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行船中国
扩展阅读
中铁二局集团股票行情 2025-09-11 03:55:25

行船中国

发布时间: 2021-07-03 15:13:27

⑴ 日本的专属经济区中国有权行船吗

当然有,专属经济区,是适用国际海洋法公约的一种概念。
一个国家,对其专属经济区只享有不完全主权,具体来说,只享有对专属经济区海域内自然资源的专属开发权,而对于专属经济区海面他国船只的正常通行是不得进行阻挠的。
不过这一点在我国并不适用,因为我国法律与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通行的做法不太一样,在我国专属经济区内,是可以根据国家安全需要,对他国通行的船只,尤其是军用船只、潜水器进行阻止的。

也就是说,我国的军用船只及潜水器,可以在挂起中国国旗并浮出水面航行的状态下,在他国专属经济区航行。而他国的军用船只及潜水器,就不能在同等状态下自由的在我国经济专属区海域内航行。

⑵ 中国船的发展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独木舟的国家之一,并利用独木舟和桨渡海。独木舟就是把原木凿空,人坐在上面的最简单的船,是由筏演变而来的。虽然这种进化过程极其缓慢,但在船舶技术发展史上,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独木舟需要较先进的生产工具,依据一定的工艺过程来制造,制造技术比筏要难的多、其本身的技术也比筏先进得多,它已经具备了船的雏形。
在中国,商代已造出有舱的木板船,汉代的造船技术更为进步,船上除桨外,还有锚、舵。
唐代,李皋发明了利用车轮代替橹、桨划行的车船、桨划行的车船。
宋代,船普遍使用罗盘针(指南针),并有了避免触礁沉没的隔水舱。同时,还出现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15世纪,中国的帆船已成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适航性最优越的船舶。中国古代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18世纪,欧洲出现了蒸汽船。19世纪初,欧洲又出现了铁船。19世纪中叶,船开始向大型化、现代化发展。

⑶ 西方可以长期在海上行船的技术,不缺维生素,是中国传给他们的吗

维生素A、B、C、D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缺乏症如图所示:因此坏血病是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C引起的. 故选:C.

⑷ 中国古代最大的船叫什么

楼船,就是高大如楼的大船,其样貌也名副其实。汉朝的楼船,船体分三到五层,船上建楼,因此称为楼船。通常高达十余丈,比如东吴孙权的楼船“飞云”号,可承载3000名士兵。

参考:《中国历史上的大船》作者:张嵚
1.大翼战船:最早出现于春秋时代的吴国,中国最早的战船,也是春秋时代体积最大的战船。船长28米,宽3.6米,可配备作战士兵91人,靠划桨驱动,主要活动于长江流域。在技术上,大翼战船已领先世界,成为后来中国船称雄世界的基石。

2.横隔舱:是隋唐时中国特有的船体内部构造,用仓板将船体分割成互不相通的仓区,即使船体进水,也可避免沉没。欧洲真正实现横隔舱技术,比中国晚1300年。

3.千里船:由南北朝科学家祖冲之设计,利用踏板原理以人力驱动踏板行船,速度很快。此船最早作为水战中的快速冲锋舟,在唐宋两代几经改良,变成宋代中国内河主力战舰———“车船”,在宋金战争中屡立奇功。现代轮船的雏形以及最早的螺旋桨驱动原理,皆从此船中演变而来。

4.蜈蚣船:原为葡萄牙殖民者开辟新航路和拓展东方殖民地的战船。葡萄牙人曾以这种战船,在广东番禺等地与明朝海军交手,尽管被明朝海军击败,但其船只的优越性能,“撼”倒了当时的中国人。16世纪中叶,明朝大规模仿制此类战船,因其外形似蜈蚣而得名。

5.火龙出水:明清时代中国海军主战火器之一,现代舰对舰导弹的雏形、二级火箭技术鼻祖,因外形似火龙而得名。龙头和龙尾各有火药桶,由二级引信连接。

中国航母瓦良格下水试航,不但在军事层面上有重要意义,而且标志着中国人的舰船发展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回首历史,中国古代的大船一度称霸世界。鉴于此,本报特邀请青年文史学者、作家张嵚撰写了关于中国古代大船的文章。

公元1572年,葡萄牙诗人卡蒙斯发出石破天惊的咏叹:“曾经有与我们一样的大船,他们从日出之地远远而来,那里有聪明勇敢的人民,在莫桑比克的海岸线上往返。”事实上,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并非和西方“一样”,而是遥遥领先。

那些古代的大船,今天或许已成文物,或许仅留有文字图纸的身姿。在炎黄文明的演进中,这些大船,到底留下了怎样的风情万种?

