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李裕民
扩展阅读
2008奥运会吉祥物 2025-09-13 00:08:58
天天买股票靠谱么 2025-09-12 23:50:23

李裕民

发布时间: 2021-07-04 09:53:48

1. 哑孝子 译文(初中 走进文言文)

白话释义:

(所说的这个)孝子没有姓名,人们因为他哑而且孝顺,(所以)叫他哑孝子,也不知道他是哪里人。昆明人因为他是孝子,(所以)说他是昆明人。(这个)孝子天生哑巴,不能说话;(他)和别人相处,(总是)用手指指画画来告诉别人,人们有的理解,有的不理解。

(他)性情很孝顺,(他)有个母亲已经老了,饥饿寒冷都以自己(的感受)来推测母亲(的感受),不用母亲说明。家里没有吃的,乞讨别人吃剩的来养活自己。只要乞讨到(食物),必定捧着跪在母亲面前,等母亲吃。然后(自己)才吃。

母亲有次生气,(他)在母亲面前嬉戏跳舞,直到母亲高兴像原来(没生气时)一样,才停下来。母亲没有其他儿子,只有这个哑孝子。(她)看见孝子是哑巴,开始时很悲伤,后来心安了。久了之后,(她)认为(儿子的哑)胜过(别人)不哑的儿子。

有个人吃瓜,看见哑孝子在旁边站着,(于是)把多余的瓜给他吃。(哑孝子)拿着瓜离开。吃瓜的人曾经听说过哑孝子吃东西先必定先给母亲吃,(于是)悄悄地跟随哑孝子之后,查看。果然是这样。于是非常吃惊佩服。后来母亲死了,乡里人正要商量凑钱收敛安葬(他的母亲)。

哑孝子突然跳起,扯着乡人的衣服到一个井边,频频指水中。众人都很惊讶,引一绳子下井中一看,得到钱很多。母亲的陪葬衣物和埋葬的费用都有了,(但)不知道钱为什么会自己来。

有的人说:“孝子每天乞讨回来,必定投一文钱到井中,积累很久了。"有的人说:"不是,这是上天赐给孝子的。”埋葬了母亲以后,(哑孝子)远行【或远游】不再回来,于是再也没有人看见他。

原文:

孝子无姓名,人以其哑而孝也,谓之哑孝子,亦不悉为何里人,昆明人以其为孝子也,谓之昆明人。孝子生而哑,不能言;与人处,以手指画,若告语者,人或解或不解也。性至孝,有母年已老,饥寒皆心先喻之,不待母言也。

家无食,乞人余以养,有所得,必持归陈母前,俟母食,然后食,母未食,不先食也。母偶恚,则嬉戏拜舞母前,母欢娱如初,然后已。母无他子,只一哑孝子。见孝子哑,始亦悲伤,继而且安之;久之,且以为胜不哑子也。

有食瓜者,见孝子立於侧,与以余。持之去,食瓜者固素闻孝子之食必先母也,蹑其后,验之。信然,乃大骇服。已而母死,乡人方议醵钱敛,孝子蹶然起,牵乡人衣,至一井边,数数指水中。

众讶之,姑引绳下视,则得钱累累;凡母之衾若与夫埋葬之费皆具,不知钱之所自来也,或曰:"孝子日乞归,必投一钱於中,积之久矣。"或曰:"非也,天以是赐孝子也才。" 既葬母,即远游不归,人遂无有见之者。

此文出自北宋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

(1)李裕民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梦溪笔谈》的撰写时间,历来有多种说法。胡道静在《梦溪笔谈校正·引言》中提出:“《梦溪笔谈》撰述于1086-1093(宋元祐年间),大部分于1088年(元祐三年)定居于润州以后写的”。

李裕民《关于沈括著作的几个问题》(《沈括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认为:“作于1082年(宋元丰五年)十月沈括在随州安置后,至迟在迁居润州梦溪园之初已完书。”但现一般认为,胡道静的说法较为可靠,即《梦溪笔谈》成书于1086-1093年间。

书名《梦溪笔谈》,则是因为作者沈括在梦溪园完成作品(注:至少是完成主体部分以及最终定稿,此点未有异议,考《梦溪笔谈·序》亦无冲突),因此便以该园名为书名,曰“梦溪”。

笔谈,则是由于平时和客人在园内交谈,作者经常将“与客言者”记录于册,友朋聚散无常,时长日久,作者觉得好像自己是“所与谈者,唯笔砚而已”,故用名“笔谈”。两者串列并称,则为《梦溪笔谈》。

内容简介:

