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胡塞武装声称俘虏了沙特2000多人,这对沙特的影响有哪些
胡塞武装虽然声称俘虏了沙特阿拉伯两千多人,但是这个事情沙特阿拉伯这一边还没有承认。并且现在还没有实际的证据,可以证明那两千多人是沙特阿拉伯人。如果情况属实的话,那可能意味着胡塞武装和沙特阿拉伯之间的地面作战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胡塞武装的实力进一步的提升。
这场冲突被称为中东地区大国之间的“代理人战争”,美国支持的沙特领导的联盟与伊朗支持的胡塞武装作战。胡塞武装分子9月29日声称,在边境附近的重大袭击中,他们杀死了500名沙特士兵,抓获了另外2000人。胡塞武装的一位发言人叶海亚·萨里表示,他们在“解放”135平方英里的领土时俘虏了2000多名士兵。
⑵ 不搭界的巴基斯坦和沙特阿拉伯,为啥却能关系紧密
虽然巴基斯坦和沙特阿拉伯表面上看毫无关联却关系紧密,实则这关系背后都是因为国家利益。
就这样,两个相距千里同是逊尼派的一穷一富、一个拥核一个军事能力较差的两个国家就走到了一起,当然它们的亲密是有着重要利益作为支撑的。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家利益决定着国家政治的基本利益分布的状况,确定国际政治的基本内容,支配着国际政治的根本走向、走势。
⑶ 沙特有钱为何不建设自己的工业体系
伊斯兰世界,有富国,也有具有基本制造业水平的国家,但拥有发达的工业化水平的国家,似乎一个也没有产生过。什么程度的工业化算发达的工业化呢?题主的理解是,至少有几项高端制造业有世界先进的水平(特别是军事工业)。比如西欧几个工业国,日韩,上个世纪末的南非;以色列,新加坡,捷克,瑞士这种体量小但也有很强的高水平制造业的国家;或者中俄这种虽然大部分工业领域水平并不拔尖,但个别领域也有世界一流水平(航天,军工,铁路等);至于美国,前苏联就更不用说了。
能够成为发达工业国,科技水平是关键的因素。其实这个问题,基本可以等价于,伊斯兰世界,为什么没有产生过至少一个,有高科学技术水平的国家?
伊斯兰世界在现代国际政治博弈中处于劣势,内部没有工业化强国是根本原因。直观的例子,就是几次中东战争,人口,资源都是以色列几十倍的几个阿拉伯国家,付出十几倍的伤亡都无法打赢以色列。
工业化是从欧洲起源的,和欧洲距离近的那些伊斯兰国家,应该更有条件学习工业化,但反而是远在东亚的中日韩跃迁为工业化强国。如果说水资源制约了伊斯兰国家工业化,那以色列就可以作为反例(澳大利亚也部分符合),同时东南亚,南亚,巴尔干,西非的那些伊斯兰国家都不缺水,所以这个解释也不是很有说服力。中东几个石油国很富有,用石油收入发展自己的工业,也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可以走类似过去南非那样的发展路径(其实美国,苏联也是资源大国,它们也算是用资源开启工业化的例子)。但事实上中东几个石油国,都是富而不强,没有高水平的工业。
附:维基“穆斯林世界”图(人口超过一半信仰伊斯兰教,算是伊斯兰国家)
但是,一方面他的野心过大,步子迈得太大,另一方面西方国家不会坐视一个伊斯兰国家如此做大,于是他们特意培养了一根楔子,深深地插在了诸多伊斯兰国家中间。嗯不说你也知道,这跟楔子就是以色列。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在西方的扶持下,以色列和埃及发生了第二和第三次中东战争,埃及被虐成了狗。。在此之后的萨达特和穆巴拉克主张经济更加开放化,但是在对外贸易中,埃及已经沦为一个资源输出国,本土工业被彻底打垮,国家也一直经历着各种动荡和暴乱。
在此之后,其他伊斯兰国家也试图发展自己的工业化,比如发展最好的伊朗就遭遇了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打压。再比如OPEC组织的一些国家,曾经提出过“购买工业化”的方针,企图用石油美元来引进西方技术和人才,建设本国的工业体系。
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西方国家并不在自己的毗邻多出这些竞争对手,更何况一旦这些石油输出国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体系,就不会安于甘心输出资源了。所以,一个追求奢侈极致,贫富差异巨大的石油奶牛阿拉伯才是西方人最想看到的,除了建立那些极尽奢华然而并没什么卵用的巨大建筑外,OPEC国家的石油美元只能投资美国国债,嗯,羊毛出在羊身上你懂的。
⑷ 沙特·本·阿卜杜勒-阿齐兹的儿子哦
