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刘秉镰
扩展阅读
中船防务股票能买吗 2025-07-23 06:52:17
中弘3股票行情 2025-07-23 06:38:06

刘秉镰

发布时间: 2021-07-09 01:40:46

A. 各位前辈们 我有一个人生规划 请帮我分析一下 我想开公司 但现在什么都没有 我都不知道一个公司怎么样运作

这位朋友,我非常能够理解你的心情,想创业、想成为商人都是非常好的想法。特别是山西,晋商,更是让中国人钦佩。提以下一些小小建议,望对你一定有帮助:
1、认真看完胡雪岩商道的一本书。关于胡雪岩的书有很多,你到新华书店选择一些,关于商道的就OK。胡雪岩是你们老乡,他就是你未来成功的榜样;
2、毕业后,可以通过自学,完成工商管理本科的考试学习,这是你成为成功企业家的基础。
3、不要急于去创业,你想从事运输方面的工作,请先到这个行业去打工1-2年,这叫做磨刀不误砍柴工。去打工后,不在乎工资的多少,但是一定要学会其中的财务管理、营运管理、市场营销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
4、想当老板就得有手下,所有还要学会做人,因为只有会做人的才会管理人。
5、当老板不是多么炫耀的事情,一定会超过常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才可以成功,所有你要做好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

B. 南开大学研究生 测控专业

你到底知不知到南开测控研究生有哪些方向?你去南开官网经发院看看就知道了
里边有老师很强,全国测控协会的副会长,刘秉镰,你可以查一下

C. 顺风物流设计大赛要求及往届获奖优秀设计案例

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方案默认分类 2009-03-20 13:17 阅读213 评论0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附件一: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目的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以下简称“大赛”)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发起并主办的一项非营利活动,大赛面向全国大学生,其目的在于实现物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策划能力、协调组织能力,促进大学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推动物流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为全国高校搭建广泛的物流教学改革及学术交流平台,建立向社会群众宣传普及物流知识的平台,更好地培养和发现物流人才。二、大赛名称 中文名称: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英文名称:National Contest On Logistics Design by University Students (NCOLD)三、比赛内容 参赛者根据大赛组委会提供的案例,自主确定设计的领域和方向,完成设计内容。设计方案可以是文字材料、数学模型、软件或工程设计等。设计内容可以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的一个或几个项目: l 企业物流战略优化设计;l 物流网络优化设计;l 物流系统重组设计;l 物流增值服务项目设计;l 物流绩效评估体系设计;l 物流设施设备优化设计;l 物流标准化运作流程设计;l 物流信息系统设计;l 供应链物流系统集成设计;l 物流各环节运作的优化设计;l 物流技术应用系统设计;l 物流管理理念创新。四、大赛组织机制(一)主办单位 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二)承办单位 由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组织委员会确定。(三)组织机构成立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组织委员会(简称“组委会”),黄有方任组委会主席,何明珂、刘秉镰任组委会副主席,任豪祥任组委会秘书长。组委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负责大赛的日常事务。成立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评审委员会(简称“评委会”),由来自于高校、企业和行业组织的专家组成,负责对参赛作品的评审。(四)比赛时间 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时间为第一年的下半年至次年的4月30日之间。(五)案例来源 案例由大赛组织委员会公开征集,并成立专家小组进行审核选定。案例资料主要来自制造、分销、物流或咨询类的企业。比赛过程中组委会不提供对案例细节的咨询,各队完全根据案例材料进行独立判断,并进行假设和设计。(六)信息发布网站中国物流与采购教育认证网是发布大赛相关信息的指定网站。网址:http://五、大赛规则及程序(一)参赛对象及形式 大赛组委会根据情况可在同一届大赛中分别组织专科层次、本科层次、硕士和博士层次的竞赛,由全国各高等院校正式录取的全日制在读物流相关专业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参加。参赛方案只在同一层次之内进行竞争,不进行跨层次的比较,不接受跨层次的混合小组参赛。以学校为单位组成参赛队,以队为单位参赛,每队5人,年级不限。同一学校参赛队不超过2个。各学校可根据报名情况,在赛前通过组织校内选拔赛等形式,选拔、组建优秀队伍参赛。参赛者可跨专业组成一个队伍,但一人不得同时加入两个参赛队。每队需由一名教师作为领队兼指导教师,负责赛前辅导和参赛的组织工作。 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不得作为参赛队的领队。(二)报名 参赛队登录中国物流与采购教育认证网站(),在线录入报名表内容,保存或打印《报名表》(见表1)后提交。将《报名表》经学校教务管理部门盖章并附加参赛学生两张2寸照片,由学生所在院、系、所开具的每位参赛学生的在校生证明,学生证复印件等邮寄至秘书处。秘书处收到参赛队《报名表》原件经审核后,将大赛资料以电子邮件发送给参赛队伍。(三)大赛赛段划分及要求 参赛各队在同一层次内进行比赛,每一层次的比赛均分为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比赛要求如下:1.初赛参赛队伍在取得参赛资格后,应根据大赛组委会公布的案例内容,自主确定设计的领域和方向,充分展开研究和设计,并将其研究和设计结果编制成设计方案。设计