从内容上说,《梦溪笔谈》以多于三分之一的篇幅记述并阐发自然科学知识,这在笔记类著述中是少见的。如《技艺》正确而详细记载了“布衣毕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活字印刷的可靠史料,深受国际文化史界重视。

“辩证”门谈韩愈画像条,使后人了解从北宋就产生并沿袭下来的一个错误:把五代韩熙载的写真当成韩愈的画像。

此外,北宋其他一些重大科技发明和科技人物,也赖本书之记载而得以传世。如记载喻皓《木经》及其建筑成就、水工高超的三节合龙巧封龙门的堵缺方法、淮南布衣卫朴的精通历法、登州人孙思恭解释虹及龙卷风、河北“团钢”、“灌钢”技术,羌人冷作冶炼中对“瘊子”的应用、“浸铜”的生产等,均属科技史上珍贵史料。

因为沈括本人具有很高的科学素养,他所记述的科技知识,该书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的科学发展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

2. 古镜文言文翻译

《古镜》译文:

古人制造镜子的时候,大镜子铸成平的,小镜子铸成凸的。镜面凹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大些,镜面凸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小些。用小镜看不到人脸的全像,所以作得稍为凸些,以使脸像变小,这样的镜子虽小仍可获得人脸全像。

造镜时要量镜子的大小,以决定增减镜子凸起的程度,使脸像和镜子大小相称。古人做工巧妙,后人造不出来了,得到古镜后,都把它们磨平了。

世上有透光镜,镜背面有铭文,共二十字,字体极其深奥,没人能读懂。用这个镜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纹和二十个字就会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认为是由于铸造时薄处先冷,唯独有花纹和字的地方比较厚,冷得慢,以致铜收缩得多。

铭文和花纹虽然在背面,但是镜面上隐隐约约有痕迹,所以在光中显现出来。我观察了这面镜子,认为道理确实如此。可是我家有三面镜子,又见到了别人家所收藏的镜子,都是一个式样,图案铭文没有丝毫差异,形制很古老。

只有这种镜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镜子虽然也有很薄的,却都不能透光。想来古人自有特殊的制作方法。

《古镜》原文:

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2)李裕民扩展阅读:

《古镜》出自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

沈括的著述有22种155卷。除《梦溪笔谈》 外,还有综合性文集《长兴集》《志怀录》《清夜录》,医药著作《良方》《苏沈良方》。

科学著作《浑仪议》《浮漏议》《景表议》《熙宁奉元历》《圩田五说》《万春圩图记》《天下郡县图》《南郊式》《诸敕格式》《营阵法》,音乐类著作《乐论》《乐律》《乐器图》等,但存世较少。

《梦溪笔谈》的撰写时间,历来有多种说法。胡道静在《梦溪笔谈校正·引言》中提出:“《梦溪笔谈》撰述于1086-1093(宋元祐年间),大部分于1088年(元祐三年)定居于润州以后写的”;

李裕民《关于沈括著作的几个问题》(《沈括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认为:“作于1082年(宋元丰五年)十月沈括在随州安置后,至迟在迁居润州梦溪园之初已完书。”但现一般认为,胡道静的说法较为可靠,即《梦溪笔谈》成书于1086-1093年间。

书名《梦溪笔谈》,则是因为作者沈括在梦溪园完成作品(注:至少是完成主体部分以及最终定稿,此点未有异议,考《梦溪笔谈·序》亦无冲突),因此便以该园名为书名,曰“梦溪”。

笔谈,则是由于平时和客人在园内交谈,作者经常将“与客言者”记录于册,友朋聚散无常,时长日久,作者觉得好像自己是“所与谈者,唯笔砚而已”,故用名“笔谈”。两者串列并称,则为《梦溪笔谈》。

3. 邓广铭的门下研究生

1、 漆 侠,1948年——1951年初研究生肄业(已故)
2、 顾菊英,195?年——196?年研究生肄业
3、 唐兆梅,1960年——1963年研究生肄业
4、 李裕民,1963年——1966年研究生毕业
5、 姚德明,1964年——1966年研究生肄业
6、张希清,1979年——1982年硕士毕业
7、 孔繁敏,1979年——1982年硕士毕业
8、 周生春,1982年——1985年博士毕业
9、 李宝柱,1982年——1985年硕士毕业
10、邓小南,1982年——1985年硕士毕业
11、马 力,1982年——1985年硕士毕业
12、杨若薇,1983年——1986年博士毕业
13、陈植锷,1984年——1987年博士毕业(已故)
14、刘 静,1984年——1987年硕士毕业
15、包伟民,1985年——1988年博士毕业
16、殷玉梅,1985年——1988年硕士毕业
17、罗家祥,1986年——1989年博士毕业
18、江小涛,1986年——1989年硕士毕业
19、屈超立,1987年——1988年博士肄业
20、赵建武,1990年——1993年硕士毕业
(资料来源:邓广铭诞辰一百周年会议资料)

4. 晋代的名人

竹林七贤,中国第一帅哥潘安,太后贾南风,武帝司马炎,白痴皇帝司马衷,大将桓温,书法家王羲之,田园诗人陶渊明

5. 很多作家为什么要自尽

理想有什么用,还不是被贫穷逼死!