1.大船,在春秋孕育发展

中国最早大规模使用船只,要追溯到武王伐纣,当时动用了47艘战船,主要是运送粮食物资。春秋时期中国最大的船“大翼”长度只有23米。后来秦始皇巡游的“巨型龙舟”长度也只有30米,而且比起欧洲人的多层帆桨船,那时的中国船只有一层船桨,且甚少有风帆。

之所以如此,还是因为实用价值不同。那时的中国人,活动区域主要在中原内地,就算造船,也是在江河里活动。打仗主要是陆战。西方国家不同,他们靠海吃海,争的是海洋霸权。但当西方大船纵横地中海时,中国人的技术潜力却注定了:春秋的中国人,在建筑工艺、冶炼乃至天文历法方面都早已确立了独特优势。就好比今天一个现代国家在电子核心科技上拥有技术优势,那么在任何一个高科技产业上的井喷,都是迟早的事,古中国造船业的井喷,也同样是这样。

2.楼船:汉代战舰高大如楼

两汉时代,中国造船业“井喷”了,如美国军事史学家杜普伊曾所说:“在公元1世纪到3世纪,随着古罗马的衰落,世界造船业的领先位置,落到了中国人手里。”

代表这时中国古船“新科状元”角色的,就是著名的汉代楼船。

楼船,就是高大如楼的大船,其样貌也名副其实。汉朝的楼船,船体分三到五层,船上建楼,因此称为楼船。通常高达十余丈,比如东吴孙权的楼船“飞云”号,可承载3000名士兵。

在中国楼船面前,古罗马、希腊时期的所谓“桨帆船”,彻底成了小儿科。人力驱动上,西方战船划桨,中国楼船摇橹,划水效率和推进速度远胜于桨,因此楼船的人力驱动速度,比西方船快得多。在航行操控上,西方人多用侧桨,中国楼船已开始用舵,比起洋船来既省时又省力。更大优势是船体和船帆,中国楼船船底为平底,船身似矩形,不但可以避免搁浅,同样的船体容量更大。此外,中国船帆抗风暴能力更强,多根桅杆交错配置,能克制逆风行船,还能增大航速。实战效果也比外国好,武器配置主要是硬弩和投石机,在这两样武器的专利技术上,中国同样全球领先。

中国水师的所向披靡,从此开始。

3.大福船:南宋时期世界上最稳的船

汉朝后中国历代造船师开动脑筋最多的,是“风力大小无常”问题,船造大了开不动,造小了不经刮,开慢了耽误事,开快了容易翻。在这样的“纠结”中,从南北朝至宋元,中国造船业突飞猛进。“纠结”出的成果很多,例如南北朝最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开发了“千里船”,尝试淘汰船橹,改用人力踏板。这种船用踏板驱动,是现代轮船的前身。到宋朝,“纠结”已久的中国船终于突破原有活动范围,成功远航到非洲东海岸,最著名的就是南宋时期的中国“大福船”。

比起中国古船演变中各种细节上的改造,福船最大变化在于俩字:骨架。南宋时的中国造船业,已有了“龙骨结构”理念,造一艘船首先要“定龙骨”,即以贯通首尾的龙骨支撑船体,就像人有了骨头能站得牢,船有了骨头,也就行得稳。有了骨头的大福船,成了当时地球上最稳的船。风帆设计上,采取四桅帆船的方式,行驶速度更快———以上诸种,都是西方人在几百年后才实现的。

这样的船行在海上,又安全又不好惹,自然畅通无阻,从唐至元,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黄金时期,同时代的阿拉伯国家,因此有了一句著名的谚语:为人做事,要像中国船航海一样。

4.郑和宝船:永乐时期海上的巨无霸

又好用又威猛的福船,在宋元时几经演变,到明朝永乐年间,成功变身为郑和宝船。缔造七下西洋伟业的郑和船队,其顶级战舰宝船,正是以大福船为基础改装而来。基本制造原理一脉相承,但体积更大,技术更细化,船的操控用的是更加轻巧的平衡舵,可以说是举重若轻。船只行进,除了空前的11桅杆大帆外,在帆布选择上,采用硬帆结构,可承受更强风力。人力驱动上,船的两舷和尾部有入水极深的尾橹,相当于现代船只上的螺旋桨,用人力踏动,驱动力在当时可谓最强。就算无风也能保持航速。放在当时,堪称全自动操控的巨无霸级战舰。

这种巨无霸战舰上的装备也极其先进,郑和宝船主战武器为火炮。行动迅速的巨型战舰,外加杀伤力极强的火炮,在当时的世界海洋上难有对手。郑和七下西洋,除了几次小规模的陆上摩擦外,遭遇的真正海战只有一次:巨港海战。对手是当地海盗头子陈祖义。这伙海盗盘踞东南亚十年,船队规模超过万人,周边国家皆向他们朝贡。自我感觉良好的陈祖义竟叫板郑和船队,结果战斗半夜打响清晨结束,陈祖义的海盗船队被击毙5000多人,本人被生擒,所属战船全被击沉,立马全军覆没了。