D. 哪里能找到第一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作品

一、发起
1.大赛目的及意义
物流是创造价值的活动——为企业的顾客和供应商创造价值,为企业的股东创造价值。数据显示,在某些企业中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30%以上,物流己成为企业满足客户服务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企业竞争战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是由教育部高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发起并主办,某某物流有限公司提供支持的一项非营利活动。大赛面向全国大学生,力争作到“专业与普及”相结合。其目的在于为物流专业及爱好物流的学生提供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全国各高校的大学生可以亲密接触企业,可以与物流专家交流设想,可以展示自己的创意与实力。
大赛的宗旨是促进高校物流教育,推动物流行业发展。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培养和提高广大同学的研究水平和动手能力,激发创造能力,锻炼和提高广大同学面向现代化建设需要,参与科技实践,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实际能力和全面素质,激励广大同学勤奋学习,奋发成才。
2.高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简介
为了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宏观调控,推进高等教育宏观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充分发挥各科类专家学者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的研究和指导作用,教育部于2005年底决定组建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有关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高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应运而生。
高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是教育部领导的专家组织,具有非常设学术机构的性质,接受教育部的委托,开展高等学校本科和高职高专教学的研究、咨询、指导、评估、服务等工作。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是根据政治立场坚定、热心人才培养工作、学术水平比较高、教学经验比较丰富、思想活跃、组织协调能力较强、作风正派、老中青三结合、促进分类指导等原则,经学校和有关单位申报,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选聘的。委员包括高等学校从事本学科教学工作、企事业单位热心人才培养工作、行业部门熟悉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并关心人才培养工作等三方面的专家。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由黄有方担任,何明珂、刘秉镰担任副主任委员,任豪祥兼任秘书长。
物流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