6. 北宋时期,被后世遗忘但是功勋比杨家将还高的将门是谁

从唐代初年至北宋末年,这个家族数百年间世居府州,“内屏中国,外攘夷狄”。五代诸国与北宋皆许其父子兄弟相传,袭其世次。杨家将满门忠烈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但鲜为人知的是,杨家将故事多属演义,演义的素材,不少来自这个世代苦战、守卫大宋边境的家族。大名鼎鼎的佘太君也出自这个家族,佘太君其实并不姓佘,而是姓折。她的娘家镇守西北边陲近三百年、功勋远超杨家将、当时名满天下、如今却默默无闻。他们是折家将。

历史很无情,杨家将通过民间演义家喻户晓的同时,十世为将、堪称中国之最的折家将,却默默无闻了,就连折太君,也被改成了“佘太君”,虽然大名鼎鼎,却抹去了她所骄傲的家族印记。

应该记住折家将,他们崛起于乱世,绵延数百年,世代将门,家风浩荡,忠勇爱国,见证了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的艰辛与荣耀。

他们跟杨家将的精神实质是一样的!

7. 宋太祖驾崩后,其弟宋太宗即位的事件被称为什么

这个事件被称为金匮之盟。
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皇位由其弟赵光义继承,正史记载是奉太后“金匮遗诏”之命行事。此即金匮之盟的来历。《宋史》——《杜太后传》里面记叙:“建隆三年(公元961年),太后病,太祖始终在旁服侍不离左右。太后自知命已不长,召宰相赵普入宫。太后问太祖:‘你知道怎样得天下的吗?’太祖曰:‘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统治天下耳。假如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所拥有乎?汝死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国家之福也。’太祖顿首泣道:‘敢不如教诲!’太后转过身对赵普说:‘尔同记吾言,不可违背也。’赵普于床前写成誓书,普于纸尾写‘臣普书’。藏在金匮(同柜),命谨慎小心的宫人掌之。” 在司马光《涑水纪闻》、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著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历史上人们虽然相信有所谓的“金匮之盟”,但却找不到盟约的原文。直至今世,怀疑和相信两派学人争论不休,尚无定论。