5.明清海禁,落日余晖

郑和死后的明朝,嫌下西洋费钱,把船队裁撤了。叱咤全球的郑和宝船,拆的拆,毁的毁。16世纪早期的明朝海军,已远远落后西方。与荷兰战舰交过手的晚明名臣南居益,认为明朝水师比荷兰战舰“万难接济战”。明朝与荷兰人争夺澎湖列岛的“澎湖水战”虽然惨胜,但十二艘荷兰战船,击毁明朝战船七十多艘。最后在明朝数万水师重围下安然离去。明王朝之所以对荷兰霸占台湾无奈,归根结底还因海军实力。

然而却有一支舰队横空出世,再次捍卫了中国战船的尊严———郑家水师。它的主角,是大名鼎鼎的郑成功,而它的缔造者,却是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海盗出身的郑芝龙积极学习荷兰人的造船技术。明朝官员说他的战船“皆制自外番(荷兰人),艨艟高大坚致”。他接受明王朝“招安”成为福建副总兵后,在料罗湾海战和湄洲岛海战中两次重创荷兰舰队,确立了海上霸权。当时北至日本北海道,南至印度尼西亚的海洋航线,各国船只都必须购买郑家的“令旗”才可平安通行。晚明的最后十五年,按照西方人的说法,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银涌入中国,中国商品远销世界。强大的郑家舰队,捍卫着中国古代海洋最后的繁荣。

明王朝的灭亡,却令郑家舰队的声威到达历史顶点。郑成功于1661年收复台湾,以南明“延平郡王”的身份在当地建立“明郑政权”。这时代郑家舰队已经出现了“熕船”,即长100多米,配备大小火炮上百门的顶级炮船。这种战船以中国传统福船为基础,吸收西方同时期在火力配置技术上的优点,其名字中的“熕”,正是一种改装自西方加农炮的巨炮,重达3000斤。在每艘熕船上,千斤重量以上的火炮多达20门。堪称当时世界海洋的巨无霸战舰。

凭这样强大的舰队,“明郑政权”不但继承了郑芝龙时代的海洋霸权,更通航世界。他们与印度的英国人建立贸易往来。这是自郑和下西洋后,中国海军再次进入印度洋流域。除了与清王朝的战争外,明郑舰队还曾两次与荷兰舰队的碰撞。一次是公元1668年,明郑舰队以熕船为先锋,驱逐了窜犯台湾基隆的荷兰舰队,次年春天,一支20艘战船规模的荷兰舰队前来复仇,结果在澎湖外海看到明郑舰队的风姿后,吓得一炮不放就逃了。

清王朝收复台湾后,明郑舰队或被裁撤,或被转为陆军,比如明郑舰队的名将林兴珠,后来还以陆军的身份参加了对沙俄的雅克萨之战。再后来的清王朝更是闭关锁国,裁撤海军。清朝鸦片战争前中国海军的船只,最大的长度不过27米,乾隆时代,英国马嘎尼使团访华,回去后狂妄地说:一艘英国战舰就可以征服整个中国海。不到半个世纪,他们就说到做到了。

⑸ “中国神器”能陆地行船

130轴线自行式模块运输车,长达128米、车轮520只,由10个车组进行联动作业,运载船体总量达5200吨,刷新此前国内120轴线6个车组的最高运输纪录。

最近,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一则由中国自主研发的自行式模块运输车在陆路轻而易举运载几千吨重船只的短视频迅速走红,让数十万海外网友一睹“中国神器”的风采。

“中国神器”引爆网友热情,中国科技创新被大家“举高高”“赞赞赞”,还有网友表示从未没见过如此神器,一些人甚至还调侃:“超载多少、准备好罚款了吗?”

⑹ 古代长江行船速度多少,怎么行船靠帆浆,还是纤夫

古代帆船速度如果顺风最快能达到25公里每小时,但船不可能次次都顺风,因此平均下来应该只有15公里每小时。从中国东南沿海到南洋,除去休息住宿靠岸,暴风雨天气不能航行,大约半年。