E. 南开大学研究生物流管理专业怎么样

你到底知不知到南开物流研究生有哪些方向?你去南开官网经发院看看就知道了
里边有老师很强,全国物流协会的副会长,刘秉镰,你可以查一下

F.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的理事成员

会 长 杨开忠 北京大学副 会 长 郝寿义 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现任理事长 孙久文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侯任理事长 魏后凯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副理事长
樊杰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高新才兰州大学金祥荣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李国平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梁 琦 中山大学产业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石敏俊 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研究中心肖金成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张建清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赵昌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赵作权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成金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殷存毅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台湾研究所赵晓雷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刘秉镰 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邓 翔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王桂新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人口研究所韩增林 辽宁师范大学秘书长
沈体雁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常务理事( 68名,按姓氏拼音排序)1 安虎森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2 安 实 哈尔滨工业大学3 白国庆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4 白永秀 陕西永秀经济管理研究院5 陈 锐 中国科学院北京城市运行与发展研究中心6 陈建军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7 成金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8 蔡满堂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9 邓宏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区域经济与投资环境研究中心10邓 翔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11豆建民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12樊 杰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13方创琳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14冯长春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15高国力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16高新才 兰州大学17郭爱君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18韩增林 辽宁师范大学 19郝寿义 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 20贺灿飞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21侯水平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2黄志亮 重庆工商大学23江曼琦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24姜四清 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 25金祥荣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经济学院26李 伟 北京荣邦瑞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27李诚固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院 28李国平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 29梁 琦 中山大学产业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30梁进社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31林木西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32刘安国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33刘秉镰 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 34刘耀林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35陆 军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36吕 斌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37栾贵勤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38罗云兵 泛华集团城市发展研究院 39马 波 青岛大学旅游学院40倪鹏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41欧晓理 国家发展改革委西部司42秦尊文 湖北省社科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43沈满洪浙江理工大学44沈体雁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45沈正平 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46石敏俊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研究中心47宋玉祥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东北研究院48孙久文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经济研究所49王桂新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人口研究所 50魏后凯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51吴殿廷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 52肖金成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53薛 领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54杨开忠 北京大学 55杨荫凯 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56姚 飞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57殷存毅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台湾研究所58曾 刚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59张 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60张建清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 61张可云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62张召堂 河北沧州临港化工产业园区管委会63赵 弘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64赵昌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65赵景华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66赵儒煜 吉林大学区域经济所 67赵晓雷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 68赵作权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69周金堂 江西省教育厅
理事
1 安海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2安虎森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3 安树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4 安 实 哈尔滨工业大学5白 彦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6 白国庆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7 白泉涌 民建北京市西城经济委员会8 白永秀 陕西永秀经济管理研究院9 鲍曙明 密西根大学中国信息研究中心10蔡满堂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 11曹 华 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12陈 璟 交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13陈 耀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14陈 斐 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5陈建军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16陈俊伟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17陈良文 天津滨海新区科委高新技术处 18陈秋玲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19陈锐 中国科学院北京城市运行与发展研究中心 20陈志刚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21成金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2仇方道 江苏师范大学淮海发展研究院23戴劲松 湖北支点杂志24邓 翔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25邓宏兵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区域经济与投资环境研究中心26董锁成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7豆建民 上海财经大学统计与管理学院 28窦文章 北京大学战略研究所29杜凤莲 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30樊 杰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31方创琳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32封志明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33冯长春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34傅春 南昌大学中部经济经济中心35高国力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36高建民 中共河北省委省直机关工委37高启杰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38高新才 兰州大学39葛建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40耿庆汇 青岛大学旅游学院41谷国锋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42谷人旭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43郭爱君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44郭清根 河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45韩增林 辽宁师范大学 46郝寿义 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47何凤君 宁夏大学农学院48何艳玲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49贺灿飞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50侯水平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51黄志亮 重庆工商大学52江曼琦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53姜四清 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 54姜 玲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55焦华富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56金祥荣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57雷 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 58李 伟 北京荣邦瑞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59李诚固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院 60李国平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 61李平原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62李天籽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63李文亮 国务院参事室中国国学中心 64李秀敏 东北师范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65梁 琦中山大学产业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66梁进社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 67梁双陆 云南大学云南发展研究院68刘 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69刘安国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70刘秉镰 南开大学71刘传江 武汉大学经济研究所72刘广珠 青岛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73刘曙光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74刘耀林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75刘云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76刘泽宇 两岸经合(北京)文化交流中心77栾贵勤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78陆 军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79陆根尧 浙江理工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80陆杰华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81路 征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82林木西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83吕 斌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84吕拉昌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城市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85罗云兵 泛华集团城市发展研究院 86骆玲 西南交大四川省产业经济发展研究院87马 波 青岛大学旅游学院88马晓冬 江苏师范大学科技处89毛艳华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90倪鹏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 91欧晓理 国家发展改革委西部开发司92潘中艺 中国五矿集团93彭泽贤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 94祁述裕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95秦尊文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96任建兰 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 97任宗哲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98沈满洪 浙江理工大学99沈体雁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100沈正平 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101石敏俊 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研究中心 102宋玉祥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东北研究院103孙才志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104孙久文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经济研究所105孙铁山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106覃成林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107谭善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管理系 108田艳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学院109田 莉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110王广州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 111王桂新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 112王海平 河北建设集团113王家庭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114王金营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115王 磊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 116王晓锋 吉林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所 117王兴平 东南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所 118王学峰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城市和区域发展研究中心119王学军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120王燕祥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 121王业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122韦海鸣广西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123韦文英 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 124魏后凯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125温锋华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126文余源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 127翁 瑾 复旦大学旅游学系128吴 浙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129吴必虎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130吴传清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131吴殿廷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 132吴巧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133吴玉鸣华东理工大学空间经济发展研究中心134武晓庆 天津滨海综合发展研究院 135象伟宁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136肖金成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137熊国保 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138徐 鸿 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139徐殿龙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140徐菊凤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141徐筑燕 贵州财经学院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142许 峰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143许立勇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144薛 领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145薛德升 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146杨军 山西大学147杨毅贵州六盘水市商务粮食局148杨开忠北京大学149杨明洪四川大学社会发展与西部开发研究院150杨树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区域经济与投资环境研究中心151杨荫凯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152叶兴岳 美国肯特州立大学计算社会科学实验室153叶一剑 凤凰网城市与旅游频道154叶裕民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155易可君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 156殷存毅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台湾研究所157虞义华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158姚飞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59原 新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160曾 刚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161曾道智 日本东北大学162张波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163张 璞 内蒙古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术院164张 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165张雁 光明日报理论部166张春晓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 167张贵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 168张合林 郑州大学商学院郑州大学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169张宏岩 青海大学财经学院170张建清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 171张军涛 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172张可云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173张满银 北京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174张明之 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175张学良 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 176张耀军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所 177张占仓 河南省科学院 178张召堂 河北沧州临港化工产业园区管委会179赵 弘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180赵 坚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城镇化研究中心181赵昌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182赵景华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183赵儒煜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184赵晓雷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 185赵作权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186赵德启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187郑长德 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188周 江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189周金堂江西省教育厅190周丽敏中国经营报191周文兴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192朱春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193朱 舜江苏师范大学中俄学院 194朱显平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 195祝尔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 196左 停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G. 有关现代物流方面的公选课论文