8. 史学天才高中生自杀 曾称不明白为什么这么拼

个高中生,一边在备战高考,一边出版几十万字具有学术分量的著作,他就是已经出了两本专著的西安中学高三学生林嘉文。昨日突然传来噩耗,林嘉文自杀身亡,这一天才少年的离去,让人唏嘘,他究竟是怎么了?
“林嘉文去世了,遗憾。”24日凌晨,有网友发布微博称,去年年底刚出版史学专著的18岁西安中学高三学生林嘉文去世。昨晚,华商报记者证实,林嘉文因抑郁症跳楼自杀。
西安中学办公室一工作人员称,校方昨日早上从林嘉文的班主任以及家人处获悉,林嘉文是2月23日晚上在家里跳楼自尽的。校方目前掌握的信息是,林嘉文患抑郁症有段时间了,一直是靠吃药控制。2月23日晚8时,他吃过药后在家完成作业;夜里11时左右给一位平常接触较多的老师发了封邮件;24日该老师试图联系他时,从林嘉文家人处得到林嘉文跳楼身亡的消息。
去年年底,林嘉文曾出版史学专著《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华商报曾做过报道。该书以叙述和论述的手法表现出了北宋时期的历史发展变迁。此前,林嘉文还曾出版《当道家统治中国:道家思想的政治实践与汉帝国的迅速崛起》一书。林嘉文被著名历史学家、宋史大家李裕民教授盛赞,“他的水平,一般的博士也达不到,带博士也带不到他现在这个水准”。
有媒体报道称,去世前,林嘉文还给家人及老师留下了遗书。
家人称已患抑郁症半年多
林嘉文父亲告诉媒体,林嘉文患抑郁症半年多了,并且一直在进行治疗。
上海师范大学张老师与林嘉文在网上互动已有较长一段时间。他称,23日晚10点多,一位与林嘉文更为熟悉的宋史研究专家在微信朋友圈发文,让大家快打电话给林嘉文,说“林嘉文写了些东西发给他”。
张老师当时以为林嘉文只是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所以没太当回事。随后,他发了两条微信给林嘉文,开导他“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却迟迟未等来林嘉文回复。
昨日上午,记者联系了全国多所高校的史学研究专家,均称听到林嘉文的突然去世很震惊,并对此表示遗憾。
有网友透露,23日晚上6点左右,林嘉文还在一个宋史研究微信群中发言,并未看出有异样。据《新京报》
他曾发微信:不明白这么拼是为什么
林嘉文的微信名字是:吸濡之鱼在江湖,微信基本都与历史有关。就在23日,他还发了4条微信,最后一条停留在18:08。2月7日,他在微信中发了这样一段话:过去一年经历很多,多仰各位师友照顾、扶持及鞭策,希望新年里能以加倍的努力和成绩不负大家的期待。值此新年之际,敬祝各位老师和学友新年快乐。林嘉文叩上。
华商报记者注意到1月26日晚他发的一条微信:越发不明白自己这么拼是为什么,如果说是为自己,那只能说是为拼而拼。2015年12月4日,林嘉文的一条微信是:说明书上写药的副作用是增重,结果我吃了后的副作用是每天全身又疼又困……
记者有很多疑问想知道,林嘉文看起来很阳光,怎么患上可怕的抑郁……
医生曾给他做过心理辅导
学校称开学当日表现正常
2月24日晚9时,华商报记者从西安中学校办负责人任老师处获悉,2月23日是该校学生报到上课的日子,据事后从学生处了解的情况,林嘉文在校期间表现都很正常。
任老师称,2月24日早上获悉此事后,学校校长及班主任、年级组长等人到林嘉文家中吊唁慰问,并及时将此事上报西安市教育局及陕西省教育厅。
针对学校对林嘉文身体健康状况是否了解的问题,任老师表示,林嘉文患有抑郁症学校和家长都知道,而且学校专职心理医生也对他做过心理辅导。
“要不出这事,以他目前的状态今年能考上很不错的重点大学!”任老师称,林嘉文生前曾撰写出版历史著作《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和《当道家统治中国:道家思想的政治实践与汉帝国的迅速崛起》,被媒体报道并受到广泛好评。
疑似遗书曝光:未来对我太没吸引力
在林嘉文离世消息曝光后,网络及微信圈中流传着疑似他的一份遗书,在这份写于23日名为“最后的话”的遗书中,林嘉文这样写道,“终于还是要离开。一走了之的念头曾在脑海里萌发过太多次,两年多来每一次对压抑、恐惧的感受都推动着我在脑海里沉淀下今日对生死的深思熟虑,让我自己不再会觉得自己的离开只是草率的轻生,让我可以以为我最终的离去不仅是感性地对抑郁、孤独的排解,也是种变相地对我理性思考之成果的表达。”
这份被“新观察传媒”微信公众号及“学术大观察”微博发布的遗书上还这样写道,“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我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烦请所有得知我去世消息的人,如果你们觉得不能理解我,请给予我基本的尊重,不要拿我借题发挥……”
“向我的‘朋友’们致歉,抱歉我给过你们一些错觉,我曾自私地想让我尝试去适应与世界相处,努力过放下我自以为是的精神洁癖。但我天性敏感,总是善于从在貌似愉快的氛围中的发生的小小分歧里窥探出自己与别人的殊途,让你们为我这么一个于你们活下去无意义的人耽误了些许时光……说放下也就放下了。”综合
>>成长经历
由百家讲坛结缘史学
林嘉文曾撰文披露他从对历史感兴趣到走上史学研究之路的心路历程。在文章中,林嘉文自述出生在西安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父亲在一所法律院校工作,他读小学期间,正是电视节目读史、讲史之风高涨的时候,家人在看《百家讲坛》之类的节目时,他也跟着一起看。他曾在一两年的时间里,每天都早起观看《百家讲坛》。小学时他已经开始看《资治通鉴》《吕氏春秋》《三国志》等著作。
