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暮色苍茫看劲松
扩展阅读
我爱黑莓 2025-07-11 15:55:33
500怎么买股票 2025-07-11 15:54:36
上市不久的股票可以买吗 2025-07-11 15:53:56

暮色苍茫看劲松

发布时间: 2021-06-28 14:10:42

『壹』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什么意思

暮色苍茫中看那傲然挺立在山崖上的松树,任凭翻腾的云雾从身边穿过,它仍然泰然自若。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近现代毛泽东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译文:暮色苍茫中看那傲然挺立在山崖上的松树,任凭翻腾的云雾从身边穿过,它仍然泰然自若。天设地造好一个仙人洞,正是在这险峻的山峰上才能领略到无限美好的风光。

(1)暮色苍茫看劲松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1961年8月下旬至9月下旬,中共中央在庐山举行工作会议,讨论工业、财贸、教育、科技等问题,以便深入贯彻“调整、巩固、充分、提高”的八字方针,是国民经济走出困境。

作诗之日,是作者引以为豪的“秋收起义”三十四周年纪念日。因此,作者此时心中虽有忧愤苍凉成份,但更多的却是作者性格中的坚韧自信及不畏压力的奋争精神。本诗写于1961年9月9日,首次发表于1963年12月版《毛泽东诗词》。

『贰』 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 是谁写的 在哪儿写的 具体的意境是怎么样的

毛泽东·一九六一年九月九日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松树一向就是被国人视作坚强不屈、不怕压迫、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精神象征,在暮色余辉中,更能激起人们对它的敬佩。即使是乱云飞渡而来,它仍然从从容容,若无其事,显示了“劲松”不怕被包围的坚强风格。诗中赞美了遒劲的松树品格。它昂然挺拔于天地之间,尽管乱云翻滚,大有山雨欲来之势,它仍然是那样的泰然自若,昂扬着一种乐观自信的精神状态。

乱云飞渡中的劲松的从容,令人钦佩和赞美。人生也需要从容。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之舟的主人,当你驾驭生命之舟行进时,遇到滚滚激流或惊涛骇浪,这就需要从容把舵,战胜艰难险阻。只有这样,才能创造美好的人生。

『叁』 毛泽东在庐山的诗词: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石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创作背景

1961年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为江青的庐山仙人峰的照片题了这首诗。“无限风光在险峰”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乐观向上,勇于攀登;“乱云飞渡仍从容”是人生的一种态度,面对困难,从容应对。

诗人有“从容”之心态,才有“无限风光在险峰”,也不难想像,当时全国人民在黑暗中摸索,在崎岖小路上攀登,在艰难险阻中寻求治国自强的真理,并表现出浩浩傲然之骨气。

因此,作者此时心中虽有忧愤苍凉成份,但更多的却是作者性格中的坚韧自信及不畏压力的奋争精神。本诗写于1961年9月9日,首次发表于1963年12月版《毛泽东诗词》。

(3)暮色苍茫看劲松扩展阅读:

词语注释: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仙人洞,在庐山佛手岩下,牯岭之西,高约两丈,深广各三四丈,传为唐朝仙人吕洞宾所居,故名。李进即江青。

劲松:挺立在山崖上的松树;仍从容:指飞渡的乱云;天生:天设地造,未加人工修饰;险峰:在山崖上才能领略到这样这样无限的风光。

白话译文:松树在暮色苍茫中傲然挺立在山崖上,一阵阵乱云从容地飞过。天设地造好一个仙人洞,正是在这险峻的山峰上才能领略到无限美好的风光。

『肆』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以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什么意思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毛 ·一九六一年九月九日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李进即江青,这首诗是为她在庐山游玩时拍的一张照片作的.
诗中赞美了遒劲的松树品格.它昂然挺拔于天地之间,尽管乱云翻滚,大有山雨欲来之势,它仍然是那样的泰然自若,昂扬着一种乐观自信的精神状态.

『伍』 古诗暮色苍茫看劲松出自哪首诗

《暮色苍茫看劲松》是由中国著名山水画大师——黎雄才 的作品。《暮色苍茫看劲松》的尺寸为∶139×68cm。画作上的钤印为∶“黎、雄才之印”。作者留下的款识为∶“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一九六五年十月写毛主席诗意,雄才。”

『陆』 “雾色苍茫看劲松”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暮色苍茫看劲松出自毛泽东的《七绝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这句话的意思为作者把当时的形势比作“暮色”,“劲松”比作自己以及敢于坚持真理、不惧外来压力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伟大的中国人。

『柒』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里面的含义是什么

松树一向就是被国人视作坚强不屈、不怕压迫、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精神象征,在暮色余辉中,更能激起人们对它的敬佩。即使是乱云飞渡而来,它仍然从从容容,若无其事,显示了“劲松”不怕被包围的坚强风格。 诗中赞美了遒劲的松树品格。它昂然挺拔于天地之间,尽管乱云翻滚,大有山雨欲来之势,它仍然是那样的泰然自若,昂扬着一种乐观自信的精神状态。

