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末那识
扩展阅读
股票基金债券的安全 2025-07-12 19:40:18
北京移动官网首页 2025-07-12 19:28:48
今天平安很行股票价格 2025-07-12 19:22:59

末那识

发布时间: 2021-06-28 23:25:54

❶ 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各是什么

人一共有八种识,末那识就是第七识,也就是意根,此识的特点就是执,恒执第八识为“我”。
阿赖耶识,第八识,“心王”,不管生死,外形,轮回,前七识如何改变,永恒存在,含藏一切善恶种子。
修行就是要转八种识成“四智”。

❷ 末那识是什么意思,简单点回答

“末那识”佛学用语,有情之心识共包括八种,“末那识”是八识中之第七识。译为意,意有思量之义。“末那识”与前六识不同,前六识是以外境为对象,它的作用是思量,即执着第八识,思量为自我。

❸ 末那识是潜意识吗

严格的来说,两者不是同一个体系里的概念。它们虽然有点像,但末那识不是潜意识,末那识也叫意根。潜意识与末那识在功能和范围上都有很多不同点存在的。
当人彻底看破放下之后,末那识就变得无力了。
(仅供参考)

❹ 末那识与阿赖耶识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末那识
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是,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之为我。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作用。
《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三句话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中本来无常,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生起贪、嗔、痴、疑、慢等种种烦恼。
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但因它执着自我,所以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识所执着的我是什么呢?就是最后一个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
阿赖耶是梵音,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
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由无明(无明二字的含义见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称为阿赖耶识的见分,再因这妄想概念而幻现一种对象的境界,称为阿赖耶识的相分。
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所以此识有能藏的含义。前七识的作用是能熏能缘,第八识是前七识所熏所缘,所以有所藏义。第七识恒定执此识中的见分为我,而为它所爱,所以有我爱执藏义。

❺ 末那识的具体解释

又依成唯识论卷五载,末那识之存在,可引用入楞伽经、解脱经二种教说,及六种道理证明之,此谓‘二教六理’。二教,即:(一)入楞伽经卷九谓,思量之性,名意。(二)解脱经谓,染污意恒时与诸惑俱生灭。六理,即:(一)不共无明证,谓第六识之作用虽有间断,凡夫不共无明,则恒无间断而相续,故须有末那识。(二)六二缘证,前五识以前五根为所依,以前五境为所缘,第六意识亦须有末那识其所依之意根。(三)意名证,末那名意,因系恒审思量,故末那识必须恒存。(四)二定差别证,圣者所入之灭尽定与外道所入之无想定有所区别,因灭尽定无末那识,而无想定有末那识之存在。(五)无想有染证,修无想定而得生之无想天,虽无第六意识,但仍有我执,故须有末那识。(六)有情我不成证,凡夫行布施等善,不会成为无漏,无法脱离我执,乃因有末那识之故。[入楞伽经卷八、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三、显扬圣教论卷一、成唯识论卷四、成唯识论述记卷四末、卷五本、卷五末、成唯识论枢要卷下、大乘义章卷三末]

❻ 佛教的第7识末那识是什么和第6识意识有什么区别

6、意识: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

此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现在心理学上,研究到前六识为止。但是在佛法上的分析,还有第七、第八——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存在。

7、末那识: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是,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之为我。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作用。《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三句话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中本来无常,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生起贪、憎、痴、疑、慢等种种烦恼。

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但因它执着自我,所以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识所执着的我是什么呢?就是最后一个阿赖耶识。
一、末那识
末那,为梵语manas之音译,意译为意,思量之义。唯识宗将有情之心识立为八种,末那识即为八识中之第七识。为恒执第八阿赖耶识为‘我’之染污识。为与第六意识(梵mano -vijn~a^na ,意之识,乃依末那之识)区别,而特用梵语音译称为‘末那识’。此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相应,恒审第八阿赖耶识之见分为‘我、我所’而执着,故其特质为恒审思量。又此识为我执之根本,若执着迷妄则造诸恶业,反之,则断灭烦恼恶业,彻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称染净识,又称思量识、思量能变识。且其自无始以来,微细相续,不用外力,自然而起,故其性质为‘有覆无记’;乃不引生异熟果,却能覆圣道、蔽心性。 法相宗依修行阶段之浅深,而在末那识中立三位,称为末那三位,即:(一)补特伽罗(梵pudgala ,即人)我见相应位,为末那识缘第八阿赖耶识而起人我见之位。如凡夫、二乘之有学、七地以前之菩萨等有漏心位。(二)法我见相应位,为末那识缘第八异熟识起法我见之位。此乃指凡夫、二乘及未得法空智果之菩萨位而言。(三)平等性智相应位,乃起无漏平等性智之位,即菩萨以法空观入见道,又于修道位起法空智果及佛果。以上三位之中,前二位属有漏之位,第三位则属无漏之位。 又依成唯识论卷五载,末那识之存在,可引用入楞伽经、解脱经二种教说,及六种道理证明之,此谓‘二教六理’。二教,即:(一)入楞伽经卷九谓,思量之性,名意。(二)解脱经谓,染污意恒时与诸惑俱生灭。六理,即:(一)不共无明证,谓第六识之作用虽有间断,凡夫不共无明,则恒无间断而相续,故须有末那识。(二)六二缘证,前五识以前五根为所依,以前五境为所缘,第六意识亦须有末那识作为其所依之意根。(三)意名证,末那名意,因系恒审思量,故末那识必须恒存。(四)二定差别证,圣者所入之灭尽定与外道所入之无想定有所区别,因灭尽定无末那识,而无想定有末那识之存在。(五)无想有染证,修无想定而得生之无想天,虽无第六意识,但仍有我执,故须有末那识。(六)有情我不成证,凡夫行布施等善,不会成为无漏,无法脱离我执,乃因有末那识之故。

