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长征二号ft1火箭首次采用了什么曲线图最
“长征二号FT1”火箭首次采用了冯卡门曲线头锥。长征二号FT1火箭是为发射天宫一号特别研制的改进型长征二号F火箭,全长52米,起飞质量493吨,运载能力最大8.6吨。
由于长征二号FT1火箭体积比其他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大,整流罩也相应增大,未设逃逸塔,控制系统首次采用了先进的迭代制导技术,可靠性和安全性是火箭家族中最高的。
(1)长征二号扩展阅读
长征二号FT1火箭又称改进型长征二号F火箭,是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系列之一,长征二号FT1火箭全长52米,起飞质量493吨。具有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飞船的两个状态,运载能力分别为8.6吨和8.1吨,比传统状态的"长二F"提高了0.6吨和0.1吨。
与曾经发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长二F火箭相比,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长征二号FT1火箭有超过170项技术状态的变化,这样规模的变化,相当于再造一枚全新火箭。
㈡ 长征二号ft1采用了什么曲线头锥
长征二号ft1采用了冯·卡门曲线头锥。长征二号FT1火箭是为发射天宫一号特别研制的改进型长征二号F火箭,全长52米,起飞质量493吨,运载能力最大8.6吨。由于长征二号FT1火箭体积比其他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大,整流罩也相应增大,未设逃逸塔。
控制系统首次采用了先进的迭代制导技术,可靠性和安全性是火箭家族中最高的。2011年8月18日,“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实践十一号04星,火箭在飞行过程中发生故障,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
(2)长征二号扩展阅读:
改进型长二F火箭整流罩长度为12.7米,最大直径为4.2米,是国内最大的整流罩。它是根据天宫一号的体积相应调整的。天宫一号体积比之前的神舟飞船都要大,因此整流罩也要相应变大。同时,整流罩头部设计采用流线式的冯·卡门曲线,能更好地减小空气阻力,减轻载荷影响。
冯·卡门曲线头部涉及很多复杂的加工工艺以及材料成型问题,具有很高的技术难度。长二F研制团队在进行了一系列艰苦的工艺攻关、论证后,才最终将采用冯·卡门曲线的整流罩从理论变成现实。
㈢ 长征二号火箭是什么时候发射的
长征二号为中国研制的一种两级运载火箭。火箭全长31.17米,芯级最大直径3.35米,运载能力在近地轨道时为1800千克。1974年11月5日首次发射,因控制系统的一根导线断裂而失败。1975年11月26日进行的二次发射,成功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准确送入轨道。截至1978年,共发射4次,其中失败一次。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CZ-2C) 中国在长征二号火箭基础上改进的一种新型两级火箭。火箭全长35.151米,芯级最大直径3.35米,最大运载能力在近地轨道时为2400千克。主要用于中国返回式卫星的发射,1982年9月9日首次发射成功后,截止到1993年10月共计发射11次,全部成功,把12颗卫星准确送入轨道,其中有一颗为瑞典的搭载卫星。 长征二号丙改运载火箭(CZ-2G) 中国为发射美国摩托罗拉公司而在长征二号丙基础上改进的一种大型运载火箭。火箭全长40米,芯级最大直径3.35米,运载能力在圆轨道时为2000千克。1997年9月1日首次进行一箭双星的发射,成功地将铱星系统的两颗模拟星送入轨道。截止1998年已发射5次,全部成功。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CZ-2D) 长征二号丁火箭为两级液体推进剂火箭,它是在长征二号基础上采用增加推进剂加注量和增大起飞推力方法,从而实现运载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火箭全长33.667米,芯级最大直径3.35米,椭圆轨道是运载能力为3100千克。该火箭主要用于发射返回式卫星。1992年8月9日首次发射成功后,截止到1996年共计发射3次,全部成功。 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CZ-2E) 中国以加长型长征二号丙火箭为芯级,捆绑四台液体助推器而构成的一种地轨道两级液体运载火箭。火箭 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
全长49.686米,最大直径11.45米,运载能力在近地轨道为9200千克。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主要用于商业发射服务,自1990年7月16日首次发射模拟星和巴基斯坦的BADR-A星成功后,截止到1995年,共计发射7次,其中失败2次,在第3、5次发射中,均出现卫星爆炸。在随后的故障调查公报中,认为故障的出现是由于星箭双方的技术协调不彻底,存有隐患,双方均应采取措施,分别加强卫星和整流罩的设计。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认真总结,从故障中学习,进一步认识了高空风修正问题。在以后的第6、7次发射中,长征二号捆火箭均取得成功。长征二号捆火箭是中国目前进入国际市场,用于低轨道发射任务的主要火箭。 长征二号己运载火箭(CZ-2F) 长征二号己运载火箭是在长二捆火箭的基础上,按照发射载人飞船的要求,以提高可靠性确保安全性为目标研制的运载火箭。火箭由四个液体助推器、芯一级火箭、芯二级火箭、整流罩和逃逸塔组成,是目前中国所有运载火箭中起飞质量最大、长度最长的火箭,火箭全长58.3米。运载火箭有箭体结构、控制系统、动力装置、故障检测处理系统、逃逸系统、遥测系统、外测安全系统、推进剂利用系统、附加系统、地面设备等十个分系统,为兼顾卫星的发射,保留了有效载荷调姿定向系统的接口和安装位置。故障检测处理系统和逃逸系统是为确保航天员的安全而增加的,其作用是在飞船入轨前,监测运载火箭状态,若发生重大故障,使载有航天员的飞船安全地脱离危险区。到2004年截止,该火箭总共发射五次,全部获得成功。