沙特·本·阿卜杜勒·阿齐兹的父亲是阿卜杜勒·阿齐兹·沙特,他且是国王最年长的儿子,1933年5月11日被立为王储,1953年则即位为国王。1964年11月2日,其弟,也是王储的费萨尔·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联合多位朝中大臣一起发动政变。政变中他遭废黜并流亡至瑞士日内瓦。196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邀请他居住在埃及。1969年逝世于希腊雅典。
沙特国王在世时共有51名妻子,比其先父阿卜杜勒-阿齐玆国王的多11人;其中有本名的8人以外,其他人全都本名不详;但几乎没一人离婚或无生育儿女。儿女共有127人,男孩58名,女孩69名
⑸ 沙特国王弟弟公开表示结束也门战争,这会让沙特介入也门局势受到影响吗
沙特国王弟弟发起要结束也门战争,这会让沙特介入也门局势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将对沙特介入也门局势产生一定影响。就这件事而言,这是沙特阿拉伯国内的一个争端。当一个国家内部发生争端时,对整个国家都不利,对沙特介入也门局势会产生一定影响。然而,个人觉得也门战争不会因为沙特国王的弟弟表示结束就结束。
因为也门内战并不像内战那么简单,内战涉及宗教冲突和地缘政治博弈。现在沙特联军和也门政府军在战场上拥有绝对优势。胡塞因武装力量的控制范围不断缩小,现在几乎是迫使他们谈判的关键时刻。在这种情况下,更不可能结束。
⑹ 沙特反腐风暴指向何处
近日消息,“沙特的这一轮反腐风暴来得又快又急,让外界有些摸不着头脑。有美国媒体猜测,沙特可能刚刚经历了一场针对国王的政变,这场抓捕是粉碎政变后的整肃行动。当然,目前没有直接证据支持这种猜测。不过,这场反腐行动在客观效果上确实有利于巩固现任国王萨勒曼的权力,保证王位顺利传给王储穆罕默德,以便后者提出的宏大改革计划得以快速推进。
历史往往有出人意表之处。萨勒曼国王在八十多岁时突然发威推行改革,这是谁也想不到的。如果他的改革路线能顺利延续到穆罕默德继位之后,沙特的改变是指日可待的,而这一改变对中东和世界都意义重大。
⑺ 为什么说萨达姆凭一己之力,让美国深陷中东几十年不能自拔
萨达姆是一个天生的独裁统治者,渴望建立起一个统一的阿拉伯国家,上台后发动了两伊战争,之后抢夺石油引起了海湾战争,美国人被迫插手,之后美国人再次卷入,陷入中东几十年不能自拔。
其实国家之间都是利益的较量,美国卷入中东也是有自己的如意算盘。
⑻ 海湾战争中国帮了沙特什么忙
中国跟沙特其实关系一直不错。但是,在海湾战争中,中国帮了沙特什么忙没了解过。我知道的是,伊朗政变之后,对伊拉克、沙特等非常仇视,在两伊战争期间,伊朗一直想削弱沙特在穆斯林世界的影响力,也展开了针沙特的敌对宣传运动。伊朗的这些新领导人断然拒绝了当时沙特法赫德国王的友好表示,企图贬低沙特在穆斯林世界的地位,削弱沙特作为圣地守卫者的作用。这个危险随着1980年两伊战争的爆发而变得愈加严重,而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带有把其他海湾国家都拖入冲突的威胁。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时两伊战争时,世界几乎一边倒的支持伊拉克的原因,我们中国也是。伊朗在1982年和1983年,运用人海战术,同伊拉克发动了一次次进攻,企图攫取南部港口巴士拉,切断巴士拉一巴格达的公路,直逼巴格达。在这些进攻中,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被白白地牺牲了。1984年2月,伊朗又一次发动了进攻,这一次夺取了幼发拉底河下游沼泽地的马吉努恩沙洲。此次进攻之后,伊拉克提出停火,但是伊朗拒绝予以考虑。后来,伊朗人又发动了所谓的“油轮战”,攻击海湾中沙特和科威特的油轮。而且也不断的挑衅沙特的领海领空,这个使得沙特非常恼火。沙特才下定决心,需要一种能够提高他们武装部队和人民的士气的武器;一袖一般不打算动用,除非万不得已才用来实施决定性的沉重打击以摧垮敌人士气的戎慑性武器;一种一旦发射,就不能被干戋.不能被拦截的武器;一种使敌人在对我们进行攻击之前必须掂量掂量的武器。而又不会提出限制性条件的国家。选择落到中国身上,这个决定不久以后沙特派出专人前往我们北京,就是购买我们中国的东风导弹啊,当时还是中将的曹gang,chuan也参与这些军火交易。直到1988年才被世人知晓,为此有5名美国中情局的人被解雇(没有及早发现这个情报)。 我知道的也就这些,希望能帮到你。
⑼ 一九二六年有哪些最重大的历史事件
1926年是一个平年,是农历丙寅年(虎年);同时也是民国十五年;日本大正十五年,昭和元年;越南保大元年。以下为本年发生大事:
1月1日,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1月1日,冯玉祥为避开奉军锋芒,通电下野。
1月8日,伊本·沙特发动政变,自立为沙特国王。