受到相关书籍影响,林嘉文在中学阶段开始研究民族史,并开始自学西夏文。通过网络,他和微博上活跃的史学界的前辈交流探讨,也搜读他们的著作。此外,他还自学了文献学、目录学以及学术规范的知识,开始大量阅读关于宋史的一手文献,例如《涑水记闻》《湘山野录》《墨庄漫录》等。
“好在父母舍得花钱让我恣意买书,他们几乎从不给我设限,只要我想买书,他们都会答应,大大满足了我购置史料文献的需要。” 综合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由华商报记者 陈思存 刘苗 孙昊 耿艳红 实习生 于蒙蒙 采写
【对话人物】
李裕民,宋史名家、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
【对话背景】
李裕民与林嘉文相识于去年夏天,并为林嘉文的新书《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作序,认为他是自己见到的、新中国成立后最年轻的具有学术研究能力和水准的作者。林嘉文生前曾多次去李裕民家拜访,并请教历史问题。
宋史名家李裕民:他的专业素养很不错 我很看好他
昨晚,李裕民接受华商报记者采访时说,林嘉文的突然离世让他倍感意外。“他基础很不错,我很看好他,很愿意扶植他继续发展,可是没想到会出这样的事。”
华商报:您是何时得知林嘉文离世的消息的?
李裕民:我是今天(24日)才知道的,陕师大历史文化学院的领导告诉我这件事,我很震惊。实在太突然了。
华商报:您和林嘉文是怎么认识的?对他印象怎么样?
李裕民:我们认识还不到一年,但对他印象不错。去年夏天,林嘉文和我带过的一个研究生来看我,之后他来我家拜访过几次,每次都是讨论历史问题,我就指点指点。每次时间都不是很长,总是讨论完问题就走了。他人很好,很懂礼貌,我老伴每次想留他吃饭,他都拒绝了,他有自己的安排。
华商报:最后一次见他是什么时候?当时觉得他有什么异样吗?
李裕民:是2月19日,他来我家还书——那之前的几天,他曾来我家借走一本我师弟的著作,那本书是我的导师、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作的序。还书时,我感觉他状态还不错,我还问他,这本书你都看完了吗?他说看完了。那本书我做了很多批注,他想从我的批注中看出一些做学问的门道来。我觉得他那天没有什么异样。所以这次的事让我觉得太突然了。
华商报:您知道他被抑郁症折磨吗?
李裕民:我一点都不知道。之前我怕他身体累坏了,他每次来我家,我都要嘱咐他保重身体,因为写历史研究著作是很累的,我的研究生写这些论文都很累,更何况他是个中学生,平时课程那么多,写这些文章肯定要经常开夜车的,所以总是提醒他注意身体。
华商报:您很少为年轻人作序,为什么会为林嘉文的新书《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作序?
李裕民:我一向不愿为年轻人的书作序,我的硕士生、博士生修改论文后出书,请我写序,我都拒绝了,但为他破了例。我们认识后不久,他就把他之前出版的书和即将出版的书稿给我看过,我觉得总体上很不错,后来新书正式要出版了,他说出版社需要一位宋史方面的专家写序,希望能请我来写,我就答应了,因为他的书写得确实不错,我也想鼓励这个年轻人。后来,我还参加了他的新书出版座谈会。
华商报:您曾评价他是新中国成立后“最年轻具有研究能力作者”?
李裕民:是的,从史学界来说,新中国成立后能出历史方面的史学著作的,他是最年轻的。从他这个年龄看,他的专业素养是很不错的。我还鼓励他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念书,那里师资条件、资料条件、信息条件等各方面条件都好。去年夏天,他还参加了北大历史学系的夏令营,并因为成绩优异被评为优秀营员,这说明北大也是看重他的。他基础很不错,我很看好他,很愿意扶植他继续发展,可是没想到会出这样的事。
老师:周围能与他交流的人不多
昨日下午,西安中学信息中心魏主任称,省教育厅中午打来电话问情况,才知林嘉文离世。魏主任称,林嘉文成绩较好,且对秦汉史、道教、宋史等领域研究颇深,”因此,周围能与他交流的人不多。据《新京报》
同学称他林老师 曾探讨自杀问题
林嘉文的同班同学张文(化名)告诉华商报记者,作为重点班的学生,林嘉文各科成绩都不错,历史成绩“出奇好”。张文说,历史老师和林嘉文亦师亦友,有时临近下课,还会留出几分钟,让林嘉文上台讲一会儿。“但他讲的太学术了,同学们能听懂的不多。”
林嘉文的初中、高中同学王力(化名)在他写的悼念文章中说,2月23日他请了一下午病假,下午5点多才回到教室。“林嘉文见到我,高兴地说:‘呀,你啥时候回来的?没事儿吧?’我笑着说:‘多谢林老师记挂,没事。’说完,他便挥了挥手,走了。今天(24日)上午,他没来上学,中午便得知他已去世的消息。万万没有想到,片刻寒暄竟成永别。”
“很多人不喜欢他,不喜欢他的高傲,不喜欢他的不爱打扫卫生,不喜欢他的不合群。但这些恰恰是这个人的个性所在。”王力在文章中说,“他不打扫卫生的时候,我也会冲他发火,他就会像一个被训斥的孩子一样低着头去拿笤帚扫地。”
王力在文章中提到,林嘉文曾和他探讨过自杀的问题。“他坐在教室里,常有一种感觉——高处不胜寒。他常环顾全班叹之曰:你们都只会学习,但你们不会研究。这句话听着刺耳,但必须要承认他的高度我们难以企及。宁默而生,不鸣而死。林嘉文就这么走了,作为他六年的同学,我将永远怀念。”
他曾与记者交流 比同龄人有主见