❼ 什么是佛教的“末那识”和“阿赖耶识”

不知你都看过哪些人的解释。古人的解释很清楚,只是因为你不懂文言文的意思,所以“莫名其妙”。明证法师是大学中文系毕业,出家后有修有证,讲解经典深入浅出,你可以搜索相关文章或者视频看,一定会得到帮助。识,就是分别的功能,眼耳鼻舌身接触外边之色声香味触,告靠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来分别其差异,这就是前五识;而意识则是对概念名相进行分别;末那识,是意识的根,它能对意识本身进行分别;至于阿赖耶识,则是藏识,它含藏着一切识的种子;当人大彻大悟之后,它就不称为阿赖耶识了,因为开悟者已经因为没有我执与法执而分有分别心,已经转识成智,第八识已经转为大圆镜智了。
玩概念不是佛的本意,引导众生舍识用根,转识成智,这才是佛说法的根本目的。好好修行,当你证悟后,就知道“末那识”与“阿赖耶识”的真义了。

❽ 请问末那识是什么,第九识又是什么

依照玄奘法师“八识心王”,第九识(庵摩罗识,异熟识)及第十识(无垢识),皆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在不同阶段的名称。

略说如下:
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人所共知;
第七识(末那识)就是“意根”,他既是六根之中的一根,同时又是“八识心王”中的一个心识。此末那识,具有“恒,审,思量,处处做主”的体性
“恒”;除涅磐断灭之外,一切时不断,能够往来三世;
“审,思量”:分别了知一切法,分分秒秒攀援,而自身之“了别慧”极差,所以,需借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第六识及前五识来了别外境。
“处处做主”第六识只能判断思维,不能做主,第六识能自知有我,名为“我见”。使行为现行(做主)的是第七识;比如早上,第六识很急切想起床,以免迟到;若第七识已经有了“贪睡”的习气,就会作出“按停闹钟,继续睡”的行为;第七识名为“我执”。我见难断,我执更难断。
因而,所谓“修行”,就是让善念,净念排挤贪等习气;让善念净念变为“习气”,让污染之六根变为清净之六根(特别是第七识);比如“念佛”这个净念,修行较浅时,需要第六识说服第七识,可能每天固定世间来念佛,也可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时候,为了改变习气,就需要“心念心听,字字分明”;逐渐深入后,每天在有意无意之中,突然发现自己在心中默默念佛,这时候,意根逐渐被此净念占据;功夫日深,在意识断灭的时候也会念佛不止(比如睡着无梦时,正死位意识断灭时),因为意根“恒”,念佛成为“习气”的时候,就有可能“心中有佛”“无念而念”,这也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如是念佛;必得“念佛三昧”
以上说末那识,稍稍说远了点;收回来,一句话:凡夫修行,从末那识入手,名为凡夫的“实修”。

第八识(阿赖耶识),“阿赖耶”有“集藏”义;能毫无拣择的集藏无始劫以来善不善业种;第八识,即为“唯识学”之“唯识”。即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唯心”“唯识”。此识“不生不灭”,名为“实际”。前七识皆有此识出生;万法皆有此识造。一切凡夫及二乘圣贤(阿罗汉,辟支佛)皆无能证得此识;唯信佛说而知有此“真我”“唯我”独尊。唯有大乘见道者(禅宗之“开悟明心”)能证此识。
第八识“不垢不净”。以其含藏业种故,名“不净”;以其体性永无污染故,名“不垢”。在凡夫位,一切起心动念,皆有业种流注第八识,也因“受报”而消除此一业种;这些业种,积存了百千亿劫,若未明心,不可能“修除”。
明心见性之后的大菩萨;因为能“修除”第八识之中的业种,所以,第八识不再名“阿赖耶识”,而改为“庵摩罗识”“异熟识”。所以也被称为“第九识”。佛地真心(真如)其实也是凡夫位的“第八识”,因佛地已经修除了无始劫以来一切污染种子,完全清净无染,不再名为“不垢不净”,改为“无垢识”,转为“大圆镜智”。因此也被人称为“第十识”