首先中国的帆只需用绳一拉就可以收放,而且帆上有竹夹紧,增加了帆的强度而且不会卡乱

另外中国的帆是可以转向的,这样的结构使得中国的帆船可以逆风行驶

至于船身的结构,中国帆船也有它的优点的,起码平稳,吃水不深不易触礁,转向也灵活。

准确地掌握和控制船舶的航行方向,是航行中的一件首要的大事。

我国古代航行初期,船体较小,一般是利用竹篙和木桨来控制航行方向。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活动范围逐渐扩展到深水区域,篙就用不上了。由于船体增大,木桨的数量相应增加,需要多人来划;这时,木桨要负担推行和制导方向的双重职能,操纵起来就不容易了。于是,桨按职能分成两类,一类专管划行,一类负责控制方向。专管控制方向的桨,我们称之为舵桨,它的位置逐渐从船舷移至船尾中部,成为尾桨,操纵方法逐步从划动改变为不离开水面的左右来回摆动。这种舵桨就是后世的导向装置——舵的始祖

附件是帆船结构

⑺ 关于中国十大名船都有哪些

1.中国首艘自行设计建造的万吨级远洋船“东风号”,它为中国大批量建造万吨以上大型船舶奠定了基础;
2.中国第一代导弹驱逐舰“济南舰”,它实现中国驱逐舰从仿制到自行研制的跨越;
3.中国首艘多功能大型远洋综合调查船“向阳红十号”,它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首艘载有直升机的多功能大型远洋综合调查船,能在全球所有海区航行;
4.中国首艘按国际标准建造的出口船舶“长城号”,它是改革开放后按国际标准建造的首艘大型出口船舶,开创中国船舶出口新纪元。
5.中国第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092“夏”级),它是中国海军装备建设一次战略性突破;
6.中国首艘自行设计建造的浮式生产储油船“渤海友谊号”,它实现中国浮式生产储油船设计建造零的突破,是世界上首次将浮式生产储油船用于有冰海域;
7.中国新型常规潜艇(041元级),它集中中国舰艇武器装备科研最新成果,标志着中国常规潜艇设计和建造水平有了新突破;
8.新型导弹驱逐舰“哈尔滨舰”,它是中国第二代导弹驱逐舰,代表中国水面舰船武器装备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最高水准,实现中国海军首访大洋彼岸;
9.航天测控船“远望三号”被誉为“海上科学城”,它是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新型航天测控船,可对卫星、飞船、潜地导弹等进行指挥、控制、测量,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航天测控技术大国;
10.中国首艘三十万吨级超大型原油船“德尔瓦号”,该船达到当今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中国超大型油船建造“零”的突破

⑻ 中国最大的船是什么船

“长江之珠”油轮下水今天上午10时,由中船江南长兴造船有限公司为中国长江航运集团南京油运公司建造的29.7万吨“长江之珠”油轮,在长兴岛造船基地下水。这是国内第一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VLCC,也是上海造船工业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吨位运输船舶。“长江之珠”油轮是中船上海江南长兴造船有限公司首次承建超大型油轮,总长330米,型宽60米,型深29、7米,由中船集团708所自主开发设计。该轮结构吃水21.5米,航速15.8节,燃油消耗91吨/天,为国际同类船舶中最低的 ,续航力28000海里。其经济性、环保性和安全性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江南长兴造船有限公司的前生是江南造船厂,老厂区占地1145亩,占世博会园区规划总面积的14.45%,是上海世博会场馆建设的核心区域。为配合世博会园区建设需要,2005年6月3日在长兴岛正式建设,岸线总长达8公里,面积是老厂区的5倍,是国内又一个更大规模、更现代化的新造船基地。

⑼ 中国十大名船是什么

1.中国首艘自行设计建造的万吨级远洋船“东风号”,它为中国大批量建造万吨以上大型船舶奠定了基础;

2.中国第一代导弹驱逐舰“济南舰”,它实现中国驱逐舰从仿制到自行研制的跨越;

3.中国首艘多功能大型远洋综合调查船“向阳红十号”,它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首艘载有直升机的多功能大型远洋综合调查船,能在全球所有海区航行;

4.中国首艘按国际标准建造的出口船舶“长城号”,它是改革开放后按国际标准建造的首艘大型出口船舶,开创中国船舶出口新纪元。

5.中国第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092“夏”级),它是中国海军装备建设一次战略性突破;

6.中国首艘自行设计建造的浮式生产储油船“渤海友谊号”,它实现中国浮式生产储油船设计建造零的突破,是世界上首次将浮式生产储油船用于有冰海域;

7.中国新型常规潜艇(041元级),它集中中国舰艇武器装备科研最新成果,标志着中国常规潜艇设计和建造水平有了新突破;

8.新型导弹驱逐舰“哈尔滨舰”,它是中国第二代导弹驱逐舰,代表中国水面舰船武器装备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最高水准,实现中国海军首访大洋彼岸;

9.航天测控船“远望三号”被誉为“海上科学城”,它是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新型航天测控船,可对卫星、飞船、潜地导弹等进行指挥、控制、测量,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航天测控技术大国;

10.中国首艘三十万吨级超大型原油船“德尔瓦号”,该船达到当今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中国超大型油船建造“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