听到林嘉文去世的消息,华商报记者倍感震惊!这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身体力行的天才少年!去年12月16日,在西安中学为他的新书《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举行的出版座谈会上,无论是应对媒体提问,还是在座史学专家对他学术著作的褒或贬,林嘉文都应对自如,特别是对批评之语,也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异样。当时记者与林嘉文有过一番交流,与同龄人相比,他明显成熟,也比较健谈,谦虚、彬彬有礼,对历史尤其是西夏史、宋史很狂热。他告诉记者,他是独子,父母都是老师,对他也很支持。彼时记者并未感受到他身上的压力,只是在说到高考和人生的未来时,林嘉文语速慢下来,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不安。当时的他目标远大——国内的北大和美国的印第安纳大学中央欧亚研究系。
医生:患有抑郁要常与人交流
24日晚10时,西安一家医院精神科负责人向华商报记者表示,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悲观、绝望、烦躁,饮食习惯改变,失眠,兴趣减少或注意力分散,有自杀念头,对履行社会职责有抵触感,有极度疲劳感,反应迟钝或敏感等。
针对如何治疗的问题,她建议,除了按时服用药物外,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最重要。首先是做最感兴趣的事,有计划地做些能够获得快乐和自信的活动;第二是在境况不佳时,“朋友是良医”。养成和朋友经常保持接触的习惯,可以避免和医治孤独和离异感,减轻抑郁症状。来自网易