㈣ 长征五号火箭为什么比长征二号粗大
长征五号最大直径是5米,长征二号是3.35米。
长征五号火箭要更大的推力将卫星送上天,用于发射嫦娥五号月球载入返回探测器和深空探测等等,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和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将分别达到13吨、23吨!粗大的火箭和助推器可以装更多的无污染燃料,推力自然更高。
长征二号是上世纪70、80年代研发的,只用发射返回式卫星、科学实验卫星和小型载人飞船,不需要占太大空间并且重量较小,而且当时中国航天比较落后,用的是有毒燃料和小推力发动机,近地轨道最多只有8.4吨。这是我的理解,并不是最准确、最权威的。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上你!谢谢!
㈤ 长征1号、长征2号、长征3号、长征4号是如何命名的,各自的区别在哪里
长征一号系列
长征一号(已退役)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是一种三级火箭,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小型有效载荷。火箭全长29.86米,最大直径2.25米,起飞重量81.6吨,起飞推力112吨,能把300千克重的卫星送入440公里高的近地轨道。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奠定了长征系列火箭发展的基础。
长征一号乙(未投入生产) 也被称作“长征一号马杰”。是长征一号的第一个改进方案。方案提出使用意造马杰火箭的第三级意丽丝固体火箭发动机来替换国产的第三级GF-02固体火箭发动机。火箭的一、二级没有更变。但当时因缺乏资金所以没有向意大利购买马杰火箭的第三级,长征一号乙也没有投入生产。
长征一号丙(未投入生产) 也没有投入生产。第一、二级使用长征一号的发动机,保留不变,而第三级使用更先进的四氧化二氮二甲肼固体燃料,使火箭的近地运载能力提高到半吨。1984年首次成功测试第三级发动机,但因种种原因,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于1988年取消了长一丙工程。
长征一号丁(现役) “长征一号丁”运载火箭是“长征1号”火箭的改进型。主要的改进有:提高一子级发动机推力;提高二、三子级性能;采用“平台-计算机”全惯性制导。经过改进,“长征1号D”火箭可以发射各种低轨道卫星,并已投入商业发射。
长征二号系列
长征二号(已退役) “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是中国的航天运载器的基础型号。在“长征1号”的技术基础上,发展了“长征2号”、“长征三号”和“长征四号”系列运载器。“长征2号”火箭是一种两级火箭,全长31.17米,最大直径3.35米,起飞重量190吨,能把1.8吨的卫星送入距地面数百公里的椭圆形轨道。1975年11月26日,“长征2号”火箭完成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发射任务。
长征二号甲(已改型) 大体就是长征二号运载火箭,但准确指示在1974年长征二号首发失败后,对长征二号使用的风暴一号火箭第二级的陀螺控制系统作了微小改进后的火箭型号。1975年首发成功后,又成功地发射两次。按照国际惯例,对火箭发动机做多么微小的改进都需要注册,改进后第二级的“YF-22/23”火箭发动机改称“YF-22A/23A”(22、23甲),火箭的型号也同时改作“CZ-2A”(长征二号甲)。这个型号又因与年后的长征二号丙(为提供国际运载服务而更名)完全一致,所以常常造成混淆。所以一些列表会用“长征二号”或“长征二号甲”来标示1974年11月5日的发射失败,而1975年11月26日、1976年12月7日、1978年1月26日的三次发射与后期的长二丙发射任务一并收录为“长征二号丙”的发射任务。
长征二号丙(现役) “长征二号丙”火箭是在“长征二号”火箭基础上改进设计研制的,采用了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箭长为35.15 米,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增加到2.4吨,火箭的可靠性也大大提高。在“长征二号丙”火箭基础上研制的“长征二号丙”改进型火箭是一种三级火箭,箭长增加为43.027米。“长征二号丙”系列运载火箭自1982年9月首次成功发射以来,至今发射成功率为100%。1987年,“长征二号丙”火箭被授予“全国质量金质奖”。1999年,“长征二号丙”火箭被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授予“优质液体运载火箭”称号。
长征二号丙/SD(现役) 1997年12月8日首次发射,是一种商业卫星发射器,即在长征二号丙的二级火箭上安装一个上面级的智能分配器(Smart Dispenser)。 长征二号丙/SM(现役) 2003年首次发射,安装了改进版的固体上面级。
长征二号丙/SMA(现役) 暂无资料
