·Marx),生于1782年,同荷兰裔犹太女子罕丽·普列斯堡(Henriette Presborck)结婚,生育多名子女,但从一确定继承人的文件中发现,只有卡尔·马克思和三个女儿索非亚、爱米尔、路易莎存活。
(8)马克思出生扩展阅读
逝世
1864年9月28日,马克思参加了第一国际成立大会,被选入领导委员会。他为国际起草《成立宣言》、《临时章程》和其他重要文件。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两卷为在马克思死后,由恩格斯整理其遗稿,分别在1885年、1894年出版。
1870年10月马克思与移居伦敦的恩格斯再度相聚。由于被许多国家驱逐,到处流亡,他曾自称是“世界公民”。
1881年12月2日,燕妮·马克思去世。1883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在伦敦寓所辞世,享年65岁。后与燕妮合葬于伦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内。恩格斯发表了墓前演讲,约有20人参加了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