9. 老子活了几岁

老子的年龄一直以来是一个迷,据最新考证,老子生于公元前571年农历二月十五(虎年),属虎,于公元前390年逝世,享年181岁。比儒家创始人孔子(孔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农历八月二十七--阳历9月28日至公元前479年逝世,享年72周岁)大20岁;比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印度北部今尼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公元前565年农历四月初八至公元前482年,享年83周岁)大6岁。 由于孔子活了73岁(虚岁),释迦牟尼活了84岁(虚岁),因为圣人和佛才分别活了73岁、84岁,所以毛主席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彭祖活了800岁,可能是神话传说。但是,科学家经过研究、论证,一般哺乳动物的最高寿命,相当于它生长期的5-7倍,而人的生长期一般都在从出生到20-25岁之间,按此推算,人的最高寿命应该是100-175岁之间。那么,由于老子精通养生之道,活到181岁是完全有可能的。 老子181岁的年龄是从哪里来的呢?有什么历史依据吗?这在我的心中一直是一个迷,我搜集了很多关于老子的资料(很多是历史传说),整理了一下,发现老子181岁是最符合各类史料记载的。如果按照别人所说的老子只活了83岁,就会与很多历史典故和史料记载有矛盾。现把搜集资料复制粘贴如下,一方面算是对这件好奇事有了一个了结,另一方面,有兴趣的朋友也不妨一起探讨一下。 1、老子降生。(老子姓“老”,名“聃”,宋国司马老佐之子,小名:“李耳”。) 公元前577年夏六月,宋国国君共公去世,右师华元执掌国政。以左师鱼石为首的桓氏宗族久有谋政之心,无奈共公在位,不得其手。今见共公去世,欲乘机起事。由于谋事不密,走漏风声,被以华元为首的戴氏宗族逐出宋国。此后,即任向戎为左师、老佐为司马、乐裔为司寇;立新君,这就是宋平公。 鱼石率桓氏宗族一行二百余人逃往楚国,客居楚国三年。公元前573年夏六月,楚国起兵伐宋,攻克宋国的彭城(今江苏徐州),封鱼石、鱼府守城,并留下三百乘战车协助镇守。 宋平王为此召朝臣议事,问道:“敌强我弱,楚兵侵占彭城,是我心腹!如坐视不理,后患无穷!谁愿为我拔此要塞?”话音刚落,班中走出一人道:“愚臣愿往!”平王一看,只见此人身高丈二,浓眉大眼,阔腮宽肩,威武雄健,原来是司马老佐。华元表示忧虑,对平王说:“鱼石狡诈,鱼府凶残,彭城盘踞着楚国战车三百、守卒三千,力量很强。司马虽艺高胆大、刚健勇猛,恐难必胜。”老佐据理说道:“鱼石,蛀书之虫也;鱼府,缚鸡之犬也。有何惧哉!老佐愿携家小以围彭城,城不克臣不归!”平王允诺。遣老佐为上将军,率二万人马去收复彭城。 话说宋国围住彭城,日夜攻打。老佐英勇威武,身先士卒,使得宋军士气大振,不到半月,彭城守军便危在旦夕。一日,鱼石、鱼府在城上督战,见宋军人多如蚁,个个奋勇,架梯登城,人人争先;又见一员大将银盔银甲、金戈白马,驰骋于疆场之上,调兵遣将。一楚将问道:“这位宋将是谁?”鱼石答道:“是新任司马、围兵主将老佐。”楚将纷纷议论说:“攻城主将,不在军后观敌了阵,却突于军前左驰右骋,怎能不鼓舞士气!如此看来,彭城太危险了!”但鱼石是个有心计的人,他又对部下说:“事将成而败,事将败而成,历史上有不少例子,怎知我军必败?老佐英勇雄武,身先士卒,这是他成功之本;刚愎自用,目中无人,这又是他失败之根。又怎知他的军队必胜?”楚将问:“左师好像成竹在胸,有什么好计策?”鱼石回答说:“两军相对,帅在前还是在后,要见机行事。现在宋兵攻城,主将突出在前,冒着箭矢而驰骋,这是兵家的大忌呀!我有一条小计,如果照计行事,宋军成败,还很难说。” 原来鱼石是让部下放暗箭,射杀老佐,老佐正在军前督战,忽然飞来一箭,入胸五寸。不幸坠马身亡。宋军群龙无首,溃不成军,四散逃窜。 老佐眷属正处宋营军帐中,有侍女、十数家将、数十侍卫。忽闻老佐阵亡,又见溃军如潮涌来,众家将急忙驾车,保老夫人奔逃。且战且逃,至傍晚,追兵虽鹿邑太清宫玄元殿(悬李鹏书匾“老子故里”已不见,但老夫人身旁仅剩下两名侍女、一位驾车家将了。家将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慌不择路,沿西南方向奔去。第二日天明时分,来到一个偏僻村庄,向村民问去宋都之路,均摇头说不知。家将只知应向西行,岂知早已偏南。一行四人绕小道,行程七日,仍不见宋都,却来到了陈国相邑(今河南鹿邑东)。正行之时,老夫人突觉腹中疼痛。原来老夫人已有七月身孕,老佐为践君前诺言,以必胜之心携眷出征。此时兵败,老夫人又有丧夫之悲,亡命他国,心中焦虑,身体疲劳,以至腹中胎动,疼痛难忍。侍女惊慌无措,家将忙停车于路旁,奔至村中寻一老妇前来。不过几刻时光,只听篷车之内响起“哇哇”哭声,一个早产男婴出世,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老子降生,体弱而头大,眉宽而耳阔,目如深渊珠清澈,鼻含双梁中如辙。因其双耳长大,故起名为“聃”;因其出生于庚寅虎年(公元前571),亲邻们又呼之曰小狸儿,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间人们把“猫”唤作“狸儿”,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儿”便成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接生老妇见母子可怜,让一行五口住进自己家中。老丈以开药店为生,陈姓,人称陈老爹,所以都称老妇为陈妈妈。陈妈妈膝下无儿无女,为人厚道热情,让出三间西厢房,留老夫人一家居住。老夫人在危难之际,遇此善良之人,心中感激不尽;虽说战乱中颠沛流离,毕竟出于大户人家,随身携带细软尚够度日。加之家将常帮陈老爹营生,二位侍女料理家务,老幼五口,日子过得也还滋润。从此,宋国战将老佐的妻儿便在陈国住了下来。 2、圣人辞世 老聃长寿,一百八十一岁仙逝,邻里皆来吊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老子顺民之性、随民之情、与世无争、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胜。 