长征二号丁(现役) “长征二号丁”火箭是一种两级火箭,全长38.3米,起飞重量232 吨。主要是在“长征二号” 火箭的基础上采取增加推进剂加注量和增大起飞推力的办法,使运载能力进一步提高。1992年8月首次发射,至今发射成功率为100%。 长征二号E(已退役) “长征二号E”捆绑火箭,是以加长型“长征二号丙”为芯级,并在第一级周围捆绑四个液体助推器组成的低轨道两级液体推进剂火箭。火箭总长49.68米,直径3.35米。每个液体助推器长为15.4米,直径2.25米,芯级最大直径4.2米。总起飞重量461吨,起飞推力600吨,能把8.8吨至9.2吨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经适当适应性修改后,还可以用来发射小型载人飞船。
长征二号E增强型(开发中) 暂无资料
长征二号F(现役) “长征二号F”火箭是在“长征二号E”火箭的基础上,按照发射载人飞船的要求,以提高可靠性、确保安全性为目标研制的运载火箭。CZ-2F是我国第1种为载人航天研制的高可靠性、安全性运载火箭,是载人航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在CZ—2E基础上增加了2个新系统,即逃逸系统和故障检测处理系统。火箭全长58.343m,起飞质量479.8t,芯级直径3.35m,助推器直径2.25m,整流罩最大直径3.8m。火箭的芯级和助推器发动机均使用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作为推进剂。 它可把8t重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点高度200km、远地点高度350km、倾角42.4°-42.7°的轨道。 火箭由四个液体助推器、芯一级火箭、芯二级火箭、整流罩和逃逸塔组成,是目前我国所有运载火箭中起飞质量最大、长度最长的火箭。运载火箭有箭体结构、控制系统、动力装置、故障检测处理系统、逃逸系统、遥测系统、外测安全系统、推进剂利用系统、附加系统、地面设备等十个分系统,为兼顾卫星的发射,保留了有效载荷调姿定向系统的接口和安装位置。故障检测处理系统和逃逸系统是为确保航天员的安全而增加的,其作用是在飞船入轨前,监测运载火箭状态,若发生重大故障,使载有航天员的飞船安全地脱离危险区。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先后成功发射了神舟一号至神舟七号飞船,为我国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长征二号F/G(开发中) “长征二号F/G”运载火箭为新一代运载火箭3.35米构型的一种,它在载人航天工程后续任务中将完成发射货运飞船的任务,动力系统使用无毒无污染推进剂,火箭低轨道运载能力将达到13吨,电气系统和地面测发控系统采用一体化设计等,将进一步提升我国运载火箭技术水平。 长征二号F/H(开发中) “长征二号F/H”运载火箭为带助推的两级火箭,分为载人和无人两种状态。无人状态全箭总长约52米,起飞重量579吨,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为13吨。载人状态全箭总长约57米,起飞重量582吨,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为12.5吨。两种状态的芯级直径均为3.35米,采用4个2.25米直径的助推器。芯级和助推器均安装液氧煤油YF-100型发动机。
长征三号系列
长征三号(已退役) “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是三级火箭,其一、二级是在“长征二号丙”火箭的基础上研制的,其三子级采用了低温高能液氢液氧发动机。火箭全长44.86米,一、二级直径3.35米,三级直径2.25米,起飞重量204.88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1.6吨。“长征三号”火箭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是中国运载火箭发展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首次采用了液氢、液氧作火箭推进剂,首次实现火箭的多次启动,首次将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长征三号甲(现役) “长征三号甲”火箭是三级火箭,它继承了“长征三号”火箭的成熟技术,采用了新设计的液氢液氧三子级。火箭全长 52.52米,最大直径3.35 米,起飞质量240吨,主要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有效载荷,也可以发射低轨道、极轨道或逃逸轨道的有效载荷。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为2.6吨。自1994年2月8日首次发射成功以来,至今发射成功率为100%。2007年6月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授予“金牌火箭”称号。
长征三号乙(现役) “长征三号乙”火箭是在 “长征三号甲”和“长征二号E”火箭的基础上研制的三级大型液体捆绑式运载火箭,其芯级与“长征三号甲”火箭基本相同,一子级壳体捆绑4个标准液体助推器。火箭全长54.84米,起飞质量426吨,主要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重型卫星,亦可进行轻型卫星的一箭多星发射或发射其它轨道的卫星。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为5.4吨。 长征三号乙增强型(开发中) 长征三号乙增强型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其运载能力在长征三号乙标准型火箭的基础上适度提升,达到标准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5500千克。