满意请采纳

『捌』 暮色苍茫看劲松全诗是什么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毛泽东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译文:

暮色苍茫中看那傲然挺立在山崖上的松树,任凭翻腾的云雾从身边穿过,它仍然泰然自若。

天设地造好一个仙人洞,正是在这险峻的山峰上才能领略到无限美好的风光。

注释: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仙人洞,在庐山佛手岩下,牯岭之西,高约两丈,深广各三四丈,传为唐朝仙人吕洞宾所居,故名。李进即江青。

劲松:挺立在山崖上的松树。

仍从容:指劲松面对飞渡的乱云仍从容不迫。

天生:天设地造,未加人工修饰。

险峰:在山崖上才能领略到这样无限的风光。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劲松和仙人洞生动的描写,歌颂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了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本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寓理于景。毛泽东根据照片的内容和生活的实际情况,首先塑造两个主要形象:“劲松”和“仙人洞”。然后塑造“暮色”、“乱云”、“险峰”等次要形象,它们作为背景出现在诗中,从而构成了庐山仙人洞这一“无限风光”的艺术境界。

它不但形象生动,气势宏伟,使人深受感染,而且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理,使人得到启发。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无论是干事业还是做学问,为了实现理想要不懈地追求、奋斗;或者当我们在人生旅途上受到挫折、身处逆境的时候,都应该充满必胜的信心,进行不懈的努力,敢于攀登险峰,去夺得最后的胜利。因此,这首绝句成为了寄情于景、寓理于景的脍炙人口的佳作。

『玖』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松树在暮色苍茫中傲然挺立在山崖上,一阵阵乱云从容地飞过。

诗句出自《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毛泽东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释义:

松树在暮色苍茫中傲然挺立在山崖上,一阵阵乱云从容地飞过。天设地造好一个仙人洞,正是在这险峻的山峰上才能领略到无限美好的风光。

(9)暮色苍茫看劲松扩展阅读: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是毛泽东1961年9月9日这江青所写。毛泽东的气魄和智慧,前苏联与美国巧妙利用博弈化解危机和国内纷争,赢得了共和国胜利。

诗人有“从容”之心态,才有“无限风光在险峰”,也不难想像,当时全国人民在黑暗中摸索,在崎岖小路上攀登,在艰难险阻中寻求治国自强的真理,并表现出浩浩傲然之骨气,正是有这样的领导集团,才得以顶住了强大的外来压力,战胜了来自国外的挑战,使国内经济建设事业得以在困难中继续向前推进,“不畏劳苦的人”正在“劳苦”中苦苦寻觅。

此诗头两句:“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是说,在苍茫的暮色中,你看那刚劲的青松,任凭翻腾的云雾从身边穿过,它仍然泰然自若;那漫天飞舞的云雾也显得从容不迫。这两句写劲松不屈不挠的战斗姿态。这首诗通过对劲松和仙人洞生动的描写,歌颂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了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历史贡献:

一、毛泽东引导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二、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开始了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三、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开始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艰辛而曲折的探索。

四、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对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作了不懈的探索。

五、奠定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为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作了不懈的努力。

『拾』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是什么意思

1、意思

松树在暮色苍茫中傲然挺立在山崖上,一阵阵乱云从容地飞过。天设地造好一个仙人洞,正是在这险峻的山峰上才能领略到无限美好的风光。

2、原文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3、出处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是毛泽东1961年9月9日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10)暮色苍茫看劲松扩展阅读

1、赏析

本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寓理于景。毛泽东根据照片的内容和生活的实际情况,首先塑造两个主要形象:“劲松”和“仙人洞”。然后塑造“暮色”、“乱云”、“险峰”等次要形象,它们作为背景出现在诗中,从而构成了庐山仙人洞这一“无限风光”的艺术境界。

它不但形象生动,气势宏伟,使人深受感染,而且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理,使人得到启发: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无论是干事业还是做学问,为了实现理想要不懈地追求、奋斗。

或者当我们在人生旅途上受到挫折、身处逆境的时候,都应该充满必胜的信心,进行不懈的努力,敢于攀登险峰,去夺得最后的胜利。因此,这首绝句成为了寄情于景、寓理于景的脍炙人口的佳作。

2、创作背景

1961年8月下旬至9月下旬,中共中央在庐山举行工作会议,讨论工业、财贸、教育、科技等问题,以便深入贯彻“调整、巩固、充分、提高”的八字方针,是国民经济走出困境。

由于时处“三年困难”时期,一方面有国际反华势力对我国的封锁及施加压力,另一方面由于作者本人在前一时期的失误,作者此时的心态较为复杂,处境也相当困难。

作诗之日,是作者引以为豪的“秋收起义”三十四周年纪念日。因此,作者此时心中虽有忧愤苍凉成份,但更多的却是作者性格中的坚韧自信及不畏压力的奋争精神。本诗写于1961年9月9日,首次发表于1963年12月版《毛泽东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