1993年冬,在湖北荆门郭店村发生了一件震动世界史学界、思想界的大事,就是考古工作者在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发掘了804枚竹简。其中的儒道两家著作改写了中国和世界思想史。 但是关于墓主身份,十多年来,学界说法不一。根据随葬品中的书籍、漆耳杯上的“东宫之师”和两根鸠杖,大多认为墓主是一个年事已高的老年“知识分子”,并有可能当过某个楚太子的老师,如姜广辉先生的陈良说,范毓周先生的环渊说,李裕民先生的慎到说;还有的人根据遗骨姿势认定墓主就是抱石投水而死的屈原等等。但是种种推论在学界一直不能形成共识。有人根据随葬品中的竹简、鸠杖,以及武汉地质学院对该墓棺木的测试分析,结合对老子其人的深入研究,确认荆门郭店一号楚墓主人就是千百年来被人们称为谜一般的人物——老子! 郭店墓主到底是谁?活了多大年纪?在地下沉睡了多少年?带着这些疑问,笔者查阅了该墓的有关资料:墓葬为一棺一椁形制,棺木长2m, 宽0.72m,高0.86m,为长方形悬底方棺,由盖板、壁板和底板构成。墓主头东足西置于棺内,仰身直肢,两手交置于腹部,双腿分开,仅存骨架。其上残留较多的腐烂丝织物。清理出土的残存器物种类有礼器、生活用具、车马器、丧葬器、乐器、工具、鸠杖及竹简等。其中的铜铍、龙形玉带钩、七弦琴、漆耳环、漆奁等文物的形状及纹样都具有十分明显的战国时期楚文化的风格。根据其葬品和葬制规格,发掘者推断该墓年代为战国中期,墓主应为“士”级贵族,其人为学者身份。墓中的道家著作《太一生水》等篇经有关专家分析,确认为老聃(即老子)原著,依竹简分段,共十五篇。 为了掌握更多该墓主人的信息,笔者于2009年1月22日年再次来到荆门市博物馆,在郭店一号墓展厅门外墙上,笔者见到了一份武汉地质学院测试中心1994年7月对郭店一号楚墓棺木的《同位素分析成果报告单》(见图1)。该报告说明:郭店一号墓棺木及墓主人最后停止呼吸二氧化碳的时间为1950年前推2340年。笔者根据该报告提供的数据及计算方法,由1950年前推2340年为公元前390年。这样得出该墓棺木及墓主人最后停止呼吸二氧化碳的时间为公元前390年,即该墓主人死于公元前390年。 如果郭店一号墓主人死于公元前390楚悼王时期,则陈良(去世时间在公元前325——前320年间)说、环渊(楚怀王时人)说、慎到(约公元前390—前315年)说、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说都不成立。那么他是谁呢? 老子其人,其事,其著作自西汉司马迁就已说不清楚。两千多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原因之一就是司马迁为其作传资料不足而又求证不够,存疑太多;原因之二是东汉以来有人篡改司马迁文字,将其“楚若县”改成“楚苦县”;原因之三是历代为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作注者作风不实,妄批乱注,贻误后人。关于老子其人,前文已证明老子是楚若县(荆门北部)厉(音赖)乡曲仁里人” ,其人早年居周,先后任过周王室“柱下史”、“守藏史”,四十多岁时因王子朝事件牵连而免官隐居;隐前先暂居于沛(今河南南阳附近)、后长隐于若(今湖北荆门北部),隐前著《道德经》五千言,隐后著《老莱子》十五篇。老子其人的容貌体态,见于唐代张守节为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所作的注释,其注云:“老子……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有双柱,耳有三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老子身高“八尺八寸”,按古人一尺19.91cm计算,应为175cm,郭店楚墓墓棺长200 cm,老子与墓主人身高一致。老子方口大耳,天庭饱满,地角方圆,鼻下仁中长而且厚,犹如双柱,手脚长大。这些体征也与郭店墓主人遗骸相符(见图2)。其人不仅学高,而且寿考。司马迁在《老子韩非子列传》中说“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由此可见,老子享年181岁,还是有一定根据的。 附:老子道教的思想精髓。(老子的道教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始祖) 老子在西去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反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指无产阶级)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毛泽东思想),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资改派)”;“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 李裕民的人物经历

李裕民,宋史学家。1940年3月10日生于浙江省崇德县崇福镇(今属桐乡市),1959年入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历史系,师从宋史专家徐规教授研读宋史。1963年全国首次公开招收研究生时,考上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就读于宋史权威邓广铭教授门下,1966年毕业。后至山西大学历史系任教,1973年在《考古》上发表第一篇论文《我对侯马盟书的看法》,1978年在历史系创办考古专业。1986年晋为教授。 1990年赴日本东京都立大学合作研究,发现已佚的司马光日记,赢得国内外学术界好评,又与日本、欧美学者共同创办国际学术刊物《中国史学》(副主编),在东京出版。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