长征三号丙(现役) “长征三号丙”火箭是在 “长征三号乙”火箭的基础上, 减少了两个助推器并取消了助推器上的尾翼。火箭全长54.84米,起飞质量345吨,主要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有效载荷,可以进行一箭多星发射或发射其它轨道的卫星。 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为3.8吨。
长征四号系列
长征四号(已改型) “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包括“风暴一号”、“长征四号”、“长征四号甲”、“长征四号乙”等火箭。 “长征四号”是在“风暴1号”基础上研制的三级常规运载火箭,作为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运载火箭的另一方案,其后改型为“长征4号A”,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火箭长41.9米,最大直径3.35米。 风暴一号(已退役) 风暴一号火箭于1972年8月首次进行遥测试验火箭发射,取得了成功;在1973年9月18日和1974年7月12日的两次发射科学实验卫星时遭到失败;1975年7月该火箭成功将中国第一颗质量超过1吨的卫星送上太空;1981年9月该火箭将3颗卫星同时送上太空,这是中国首次用一枚火箭同时发射3颗卫星。风暴一号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共进行了11次飞行,取得了7次成功,共发射了6颗低轨道卫星和成功地进行了两次低弹道发射实验。该火箭于1982年停用。
长征四号甲(已退役) “长征四号甲”火箭是三级火箭,一、二、三级均采用常规推进剂,主要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火箭全长41.9米,最大直径3.35 米,起飞质量248.9吨,起飞推力约300吨。1988年9月首次发射,发射成功率为100%。 长征四号乙(现役)
“长征四号乙”火箭是在“长征四号甲”火箭基础上发展的一种运载能力更大的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火箭全长45.58米,最大直径3.35米,起飞质量249吨,起飞推力约300吨,900千米高度极轨的运载能力为1.45吨。1999年5月首次发射,至今发射成功率为100%。
长征四号丙(现役) “长征四号丙”火箭是在“长征四号乙”火箭的基础上,三级发动机采用二次启动技术,大幅提高了有效载荷的运载能力。长征四号丙(CZ-4C)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抓总研制的常温液体推进剂三级运载火箭,是在原长征四号乙(CZ-4B)运载火箭的基础上经大量技术状态改进设计而成,以全面提高火箭的任务适应性和测试发射可靠性为目标进行研制。CZ-4C火箭可以满足多种卫星在发射轨道、重量和包络空间等方面更高的要求,同时采取新的测发控模式,可以显著提高火箭测试和发射的可靠性,缩短发射场工作周期。首发改进型运载火箭于2006年4月27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我国首颗遥感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并实现了首发火箭发射场测试零故障:CZ-4C火箭至今已连续三次发射成功。
㈥ 长征二号F火箭的速度是多少千米1秒
有关长征二号F型火箭
该火箭成功将四艘神舟无人飞船送入太空,此次发射又作了68项改动
新华社酒泉10月14日电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将用“长征”二号F型火箭进行发射。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火箭系统有关负责人在此间宣布的。
“长征”二号F型火箭作为发射载人飞船的运载器,是以“长征”二号E型即“长2捆”火箭为基础,按照载人航天工程总体任务和技术指标要求而重新研制的。
载人航天工程火箭系统总指挥黄春平对记者说,从1992年开始研制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可靠性指标达到0.97,航天员安全性指标达到0.997,是目前国内可靠性、安全性指标最高的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F型火箭首次采用了包括故障检测系统和逃逸系统在内的55项新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火箭全长58.3米,起飞重量479.8吨,是目前我国研制的火箭中最长、最重的。与发射“神舟”四号的那枚火箭相比,用于这次发射的火箭有68项小改动,其技术状态原则上保持不变。
到目前为止,“长征”二号F型火箭已经成功地将四艘“神舟”无人飞船送入太空预定轨道,发射成功率达到100%,其可靠稳定的飞行性能得到了检验。“这一枚火箭比前几次‘神舟’飞船发射用的火箭质量更好、测试更严格。”黄春平说。
㈦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是从哪儿发射的