物流毕业论文
物流是指计划、执行与控制原材料或最终产品从产地到使用地点的实际流程,物流服务具体包括定单管理、运输、仓储、装卸、送递、报关、退货处理、信息服务及增殖业务。显然,货物运输路径的选择,仓库地址的选择等,都涉及到如何处理大量的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而缩短物流时间,降低成本的问题,而地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GIS)不仅具有对空间和属性数据采集、输入、编辑、存储、管理、空间分析、查询、输出和显示功能,而且可为系统用户进行预测、监测、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可见,将其应用于物流配送系统中,可大大加强对物流过程的全面控制和管理,实现高效、高质的物流配送服务,本文分以下几部分对GIS在物流配送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2 现代物流与GIS融合

1)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地理信息系统是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信息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新兴边缘科学,可作为应用于各领域的基础平台。这种集成是对信息的各种加工、处理过程的应用、融合和交叉渗透,并且实现各种信息的数字化的过程。

在GIS中,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分别描述地理实体的两面,以地理实体为主线组织起来。空间信息还包括了空间要素之间的几何关系,使GIS能够支持一般管理信息系统所不能支持的空间查询和空间分析,以便于制定规划和决策。现在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的兴起更使其被越来越多的商业领域用来作为一种信息查询和信息分析工具[3],GIS技术本身也融入了这些商业领域的通用模型(如ARC/INFO的网络分析模块),因而GIS技术在各个商业领域的应用在深度上和广度上不断发展。事实上,凡是涉及到地理分布的领域都可以应用GIS技术。

2)物流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物流也向着现代化方向迅速发展。物流现代化不仅指物流手段 (物流设施、设备等 )和物流技术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而且指物流管理 (包括物流组织、物流计划的编制、物流运输方案的选择、经济指标的确定,等等)的科学化[4]。

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已经被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重要的"第三利润源"[5],它通过降低流通费用,缩短流通时间,可以整合企业价值链、延伸企业的控制能力,加快企业资金周转为企业创造新的利润。

尤其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商必须全面、准确、动态地掌握散布在全国各个中转仓库、经销商、零售商以及各种运输环节之中的产品流动状况,并以此制定生产和销售计划,及时调整市场策略。因此电子商务的发展更加推动了现代物流业迅速兴起。

那么,把GIS技术融入到物流配送的过程中,就能更容易地处理物流配送中货物的运输、仓储、装卸、送递等各个环节(如图1),并对其中涉及的问题如运输路线的选择、仓库位置的选择、仓库的容量设置、合理装卸策略、运输车辆的调度和投递路线的选择等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决策分析,这样才符合现代物流的要求,才有助于物流配送企业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降低消耗,提高效率。实际上,随着电子商务、物流和GIS本身的发展,GIS技术将成为全程物流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图1 物流配送过程