1月8日,巴黎高级时装设计师 森英惠 (Hanae Mori) 出生在东京的岛根县
1月11日, 张作霖宣布东三省独立。
1月12日,巴斯德研究所称已发现抗破伤风血清
1月15日,在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下的大连,由9名党员组成的中共大连特别支部成立了
6月5日叶挺独立团攻克湖南攸县,取得了北伐第一仗的辉煌胜利。
蒋介石6月6日,蒋介石任北伐军总司令。
6月19日 整理党务案出台,国共联席会议成立
6月28日,张作霖、吴佩孚成为北京的新主人。
6月29日,永利碱厂首次生产出碳酸钠含量在99%以上的“纯碱”。遂定以红三角牌商标,在同年8月于美国召开的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
10月1日,中国首次组织科学代表团,出席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三届泛太平洋学术会议。
10月2日 英国发明家贝尔德在伦敦皇家学会首次演示了电视播送运动物体。
10月10日,北伐军拿下武昌。
10月12日,鲁迅写下《藤野先生》。
10月10日,中国历史博物馆开馆。
10月23日,为配合北伐战争,上海工人举行第一次武装起义。
⑽ 伊朗1979政变具体怎么回事
伊斯兰教革命原因起于1963年伊朗巴列维国王宣布施行之白色革命。该革命依照美国的蓝图来进行伊朗的农业与工业改革。例如土地改革、给予妇女选举权、森林水源收归国有、工人参加分红并限制宗教势力等措施。1979年,伊朗终于爆发了伊朗伊斯兰革命,巴列维政府被推翻。霍梅尼回国后举行公民投票,废除立宪君主制度,改国名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制度。当年10月伊朗流亡国王巴列维前往美国治疗淋巴瘤,德黑兰穆斯林群众愤而占领美国使馆,扣留使馆人员,史称伊朗人质危机,自此美国与伊朗交恶。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在美国支援大量武器下发动了两伊战争,直到1988年8月20日停火,伊朗受损不少,但伊拉克更被这场战争拖得民穷财尽。2003年伊拉克被美英为主的联合部队占领。由于美军与伊朗相邻,加深双方矛盾,伊朗为了防范美军入侵而大举备战。
伊朗是一个由什叶派主导的伊斯兰共和制国家。伊斯兰教在伊朗拥有至高无上的道德权威,是公共生活的最高准则。伊朗的建国领袖即明确拒绝西方民主体制,霍梅尼清楚地表示,在理想的政体中,国家权力应该由阿訇执掌,议会仅有有限的权力。[1]伊朗的穆斯林激进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将本国归入“意识形态指导型”国家(Ideological state),同苏联并列。
然而,和多数极权政体不同的是,伊朗自称是中东(或者是西亚地区)最民主的国家。伊朗是一个多党制的国家,有着较为发达的选举制度,选举结果能在相当程度上反应真实民意。类似威权政府,伊朗在一定限度内容忍公民生活方式的多元选择权。这种将神权统治和民主选举相结合的“伊斯兰共和制”迄今仍是独一无二的政治体制。[2]
和其他中东国家不同,伊朗有着较为开放的媒体政策。出版检查制度在1989年后逐渐放松。[3]尽管在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伊朗的舆论政策一度从紧,但若公正而言,仍较其他阿拉伯国家(如美国的盟友沙特)宽松。[4]
伊朗与伊拉克有着长期的边界、教派、民族争端。1980年9月更爆发了两伊战争。经国际多方调解,1988年8月停火。1989年6月3日霍梅尼病逝,翌日专家会议推举总统阿里·哈梅内伊为最高精神领袖。7月28日,拉夫桑贾尼当选为总统。1997年5月23日穆罕默德·哈塔米继任。
2005年6月25日,德黑兰市长艾哈迈迪-内贾德当选伊朗新一届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已于公元2005年8月6日宣誓就任总统一职。艾哈迈迪-内贾德根据伊拉克战争的结局认为伊拉克“西化、腐败”的结局就是遭到美国的“侵略”,于是大力提倡遵从伊斯兰教旨的生活。
伊朗政教合一,缺乏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侵犯妇女人权的情况严重,这也被解释为伊朗长期与西方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同时,美国前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一书中指出的,美国与伊朗的紧张关系其实与其重要的地缘政治位置有很大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