神舟一号发射时间: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 发射火箭: 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的 第59次飞行,也是最近3年连续17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神舟三号 发射时间:发射时间: 2005年10月12日9时0分0秒 发射火箭: 神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584秒 返回时间: 10月17日凌晨4时32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四子王草原秋韵 飞行时间/圈数: 115小时32分钟/飞行77圈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神七”于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成功升空 “神五”、“神六”发射时间均在10月中下旬,而神舟七号的发射将提前到九月底升空。有关专家透露,9月和10月均有较适合发射窗口,但因“神七”将执行太空行走任务,9月底升空时的太阳夹角更适合太空人出舱活动,能令飞船在最短时间内见到太阳,保证太空人出舱作业时有阳光。 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 发射火箭: 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66次飞行,自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运载火箭发射已经连续24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 火箭点火升空10分钟后,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 返回时间: 2002年4月1日 .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 着陆地点: 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神舟四号 发射时间:2002年12月30日0时40分 发射火箭: 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69次飞行,也是自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航天发射连续第 27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火箭点火升空十几分钟后,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3年1月5日19时16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108圈 神舟五号 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整 发射火箭: 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71次飞行,也是继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航天发射连续第29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9时10分,船箭分离,“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3年10月16日6时28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地区 航天员:杨利伟 火箭起飞约10分钟,飞船与火箭分离,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 1999年11月21日3时41分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 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神舟二号 发射时间: 2001年1月10日1时0分3秒 发射火箭: 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六十五次飞行,也是继一九九六年十月以来中国航天发射连续第二十三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 飞船起飞十三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 2001年1月16日晚上7时22分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 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㈧ “长征2号E”捆绑火箭的各项参数分别是多少
技术参数:
1、 全长:49.686米
2、 离地质量:464,000公斤
3、 低地轨酬载:9.5吨
4、 地球同步轨道:3.5吨
5、 推力:604.387吨
6、 第一节燃料: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
7、 第二节燃料: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
运载能力:
1、 长征二号E/ETS运载火箭的典型低轨道(LEO)运载能力为6.06吨(h=1000km,i=53deg.)。
2、 典型低轨道(LEO)参数及入轨精度如下表所列:
3、 参数 典型LEO轨道参数 入轨精度(1s)
4、 轨道高度 1000 km ±4 km(半长轴)
5、 轨道倾角 53° ±0.05°
长征二号捆从1987年初开始方案论证,1988年初进行方案设计,10月开始技术设计并逐步投入生产工作。长征二号捆火箭典型的低轨道任务的发射能力为9500公斤。
加上一个中国河西化工机械公司(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研制的上面级“长征二号捆近地点变轨发动机”(EPKM)之后,其典型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能力为3500公斤,整流罩最大外直径4.2米。
1990年7月16日长征二号E火箭进行第一次试验性飞行,并获得成功。
(8)长征二号扩展阅读:
上面级