3 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设计

3.1 需求分析

如以某一城市中的物流配送过程为例,那么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客户提供的详细地址字符串,确定客户的地理位置和车辆路线;
2)、通过基于GIS的查询、地图表现的辅助决策,实现对车辆路线的合理编辑(如创建、删除、修改)和客户配送排序;
3)、用特定的地图符号在地图上表示客户的地理位置,不同类型的客户(如普通客户和会员客户,单位客户和个人客户等)采用不同的符号表示;
4)、通过GIS的查询功能或在地图上点击地图客户符号,显示此客户符号的属性信息,并可以编辑属性;
5)、在地图上查询客户的位置以及客户周围的环境以发现潜在客户;
6)、通过业务系统调用GIS,以图形的方式显示业务系统的各种相关操作结果的数值信息;
7)、基于综合评估模型和GIS的查询,实现对配送区域的拆分、合并;

3.2 系统总体结构

设计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模型和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空间数据库来实现数据的无缝集成,空间数据索引采用基于改进R-Tree的空间数据索引结构,属性数据索引采用B+树数据结构;网络数据传输采用三层结构模型,并采用Java Applet进行开发,这样与平台无关又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使海量空间数据的存储、分析和共享成为可能。系统网络结构图如下:

图2 系统网络结构图

3.3 系统模型设计

由上述分析,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应集成以下主要模型:设施定位模型、车辆路线模块、配送区域划分模型、分配集合模型、客户配送排序模型。

1)设施定位模型。用于确定一个或多个设施的位置。在物流系统中,仓库和运输路线共同组成了物流网络,仓库处于网络的节点上,节点决定着线路,如何根据供求的实际需要并结合经济效益等原则,在既定区域内设立多少个仓库,每个仓库的位置,每个仓库的规模,以及仓库之间的物流关系等,运用此模型均能很容易地得到解决。

2)车辆路线模型。用于解决一个起始点、多个终点的货物运输中,如何降低物流作业费用,并保证服务质量的问题。

3)网络物流模型。用于解决寻求最有效的分配货物路径问题,也就是物流网点布局问题。如将货物从N个仓库运往到M个商店,每个商店都有固定的需求量,因此需要确定由哪个仓库提货送给那个商店,所耗的运输代价最小。还包括决定使用多少辆车,每辆车的路线等。

4) 配送区域划分模型。根据各个要素的相似点把同一层上的所有或部分要素分为几个组,用以解决确定服务范围和销售市场范围等问题。如某一公司要设立X个分销点,要求这些分销点要覆盖某一地区,而且要使每个分销点的顾客数目大致相等。

5)空间查询模型。如可以查询以某一商业网点为圆心某半径内配送点的数目,以此判断哪一个配送中心距离最近,为安排配送做准备。

4 系统功能实现

那么,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可实现如下主要功能:

1)车辆和货物跟踪:利用GPS和电子地图可以实时显示出车辆或货物的实际位置,并能查询出车辆和货物的状态,以便进行合理调度和管理。

2)提供运输路线规划和导航

规划出运输线路,使显示器能够在电子地图上显示设计线路,并同时显示汽车运行路径和运行方法。

3)信息查询

对配送范围内的主要建筑、运输车辆、客户等进行查询,查询资料可以文字、语言及图象的形式显示,并在电子地图上显示其位置。

4)模拟与决策

如可利用长期客户、车辆、订单和地理数据等建立模型来进行物流网络的布局模拟,并以此来建立决策支持系统,以提供更有效而直观的决策依据。

5结束语

当今,随着电子商务的再次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物流业愈来愈成为热点[6]。利用GIS能高效地处理空间和属性数据的优势来建立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虽处于初始阶段,但无疑是有益的尝试,它必将是以后的发展趋势。

参 考 文 献

1、张铎 《我国物流企业如何迎接电子商务》中国流通经济 2001.1 p12~13;

2、刘秉镰,姜国杰 我国现代物流发展中的若干问题》铁道物资科学管理 2001.1 p2

3、屈春燕等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地震学报 2002.1p91

4、叶杰刚《关于物流问题的理论探索》当代经济科学2001.1 p51~56;

5、陈罕琳 《信息技术让物流货畅路通》 计算机周刊 2001.37,p14;

6、兰洪杰,沈家洪 《电子商务下配送问题浅析》中国流通经济 2001.1 p10~11

H. 为什么天津在取消了养路费后还要收钱

让焦点访谈报道一下,可以全国学习呀

I. 第二届物流设计大赛

LZ很无知

清华、北大、中科大、复旦、上海交大还有一些没有中国物流圈子的高校全部被毙掉了

既然他们连这个圈子都没有,,,哪里来的这方面的实力???

打个比方你拿中科大和北林,东北林,中南林比林学..中科大会获得胜利?

典型的弱智男