其实,九,十,二识,皆是第八识在不同阶段的名称。若有人云“八九识同时运作”;“八九十识同时并存”;“第八识非是真心,第九识(或第十识)才是真心”等,则成就诽谤“了义正法”之无间罪。若不改弦更张,当众忏悔,永不作如是说。则无量劫入于无间!难有出期!因为若作此说,三藏十二部就要重写,一切诸佛成为“妄语者”,是从根本上毁坏佛法,诽谤三宝;一切罪中,末学不知还有何罪能超此罪。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❾ 如何领悟第七感--末那识

要想领悟第六感,就要放弃我们的五感!集中精力,在一念之间。其实第六感是很难控制的,仅仅就是一年之间。
第七感,被称为末那识,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每个人领悟到的不一样,与其相信佛教的,不如自己去领悟。有一句话说的好:“吾即宇宙,宇宙即吾;吾非宇宙,宇宙非吾”!看到这句话,感到很矛盾,其实我们要放弃一切杂念。把自己交给大自然。其实要想超越六感,还要去了解宇宙苍生,一点不假。
第七感要领悟很难,但是也很容易。你要问我第七感是什么,不知道,没有原因。末那识: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是,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之为我。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作用。《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三句话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中本来无常,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生起贪、憎、痴、疑、慢等种种烦恼。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但因它执着自我,所以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很迷茫的解答,确实。按现在大家第一眼看,象唯心主义。不过这不是的。一旦理解了,就很好了。
超越第七感的是第八感--阿赖耶识。就是超越死亡与六道轮回的,好像除了佛祖会之外还没有人会。第九感是--众神意识,是可以任意改变形态,将灵魂自由依附的。人是达不到的。
要学的话要悟性。其实我们只是需要在自然中找到自我。为什么我一直说自然,因为我们来自自然(至少现在这么看),就要回到自然去找回自己的灵魂深处的意识。很艰难,甚至无从下手。这需要很高的觉悟,感悟生与死的变换,感受人世间的悲欢。这还不够,要与大自然共呼吸,去找到大自然的“气”。很难,如果找到的话,给大家举个例子,就像是子弹从眼前几厘米过去,心跳不变。这不仅仅是镇定了,甚至超过了人的自我条件反射。就是要超越这个条件反射。象大自然一样不动。一直按照自己的方法走下去。
只有这样才算是领悟到第七感的一丝。如果是到了上乘,那么我们的意识会达到新的高度,至于什么我不清楚,但是绝对不是象《圣斗士》中的,没有眼睛照样知道这样,是虚幻的。沙加不张开眼睛就可以看到东西。其实看不到,真正的是把“心眼”打开,看不到,但是可以感觉到,这往往被称为“第六感”。是的,但是我们仅仅可以感觉到他在的方位,如果他移动了,我们就很难看到了,闭上眼要象张开眼一样自如,不会因为有铃铛响,我们认为有猫。不因外事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想法,一切都是我的自我意识反映。这就是“我”,但是这也不是“我”!

❿ 谁能帮我解释一下什么是末那识与阿赖耶识

末那,为梵语manas之音译,意译为意,思量之义。唯识宗将有情之心识立为八种,末那识即为八识中之第七识。为恒执第八阿赖耶识为‘我’之染污识。为与第六意识(梵mano -vijn~a^na ,意之识,乃依末那之识)区别,而特用梵语音译称为‘末那识’。此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相应,恒审第八阿赖耶识之见分为‘我、我所’而执着,故其特质为恒审思量。又此识为我执之根本,若执着迷妄则造诸恶业,反之,则断灭烦恼恶业,彻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称染净识,又称思量识、思量能变识。且其自无始以来,微细相续,不用外力,自然而起,故其性质为‘有覆无记’;乃不引生异熟果,却能覆圣道、蔽心性。
阿赖耶,梵语alaya之音译。为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识)之一,又作阿罗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阿梨耶识。略称赖耶、梨耶。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本识、宅识。无没识意谓执持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为诸法之根本,故亦称本识;以其为诸识作用之最强者,故亦称识主。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称藏识。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故亦称种子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