和长征二号系列其它火箭相同,长征二号E是一种二级构型火箭,在执行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任务时需要搭配上面级,目前已知长征二号E火箭可搭配的上面级有三种
1、 Star-63F:由锡奥科尔公司制造,用于发射休斯公司HS-601平台卫星,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3140公斤。
2、 EPKM[f]:由中国河西化工机械公司研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3500公斤,曾用于发射亚洲二号和回声星一号卫星。
3、 ETS[g]:带有轨道分配器的多星上面级,原计划用于1998年一箭12星发射全球星的任务,后来合同取消,未投入使用。
㈨ 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具体尺寸
长征二号F型火箭全长58.34米,最大直径3.35米,质量493吨,级数2.5,LEO运载能力8.8吨。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简称长二F,别称“神箭”,缩写CZ-2F或LM-2F)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在长征二号捆绑运载火箭的基础上,按照发射载人飞船的要求,以提高可靠性,确保安全性为目标研制的运载火箭。
火箭由四个液体助推器、芯一级火箭、芯二级火箭、整流罩和逃逸塔(发射空间站则不包含)组成,全长达58.34米,是目前我国所有运载火箭中长度最长的火箭,安全系数达0.97。火箭首次采用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和垂直运输的“三垂”测试发射模式。
(9)长征二号扩展阅读:
从火箭点火到飞船入轨,前后也就10多分钟。这是航天员进入太空的第一步,也是危险性较大的一个环节。作为天地往返工具的改进型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为扣人心弦的首要环节。
火箭研制团队要为此忙上无数个日日夜夜,作为团队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总设计师的荆木春、火箭总指挥刘宇对这一研制过程进行了解读。
在业内,长二F火箭被誉为“神箭”。1999年,首枚长二F火箭将首枚神舟飞船送入太空。至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前,已先后有9枚长二F火箭在太空写就辉煌。因为关系到航天员的生命,它是中国航天史上第一次有明确的0.97可靠性和0.997安全性指标要求的运载火箭。
“这9枚火箭当中,发射神舟三号飞船和神舟八号飞船的火箭,有过比较大的改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总设计师的荆木春介绍。
历经两次飞行试验后,发射神舟三号飞船的长二F火箭正式启动了逃逸系统,目的是给即将到来的载人航天飞行作准备。逃逸系统是在飞船发射阶段的重要安全装置,被称为航天员的“护身符”。一旦火箭发生意外情况,它可以迅速启动,帮助航天员逃离危险区。
因为载人,一切都变得不同寻常。就连火箭总指挥刘宇也说,当他走进发射神舟九号的改进型长二F火箭厂房时,整个人也变得兴奋起来。
几年前,为了完成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火箭研制队伍一次性地投产了5枚火箭。其中,两枚用于发射目标飞行器(含一枚备用),3枚用于发射神舟飞船。神舟九号发射前,5枚火箭已经发射了两枚。发射神舟九号的火箭,也来自其中。
如此,前两枚火箭的表现好坏,直接能够反映神舟九号用火箭的状态。
神舟八号发射后,火箭设计师系统地对飞行数据进行了评估。数据表现非常完美,表明了相关技术和状态得到了初步验证。因为属于同一批次,各方都认为,神舟九号的火箭可以承担载人飞行任务。
尽管如此,但以刘宇、荆木春为代表的火箭研制团队,仍然希望能够让火箭在无人状态下再飞行一次,因为载人飞行要求万无一失。那么,飞行试验做得越充分,成功的把握就越大。
㈩ 有关长征二号f型火箭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简称长二F,别称“神箭”,缩写CZ-2F或LM-2F)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在长征二号捆绑运载火箭的基础上,按照发射载人飞船的要求,以提高可靠性,确保安全性为目标研制的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F火箭自1992年开始研制,1999年11月19日首次发射并成功将中国第一艘实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送入太空。因多次成功发射神舟系列飞船并被央视直播报道其发射过程,已成为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中的“明星”火箭。
火箭由四个液体助推器、芯一级火箭、芯二级火箭、整流罩和逃逸塔(发射空间站则不包含)组成,全长达58.34米,是我国所有运载火箭中长度最长的火箭,安全系数达0.97。火箭首次采用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和垂直运输的“三垂”测试发射模式。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于2003年10月15日09时00分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这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现由俄罗斯承继)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